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給台灣的提案41-47:這票投給我,我跟你一起打造未來】
距離投票只剩下不到24小時,我要把3Q的提案都跟大家報告完畢,#你的每一票都至關重要。
和那些坐著輪椅從國外被推回來的族群不同,如果你三十歲,你還要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五十年以上。
你的這票,是投給你自己,是投給未來的你,和你的下一代。
【3Q給台灣的提案41:投給自己的未來】
23年前,香港人迎來了保證「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的中國,那時,他們沒有選擇。
23年後,當時的年輕人步入中年,面臨房價高昂、醫療擁擠、言論自由縮減的社會。
23年前剛出生的嬰兒,現在則在街上吃催淚彈,被毆打,被強姦,被自殺。
他們或有悔恨,但別無選擇,但是你有。
1年前,有個承諾「全台首富發大財」的煽動家,選上高雄市長,承諾他做好做滿絕不溜之大吉。
1年後,什麼承諾都沒做到的他,在凱道上煽動更多人民,接受他毫無根據的謊言。
他帶著指導解放軍作戰的吳斯懷們,帶著殺警犯、販毒犯,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號角,一起進攻我們的民主殿堂。
還好,你們如果後悔,現在還有改變的機會,拿起盾牌,站好陣線,用手中的選票就能守護台灣。
年輕的台灣人啊,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不要擔憂,不要恐懼,不用再在意動員造勢的人數,不用在乎這兩天的耳語,明天睡得飽飽,1月11日,和你的手足,和你的朋友,投下手中這張選票。
1個半月前,平常不關心政治的香港年輕人都站出來了,他們翻轉了區議會,雖然不能下架共產黨,但展現了香港的意志。
後天,只要平常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也都出來,小英可能小贏變大勝,中二選區也可以翻盤,這就會決定選舉的結果!
不要擔憂,勇敢自信,投票前行,2020,台灣會贏。
【3Q給台灣的提案42:安心當父母】
今天的首投族,到了退休時,65歲以上老人人數將接近青壯年人數,而台灣人口也將下降到1700萬人左右,少子化、高齡化、勞動力缺乏怎麼辦? 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近年紛紛強調婦女友善的政策改革,原因在於女性長期負擔照顧老幼的家庭責任,無法工作,造成高教育、低生育、低就業的矛盾局面。而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在世界上長期偏低,鄰近國家中只微幅高過日本,更急需改革!
以北歐政策而言,簡而言之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經建政策,透過普及平等公托,提升雙薪家庭比率,也大力提升婦女補助,並透過國家資源投入達到再分配與去普羅化,讓勞工達到中產階級生活水準。
以人類發展指數而言,指數越高,生育率越低,但在指數超過0.9以後,反而呈現反轉趨勢。這些高生育率國家有相當大部分是北歐福利國,如丹麥2008年時2歲以下全時托育率就達88%,瑞典達62%,挪威58%。如學者Korpi就指出「2歲以下正式托育是支持雙薪家庭的指標」。
因而丹、瑞、挪等國,婦女就業率比台灣高出30~35%!!人口減少時代提升台灣競爭力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推動以婦女為中心的福利支出。包含育嬰支援、公共托育、長照配套、和強化單親補助等婦女友善政策,讓長期在職場上被壓抑的女性可以安心就業!
