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招極簡拉筋 =》讓你擺脫粗壯小腿消水腫!
很多人覺得要瘦小腿、大腿,同時擁有筆直修長的雙腿遙不可及,其實有時候是因為妳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腿型問題,不能對症下藥,進而導致想瘦小腿的目標困難重重.
通常我們的腿型問題,我會主要分為兩大族群,一種是水腫族群,另外一種就是肌肉族群。
越來越多人喜歡以跑步來養成自己運動的習慣,但是又擔心跑步會造成小腿肌肉肥大,所以一邊跑,ㄧ邊不斷擔心自己的小腿肌肉越來越發達,本來跑步應該是一件放鬆心情的事,結果越跑越神經質,每天不斷盯著鏡子裡的小腿看。
其實跑步是很好的消脂運動,但是很多人有錯誤的迷失,以為脂肪會變肌肉,但其實脂肪跟肌肉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獨立個體,不會互相轉換. 在跑步初期,肌肉在剛運動完後會呈現一個腫脹的狀態,而本來在肌肉表面的脂肪在運動初期又未有明顯消減的效果,結果就造成很多人的錯覺,會有一種怎麼自己的雙腳愈跑愈粗的錯覺。
我們人體的肌纖維分為兩大類,分為紅肌跟白肌,紅肌又稱為慢縮肌,主要是以氧氣作為能量來源,紅肌的特性為具有抗疲勞性,負責低強度的訓練,因此,所有的有氧運動都是由紅肌所主導.
白肌又稱為快縮肌,其能量來源是肝醣與ATP(三磷酸腺苷)而非氧氣,當肝醣分解後將能量傳遞給肌肉時,也一併伴隨乳酸產生,使得我們的肌肉感到痠痛與疲勞。這類型的肌肉特性為瞬間的爆發力強,量大,但容易疲乏. 我們看到跑短跑的田徑選手或是舉重選手,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力量釋放出來的原因,就在於白肌纖維的數量較高。
我們人體紅肌與白肌的比例是由基因所決定,也因此每個人比較擅長耐力還是爆發力的運動,是出生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也可以套句俗話說的,就是運動天份,因為是基因,所以較難靠著後天的訓練改變比例. 不過雖然無法改變我們紅白肌的比例,但我們可以藉由後天的運動與鍛鍊方式來加強肌肉的強度,紅肌的肌肉線條比較纖細,白肌因為負責爆炸性多一點的運動,線條一般會比較肥大.慢跑屬於帶氧運動,主要是訓練到我們的紅肌,所以其實慢跑,是不太會讓小腿肌肉肥大,快跑短跑才會,大家可以看看馬拉松選手,其實小腿大多都是瘦長,短跑快跑的選手,才有結實的小腿肌肉,所以大家想要瘦雙腿與小腿,請放心慢跑。
另外一種腿型問題,是水腫的問題,因為久坐不動,三七步站姿,身體的代謝狀況不好,或是運動完不拉筋等,都會是形成雙腿水腫,小腿粗壯的原因。
建議大家每次運動完後都要確實正確的伸展拉筋,紓緩繃緊肌肉以減少受傷機會之外,也讓腿部線條更修長纖細,修得更美,女性通常都會有水腫體質,建議睡前可以抬腿15分鐘,讓血液回流。
釐清了大家對於腿型的問題的迷失,接下來就是要協助大家解決腿型問題.
今天要教大家4個極簡到不行的伸展拉筋運動,可以有效的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問題,也可以非常有感的拉長我們的小腿肌肉線條,每天早晚伸展一次,一個禮拜立馬改善水腫粗壯的小腿,大家馬上試試看。
📝在做這四組伸展練習時,大家記得務必盡量用力勾腳尖,才會更深層有感的伸展到小腿的肌群,記得換邊練習。
單腳膕旁肌小腿後側伸展 60 sec
腳尖勾小腿肌群伸展 60 sec
肘撐小腿肌群伸展 60 sec
前彎腳尖勾小腿肌群伸展 60 sec
#擺脫粗壯小腿消水腫 #下半身經常水腫疲勞必練 #超實用 #請分享
同時也有20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210的網紅Maximiz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9年全中運國中男子組4X400公尺接力決賽 1 桃園市東興國中 3:25.20 吳彥均 江柏漢 戴瑞均 陳政安 2 臺中市沙鹿國中 3:26.22 廖宗祐 陳德育 黃偉哲 蔡瀚緯 銅牌 3 臺北市陽明高中 3:26.34 陳宥憲 江嘉宸 李世裕 曾子盛 4 臺南市金城國中 3...
