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瑞典有個菲律賓好友H,最初是在朋友聚會上認識的,H得知我來自臺灣,便興奮地說我是他第一個認識的臺灣人,小時候家裡好多人到臺灣工作,爸爸媽媽叔叔伯伯阿姨姑姑,他們返家時會帶臺灣的玩具給他,所以他當時覺得臺灣是一個美好的玩具王國。H是邊帶著笑邊說,我則是想像,一個沒有大人的童年,會是怎樣遺憾地度過。幾百萬的菲律賓人流散海外,一個又一個的異鄉人,努力賺錢養活了一代又一代。
我在瑞典,也是個異鄉人、移民、外籍勞工、國際移工。白領的辦公室工作並沒有抹除我的身份,我一個外國人,與其他的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一樣,一起在就業市場裡與本地人競爭。土生土長的瑞典人有主場優勢,但來自各國的人才也為眾多大型公司乃至中小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視野,一個人口在2017年甫破一千萬的國家,孕育出眾多國際知名企業與獨角獸公司。在辦公室裡,各種不同口音的英語與瑞典語交互溝通,是國際公司的日常;而雇主也以多元文化的環境自豪。
其實瑞典人並不是大家所想的如此「白又金」,根據瑞典統計局在2017年公布的資料,24.1%的居民有外國背景,也就是在外國出生或父母均自外國出生;若只看父母其中一方是外國出生,這個人口比例達到全國接近三分之一。
我比較幸運,縱使我還是一個尚未完全融入社會的外國人,在瑞典八年來不覺得被歧視,我得到作為一個外籍勞工該有的尊重與權益,也並不感到我與瑞典勞工相比有被差別待遇。我沒有被、也絕不想要被叫做Chink、Ching Chong Chow、或Yellow man,我就是一個從國外來的移民,在這塊土地上追求夢想的同時也用我的專長貢獻給企業與社會。
所以啊,當我們用「瑪莉亞」去指稱在臺灣的國際移工;認為「瑪莉亞」就該做瑪莉亞的工作時,有兩件要思考的事。第一,如果「瑪莉亞」是指努力認真工作賺錢追夢養家的人,那麼我是瑪莉亞,你也是瑪莉亞,千千萬萬的瑪莉亞撐起了臺灣和眾多土地上一個又一個的家;第二,「瑪莉亞」接起了許多最辛苦、責任最重大的工作,不僅工時長、薪水普通,離鄉背井身為異鄉人的同時,又要承受許多異樣的眼光。我若是遭受如此待遇,還真不知要怎麼撐下去?
為了家吧。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這位菲律賓朋友H,在瑞典是做輪班制的工作,地點離住處30公里遠,為了多賺一點錢,接下許多大夜班。幾年前,他在臉書上分享了自己與兄弟姊妹幫父母和姪輩在馬尼拉近郊蓋的一間房,他們是真真實實地在用辛苦的勞力養活一家人,爸媽老了不能在國外繼續工作;而兄弟姐妹一樣離鄉背井打工。H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緣際會移民到基本薪資高的瑞典,生活再怎麼艱苦也大概比同輩還好。他說,一定要想辦法送姪子姪女們去讀大學,要找到好工作,不能夠一家好幾代都這樣海外打工。
可是我想,就算他們真的成為白領,若到了亞洲其他較富有的國家,歧視會少嗎?其實也有朋友是菲律賓和泰國來的辦公室白領,曾經和我表明說自己家裡的背景不差,從小就是被準備好要送出國深造的。他們很明顯地想表達「我和H不一樣」的這個重點,不知道是否因為我是臺灣人的緣故,不想被我歧視?還是他們長久以來感受到臺灣人對他們同胞所展現出的優越感?
當有一天,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說著各種腔調的中文和大家在辦公室當同事,大家能像對待來自歐美國家的國際移工一樣對待他們嗎?
