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一位矽谷企業家Dave Goldberg猝然長逝,年僅47歲。也許沒有很多人知道這位企業家,但若說起他的妻子,大家肯定很熟悉——她就是臉書的營運長Sheryl Sandberg。
2013年,天下雜誌出版了Sandberg女士的著作《挺身而進》中文版,我受邀寫推薦序,因此有機會閱讀這本好書,並對她感到非常敬佩。Sandberg在這本書中,以親身經歷和清晰的思考,描繪女性在職場中面對的環境和挑戰,相信激勵了許多擁有專業與事業的女性。
現代女性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我們期待每個角色都稱職演出,但外部限制與內在壓力,常令女性感到挫折、壓抑,甚至自我懷疑而退縮。Sandberg時常在各種場合提及丈夫Goldberg先生的支持,無論在家務勞動、生涯決定乃至推行理念的背後,他都是堅強的靠山,這是非常難得且幸運的。因此雖然我們與Goldberg先生沒有私交、也少有關係,我們仍然有充足的理由紀念他。
支持的伴侶是難得的福氣,有能的政府則是應有的權利。作爲民進黨主席,我認為:制度的支持,重要性更不亞於家人的支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出「托育、長照、婦女就業」的三合一照顧政策,我們要讓女性在職場更無後顧之憂、盡情發揮長才。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萬的網紅The DoDo Men - 嘟嘟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icrosoft, Linkedin, Facebook, Instagram, Google, Apple #美國矽谷公司 #公司文化的重要 #最好的知名科技公司 我們 The DoDo Men 這次邀請了在美國矽谷各大知名科技公司上班的朋友們來討論他們公司的差別。相信大家會很好奇在那些知名...
「矽谷 壓力」的推薦目錄: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朱立倫 Facebook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The DoDo Men - 嘟嘟人 Youtube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The DoDo Men - 嘟嘟人 Youtube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美味生活HowLiving Youtube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討論] 一位Facebook工程師跳樓自殺,看矽谷光鮮 的評價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矽谷生活】在美國生活真的好好?矽谷生活小迷思/人情壓力? 的評價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正職矽谷軟體工程師小小經驗分享 - 海外工作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矽谷 壓力 在 Re: [討論] 在矽谷工作有比台北好嗎? 的評價
矽谷 壓力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八卦
在今天的年終談話裡,我將跟全國人民報告兩件事。第一,是2016年,新政府做了什麼。第二,是2017年,我們要做什麼。
新政府在5月20日,接下治理這個國家的重責大任。
在經濟上,攸關經濟結構轉型的「5+2」產業創新計畫,已經陸續到位。綠能科技的「沙崙科學城計畫」已經在11月6日啟動。新農業面向的「台農發公司」,也已經在12月5日正式成立。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在12月25日正式揭牌。我們的生醫產業計畫執行中心,則預計在2017年初就會啟動。
在食品安全上,「毒物及化學物質局組織法」已完成立法,「化學局」已經成立。這是我們打造「食安五環」重要的基礎。
在社會安全網方面,住宅法已經通過,從此以後,社會住宅在土地取得、經費來源以及人力組織上,都會得到更大的支持。長照2.0已經開始試辦,「找得到、看得到、用得到」的長照服務,正逐步落實當中。
在勞動權益上,我們修改了就業服務法,讓外籍移工的人權邁進了一大步。除了提高基本工資外,為了落實週休二日,並且讓企業有一定的經營彈性,我們也通過了勞基法修正案。我要強調,臺灣的勞動環境正在進步中。