短跑爆發力訓練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八卦
【文化 vs 基因:肯亞人為何長跑實力如此可怕?】
二〇一一年的馬拉松世界排名前一百名中,有六十六位來自肯亞,而且幾乎都來自同一種原住民—卡蘭津族。
長跑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與的運動之一,而卡蘭津族僅占全球人口的0.06%,馬拉松成績竟然能佔了前66%,大多數人知道這種結果後,大都會直觀地認為:「那一定和基因有關。」
是否肯亞人,或更具體地說卡蘭津族人,擁有比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更好的跑步基因。到目前為止,科學還無法對這項論點提出任何證明。亞尼斯.比茲萊迪司孜孜不倦地從事這項研究工作迄今至少十年,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埃爾多雷特莫伊大學的實驗室裡進行最後階段的測試;十年後,他表明自己無法找到一個單一基因或基因組是東非人獨有且可用來解釋他們傑出的跑步成就。
(以上摘自 《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台北:臉譜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頁216~217)
某次跟著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巡迴演講時,有人問到同樣的問題:「肯亞人之所以獨霸世界長跑領域,是否因為他們的基因特別好?」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長期以來一直有絡繹不絕的科學家來到肯亞進行研究,亞尼斯研究了十年也沒有發現任何肯亞人有任何獨特的基因,從來沒有人給過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博士竟然斷然說道:那跟基因或遺傳沒有關係,是因為文化(Culture)和環境(Evironment),其中文化又比環境影響更重大。
他接著說道:目前100、200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博爾特(Usain Bolt)是牙買加人,他身高196公分,爆發力十足,在年輕時候就展現天份,16歲就拿下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的200公尺金牌,成為有始以來最年輕的金牌得主,也是首位200公尺跑入20秒以內的青少年選手。博爾特的爆發力與彈跳力從小就十分驚人,如果他出生在美國的話,他絕對不會成為田徑短跑選手,他會去打籃球或美式足球。美國的籃球、美式足球因為已成為職業運動多年,文化根深蒂固,產業生態完整,資源眾多……說直白一點就是比較有前(錢)途。但田徑在美國就相對是弱勢運動。
博士說:牙買加的運動文化剛好相反,他們具有深厚的短跑文化,短跑培訓和聯賽制度非常完整,整個國家的文化是推崇短跑選手的,短跑選手也具有很崇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小孩子會把短跑選手當成偶像。因為這樣的文化,把適合短跑的基因吸引在一起,互相刺激,牙買加才能一直在短跑項目領先全世界。我上網查了一下:從過去有紀錄以來到2014年,男子百米歷史上有87人次跑進9.85秒,其中做到這一點的牙買加人就有56人次,佔了64%。
牙買加這個國家具有深厚的短跑文化,它國內有一項為全國頂尖短跑選手舉行的冠軍錦標賽,從1910年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最終演變成為該國每年最大的體育盛會。每屆比賽能夠吸引大約2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短跑精英參加,而且門票早早就銷售一空。賽事激勵了很多牙買加孩子從5歲就開始參加短跑比賽。短跑選手是全國的英雄,在牙買加是最閃耀的運動明星,經常成為媒體頭條與海報看板人物。牙買加國際機場就是以短跑名將諾曼.曼利的名字命名(Norman Manley International Airport),曼利曾在1912年奧運會100米和200米的比賽中有過上佳表現。
