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沙達岜斯」路程中蜿蜒的山,真美,好喜歡這裡好遠好遠,遠到好像到不了,但其實從台北出發兩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是個神秘,但只要你願意,就能來好好一探究竟的距離。
琴床,床底下有五十五根弦的床,躺在上面,老師撥動床底下的琴弦,就著每個人的身理與心理狀態琴床會發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聲音。
我聽到我喜歡的很沉很低的聲音,同時很高很愉悅的聲音一起澎湃的響起。這些旋律像海浪洶湧,包覆我的感官,我在震得臉頰與整隻手都麻麻的感受中靜下來。
「我感受到有兩個妳,她們不斷在對話。」
我是,我是會在自己空間裡不斷跟自己說話的人,與其說是自言自語,我感覺我是在跟另外一個立體的我說話。軟弱的跟堅強的,感性的跟理性的,衝動的跟圓融的,沮喪的跟熱情如火的。哪個我我都好喜歡,我總是一個我在跟另一個我說話,而且非常享受。
山屋祭,每個小屋小帳裡都有一位迷人的巫的大型山林祭典,除了美食,花占、書占、塔羅、水晶⋯各式各樣你能想像得到與想像不到的身心靈小遊戲通通聚集在這裡,你可以藉著這些小遊戲來問問題,你可以藉著這些小遊戲認識一部分的自己。
如果你願意,你就是自己的巫。
我一攤一攤慢慢走,細細看,靜靜欣賞。一個問題五十元,但因為心中實在沒有問題,於是我選擇在一攤抽卡攤前坐下來靜靜抽卡。
太好了,抽起來的卡片他們都在鼓勵我。
其中有張卡片問題很有趣,我與老師就著這張卡片上的問題一來一往的回答,在來回問答的交流中感受自己說出去的回答中那份心意、直覺跟指引。
「如果人生從此不再需要許願了,你覺得那時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有什麼不同?」
各位可以自我細細思索,也歡迎與我分享。
/
謝謝一峯哥的邀請,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是自己的巫。
是場熱鬧的歡慶卻讓我心非常平靜的美好祭典!「山屋祭」我們明年見!
雷沙達岜斯露營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810的網紅我們家的睡前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篇選讀的是親子天下所出版的「生氣王子」。 聲音的主人許伯琴,前廣播節目主持人、電台新聞主播 如今為專職配音員 為心愛的孩子每天說一個睡前故事 用得卻不是技巧 不是美聲 而是對孩子的愛...
琴床 在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Facebook 八卦
[在鬆的練習,與自己相遇,也與人相遇]
當初,寫到當初,這篇又會落落長了。
總之就是和缽缽隨性的聊天說來玩吧,做點啥、講點什麼都好,這一講講到人家孩子都出世了,要辦的活動還藏在肚子裡,每次和缽缽一對上話又是天南地北的噢啊唉呀的說個沒完,所以活動就一翻又翻的變來變去、沒個結論,也只好先來了一個體驗課,也算是有了活動的雛型。
我很喜歡聽音樂,但是對於聲音卻常常聽不進去。
有天缽缽給我一篇文章說:「觸覺強度很強的人,聽覺可能就沒必要發展太高。」,文中大意上是指目前科學家推測聽覺和觸覺的融合,反映了在小時候這兩種感覺很可能是同源,很可能一般人稱作聽覺皮層的區域本身不能解釋聲音,而是頻率或是其他形式的訊息,無論這些訊息是來自於聲音還是振動。
雖然好朋友是頌缽大師,不過卻很抱歉的是當我在他的缽聲旁邊,我一丁點聽感都沒有,一般人聽見的療癒啊、心底浮現的畫面啊、觸及到情緒感受啊,我幾乎都沒有聽見,對我來說普遍上是一種嗡嗡作響的振動,而且很容易讓我非常非常的分心,完完全全的靜不下來,總是要花一大段時間才會進入狀況。
後來發現聽不到什麼,也不代表不適合聲音療癒或你就是個頌缽麻瓜,只是需要換個方式聽罷了。
在分享的第一個章節裡面,提到了聲音是以圓圈的方式環繞的靠近人,這是真正的聲音形式,如果覺得有畫面或方向的感覺,是因為該聲音觸及了記憶、經驗和視覺,或者是在觸覺上的共振。
如果聽到開車門的聲音,腦海裡出現了開車門的畫面,那代表你曾經看過有人開車門,然後你記得了類似的視覺畫面並連結了聲音,假如你不曾聽過相似的聲調、音色、頻率,你必然沒有畫面可以浮現,沒有東西浮現反而比較接近真正「純粹的聲音」。
如果你感覺到頌缽靠近你且約略可以感知其移動的方向時,往往是來自皮膚的體感,而不是聽覺,在聽覺上只有「大小聲」跟振幅的間距可以測定距離,但決定方向基本上是體感的關係,譬如說,從前面走來,是前側的肌肉在工作,從背後靠近時,則是在後背發生的感覺。
每一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世界觀」,這是指一種從自我經驗中建構出來對於外在世界的觀感,是一種「觀念」和「感覺」,只要你的觀念不同、感覺不同對於同樣一個人、事件、經驗的認識就會是不一樣的。
人與人之間若不去核對自己與彼此之間的想法、感受,就算在你我的眼前發生同樣的事情依然會衍生出誤會、誤解,因為每個人的理解就真真切切的是不相同的。當然嘛!沒有人的觀念是一模一樣的、感覺是一模一樣的,最多就是比較接近一些而已。
當你發現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會不會緊張、不安?身體會不會變得緊繃?這時候,怎麼辦?
