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心的自己和解,同時原諒讓你受傷的他們】
#身體不開心將影響心靈
#心靈壓力還是會回歸身體來記憶
最近,有一件非常讓我感動的事情,是一個年輕女孩給我的啟示。
班上來了一個年輕的妹妹,他非常認真於運動,甚至從事了非常高強度與需要技巧性的專項運動;只是,多年她都被自己身體的「不協調」給深深困擾,身體兩邊的柔軟度差異多、關節活動度始終無法左右均衡,導致他的運動專項一直卡關,這是他當初來找我學習筋膜運動與按摩的原因。
原先幾週,我以為他跟多數的運動員一樣,拼專項運動表現而忘了身體功能性訓練(深部核心肌群誘發、放鬆與伸展),或者就是運動久了都沒有去重視肌筋膜照顧,導致長年累月身體硬繃繃。
但有點不尋常....因為實際上他的身體很柔軟,已經好過多數人了,有些關節活動度甚至比我還好,這樣的柔軟度,不可能會讓身體不協調到影響了生活品質。
觀察他的身體與運動動作,有些是骨骼力學沒有掌握好,小技巧學習後,有些微的進步了......但是,回歸一些很基礎的體適能動作,卻發現,她真的做得有點吃力與面露痛苦。
今天我帶他們做橫隔膜呼吸與呼吸配合的核心運動,增加了核心肌群穩定性,進而讓他們的髖關節與肩關節放鬆緊繃,活動度增加.....下課前大家都感到很輕鬆愉快,妹妹突然心領神會地大叫一聲:「我知道自己為什麼老是單邊髖關節卡住了!」
「什麼原因呢?你覺得?」我真的很好奇。
「因為我從很小,就被強迫從左撇子改成右撇子!而我當初被逼著改時,為了能夠用右手寫字與做事,都把左腳很用力地縮起來,右手才能比較正常使用」他說。
「是有可能的喔~從筋膜學來看,因為胸腰筋模串連了對側手與腳,所以你縮左腳反而右手好使力是可能的。但由於長年累月代償式的出力,又筋膜會影響到的關聯肌肉多,於是肌肉身體逐漸卡卡的。你剛好是覺察力好的女孩,於是導致大腦控制身體的訊號也很混亂吧~我們可以慢慢去調整的」我說。
然後......他突然眼眶泛淚的說:「老師你知道嗎?我找過很多教練、很多運動的朋友,都沒有人相信我說的!沒有人相信,因為我被強迫性改了慣用邊,導致我長大後真的很不協調、很辛苦、很多事都不能做!」
「過去我做過一些工作,都因為身體的關係無法好好做下去,大家都不相信我的難受,只認為我是爛草莓不耐操,都是我的藉口!我因為手腳不協調,現在也挑了一個不太需要動手動腳的工作,就是電腦前動動手指的工作」他激動的說,而我能看出來,他因為無法從事她最愛的工作類型而有點懊惱。
「我的家人真的很過分,這樣逼我改慣用邊,強迫我當右撇子,真的很痛苦!我現在想到他們從小逼我造成了現在我這樣的痛苦,就充滿了怨氣與怒火!我好氣他們!」他轉而激動,生氣的說著。
「你知道嗎?尤其是筋肉爸爸生病後,我們接觸了許多身心靈結合的知識與技術,心靈的怨懟與怒氣,實際上是會影響身體的喔!譬如你的末梢筋膜,其實會累積情緒記憶,如果不釋放出來,就無法真正讓筋膜緊繃改善,這都是近代科學家發現的人體奧妙。所以.....你要學會去與過去的自己和解,也學會去放下家人對你的傷害。」我說著。
妹妹思考著,而我的思緒也飄到另一個時空。
我開始真正擺脫憂鬱症,是從運動中找回自信;但更重要的是,自信心,讓我勇於面對過去人生中的傷疤,當我能夠用平靜的心看待痛苦的過去後,也同時原諒了,曾經怨恨不已的那位膽小與沒主見的自己。
人的情緒會累積,傷害也都隱藏在細節裡。許多成年後我們內心過不了的結,其實都可能是兒時不愉快的經驗逐年累積,逐漸成為了靈魂的黑洞。
如果不學會去面對這些不愉快,不學習原諒與釋懷,這個黑洞的源頭就常在,未來只會吞噬更多屬於自己美好的區塊,毫不相關的,也都被吞噬了。
身體會記憶著每一個回憶,即使你的大腦早就忘記;情緒累積都會反射在身體裡,雖然文獻不夠多到成為科學新知,但是不被證實的不代表不是事實。
許多成年後的各種病痛,或許都跟我們的情緒累積有關;或者,像是這個妹妹一樣,我們沒有想過,原來去勉強孩子改慣用手,會造成他人生當中這麼大的困難。
#身體與心靈是一體的
#過去其實沒有過去_都留存在你現在的身體裡
我很慶幸沒有去改兒子的左撇子,也因為長輩想改他的慣用邊而發了幾次脾氣。
我們以為好的、認知中認為對的事,其實可能只是在社會通則下隨波逐流,逐漸把孩子教導成為沒有差異性的樣版人:符合多數期待,也喪失了天賦與自我。
你們有得到什麼啟示嗎?
