奴才:「住院第十天,今天嚕嚕血檢正常,直到下午精神也都大致正常,但在下午五點多吐了一次後,便一直有噁心感,並陸續到晚上共吐了四次左右。X光發現今天腸道中有較多空氣,腸道蠕動速度跟昨天大致一樣,為了再次確認腸胃道狀況,今天又讓嚕嚕吞食一片鐵劑,在X光中有看到鐵劑順利進入胃的幽門處,不過照完X光隨即被吐出,因此無法確定胃以下的通暢狀況,但可以確定的是,鐵劑在有順利從食道到達胃。
今天再次增加腸胃蠕動的藥,希望明天能有好轉,希望別再吐了,加油!」
同時也有17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都是女性。2025年恐有500萬名女性面臨骨鬆風險,同時因伴隨共病,一年內的死亡率竟高達20%。你知道嗎?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大有關係,而某些特定的飲食習慣,就會逐步讓我們流失肌肉。 骨鬆與飲食型態的關係? 加工麵食:腸胃道過敏...
腸胃道 在 不來的郭醫師 《 Dr. Brad Kuo 》 Facebook 八卦
到底益生菌能不能預防感冒?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所以我最近針對跟我一起使用同款益生菌的小朋友家長做一個調查,發現使用三個月以上的似乎對感冒次數以及嚴重程度的確有明顯的減少!
但是市面上益生菌種類太多,配方菌量品質不一,我不敢替泛稱為益生菌的產品背書!
至於值不值得,見仁見智。畢竟每天晚上睡前給小朋友吃一顆,花費不算多,也可以調整過敏體質與腸道健康,有的人覺得划算,也有人覺得沒必要!但是必須要澄清一點,不是每一種益生菌都能達到這種效果,至少流行暢銷的款式似乎有效的比例不高!
同樣的在2011歐洲的一個實驗結果,讓兩組小朋友對照,一組使用12週的益生菌,一組使用非益生菌的安慰劑比較。
結果是使用益生菌的實驗組不論感冒的次數、症狀嚴重度、感冒的平均日數均少於非食用益生菌組!
重點在於使用的益生菌的菌種與菌量!如果要利用益生菌預防感冒,挑選內含的菌種及菌數才是決定效果的關鍵。
作者: 郭彥良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aliangkuo
順便聊聊益生菌
益生菌近二十年來一直是調整體質大家最愛使用的,而食品中添加益生菌幾乎可以暗示著會有某些神奇的功效。對於許多困擾許久疑難雜症益生菌似乎是一個妙方。
於1965年,Lilly and Stillwell將益生菌定義為:「任何可以促進腸道菌種平衡,增加宿主健康效益的活的微生物」。經過科學家四十多年來的研究,有些益生菌的功效比原先的定義更為廣泛;而益生菌主要是指乳酸菌和部分酵母菌。
初步科學臨床實驗數據顯示:益生菌的補充或有助於免疫系統、腸道健康、預防癌症等健康支持作用.
但是益生菌要能通過胃酸、膽汁鹽以及胰液的考驗到達腸道才具有其功效。此外,就所服用益生菌的數量而言,建議至少應含10億(1010)CFU/毫克以上,而多種不同菌株一起併用,亦顯出其有互補作用的成效。
理論上大多數的益生菌都是進到腸道內,幫助腸道好菌叢的生長,所以對於調節腸胃道功能,如便秘或是腹瀉,常常會有一定的功效。此外,由於腸道也是誘發、產生免疫功能的地方,所以有些益生菌也可以改善過敏的症狀。
但是為什麼吃了很久的益生菌,或是添加益生菌的食品久久不能見效呢?其實根據文獻與臨床經驗,益生菌要有效必須有下列的條件:
1.食用時必須是活菌
2.必須耐胃酸,胰液,膽汁。到腸胃裡不被破壞才能定殖發揮作用
3.必須是具有功能的好菌
4.有效的菌數約為10億到100億之間,太多的菌量只會造成彼此的競爭而失去效用。
5.菌種盡量不大於四種,一般以協調作用為佳,菌種過多反而造成拮抗,均壓抑各菌種的作用。
6.接受度高,儲存運送及服用方便。如果是要給小朋友吃的,再怎麼宣稱效果好小朋友不願意吃也發揮不了作用。
所以市面上的產品這麼多,如果遵照此原則挑選,應該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腸胃道 在 江坤俊醫師 Facebook 八卦
(請大家幫我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人能因為維他命D而受惠)
(維他命D能保護你的呼吸道和腸胃道,並增加免疫系統的殺菌力,可以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前一陣子在醫院碰到一個以前病人的家屬,他一個人站在樓梯口,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我上前叫了一下他,他抬起頭,眼睛裏滿是血絲。
我問他怎麼在這裏,他說他父親幾天前感冒,剛開始症狀不是很嚴重,也有帶去看醫生,醫生說是病毒感染,但幾天後病情急轉直下,變成細菌性肺炎,他父親喘不過氣來,被送到急診,很快就被插管送到加護病房。
我歎了一口氣,拍拍他的肩,和他一起到加護病房看了看他的父親,他父親以前因為膽結石來找我開過刀,伯伯身体一直都算硬朗,每次回診他還沒進來在裏面就聽得到他的聲音。
現在看著他意識不清的躺在病床上,動也不動,只剩兩旁一堆監視器發出的嗶嗶聲告訴我們伯伯還有生命徵象………
不知不覺我的兩頰就已經濕了.....
