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別再對他貼上小氣的標籤。
分享的價值與目的,其實在於一種「共好」,也就是,我覺得某件事情或某個東西很棒,我想把這份情感傳遞給你,讓你也覺得很開心;而這件事對我來說,有成就感(我能令你感到開心)、情感的連結(你是我在乎的人),或是實質的好處(一起玩更好玩、下次換你借我)。
孩子世界的分享,與大人並無二致,所以分享亦出於自發、出於喜悅,只要有一絲的不情願,分享的本質就被破壞了,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用「會分享才是好小孩」、「會分享,爸爸/媽媽才喜歡你」來脅迫孩子分享。
我們希望孩子能尊重他人的物權,我們自然也該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物權:這是孩子的東西,他有權利決定是否分享、分享給誰,就如同我們不會期待同事、朋友無條件的把任何物品都分享給我們一樣。
取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傳統上有一個習慣,長輩送孩子禮物,孩子很喜歡,然後長輩就會要求孩子要分享,孩子如果不分享,長輩就會罵孩子小氣、不知感恩,甚至處罰孩子都有可能。常弄得孩子又哭又生氣,長輩可能也不高興,這過程到底好到了誰?
東西給了人,就要尊重他。我們以前的文化很不尊重孩子,這便是大人沒做好身教,這過程只為了滿足大人。如果東西沒有真心要給孩子,不要給就是了,或者給予適當的份量即可。
強迫孩子分享,那失去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本來可以是快樂的事,結果又變成權力角力。
作者的論理很清楚,作法也很具體,要執行不是難事。但如果家裡有其他長輩,確實可能需要花費一番溝通的力氣,這我能理解。
祝願您,能歡喜分享,也懂得說「不」!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01525409863742/?type=3&__tn__=-R
……………………………………………………………..
不願分享
【文/ 駱郁芬】
叔叔一家就住在小昕家附近,他們常常帶著跟小昕同年的小堂妹來作客。每次他們一來,媽媽都會叫他拿玩具跟堂妹一起玩,但小昕總是拒絕。
那天,叔叔一家人又來家裡了。那時小昕一個人在客廳正開心的玩著小汽車,小堂妹走過去,很有禮貌的指著旁邊的扮家家酒玩具說:「請問我可以玩這個嗎?」小昕想了想,搖搖頭表示不要。
小堂妹不死心,又問了一次:「我想要玩這個,可以借我嗎?」小昕還是搖搖頭,說:「不要,這是我的玩具!」
這時候,小昕的爸爸有點惱火了,壓抑著怒氣,對小昕說:「妹妹已經這麼有禮貌了,你怎麼還說不要?你玩具那麼多,又沒有在玩那個,不要這麼小氣。妹妹,哥哥沒有在玩,妳直接拿去玩就好了!」
小昕聽了,小汽車也不玩了,嚎啕大哭了起來,然後跑到房間躲了起來,留下在客廳氣到不行的爸爸。
▍多說「我知道」,理解他的感受
小昕怎麼了呢?孩子又為什麼會不願意分享?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過頭問自己:為什麼我們要分享?分享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東西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會願意與他人分享的?
