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手感的「開課表」工具】
隨性練只會隨性的進步,想扎實地穩定進步就必須有計畫。對於嚴肅跑者與教練來說,預先計畫課表內容是訓練的一部分。但過去要精確計算課表的訓練量並不容易,而且有很多障礙;開完課表後,跑者常要帶著紙本或手機,不然會很容易忘記課表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Q團隊一直在努力。幾天前,團隊已完成上線了開課表功能,現在已可以在RQ上開設課表、預先計算訓練量,並上傳到Garmin手錶(限定白金會員功能)。
開課表似乎是不少系統都有的功能,但我們結合跑者個人化的資訊,你在開課表時系統會自動計算「訓練量」(或是教練在開課表時幫他的學員計算)。訓練量的定義很廣,我們考慮到不同跑者與教練的需求,每個人想看的「量」都不一樣,所以如附圖所示,我們列出了三種訓練量計算方式:
1) 時數:單次課表時數(括弧內是當週的總時數)
2) 里程數:單次課表距離(當週的總距離)
3) 訓練指數:單次課表訓練指數(當週的總訓練指數)
這個功能的設計是讓教練與嚴肅跑者能一邊開課表,一邊了解訓練量的多寡,開起來會比較有「手感」。當你從星期一開始把課表建制上去,開到星期五時,括弧內的週總量可以讓你比較清楚這一整週(週一到週日)的訓練量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少。開好一週的課表後,也能再點進去各別的課表調整,週總量也會跟著修正。
就我所知,有些嚴肅跑者在預排週期化課表時,會想得太美好、太理想,量愈加愈多,我看過有人在進展期的週總訓練指數就來到200以上……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有時只因身在此山中,看不到整份課表的真面目,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課表想像中……所以RQ才會設計了「邊開課表,(按計算之後)就能邊看當週總訓練量」的功能。
那到底週總訓練量要多少才夠呢?
這是個大問題。首先要確認目標賽事的距離,如果是全馬的話,一般我都會把訓練指數130當作基準線(以超馬為標賽事的話當然就不夠了)。因為我過去發現,許多跑者在接近完美地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後的訓練指數會落在80~105之間,而他們的週總訓練指數會在130上下。在為他們說計課表時,前幾週我會刻意壓在80以下,目標是在巔峰期,使週總訓練指數超過130(如果確診是大猴子會再加到160以上), 接著比賽期再減量。
然而,這只是一種平均值推斷出來的標準,還有許多變數需要適情況微調。例如當學員感冒剛恢復時,我會參考他感冒前的週總訓練量,再用同樣的強度來開課表,但週總訓練量會減少40%,這樣可以比較精準地來拿捏跑者一週的訓練壓力。
過去開課表,都是以下面的訓練強度權重的平均值來手動計算(或是把課表輸入Excel之後,得出訓練指數)
▶強度1區(E):0.2/分鐘
▶強度2區(M):0.4/分鐘
▶強度3區(T):0.6/分鐘
▶強度4區(A):0.8/分鐘
▶強度5區( I ):1.0/分鐘
▶強度6區(R):1.5/分鐘
例如強度1區慢跑50分鐘的訓練量(0.2×50),會等於強度五區兩分鐘跑五趟,總計10分鐘的訓練量(1.0×10)。之前開課表都是在Excel上透過這種方式把每週的訓練量加總起來,作為下一週加量與減量的參考。但這種計算方式有兩個缺點:其一是不夠精確,只能用權重的平均值來計算;其二是當「訓練長度」(Duration)以距離為標準時就會算不出來。例如下面的課表:
▶5區強度400m×8
因為課表建立者當下無法立即得知在5區強度下跑400m需要花多少時間,那就無法預先計算訓練指數。當然,如果知道該跑者6區配速區間的話,手動還是計算得出來,卻相當費時。
但現在RQ的「開課表」新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系統會自動計算該跑者跑400m會花多少時間,再用這個時間來計算訓練指數。如果是訓練營的教練,開設課表過程中所計算的訓練量會以整個群組中「最低跑力者」的配速來計算,有助於了解這份課表對訓練營學員的最高壓力。
現在這個功能已大致完成了,也開放給所有RQ的白金會員、1對1教練、教練會員與訓練營教練使用。
-\-\
備註:RQ訓練指數 = 各區間訓練強度✕各區間累計時間(秒)+里程數✕坡度✕權重值
#RunningQuotient
#RQ你的跑步教練
#KFCS
#KuoFengCoachingSystem
「無障礙坡度計算」的推薦目錄: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考題] 坡度的計算方式? - 看板sp_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無障礙坡道計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無障礙坡道計算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和網紅們這樣回答 的評價
