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先校正我自己-#認真解讀數字意義】下午我轉了則迷因段子,簡短地寫上了「喔別」。非關立場,我覺得這件事上我做錯了。在這邊我希望能道歉彌補,也透過這則貼文,回歸粉專該有的樣貌。
我做不對的地方是,當資訊複雜難消化,第一時間我該爬梳國際案例,比較目前幾種選項的執行優劣,同時也該嘗試徵集專家學者智慧,創造討論讓大家更安心,而不是創造對立。但上面那些我沒有做到,反而第一時間迷因式、鬆散地轉貼一則嘲諷式譬喻:這不僅不夠尊重辛苦的指揮中心和一線防疫人員,也不符合大家對粉專的期待:這不是現在社會所需要的。對不起我讓大家失望,希望透過這貼文,我自己先校正我自己,彙整資訊如下供討論。(感謝下午和我通過電話讓我詢問的醫師)✨
國際上,因為通報流程或採檢量能(或遇到國定假日),而造成官方數據與實際情況有時間差,這現象在英國、日本、美國華盛頓州、加州、亞利桑那州都發生過:台灣不是第一個面臨這種情況的國家。這在英文中被統稱為“#Backlog”,不只是管理數據或採集流程的問題,還有實驗室量能的問題。
【針對篩檢量能】,英國目前做法,是政府緊急在全國範圍內廣設測試站點,分散壓力,同時也增設移動型的測試點來輔助;而【針對數據統計和大眾溝通】,美國菁英型分析雜誌 The Atlantic〈大西洋〉,有兩位先鋒記者,去年找來一群基礎架構工程師和大數據科學家,結合Github與實體志工,發起一項稱為“The Covid Tracking Project”的聯合數據計畫。(連結放在留言處)
他們從一開始邀集志工手動輸入確診數據,到後來優化流程,把運行一年來的經驗公開分享。他們說到:「防疫工作、尤其在數據採集上,是複雜且消耗大量資源的。建立強大社區回報機制,第一時間公開透明是最終解方。」面臨時間差問題,他們採取幾個替代做法整理如下:
✨👉 (一)以 #移動平均值 為考量,而非看單一一天資訊👈✨
實際案例告訴他們,相較於在意「時間差」,更應該在意的是「時間差出現的延遲是否一致」。只要延遲 #合理一致 ,那數據就具有可信度。一年來的經驗之後他們寫下:「當疫情拉長,任何一個給定日期的數據,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意思是,時間差造成的數據落差(或說校正回歸)就是會發生。只有當大批數據延遲的時間 #出現異常 才是需要注意的警訊。因此,要更多加注意的數據是「#移動平均值」,例如,從每7天或每14天平均值 #觀察趨勢,這會幫助大家解讀只從「一天」這個時間段看到的高低起伏。
✨👉 (二)#增添數據欄位 標示「數據未完整」或校正回歸。👈✨
當發生通報效率、採驗或流程問題時,如果當天採而來不及驗,他們建議增添數據欄位,直接在當天公開資訊庫標記 #數據統計未完整 data incomplete (probable cases)。最後檢驗完成時,也會再次在圖表上添加清楚筆記。綜合第一點,目前他們建議政府公開公布的圖表上面該有:*1) confirmed cases *2)incomplete (probable cases) *3)incomplete confirmed cases *4)total cases:7 days avg
*5)incomplete total cases:7 days avg 這幾個指標。
✨👉 (三) #更該加重關注陽性率解讀👈✨
林氏璧孔醫師每天衛教時間,一直在倡導的概念,和美國一年來的經驗是一致的。網站上也寫下認為我們更該關心PCR陽性率有沒有逐日下降。至於陽性率的採檢母體和認定標準,大家可以追蹤孔醫師粉專或是podcast,他有更專業的脈絡提供。先說結論,對照台灣數據,目前台灣陽性率的最高點落在5/15,當日是6.3%,陽性率之後有逐漸下降。
�
最後,為什麼會忽然出現這個說法呢?從大眾溝通的角度,今天指揮官陳時中說:「把這些案例歸在今天 #會造成很大的誤解,#對於疫情的判斷很不利,我們需要透過看每日採檢的陽性率,去研判需要採用措施的強度」
只是我感覺閱聽大眾在第一時間,忽然聽到新字眼「#校正回歸」似乎比較沒有心理準備。會冒出幾個的問題,例如今天的案例,會不會明天有校正回歸讓今天的案例攀升?我自己在第一時間聽到的心情是有些疑惑的。我很感謝大家對我的監督,督促我回歸有意義的討論溝通,我承諾下午那篇讓人誤會的迷因貼文減少發布,也請大家持續督促我🙏🙏。
那同樣的,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溝通凝聚更多專業意見,讓政府和民眾流程更順暢,讓大家安心?如果大家有好的作法,或是看到國外案例分析參照,歡迎私訊或是留言給我。
最後的最後,再次感謝第一線辛苦的指揮中心和防疫人員,感謝你們辛勞和專業的付出。I don't say it enough.