在選戰中,郭台銘先生曾推出0-6歲國家養支票,但無視自己在生涯中多次養育兒女的經驗,攻擊洪慈庸委員在任期中生育,這就是無視「友善職場女性」的最惡劣案例。相比之下,蔡英文總統雖沒有漫天喊價式的浮誇政策,卻在不斷改進下,修正了公托公幼補助方式,我會在國會裡面,支持蔡總統更積極的推動照顧新手父母,友善職業婦女的政策,讓生育不再成為青年恐懼的生活負擔。
【3Q給台灣的提案43:公共托育】
公共托育一直是台灣基進關注的政策,我希望在四年內,我們能做到「公托與公幼免抽籤」的目標。
當然,我們很難將公托公幼國有化,義務化,但可以透過「準公共化」,讓父母有平等的補助基礎和多元選擇,並透過政府稽核和調查聯合抬價行為,維持市場公平性,減少「市場失靈」方式。因此,國家介入除了直接補助外,尚有維持公益調節市場的作用。亦即Richard Thaler所謂「推力」理論的地位。
另外,要透過對於民間社會的動員,促進參與和理解,並釋出多餘勞動力。並透過「政府有效投資」,減少公托的運作成本。舉例而言,所謂「青銀共照」、「二次就業」,都是嘗試釋放部分中、高齡就業者/同時照顧/被照顧者進入照顧體系,減少勞力負擔。
而在宅照顧、大家庭、社區合作社等制度,都是民間吸納照顧壓力的方式。可以透過制度設計的獎助制度來達成。而透過政府釋出閒置空間、鼓勵私營照顧服務型新創,這些都是減少市場營運成本的方式。
更具體來說,我們認為在強化公托同時,必須帶入公共運輸、公共住宅政策,並鼓勵微型創業的市場機制提供解決方案,減少父母負擔、也增加青年就業。
在0-2歲部分,以「居家型保母」和「機構型托嬰為主」,推動公正的保母推薦、管理辦法;並推動「公共社區保母」,也就是和公宅結合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在2-6歲部分,「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應以修繕活化舊校舍等現有閒置空間,達到法規安全等標準。並結合大眾運輸導向開發和公共住宅政策,在車站節點設立和社區結合的幼兒園,讓最多人能夠利用。
另外,我們可鼓勵民間提出托育和長照的新解決方案,例如法國老人院自1990年代開始推動青銀共照人力分享的制度,讓托兒所與老人院比鄰。而日本新創企業推出和媽媽工作場所結合的托嬰/工作空間。這些都能提升服務效率。
如此一來,透過政策工具,來扶助民間力量、引導市場運作,形成一個吸納足夠民意的緩衝區,逐年提升公托比例,達成女性充分就業,解決所謂的「老化、青貧、少子化,人口三位一體」問題,才是讓台灣「平等而富有」的最好方式!
【3Q給台灣的提案44:多元教育】
我們的教育,應該不僅是教育孩子而已,在許多時候,孩子遇到課業問題,不只是學習困難,而是遇到社交、情感、家庭上的其他困難,甚至身心健康問題。
因此,包含學校的心理輔導、社工、甚至語言治療師等制度,必須加強配置人數,在偏鄉學校,也需要有在幾所學校聯合起來輪駐。
以芬蘭而言,就設有「多學科小組」,由不同職類專業人員定期和班導師討論學生整體「身而為人」的需求,仍後思考學生面臨什麼問題,能得到什麼幫助。把「心理健康和福祉」看作和學業成績一樣重要,是芬蘭教育的一大優勢,然而,台灣卻因為成本問題無法這樣做。不過,如果學生中輟,或是因情緒問題,濫用物質,無法在社會上謀生,我們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將遠大於這些支出。
我認為,要達到「社會平等」,避免「青少年犯罪」,去特別關注那些落後的孩子,透過補救教學、心裡健康與社會資源協助,找出可以解決的問題,減少階級優勢帶來的不平等差異,這會對我們社會的融合有很大幫助,也將省下龐大的監獄監禁、毒品戒治等成本,畢竟投資教育,回報還是大多了!
【3Q給台灣的提案45:就職教育】
在高等教育擴張下,人人都能上大學,許多人批評大學系統與技職教育的混淆,也注意到了許多類別研究所就業的困難。
許多人認為高等教育有崇高的價值,然而,在通識與基礎人文課程以外,「就職」所需的技能,幾乎還是學子進入大學最關心的事。但大學與產業界的脈動,卻不一定緊密連結。
就拿地理位置來說,以台中為例,台中擁有台灣最重要的航太工業製造基地,但大學的航太相關系所,並不在台中。同樣的,高雄市台灣最大的造船基地,但造船設計能量與大專學系,卻集中在台北,這些都是不利地區發展的因素,不要小看地理因素,人際網路交流構成的互動,常常是促進競爭與人才流動的催化劑。
因此,科學園區結合大學研究機構的集約式規劃,或是大學復歸市區,讓大學成為帶動知識經濟轉型的樞紐,在許多國家的都會與產學規劃中逐漸成為趨勢。
台中具有國立中興大學以及許多實力堅強的老牌學校,我認為,教育部應更開放地,鼓勵地方產官學溝通,以研究型大學為樞紐,結合其他法人研究機構與廠商的研發部門,發展一地的技術特長,也能讓學生在學或畢業時,對於就業脈絡更好掌握!