關於與自己的和解,還有對於現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這位妹妹讓我學到很多,她還讓我再次體會了
#表象的問題其實內在都很複雜
#除非多相處觀察
#妄自為人定論非常愚蠢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在facebook上應該經常看到明星媽媽生完孩子後依然明豔照人,又或者有朋友初為人母,常分享幸福滿瀉的情境,彷彿做媽媽是一件百份百美好的事情。但如果人人也一味歌頌母愛完美無瑕,只著墨於母親們無敵的一面,原來有機會壓毀一個家庭。 你或者會想起「產後抑鬱」,但我們今天想談的是更普遍的情況,甚至是每...
照顧者壓力文獻 在 Facebook 八卦
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在看這部影集,Grey's anatomy
從2005年開始,已經播了十五個年頭,一路伴隨我我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
雖然不像是個醫療劇,劇情也亂的很,每當有新的集數出現,還是在繼續看
最新這季,時空背景剛好就在COVID19疫情當中
醫院變成專責治療中心,除非緊急手術,所有外科醫師全付武裝,輪流照顧染疫患者
許多病人本來還能談笑風生,來個病情急轉直下,往生了連家屬都不能來陪伴
醫師在照顧病人中,也不幸傳染,躺在病床上,用盡所有文獻上的治療,仍尋找不到有效治療方法
然後再找新的治療方式,彷彿掉在水裡抓到一根浮木,只能試試看,沒人保證有效
==
影集是這麼演的
但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
這個場景,目前台灣沒有,但全世界許多國家許多醫院,都遭遇著這場浩劫
疑似病患和確診病患湧入,醫療物資缺乏,醫護人員在巨大壓力下工作
無論見任何人,都靠著視訊
就算很小心,還是有著被傳染的風險
連怎麼被傳染的都不一定知道
==
北部某醫院的那位醫師,是在臨床工作中被傳染
他是因公染疫
心疼他都來不及了
怎麼會有人說出要開除他這種話
(是的,我指的是 楊志 先生)
病人氣管插管,並不像鋁箔包飲料插吸管那麼簡單
拜託,手搖飲料的吸管沒插好,都可能會有飲料噴出來了
病人插管會遇到更多的情況,沒有醫師能百分百成功,有他說得那麼SOP嗎?
==
除了台灣最近不大安靜之外
韓國最近的確診一直都在數百人
中國更因為群聚感染,整個省都封掉,連過年能不能回家都不確定
歐美………………就不說了,每當和歐美朋友聊天,都只能拚命祝福平安健康,一切小心
我們現在該能做的,就是做好個人防護
做個理性的人
支持仍在一線照顧病人的醫護人員
支持一年來仍然努力防疫的所有人
感恩在台灣大家還能夠正常的過生活
真心期盼,影集劇中的慘烈
在現實生活中不會遇到
照顧者壓力文獻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八卦
#04b帶你看指揮中心記者會
不好意思昨晚因為直播,所以現在才送上。
雖然希望看到奧運五環,但也會擔心這會讓大家大解放把口罩都拿下來....
#放心,#但不要放鬆啦!