分享的價值與目的,其實在於一種「共好」,也就是,我覺得某件事情或某個東西很棒,我想把這份情感傳遞給你,讓你也覺得很開心;而這件事對我來說,有成就感(我能令你感到開心)、情感的連結(你是我在乎的人),或是實質的好處(一起玩更好玩、下次換你借我)。
孩子世界的分享,與大人並無二致,所以分享亦出於自發、出於喜悅,只要有一絲的不情願,分享的本質就被破壞了,所以父母千萬不要用「會分享才是好小孩」、「會分享,爸爸/媽媽才喜歡你」來脅迫孩子分享。
此外,我們希望孩子能尊重他人的物權,我們自然也該以身作則,尊重孩子的物權:這是孩子的東西,他有權利決定是否分享、分享給誰,就如同我們不會期待同事、朋友無條件的把任何物品都分享給我們一樣。如果孩子對於物品的所有權越沒把握,例如隨時會被要求甚至擅自借出,那麼孩子便會因為不安,而更加保護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更不願意分享。
因此,當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別再對他貼上小氣的標籤,孩子只是安全感不足、信心不足,或是還沒體會到分享的喜悅。
▍比起責備、命令,試著說:「我知道你……」
有時候,我們會想要趕快把事情解決,而不自覺的用比較強硬的方式讓孩子就範,這可能是因為時間壓力,也可能是因為孩子偏離了我們預設應該要有的做法,甚至讓我們覺得面子掛不住,進而造成我們的不安,但我們卻沒有察覺。
然而,若我們仔細回想,會發現「求快」所採取的做法,往往引發更強烈的情緒或不理想的後果,造成後續更多時間精力上的損失。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當爸爸直接要小堂妹把玩具拿走時,小昕的情緒澈底被挑起,家長事後勢必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安撫孩子。又或者,當孩子搞砸一件事情時,即使我們的出發點是幫助孩子理解問題出在哪,卻常常忍不住碎唸:「你就是這樣莽撞,弄壞了你賠得起嗎?」、「自己弄倒的,有什麼好哭?下次要小心一點」,孩子也可能會在心裡築起一道心牆,不願讓父母更接近。
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用心,而非將我們拒於千里之外,最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情緒反應暫放一旁,與孩子站在一起,體會他的感受,並理解對他而言事情的樣貌為何,包括關注的焦點、被挑起的情緒、解讀方式、希望的解決方法等。若我們能試著去同理孩子的想法,很可能發現這些都與我們所想的不同。
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先問一問孩子的想法:「那時候發生了什麼事呢?」、「那個時候你想到什麼?」、「你決定這樣做,是什麼原因呢?」但我們得提醒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被傾聽的機會,而不是問責、找缺失、檢討。
接著,我們可以把孩子的情緒關鍵字點出來,這樣做可以讓他知道我們懂了,對於安撫孩子的情緒會有神奇效果。
例如:
「你玩具這麼多,不要這麼小氣。」
↓
「我知道你很喜歡那支筆,不見了真的好傷心……。」
「我發現弟弟撞倒你的城堡讓你好生氣。」
「我知道你擔心玩具借出去會被弄壞。」
等到孩子覺得自己充分被理解,我們才能著手解決問題、提出建議,在這個階段,同樣再用討論的方式進行,例如:
「你覺得下一次可以怎麼做,才不會又不見呢?」
「你覺得現在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心情好一點呢?」
「你想要我抱抱你嗎?」
也就是說,連結了情感、了解了想法,才有辦法處理問題(如圖所示)。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其實,孩子天生就有分享的傾向,回想孩子第一次成功疊出高高的積木時,是不是開心的看向大人呢?當孩子玩扮家家酒時,是不是煮了好料就要和爸媽分享?當孩子在學校拿到糖果、貼紙,是不是總是小心呵護、帶回來送給家人?這些都是孩子自然而然的分享。
如果能抓到這些小小契機,大大表達你的驚喜和感謝,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分享的正向經驗。
不過,此時我們也要注意,不要過度叮嚀「那你下次要記得跟○○分享玩具」這種提醒反而讓孩子感到壓力、更排斥分享。
● 「如果○○,怎麼辦?」,陪孩子練習思考
如果孩子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體會分享的美好,那我們就耐心等待。但在孩子準備好之前,難免還是會遇到類似小堂妹來訪這樣「被期待要分享」的狀況。
此時,我們可以預先陪孩子演練:
「這一次準備好分享了嗎? 還沒的話,你想要先收拾哪些東西在房間呢?」
「如果小堂妹開口想借,我們可以怎麼說呢?」
「要不要準備一些你沒那麼寶貝、願意借她玩的呢? 你希望媽媽怎麼幫你呢?」
● 創造「被分享」的正向感受
有時候,孩子並不知道原來收到來自他人分享的東西,感受有多麼美好,我們可以以身作則,讓孩子有同樣的體驗:
「這個蛋糕好好吃,是我最喜歡的口味,分一些給你吃吃看!」
「這是我最喜歡的衣服,但我知道你很想借……我相信你會很小心的,對嗎?」
…………
POINT 用「我知道」理解感受,並且創造正向經驗。
×「你的玩具那麼多,很多都沒在玩,不要這麼小氣!」
○「我知道你擔心借出去會被弄壞,有沒有你比較願意借給他的玩具呢?」
.