【3Q給台灣的提案46:照顧青年】
青年不敢生育,除了剛才提過的育兒負擔,當然和低薪高房價也脫離不了關係。
因此,我還是強調,解決北漂與高房價問題的方法,除了進一步稅負調整之外,更重要的是讓產業與工作機會移回中南部,讓青年人口移回中南部,同時在新發展區域做好計劃,控制房屋供給,提供社會住宅,杜絕游資炒作,從供需面媒合解決問題,實惠且衝擊小。
現有的《國土三法》與配套法案,著眼於管制與保護的多,而未來開創的少。我認為應參考日本《國土形成計畫法》與定期檢討的 #全國總和開發計畫 之精神,以提升地方圈競爭力為目標,以子法或子計畫規範設置機能自足的廣域國際交流圈,並以「#西部都會走廊、#東部生態走廊、與環繞全國的 #海洋資源走廊」串連,用全國性的觀點,思考機場、高鐵、鐵公路網的建構,產業的戰略佈局與差異性法規鬆綁,並在各生活圈發展「#差異化吸引」魅力,讓年輕人有台北以外的多重選擇!
而當年輕人回到故鄉,我們應該優先推出公托、公運、公宅結合創業補助的一站到位政策,讓年輕人的生活、就業、育兒都沒有負擔,全力追逐自己的夢想!
【3Q給台灣的提案47:長照3.0】
蔡英文總統推動長照升級的步伐,是歷任總統最用心的,而我們也看到,經過不道4年,長照BC級據點大量成立,深入社區,加上受益族群範圍擴大,也提供了長輩更多的資源。
以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模式而言,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減緩失能」,而是增加前段的「健康促進」,來省下未來龐大的支出。在公共議題中我們必須納入相對弱勢者的聲音,才能改變我們社區的空間與生活方式。創造對所有年齡層友善的環境,並改革城市的發展,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誠然,社區、區域到城市,會有不同的尺度,也需要不同的架構來創造改變,建立一個全人健康,全齡幸福的城市。
在高齡者繼續增加下,未來長照2.0的框架,和財物支出,終究仍會受到挑戰。我認為,我們必須及早思考,進一步減少老人失能速度,ˇ以及降低照服員需求成長量的健康促進政策。我認為,長照ABC都是以「據點」出發,我們進一步衍生出「長照ABCD」時,就要用「在地整體照顧」,把地區改造成老年人可以持續生活在此的環境,透過居民間照護意識的提升,結合「到宅醫療」、「遠距醫療」、「智慧協助醫療」,貼近居民的生活,增加社區的信任與活力。因此比C據點更貼近人的,就是「家」。長照3.0便是以每個人的住宅為據點,社區為支援環境的整體營照,也會是長照政策永續發展之道!
同時也有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9萬的網紅JAS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跳進宮崎駿的世界,魔女宅急便的舞臺,瑞典斯德哥爾摩老城Gamla Stan! 你訂閲了我新的遊戲頻道了嗎? HunggyGames ▶ https://www.youtube.com/hunggygames 訂閲我的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user/jstud1...