29日是連四日零確診,指揮中心成立第101天。目前429人確診(境外移入343人,本土案例55人,31例敦睦遠訓支隊),311人(+4)解除隔離,6人死亡。
亮點:請問莊副如何紓解壓力,什麼鬼問題XD
摘要草稿出自 看板nCoV2019 作者jerejesse
https://www.ptt.cc/bbs/nCoV2019/M.1588158866.A.B34.html
1.教育部四月十號宣布全中運延後,目前疫情趨緩是否可以重新考慮辦理時間?之前立法院質詢提到五一勞動節是個試金石,那是否連假21天後都沒有本土案例就可以開始考慮振興方案?
阿中:這樣講基本上方向沒有錯,不過監控上還要更精密一點。還是要提醒,並不是勞動節就大解放,可以輕鬆一點但千萬不要鬆懈,個人該做的防護還是要做。三月份時全中運主委有做出決定,當指揮中心宣布疫情結束的兩個月後,恢復舉辦全中運。
2.百日來各位長官都非常辛苦,莊副夫人有說你都早出晚歸和家人互動少,可以分享一下工作家庭兩面兼顧的心得嗎?
祥祥:以後會定時向媽媽請安。
浩浩:我孩子在國外,就打個電話關心一下。
淳淳:醫院七點半開會很常見,本來就早出晚歸。現在多了這份義工的工作,當然就會更晚。
(璧璧:我都寫防疫衛教文紓解壓力。老師,我現在也是義工誒)
3.高雄衛生局宣傳海報請大家五一連假宅在家,台南市長則歡迎大家到台南觀光,兩者不同調讓民眾不知所措,請問指揮中心的看法?上午質詢時提到是否今後狀況放寬管制,阿中說不想看這麼久,請問是一個月內嗎?
阿中:不論宅在家還是出門,心情要放輕鬆,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都還是要維持。放寬的部分,昨天說明過現在防疫的現況,我們要把防線慢慢退到個人的部分。之前有些國家封城,有些是封區域,有些比較小規模,我們希望把防線退到個人生活規範。如果生活規範這條線能嚴守,當有疾病的傳播發生時,傳播鏈就會被切斷,不至於大規模傳播。零星的發生我們都有心理準備,醫療的量能也夠。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到太大影響。要看大家是否能做的確實。我不想定外部指標,像是幾天零確診什麼的,值得高興但意義不是很大,不見得沒有傳播源了。總之要看個人的生活習慣是否能謹守的好,這樣就越敢開放,因為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因應很多突發的情況沒有問題。
4.中研院研究提出全球病毒已經變異演化成六大類,並且變異率越高致死率也越高,這是否代表台灣這裡的病毒變異率不算高?初期至今在台灣的病毒有沒有很大差異?酒店停業的禁令是否考慮解除?
張P:有和廖院長討論,到台灣的病毒因為多是境外移入,從世界各處帶進來的,相對變異率高,可是我們致死率不高。是否因為變異導致毒性變高是有這樣的可能性,但就臨床的觀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醫療量能是否能提供很好的照顧品質。我們量能充足能提供病人很好的照顧,這樣死亡率當然就會偏低。歐美有些國家是醫療量能不堪負荷,醫療崩潰下就會提高死亡率。影響致死率一方面是病毒的毒性,另一方面是醫療量能是否能提供良好的照護。
彥彥:謝謝各縣市地方政府與酒店對政策的配合。會持續觀察台灣社會自主管理的部分,但現階段還是要拜託這些業者辛苦一點再撐一下。
5.PCR有很多種,是如何得出昨天簡報上的敏感性特異性的數據?
祥祥:收集文獻和實驗室人員,先設一個基本值來做分析。並不是說這個值就不能變,在分析過程中是可以變的。
(這題其實問的好。PCR直接被當作診斷黃金標準,但其實他本身也有敏感性特異性的問題。黃立民老師曾說過,目前第一代的PCR其實敏感性大概只有70%,也因此有偽陰性的問題,做到三次就可以把偽陰性的機率減到很低。)
6.可不可以把之前沒有捐的口罩買回來?能否指定捐到哪個國家?日本媒體點名阿中是台北市長的人選?