我們執政的節奏很清楚。我們正在為臺灣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016年的工作是打樁,2017年,就是積極建設。這是臺灣最關鍵的兩年。新政府選擇在執政初期,就正面迎戰所有的困難,因為,我們相信,政府先苦後甘,人民才能苦盡甘來。
明年,新政府的施政,主要將聚焦在下面這四件事情:
第一、全力提振臺灣的經濟。這是2017年最重要的任務。
今年整體經濟雖然逐漸回溫,但是,力道仍然不足,政府有責任,透過公共政策以及公共投資,創造新的動能,讓經濟可以更活絡、更強韌,走出新的局面。
明年開始,政府將從「加速推動結構轉型」,以及「全面擴大基礎建設投資」兩個面向切入,打破經濟的沉悶,注入成長的活力。
在520時,我說過,要讓臺灣經濟脫胎換骨,就必須下定決心,打造臺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為了啟動這個結構轉型的艱鉅工程, 七個多月來,我們完成了各項產業發展計畫的整備,以及年度預算編列。相關立法或修法也在進行當中。
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執行力將是最關鍵的考驗。未來,包括「5+2」產業、老屋更新、社會住宅跟長照、托育等,各項攸關民生經濟發展的策略,只要是規劃完成、立法到位、並且已經編列年度預算的,都必須全力加速來執行。
這些政策和計畫的執行層面,涉及到人才、資金及技術的整合、國土空間的規劃利用、中央地方的分工合作,以及區域聯合治理等高度複雜的工程。
因此,政府將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協調及整合機制,來提升整體執行能量,讓各項政策跟建設可以順利落實推動。
另一方面,我們也將採取前瞻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全面擴大基礎建設的投資,包括地方建設,以及下一個世代所需要的基礎建設。
政府現在正積極盤點地方建設的需求,未來將優先推動可以配合區域聯合治理的跨縣市建設,以及過去投入不足、發展相對落後地區的重要基礎設施,藉以促進地方整體發展,以及區域平衡。
在整體性的下一世代基礎建設方面,我們也在盤點各項建設的需求,包括:
第一,整合高鐵、台鐵及各地方捷運的綠色軌道運輸系統。
第二,寛頻和超寛頻雲端基礎建設。
第三,因應氣候變遷的防洪及抗旱工程。
第四,邁入高齡化社會所需要的軟硬體基礎設施。
第五,強化基礎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基礎建設。
第六,朝向非核與減碳的能源轉型所需要的基礎建設。
明年三月,行政院將提出完整、前瞻性的基礎建設計畫,作為未來推動的依據。
上面所提的這些建設,是一個國家級的中長程擴大內需方案。所衍生的財務需求,將需要巨額的投資,也將產生帶動整體經濟動能的效果。我們將訂定優先順序及執行時程,不排除以追加預算,或者特別預算的方式,來加速執行。同時,我們也會善用財務工程,引導民間資金積極參與,進而活絡民間的投資。
現在,我們也正啟動稅制的檢討,希望在兼顧財政健全和稅制公平的原則下,進行稅制的合理改革。不要因為若干租稅的扭曲,而影響到經濟的健全發展及產業競爭力。
明年,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持續各項重大改革,年金制度的改革是我們的優先項目。
在經歷20次委員會之後,年金改革已經要進入分區會議及國是會議,我們預計在下個會期,把最後的版本送到立法院審查。
年金制度瀕臨破產,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之所以需要改革,是因為從過去到現在,臺灣社會始終沒有負責任地,徹底檢視我們的年金制度,才會讓這個制度,一步一步走到瀕臨破產的地步。
因此,年金改革的重點就是財務永續。簡單來說,就是要確保大家的退休金都能夠領得到、領得久。就如同剛剛陳副總統所說的,年金改革不可能一次到位,但我們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尤其是這次的努力,確保一個世代,大約是25到30年,不破產的年金制度。
當然,確保一個世代不破產的年金制度只是第一步。我們由衷希望,每十年檢討一次年金制度,能夠成為未來臺灣政府的常態。每一次檢討都能以確保後續的25到30年不破產為目標。定期檢討、世代傳承,才能確保未來每一個世代的退休安全。
這個議題應該跳脫政黨。換句話說,不管十年後哪一個政黨執政,都能定期檢討年金制度,這才是臺灣人民之福。
2017年,我們的第三件工作,就是在變動的國際局勢中,能夠應變,並且維持和平穩定的情勢。我們也要在變局中找機會,在區域安全及經貿事務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臺灣必須在亞洲扮演建設性角色,扛起更多的責任。我們堅持貿易自由化,絶不閉關自守。