瑞典語香港 在 鄭文燦 Facebook 八卦
#演講認同請分享
昨天我在華府智庫Wilson Center,以「美國印太戰略下台灣民主的威脅與機會」為題公開演講。
約30分鐘的內容,分享我對美中台關係的觀察,以及為台灣尋找契機的方向;台灣在印太戰略底下,能夠成為美國夥伴的3種角色,讓民主台灣真正永續發展。
面對貿易戰、資訊戰等變局,台灣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看見長期趨勢並且應變,對世界保持開放與合作,讓台灣更有力量。
我也把演講全文放上來,歡迎大家參考、思考,一起分享。
—
演講全文:
我剛走進這棟建築,發現Woodrow Wilson總統有句格言,叫做「走在自由的道路上」,這需要勇氣、智慧,也需要朋友的支持。
在美國的印太戰略底下,是希望讓印太地區更安全、更民主、更繁榮。
台灣作為亞洲最民主的國家之一,當然我們的戰略是要避開戰爭,讓和平成為唯一的選項。
如何讓民主台灣能夠永續發展,這也是我們在台灣最重要的課題。
印太戰略所面對的是中國的崛起,我相信大家都認為,來自中國的威脅是多方面的。
中國透過經濟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的經濟,但是從2001年參加WTO到現在,中國的經濟體制,並沒有完全按照自由市場的規則。
中國的經濟,應該把它定義成國家資本主義,加上一黨專政的威權主義。中國所支持的國企以及大型民營企業,只要符合它的戰略目標,就可以拿到大量的補貼跟特權,形成一個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要中國放棄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這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美中貿易戰爭最難處理的問題。
第二個面向是軍事的崛起,在習近平時代,事實上對解放軍投入了更多的預算跟改革。中國的軍事策略希望反介入,以及區域阻絕,要在區域議題上,得到更大的發言權。
從東海釣魚島的巡航,到南海的造島以及軍事化,再到台灣海域周邊的軍艦、軍機活動,基本上都是想在區域問題上取得霸權。
所以習近平時代跟鄧小平時代,已經有很大的轉變,鄧小平時代強調的是韜光養晦,習近平時代強調的是大國崛起,所以戰略上已經完全不同。
第三是中國在國際組織裡的角色,也比以前放大非常多。特別是一帶一路,透過債務陷阱,讓很多國家在戰略上、在資源上要配合中國。
事實上,中國在很多國際事務上,跟美國、歐盟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立場,甚至於以不干涉他國內政做理由,支持了很多違反人權的政府。
台灣站在面對中國的第一線,承受的壓力比任何國家都還來得大。北京政府用所有手段來圍堵台灣外交活動的空間,甚至於NGO的參與,都希望讓台灣消失,聽不到台灣的聲音。
對北京來說,台灣如果有充分的外交活動空間,那就隱含著台灣獨立、一中一台,或者是兩個中國的危險。
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也是非常明顯,而且產生很大的心理戰作用。
台灣海峽的安全風險,實際上是來自北京新的軍事威脅策略。
大家可以想像中國的軍艦、軍機繞行台灣,或者是通過海峽的中線,或者是解放軍進行很多的奪島演習,以台灣為假想對象。我想對於一個民主國家來說,這是一個很具體的威脅。
甚至很多民族主義的學者還特別強調,武統的選項,或者統一的時間表。
即使中國沒有採取軍事的手段,它在其他的統戰做法,還是非常多元而廣泛。
比如說它會扶持代言人,或是擴大所謂三中ㄧ青的交流,中國當然希望利用民主的弱點,達成改變民主的目標。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無聲的戰爭,是用金錢的購買,取代武力的佔領。
因為台商在中國投資的金額非常龐大,中國希望能夠透過磁吸效應,讓台灣跟中國的經濟達成一體化的依賴效果,這個策略叫做「以商逼政」,或是「以商圍政」。
事實上在台灣重要選舉的時刻,台商組織經常要被迫政治表態,要發表有利於北京的言論。
中國不只是透過企業,台灣媒體的主要股東、廣告以及節目行銷,中國也企圖用它的各種力量來影響。
台灣在網路媒體及社群媒體,幾乎是百分之百不設防,中國也在這方面投入非常多心力,形成另一個導引台灣輿論的戰場。
大家都知道,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台灣的年輕世代對中國是不信任的,而且沒有好感,所以中國也花了很大力量在爭取年輕人支持。
所謂的惠台31項政策,很大目標就是要爭取年輕人去中國就學、就業或創業,所提出來的條件是很優惠的,現在甚至下降到高中生,畢業之後可以到中國去留學。