希望大家平安。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
移動平均值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今日疫情重點【今日新增與校正回歸確診493例,單日死亡21人;萬華風險下降,但其他縣市卻微幅增加,公衛教授呼籲別去市場群聚;雙北醫療量能緊迫,醫師工會曝院內確診爆量狀況,喊別「置之不理」】
台灣今(29)天新增320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個案,校正回歸166例(新增與回歸數共493例),7例境外移入,死亡人數再度破新高。今天公布21人死亡,其中19人有慢性病史,18人年紀超過60歲,年齡最輕僅30多歲,是一名無慢性病史的男性,為全台目前最年輕死亡案例。
以校正回歸後每天確診人數的7天移動平均值顯示,目前台灣確診案例仍在高峰,衛福部長、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目前確診案例持平,萬華相關活動史的確診者雖減少,但其他縣市則增加,疫調後發現足跡曾到過傳統市場、黃昏市場,呼籲大家口罩要戴好,不要到太壅擠的地方,降低家庭聚會人數,維持手部清潔衛生。
另台北市與新北市將在明天一起進行第四級警戒的推演,包括新北市8個高風險的熱區進行防疫的升級。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北市今天確診案例有趨緩一些,不過雙北有些區域案例仍快要破百,雙北做封城演習是好事,去年他們也做過,現在只是提前部署,記取教訓,不代表就是要封城,演習對雙北公衛措施嚴謹度有提升效果。
■新增486例本土確診者,專家呼籲別到傳統市場
陳時中在記者會中宣布,今天新增320例本土個案,有169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到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7日至5月28日。校正回歸個案有166例,其中90例男性、7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6日至5月27日。
總計今天公布的本土個案共486例,仍以新北市224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68例,台中市33例,桃園市19例,基隆市14例,台東縣、宜蘭縣各5例,花蓮縣、嘉義縣各4例,苗栗縣3例,新竹縣及彰化縣各2例,雲林縣、高雄市及新竹市各1例。其中萬華活動史相關36例,茶藝館相關2例,其他已知感染源158例,關聯不明49例,疫調中24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見最新疫情概況圖)
陳時中進一步表示,目前確診案例持平,萬華相關活動史的確診者在減少,但其他縣市則增加,疫調後發現新出現的確診者曾到過傳統市場、黃昏市場,呼籲大家不要到太壅擠的地方,降低家庭聚會人數,維持手部清潔衛生。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分析,如果目前三級警戒措施民眾可以落實到9成,6月14日疫情還是很有機會趨緩,但要守住其他易被攻破的地方,例如市場群聚要減少,減少喪禮、宗教聚會,嚴防長照機構、遊民爆發感染,其他國家過去一年曾發生的經驗,台灣要記取。
■21例死亡再創新高,指揮中心擬公布新指引,醫院優先收治年長者
根據指揮中心資料,今天21起死亡案例中19人有慢性病史,18人年紀超過60歲,更有6人是死後才確診。由於近期死亡案例屢創新高,集中在60歲以上長者,許多醫生都紛紛指出不能再以症狀作為送醫或居家隔離的標準。疾管署副署長、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證實,上週四(27日)的專家會議的確有討論送醫標準,以60歲以上或有慢性病者作為住院、送往集中檢疫所標準,觀察血氧濃度和呼吸次數、相關病症,例如胸悶、呼吸急促、意識改變都是警示徵象。60歲以下、無慢性病者則居家隔離,正在做最後確認,近期很快會公布。
羅一鈞補充,指揮中心也購置了1萬5,000台血氧機,提供給地方衛生局,尤其雙北,透過採檢站、衛生局等提供給居家隔離者,偵測血氧濃度,定期回報,希望多一道防護。不過如果居家隔離者相對年輕、沒有慢性病,呼籲大家不要搶購血氧機,否則可能會影響到真正需要的人。
■啟動全台23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
由於雙北醫療量能滿載,指揮中心昨天啟動全台22縣市、共23家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應變醫院,要求儘速清空病房,支援收治確診者。羅一鈞表示,22縣市都有一家傳染病應變醫院,必要時會執行全院或部分清空,台北市原先只有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這次多指定一家三總松山分院。目前雙北3家應變醫院已全院清空,專責收確診病人,和平院區有110床,已收治83人;三總松山分院93床,已收治36人;新北市立聯合醫院117床,收治75人。
