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瑞典有個菲律賓好友H,最初是在朋友聚會上認識的,H得知我來自臺灣,便興奮地說我是他第一個認識的臺灣人,小時候家裡好多人到臺灣工作,爸爸媽媽叔叔伯伯阿姨姑姑,他們返家時會帶臺灣的玩具給他,所以他當時覺得臺灣是一個美好的玩具王國。H是邊帶著笑邊說,我則是想像,一個沒有大人的童年,會是怎樣遺憾地度過。幾百萬的菲律賓人流散海外,一個又一個的異鄉人,努力賺錢養活了一代又一代。
我在瑞典,也是個異鄉人、移民、外籍勞工、國際移工。白領的辦公室工作並沒有抹除我的身份,我一個外國人,與其他的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一樣,一起在就業市場裡與本地人競爭。土生土長的瑞典人有主場優勢,但來自各國的人才也為眾多大型公司乃至中小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視野,一個人口在2017年甫破一千萬的國家,孕育出眾多國際知名企業與獨角獸公司。在辦公室裡,各種不同口音的英語與瑞典語交互溝通,是國際公司的日常;而雇主也以多元文化的環境自豪。
其實瑞典人並不是大家所想的如此「白又金」,根據瑞典統計局在2017年公布的資料,24.1%的居民有外國背景,也就是在外國出生或父母均自外國出生;若只看父母其中一方是外國出生,這個人口比例達到全國接近三分之一。
我比較幸運,縱使我還是一個尚未完全融入社會的外國人,在瑞典八年來不覺得被歧視,我得到作為一個外籍勞工該有的尊重與權益,也並不感到我與瑞典勞工相比有被差別待遇。我沒有被、也絕不想要被叫做Chink、Ching Chong Chow、或Yellow man,我就是一個從國外來的移民,在這塊土地上追求夢想的同時也用我的專長貢獻給企業與社會。
所以啊,當我們用「瑪莉亞」去指稱在臺灣的國際移工;認為「瑪莉亞」就該做瑪莉亞的工作時,有兩件要思考的事。第一,如果「瑪莉亞」是指努力認真工作賺錢追夢養家的人,那麼我是瑪莉亞,你也是瑪莉亞,千千萬萬的瑪莉亞撐起了臺灣和眾多土地上一個又一個的家;第二,「瑪莉亞」接起了許多最辛苦、責任最重大的工作,不僅工時長、薪水普通,離鄉背井身為異鄉人的同時,又要承受許多異樣的眼光。我若是遭受如此待遇,還真不知要怎麼撐下去?
為了家吧。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這位菲律賓朋友H,在瑞典是做輪班制的工作,地點離住處30公里遠,為了多賺一點錢,接下許多大夜班。幾年前,他在臉書上分享了自己與兄弟姊妹幫父母和姪輩在馬尼拉近郊蓋的一間房,他們是真真實實地在用辛苦的勞力養活一家人,爸媽老了不能在國外繼續工作;而兄弟姐妹一樣離鄉背井打工。H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緣際會移民到基本薪資高的瑞典,生活再怎麼艱苦也大概比同輩還好。他說,一定要想辦法送姪子姪女們去讀大學,要找到好工作,不能夠一家好幾代都這樣海外打工。
可是我想,就算他們真的成為白領,若到了亞洲其他較富有的國家,歧視會少嗎?其實也有朋友是菲律賓和泰國來的辦公室白領,曾經和我表明說自己家裡的背景不差,從小就是被準備好要送出國深造的。他們很明顯地想表達「我和H不一樣」的這個重點,不知道是否因為我是臺灣人的緣故,不想被我歧視?還是他們長久以來感受到臺灣人對他們同胞所展現出的優越感?
當有一天,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說著各種腔調的中文和大家在辦公室當同事,大家能像對待來自歐美國家的國際移工一樣對待他們嗎?