我在這裏要告訴大家的是,請大家一定要記得讓老人家和小孩補充維他命D。
維他命D可以保護你的呼吸道黏膜,讓它更完整,減少你被病毒或細菌侵入呼吸道的機會,因此有機會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
就算你真的很不幸被病毒感染了,維他命D可以增加你免疫細胞的殺菌能力,減少你後來轉變成細菌性肺炎的機會。
維他命D保護的黏膜不只是上呼吸道,對胃腸道也是,維他命D可以讓你的腸道黏膜的間隙變小,減少外來物質或致病原侵入身体的機會。我們每天吃入那麼多的東西,不知道裏面含了多少對你身体不利的物質,維他命D可以減少這些東西進入你的身體。
春天到了,有很多的病毒正流行,請讓你的小朋友維持體內充足的維他命D,減少病毒對他們腸胃道的傷害。
在這裏在回答幾個關於維他命D的問題
1. 為什麼幾乎每個人都要補充維他命D?
因為在台灣幾乎9成以上的人都缺。 根據國健局發布的資料和這幾年我在基隆長庚做的研究以及我自己在門診抽的血,在台灣9成以上的人血中維他命D都是少於30 ng/ml ( 大於30 ng/ml是現在大家認為要維持骨頭健康的最低濃度),正常維他命D是來自於太陽光和食物,但現在我們在台灣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造成了幾乎每個人都缺維他命D,所以大家都應該補充。
2. 有一個病人問我說他今年45歲,8月時抽血血中維他命D濃度是35ng/ml,那是不是不用補充?
因為你抽血的時侯是夏天,是一年血中維他命D濃度最高的時侯,沒有人知道你冬天時是多少,另外隨著你年紀漸增,你皮膚轉化維他命D和腸胃道吸收維他命D的能力都會減少,因此我會建議還是要補充。
3. 維他命D濃度多少以上會中毒?
我不知道,最近的研究發現血中維他命D濃度超過300 ng/ml 也沒有發現任何中毒症狀,血中鈣離子還是正常,但維他命D濃度是不是愈高愈好,現在還沒有結論,我的建議是正常人先維持在30-50 ng/ml,有特殊狀況的才把維他命D濃度調高。
4. 一天要補充多少維他命D?
這個真的因人而異,你的基本值和你的生活習慣飲食喜好有關(可能你超防曬,喜歡吃的東西又剛好都沒有維他命D,那你的基本值一定超低),另外同樣補充2000單位,每個人上升的程度也會差很多,所以在補充維他命D 2-3個月後,最好是去測一下濃度。
有時真的覺得命運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10幾年前命運讓我接觸了維他命D,更讓我有幸在美國維他命D之父的實驗室學習,回國後雖然一直努力研究維他命D,但卻沒有機會把這個觀念帶給大家。
真的很感謝上天給我這個機會,讓我說的話有人願意聽,希望大家幫我分享,讓更多人能因為維他命D而受惠,這世界不要再有遺憾。
### 每天深夜研讀醫學和寫論文的時間
是我內心最平靜的時候
腸胃道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中,16%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80%都是女性。2025年恐有500萬名女性面臨骨鬆風險,同時因伴隨共病,一年內的死亡率竟高達20%。你知道嗎?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大有關係,而某些特定的飲食習慣,就會逐步讓我們流失肌肉。
骨鬆與飲食型態的關係?