阿中:捐口罩是捐心意,要把心意收回來這樣也不太好,他是個心意,代表我國對於援外意願有多強。讓大家感受到我們一方面在撙節使用,在國際社會一份子要互相協助我們也願意。是這樣的出發點。沒有精細到要到哪一國,就是整體的心意,政府知道大家心意的範圍,就在這個範圍做使用。日本媒體對台灣沒這麼了解啦。
(又在問台北市長人選….你這樣是榮登本場記者會最蠢記者的人選呀)
7.日本有報導指出患者使用哮喘藥物治療效果很好?
張P:報導歸報導,是個參考。但還是要看科學文獻。台灣目前沒有因為新冠肺炎使用這類藥物。
8.為何疫情趨緩了1968 APP卻反而增加上百個人潮警示點?台南市長說人潮數量的偵測工具一定要準確,否則會變成亂槍打鳥,指揮中心看法?
答:不是警示點,是熱門的景區,代表以前大家都喜歡去。讓大家多知道哪裡有人流車流,給大家參考。同意這些參數要盡可能準確,這個我們隨時可以改進。
9.德國有一份統計說,病程嚴重者腎臟有受到影響,插管的人幾乎都有急性腎衰竭,台灣確診者有這樣的情況嗎?國內有多少患者出現需要血液透析的狀況?
張P:新冠病毒要進到人體要通過ACE2,許多器官都有這個受體,所以原則上有可能會侵犯人體很多器官,腎臟是其中之一。台灣的狀況,重症者確實有腎臟受到傷害的狀況。不過在腎臟受到傷害有幾個因素,除了病毒以外,重症時容易出現全身發炎反應也影響腎臟功能,甚至出現敗血症、敗血性休克更會影響腎功能。我們重症患者的確有出現腎功能異常者,有些甚至需要靠血液透析幫忙才能度過危機。沒有完整的統計資料,不過就我所詢問到的都是重症患者偶爾會到血液透析的程度。有一個案是本來就慢性腎衰竭,病好了還是會繼續洗腎。
10.目前還有112名住院隔離,能否說明這些患者現在的狀況?
張P:有一部份近期診斷的,還要花一段時間才會解隔離。目前有七個個案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當中有三例使用葉克膜。這幾個個案目前狀況還算穩定。
(星期六記得來喔!)
11.目前口罩產量與庫存是否達到預期?是否超過某個標準廠商可以對外出口口罩?關於把防線退到個人生活習慣上,是否有更明確指引?是否等到疫苗出現後才可以恢復到不用戴口罩的常態?有人回報最近口罩故障率提高,如果被捐到國外很丟臉?
阿中答:我指的常態是把戴口罩變常態,把個人防線做好。再慢慢把對外的社交、場所的限制放鬆。若有疫苗有藥物後,就可以把狀況解得更好。除了戴口罩,其他好的生活習慣希望大家可以培養起來,對其他傳染病的防治都有幫助。
目前每天生產1700萬片口罩。相對來說夠。4月9日時連三天藥局都配送1200萬片。第二個禮拜量就變少,平均下來每天900萬片(成人的)。口罩2.0兩個禮拜出去300萬人次,一天約200萬片。小孩子大約一百三、一百二。以上共約1230萬片。加上醫療用的201萬,工商業用的110萬片,國防部十多萬片,加起來全部1700萬片,所以生產量剛好平衡。戰備6000萬片,郵局配送、超商提前兩周配發會有個週轉量。有聽到這個消息。因為出貨很快沒辦法每批都查,只能提高檢查頻率確保檢查的品質。
12.磐石艦抗體二採是否完成?因為血清抗體可能有偽陽性,是否其他兩艘艦船上也有抗體陽性的狀況?三採陰轉陽有重新隔離接觸者,是否有採檢抗體研究其傳染力?
張P:今天早上本來要開血清檢測結果的會議,不過還要一點時間。現在三艘船人員都是進檢疫所先採檢,滿十四天再採檢一次。陽性送醫院,剩下的會多留一天再採一次,才離開檢疫所。
13.藥局反應因為賣口罩讀卡機不斷使用有耗損要自費購買,中央沒有補助。雖然指揮中心說沒有缺藥,但實際上基層診所調不到貨,慢簽會拿不到藥,還是只能去大醫院拿藥。新冠病毒全身器官都可能入侵,請問新冠變成終生潛藏、像B型肝炎或皰疹病毒一般終身帶原者的可能性?是否有國內外的制式指標會解散指揮中心回到日常生活?