- 關於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指考數乙104 計算1 無障礙坡道 - YouTube 的評價
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八卦
【有手感的「開課表」工具】
隨性練只會隨性的進步,想扎實地穩定進步就必須有計畫。對於嚴肅跑者與教練來說,預先計畫課表內容是訓練的一部分。但過去要精確計算課表的訓練量並不容易,而且有很多障礙;開完課表後,跑者常要帶著紙本或手機,不然會很容易忘記課表的內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Q團隊一直在努力。幾天前,團隊已完成上線了開課表功能,現在已可以在RQ上開設課表、預先計算訓練量,並上傳到Garmin手錶(限定白金會員功能)。
開課表似乎是不少系統都有的功能,但我們結合跑者個人化的資訊,你在開課表時系統會自動計算「訓練量」(或是教練在開課表時幫他的學員計算)。訓練量的定義很廣,我們考慮到不同跑者與教練的需求,每個人想看的「量」都不一樣,所以如附圖所示,我們列出了三種訓練量計算方式:
1) 時數:單次課表時數(括弧內是當週的總時數)
2) 里程數:單次課表距離(當週的總距離)
3) 訓練指數:單次課表訓練指數(當週的總訓練指數)
這個功能的設計是讓教練與嚴肅跑者能一邊開課表,一邊了解訓練量的多寡,開起來會比較有「手感」。當你從星期一開始把課表建制上去,開到星期五時,括弧內的週總量可以讓你比較清楚這一整週(週一到週日)的訓練量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少。開好一週的課表後,也能再點進去各別的課表調整,週總量也會跟著修正。
就我所知,有些嚴肅跑者在預排週期化課表時,會想得太美好、太理想,量愈加愈多,我看過有人在進展期的週總訓練指數就來到200以上……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有時只因身在此山中,看不到整份課表的真面目,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課表想像中……所以RQ才會設計了「邊開課表,(按計算之後)就能邊看當週總訓練量」的功能。
那到底週總訓練量要多少才夠呢?
這是個大問題。首先要確認目標賽事的距離,如果是全馬的話,一般我都會把訓練指數130當作基準線(以超馬為標賽事的話當然就不夠了)。因為我過去發現,許多跑者在接近完美地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後的訓練指數會落在80~105之間,而他們的週總訓練指數會在130上下。在為他們說計課表時,前幾週我會刻意壓在80以下,目標是在巔峰期,使週總訓練指數超過130(如果確診是大猴子會再加到160以上), 接著比賽期再減量。
然而,這只是一種平均值推斷出來的標準,還有許多變數需要適情況微調。例如當學員感冒剛恢復時,我會參考他感冒前的週總訓練量,再用同樣的強度來開課表,但週總訓練量會減少40%,這樣可以比較精準地來拿捏跑者一週的訓練壓力。
過去開課表,都是以下面的訓練強度權重的平均值來手動計算(或是把課表輸入Excel之後,得出訓練指數)
▶強度1區(E):0.2/分鐘
▶強度2區(M):0.4/分鐘
▶強度3區(T):0.6/分鐘
▶強度4區(A):0.8/分鐘
▶強度5區( I ):1.0/分鐘
▶強度6區(R):1.5/分鐘
例如強度1區慢跑50分鐘的訓練量(0.2×50),會等於強度五區兩分鐘跑五趟,總計10分鐘的訓練量(1.0×10)。之前開課表都是在Excel上透過這種方式把每週的訓練量加總起來,作為下一週加量與減量的參考。但這種計算方式有兩個缺點:其一是不夠精確,只能用權重的平均值來計算;其二是當「訓練長度」(Duration)以距離為標準時就會算不出來。例如下面的課表:
▶5區強度400m×8
因為課表建立者當下無法立即得知在5區強度下跑400m需要花多少時間,那就無法預先計算訓練指數。當然,如果知道該跑者6區配速區間的話,手動還是計算得出來,卻相當費時。
但現在RQ的「開課表」新功能解決了這個問題,系統會自動計算該跑者跑400m會花多少時間,再用這個時間來計算訓練指數。如果是訓練營的教練,開設課表過程中所計算的訓練量會以整個群組中「最低跑力者」的配速來計算,有助於了解這份課表對訓練營學員的最高壓力。
現在這個功能已大致完成了,也開放給所有RQ的白金會員、1對1教練、教練會員與訓練營教練使用。
--
備註:RQ訓練指數 = 各區間訓練強度✕各區間累計時間(秒)+里程數✕坡度✕權重值
#RunningQuotient
#RQ你的跑步教練
#KFCS
#KuoFengCoachingSystem
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八卦
[201905 ‧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 我們在豊島散了一個很長的步]
出發去瀨戶內海前和同事聊天,發現很多人都去過前幾屆的藝術祭,其中以豊島最受歡迎。「在島上騎腳踏車超~~悠閒,豊島美術館好療癒,真想再去一次。」同事Y陶醉地說。
查豊島資料的時候也看到不少大家騎腳踏車的美照,綠油油的豊島稻田、蜿蜒公路盡頭的蔚藍大海,沿途賣麵包飲料的可愛小店...