羅一鈞說,總計全台應變醫院有1,092床,目前已收治520人,桃園的應變醫院部立桃園醫院新屋分院已完成全院清空,部立台東醫院也完成清空,其他醫院則是分階段清空,必要時增加清空床數達到全院清空。
加護病房部分,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全國有557張專責加護病床,專門收治重症病患,目前有429張空床,但雙北比較吃緊,截至上午剩97張空床,正在努力擴大加護病床量。全國負壓隔離病房則有919張床,截至上午空床391張,雙北剩43張空床,會留給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的重症。
■雙北醫療量能緊繃,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喊「別置之不理」
柯文哲指出,現在台北市的醫療量能從昨晚開始才足以應付疫情的狀況,但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今傍晚卻發出聲明稿,指出台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確診爆量,今(29日)仁愛院區已收治總共65床病患,24床需要使用呼吸器,其中有13床使用呼吸器的個案因加護病房量能已滿,只能在普通病房繼續治療。除了病房能量不足,醫護人力也窘迫,從5名護理師增加到62名護理師負責輪值專責病房,其中卻只有8名護理師具呼吸器照顧的經驗。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還是要先由台北市地方衛生局先調度其他醫院專責病房或醫學中心來提供床位,如果要跨區的話,可以透過區域的指揮官協助。台北市緊急醫療網有各醫院床位資訊,重症在這部分床位本來就比較擠,如果真的沒床位,可以跟衛福部醫事司反應,由中央來協調。
針對聯醫仁愛院區反應北部各醫學中心都有相對應的中南部醫學中心可以備援,聯醫這種區域醫院卻沒有備援,莊人祥回應,目前區域醫院的確不像醫學中心有列出對應的備援醫院,不過可以透過上述那些方式,由地方和中央來協調病床。
台北市政府在發稿前尚未回應此事,柯文哲則在記者會中表示,台北市目前總共有19間防疫專責醫院,總共有1,292張各類病床,預估在31日可以上升到1,333床。其中負壓隔離病床有167床、普通隔離病床有165床、專責病床有960床。柯文哲說,因為在這個禮拜裡,台北市的醫院將960床的普通病房改成專責病房,再加上部分醫院每天都有再加開病床,讓台北市的醫療量能得以緩解。例如昨天全台北的空病床只剩下16張床,但今天北榮再加開了140張床,才讓台北市目前的空床增為156張。
新北市長侯友宜則指出,新北市目前1,043間專責病房已經清空出953房,預計在下週可以擴充到1,330張病床,並且會再繼續增開117間加護病房。
■台大、中研院皆表達願支援PCR篩檢,指揮中心:評估中
台大校長管中閔昨(28)晚在臉書發文表示,台大樂於提供校內的PCR設備和P2實驗室投入防疫。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證實,昨晚疾管署昆陽實驗室已經跟台大獸醫學院接洽,確認是否可以符合疾管署規定,「符合的話可以分擔部分檢體檢驗。」
他解釋,要做高危病毒的篩檢,檢體處理有生物安全顧慮,要在P2等級實驗室進行,台大獸醫學院有做過動物方面的檢體操作,實驗室在P2安全等級以上,不過台大可以提供多少量能,還需要昆陽實驗室來評估。
媒體詢問指揮中心未來是否會徵召更多學術單位實驗室支援,例如中研院、國衛院等等,指揮中心沒有正面回答。張上淳表示,中研院也有跟疾管署聯絡,目前都還在聯絡跟評估中。不過他解釋,現在大家以為檢驗有點塞車,問了台北區各實驗室發現,檢驗本身不是大問題,「並沒有量能不足問題」,是在上傳系統有點塞車。
羅一鈞表示,目前指定檢驗機構有145家,檢驗量能全開時一天超過5萬1,744件,前一星期不管是感控或醫檢師,最困擾的都是系統問題,常常在篩檢站已經採檢完,也送到實驗室檢驗,更通知受檢者了,但因系統上傳困難或資料無法核對,沒辦法完成通報和上傳。簡化流程和系統速度加快後,昨天通報和排除數差距有5萬多,今天縮小剩4萬多,會努力讓差距縮小。
■8月底預計擴增1,000家診所打疫苗
首批15萬劑AZ疫苗本週開打,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已施打數約4萬2,920劑。陳時中表示,下週二會把第二批疫苗分發下去,希望第一線人員要儘速接種。為了因應接下來到貨的疫苗,陳時中今天也宣布增加基層診所接種點,6月預計有500家,8月預計增加至1,000家,之後也會透過外展服務,主動讓更多人快速接種疫苗。