以上文字取自
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的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40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小飛機餅乾)
https://www.facebook.com/planecooki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爸 媽 不用忍 的 正向教養」的推薦目錄:
爸 媽 不用忍 的 正向教養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遇到長輩不喊人?不要罵,試試示範讓他仿效。
×「叫人呀,你的嘴巴長哪裡去了?」
○「這是王伯伯,我們一起說王伯伯早!」(讓他仿效)
‧多說「我知道」,理解他的感受
×「你那麼多玩具,很多都沒在玩,不要這麼小氣。」
○「我知道你擔心借出去會被弄壞,有沒有你不怕弄壞的玩具呢?」(這是同理心)
‧贏或失敗的態度,孩子從你的反應學
×「早跟你說過了吧,誰叫你考前不認真練習。」
○「這次輸了你一定很失望,下次要不要試試看……。」(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
‧建立就寢儀式,避免睡前誘惑
×「你要是明天爬不起來,就不要給我在那邊哭。」
○將時間固定下來,八點洗澡,九點刷牙,九點半睡覺。(給孩子睡前儀式)
面對教養困境時,常有家長問:「要怎樣忍住脾氣?」
作者說:「不要忍!」因為被情緒綁架的大腦,是沒辦法理性運作的。
你要做的是翻譯你的情緒,把你的火氣翻譯成正向的對話,就能扭轉親子關係。
取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
……………………………………………………………..
各位朋友,晚安:
「大人可以表達期待,但孩子有權說不。」
正向教養,其實是一種民主精神的展現:我願意尊重你的發言權,即便我不同意你的觀點。當然,對於我們傳統教養來說,習慣訴諸權力與權威,正向教養的講法有些匪夷所思。
我們常談身教,但過去比較少父母能做到。其中常見的一個例子是,大人對於孩子沒禮貌的言語或行為,常用沒禮貌的言行加以處罰,不但沒辦法以尊重的態度跟孩子討論,身教也常失落。
作者是位知名的臨床心理師,也協助衛福部推展正向教養工作。下列是心口司的網址,可免費下載《用愛教出快樂的孩子-0-6歲正向教養手冊》,裡面有相當多實用的建議,推薦給各位參考。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3560-51148-107.html
祝願您,藉著不斷練習適當的表達與傾聽,能跟家人營造良好的關係!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禮貌這件事,該怎麼教
【文/ 駱郁芬】
現代家長多多少少都會加入一些家長群組或社團。某天,在一個社團中,有個顯然十分苦惱的家長提出了一個問題,引起大家熱烈的討論。
主角我們姑且稱他為多多。媽媽說,五歲的多多很沒有禮貌,見到人都不問好;帶他到親戚家,明明已事先叮嚀他要叫人,但到了現場還是悶不吭聲。孩子這麼沒禮貌,讓父母覺得很丟臉,不知道該怎麼教才能讓他學會打招呼。
許多家長紛紛表達了一樣的困擾,有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看到別人手上的東西,就直接開口說想吃,結果搞得對方一陣尷尬,不得不分給孩子;有人則說自己的小朋友看到肢體不方便,或是身型比較特別的人,會直接開口批評,讓旁人十分困窘。
在親職諮詢中,這些狀況也經常被問到,為什麼「禮貌」這件事這麼難教?我們該怎麼做呢?