張P:全新的病毒,還有很多還需要研究。雖然說全身很多器官都有ACE2的受體,學理上都是病毒可以侵入的地方,但並不是每個患者都全身都受到感染。就像也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產生肺炎,很多輕症者並沒有侵入肺部。病毒感染臨床表現受很多因素影響,比方說受感染時暴露病毒量的多寡,吸入飛沫的大小,是否只在口鼻或是深入到肺部。除非病毒進到血液,否則病毒從眼口鼻進來比較沒有感染到其他器官系統的機會。和其他專家討論過,在血液中要檢測到病毒機會很小。至於會不會變成終生帶病毒,呼吸道病毒變成這樣的機會很小。但確實有看到PCR長時間陽性或陰轉陽的現象,雖然是已經培養不出來,這有點我們需要更多研究了解的地方。總之,變成終生帶病毒狀況的機會應該是非常非常微小。我們還需要更多研究。
阿中:缺藥的問題,機制上有處理,配藥不要超過三個月,每一次進的時候一個月的量不能超過百分之十。結構上的管制有了,個別的藥品有缺貨的話可以直接向食藥署反應。讀卡機的損壞,立法院有委員在關心這議題,不會讓他們吃虧。
(以後可以規定問題不能超過幾百字嗎….不過這應該是第一次有人問會不會變成帶原者吧。很好,與其讓大家自己腦補已經有帶原者,不如一定要問出來呀!)
14.美國列出新冠肺炎六種症狀,台灣會跟進把發冷發抖頭痛列入嗎?台灣患者是否有前例?
張P:因為頭痛很少單獨出現,通報症狀不會單列頭痛。目前沒有看到有患者表現發冷發抖。喉嚨痛頭痛常伴隨其他症狀,所以沒有列入。因為確實出現有些個案只有嗅覺味覺失常症狀,所以後來列入了嗅覺味覺。
15.有專家認為五一連假是社區感染的試金石,壓力測試點,指揮中心看法?磐石艦女友們都零確診有什麼看法?
阿中:五一連假是一個人群移動風險增高的情況,觀察整個社區的變化,是我們觀察的重點。親密接觸者比較年輕,海軍中確診者也輕症居多,是不是跟這樣的狀況有關係要持續觀察。
(根據之前研究,輕症或無症狀的病毒量其實不一定比較低。)
16.目前持續零確診,高雄持續進行兵推,周六還有一場,指揮中心認為有必要嗎?
阿中:做演練不反對。太大規模就不贊成,但基本演練沒有問題。這樣的狀況下要做那種很實地大規模的就沒有必要。
17.針對昨天指揮中心說有些民眾篩檢過後就降低戒心不會戴口罩所以不要擴大篩檢的說法,現況是有些人擔心被無症狀感染者傳染所以戴口罩,即使擴大篩檢因為不知道旁邊誰篩檢過,所以還是會戴口罩,這麼一來不該擴大篩檢的理由是不合理的。另外是如果沒做篩檢,社區持續會有不明原因來源案例,大家還是不放心,國家需要花更多前來振興紓困,這樣變成惡性循環。請問之後若要鬆綁營業場所經濟管制相關規範,是否會先進行社區抽樣篩檢讓大家安心?
(很小聲,大意是這樣。聽得很痛苦)
(感覺上課白上了XD 這個問題我昨天誤聽為是TVBS的提問,說TVBS走火入魔。我致歉。)
阿中:答案是不會。篩完就安心、就不戴口罩,事實上這沒有因果關係。你擔心別人傳給你所以戴口罩。因為昨天大家篩完都陰性不會傳染給你所以你不用戴口罩,或者你仍然戴口罩,那麼要問這樣篩檢的意義是什麼?