我們會積極地推動新南向政策,針對東南亞、印度、紐澳等國家,進行更多元的交流和往來。「新南向政策」在2017年將進入行動年。
我們也將持續跟主要貿易國家和區域,包括美國、日本和歐盟保持對話,深化雙邊及多邊經濟合作,以互利共贏,來拓展對外經貿關係,打開臺灣經濟的活路。
在外交工作上,我會堅持「踏實外交,互惠互助」的理念,透過拓展各層面的合作,來強化臺灣和其他國家的實質關係。
下個星期,我即將訪問中美洲四個友邦,不只要鞏固邦誼,也要為第一線的外交同仁打氣,更要讓全世界看見臺灣的志氣跟決心。
520以來,我們根據普遍民意及國內共識,致力維繫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我們也本於尊重歷史及求同存異的精神,向對岸持續釋出善意,期盼透過雙方良性互動,逐步化解對立和分歧。
但這幾個月以來,臺灣人民的普遍感受,是雙方盡力維持理性及冷靜的立場,已經有些變化。北京當局,正一步步地退回對臺灣分化、打壓,甚至威脅、恫嚇的老路。我們希望這不是北京當局政策性的抉擇,但是我們要提醒,這樣的作為傷害了臺灣人民的情感,也影響到兩岸關係的穩定。
為了維護區域的和平跟繁榮,我要再次重申,我們的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但是我們不會屈服於壓力,也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
明年的兩岸關係是不是可以峰迴路轉,將取決於我們的耐心和堅定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將取決於北京當局如何看待兩岸關係的未來,是否也願意承擔起責任,以新的思維和做法,共同擘劃兩岸互動新模式,來回應兩岸人民及區域內所有成員,對和平發展的共同期待。
2017年,新政府要做的第四件事情,就是嚴肅面對分歧性的議題。作為總統,面對分歧性議題的時候,我不會退居第二線,我必須想辦法讓這些分歧,找到對話的空間,然後找到合理解決的方法。
像是不當黨產的爭議。這是黨國時期留下來的問題,在民主時代,大家面對這些歷史問題時,應該要放下成見。
在這裡,我要呼籲國民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坐下來談。用協商來代替對抗,讓不當黨產的問題盡快走入歷史,給臺灣民主一個健全發展的空間。
明天,就要邁入2017年。從我上任以來,我一直強調,要提升國軍的形象。明天的升旗典禮,國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有史以來第一次,國軍楷模將會帶領大家唱國歌。希望全體同胞,多多為他們加油打氣。
最後,我就用明天元旦升旗活動的精神,來跟大家共勉,那就是「2017,我們一起」,讓我們團結一起,面對挑戰,迎接2017。預祝大家新年快樂。
矽谷 壓力 在 朱立倫 Facebook 八卦
最近,新上任的台大校長管中閔,親自帶隊到台中一中、中女中招生,對公認的台灣第一學府台大來說,這個行動難以想像。但由於國外很多大學積極來台招生,國內的大學面臨嚴重的人才外流,有不得不積極招生的壓力。
除了高教招生的困境外,台灣產業人才外流的情形,也是相當嚴重。根據OECD調查,台灣外移人口當中,有61%是專業人才;此外,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也在全球2021人才報告指出,台灣將成為全世界人才外流最多的地方。
#如何留住人才:提升教育競爭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台灣高教人才嚴重流失的困境,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台灣學生對於高教系統信心越來越低,怕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希望儘快投入職場,因而不願繼續攻讀博碩士班,間接導致學術界人才斷層;其二,國內整體薪資環境不佳,無法吸引國內外人才留在台灣工作,導致高學歷人才不斷外流。
雖然,政府提出不少留才、攬才政策,包括:「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及「新經濟移民法」等;科技部也提出LEAP、LIFT、年輕學者養成計畫、千里馬及龍門等計畫。我們肯定政府所付出的努力,但是政府花了這麼多錢,是不是真的都有花在刀口上?
#台灣人才戰略應該反守為攻
過去,政府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希望減緩人才外流的情況,但全世界的人才是流動的,我們應該想辦法吸引不同國家地區的人才來到台灣。
我認為,對於人才,我們應該保持更開放的心態,不要排斥國外的人才。從國際的例子來看,美國的矽谷、香港、新加坡、甚至現在的中國大陸,對於優秀人才,永遠都是張開雙手,而不是拒於門外!
