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白石池那群妖怪水鹿,偷東西、成群尾隨想大小便的人們,只為滿足自己的鹽分之慾,是集可愛、可怕、可惡於一身的混亂綜合體。
昨天和Cynthia聊天,她問到我對上山下海過一夜先前被靠北到爆的能高安東軍之旅有什麼看法,我笑著說:「黃仕傑是我朋友呀!我當然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雖然我還是不太喜歡老派製作人那種太浮誇的拍法,而且說真的,他們有人的背包打包還真的悲劇...大概就傑哥最標準XD 但整體來說,他們並沒有犯什麼大錯。」
她跟我分享了一點她聽到的各界批評,我覺得有理,但卻又不那麼重要。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有人批劇組明顯體力準備不足,沒準備好,但說實在的,人家請了十幾個協作,且天池山莊路況是老嫗能解等級,也是許多新手的第一座,天氣許可的話,只有快慢問題,沒有體能夠不夠的問題。真的第一天爆掉,隔天有人能陪下徹就好呀~
然後第二天主持人蕭志瑋八弟因為有高山症就真的被後撤,除了一定一起撤走體能不夠的隨行人員外,這對觀眾來說是非常好的教育,尤其上山下海過一夜的受眾,大多是沒在登山的一般人,更需要這種以身作則的示範——頭痛?頭暈?嘔吐?食慾不振?高山症徹就對了,其他都是假的。
尤其是雷艾美 Emmie Ries的那一句「因為高山症就是,不能再往更高走了。」這可以救下多少硬撐往上爬的無辜新手呢?
當然,以登山專業的角度來看... 目前我個人比較不愛的只有真的情緒下太重,有些橋段可以再收一點,太浮誇了... 另外最不能接受的是,到底那個睡袋直接外掛的是誰教的?醜就算了,萬一下雨可是直接再見,是一個完全不該出現的不良示範啊... 到底登山顧問是誰?吊起來打好了。
要為節目等級的劇組擔心準備周不周全,那真的是多慮了,因為在螢幕之外,有成群的協作在幫忙,還會有不只一個的嚮導,甚至還有登山顧問的配置(因為我有幸被邀請當某節目的顧問,所以知道用心一點的節目組都會有這種角色)。至於節目呈現出來的,也頂多是剪輯師或導演想給我們看到的一小部分而已,可能會為了節目效果把驚悚的部分變得更加驚悚,也可能會聚焦任何意外抓拍到的滑落,增加節目的豐富度和娛樂性。
畢竟,上山下海過一夜的能高安東軍過九夜,本來就不是在說一群超強登山家如何在上面散步,而是一群來自各領域的主持人,在上面遇到如何震撼自己的全新感受。所有新手會出現的反應、錯誤都出現,那是理所當然的,重點是節目怎麼呈現後續的處理安排,還有傳達的觀念。
雖然真的很浮誇,但他們一直強調山有危險,我倒覺得對於他們的受眾來說是很合適的,可以阻止無知的人貿然啟程,因為可以預期的是後面大草原段一定超美啊... 不然要一直強調能高安東軍15~22小時就可以單攻完成嗎?(台灣有不只二個人用這個時間跑完)
至於看預告片就罵... 啊那個... 預告片是剪來提振聲勢的,刷流量和存在感的,所有影像都被剪成小碎塊,那當然會看起來很荒謬,我是覺得可以不用跟預告認真啦XD
要罵要捧,等正片10集都上完再一條一條整理出來罵,那才是真正的批判思考,我們不要看到黑影就開槍。
除非,是像睡袋直接外掛這麼明顯的錯誤,唉...
傑哥,劇組到底是請誰諮詢,怎麼這麼粗心,不好好教打包,非得留一個把柄給大家虧呢?從畫面和製作來看,我可以感受到劇組是有在用心的,也希望上山下海如果還有山岳主題,形象可以更加正面、周全一點囉!