甚至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中國也運用了相當大的資源,希望達成政治效果。台灣人的民間信仰,他的祖廟有的是在福建、有的是在廣東,透過宗教的對接,或是到祖廟進香,希望能夠透過宗教影響台灣的政治取向。
台灣廟宇的密度,跟西方的教堂是一樣的密集。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信仰叫做媽祖,她原來是航海的守護神,中國也透過媽祖信仰文化,希望能夠提高台灣人對中國的政治認同。
剛講的這些方法,看起來都是比較正面,不過還有很多負面的方法,例如這個假訊息跟網軍。
最近有一個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顯示,台灣是受到中國最多資訊安全攻擊,也是最多網路操作的一個國家。
大家可以想像,中國要控制14億人民,不讓資訊可以自由流通,它必須要在網路的技術上,投資非常大的力量,包括大型的網路公司也會受到中國政府監管。
你可以想像在中國,在網路上搜尋不到維尼熊,這正在中國發生。
但是這個方法跟技術,已經發展成為影響台灣的選舉,甚至影響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的重要網路工具。
對我們來講,我們是網路上的公民,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網軍。
大家可能會認為假訊息製作,好像假訊息就只是把圖片做非常精緻的修改,或者提供一些錯誤的新聞,其實不只是這樣。
假訊息一定是內容農場所製作,或者網軍精心的製作,透過各種行銷的手段,讓它形成像謠言一樣的效果。
中國人如何製造這個假訊息,是非常有技術的,這個所謂的三分真、七分假或真真假假。他會讓你有這個訊息,部分的真實,其他都是假的,這樣的說服力跟傳播力才會比較大。
如果俄羅斯要影響影響歐洲的選舉,他們還有語言的差距;中國人影響台灣的選舉,語言的差距是比較小的。
現在台灣的政府以及網站,都成立所謂的事實查核中心。包括LINE、包括Facebook,這個查核中心主要是讓網路上的公民素養可以提高,可以很輕易通過App、透過一些方式,知道正確的訊息,那這個工作其實還是很重要。
最近的外交政策雜誌登了一篇專文,分析去年的選舉,中國網軍對於選舉如何操作的具體例子。
某個競選重要粉絲社團的管理者,他們真實的身分,經過追蹤以後,發現是中國騰訊的員工,那騰訊是擁有Wechat這個軟體,這些管理者在選舉的時候發揮很大的作用。
它可以分散成非常多的粉絲,去影響台灣的網路輿論,在選舉結束後,這些管理者就一個一個退出。
這就是為了選舉而介入很重要的實力,這個研究也讓我們看到,其實中國在運用網路的技術,企圖要來影響民主台灣的發展。
事實上,像騰訊這樣大的公司也受到北京政府非常大的影響,這個網路的監控,在這些大型公司都必須要配合北京政府,不只是對台灣,事實上對中國自己的網路使用者,一樣採取同樣的監視策略。
所以印太戰略底下,很多的安全議題,包括網路安全、網路公民素養,這也是必須要推動的大主題。
若比較於台灣,還隔著台灣海峽,香港跟中國就更近了,最近反送中抗議,整個香港,幾乎所有的市民幾乎都投入這場抗爭,包括大學生。這在香港的未來的歷史發展上,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對香港來說,他很難相信中國司法的獨立性,將只要提出引渡的要求,就可以把香港居民送到中國審判,不希望香港跟中國這條界線就不見了。對香港人來說,這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對香港人來講,所謂的一國兩制已經破產,這個兩制是假象,一國才是真實的。
北京所承諾的港人治港,或者是雙普選,我想從這反送中運動看得出來,這個承諾都完全跳票了。
所以,反送中運動要怎麼落幕,特首是不是下台,這個法案是不是撤回,這是比較短期的議題,更長的議題是香港要如何能夠民主化。
這個議題在台灣就形成,「挺香港保台灣」的一個氣氛,那個氣氛就是,對中國的所謂的一國兩制這個訴求,在台灣是完全沒有任何市場的。
我想反送中運動所形成的政治效果,會讓中國未來爭取包括香港人,甚至台灣的好感,這是一道無形的高牆,這高牆是不容易推翻的。
我想親中路線在台灣,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北京政府的最新表述,是認為「只有一中,沒有各表」,親中路線沒有所謂各說各話的空間。
這個路線希望台灣跟中國進一步的經濟整合,這個路線也希望台灣透過北京的談判默契,要降低國防支出跟外交競賽,這樣的路線在台灣,也慢慢失去市場。
當然台商也許會挹注一部分的經費,去影響台灣的政治,但台商也是多元的,並不是一種意見。
台商也非常瞭解,中國的市場已經形成一個看不見的風險,經營的成本也大幅提高,尤其是美中貿易戰之後,他們被迫尋找新的新的生產基地。