加工麵食:腸胃道過敏
骨科醫師蔡凱宙醫師說,過去台灣人吃米飯,不過隨著飲食西化,米的消耗量20年來減少了一半,多半被小麥製成的「麵食」取代。他說明,小麥含有「麩質」,容易造成腸胃道發炎,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胃食道逆流。
「很多人為了緩解不適,就開始吃胃藥,」蔡凱宙醫師指出,吃太多胃藥就會讓胃酸濃度大幅下降,導致鈣離子無法離子化、蛋白質也沒辦法吸收,就會造成筋膜炎及骨質疏鬆。
蔡凱宙醫師表示,如果我們能夠好好吃米,少吃加工的麵食,包括:麵包、蛋糕、饅頭及餅乾等等,骨質疏鬆及肌少症的情況就有機會可以逆轉。
手搖飲料:糖分過高
「這幾年手搖飲整街都是,」蔡凱宙醫師指出,國人的飲食中糖分愈來愈多,而這是具有成癮性及累積性,「一次會比一次吃更甜,就跟我們吸毒一樣。」
蔡凱宙醫師表示,美國曾有研究團隊做過實驗,他們先用古柯鹼讓老鼠成癮,最後竟是用「糖」解牠的毒癮。「老鼠寧願吃糖也不要吃古柯鹼,」他說,糖對我們大腦造成的反應是全面性的,每一個細胞都能吃得到,是比古柯鹼還要更厲害的一個毒品。
添加物比高熱量更糟糕
有些人會以「零卡飲料」替代含糖飲料,認為既然沒有熱量應該就沒問題,對此蔡凱宙醫師強調,糖分與熱量並沒有直接相關,很多標榜零熱量的產品,都會多加人工甜味劑,雖然吃進去好像沒有任何熱量,但它會造成胰島素阻抗更嚴重,這比吃糖更糟糕。
蔡凱宙醫師也說,許多患者就是因為吃下太多的糖分、小麥,造成腸道受傷,接著大腦也跟著受傷,平衡感就會變差,衍生包括骨鬆的許多疾病,「最後一個跌倒就會造成骨折。」
蔡凱宙醫師推薦的飲食?
「我們有飯可以吃呀!」蔡凱宙醫師說,盡量吃米飯類的製品比較好。此外他也推薦大家準備「堅果」。他指出,堅果是原形食物,並且富含好的油脂,吃下肚會比較有飽足感。
「堅果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夏威夷果,」蔡凱宙醫師分享,夏威夷果油脂高,所以吃幾顆就飽了,就不會很快就感到餓,又一直想進食,「一直餓、一直吃,那你當然會變胖。」
而許多人擔心堅果熱量過高,蔡凱宙醫師回應,重點不只是熱量,而是好的油脂進入身體後,胰島素分泌就會減少。
蔡凱宙醫師進一步說明,市面上很多小麥的加工食品,有很多添加物,吃進去後就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接著胰島素過度使用,就引發胰島素阻抗。而胰島素是一種「肥胖荷爾蒙」,胰島素愈來愈高,身體脂肪就愈積愈多,營養無法送至肌肉,就會引發肌少症,最終導致骨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496
【更多"名醫的餐桌"影片】
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 (洪建德醫師)
https://youtu.be/qD6z7_BLLq8
避免肥胖就能防乳癌!醫師的外食4原則 (江坤俊醫師)
https://youtu.be/5LSerGyWYZE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 (江守山醫師)
https://youtu.be/86g4SrpxImA
【相關文章】
名醫的餐桌!遠離高血糖、腎病、癌症、骨鬆、脂肪肝、失智,名醫身體力行的飲食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34
肌少症3徵兆當心老年失能!這樣抱膝伸腿練肌力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026
50%高齡者有骨質疏鬆!芥藍、莧菜搭這個助鈣吸收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037
#蔡凱宙 #骨質疏鬆 #肌少症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S6OhJgiieo/hqdefault.jpg)
腸胃道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評價
為什麼一頓飽餐或吃了某些食物之後,會滿滿一肚子氣呢?脹氣就是堆積在腹部的氣體,不只是會腹痛不舒服,還可能影響肺部的呼吸,造成缺氧、#肩頸痠痛 或是失眠等健康隱憂。會造成腸胃道 #脹氣的原因,主要是身體產氣過多排氣不佳,與腸胃道消化能力不良有關。要如何擺脫惱人的脹氣呢?#胃食道逆流 的人該吃什麼?跟著林亞貞營養師從挑選食材到學習飲食技巧,一次掌握6大祕訣,讓腸胃不再氣嘟嘟!
➤喜歡這則影片請「分享」
➤看更多健康飲食新聞及食譜: http://bit.ly/2w9ww8T
➤訂購控醣餐盒:健康制作所 http://bit.ly/30gyS8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kgqBhzD4Qc/hqdefault.jpg)
腸胃道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評價
許多人把吃米飯與肥胖畫上等號,不少糖尿病患更認為吃飯是禁忌,但新陳代謝科洪建德醫師則說:恰恰相反。他解釋,我們就是因為飲食西化,少吃米飯,卻吃了太多其他升糖指數更高的食物,導致糖尿病流行病學發生率上升。
推薦吃白米飯的原因?