近日有企業、地方政府、宗教團體表達希望採購疫苗,疾管署署長、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最近很多人熱心介紹,仲介聯繫,但我們回過頭來問原廠,原廠回覆他們接觸的對象都是各國家,而且買疫苗要確保運送品質、冷藏條件,原廠告訴我們,他們基本上不會賣給中介廠商。」陳時中也表示,感謝這些團體,他們可以提出申請,但要由政府來簽約。
針對中央計畫發出6千億的紓困金,台北市長柯文哲呼籲中央,不如撥出其中1成的金額到國際市場上購買疫苗,盡快擴充台灣疫苗接種率。
柯文哲說,中央發下來的2萬2,000劑AZ疫苗,昨天已經接種5,164人,台北市也再向中央申請6萬劑的疫苗,讓第一線的警消醫護人員可以接種。柯文哲說中央已經承諾,下週二將再撥發一次疫苗。柯文哲建議中央,下次疫苗的分配方式不要以全國縣市人口比例作為基準,應該以感染程度高低比例來分配,讓高感染縣市的第一線人員可以先打。
■雙北確診數字上升速度趨緩,明天進行升四級警戒兵棋推演
柯文哲在記者會上指出,接下來的死亡人數出現的高峰會比染疫人數的高峰期來得慢。台北市5月28日各快篩站總共有705人今行快篩,陽性率有4.4%。柯文哲說,台北市萬華區的疫情有被控制住,但其他的行政區仍有潛在的感染源。
侯友宜在記者會上表示,新北市確診人數已經超過3,000人,共有8個高風險熱區,這幾天確診人數上升的速度降緩,但永和區的上升趨勢需要注意。他指出,新北市在明天跟台北市一起進行第四級警戒的兵棋推演。侯友宜表示,這8個高風險熱區會進行防疫的升級實戰演練。
(文/林慧貞、楊智強;設計與資料整理/黃禹禛、何柏均;攝影/許𦱀倩、鄭宇辰、蘇威銘、黃品維)
#延伸閱讀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https://bit.ly/3bXnguw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傳統市場 #傳染病防治醫療網 #聯合醫院 #台大 #PCR #疫苗 #AZ疫苗
移動平均值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八卦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401例本土,校正回歸266例,死亡13人,創疫情以來單日新高;台大等醫院強調病患量超載,指揮中心調度醫學中心共同承擔;陳時中首次說明1月BNT疫苗破局細節;莫德納15萬劑明天下午扺台,6月底還有185萬劑;41萬劑AZ疫苗今天開始施打】
台灣今(27)天新增401例本土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個案,校正回歸266例(新增人數與回歸數共667人),4例境外移入,13例死亡,創下疫情以來單日新高,最年輕死者僅40多歲,尚不清楚有無慢性病史。重症使用呼吸器的人數也從昨晚的101人上升到139人。
為了減少醫護負擔、空出病房和檢疫所,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最新的解隔離標準,如果是PCR確診的輕症、無症狀患者,同時符合退燒一天且症狀緩解,以及距離發病日10天以上,無需採檢就可以解隔離。而快篩陽性的無症與輕症者,則可一人一室居家隔離17天。
今天有2起死亡案例死於集中檢疫所,1起死於防疫旅館,為了降低患者病情急速變化來不及送醫,指揮中心也緊急採購3,000多台血氧機,發送給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定期測量集中檢疫者的血氧量,血氧量小於95%時就要警戒,詳細回報方法、後送醫院作法指揮中心正在討論。
晚間指揮中心臨時加開記者會表示,15萬劑莫德納疫苗5月28日凌晨從盧森堡起運,預計明天下午3點50分抵達台灣,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希望2週內完成檢驗,施打順序仍以醫事人員優先。
■新增401本土個案,病例規模上升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的401個案例,男性190位,女性211位,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10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4月26日至5月26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77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30例、桃園市18例、基隆市15例、高雄市14例、彰化縣10例、台中市7例、花蓮縣6例、宜蘭縣和新竹縣各5例、台東縣4例、屏東縣3例、嘉義市和連江縣各2例、苗栗縣、南投縣及雲林縣各1例。