最近討論很熱門的「自經區」,其中一個核心概念就是對人才鬆綁。國外很多一流大學都有設各地分校,也可以對外招收國際學生。自經區的目的,就是先將很多創新的做法先在自經區裡面來做,未來再慢慢擴展到全國推行,結果民進黨府院黨只要一聽到是國民黨想做的,就通通封殺、逢中必反,這是相當不利於國內外人才流動的。
我深信有關人才流失的問題,只有從人性出發,以「人」為本位思考,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矽谷 壓力 在 The DoDo Men - 嘟嘟人 Youtube 的評價
Microsoft, Linkedin, Facebook, Instagram, Google, Apple
#美國矽谷公司 #公司文化的重要 #最好的知名科技公司
我們 The DoDo Men 這次邀請了在美國矽谷各大知名科技公司上班的朋友們來討論他們公司的差別。相信大家會很好奇在那些知名公司上班的生活是如何。到底哪一家公司最好呢?!希望這影片可以幫大家回答一些問題!
以下是我們的來賓的背景:
微軟 機械工程師 (Microsoft Mechanical Engineer)
領英 軟體工程師 (Linkedin Software Engineer)
臉書 / IG 軟體工程師 (Facebook/Instagram Software Engineer)
谷歌 軟體工程師 (Google Software Engineer)
蘋果 包裝工程師 (Apple Packaging Engineer)
以下為我們在影片裡發問的問題:
-到底哪一家公司最好?
-為什麼選擇現在的公司?
-最喜歡公司哪一點?
-公司哪一點可以改進?
-公司文化如何?
-做過最驕傲的案件?
-最喜歡哪一個員工福利?
-哪一家員工餐廳最好吃?
-面試小技巧?
歡迎追蹤我們Instagram和Facebook: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dodom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heDoDoMen/

矽谷 壓力 在 The DoDo Men - 嘟嘟人 Youtube 的評價
哇謝謝大家的支持!!!
大家的問題真的很多很多哈哈(謝謝大家發問!), 希望有回答到大多數的問題!
這次拍這個QA影片真的是拍了好多地方~
我們會繼續加油努力做出好影片的!
一起跳脫舒適圈吧!~~
#10萬訂閱 #QA #跳脫舒適圈
歡迎追蹤我們The DoDo Men的IG和FB: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hedodom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heDoDoMen/

矽谷 壓力 在 美味生活HowLiving Youtube 的評價
周末時光不想出門排隊領號碼牌,那麼就邀請親朋好友、閨蜜哥兒們,在家悠閒的享受鬆餅午茶時光,一起大聲歡笑暫時拋開煩惱與壓力,生活就是要慢慢經營,先從料理開始吧 :)
心動開箱 : https://www.how-living.com/?p=20262
★現在就訂閱美味生活頻道,收到第一手的美味資訊:http://bit.ly/1PochtG
【美味生活】
矽谷美味人妻FB:https://www.facebook.com/kthu1031?fre...
美味生活HowLiving FB:https://www.facebook.com/HowLiving1/
美味生活Howliving官網:http://www.how-living.com
美味生活SHOP:http://bit.ly/1kozBuy
★《矽谷美味人妻:一鍋幸福煮》博客來好評熱賣中:http://goo.gl/Vt9YIm

矽谷 壓力 在 【矽谷生活】在美國生活真的好好?矽谷生活小迷思/人情壓力? 的八卦

00:00 外國月亮比較圓?02:25 遍地工程師福利超好賺超多?07:20 萬稅萬稅萬萬稅,到口袋剩多少?08:40 沒保險看病會破產?13:00 家家大房子兩台車好 ... ... <看更多>
矽谷 壓力 在 #正職矽谷軟體工程師小小經驗分享 - 海外工作板 | Dcard 的八卦
對於矽谷,大家總是有許多憧憬,當然我也不例外,無非是希望能夠在這個世界 ... 畢竟我們是碼農,編碼的時間比開會報告的時間多上很多呀~ 工作壓力: ... ... <看更多>
矽谷 壓力 在 [討論] 一位Facebook工程師跳樓自殺,看矽谷光鮮 的八卦
一位Facebook工程師跳樓自殺,看矽谷光鮮之下的殘酷真相
https://is.gd/wBUOFi
https://is.gd/Ytl96x
Facebook、Google等科技大廠集結的矽谷,是世界各地科技人才實現夢想的寶地,但隨著
自殺率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增加,矽谷究竟是天堂還是煉獄?