肯亞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頂尖長跑好手,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英國記者芬恩在《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這本書中提到,肯亞有數量龐大的長跑訓練營,只要想加入訓練營就必須離家,吃住都在裡面,教練要求必須全心投入。目的就是要跑者和外在的世界切割,擺脫家庭或親友的干擾。每個訓練營都有程度之分,十公里32分左右的都會待在同一個訓練營裡一起訓練,當你進步到30分之後就會被要求進入到其他同等程度跑者的訓練營,只要你在這個訓練營中變成最強的,就必須到下一個同等級的訓練營中,教練不會說:你是我訓練出來的所以必須一直跟著我。他們知道選手要進步,就必須跟同等程度的跑者一起練。在肯亞,只要練出成績,就有機會出國比賽拿獎金,最強的跑者可以參加世界盃和奧運,拿牌後國家發送的獎金和福利將讓他們下半輩子都不愁吃穿。最重要的是退役後仍有尊嚴:他們退役後仍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因為長跑文化制度的完整,他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把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訓練方傳承給年輕的跑者。
文化就像篩子,不同的篩子可以留下不同的基因,因為牙買加文化篩出短跑好手,肯亞文化篩出長跑好手的例子,就像台灣文化篩出許多棒球好手與世界級的數理人才一樣。台灣人也有長跑好手的基因,只是我們無法把它篩出來訓練,就算幸運找到了,也沒有好的制度來栽培他,就算有制度了,因為社會地位不高將來沒有前途,願意全心投入的人當然不會很多。
以日本為例,我們都是黃皮膚,人種相近,但他們的長跑實力強過我們一大截,也曾出國馬拉松奧運冠軍。實力差多少呢?以十公里來說,台灣從沒有跑者跑進29分,百年建國歷史長流中跑進30分的也只有四位(許績勝、何盡平、吳文騫、張嘉哲),而今年今年日本第92屆「箱根驛傳」接力賽中20所參賽大學的200名先發選手,十公里在30分內的就有186位!冠軍學校—優勝青山學院的十人先發跑者全部的最佳成績都在28分24秒~28分58秒之間。在同一所大學,同一年中,竟有十位大學生的成績是在29分以內,但百年間全台灣還從沒有人可以跑進29分內,目前臺灣一萬公尺紀錄保持人為許績勝,在1993年於『日本』創下29分12秒。
(以上部分數據參考自運動筆記,關於今年更多箱根驛傳的資訊可見作者Simon Chen在運動筆記上的專文介紹:http://tw.runn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1753)
我們的長跑績跟日本相較起來,天差地遠。原因何在,當然不是基因,不是飲食、氣候這等次要因素,更不是訓練方法或運動科學,主因還是「文化與制度」。訓練法當然很重要,但沒有好的長跑文化為基礎,再好的營養、環境、裝備或訓練法都沒用。文化與制度是關鍵。
制度是主政者(掌權者)的責任,需要有智者(有志者)建立,我們平民無法改變(無奈),但文化卻是所有在耐力運動領域的人都可以做的事,短期來說教練和選手要多分享與交流,中期建立社群與組成教練團隊,長期建立訓練營與聯賽制度,久而久之形成正向生態循環,長跑文化就能逐步建立。
沒有建立這樣的文化,談再多科學化訓練都沒有用!!!
短跑爆發力訓練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八卦
「五千跑得好,全馬沒煩惱」這句話江湖盛傳的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實際上是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
※
閱讀時間:8-12 分鐘
警語:這篇有點硬,拿去配飯
有人說:"透過五千公尺測驗,可以檢驗出跑者最大攝氧量、跑姿、配速技巧等長跑體能與技術,我們也可以藉由五公里測驗的成績,推測出十公里、半馬、甚至全馬的體能水準和訓練目標"。
相似的比喻還有 Jack Daniels 的 VDOT:"藉由一場比賽的最佳成績,推算其他距離比賽成績"。Jack Daniels 公式的假設是在"同樣的最大攝氧量下,擁有平均水準跑步經濟性的跑者"所應有的成績。
但其實大家也很清楚,凡是距離越短的比賽,就靠最大攝氧、肌肉爆發力 (快肌) 多一點,例如 100 公尺短跑;距離越長,就離跑步經濟性、抗疲勞能力 (慢肌) 更接近,例如馬拉松。
但這不是一刀兩斷,還是有彼此相互影響的地方。
所以用數據推測可以當作一個基準值,但是要記得這個數值跟跑者自身的能力、還有訓練的目標息息相關,如果忘記了這點,就很容易會出現盲點。
※
我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我週日的半馬,真的已經盡力了。
也許最後 400 米的終點前衝刺,因為是上坡的關係沒有選擇咬牙拼起來。但就除了那最後的短短 1 分鐘,我在剩下的 1 小時 14 分,肯定都是非常努力在跑的。
然而最後成績是 1 小時 15 分 31 秒,算是可接受吧。但是丟進 VDOT 一算,對應的全馬成績是 2 小時 38 分 - 比說好的百傑榜多了一分鐘。
嗯,所以我這幾個月在忙什麼?