臺灣幾百年來一直是個混血的島嶼,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又融合,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在2014年的調查,臺灣每十個國中新生,就有一個來自於新住民家庭,而國小的比例更高,每八個就有一位是所謂的新臺灣之子,這個數字在今天可能更高了。我們的人口在快速老化的同時,組成結構也在改變,我們需要用更寬敞且平等的眼光去看世界,不管是看東南亞還是西方世界;也得用更包容開放的態度去接納所有的新臺灣人,他們給了臺灣新的文化機會,讓我們與東南亞越來越近的同時,也建立了更緊密的血緣與文化。
就像在屏東臺灣燈會的主燈「海之女神」一樣,新住民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編織出了守護支撐臺灣的新樣貌。他們的故事和我們的故事,最終將變成同一個故事,更加豐富這個島國上的生命力。
前陣子讀了張正的書「外婆家有事」,是寫給臺灣人看的東南亞導讀。我想引用這句話來結尾:
「他們過得好,我們才能真正過得好。修正我們的偏見,才能看到完整的世界。」
#我們都是瑪莉亞
----------
原文也刊載於 medium.com/@david_liu
_歡迎大家自由分享
_媒體轉載請私訊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阿部瑪利亞 Maria Ab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日本的夏天沒有像台灣這麼久~~ 很熱的時候大概只有7、8月 我們一定會去祭典跟煙火大會爹斯💗😳 享受浪漫的約會....嗯 但不是我🌝 ♢ 感謝置入商《冰の戀冰淇淋》♢ 香濃冰淇淋搭配餅乾杯,再淋上旋轉的巧克力醬,口感豐富、視覺多層次,讓每一口都充滿歡樂。放鬆時刻就來支冰戀冰淇淋,讓你轉出好心情!...
我們都是瑪莉亞 在 瑞典劉先生 Facebook 八卦
我在瑞典有個菲律賓好友H,最初是在朋友聚會上認識的,H得知我來自臺灣,便興奮地說我是他第一個認識的臺灣人,小時候家裡好多人到臺灣工作,爸爸媽媽叔叔伯伯阿姨姑姑,他們返家時會帶臺灣的玩具給他,所以他當時覺得臺灣是一個美好的玩具王國。H是邊帶著笑邊說,我則是想像,一個沒有大人的童年,會是怎樣遺憾地度過。幾百萬的菲律賓人流散海外,一個又一個的異鄉人,努力賺錢養活了一代又一代。
我在瑞典,也是個異鄉人、移民、外籍勞工、國際移工。白領的辦公室工作並沒有抹除我的身份,我一個外國人,與其他的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一樣,一起在就業市場裡與本地人競爭。土生土長的瑞典人有主場優勢,但來自各國的人才也為眾多大型公司乃至中小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視野,一個人口在2017年甫破一千萬的國家,孕育出眾多國際知名企業與獨角獸公司。在辦公室裡,各種不同口音的英語與瑞典語交互溝通,是國際公司的日常;而雇主也以多元文化的環境自豪。
其實瑞典人並不是大家所想的如此「白又金」,根據瑞典統計局在2017年公布的資料,24.1%的居民有外國背景,也就是在外國出生或父母均自外國出生;若只看父母其中一方是外國出生,這個人口比例達到全國接近三分之一。
我比較幸運,縱使我還是一個尚未完全融入社會的外國人,在瑞典八年來不覺得被歧視,我得到作為一個外籍勞工該有的尊重與權益,也並不感到我與瑞典勞工相比有被差別待遇。我沒有被、也絕不想要被叫做Chink、Ching Chong Chow、或Yellow man,我就是一個從國外來的移民,在這塊土地上追求夢想的同時也用我的專長貢獻給企業與社會。
所以啊,當我們用「瑪莉亞」去指稱在臺灣的國際移工;認為「瑪莉亞」就該做瑪莉亞的工作時,有兩件要思考的事。第一,如果「瑪莉亞」是指努力認真工作賺錢追夢養家的人,那麼我是瑪莉亞,你也是瑪莉亞,千千萬萬的瑪莉亞撐起了臺灣和眾多土地上一個又一個的家;第二,「瑪莉亞」接起了許多最辛苦、責任最重大的工作,不僅工時長、薪水普通,離鄉背井身為異鄉人的同時,又要承受許多異樣的眼光。我若是遭受如此待遇,還真不知要怎麼撐下去?