在我的活動設計裡面,走了一個途徑是「往自己走」,暫且先不去管別人覺得怎麼樣,每個人只負責好好的去核對「我自己」在「現在」的「感覺」裡面是什麼?試著「分離」或「單純化」接受訊息的方式,自然就會放鬆下來,因為建立了一個我此刻感受上清晰而有安全感的狀態。
而在轟轟的活動設計中,我領悟到的另一個途徑是「往外面走」或「往人群走」,就是接受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別人的感覺是什麼,而當我自己與他人在活動中此刻的感覺越接近,我就會感覺越安全、越放鬆,天曉得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花費多少能量在適應環境、理解世界、靠近人又離開人。
兩堂體驗課若從單一堂繼續往下深入,還是不能放鬆的。
很奇怪噢!放鬆課,越上越不能放鬆。
從你越往自己走,你就越會發現,當你眼睛睜開,你與外界的落差就會越大,你與身旁的人的體驗就是不一樣的,發現這個不一樣,我們該如何定位我自己?找不到自己定位,怎麼會不緊張?
當你往外走,而且越與人靠近,你就會發現,當你要與之分離的時候,他彷彿把你的一部分也帶走了,其中越是保有自己的人,離開的時候越是乾淨俐落,絕不拖泥帶水,越是沒有自己的人,越是不舒服,這時候,我又該如何自處?怎麼能不緊繃?
你若此生只去少少的地方,而且可以只與少少的人來往,那你自然是走靠近自己的路線放鬆,越理解自己、越明白自己就會越輕鬆。
你若需要與很多人接觸,然後還想到處探索的話,那你必定要時常去體驗新的經驗,透過擴大自己的感知,熟知各種正在熟悉的過程,並在其中安在。
鬆的練習裡,是一點一點與自己靠近。
也一點又一點的與他人、與世界靠近。
從右到左: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這是阿修
簧呼旅人 x 帶著口簧琴去旅行 這是轟轟
寶島漫缽 頌缽工作室 這是缽缽
琴床物理治療 Chinchin 這是晴晴
琴床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八卦
【重訓?有氧?哪種訓練方式最好】
「聽說中風後可以練重訓?大重量可以治百病」
「跑步會吃掉肌肉?但我覺得因為跑步讓我身體變得更舒服」
最近不管在治療師、教練圈,都在討論相關的議題。也有朋友或學生問我的看法。先說結論,我認為「各種專業、訓練、治療等,就是因爲對他有需求、它的獨特性,因此而存在」,因此,沒有哪種訓練方式最好、也沒有哪顆藥可以治百病,「不同的階段,需要的東西不同;不同的疾病,有適合的藥物及對應方式」,我認為現在缺少的,不是誰比誰厲害,哪個方式最好,而是,「怎麼讓不同需求的人,找到最適合他的方式」
1. 每個專業跟訓練方式都是獨一無二,沒有誰能取代誰
「有氧訓練好,還是大重量訓練好」
這就像是在問「騎機車好,還是開車好」,不同人、時間、經濟考量、距離等都是考量範圍,因此,對於一位馬拉松選手,有氧訓練的比重較高,但不代表重量訓練不重要,只是花費較少的時間在上面,因為彼此都有獨一無二的好處,透過有氧訓練增加最大攝氧量、肌肉的微血管密度等;透過大重量訓練增進發力率、跑步經濟性、減少運動傷害等。
2. 結合不同專業及方法,達成近乎完美的結果
「不管是腦中風後、糖尿病都可以做重訓」
當病患狀況是穩定、且具足夠基本能力的,我認同。前提是負責重量訓練的人,要能分辨「有沒有風險、狀況是不是穩定」,或先經這方面的專家確認過。目前教導重量訓練的多為不同背景的教練、體育科班畢業,坦白說,當我看到教練在幫學生壓脊椎,我都會怕怕的。
「確立自己的能力界線,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例如開始帶一位中風的阿伯重訓,發現訓練時他的膝蓋沒有辦法伸到最直,怎麼判斷他是『柔軟度不足』還是『痙攣(spasticity)』;或者,一位糖尿病的年輕女性在做完最後一組深蹲,覺得很累、嘴唇稍微發白,是因為『訓練強度足夠』還是『已經低血糖(hypoglycemia)』,然後倒地了,要怎麼處理。