這目前對台灣來講,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
台灣的政府現在推出了台商回流的專案。
這個專案來申請的台商,預估到今年年底會超過200到250億美金之間,而且這個方向正持續發展下去。
當然有些台商會移轉到越南,或是ASEAN國家,去分散整體風險。我們用今年上半年的統計發現,轉單效應是非常明顯的。
大概從美國直接下單到台灣,台灣出口的電子產品,像手機、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伺服器等等,大概增加了20%。
那當然,從台灣生產的零組件賣到中國,在過去半年當中,也下降了15%。
當然這個美中貿易戰爭長期持續下去,對中國的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長期的消耗戰。
不只是出口會減少,所謂的紅色供應鏈也會受到相當的損害。
對台灣來講,如何掌握這個美中貿易,在所帶來的,不管是風險還是機會,我們必須比較務實的去評估,如何讓台灣經濟能夠發展得更好。
我看到回流的這個方向,除了製造業之外,電子業是非常大的項目。
大概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把高階的製造遷回來台灣;第二個是在中國大陸產能降低,把台灣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產能提高。
第三個就是在台灣成立R&D的中心,跟美國的高科技產業做更多協力合作。
當然,印太戰略有很多的目標,我想大家熟悉的是,如何讓台灣成為印太戰略裡面最好的、最可靠的民主夥伴,同時也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戰略夥伴。
第三就是我剛剛提到的,如何在科技產業上,台灣要成為美國的一個非常緊密的夥伴。
當然其他方面像是軍售的常態化、支持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或者是美台對話去推動很多印太地區良善的政府處理,這些都是方向。
我剛剛特別提到說,要共同面對的就是如何加強美台之間的科技產業的合作。
事實上,印太戰略的提出是在2017年11月,川普總統在越南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到現在是兩年,但這兩年已經產生很大的改變。
去年的11月,彭斯副總統也特別提出印太戰略的願景,包括經濟繁榮、安全以及良善的政府治理跟公民賦權,我相信台灣在這個過程,可以扮演非常多的角色。
大家常常比喻說,台灣面對中國的崛起,就好像聖經所講的大衛對抗巨人,也希望能夠讓大衛不要孤單,讓大衛力量大一點。
就像剛剛一開頭講的,若自由是唯一的道路的話,需要更大的勇氣、智慧,也需要更多的朋友。
謝謝大家!
瑞典語香港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夢一場,誰之過?:重新閱讀國際關係的《中英聯合聲明》
作為在過渡期最後階段成長的一代,我一向很不願意批評上一代沒有負應有責任。然而認真讀國際關係之後,一直有疑問在心頭:《中英聯合聲明》明顯是非驢非馬的怪胎,而且是IR入門級數的技術失誤,為甚麼當時沒有賢達說穿?
Declaration Vs Treaty
首先,《中英聯合聲明》是一個「聲明」(Declaration),而不是「條約」(Treaty),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香港島由大清帝國割讓予大英帝國的國際法依據,就是《南京條約》,而中國拒不承認;假如中國取回香港主權,是通過另一條「條約」,就是承認了當初的「不平等條約」,並違背了香港「自古以來」屬中國領土的官方論述。於是,最後用「聲明」。
「聲明」的目的,開宗明義是「通過協商妥善地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香港問題」,卻迴避了英國在香港的法定角色。根據中方政治正確觀,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管治,從來都是不合法的,中國「恢復行使香港主權」,根本毋需英國同意。英國沒有在「聲明」提及《南京條約》,也就是默認了中國賦予的角色:在1997年前的過渡期,「聯合王國政府負責香港的行政管理」,僅此而已,連一個名份也沒有。
據當時接觸雙方最高層的鍾士元爵士在回憶錄透露,在談判初時,英方一直以為會簽訂新約《中英協定》;殊不知中國對國際法的理解大不同,根本沒打算簽約,最終有「聲明」,已經皇恩浩蕩。鍾士元認為,中方堅持使用「聲明」,就是因為拒絕承認昔日「條約」的法律效力,拒絕承認英國在香港百多年的管治有任何法理基礎,更拒絕英國在1997年後的香港有任何角色。可惜大Sir雖然眼光獨到,但形勢比人強。
一份只依靠中國自我制約的聲明,怎能有效?