校正回歸個案266例中,140位男性、126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5月26日,以新北市146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101例、宜蘭縣5例、桃園市4例、彰化縣及台中市各3例、基隆市2例、嘉義市及台南市各1例。
針對今天新增數與回歸數的667名確診者的疫調情況,指揮中心表示,其中萬華活動史相關152例、茶藝館相關25例、某社團相關6例,其他已知感染源222例、關聯不明145例、疫調中117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許光宏接受《報導者》訪問時曾表示,持續發生社區感染時,建議將一段時期內的確診數加以平均、將不同時間的平均值連接起來,形成「移動平均線(moving average)」──也就是採用疫情確診人數的「波動曲線」來預測疫情的走向,而不只看確診病例數字增減。
若依照上述方法,7天移動平均值,由5月19日進入全國三級警戒的單日286例,持續陡升至最新的430例,顯示目前疫情尚未獲得緩解。陳時中也坦言,加上回歸案例,5月17日會高一點,需要再看看未來發展。
■傍晚傳出好消息,15萬劑莫德納明天抵台,6月底共200萬疫苗到貨
而民眾最關心的疫苗採購進度,今天傍晚也傳出好消息。陳時中表示,先前和美國訂的505萬劑莫德納疫苗,首批15萬劑將於明天(28日)下午3點50分到貨,後續將進行檢驗封緘,上週莫德納已經送來檢驗試劑、標準品,因此食藥署相關準備也做好了,希望2週內可以檢驗完畢,其餘500多萬劑也將陸續到貨。
媒體詢問疫苗到貨會不會是台灣防疫一劑強心針,陳時中毫不遲疑回應:「會,如果把醫療界第一線保護起來,對病人治療就比較不會人力不足,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批疫苗施打順序仍維持第一類(醫事人員)優先,至於施打者是否可以選擇要接種莫德納或AZ疫苗,陳時中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要打莫德納,就到打莫德納的地方打。
這批疫苗為多劑型包裝,每瓶10人份,存放在-20℃可保存6個月,2~8℃的使用期限為30天,依臨床試驗結果,每人需施打2劑,2劑間隔28天以上,疫苗保護效力可達94%。
指揮中心先前曾表示,今年已共採購2千萬劑疫苗,6月底前會有200萬疫苗到貨,陳時中表示,明天抵達的莫德納疫苗包含在內,不過6月除了莫德納,還有其他種類疫苗會進來。他也透露,期待明年再加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今年2千萬劑疫苗,夠了。」
■陳時中首次細談與德國BNT採購疫苗破局的細節
但近來許多地方政府或企業要求自力採購,今日陳時中接連在記者會上回應表示,「採購疫苗不是去好市多掃貨一樣。」他說採購的時間很長,地方政府要採購就按照計畫來遞資料,但要考量採購到貨時的施打規劃、冷鏈運送等,此外要有藥證,也要經過食藥署的檢驗。
南投縣想積極採購上海復星醫藥集團代理的BNT(輝瑞)疫苗,今天陳時中也藉此機會重新提及去年台灣採購德國BNT(輝瑞)疫苗的波折。他指出,2020年8月20日,台灣就開始和德國BNT談,期間行政院也核定購買,直到今年1月6日台灣將合約掃描檔傳送給BNT,原本1月8日要宣告合約已經完成,但4個多鐘頭之後,BNT突然來函,要求新聞稿中的「我國」調整為「台灣」,之後也持續討論要我們修改新聞稿。1月15日BNT再度回覆,考量全球疫情和疫苗分配量,簽約時間延後數週,採購就此破局。(註:BioNTech,BNT,當時把大中華地區的授權給了上海復星,中文疫苗名為復星復必泰,而美國輝瑞則有除了歐洲和大中華外的全球授權。)
■無症狀或輕症PCR確診者,最快10天後可解隔離,不需篩檢
為了儘早空出醫院病房,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最新的PCR核酸檢測確診者解隔離標準,如果是無症狀、輕症者,同時符合下列兩項條件,無需採檢即可直接解隔離,由衛生單位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進行7天居家隔離。由醫院或檢疫所離開時,不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兩項條件包括:
●退燒至少1天,症狀緩解。
●距發病日已達10天。(無症狀者,發病日以採檢日計算)
如果是有接受治療的個案,除了要符合上述兩項條件,還必須接受採檢,PCR核酸檢驗為陰性或者Ct值大於30,就可由衛生單位開設自主健康管理通知書,解隔離後持續在家自主健康管理7天。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共有1,577人入住集中檢疫所,包括台北市395人,新北市1,087人,其他縣市則有95人;目前解隔離有271人,大約10%的人後送醫院,共159人。
王必勝表示,目前中央集中檢疫所還有1,484間可供使用,但因為疫情主要在雙北,目前的空房大多在中部或南部,民眾如果願意還是可以去中南部,指揮中心也持續在雙北找場地擴增。