▍大人可以表達期待,但孩子有權說不
「禮貌」這件事,對成人來說好像理所當然,但是如果深入思考,我們會發現標準其實不太好拿捏:有些人要叫阿伯、有些人要叫叔叔,但有時我們也會對阿嬤年紀的人叫聲大姐,而這些都和我們平常教導孩子的原則不太一致,甚至有些話還不能實話實說,必須撒點謊才行。
當我們意識到「禮貌」的詭譎難測,就能理解為什麼對某些孩子來說,表現禮貌這麼困難了。
事實上,禮貌在群體中其實是一種互相尊重、釋出善意的表現。我碰到你了,說聲對不起;路上遇到人,問好表示友善;遇見認識的人,寒暄代表關心。
有時候,孩子雖然知道大人期待他打招呼,但就是難以啟口,這可能跟孩子的個性較為緊張、謹慎有關。面對陌生環境或陌生對象時比較退縮,或是腦袋打結,不知道該怎麼做,通常這時候的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或自信心。
由於上述原因,所以我們在教導孩子禮貌時,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打招呼,更應該讓他明白「打招呼」或「開口/不開口」背後的出發點,必須是尊重與善意。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在教導孩子時,也必須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意願,才能以身作則,並且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換言之,禮貌的重要性是來自於本質上對於彼此的善意和重視。所以,我認為用「尊重」來替代「禮貌」更為恰當,因為後者在華人文化中,有時會與尊卑、服從等概念太過密切,失去了其中美好的原意。
而在正向教養的概念中,對於彼此意願、感受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有權利表達期待(非權力),同時,孩子也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感受,這兩者是需要同等的被看重、被納入考量的。
也就是說,當孩子說「不」、當孩子表示膽怯、害怕,我們必須正視他的意願和感受。例如:當孩子不願意為父母跑腿時,我們可以失望、無奈,當然也可以生氣,但我們也要接受孩子有拒絕的權利。因為,在教養這條路上,沒有誰對誰錯,而是需要調整彼此來達成共識。
若希望事情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我們可以透過協商的方式,告訴孩子:「爸媽很疲憊,很需要你的幫忙。若你願意幫忙的話,爸媽會非常謝謝你的。」亦即,我們不能挾著大人的威勢去命令、威脅、利誘或是情緒勒索。但是同樣的,若是我們覺得很疲憊,沒有力氣陪玩或是煮飯、打掃,也是需要被尊重的,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媽媽今天生理期不舒服,需要在這邊休息一下,你先自己玩好嗎?」
然而,尊重彼此說起來容易,卻有非常多「沒有答案」的模糊空間,例如:寒流來的日子,孩子堅持穿著單薄的衣服;或是每天可以玩多久的手機,都是對照顧者的智慧大挑戰。面對上述困難,本書後面將介紹各種做法及實例對話供大家參考。
教養的路上確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一個家庭、每一對親子、每一個大人和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喜好和想法,而這些都如此重要,需要被審慎的放在心上。不過,教養路上倒是有著明確的北極星:向著尊重與愛出發,方向就不會錯。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學會禮貌呢?以下有幾個建議:
● 用示範,讓孩子主動仿說
這個方法特別適用於缺乏信心、較為緊張的孩子。
在需要打招呼的當下,我們可以不著痕跡的示範「該怎麼做」,例如:「這是王伯伯,我們說『王伯伯早』」。這時候,孩子只需要仿說,開口的難度自然就會降低一些。
● 給孩子臺階下
孩子還不是社會人士,卡住、出錯是正常的。當孩子「凸槌」,或是觀察到孩子卡關時,就需要大人來救援了!大人可以跳出來說話,既給彼此臺階下,也讓孩子感到被理解。例如:
「你好想吃那個餅乾,對嗎? 那你可以跟媽媽說,不能直接跟阿姨要喔!」
「你還有點害羞,所以不好意思打招呼,對嗎? 那我們跟阿姨點點頭。」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主動釋出善意,例如搭電梯時跟進來的人問好、向賣場的工作人員道謝等,讓孩子感受到禮貌是一件讓彼此都覺得愉快、舒服的事,而不總是「被要求」、「被逼迫」、「沒做會被罵」的討厭事,自然會比較有意願表現出禮貌。
…………
POINT 給孩子提示,帶著他說。
×「叫人啊,你的嘴巴長哪裡去了?」
○「這是王伯伯,我們一起說王伯伯早!」
.