當時這些港英華人也有疑慮,結果英國找來「國際專家」,說服香港精英,肯定「聲明」是有國際約束力的,其中一個論點,就是中英兩國已經把「聲明」提交聯合國備案,因此中方必然根據「聲明」行事。其實,所謂「聯合國備案」,只是聯合國為免各國出現19世紀那種秘密外交、經常由領導人私訂密約,到頭來死無對證,才要求會員國把一切雙邊協議註冊;但除非協議寫明聯合國的角色,卻不代表聯合國有直接監督機制。除非英國作為締約國決心論證對方違約(其實英國今天依然可以這樣做的),否則任何第三方,都是越俎代庖。
但英國不管,因為它只關心1997年的交接能否順利完成,至於以後的事,wfc。究竟英國政府是否知道「聲明」毫無保障?根據一份英國外交部解密檔案(FCO 40/3624),六四事件後,英國也擔心過出現變數,於是找過國際法專家,詢問一旦中國在1997年前違約,英國有甚麼可以做,結論是幾乎甚麼也做不了:一來在這日期前,中方根本不可能「嚴重違約」,除非是提前武力收回;而即使有這樣誇張的場面出現,英國也沒有能力把中國控告到國際法庭(因為這需要兩國同意才開審),頂多能追討賠償。至於1997年後,一旦中國政策違反《聲明》,英國可以怎辦,原來有另一份密件回應:那是1992年戴卓爾夫人向外相私人秘書詢問的備忘錄,可惜這份文件被列為「機密」,2047年後才解封,何故如此,大可自行意會。
奧蘭群島自治區的成功案例
要確保《中英聯合聲明》香港高度自治的「五十年不變」承諾有效,在國際關係角度,可以怎樣?我們不妨參考奧蘭群島的案例。奧蘭群島(Aland Islands)是芬蘭自治區,香港過渡期間,曾有立法局議員專門考察;年前我為某電視台拍攝探討各地「一國兩制」的旅遊節目,也曾到奧蘭群島,訪問了他們的民選女總理,確是一個理想的香港倒像。
奧蘭群島居民主要是瑞典裔,瑞典曾是北歐大國,而芬蘭本來是俄羅斯一部份。所以,奧蘭群島就是歐洲兩大陣營(瑞典-德國-歐盟 Vs 蘇俄)之間的緩衝區。一次大戰後,奧蘭主權爭議成為國際議題,歐洲各大國同意使用剛成立的國際聯盟(聯合國前身)框架解決,討論內容有兩方面:(1)一戰過後,奧蘭群島主權誰屬,能否駐軍;(2)奧蘭群島日後的自治,怎樣得到保障。
決定奧蘭群島主權屬芬蘭,就像決定香港主權1997年後屬中國,相對簡單直接。但說到保障奧蘭群島在確立成為芬蘭一部份後,怎樣成立自治區,確保島民的瑞典文化得到保存,卻不可能單單依靠芬蘭政府的自我約束,否則就像香港特區「高度自治」,依靠中國政府自我約束,結果就是騙局。1921年,芬蘭、瑞典和其他週邊國家簽訂《奧蘭條約》,寫明一旦奧蘭作為非軍事區的狀態被改變,簽約國家(也就是所有週邊國家)有權干預;而國際聯盟的決議,也寫明國聯有權監督落實過程。
與此同時,甚麼是「奧蘭自治」,國際聯盟決議也寫得一清二楚,不像《中英聯合聲明》,每一句話都有其「活路」(語言偽術),反映了我們今天很熟悉的「中式法治觀」(「中式」和「法治」聯繫在一起,本身已非常有創意)。當時國聯決定讓芬蘭、瑞典雙方訂立奧蘭瑞典裔的自治權限,然後芬蘭將之納入其法律框架,並由國聯監督。這些條件非常精準,例如芬蘭「內地人」不可得到奧蘭投票權,只有土生土長奧蘭人才可擁有土地,奧蘭的單一語言是瑞典文等。《奧蘭條約》和國聯賦予的奧蘭自治體系至今100年,依然運作良好,除了靠芬蘭克制,國際制約同樣居功至偉,避免了芬蘭搬龍門釋法、重新演繹關鍵字、去收緊奧蘭自治這類傻事。
中式法治語言,令英國措手不及
相較下,《中英聯合聲明》的中式用字,就帶來全然相反的結果。例如聲明第三段(五):「香港特別行政區依法保障人身、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旅行、遷徙、通信、罷工、選擇職業和學術研究以及宗教信仰等各項權利和自由」,一般人看來,重點自然是各種自由,中國邏輯的重點,卻是「依法保障」,也就是日後香港特區有任何新法去重新定義這些自由,依然是「依法」,只不過不是「依」1997年前的「法」、也不是國際社會普遍理解的普世定義而已。簽了一輩子條約的英國人,自然明白魔鬼在細節,但中方屈機至此,恐怕還是自嘆不如。
又像第三段(二):「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一般人看來,重點自然是香港特區自治是國防、外交以外的範疇,但據中國今天理解,這句意思居然是「國防、外交固然是中央管,其他範疇也不是完全自治、而是高度自治,至於『高度』多高多低,就按當時中央政府理解而定」。最娛樂性的還是第九段:「聯合王國和其他國家在香港的經濟利益將得到照顧」,但究竟什麼是「經濟利益」、怎樣才算是「照顧」,居然語焉不詳,否則國泰去年被如此欺凌,中方已是違約了。