白飯最美味且能多元搭配
洪建德醫師表示,因為全球的衛生部、糖尿病專家、保健專家及營養專家等,所組織的國家與醫學會推薦的都是主張均衡營養,也就是說每天熱量的50%至60%要來自澱粉,而這之中白飯最好吃。
「我到過很多國家、認識很多文化,不會看輕任何一個文化,但假如要說好吃,我覺得白飯才是最好吃的。」洪建德醫師也說,白飯很適合與肉類、海鮮及蔬菜等各式各樣食材搭配。
白飯食物里程數低
洪建德醫師說明,米飯在台灣的可近性較高,以食物里程數而言,我們本來就應該吃當地的食物。
食物里程數(Food Miles):食物從生產出來,直到運送至消費者手中(或口中)的運送距離。
升糖指數低
三餐均衡進食,是最不會引起血糖及三酸甘油脂上升的方式,洪建德醫師指出,白飯與肉、蔬菜搭配的一餐,人體需要花6小時消化,血糖穩定度很高。
價格低
洪建德醫師說,若想吃米飯,在南部可以便宜到用40元就買得到一個均衡營養的便當。「當然最好的是自己在家裡做。」
無麩質
米飯不像燕麥、小麥及大麥製品有麩質過敏的問題。「麩質就是麵筋,用來塑形、做出形狀。」洪建德醫師說明,因此所有烘焙類的食品都含有小麥,吃米飯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無添加物
洪建德醫師分享,在自己的研究中,光德國麵粉中的添加物就很多,但台灣烘焙有更多的自由,規定相較德國而言來得更少,所以基本上我們麵粉製品可能含有更多的添加物,吃米飯同樣可避開。
過敏問題少
洪建德醫師指出,由於現代人已脫離細菌及寄生蟲的時代,環境非常乾淨,所以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大概二分之一的人都有過敏,「但吃米飯是不會過敏的,吃米飯再去配其他料理也不會過敏。」
洪建德醫師說,他沒有其他理由排除米飯,可是有千千萬萬個理由接受米飯,既能兼顧營養、升糖指數又低,再加上價格便宜,也不會得糖尿病,「為什麼不買來吃呢?」
推薦用餐順序:先吃肉再吃菜,最後吃飯
除了要注意飲食均衡外,進食順序也是一個關鍵。洪建德醫師建議,按照「蛋白質→蔬菜→米飯」的順序進食。他引研究指出,糖尿病不單純只是血糖或胰臟的問題,而是整個腹部內分泌的問題,腸胃道荷爾蒙是關鍵因素。
洪建德醫師進一步解釋,我們若是先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例如魚、肉類,此時胺基酸在15分鐘就會進入到血液,讓身體有時間準備分泌胰島素,「肉類剛開始的時候不太會上升血糖,」他說明,這樣等到後面在吃米飯時,血糖會比較穩定。
洪建德醫師說,在美國及日本都有研究證實,所以日本一般醫師在幾年前就開始遵循這套用餐順序。「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所以我在今年就大量、全面要求我們的病人這樣做。」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496
【更多"名醫的餐桌"影片】
不吃米飯反而引發糖尿病?醫師5點分析【洪建德醫師】
https://youtu.be/JaMqzAapQjA
腎臟科醫師早餐必吃6好食 同場加映:小心6大早餐地雷【江守山醫師】
https://youtu.be/tZMSeSMQNHY
遠離骨質疏鬆、肌少症,骨科醫師教你怎麼吃【蔡凱宙醫師】
https://youtu.be/BS6OhJgiieo
【相關文章】
新陳代謝科醫:跟著我吃米飯,已有數千糖尿病患緩解!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29
血糖失控竟會掉髮!新陳代謝科醫:防胰島素阻抗這樣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091
名醫的餐桌!遠離高血糖、腎病、癌症、骨鬆、脂肪肝、失智,名醫身體力行的飲食法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634
#洪建德 #糖尿病 #血糖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D6z7_BLLq8/hqdefault.jpg)
腸胃道 在 腸道不健康的15種警示!內科醫:一天一餐這樣吃修復腸道 的相關結果
除了症狀,這些檢查也能確認腸道是否健康! · 吃飯就會覺得肚子裡都是氣,肚子變得很硬 · 常消化不良 · 每天排便量不足 · 經常腹瀉或便祕 · 放屁味道很臭 · 糞便 ... ... <看更多>
腸胃道 在 萬病之源原來在腸道! - 康健雜誌 的相關結果
有七成五的患者在出現震顫、行走困難之前,均罹患腸胃道疾病,且通常是便秘,腸道菌叢多樣性偏少。 腸道與疾病的關係還不止於此。 專研腸道菌與心血管疾病 ... ... <看更多>
腸胃道 在 消化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消化道是連接口腔和肛門的管道,由許多負責處理食物的構造組成。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以消化食物。一個正常男性成人的消化道大約長6.5米,由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組成。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