好棒啊。
帶著期待的心,我們來到豊島。豊島有家浦、唐櫃兩個主要對外港口,唐櫃港靠近豊島美術館,藝術品集中,相對比較熱鬧些,但民宿不是太貴就是已經被訂滿,我們只好改住到比較僻靜的家浦港。
下午3點半,我們來到家浦港旁邊的腳踏車店門口,這時間有點尷尬,因為腳踏車店就和島上絕大多數的展覽品和設施一樣,會在下午5點關門。老闆給我們兩個選擇方案:
半天(4hr)方案:¥1000,下午5點還車。
過夜方案:¥2000,隔天上午8點半還車。
算算路程,剩餘的時間可能連來回距離較近的作品都有點勉強,而且騎1個半小時卻要付4小時的錢不是很划算。以家浦港路燈的稀疏狀況,可以想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根本去不了哪裡。我和B先生想了想,決定明天再租車,今天天黑之前,我們就隨意散步,能走到哪就算哪。
散步總要有個方向,之前看豊島的介紹,那片襯著海景的綠油油的梯田真是讓人賞心悅目。打開google maps計算,豊島梯田的距離大約是4公里,來回一趟剛好能趕上晚餐時間。
所以我們就出發了。
豊島的環島公路只有唯一一條255號線,我們一離開家浦港的居住區域,就微微感到不太對,眼前開始出現連續上坡,雖然不至於到吃力的程度,但也不太能走快。
離開家浦後不久就會經過豊島最美的咖啡館「海のレストラン」,整面大落地窗外是觸手可及般的瀨戶內海,餐點不便宜,但就當作買一張欣賞無敵海景的門票。不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今天就先跳過。
步行大約20分鐘後,會抵達豊島的「硯」地區,這裡有幾件有意思的家屋作品,將整間房子作為共鳴音箱一般的TESHIMA SEAWALL HOUSE尤其讓人印象深刻。但過了硯地區之後,公路的坡度愈來愈陡,我們終於能理解每篇豊島遊記中「一定要租電動腳踏車」的告誡有多中肯,每位從對向迎面而來,迎著風輕鬆下坡的單車客,都用詫異的眼神看著我們,他們大概正在享受我同事口中的超~~悠閒吧。
我們也確實路過了可愛的小麵包店,但已接近打烊時間,麵包賣完了。不遠處有一棟兼賣飲料簡餐的民宿,不會說英文的老闆娘在門口張貼告示「由於英文不通,無法接待接待外國旅客,抱歉」。但走到這已經又熱又渴的我們直接忽略了這張告示,幸好經過10分鐘比手畫腳的猜心遊戲之後,老闆娘終於願意賣給我們一杯檸檬汁(豊島的黃檸檬名不虛傳,酸度柔和,而且真的很香)。
我們就這樣走呀走的,每當B先生問還有多久會到,我都說再十分鐘就到了。正當再翻過一個小丘就能抵達梯田時,我們發現前方小路正進行坍方工事。幸好開著小怪手的阿伯剛好清出一條路,我們就踩著剛清理好的土石,翻越最後一個障礙。
正當我們走了將近一個半小時,準備好要迎接襯著海景的綠油油梯田時,發現眼前竟然是一片黃禿禿的景象。
「原來梯田剛收割啊。」我乾笑。
不過從梯田可以欣賞到另一角度的豊島美術館,也不錯啦...哈哈...哈哈...
從梯田走回家浦的時候已經天黑了,果真伸手不見五指。「幸好沒選擇租車的過夜方案啊」,我對B先生說。
非常夠義氣地陪我從白天走到黑夜的B先生,已經累到說不出話了。
實地考察豊島的坡度之後,我們隔天趕在腳踏車店開門就跑去租車,沒想到當天的電動腳踏車已經 ‧ 全部 ‧ 被預約完畢。
「沒關係,店裡剛好還剩最後兩台親子腳踏車,電動的喔!這租金比較貴,但我算一般電動車的價錢給你們。」老闆微笑地說。
日本人真的很會設計,這親子腳踏車上附加了附安全帶的兒童座椅,而且相當牢靠,想當然爾拆不下來,但也無法作為行李置物架。B先生的車有一個兒童座椅,我的車前後各裝一個,成為一家五口出遊的偽陣容。
於是兩個沒小孩的人,背著兩個頂在兒童座椅上的背包,在大太陽下騎著可以載一家五口的腳踏車奮力爬坡,那景象我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尷尬。我想像中在海景微風中騎腳踏車的文青模樣並沒有出現,B先生的小島度假計畫,也在此正式幻滅。
無障礙坡度計算 在 [考題] 坡度的計算方式? - 看板sp_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今天北區國小的考題
第21題
21. 假設高低差是36 公分,根據建築無障礙坡道的坡度設計標準,
高低差(公分) 75 以下 50 以下 35 以下 25 以下 20 以下 12 以下
坡度 1/10 1/9 1/8 1/7 1/6 1/5
請問以下那個坡道長度符合標準?(A)252 公分(B)288 公分(C)324 公分(D)360 公分
這題的答案是C
但我認為
它的答案是用:高度差/坡道長度=1/9
它這樣的算法是:鄰邊/斜邊
我是不知道究竟法條是怎麼規定坡度的計算方式
但 就我自己的感覺 坡度的算法 應該是:底邊/斜邊
對不起
小弟才疏學淺
能不能請大家指點一下
坡道的算法
在哪個法規有出現呢?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103.17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