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甚至希望將它列為教養讀書會的選書。摘文中所談到的內容,我也寫過,但沒那樣生動清楚,我非常佩服作者的文筆。
裡面所提到的不是用處罰,而是用獎勵營造學習環境的概念,我跟家長、孩子討論過不少次。如果教養常以處罰為手段,不如換成讓孩子承受自己選擇的後果。我常覺得自己沒辦法把說得再明白些,感謝這本書的存在。
我也發現,家長在教養的過程中,常使用了過多的言語。有時候,規則明訂之後,常可以用手勢與表情,或者簡單的語言替代溝通,然後等待。教養可以更輕鬆一點,也可以在教養中促進關係,這跟我們有沒有先做功課,貫通教養的邏輯,息息相關。
再次推薦這本書,摘文取自網路書店,可至網路書店詳閱全文。
.
愛自學的孩子,不會怕未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4131
--------------------------------------------
【史黛芬妮.唐納德森-普斯曼, 瑞貝卡.傑克森, 羅柏特.普斯曼】
在二○一三年冬季,波士頓發生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流感,學校還流行腸病毒與百日咳,疫情的控制變得很複雜。
為了遏止疫情,老師們不斷地叮嚀學生要洗手,也發給家長通知單,說明洗手的重要性。二○一三年一月,梅尼諾市長(Mayor Thomas M. Menino)宣布該市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有兩名在麻省小學附設幼稚園服務的幼教師告訴我們:「情況真是太可怕了,腸胃型流感讓整個班級的學生都感染,就像大海嘯打上岸來一樣,無人得以倖免。」孩子常因生病而請假,老師也會每天提醒學生要記得洗手。問題就在於如果老師沒有提醒,這一班的學生就不會自動自發去洗手。「這群5、6歲的孩子,一點也不重視衛生。」孩子需要老師「提示」他們勤洗手,如果沒有這個提醒(提示)動作,就不會有人去洗手(行為/常規)。
提示→常規
在疫情漫延的同時,麻省另一家幼稚園的學生幾乎保持全勤,沒有人因為生病而請假。這位珍妮特.伊凡斯(Janet Evans)老師接受學校與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之邀請,四處宣導幫助孩童建立持久習慣的方法。
伊凡斯女士有16年豐富的教學經驗,每天一早,她就會和全班同學宣布當天的行程,有需要的話也會修正教室規則。
牛奶實驗
伊凡斯老師跟我們解釋何謂「牛奶實驗」。幾年前,當學校與小兒科醫生開始倡導洗手可以預防病菌的觀念時,伊凡斯老師便將它設為教室規則,她會在學期第一天就跟小朋友解釋。她會請小朋友一起大聲哼唱生日快樂歌,然後請他們在腦袋裡默唱,最後帶他們到水槽用洗手乳洗手,而且在腦海裡自己靜靜的哼唱生日快樂歌,並且要求他們要進教室上課前要自動自發去洗手。伊凡斯老師會說:「洗完手就能喝牛奶了。」所以他們的教室規則就是:「上課前洗手,然後喝牛奶。」
在伊凡斯老師宣布完規定之後,只有兩個小朋友記得進教室之前要洗手。老師遵守諾言把牛奶放在這兩位同學的桌上,而其他急急忙忙衝進來的學生卻沒有牛奶可以喝。
其中一位學生問道:「老師我們可以喝牛奶嗎?」
伊凡斯老師指著水槽,語氣和藹、笑著跟他們說:「還記得我們的牛奶規定嗎?」
小男生們大聲回說:「對吼!」然後全部跑出去認真用力的洗手,回到教室後就發現牛奶正放在桌上等他們。
大家有沒有發現伊凡斯老師並沒有要求小朋友去洗手,也沒有提醒、嘮叨或是罵他們,甚至沒有提到洗手這個字眼,只是說出「提示」而已,也就是為何桌子上沒有牛奶的原因。
提示→常規→獎勵
這個規定執行了兩天後,小朋友再也不需要老師提示了,上課前他們就會自動去洗手,而這麼簡單的一個規定卻大大地照顧到每個孩童的健康。
伊凡斯老師的牛奶實驗是「增能教養」的最佳範例,她教會學生自己做決擇,選擇不洗手的小朋友就要承擔沒有牛奶喝的結果。他們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不洗手,他們想要喝牛奶,所以自己決定要洗手。伊凡斯老師的規定很清楚,明確的指示把自由還給學生,她賦予孩子一個很棒的學習習慣,孩子將老師的指示內化並且和自身的需求連結在一起。因為他們想要喝牛奶(獎勵),於是教會自己要洗手(行為/常規)。這是自我強化的系統──不需要外來的指示,就能遵守規定、得到獎勵!