為了配合未來在醫院或集中檢疫場所解除隔離後,民眾回家自主隔離的交通需求,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已要求交通部協助地方政府加大防疫計程車的量能。
■快篩陽性的無症與輕症者,一人一室居家隔離17天
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指出,中央放寬快篩陽性但無症狀、輕症者解隔離的標準,一旦快篩陽性會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須返家居家隔離17天。黃珊珊說,這些居家隔離者若家中沒有辦法實施一人一室,可以到台北市的防疫旅館居住。台北市已經開始擴大防疫計程車隊的數量,以全身的防護配備來接受這些無症狀或輕症狀的患者。
柯文哲在今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如果快篩出現陽性,可以自行通知可能接觸過的人員,要他們自我前往篩檢,速度會比政府在5天過後做疫調,再通知接觸者前往篩檢來得快速有效。柯文哲說,雖然今天台北市快篩的陽性率從7.4%上升8.7%,確診數沒有如大家期盼的大幅下降,但是整體狀況來看有漸漸趨緩,人民自主降低活動頻率的效果可以在一兩週後出現。
目前台北市各類的防疫旅館有106家,總共7,455個房間,其中包括7家加強防疫專責旅館,有1,019個房間,以及51家接收無症狀與輕症狀的防疫旅館,有1,400個房間。
■死亡案例13例創新高。最年輕僅40多歲,且尚無法瞭解是否有慢性病
今天另外新增13例死亡個案,創下疫情以來台灣單日新高,13位中有12位年齡都在50歲到90歲之間,9例有慢性病史,2例死於集中檢疫所,1例死於防疫旅館,有多位有萬華區的活動史;一位案5676是年僅40多歲女性,曾接觸確診個案,5月19日採檢後入住防疫旅館,同日出現發燒症狀,25日死亡,指揮中心資料並未載明是否有其他病史。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資料沒寫就是不詳,沒辦法瞭解有無慢性病,還需進一步調查才能確定。
近期未接受治療即死亡的案例增加,王必勝表示,會加強集中檢疫所的住民關心和互動頻率,也會加強設備,已添購3,000多台血氧機,會教入住者如何使用、回報資料。另外也準備氧氣設備,讓檢疫所住民在等待運送到醫院時,可以替他增加血氧濃度。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則補充,各縣市都有採購血氧機給住在防疫旅館民眾,醫福會也針對集中檢疫所入住個案發給血氧機監測,血氧機是醫材要經過食藥署認可,目前已把血氧機放進地方政府防疫物資清單,正在評估採購,專家會議也有討論如何評估快篩陽性或確診個案的居家監測、血氧情況,例如呼吸速率超過每分鐘30下,血氧低於95%就要警示,專家有給相關建議,內部再研議評估指標。
■台大醫院院長強調台大超量。柯文哲:第一線醫護人員不只累,還有實質危險!指揮中心將調度醫學中心共同承擔和分流病患
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每日持續上升,台大副校長、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截至今天上午,有139人使用呼吸器,昨天則是101人,使用葉克膜則保持2位。羅一鈞補充,全國目前尚有1,027台呼吸器可以調用,物資組也陸續採購。目前全台共有1,011床負壓隔離病房,可使用的尚有289床,5月22日曾通令500床以上的醫院要在明天(28日)以前,擴大設置專責病房,目前專責病房已從2,452床增加到3,932床。
台北市政府統計,台北市防疫醫院的病床數從5月17日的324床到5月26日已經上升至698床,並且預計今天的數量可以提升到1,034張病床,下週可以擴充到1,225張床。新北市市長侯友宜在記者會上指出,新北市已讓1,043張專責病床降載了85%,目前有892張專責病床,並且今天會趕工增加67間ICU病房。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昨天在臉書貼文表示,台大醫院病患已經超量,就算把小兒加護病房改成成人使用,依舊不敷使用。陳時中今天表示:「台大辛苦了。」但也澄清,台大還有量能,但院長主要意思是收治不能只往一家集中,容易負荷過重,後遺症難以承擔。他們會再討論分流,讓各醫學中心承擔共同責任。羅一鈞則說,會詳細盤點重症病患的轉送,配對北部和中部醫學中心,記者會後開會討論轉送和交接細節。
■醫療人力是否短缺,中央與地方有不同見解
從檢疫所、病床,到採檢人力、醫檢人力,目前雙北都持續緊繃。有媒體詢問,未來中央是否要比照雙北,徵召退休或離職醫護、擴大採檢人力?陳時中表示,「人力沒有短缺到要強徵或徵用」,此外目前會用獎勵、津貼鼓勵醫護,對於採檢單位補助硬體設備和事務性相關費用,採檢本身就會收採檢費,營運上沒有困難,若各單位有困難可以提出來,看哪些沒有補到。