上述的例子,其實只要有經過醫療人員評估、給予建議,都可以讓學生更安心地訓練。神經外科醫師確定腦部沒有再出血、物理治療師確定動作控制能力足夠、營養師確定飲食對血糖的影響。
「不同專業、方法的結合,就像一手同花順一樣,每張牌都比Ace小,但只要花色對、順序對,還是能勝過四張Ace」
3. 只要能改善「他」的問題,就是好的方法
剛從醫院實習完,我曾覺得自己很厲害,不管是五十肩、腳踝扭傷、長期膝蓋痛、腰痛,我只要用一雙手調整肌肉、關節等(又稱徒手治療),就可以處理好所有的問題。但很快地,沒能「畢業(出院)」的病患越來越多,儘管老師想教我其他治療方式,我還是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的方法最好。
我們習慣用自己最厲害的武器,去做每件事情,但是有些盲點,就是要從別人的專業跟角度才能看得到,「當別人手上拿著鑰匙就可以打開門,我們不需要堅持拿槌子硬要把所敲爛」
現在,當我有處理一段時間沒好的病患、教了一段時間沒有進步的學生,我就轉介給不同人,不管是防護員、教練、骨科醫師、疼痛科醫師、其他物理治療師、諮商心理師、營養師、身心學專家。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如果信仰能讓人度過生命的難關、緩解疼痛,為什麼不?
4. 結論
近期看到有這樣的討論,我其實覺得蠻好的。因為有彼此都有對自己訓練或治療的信念,也有可能是開創現今科學或研究還沒有的新方法。只是在嘗試新的方式,也要小心翼翼,先考量跟排除掉想得到的風險。就像疫苗一樣,要在短時間內做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需要很多實驗來排除副作用跟風險。
目前不管是重訓界、運動產業沒有像疫情那麼急迫,如果能「排除掉既知的風險」其實並不困難,就是專業合作、充實自己的能力、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的觀點,寫這篇文章也是希望提醒自己,如果哪天我也沒做到上面我說的,請我的好朋友們打醒我。
也謝謝不同專業的朋友們:
讓關係.歷久彌新 -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
鐘英華 (Yinghua Chung)
疼痛醫師:楊琢琪|Pain Doctor: Cho-Chi Yang M.D.
Dr. M Be Superior 運動醫學 傷害復健 健康促進
練健康
Bob Cheng
郭環棻
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
知己|琴床聲動所
彎槓訓練營 Bar-bend Strength Center
曾子桓(幾丸)- 肌力與體能教練
(不知道為什麼,有些粉專我標記不到)
#專業分工 #重量訓練 #有氧訓練 #跑步 #大重量訓練 #物理治療師 #運動防護師 #醫師 #諮商心理師 #教練 #營養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weighttraining #aerobicexercise #running #resistancetraining #physiotherapist #athletictrainer #doctor #coach #strengthandconditioningspecialist #nutritionist #dientitian #psychologist
琴床 在 我們家的睡前故事 Youtube 的評價
本篇選讀的是親子天下所出版的「生氣王子」。
聲音的主人許伯琴,前廣播節目主持人、電台新聞主播 如今為專職配音員
為心愛的孩子每天說一個睡前故事
用得卻不是技巧 不是美聲
而是對孩子的愛
琴床 在 關於知己琴床聲動所 - YouTube 的八卦
琴床 在台灣是很稀有的樂器之一,透過不斷的撥彈琴弦,會創造出各種無法想像的泛音躺在琴床上就像躺在海浪上,一波又一波的,從身體的表層打入內部整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