在其他的班級中,不管學生有沒有洗手都能喝牛奶,從來沒有人讓他們選擇,沒有體驗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的機會,當然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研究人員還發現伊凡斯老師的牛奶實驗有附加的優點:學生的洗手時間對健康也有影響。雖然每個老師都會要求小朋友洗手,但是伊凡斯老師的學生,洗手時間硬是比其他幼稚園的小孩多了十秒鐘,這比美國疾病管制局公布殺菌的洗手時間(20秒)再多2秒。
伊凡斯老師有告訴小朋友一定要洗20秒嗎?沒有。其他班的小朋友可能會隨便快速的洗一下手,但是伊凡斯的學生心裡有一股動力促使他們這樣做,而被大人提醒是不會這樣積極的,他們是真心而且開心的享受洗手的過程。伊凡斯老師的學生在洗手時會哼唱歌曲,其他班的孩子只想趕快完成,當然不會認真洗手,其中甚至有兩個學生被發現只是打開水龍頭,假裝洗手而已。
在新英格蘭兒童心理科中心,臨床醫師與研究人員已經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收集兒童習慣養成的資訊,普斯曼醫師解釋道為何牛奶實驗可以如此成功的建立洗手習慣:
伊凡斯老師運用了重要的行為技巧,她訂了一個讓學生可以做選擇的規定,這讓他們產生動力,她的規定很簡單、明確,最重要的是自我強化:「先洗手,就可以喝牛奶」,選擇越明確,規定就會越成功。
「班級常規問題」的推薦目錄:
班級常規問題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孩子是自己學習的主人
【文/ 洪仲清】
「正向教養是一種哲學,我們認為孩子的感受和思想不僅重要,而且需要被重視、接受,並融入學校生活的常規結構中,以便讓學習變得有意義。在確實執行下,它不僅是一個反霸凌計畫,或社交與情感技能的學習課程,更是一個變革性的工具,藉由影響教育的核心──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來改變教育的各個層面。」
──黛兒.瓊斯(Dale Jones) 「探索特許學校」(Discovery Charter Schools)常務董事
這一段話,已經抓住了這本書的核心,以及正向教養的精神。我們跟孩子的關係,不管在哪一種教育情境,那是知識傳遞的基礎。孩子對我們的認同程度,大大影響孩子對知識的認同與思考,以及應用在生活中的動機。
教育常在群體中進行,那麼,我們跟孩子的關係,會是孩子跟他人關係的重要參考。當和諧關係優先於競爭比較,那麼霸凌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一個在關係中自在的孩子,相對來說也更有自信,因此也能讓知識的吸收更有效率。
正向教養的策略之一,便是班級會議。彼此溝通討論會是常態,自然能提升人際社交能力,像是學習相互尊重。正向教養更重視一個人要為自己負責,而非接受處罰,這可以讓人更有自我價值感,對生活也更積極自律。
當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並且影響學習的方向,他的主體性能藉著參與教學活動而體現,便能更有意願地主動運用自己的時間,並且專注在解決問題,不怕犯錯。孩子能思考得更深入,同時也懂得欣賞與肯定他人的不同思考方式。
「透過改變自己,我們就能改變生活與周遭的人的態度。」
──魯道夫.德瑞克斯
正向教養常會提醒我們,要再回到更源頭──也就是發動教育的自己。我們要看到我們播種時的辛勞,即便有時不一定立即看到收成。教孩子負責,我們得要為自己負責;讓孩子感覺有能力,我們也不能忘了對自己的信心。
我們沒有的東西,我們給不出去。
人會犯錯,不只是孩子,還包括我們自己。但請把「人」跟「錯誤」分開來,時時跟人連結,就像我們常跟自己的內在連結一樣。所以要改善一個人的錯誤或問題,請先跟這個人連結,先有耐心把背景脈絡搞清楚再說,也就是「糾正前先連結」的實踐。
我喜歡正向教養很重要的原因是,它裡面有相當多可以實作的工具。在這本書裡,更設計了不少可以在學校情境操作的活動,甚至教師互動團體可以怎麼彼此協助解決問題都有著墨。連我常被問到的親師生溝通的議題,這本書都具體地寫出可以如何構成場面並且進行。
不僅僅是原則講解,還提供了大量的例子,整理校長老師們的回饋,讓讀者更清楚如何在學校情境運用正向教養。
我本來以為,我已經看了夠多本正向教養的書籍了。沒想到再看這一本的時候,除了被提醒,還有新的驚喜。正向教養的書,總能在多數的關係與情境中應用。
這本書推薦給願意成長的您,不管您是不是老師,都能獲益。祝福您!