臺灣幾百年來一直是個混血的島嶼,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又融合,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在2014年的調查,臺灣每十個國中新生,就有一個來自於新住民家庭,而國小的比例更高,每八個就有一位是所謂的新臺灣之子,這個數字在今天可能更高了。我們的人口在快速老化的同時,組成結構也在改變,我們需要用更寬敞且平等的眼光去看世界,不管是看東南亞還是西方世界;也得用更包容開放的態度去接納所有的新臺灣人,他們給了臺灣新的文化機會,讓我們與東南亞越來越近的同時,也建立了更緊密的血緣與文化。
就像在屏東臺灣燈會的主燈「海之女神」一樣,新住民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編織出了守護支撐臺灣的新樣貌。他們的故事和我們的故事,最終將變成同一個故事,更加豐富這個島國上的生命力。
前陣子讀了張正的書「外婆家有事」,是寫給臺灣人看的東南亞導讀。我想引用這句話來結尾:
「他們過得好,我們才能真正過得好。修正我們的偏見,才能看到完整的世界。」
#我們都是瑪莉亞
----------
原文也刊載於 medium.com/@david_liu
_歡迎大家自由分享
_媒體轉載請私訊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天下有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瑞典語統治為名的柯尼塞格Regera,外觀參照自品牌同門超跑:Agera,但柯尼塞格表示該車在看不見的地方以進行非常大幅度的修改;整車前半段與駕駛艙中央的通道,幾乎完全重新設計,以容納下那組巨大的9千瓦電池組,後部的引擎室則同樣也得大刀闊斧的修改,除了用以騰出空間、安置額外的3組大馬力電動馬達和5...
瑞典語 在 瑞典劉先生 Facebook 八卦
我在瑞典有個菲律賓好友H,最初是在朋友聚會上認識的,H得知我來自臺灣,便興奮地說我是他第一個認識的臺灣人,小時候家裡好多人到臺灣工作,爸爸媽媽叔叔伯伯阿姨姑姑,他們返家時會帶臺灣的玩具給他,所以他當時覺得臺灣是一個美好的玩具王國。H是邊帶著笑邊說,我則是想像,一個沒有大人的童年,會是怎樣遺憾地度過。幾百萬的菲律賓人流散海外,一個又一個的異鄉人,努力賺錢養活了一代又一代。
我在瑞典,也是個異鄉人、移民、外籍勞工、國際移工。白領的辦公室工作並沒有抹除我的身份,我一個外國人,與其他的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一樣,一起在就業市場裡與本地人競爭。土生土長的瑞典人有主場優勢,但來自各國的人才也為眾多大型公司乃至中小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視野,一個人口在2017年甫破一千萬的國家,孕育出眾多國際知名企業與獨角獸公司。在辦公室裡,各種不同口音的英語與瑞典語交互溝通,是國際公司的日常;而雇主也以多元文化的環境自豪。
其實瑞典人並不是大家所想的如此「白又金」,根據瑞典統計局在2017年公布的資料,24.1%的居民有外國背景,也就是在外國出生或父母均自外國出生;若只看父母其中一方是外國出生,這個人口比例達到全國接近三分之一。
我比較幸運,縱使我還是一個尚未完全融入社會的外國人,在瑞典八年來不覺得被歧視,我得到作為一個外籍勞工該有的尊重與權益,也並不感到我與瑞典勞工相比有被差別待遇。我沒有被、也絕不想要被叫做Chink、Ching Chong Chow、或Yellow man,我就是一個從國外來的移民,在這塊土地上追求夢想的同時也用我的專長貢獻給企業與社會。
所以啊,當我們用「瑪莉亞」去指稱在臺灣的國際移工;認為「瑪莉亞」就該做瑪莉亞的工作時,有兩件要思考的事。第一,如果「瑪莉亞」是指努力認真工作賺錢追夢養家的人,那麼我是瑪莉亞,你也是瑪莉亞,千千萬萬的瑪莉亞撐起了臺灣和眾多土地上一個又一個的家;第二,「瑪莉亞」接起了許多最辛苦、責任最重大的工作,不僅工時長、薪水普通,離鄉背井身為異鄉人的同時,又要承受許多異樣的眼光。我若是遭受如此待遇,還真不知要怎麼撐下去?