再舉一個例子,昨天我看電視有個有名的人到醫院去沒有戴口罩,理由是他很重要常常被檢驗都是陰性。可實際上這樣也不代表他就是陰性,可能他是偽陰性,或是檢驗後也可以被感染。但就是這樣有名的人都會認為因為我檢驗是陰性,我可以不用戴口罩去醫院。他可能不會傳給別人,但別人可能傳染給他呀。我陰性我ok,這就是個很清楚的例子。
再來就是說,篩完社區後有許多偽陽性要再做檢測,然後隔了一個禮拜又有無症狀感染者,整個又要再測一次,就沒完沒了天天都在測。不是說六百九十億國家花不起,只是說花了那麼多要帶來什麼樣的社會效益。
昨天提過,縱使在極大值的情況下,我們社會中有三萬多個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結果是什麼?就十個未知感染源的病患,然後十七個因為這十個受影響傳出去的。那是不是要花那麼多錢找不到那十個,事實上可能花再多的錢也還是找不到。那還是讓這十個人有症狀時把他治好,做疫調把他框好,一步步來。戰略上要把防線拉回個人的保護,也是這樣的道理。
篩檢一定會有誤差,我們現在就是對有症狀的做篩檢,有問題的隔離開。別的國家因為疫情大流行,檢驗的誤差值遠小於實際的發生值,所以檢驗有意義。台灣最大的盛行率,千分之1.8,沒有一個方法做大規模的檢驗誤差會比這個還要低。換句話說大規模篩檢誤差比盛行率要高。所以做大規模篩檢並不會帶來意義,唯一的意義是對整個社會的情況有一些了解,但對於狀況,什麼都沒改變。
18.追問剛剛沒回答的:有什麼明確指標指揮中心會解散?
阿中:個人行為的遵從度,我們用這個當做放寬的指標。
(上週問封城,本週問指揮中心何時解散….你們搞得我好亂呀)
照顧者壓力文獻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大家在facebook上應該經常看到明星媽媽生完孩子後依然明豔照人,又或者有朋友初為人母,常分享幸福滿瀉的情境,彷彿做媽媽是一件百份百美好的事情。但如果人人也一味歌頌母愛完美無瑕,只著墨於母親們無敵的一面,原來有機會壓毀一個家庭。
你或者會想起「產後抑鬱」,但我們今天想談的是更普遍的情況,甚至是每個媽媽也可能經歷過。
精神病學家Alexandra Sacks研究女性產前後的精神健康超過十年,她發現有為數不少的女性成為媽媽後,也不一定快樂,反而會感到困惑。這種困惑源自她們覺得生完BB應該會令自己感到快樂同完整,但不知為何自己卻覺得很辛苦,甚至不知自己是誰;又或者她們覺得母性使然,自己應該會懂得照顧BB,但實際上對著BB根本不知所措。她們會覺得自己不正常,甚至相信自己患有產後抑鬱。但臨床診斷卻往往發現她們根本沒有病。
到底這些媽媽怎麼了?Sacks努力尋找答案,最後人類學家Dana Raphael在 70年代的一篇文獻,為她解開了疑團。
參考資料
Livingston, E. (2016, Spring). Taking Motherhood Seriously - TC Today, 44-45.
Russo, G. (2018, June 15). The Term "Matrescence" Will Make So Much Sense If You're Struggling With The New-Mom Phase - Romper
Sacks, A., MD. (2017, July 22). Matrescence — What is it?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 MD. (2017, July 22). I Love My Baby, But Sometimes I Don’t Like Motherhood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MD. (2017, May). Transcript of "A new way to think about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 Ted Talk
Sacks, A., MD. (2017, May 8). The Birth of a Mother - The New York Times.
Sacks, A., MD. (2017, October 09). I don't recognize myself or my body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Sacks, A., MD. (2017, December 08). Why Does New Motherhood Sometimes Feel Like Losing Yourself? – Alexandra Sacks MD – Medium.
The Beginning of Life: The Series. Becoming a parent.(2016).
Zimmerman, E. (2018, May 25). The Identity Transformation of Becoming a Mom - The Cut.

照顧者壓力文獻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評價
睡眠守則:分房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要趴睡」以外,近年來另一個議題是什麼時候要跟孩子分房睡?
尤其是前陣子的趴睡窒息死亡案例,那位嬰兒是放在自己獨立的嬰兒房中。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跟嬰兒不要同「床」但要同「房」,目的在於方便餵奶及照顧。(母乳哺育要同床又是另一個議題,今天不多談)
想要跟孩子分房睡幾乎是每個父母會面對到的。絕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分房睡可以讓孩子更獨立。錯!沒有根據,而且研究顯示,分房睡,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反而會可能讓小朋友更沒安全感,更喜歡吸手指。跟父母同房的小孩,反而表現出來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研究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為何?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但是歐美逐漸現在反其道而行,提倡跟父母同房(不同床)room-sharing.