為了家吧。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這位菲律賓朋友H,在瑞典是做輪班制的工作,地點離住處30公里遠,為了多賺一點錢,接下許多大夜班。幾年前,他在臉書上分享了自己與兄弟姊妹幫父母和姪輩在馬尼拉近郊蓋的一間房,他們是真真實實地在用辛苦的勞力養活一家人,爸媽老了不能在國外繼續工作;而兄弟姐妹一樣離鄉背井打工。H算是比較幸運的,因緣際會移民到基本薪資高的瑞典,生活再怎麼艱苦也大概比同輩還好。他說,一定要想辦法送姪子姪女們去讀大學,要找到好工作,不能夠一家好幾代都這樣海外打工。
可是我想,就算他們真的成為白領,若到了亞洲其他較富有的國家,歧視會少嗎?其實也有朋友是菲律賓和泰國來的辦公室白領,曾經和我表明說自己家裡的背景不差,從小就是被準備好要送出國深造的。他們很明顯地想表達「我和H不一樣」的這個重點,不知道是否因為我是臺灣人的緣故,不想被我歧視?還是他們長久以來感受到臺灣人對他們同胞所展現出的優越感?
當有一天,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說著各種腔調的中文和大家在辦公室當同事,大家能像對待來自歐美國家的國際移工一樣對待他們嗎?
臺灣幾百年來一直是個混血的島嶼,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又融合,成就了今天的我們。在2014年的調查,臺灣每十個國中新生,就有一個來自於新住民家庭,而國小的比例更高,每八個就有一位是所謂的新臺灣之子,這個數字在今天可能更高了。我們的人口在快速老化的同時,組成結構也在改變,我們需要用更寬敞且平等的眼光去看世界,不管是看東南亞還是西方世界;也得用更包容開放的態度去接納所有的新臺灣人,他們給了臺灣新的文化機會,讓我們與東南亞越來越近的同時,也建立了更緊密的血緣與文化。
就像在屏東臺灣燈會的主燈「海之女神」一樣,新住民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編織出了守護支撐臺灣的新樣貌。他們的故事和我們的故事,最終將變成同一個故事,更加豐富這個島國上的生命力。
前陣子讀了張正的書「外婆家有事」,是寫給臺灣人看的東南亞導讀。我想引用這句話來結尾:
「他們過得好,我們才能真正過得好。修正我們的偏見,才能看到完整的世界。」
#我們都是瑪莉亞
-\-\-\-\-\-\-\-\-\-\
原文也刊載於 medium.com/@david_liu
_歡迎大家自由分享
_媒體轉載請私訊
我們都是瑪莉亞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八卦
感動於高雄市民還是有人對外籍移工努力給予感謝
感傷於高雄市長脫口而出對「瑪麗亞」歧視的話語
高雄一直是座偉大的城市
是因為人群、每一個為這土地奉獻的市井小民
外來、本地,都共同為此努力
請不要、不要因爲有人心內輕視而跟著看輕自己
#我們都是瑪麗亞
#永遠的謝謝妳:「瑪莉亞」
.
這周,長年照料家裡的菲律賓籍移工媽媽阿琳合約期滿,我們必須跟她道別。送走家人的心情總是難捨的,但又很開心她終於能和自己的家人團聚,我想那是每個長照家庭都可能歷經的過程。她的全名叫瑪琳.拜爾奈格,還記得第一天到我們家時,謝謝她體恤長輩們不太會發音,主動用燦爛笑臉叫我們直接稱呼她阿琳就好。我們不曾叫過她「瑪莉亞」。
.
在她來之前,周遭鄰居、長輩交的朋友,耳聞我們家即將聘用一位菲律賓移工時,即不斷洗腦我們家人,說菲律賓人「很精明」,要防這要防那,你知道他們是出於善意的提醒,但字字句句都貼滿了令人不舒服的標籤,裡頭充斥著各種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我自己去過21個國家,更曾在紐西蘭當國際褓姆、在澳洲打工度假兩年,我自己就曾是個他們口中的外勞,「外勞」兩個字本身並無任何問題,有問題的是被曲解後附加在上頭的惡意眼光;而面對鄰居親友的「好言提醒」,我是不為所動的,因為隻身待在異地時,接受過太多來自東南亞國家同事和朋友的援助和照顧,才得以度過一關又一關,我知道要評判一個人,應該是看他個人本身,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相處之後,而非究他的國籍和膚色等,但家人們沒有經歷過這些,聽多了閒言閒語難免受到影響而擔心這擔心那,那顯然是因為面對未知所誘發出的恐懼,因為不理解,所以無法包容和尊重。我只能先試著安撫他們,理解,需要投入時間,前提還得必須敞開心胸,我只問他們:「今天如果是我們面臨這個處境,會感覺舒服嗎?」而我慶幸我有一群很棒的家人。
.