以上文字取自
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的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40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小飛機餅乾)
https://www.facebook.com/planecooki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爸 媽 不用忍 的 正向教養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別老說「必須」、「一定」,家長不用每件事都要管。
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樣貌、特質,與其心心念念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期待的樣子,並且把彼此累個半死,不如有時就坐下來,欣賞孩子用他的方式做事、用他的特質與這個世界互動,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過去從未注意的驚喜。
很多時候,我們把原則看得太過理所當然,卻忘記了我們所認定的這些原則是怎麼來的。如果每件事都要在後面盯著,父母很快就會累翻,孩子也會受不了這種緊迫盯人的態度,彼此關係變得劍拔弩張可就得不償失了。
取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
……………………………………………………………..
各位朋友,晚安:
完美主義強烈的家長,或者希望事事按照自己預期的父母,常對於動作慢的孩子,有很多怨言。然而,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表達對自己控制欲旺盛的父母,在心態上糾結難解。
雙方我都互動過,大家都痛苦。
但其實可以學著欣賞,帶著這種態度,轉變自己的個性,懂得看見孩子美好的家長,我也是遇到過的。大人其實可以跟自己的孩子學習,這種謙虛的態度對大人自己很有幫助,更不用說親子關係。
有位家長是提過,自從生出發展比較遲緩的孩子之後,知道很多事都值得珍惜。孩子教了一遍又一遍,還是學不會,大人真的很痛苦。可是,當大人試著調整自己的期待之後,也能因為小小進步而雀躍。
我想到在《我想傾聽你》這本書裡,我引用過的一首小詩。
…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了,
每次總是往前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牠,我唬牠,我責備牠,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人家已經盡力了!」
我拉牠,我扯牠,我甚至想踢牠,
蝸牛受了傷,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吧!反正上帝都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是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張文亮
…
明天我會分享神老師的文章,明天晚上8點也會跟神老師直播。這方面的經驗,我想,她的書非常值得參考。
祝願您,能體會到,有些事,慢慢來,說不定比較快!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01525409863742/?type=3&__tn__=-R
……………………………………………………………..
做什麼事都慢吞吞
【文/ 駱郁芬】
中班的瓜瓜是有名的慢郎中,做什麼事情都慢吞吞,不管爸媽怎樣催,瓜瓜還是慢條斯理,簡直快把大人氣死。
「快點去刷牙!」、「趕快吃早餐!」、「你衣服怎麼還沒換!」從起床到出門,媽媽不知道說了幾次「快點」。好聲好氣的說、提高音量的說、挑重點說……通通都沒用,瓜瓜還是一樣慢吞吞,每天出門都差點遲到。
在學校也是一樣,排隊、吃午餐、收拾桌面、做美勞,無論什麼時候,瓜瓜都是全班最慢的那一個,讓老師也很苦惱。
但說也奇怪,瓜瓜並不是漫不經心的孩子,他做起事來很認真,也做得很好,可是動作就是很慢,好像在他的世界裡,時間就是走得比一般人慢似的。瓜瓜到底怎麼了呢?
▍別老說「必須」、「一定」,家長不用每件事都要管
我常常戲稱,家長口頭禪排行榜第一名是「不要○○」(不要吵、不要一直看電視),第二名就是「快點」。
到底為什麼孩子老是慢吞吞?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動作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還沒有建立起時間觀念,因為時間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對學齡前孩童的大腦發展程度來說還太困難,多數孩子要到接近學齡才會逐漸理解。
也因此,他們並沒有「還剩五分鐘」、「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九點不上床睡覺會睡眠不足」這樣的時間觀念,當然也就不知道要加快腳步,或是事先規畫好時間分配。
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則是被其他事情吸引,也就是分心,但這對孩子來說再正常不過。畢竟生活裡實在太多好玩的事情了,而孩子就是透過對這些事情的觀察、思考、探索,來建立起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當孩子對周遭環境保有好奇心、想去探索時,我們其實需要好好呵護這珍貴的火苗,而不是只會催促孩子行動,因為這就是未來孩子能主動學習的動力來源。
最後,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孩子天生就是個慢郎中!想想我們周遭的親友,是不是有人個性十萬火急、有人從容不迫?同樣的,有人文靜內斂、有人活潑外向;有人保守穩定、有人求新求變;有人生活規律、有人彈性十足,就是這些多元的性格,才造就了多元的世界。雖然是慢郎中,但看到的風景或許很不一樣喔!