#原本只是想稍微碎念一下但居然又打超多的me
登山體能標準 在 詹喬愉 - 三條魚Tri Fish Facebook 八卦
星空下,被風揚起的外帳,帥氣而率性,如同背起所有行囊走入山中的我們…
山中這一幕將漸漸失去…
山林是開放了,但走入山中的人們不再追求自身能力去符合在山林中生存的資格;追求的是“建設”環境讓沒有能力與觀念的人們都容易親近。
登山不再是一種對自己各種技能、吃苦的挑戰,而是單純體能、花費、以及“抵達景點”的成就。
#最近聽到廣建山屋相關話題有感
#難關到底該不該架設鐵梯
🤔關於如何管理和建設,我有很多疑問:
📌所謂親近山林,是要讓人民學習關於山的觀念與能力,從而親近呢❓還是該廣泛建設,降低路線難度,從而讓門檻降低,讓更多人容易接觸呢❓
📌路線難度和風險,人為的去調整的話,該已誰的標準為標準呢❓
📌有些建設有助於集中人群和排泄物,但最近聽說要增建的眾多山屋地點中,包含了人數不高的某些路線。若增建山屋,哪些位置是“必要”,哪些位置是“方便”、“增加舒適”,而“必要”的標準是什麼呢❓
📌最近各大營地(奇萊南華、雲稜山屋、戒茂斯路線、武稜四秀…等…)都可見“長期”帳篷“駐紮”。雖然營地是先搶先嬴,但這樣佔用國土行商業之實,讓自組隊山友無法公平競爭…真的好嗎❓商業趨勢無法避免,而商業成長本來就是遊走法律與利益,但是否該有管理辦法呢❓
---
三條魚想建議:
👉都市建設有所謂都市計劃,山林建設是否也該有全面性的規劃?(包含各林區和國家公園一起統合規劃)。哪些路線主打入門、觀光,就真正的做好建設和服務?哪些區塊保留原始,就不多做任何增建干預地形難度或營地?
建設山屋本身並非真正破壞環境的元兇,而是建設後改變的人類行為…ex:降低路線難度因此增加人潮、增加人群聚集…等…
蓋山屋、架鐵梯沒有一定好與不好…
只是我覺得我們缺少了全面性的規劃這一步驟,容易淪落為“跟風”與“政績”這兩種需求:當A國家公園建設了,B國家公園不跟進,是否民眾會覺得沒作為呢?
但在山上任何的建設都不是小事,大多對環境不可逆…
在一切有全面規劃之前,能否有統籌的主管機關,先讓這一波廣設山屋、“開發”山林的熱血緩緩呢❓
#山林開放
登山體能標準 在 健行筆記 Facebook 八卦
【森林安全研究所】過往登過的山,不等於你現在可以登的山
#林務局客座小編 #林小編當你的小老師
「我大學是登山社的耶!」「我10年前就走過XX山了!」過往的經驗,是人生道上重要的參考依據,但走在登山道上,舊經驗並非全部都管用喔!為什麼呢?本集特邀林務局小編-林小編擔任安全小老師,告訴你箇中原因!
#林小編上課
◐因為,山會變◑
台灣的山野環境容易因為颱風、洪水而改變地形地貌,過往相當簡單的路線,可能會在一次大雨後就山崩路斷,變得不再親民。所以,每次出發前都要重新查詢路況,不能光以過往的經驗,當成唯一的評估標準。
◐因為,你也會變◑
如果沒有持續的鍛練,人的體能通常會隨著年齡而下降,過往爬的上去的山,如今未必還能順利完登。俗話說「好漢不提當年勇」,計劃任何行程,必須以目前的體能來做評估,而且也要對應即將前往的路線,做好行前該有的體能訓練喔!
讓我們抱持一顆謙虛的心,把每趟行程都當成全新體驗,好好做功課!
▶查詢最新路況 | bit.ly/3hwC2IC
▶登山肌力訓練 | bit.ly/32WKmvI
▶登山安全專題 | bit.ly/2Q5BNJ9
#健行筆記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登山體能標準 在 【登山體能標準】#問關於體能標準-登山板|Dcard +1 | 健康跟著走 的八卦
登山體能標準 :#問關於體能標準-登山板|Dcard,2021年4月1日—是這樣的,我最近想入門登山,但由於不知如何做體能上的準備,我請教了我登山社...背水15kg爬樓梯上下5 ... ... <看更多>
登山體能標準 在 #問關於體能標準 - 登山板 | Dcard 的八卦
是這樣的,我最近想入門登山,但由於不知如何做體能上的準備,我請教了我登山社的好朋友~ 他們登山社的標準我記得是: 1.5k跑30分鐘,一週3次吧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