但柯文哲在今天的記者會上多次表示台北市的醫療量能緊繃,他指出,雖然現在第一線的醫護可以打疫苗,但是抗體要發揮功效需要一段時間,而且打第一劑的防護效果並沒有保證100%有效。他強調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不是只有累而已,還是有實質的危險。柯文哲哽咽地說,他要給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加油打氣,「本人也是從那個區(醫療界)出來的⋯⋯撐住!」
柯文哲說,台北市醫療資源雖比其他縣市充足,但因為過往醫療系統分工細、各有各的專業,「比方說開腦的醫生,叫他開心臟,他也不會開。」醫療量能的轉換跟重組需要時間訓練才能投入前線抗疫;他說,像是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醫療量能仍需保持,不可能將所有的醫療資源全部重組。記者會的最後,柯文哲特別提醒市民要體諒醫護人員的辛勞,不要再增加醫療系統的負擔。
除了第一線醫療不足,許多專家也擔憂台灣採檢量能不足,黑數太多,持續在社區中傳播病毒。對於如何提升量能,陳時中只表示目前已經簡化系統,但對於如何增加檢驗人力、降低校正回歸數量的目標時程,陳時中則沒有回應。
■41萬劑AZ疫苗開始第一批施打;高雄疫苗分配量大於新北,指揮中心:按比例分配
至於民眾最關心的疫苗,到貨的41萬劑AZ(AstraZeneca)疫苗分兩批配送,今天開始分配第一批15萬劑,台北市分得2萬2,200劑,新北市1萬8,000劑,桃園也是1萬8,000劑,高雄分得2萬1,000劑。
雙北地區第一類到第三類未曾接種人員為優先施打對象。雙北以外的縣市中,未曾接種的第一類人員,以及因為公務需出國需要接種第二劑的醫護人員為優先施打對象。第二階段有26萬劑將在6月10日開始配送,全國第一類跟第三類未曾接種者為優先施打的對象。
柯文哲表示,AZ疫苗已經在清晨發下來,台北市2萬2,200劑裡,有1萬1,000劑分配給抗役的專責醫院,讓大約60%的人員接種。接種的順序是由直接接觸到病患的人員先打,專責醫院人員接種完畢後,周邊的救護車、洗腎中心或是安養院等也可以開始接種,市民朋友則是以高齡人士優先。台北市會在中央公布的原則下,以大數據的統計讓染疫熱區的民眾優先接種疫苗。
外界問及高雄分配的數量為何比確診人數最多的新北市還要多?莊人祥解釋,雙北分配比例是以第一、二、三類人員未施打數量的6成計算,雙北以外地區則是以第一類未施打人員數6成,剛好高雄第一類未接種比例比新北高一點,因此分配較多。至於未來是否要調整比例,雙北分配多一點?陳時中表示,目前會先分配15萬劑出去,會再看大家施打情況調配數量。
(文/林慧貞、楊智強;設計與資料整理/黃禹禛、何柏均;攝影/余志偉、蘇威銘、許𦱀倩)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科學防疫的缺口──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社區感染演練也遭否決,為什麼?】https://bit.ly/3fjUwhH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疫苗 #BNT #輝瑞 #AZ疫苗 #防疫旅館 #台大醫院
移動平均值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熱門講座】溝通,和你想的不一樣~07/25(三) 或 08/02(四)19:30
報名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241
【8/30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7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是一個運動迷,如果你跟我一樣,你可能也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有些選手喔,當他還是新人的時候,第一年表現得特別亮眼,而通常到第二年就會比較不ok,這叫做俗稱的「第二年魔咒」。
但事實上來說,關於「第二年魔咒」的這件事情,我們可能會做很多的歸因,比如說啊一年呢,功成名就之後第二年就懶惰了…等等等等的。
但是無論我們的歸因是什麼,事實上「第二年魔咒」當你深思細想之後,你會發現哦,這些球員是他們第二年成績真的變很糟嗎?還是他們第二年的成績其實只是沒有像第一年那麼好,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如果按照一個常理來看的話,如果一個球員第一年表現的真的太好了,所以當他第二年表現的沒有那麼好的時候,因為對比效應的落差,所以我們會覺得他第二年陷入了魔咒,第二年表現的不好。
可是如果把他第二年的表現,放到一般球員的平均數來看,搞不好他還表現的還不錯呢!但其實這對我們多數的運動迷來說,我們不會這麼看事情,我們可能會去歸因他在精神上面,他的心理素質的問題,他太早成功所以放鬆,或者是他已經不再幸運了!