▍大人的堅持不一定有必要
在教養路上,我們不免有個理想樣貌的期待,若是仔細想想,就能發現我們與孩子產生衝突,或是被挑起情緒的時刻,正是孩子的行為沒有符合這個理想樣貌所致。
然而,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樣貌、特質,與其心心念念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期待的樣子,並且把彼此累個半死,不如有時就坐下來,欣賞孩子用他的方式做事、用他的特質與這個世界互動,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過去從未注意的驚喜。
很多時候,我們把原則看得太過理所當然,卻忘記了我們所認定的這些原則是怎麼來的。其實,這跟我們自己成長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放鬆「必須」、「一定」,試著問問自己:「如果沒有這樣,會發生什麼事情?」或許你會發現那些不可動搖的規矩,原來其實也沒那麼必要,例如:
● 一定要每週大掃除嗎? →每天做一點好像也不錯。
● 孩子一定要規律作息嗎? →咦,放手讓孩子依照自己的需要吃、睡,結果發現他也有自己的規律。
此時,生活的彈性,和彼此的空間就出現了,有一種終於又能大口呼吸的感覺呢!對自己、對家人,也適用這樣的策略,態度開放、保持彈性,找到自己可以放鬆跟不能放鬆的底線,你會發現最快樂的是自己呢!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因為學齡前的孩子,大多還沒有時間觀念,當孩子慢吞吞,建議可以試著用以下方式:
● 列出固定行程清單
孩子的慢動作,在一天中的哪個時刻,造成最大的困擾?根據經驗,最常見的是早晨時刻,其次是睡前。
跟孩子一起討論,把那個「非常時刻」中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做成清單,張貼在顯眼的地方。透過視覺化的方式,鼓勵孩子練習自行檢核、自我提醒(格式請見圖1-5)。
行程清單小祕訣:
1.清單項目不超過五項。
2.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可用圖示替代文字。
3.完成項目後,讓孩子自己打勾勾、貼點點,以提升孩子的參與動機。
4.清單要定時變換,才不會失去新鮮感,或是變得不符合需求。
● 用水果、動物、汽車,溝通時間更具體
雖然時間概念很抽象,但時鐘卻是很具象的東西,因此可以帶著孩子認識指針式時鐘,觀察看看不同指針的移動速度,讓孩子對「指針在走」這件事有概念。
接著,我們也可以挑選或在原有的鐘面上加工,讓每個數字的位置呈現孩子熟悉的圖案。例如:水果、動物、汽車。之後,就可以用這些圖案來跟孩子溝通時間。
「等一下長針走到老虎的位置,就要把電視關掉囉!」
「你試試看能不能比時鐘更快,在長針走到挖土機之前就完成刷牙?」
● 你真的,不用每件事都要管
如果每件事都要在後面盯著,父母很快就會累翻,孩子也會受不了這種緊迫盯人的態度,彼此關係變得劍拔弩張可就得不償失了。
可以挑出最重要的幾件事情,或是鎖定特定時段作為一天的重點項目。
例如:早晨時光、寫作業、用餐時刻等。在這些特定項目上,幫助孩子學會掌握時間、加快速度,其他時候則保留給孩子用他的步調來做事,讓彼此都有喘息時刻。
…………
POINT 用數字和圖案,幫助孩子理解時間概念。
×「九點不上床睡覺,你明天爬不起來喔!」
○「等一下長針走到老虎的位置,就要把電視關掉囉!」
.