2019年9月19日,一名工程師從Facebook位於門洛公園(Menlo Park)總部的大樓樓頂跳下
,像一顆流星一般結束了自己38歲的年輕生命。
當天下午,關於該名工程師的詳細身份信息在網上不脛而走。我們無心去再次揭開他家人
、朋友的傷疤,因此並不準備詳細介紹關於他的個人信息。為了方便行文,我們稱死者為
A。
在翻閱A短暫的生命經歷時,我們看的是一個勤勉的奮鬥人生。我們好奇,是什麼樣的壓
力,讓這位頂著國內外名校的光環,有著世界名企工作經歷加持的工程師絕望地站在大樓
樓頂,一躍而下?A的經歷就像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畢業於中國某頂尖名校後,
他進入了世界五百強公司工作。然後遠渡重洋,去了國外另一頂尖名校攻讀研究所,於去
年入職矽谷最大的科技巨頭公司之一Facebook。
A的同事說,A生前極為努力,但卻並不得到管理層的賞識,被要求加入PIP(績效改善計
畫)中,很有可能會失去工作。作為尚未拿到美國綠卡的移民,失去工作代表著簽證的失
效,關乎他和他的家庭的去留問題。而這,很有可能是壓倒A的最後一根稻草。
A不是第一個選擇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的工程師。2017年,優步(Uber)公
司的一名電腦工程師自殺,留下了妻子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他在自殺前的種種舉動,都
透露出他從公司的糟糕管理、高壓工作環境和不融洽的團隊關係中受到的壓力無法得到疏
解,因此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來結束生命。
近年來,關於矽谷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與不友善的公司文化的報導也頻現端倪,面對這樣
的情況,我們不禁要問:到底哪裡出問題了?
PIP、H1b簽證的雙重壓力
就像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源自古希臘傳說,用來表示時刻存在的危險。)一樣,你永
遠不知道何時劍會落下。
雖然這名Facebook工程師尚未正式接到離職通知,但得知很有可能會被加入PIP之後,他
變得極為沮喪,因為這預示著達摩克利斯之劍已經高懸於頂。
PIP,即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中文為績效提升計劃),是指進入PIP組的僱員
在一段時間內提高表現,如果不能達到標準,就會被炒掉。雖然話留有餘地,但最後達標
的標準往往是難於上青天,因此進入PIP組,也就是被解僱的前兆。而PIP的可怕之處不僅
於此。PIP有點像是凌遲,公司想要幫你,但你爛泥扶不上牆,是一種近乎侮辱的處理方
式。
據知名YouTuber-Tech Lead所說,A生前在Facebook公司任職於廣告技術部門,一個細微
錯誤就可以導致百萬級損失的部門。所有的成員都處於高壓狀態下。
A曾經向上級領導以及人力資源部門求助,想要調往其它的部門工作。但A的經理阻止了他
的調離,並打破了他對A的承諾。面對著工作的重重壓力,加上要被要求加入PIP的可能性
,A緊繃的神經終於斷裂,邁上了四樓的天台。
在外人看來,最差的結果也不過是失業,重新找一份工作即可,為什麼A會選擇這條絕路
。事實上,讓A選擇這條路的原因還有一個H1b簽證。