其實不是這樣啦,會有這種"半馬沒跑進目標"的錯覺,就跟上面提到跑者自身的能力、還有訓練的目標息息相關。
主因有三個:
第一:#目前課表是全馬課表
這個週期的課表,還是以全程馬拉松為主,所以跑在 MP-HMP (全馬-半馬配速) 之間的比重是最高的。長跑也如同上次所說,是我一週中最重要的訓練,而這點跟半馬要求大量 LT Threshold (乳酸閾值) 訓練不同。
即使在課表中有加強 VO2Max 的 400 公尺間歇,我也會以全馬為主的訓練方式:例如跑 16-20 趟、減少組間休息時間、並以緩跑代替走休的方式,讓自己進入下一趟的時候都還是微喘、而非完全恢復。
這樣的訓練方式能讓你在比賽後半段保有強大的續航力。但當然,純粹的速度能力就會不如其他跑趟次少、間休長、但是每組速度都很快的跑者。
第二:#本身跑步經濟性優但最大攝氧弱
因為長久都是跑全馬課表的關係,我本身的跑步經濟性/耐力都比平均值跑者來得好一些,這點與我的週末長跑往往跑到 30 公里有關。
但是相對的,因為短距離的強度缺乏刺激,最大攝氧就不很出色,在半馬以下的距離我會表現比較差。甚至把距離降到 10K 或 5K, 如果把成績放到 VDOT 算,大概會越看越失望,推測成績大約只是勉強破三的跑者。
半馬推測全馬,還算是參考性比較高的;5K 推測全馬,因為差距太大,難免會失真。
Mo Farah 即使是五千、萬米之王,也花了幾個月到一年才把同樣的 running fitness 轉移到全馬賽場上。而且別忘了,他早在 2013 年就有半馬 59 分台的表現了喔,所以也不是單純的中長跑之王而已。
話說回來,我最近也體認到自己的絕對速度確實也到了瓶頸,下個週期很有可能會稍微換換口味,屆時再跟大家回報。但目前我就是跑步經濟性很好、而最大攝氧普普通通,這點自己要很明白。
第三:#這畢竟是場賽前Tuneup調整賽
儘管我在賽前已經做足了心理建設:今天我要全力跑個半馬!實際上大腦還是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我的發揮。
這樣的限制你是很難打破的,除非你真能說服自己:「這場比賽我就是賭上一切、沒有回頭路,就算跑完後我要在床上躺三個禮拜都沒關係!」這樣的覺悟才能夠拼出一個真的對得起 VDOT 預測成績的水平。
不然就像我拼了 20.7 公里,但面對最後的 400 公尺衝刺、當隔壁的跑者從我身邊追過,也只是淡淡對他說了一句:「跑得好!」而沒有選擇跟上去,即使我真的可以。
因為我知道,三天後我還要練習、五天後我還要長跑、一個月後我還要比全馬比賽,而最後拼這 400 公尺"不值得";但在一個月後,同樣場景出現在東京駅中央口前的最後 400 公尺,我就肯定會跟上去了!
※
最後,雖然我在兩天前的比賽很努力 (必須要強調一萬次:我真的沒有放水) 但在昨天就能跑 18 公里的恢復跑、今天更是跑了 25 公里的中長跑,馬上又回到訓練節奏上了。
有人問:在 tuneup race 中跑出個 PB 這樣可以嗎?可以,只要你知道自己的目標是啥。
PB 算是加分,沒跑出來我也絲毫不在意。因為對我來說,真的就是 #我只是出門去跑個LongRun而已
全馬成績 = 半馬成績 * 2 + X 分鐘?
半馬成績 = 10K 成績 * 2 + Y 分鐘?
10K 成績 = 5K 成績 * 2 + Z 分鐘?
這只是個引子,公式在那,但是對每個人意義都不同。
嘎米A雷吉米說得很好:「五千、萬米成績跑不快,多少就決定了你(全馬成績的)天花板,但前提是你要先達到你自己的天花板。」
你的主要目標是什麼、是什麼樣類型的跑者、這場比賽對你有多重要?