然而如果我暫時跳脫出運動迷這樣的一個身份,我們回到統計跟心理現象的理解的話,那關於「第二年魔咒」就很容易解釋了。其實所謂的「第二年魔咒」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無視回歸均值」。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喔從統計學上面來看大自然,其實大自然的一切,它的運作都不是朝向「極端值」發展的,它是朝向「平均」值移動,也就是它會有一個「回歸平均數」的這樣的特性。
簡單說,如果你的爸爸跟媽媽都是非常高的高個子,那麼你就很有可能,雖然也是高個子,但是不會像他們一樣那麼高,比較合理的狀況是你爸媽的身高,都已經接近了極限值,所以你要往平均值的方向,你會比他們矮一些,這才是正常的「平均回歸」。
所以如果回到「第二年魔咒」的這件事情,真的冷靜下想一想,難道真的是這些球員第二年打不好嗎?或許有這樣的狀況,可是更多的是什麼?更多的是他只是回歸一般球員的正常表現,如此而已!
所以這樣的一個現象,一切都會「回歸平均值」,對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能有什麼啓發呢?我想這個啓發就是我們很常聽到的三個字叫做「平常心」。
因為在我們的生活裡面,我們經常會因為自己的幸運或者是不幸,去做不合理的放大,要麼就是在主觀感受上太過於挫敗,或者是太過於興奮,那這樣的狀況其實都是不健康的。
其實一切都會回歸到「平均值」,甚至於我們經常會把那些幸運或不幸,去做一些複雜原因的歸因,可能這些歸因會讓我們感受上好一點,會讓這些眼前的不順,得到一個還算合理的解釋。
這也就是為什麼算命的生意,始終很好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然而當你有「回歸平均數」這樣的想法的時候,這時候你反而比較能夠靜下心來,去做一個長期的努力。關鍵在於你的平均數,是不是能夠持續成長的,而不是在於每個區段時間的數字跟表現,都要比上一個區段來得更好。
如果你永遠要比上一個時間區段的表現更好的話,那你只會得到一個結果,叫做「逼死」你自己,所以囉!有句話是說「平凡中見偉大」,如果要我來做進一步的解釋的話,我會說:「平常心才是偉大」。
希望你能夠永遠保持對生命的熱情,而永遠活在「平常心」的期待裡,我是凱宇跟你做分享。
如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能夠在8月30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凱宇 #人生成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gpt2DfPutU/hqdefault.jpg)
移動平均值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評價
這些樂段是根據拍子、動態變化和情緒內容等特定變數來挑選。參與者將坐在安裝了感應器的椅子中,這張椅子可以測量和記錄他們的心跳和皮膚電反應,並將訊號蓋上時間郵戳,之後這些訊號便可與只有音訊及音訊/視訊的刺激交叉參照。
完成聆聽部分後(總計不超過10分鐘),參與者將完成非常簡短的問卷(螢幕上),以便整理出他們的生理反應脈絡。這讓我們能夠檢視音樂生理反應的各面向,例如誘導、情緒、期望等。參與者將能在門外的螢幕上觀看生理訊號記錄,螢幕將顯示生理訊號、音訊波形,以及聲波藝術研究中心先前記錄的所有資料的平均值。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WXEgmCtQ5k/hqdefault.jpg)
移動平均值 在 【投資學堂】移動平均線(下集) SMA、WMA、EMA 有乜分別 ... 的八卦
技術分析有好多不同指標,就以 移動平均 線為例,坊間除了有SMA之外, ... 加權 移動平均 線WMA 04:30 指數(平滑) 移動平均 線EMA 09:03 EMA參數與α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