菲律賓人真的是我看過最聰明的民族之一,反應快、非常懂得變通、天性歡樂開朗、因此常不畏挑戰,同時菲國也是世界上第五大英語系國家,當母國環境不足以支撐他們時,他們就帶著樂觀和語言優勢往外衝,常常都是整個家族地分散在全球各地找工賺錢,也由於民族性的關係,家人間的連結就我的觀察是比台灣家庭更緊更強的,能力好,就直接在先進國家嘗試拿到護照落地生根,再把父母家人接過來,或者賺了錢,就大量寄回家鄉,除了直系親屬,堂或表兄弟姊妹,以及他們的父母子女,有困難的也不分彼此能幫就幫。
.
還記得我在澳洲肉工廠時,外籍同事裡拿工作簽者就屬菲律賓人最多,而且是多非常多,他們勤奮,多數英文流利,找工作常佔盡優勢,女生就算在母國念到研究所畢業,刀子一拿,羊也是一天幾百幾千頭的殺,一年,兩年,五年……,不被鄉愁打倒,朝目標前進,無所畏懼。在我的書《大澳》裡有篇文章<汪情蘇也>曾提到那年和這群菲籍同事一起過的夏季耶誕節,我被熱情邀請去參加他們的趴踢,整屋都是對我友善親切的菲律賓人,塞給我滿滿菲律賓美食,麥克風一拿,就把我這陌生人抓進包廂一起歡唱,當時他們愛死了流星花園和F4,我帶他們唱著<流星雨>和<情非得已>,字幕是用羅馬拼音拼出來的,他們說其實不懂內容但就喜歡台灣流行文化,整晚我都是愉快的,沒有任何不自在,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我台灣人的身分就先任意貼上任何標籤。當時在澳洲也遇到過越南、印尼、柬埔寨、東帝汶的同事或朋友,相處時同樣讓我感覺非常愉快。
.
還有一件許多人不知道的事,就是當時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國的背包客,特別是亞洲人,在結束打工度假後,會轉往菲律賓語言學校學英語順便旅行,一待就是三個月到半年,為什麼,因為當地的師資好,物價又便宜,這風潮至今依然持續著。我另一個非常感激阿琳媽媽來到我們家的原因,是她讓我不斷還有機會用英語對話,我的英文算好,和老外對話基本上沒問題,難的是要如何保持語感不退步,她大我8歲,到後來熟了我有時也會叫她Ate(發音近似「阿day」),菲律賓話的姐姐。她也去過中東工作,所以通阿拉伯語,中文和台語也能講,其實她的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可能早就超越許多台灣人,我們偷學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歧視。
.
澳打至今,9年一晃眼就過去了,那些在旅途上承接過的善意,我一直記在心裡,這是灌溉人生一輩子的養分,我也一直都準備好要再分享出去。謝謝我的家人們,在磨合的過程中都願意傾聽,也願意共同學習和成長,特別是對已高齡90多歲的長輩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還是有不愉快,有衝突,有爭吵,有文化衝擊,但改變,一點,一滴,你待移工真的像家人,她們自然就願意為這個家多付出一些。曾為了克服阿嬤懷疑她會在外面亂交朋友的不安全感,我們邀請她住在附近的移工朋友們也推著她們的阿公阿嬤來家裡聚會,我訂比薩可樂,讓阿嬤也能認識她們;曾聽阿琳媽媽說,菲律賓單親媽媽的問題很嚴重,她們常常拿到薪水就幾乎要全部匯回家養孩子,於是我辦了巷弄二手市集,請她邀請朋友們來逛來買,也邀左鄰右舍共襄盛舉捐贈愛心;菲律賓人多一出生就是天主教徒,在她生日這天,我特別騎車帶她去市區吃了一頓大餐,再去愛河邊拜訪美麗的玫瑰聖母聖殿為她的家人祈福;我常常在夜間她的休息時間下樓找她聊天,關心她的家人近況,前年颱風夜,她的女兒疑似遭到侵害,她焦急如焚淚流滿面,人幾近崩潰,我們立刻幫她查了廉航機票,颱風一過,火速安排她返鄉善後(還好歹徒沒有得逞),自此我們的關係又更拉近了一些......幾年過去,鄰居那些婆婆媽媽也從懷疑的眼光變成超喜歡跟她喇賽。
.