可能缺乏在美工作經歷的人是無法理解H1b的意義,一張代表著你在美合法工作的薄紙。
在美國,如果你是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畢業的學生,你將有三年的校外
工作許可(OPT)期,你需要在這三年的時間裡,找到一家願意僱傭你並贊助你簽證的公
司。然後,你將會和同年所有的申請H1b簽證的人一起以抽籤的形式獲取65,000張H1b簽證
。如果你幸運的話,你將獲得H1b簽證,讓你最長能在美國工作六年的時間。
但遺憾的是,這張薄薄的紙,一方面是你留美的平安符,另一方面也是一張現代版的「奴
隸契約」。根據規定,H1B身份持有人可以待在美國的唯一原因是其工作身份。一旦H1B身
份持有人失去工作,按規定,其必須在第二天離開美國。雖然有一定天數的緩衝期,但在
緩衝期之內找到新工作也絕非易事。
根據資料,我們了解到A已經在美國度過八年時間,除去讀書兩年,意味著他已經在美工
作了六年。也許其中包含了一年或幾年的OPT期,但我們還是能夠發現,留給他獲得綠卡
的時間不多了。
不僅如此,根據Computerworld的一份報告,在2013年,H1b移民只需要雇主付每年52,229
美元(約新台幣163萬元)即可僱傭,而當地相同職位的年平均工資為93,000美元(約新
台幣289萬元)。只因為你需要這張簽證,即使做的是一樣的工作,你每年也比他人少賺
40,771美元(約新台幣127萬元)。
可想而知,H1b薪資低這個現象在全美範圍內的華人群體中,有多普遍。而這個現像不僅
僅局限在矽谷。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裡,地主依靠掌握土地這樣的生產資源來限制與壓
榨農奴,從而使他們依附地主。而在矽谷,公司利用如H1b簽證的政策資源來限制工程師
就業自由,從而使他們依附公司,無法逃離。
「美國夢」、矽谷996背後隱藏的危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TO)的研究調查,四分之一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有某種精神健康問
題,比如抑鬱症、躁鬱症等等。但四分之一這個數字,根本沒法概括矽谷的情況。大多數
矽谷的「成功人士」,即便有這種精神健康或者心理問題,也不會和人談起,只是在眾所
周知的巨大陰影中,選擇沉默。
2016年,常駐矽谷的精神病學家弗里曼(Michael Freeman)進行了一項針對於探究精神
病與企業家精神之間的關係的學習。經過他數年的研究,他發現企業家身上的多種人格—
—例如創造力、性格外向、開放、愛冒險等等,恰好與ADHD(過動症)患者、雙相情感障
礙患者、抑鬱症患者、藥物濫用患者身上的特徵有共通之處。弗里曼的另一項研究發現,
近乎一般的創辦人/CEO,在人生的某一段時期,經歷過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問題。
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矽谷追求成功的文化,把這些問題埋在了不為人知的地方。矽谷的
CEO、成功的創辦人,在矽谷生態圈裡被侍奉為神人、天才VC追逐他們,Rosewood酒
店的美女追逐他們,工程師追逐他們,就連還沒畢業的高中生都追逐他們。作為這麼多人
的偶像,就和所有的偶像一樣,大眾不允許你不完美,不允許你有精神疾病。
光鮮之下,是強挺著的靈魂。但誰沒有脆弱的時刻?