為了家吧。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這位菲律賓朋友H,在瑞典是做輪班制的工作,地點離住處30公里遠,為了多賺一點錢,接下許多大夜班。幾年前,他在臉書上分享了自己與兄弟姊妹幫父母和姪輩在馬尼拉近郊蓋的一間房,他們是真真實實地在用辛苦的勞力養活一家人,爸媽老了不能在國外繼續工作;而兄弟姐妹一樣離鄉背井打工。H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緣際會移民到基本薪資高的瑞典,生活再怎麼艱苦也大概比同輩還好。他說,一定要想辦法送姪子姪女們去讀大學,要找到好工作,不能夠一家好幾代都這樣海外打工。
可是我想,就算他們真的成為白領,若到了亞洲其他較富有的國家,歧視會少嗎?其實也有朋友是菲律賓和泰國來的辦公室白領,曾經和我表明說自己家裡的背景不差,從小就是被準備好要送出國深造的。他們很明顯地想表達「我和H不一樣」的這個重點,不知道是否因為我是臺灣人的緣故,不想被我歧視?還是他們長久以來感受到臺灣人對他們同胞所展現出的優越感?
當有一天,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說著各種腔調的中文和大家在辦公室當同事,大家能像對待來自歐美國家的國際移工一樣對待他們嗎?
臺灣幾百年來一直是個混血的島嶼,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又融合,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在2014年的調查,臺灣每十個國中新生,就有一個來自於新住民家庭,而國小的比例更高,每八個就有一位是所謂的新臺灣之子,這個數字在今天可能更高了。我們的人口在快速老化的同時,組成結構也在改變,我們需要用更寬敞且平等的眼光去看世界,不管是看東南亞還是西方世界;也得用更包容開放的態度去接納所有的新臺灣人,他們給了臺灣新的文化機會,讓我們與東南亞越來越近的同時,也建立了更緊密的血緣與文化。
就像在屏東臺灣燈會的主燈「海之女神」一樣,新住民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編織出了守護支撐臺灣的新樣貌。他們的故事和我們的故事,最終將變成同一個故事,更加豐富這個島國上的生命力。
前陣子讀了張正的書「外婆家有事」,是寫給臺灣人看的東南亞導讀。我想引用這句話來結尾:
「他們過得好,我們才能真正過得好。修正我們的偏見,才能看到完整的世界。」
#我們都是瑪莉亞
-\-\-\-\-\-\-\-\-\-\
原文也刊載於 medium.com/@david_liu
_歡迎大家自由分享
_媒體轉載請私訊
瑞典語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八卦
【我在瑞典學到「角度」和「態度」:人人平起平坐,沒有誰比誰了不起】
有幾次在宿舍裡,瑞典室友們在客廳午餐聊天,我準備完午餐,發現他們從瑞典語改用英語聊天,我好奇問他們,平常也用英文對談嗎?沒想到,他們竟然回答:「喔當然不是,只是我們覺得,如果有其他人在場,即使他不在對話內,但若能使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比較好,也是對在場所有人的尊重。」
#尊重從細節做起 #瑞典教育
📌混亂的時代,我們需要清澈的判斷力 >> http://bit.ly/3710PAz
瑞典語 在 天下有车 Youtube 的評價
以瑞典語統治為名的柯尼塞格Regera,外觀參照自品牌同門超跑:Agera,但柯尼塞格表示該車在看不見的地方以進行非常大幅度的修改;整車前半段與駕駛艙中央的通道,幾乎完全重新設計,以容納下那組巨大的9千瓦電池組,後部的引擎室則同樣也得大刀闊斧的修改,除了用以騰出空間、安置額外的3組大馬力電動馬達和5.0升雙渦輪增壓V8引擎外,還強化了隔音工程,以便讓車內的乘客能在動力與速度大幅提升後,依舊能擁有安靜、舒適的駕駛環境。
瑞典語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評價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瑞典語 在 米漿的瑞典日常 Michan in sweden Youtube 的評價
在瑞典生活五年了,在學習瑞典語的這條路上一直起起伏伏,對於永遠詞不達意的我感到不滿足,於是下定決定報名了瑞典語密集班,所以五月份埋首於「瑞典語天堂路」中,每天水深火熱像個真實的考生壓力山大,所以有不少心得想跟同樣在瑞典語汪洋中載浮載沉的你們分享。(招手~)
影片實在太長啦,幸好有讀者及時建議我分成上下集,不然永遠剪不完啊!上集先這樣,因為我廢話真的好多,所以可以快轉使用配飯吃 :)
只要有身分證號碼的外國人,在瑞典學習瑞典語都有免費的語言學校可以上的,只是我一路以來只有第一個階段遇到的老師是好老師,之後遇到的都不太好,所以想知道是否自費的老師真的比較有幫助。而密集班不代表上完後從此升天,畢竟修行還是在個人,我也有遇過上完密集班但程度還是很弱的人,所以是否能吸收以及個人願意努力的程度還是很重要的!