她常常做超過她分內應該做的事,但她總是淡淡一句:「沒甚麼,因為我們是家人。」她甘願犧牲年假捨棄回鄉探親的機會,只為留下來協助人力不足的我們照顧家裡長輩,她兩個唸國小的孩子常在鏡頭前又哭又鬧找媽媽,酗酒的丈夫總不見人影,她心揪著也要試著解釋讓孩子們理解這是工作,只是電話一說完常自己偷偷窩在被窩裡哭,而在最需要媽媽的年紀,她的孩子們也跟著被迫提早獨立長大,我們只能以自動幫她加薪和增加休假來表達無盡的感激。
.
我還記得,某個演講周,我在重感冒下連講了5天,回到家已攤在床上完全失聲,只見她讓我睡了一陣後,敲了敲房門,門一打開,是整盤熱騰騰的飯菜,還有一大碗我愛吃的海鮮羹,和還冒著煙我教她煮的驅寒黑糖薑母茶……你知道那真正的是家人了,家人從來都不只是血緣上狹隘的定義,而這樣的家人,不只出現在一個家裡,在一個城市,它是一整座島嶼的縮影,瑪莉亞是你,瑪莉亞是我,瑪莉亞也是每個飄洋過海的他,我們和移工們其實並無不同,都是在用勞力為同一個家、同一個城市、同一座島嶼共同努力,使其得以運轉順暢,只是他們承擔了許多更辛苦更低薪的工作,瑪莉亞是奮進的代名詞,它不該背負著歧視。你能想像,當這座島嶼沒有了移工,沒有了這些新住民的加入,會變成甚麼樣嗎?
.
阿琳媽媽離開台灣前,家族長輩們紛紛包了紅包謝謝她,我也另外準備了兩個紅包,一個要給她三月生日的小女兒,一個要慶祝她小兒子四月即將小學畢業,其實我是想謝謝他們,非常謝謝他們用孤獨的童年把媽媽分給了我們這麼多年,上車前,阿琳媽媽已是淚流滿面,我給了她一個很深很深的擁抱,我告訴她,隨時都歡迎回來看看阿公,看看阿嬤,看看我們,雖然她說回去後,想好好休息暫時都不會再回來台灣了,而旅行過的人都知道,說了再見,不見得此生真的會有緣再見上一面,但我知道我們都沒有遺憾了。
.
且相信總會有再見面的那一天。
.
原文同步刊登於 西島撕落:旅行郭銘哲
#我們都是瑪莉亞
#WeAreFamily
我們都是瑪莉亞 在 阿部瑪利亞 Maria Abe Youtube 的評價
日本的夏天沒有像台灣這麼久~~
很熱的時候大概只有7、8月
我們一定會去祭典跟煙火大會爹斯💗😳
享受浪漫的約會....嗯 但不是我🌝
♢ 感謝置入商《冰の戀冰淇淋》♢
香濃冰淇淋搭配餅乾杯,再淋上旋轉的巧克力醬,口感豐富、視覺多層次,讓每一口都充滿歡樂。放鬆時刻就來支冰戀冰淇淋,讓你轉出好心情!即刻起,7-11限時優惠到9/16 第二件五折
通路販售:7-11、全聯、萊爾富、OK
♔ 𝐼𝐬𝐭 𝐒𝐢𝐧𝐠𝐥𝐞 ♔
數位聆聽▸ https://orcd.co/shineshinethenight
ᴍᴜsɪᴄ ᴠɪᴅᴇᴏ▸ https://youtu.be/rhcQTof7F50
♔ 𝐌𝐨𝐫𝐞 𝐌𝐚𝐫𝐢𝐚 ♔
ғᴀᴄᴇʙᴏᴏᴋ▸ https://cbtv.tw/MariaAbe
ɪɴsᴛᴀɢʀᴀᴍ▸ https://cbtv.tw/abedesu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與二次上傳
我們都是瑪莉亞 在 大佬你唔好咁痴線啦dudeareyoucrazy Youtube 的評價
在俄羅斯有一名正妹瑪莉亞列別傑娃(Maria Lebedeva)
她從高中到大學一路都被票選為學校校花,長的超甜美腿又長,且預計畢業後要成為一名律師
沒想到某個晚上他與交往4年的男友相約見面,結果卻遲到半小時,兩人發生嚴重爭執....
--------------------------------------------------------
也追蹤我們的臉書吧
臉書: https://bit.ly/2jYrdau
-----------------------------------------------------------
#大佬你唔好咁痴線啦 #dudeareyoucrazy #校花 #正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