那麼應該要什麼時候才可以分房睡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做法:據統計,美國有87%的小朋友跟父母是分房睡,在新加坡只有20% ,在北歐大約有50%。所以不同的家庭文化,有不同的狀況。其實在醫學上,還真的沒什麼文獻跟規則,告訴父母應該什麼時候分房睡比較好。這個問題因素太多,但是最重要,就是要等孩子跟全部人都準備好才實行,不要操之過急。
有些網路上流傳著「性蕾期就最好要分房睡」、「不分房睡會性早熟」、「不分房睡以後會變媽寶」。其實都沒什麼相關。媽寶方面,那是體質關係…(不分房會導致性早熟,麻煩可以再扯遠一點、再離譜一點)
這幾年流行很多育兒方法,其中一種是百歲醫師的隨他哭cry it out。隨他哭或百歲醫師的書中所提到的是比較偏教養的方式,本來教養就沒有什麼對錯,這個就不評論也沒有不對。但是其中的一點,在兒科界裹,最為人詬病的是「趴睡」。有多少個嬰兒因為看了相關的書籍與概念,而發生意外,沒有人統計過。但是統計發現,不要趴睡,要躺著睡(back to sleep),確實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後群S I DS的發生,這是一個事實。
除了躺著睡( back to sleep)以外,現在還有一個概念,值得父母大家去留意。就是父母也要陪著孩子 #趴著玩 tummy to play:
1️⃣建議每天陪著小朋友趴著玩(清醒的時候)
2️⃣每天玩三到5分鐘
3️⃣一天兩至三次
這樣的目的在於,減少頭部的壓力(很多父母都很在意頭型),改善頭骨不對稱的發展。也可以訓練寶寶的頸部與背部的肌肉支撐力,萬一發生小朋友他想要翻身的時候,有能力處理。要陪同喔,不能放著小朋友自己一個人爬著玩。
兒科醫學會也認為市面上的頭骨固定枕,或者頭型塑型產品,都沒有用。所以大家別浪費錢在哪些產品身上。
另外其實也要分辨小朋友頭型歪的原因,是單純習慣的問題?常常頭轉向固定一邊?還是說有斜頸的可能?這就要由兒科醫師來幫忙判斷
參考資料: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nnounces-new-safe-sleep-recommendations-to-protect-against-sids.aspx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sleep/Pages/A-Parents-Guide-to-Safe-Sleep.aspx
Mileva-Seitz VR, Luijk MPCM, van Ijzendoorn MH, Jaddoe VWV, Hofman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fant nighttime-sleep location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no easy verdict.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16; 37: 1-12. Infant Ment Health J. 2016 Jan-Feb;37(1):5-16. doi: 10.1002/imhj.21547. Epub 2015 Dec 31.
Barajas RG, Martin A, Brooks-Gunn J, Hale L. Mother-child bed-sharing in toddlerhood and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Pediatrics 2011; 128: e339-47.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aap-press-room-media-center/Pages/Tummy-Time.aspx

照顧者壓力文獻 在 因應方式及其學習需求之探討—以六位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為例 的相關結果
一、家庭照顧者之壓力源:訪談結果發現失能老人主要照顧者都會面對困境與壓力。 其壓力來自生理、心理、經濟及 ... 根據文獻記載將主要照顧者的壓力來源歸納為五方面:. ... <看更多>
照顧者壓力文獻 在 居家重度依賴個案之照顧者壓力因應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 的相關結果
... 其壓力負荷可想而知,搜尋相關文獻大多探討未聘請看護之照顧者相關研究,但研究者認為雖有聘請外籍看護以協助個案基本照護,但照顧者也背負除照護之外的壓力如 ... ... <看更多>
照顧者壓力文獻 在 主要照顧者負荷、壓力與因應之國內研究文獻回顧 的相關結果
由 邱啟潤 著作 · 2002 · 被引用 33 次 — 照顧者負荷 ; 壓力與因應文獻回顧 ; Caregiver burden ; stress and coping ... 依研究文獻的主題、第一作者、研究方法、研究群體、主要照顧者定義、負荷、壓力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