想個幾次,進步就不會太遠了。
短跑爆發力訓練 在 Maximizer Youtube 的評價
109年全中運國中男子組4X400公尺接力決賽
1 桃園市東興國中 3:25.20
吳彥均
江柏漢
戴瑞均
陳政安
2 臺中市沙鹿國中 3:26.22
廖宗祐
陳德育
黃偉哲
蔡瀚緯
銅牌
3 臺北市陽明高中 3:26.34
陳宥憲
江嘉宸
李世裕
曾子盛
4 臺南市金城國中 3:26.62
陳俊維
戴偉智
吳威翰
羅子堯
5 新北市光榮國中 3:28.90
李坤易
邱浩翔
林奕安
湯奇穎
6 臺北市麗山國中 3:30.24
孫瑋佑
黃冠瑜
陳奕廷
周柏睿
7 雲林縣斗六國中 3:32.58
鄭豊融
黃盈順
蘇浩德
林硯楷
8 桃園市過嶺國中 3:37.18
黃啟翔
應宇傑
林謙宏
陳柏翊
本次比賽場地觀眾席稍有限制,加上裁判必須遮陽的關係,攝影師難以取得良好的拍攝位置,因此攝影師使用兩台攝影機並且將畫面接軌,希望為選手與教練們留下珍貴的影片。
歡迎大家訂閱我的頻道及開啟小鈴鐺!!!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
https://www.youtube.com/c/MaximizerCoachMax
以及追蹤我的IG來閱讀更多與訓練相關的文章以及互動唷!👇🏻👇🏻👇🏻
https://www.instagram.com/maximizer_coach_max/
#運動表現 #肌力與體能訓練 #田徑 #短跑 #跨欄 #衝刺 #速度 #敏捷 #爆發力 #肌力 #體能 #肌力訓練 #體能訓練 #教練 #coach #track #coachmax #maximizer #全中運 #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9ATKAkjo4o/hqdefault.jpg)
短跑爆發力訓練 在 Maximizer Youtube 的評價
想看其他項目的影片?或是更多訓練相關的內容嗎?
歡迎大家訂閱頻道及開啟小鈴鐺!!!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
https://www.youtube.com/c/MaximizerCoachMax
背號 姓名 單位 決賽成績 名次 備註
2081 謝依庭 新北市 58.68 7 RT:0.188
2192 許嘉恩 臺中市 1:01.49 8 RT:0.148
2204 林玉婕 臺中市 55.82 3 RT:0.148
2263 楊睿萱 雲林縣 54.43 1 RT:0.158 破大會
2261 余思屏 雲林縣 55.14 2 RT:0.169
2018 呂佳穎 臺北市 56.73 4 RT:0.258
2082 潘沛榆 新北市 57.30 5 RT:0.150
2219 鄭宜瑄 彰化縣 57.87 6 RT:0.163
成績資訊來源:https://sport108.tycg.gov.tw/
#全國運動會 #桃園全運會 #400公尺 #女子400公尺 #田徑 #短跑 #速度 #爆發力 #田徑訓練 #體能訓練 #肌力與體能訓練 #比賽影片 #田徑比賽 #決賽 #final #楊睿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6nshuQqjMw/hqdefault.jpg)
短跑爆發力訓練 在 Maximizer Youtube 的評價
想看其他項目的影片?或是更多訓練相關的內容嗎?
歡迎大家訂閱頻道及開啟小鈴鐺!!! Subscribe to my channel !!!👇🏻👇🏻👇🏻
https://www.youtube.com/c/MaximizerCoachMax
背號 姓名 單位 決賽成績 名次 備註
2307 陳莞玫 高雄市 12.06 3 W:+0.7 RT:0.143
2314 胡家蓁 高雄市 12.17 6 W:+0.7 RT:0.142
2268 張秝羚 雲林縣 11.90 2 W:+0.7 RT:0.162
2016 廖晏均 臺北市 11.76 1 W:+0.7 RT:0.139
2373 胡君微 花蓮縣 12.08 4 W:+0.7 RT:0.147
2079 許雅婷 新北市 12.10 5 W:+0.7 RT:0.135
2368 劉立琳 花蓮縣 12.18 7 W:+0.7 RT:0.154
2017 莊茵因 臺北市 12.34 8 W:+0.7 RT:0.134
成績資訊來源:https://sport108.tycg.gov.tw/
#全國運動會 #桃園全運會 #100公尺 #女子100公尺 #田徑 #短跑 #速度 #爆發力 #田徑訓練 #體能訓練 #肌力與體能訓練 #比賽影片 #田徑比賽 #決賽 #final #廖晏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Fm-NvxJL68/hqdefault.jpg)
短跑爆發力訓練 在 想增加短跑速度及爆發力,是否靠重訓就能達成目標? - 運動 的八卦
既然你的訓練目的很明顯,那我覺得你要不要就直接訓練扛沙包跑啊. 當然一開始用輕一點,跑的速度也慢一點,在慢慢加強訓練強度. 0. 評分. 取消 確定. 引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