.
以上文字取自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打造互助合作的教室,引導學生彼此尊重、勇於負責,學習成功人生所需的技能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1195
贈書直播_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教師篇:打造互助合作的教室,引導學生彼此尊重、勇於負責,學習成功人生所需的技能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194073620722094/
.
免費台北巡迴講座_父母與成年子女的相處-\-\獨立老後的親子之愛【9/17、9/1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8472044433877/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壁花男孩【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班級常規問題 在 子犬 Facebook 八卦
半夜看到一個部落客FB的發文,
網友的留言讓我頓時心情變得非常糟糕。
文章內容是在闡述部落客的孩子在學校遇到一位男同學的欺負,
那位男同學好像情緒管控上有問題,
常常都會對其他同學動粗,
對同學造成了安全上的威脅。
結果下面有幾個網友留言提到,
現在公立國小是義務教育,
不能拒絕招收特殊生,
所以公立學校每班都可能會有特殊的孩子,
除非轉去私校才可以避免遇到...
也有網友說,
要碰看看運氣,才會知道會不會被編到有狀況小孩的班級...
還有個網友說,
他孩子班上也有這種會攻擊人的特殊生,
學校建議應該讓那樣的孩子去資源班...
你們知道嗎?
現在公立學校都會有所謂的“資源班”或是“特教班”,
專門招收需要接受重度早療、聽障、視障或是智障的孩子們,
而狀況比較輕微,但仍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就會被編列在普通班裡,
跟其他不需要接受早療的孩子一起學習成長。
公立學校裡,
每個普通班裡可能都會有1~3名所謂的(輕微)特教生。
然而,
不是會動手打人搞破壞的就是“特教生”或“特殊生”,
資源班和特教班也不是在專門招收打人的孩子。
需要接受早療的孩子們,
他們有的是視力聽力受損,無法用常規教育去上課,
他們有的是語言或認知發展比其他孩子學的慢些,無法跟上進度,
不代表他們就是會打人、情緒有障礙的問題學生,
更不代表他們就應該活該要跟會打人的學生分配在一班。
前幾天我與將將現在私立幼兒園的老師聊天,
談及將將未來可能會轉去公立學校,
在普通班接受特教輔導,
(因為私立學校沒有特教資源)
也就是說,
將將未來可能就是上述網友口中說的“特殊生”,
在普通班級裡那1~3位的“特殊生”。
將將的老師說她會很捨不得將將,
老師說將將好可愛!
在他的世界裡,天真、沒有心機,
他雖然跟不上同學的學習進度,但他總是會乖乖在旁邊坐著聽課,
他雖然不擅言語表達,但他總是笑得最燦爛,
他很愛給老師抱抱和擊掌,
他遇到不守規矩不排隊的人會正義的站出來,
他會幫助同學、照顧朋友。
難不成你游泳老是學不會,
你就是應該與打人的學生分在資源班嗎?
難不成你學科理解的慢、老是要補習,
大家就要害怕分到有你在的那班普通班嗎?
請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孩子不正常,
請你們不要用異樣眼光去排擠他們,
絕大多數需要接受早療的孩子們,
他們只是比較慢飛,
不代表他們未來會飛不高、飛不遠。
#我大可以繼續讓將將就讀私立學校
#不讓他去公立學校普通班當特教生被歧視
#但是明明心態有問題的是別人
#我為什麼要讓將將失去可以幫助他早療的機會
班級常規問題 在 幼兒園班級常規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為了解決 幼兒園班級常規 的問題,作者杜長娥這樣論述: ... 從教育到黨政再回歸教育,教育情懷始終不變,熱心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自學考取美國蒙台梭利教育初級證書,擁有“ ... ... <看更多>
班級常規問題 在 幼兒園班級常規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為了解決 幼兒園班級常規 的問題,作者杜長娥這樣論述: ... 從教育到黨政再回歸教育,教育情懷始終不變,熱心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自學考取美國蒙台梭利教育初級證書,擁有“ ... ... <看更多>
班級常規問題 在 國小普通班班級經營_正向行為影片_上課坐好(教師親自示範) 的八卦
正向行為支持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 問題 行為,為協助教師如何在國小普通班之 班級 經營採取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的策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