說到高中生,生活在矽谷的人都知道,這裡是孩子們想擠進來的天堂,同時也是無數人想
逃離的地獄。帕羅奧圖(Palo Alto),這一孕育著史丹佛大學的地方,也孕育著全美最
優秀的一些高中。同時,這裡高中的自殺率,也是其他地方的4倍!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一書的作者溫絲黛.馬汀透過自身的經歷,為我們揭露了
富人區充滿「男性凝視、女性焦慮」生活,這種生活是「人有我也要有」的普遍焦慮。而
在矽谷,身邊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也四處蔓延。
你哪裡畢業的?你在哪個科技巨頭工作?一年的年薪是多少?算上股票給你的package是
多少?你的頭銜是什麼?你在哪裡買的房?你妻子做什麼工作的?這還只是灑灑水。終極
問題便是類似「你孩子上哪家學校?」,這種壓力傳入未成年的圈子裡,也無形中透露出
經濟實力與社會階層的問題,困擾著每一個住在矽谷的人。
緊得不光是手頭,還有時間。當國內大佬們與工程師們因為「996制度」而辯論時,根據
《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矽谷的工作者卻在慶祝自己被剝削」。長時間的超負荷工
作卻不是為了有更多的產出,而是為了「表現積極性和團隊精神。」
管理層不會告訴你要每天工作10至14個小時,但同時矽谷的晉升制度,又和你對團隊的貢
獻、你所創造的價值和影響力緊密掛鉤。當團隊中有人超負荷工作的時候,如果你在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關鍵績效指標)以外沒有做更多,有可能會因缺乏「主
動性、熱情、貢獻或影響力不夠」而推延晉升過程。
實在做不下去了,向人事部門求援,得到的回覆可能是找心理醫生聊聊。與心理醫生聊完
之後,得出的結論又可能是「不適合在本企業繼續工作」這樣的回覆。這次的事件,在某
些科技公司高層眼中也不過只是一場臨時危機公關「我們非常悲痛,但這不是我們的
錯。我們關心員工,並告知了需要幫助請去找心理醫生諮詢。 」但該做的份內工作
卻不能少,要不然進PIP,這是沒有任何討論餘地的。
為了在矽谷體面的生活,為了留在美國,為了夢想的工作,工程師們正在這種糾葛中輪迴
。在這種近乎無解的情況下,工程師們在夾縫中求生存。
「美國夢」是很美好,但只有在睡覺時才會實現。
不成功毋寧死的極端文化
除此以外,矽谷還流行著一種「不奮鬥,不成功,毋寧死」的文化。而這種價值觀也讓我
們看到了潛在的危機。從開始的「先做再道歉」(Act first, apologize later)到「在
你可以之前,要一直假裝你就是可以的」(Fake it till you make it)。在我們的日常
生活中知道是錯誤的「故意為之」與「不懂裝懂」,但在創業公司與創投公司雲集的矽谷
卻被奉為圭臬。這不禁讓我們好奇,為什麼矽谷會產生這樣的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何柔宛(Karen Ho)曾寫過一本名為《清算華爾街的日常生活》(
Liquidated: An Ethnography of Wall Street)書。在書中,她將華爾街「裁員即日常
」的文化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市場的不穩定性導致了工作的不安全性,結果表現為
員工的不穩定性。
而在矽谷,創業企業與創投公司所面臨的市場更加不穩定,他們的工作也更不安全,因此
,員工們穩定性會更差。他們可以透過樹立如邪教一般的企業文化,將企業創辦人或者
CEO神化來穩定軍心;可以透過過度壓榨員工,讓他們沒有力氣折騰,像齒輪一樣機械地
工作,直到僱員的可利用價值像煙頭一樣熄滅;還可以利用政策來綁住外來移民,讓他們
「長」在公司裡;但最重要的手段則是利用人性中的貪婪對金錢的渴望,對名望的嚮
往,以及對成功的定義。
如果說A的問題是H1b的牽絆,那麼有著國內頂級大學本科文憑,加拿大頂級大學博士的W
之死就讓我們看到了矽谷殘酷的另一面了。W於08年進入了某IT大廠,成為基頻集成部門
工程師。7年之後,第一次被裁。2017年,W重回該公司,10個月之後,再次被辭退,W從
總部大樓六樓跳下。W有美國身份,經濟富足,但卻無法挺過這一關,這是為什麼呢?說
到底,還是和矽谷推崇的文化息息相關。他們不是無法接受離開美國,無法接受被裁員,
而是無法接受自己是被裁的那一個。他們曾有過光輝的過去,所以拒絕現在的烏雲籠罩。
9月26日,矽谷華人不滿Facebook對於A去世採取的消極態度與應對措施,而組織了抗議活
動。要求進行全面調查,給出真相,反對職場霸凌。
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到底會將我們領向何方?
就像曾在多家科技公司就職過的Tech Lead在他對該事件的評論所言:沒有一家公司值得
你為它而死,也沒有一家公司是你的家庭。矽谷必須殺死這惡性循環的隱性文化,殺死每
個人心中被放大的「我」。
畢竟在一切結束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並不是被做完或沒做完的PPT和spreadsheets(表
格),寫完或沒寫完的程式碼定義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140.15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570351564.A.32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