對中國而言,《中英聯合聲明》不過是為了1997年7月1日「恢復行使香港主權」,就像昔日收回威海衛一類殖民地,重點只有「收回」,其他內容,說說而已,反正7月1日之後,一切就是「內政」。而對英國而言,《中英聯合聲明》是為了「體面撤出」香港,之後怎樣保證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自然也不上心。奇怪的是當時的香港賢達,無論左中右,看見這份兩大國「聲明」,有如此明顯的國際關係漏洞,卻選擇「硬食」。昨日因、今日果,看見窗外事,豈能心無罣礙?
瑞典語香港 在 JASON Youtube 的評價
跳進宮崎駿的世界,魔女宅急便的舞臺,瑞典斯德哥爾摩老城Gamla Stan!
你訂閲了我新的遊戲頻道了嗎?
HunggyGames ▶ https://www.youtube.com/hunggygames
訂閲我的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user/jstud1o?sub_confirmation=1
#@! 社交平臺 Social Media !@#
追隨我的Facebook ▶ http://facebook.com/hunggy9527
追隨我的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hunggy9527
========業務聯絡========
工作聯絡請發電郵到 info@hunggy.com
日本語のお問い合わせも対応しております、清水(info@hunggy.com)までご連絡ください。
----------------------------------------------------------
Music by Joakim Karud http://youtube.com/joakimkarud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24qKG8TuTk/hqdefault.jpg)
瑞典語香港 在 JASON Youtube 的評價
帶住個黑眼圈飛去瑞典。
點解我出親遠門都硬係遇到航班delay... 有無一次係可以暢通無阻~?
你訂閲了我新的遊戲頻道了嗎?
HunggyGames ▶ https://www.youtube.com/hunggygames
訂閲我的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user/jstud1o?sub_confirmation=1
#@! 社交平臺 Social Media !@#
追隨我的Facebook ▶ http://facebook.com/hunggy9527
追隨我的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hunggy9527
========業務聯絡========
工作聯絡請發電郵到 info@hunggy.com
日本語のお問い合わせも対応しております、清水(info@hunggy.com)までご連絡くださ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uXqLVDVFCY/hqdefault.jpg)
瑞典語香港 在 JASON Youtube 的評價
Mai-san落order,點能夠唔照做?
你訂閲了我新的遊戲頻道了嗎?
HunggyGames ▶ https://www.youtube.com/hunggygames
訂閲我的頻道 ▶ https://www.youtube.com/user/jstud1o?sub_confirmation=1
#@! 社交平臺 Social Media !@#
追隨我的Facebook ▶ http://facebook.com/hunggy9527
追隨我的Instagram ▶ http://instagram.com/hunggy9527
========業務聯絡========
工作聯絡請發電郵到 info@hunggy.com
日本語のお問い合わせも対応しております、清水(info@hunggy.com)までご連絡くださ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WVsyRLdW0g/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v-O8IeOeIBjvBWgbVZ_3pwB_Tmg)
瑞典語香港 在 學瑞典語的五大原因(5 Main Reasons for Learning Swedish) 的八卦
為何要學 瑞典語 ?讓我們的老師告訴你五大原因吧﹗快D黎報讀HKU SPACE的 瑞典語 課程啦﹗就快開課喇﹗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Swedish?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