以上文字取自
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的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40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小飛機餅乾)
https://www.facebook.com/planecooki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爸 媽 不用忍 的 正向教養 在 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電子書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八卦
博客來-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電子書: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的免爆氣親子對話 ... ... <看更多>
爸 媽 不用忍 的 正向教養 在 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電子書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八卦
博客來-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電子書: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的免爆氣親子對話 ... ... <看更多>
爸 媽 不用忍 的 正向教養 在 [寶寶] 衛福部《0-6歲正向教養手冊》(線上版) - 看板BabyMother 的八卦
第一次推薦教養書,如有冒犯懇請賜教
衛福部《0-6歲正向教養手冊》
https://health99.hpa.gov.tw/flipbook/21983/#p=1
縮網址:https://bit.ly/2HSmgt9
封面:
我會接觸這本書
是一兩年前順手在小兒科拿了實體本
本來以為又是漂亮話一堆或高標準壓榨爸媽的政府文宣…
沒想到討厭教養書、不受教、不信邪的我
竟一口氣從頭到尾看完了!
還操手刀想去再拿一本分同事(可惜沒了)
這本書應該反應不錯
因為前幾天二寶托嬰中心又發了一本
已經再版三刷了
我欣賞的點如下:
1.深入淺出的解釋幼兒發展
讓爸媽明白幾個月大、幾歲的幼兒什麼是可以做到的、甚麼是不行的
對孩子無法做到的,強求不來又何苦?
孩子無法配合大人,大人該如何應對達到目的?
2.確實的告訴爸媽一個SOP處理教養難題
很多應用題、狀況劇,教父母怎麼應對難題。
可參目錄:
3.告訴每個迷惘困惑的爸媽,
【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要夠好的父母】
你沒有不及格,只是需要微調
(這是對我來說最大的亮點)
當然,這本書不能解決所有的教養問題,
每個孩子跟父母狀況都不同,
但我相信理解
孩子不是故意找碴+自己沒這麼差
會是很棒的一步~
********特別感謝推文FineJar大大********
************補充PDF下載頁面************
https://health99.hpa.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21983
縮網址:https://bit.ly/2HEEP4R
**********希望取得實體書的板友**********
我剛剛打去衛福部確認囉
衛福部的承辦人告知
已將全部實體書發放至各縣市的衛生局囉
(ex台中市=>台中市政府衛生局)
整理一下推文實體書可能的出沒地點:
(依現在還有的可能性高->低排列)
1. 各地區社會福利中心
(本板及其他板都有推文說還有喔)
(補充自woopsOTlilly大大持續追蹤實體書的最新進度:#1Scu9gUR (BabyMother)
aljohn0422大大的推文)
2. 各大醫院門口or小兒科門診區
3. 小兒科診所
4. 各縣市衛生局(建議先致電詢問)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1.0.19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553588846.A.70D.html
萬分感激!
※ 編輯: baconbacon (223.140.74.248), 03/26/2019 17:44:34
1. 醫院門口(台北、新竹馬偕)
2. 小兒科診所門口
3. 托嬰中心發的
我想還可以打衛福部試試?
※ 編輯: baconbacon (114.36.226.180), 03/27/2019 00:46:57
衛福部的承辦人告知
已將實體書全數發放給各縣市的衛生局囉
(ex台中市=>台中市政府衛生局)
所以需要實體書的板友
建議致電所在縣市的衛生局問問喔@@
※ 編輯: baconbacon (61.230.102.180), 03/27/2019 10:43:25
雖然衛生局可能會放一些到衛生所
(ex台北市衛生局、文山區衛生所,衛生局管轄範圍較大)
我猜實體書的流通是:
(中央機關)衛福部
=>(地方政府)各縣市衛生局
=>該衛生局下轄的地區衛生所/大型醫院/小兒科/有加入準公托之托嬰中心......等等
我猜想問問地方衛生局他們有沒有
或他們有放的地方
再趕緊打去預留XD
或許捕獲率會提升喔@@
※ 編輯: baconbacon (61.230.102.180), 03/27/2019 15:46:50
想知道詳細情形請至w大的回文
#1Scu9gUR (BabyMother)
並推一個唷XD
※ 編輯: baconbacon (114.36.240.189), 03/28/2019 00:17:31
※ 編輯: baconbacon (114.36.240.189), 03/28/2019 00:31:2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