影片用手機拍的所以畫質很差,儘量不要用全螢幕看嘿哈哈哈!
學校:Folkuniversitetet
https://www.folkuniversitetet.se/In-English/Swedish-courses/swedish_goteborg/
老師:Tibor Norbert(班上有同學說她上過這個學校的所有瑞典語課,而這個老師是最好的)
費用:6000瑞典克朗/月
瑞典語 在 德文or 瑞典語? - 語言板 | Dcard 的八卦
小弟最近決定來多學個外語,因為對北歐文化還滿有興趣的,可是又擔心瑞典語不夠普遍,最後根本派不上用場,大家覺得呢? - 德文,瑞典,語言,歐語. ... <看更多>
瑞典語 在 瑞典語學習淺見- 看板Multi-lingua 的八卦
瑞典語屬於北日爾曼語,或稱諾斯語言(nordiska sprak),與挪威語、丹麥語關係密切
,合稱大陸諾斯語(Fastlandsnordiska),和冰島語、法羅群島語的海洋諾斯語
(Onordiska)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親緣關係。
瑞典語文法不難,第一個需要克服的點在於名詞複數和定冠詞形式。諾斯語的定冠詞習慣
放在名詞後面,是令人頗不惜慣的一項文法特點,初學者大部分的心力都花在此上。第二
個難點是partikelverb。Partikelverb有點像英文的片語或是德文的分離動詞。
Partikelverb難處在學習者很難從字面上猜出他的意思,往往只能硬記。基本上任一
partikelverb都有一個對應的單一詞動詞,但無奈的是瑞典人偏好使用partikelverb,徒
增外國人負擔。市面上有專門介紹partikelverb的書,收錄辭頗豐,自虐者可參考之。
最後一項筆者認為的難點是介係詞。由於瑞典語名詞不變格,因此介係詞的功能格外重要
。其中最令人眩然欲泣的便是表屬格的介係詞,不像英文喜歡用of,瑞典語不太用他們的
av,而是看兩個名詞的關係採用各式各樣的介係詞,如作家之於作品用till等等。某些書
店買得到一本橘色書皮的介係詞大全,鉅細靡遺地詳解各類介係詞的用法。有心在介係詞
界闖出一片天的朋友可添購之。
瑞典語的發音規則較德語麻煩,但也不若冰島語那麼撲朔迷離,英語那麼面目全非。只要
閣下修習過荷蘭語、德語等歐陸日爾曼語,熟悉日爾曼語的構詞型態,瑞典語便已學了大
半。筆者相當推薦Langescheidt的瑞德德瑞字典,勤於翻閱,便可熟稔瑞德之間的構詞關
係,往後看到新詞自然舉一反三。
比較無奈的是外語的瑞典語自學教材幾希,好的書又多半用瑞典語寫成
(folkuniversitetet出版的幾本名著 )。以英、德、法語寫成的課本系統性往往不足。德
語界的一本Svenska. Lehrbuch der schwedischen Sprache
及其姐妹作Praktische Grammatik der schwedischen Sprache算是唯二例外,該書文法
事項次第井然,相當殊勝,值得推薦。日本方面有express系列的瑞典語,算是日語界
簡明而不失全貌性的教科書,另有一本瑞典詞彙書相當好,幾乎詳解每一個詞綴的意思,
實為不可多得的好書。法語界sans peine系列比較適合A2總複習時的用書,喜歡系統學習
的初學者並不適用。筆者以為teach yourself 系列編排雜亂無章,Routledge又資料過多
,並不適用於對諾斯語毫無概念的初學者使用。但如果學習同語族語言的人可以參考。
挪威語、丹麥語同理可證,不過實在不建議同時學,以免發生憾事。
北歐文學絢爛多采,尤以偵探小說享譽全球,挪威的Jo Nesbo,瑞典的Henning Mankell
、Stieg Larsson更是家喻戶曉的大家,書中案件也多發生在北國凜冽的深冬時節,是台
灣面對夏季酷熱的消暑聖品。
冰島語的話等筆者學好了再告訴大家。
最後想說的是這幾個語言講話一點都不像唱歌。閣下可以隨便拿一篇英文文章,然後把每
個字最後一個音節當成重音,念個兩段不覺得難聽再考慮看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8.225.9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