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量新研究顯示,當我們陷入苦惱時,內省造成的害處往往多於好處。這會削弱我們的工作表現,干擾我們做出好決策的能力,並對我們的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它也有可能促發暴力和攻擊性,導致各種心理疾患,並增加我們罹患身體疾病的風險。以錯誤的方式關注自己的思緒和感覺,可能導致職業運動員失去磨練了一輩子的技巧,讓平時理性有愛心的人作出不合理、甚至有違道德的決定,導致朋友在真實與社群媒體的世界中遠離你,讓戀愛關係從避風港變成戰場,甚至可能加速我們外觀以及體內DNA的老化。簡言之,我們的思緒時常會讓我們受困於自己的思緒。我們腦中的思緒經常會引發危險。
這就是「小對話」(chatter)。
小對話是負面想法和情緒構成的循環,會把我們獨特的內省能力從祝福變成一種詛咒,危及我們的表現、決策能力、人際關係、快樂與健康。我們不停想著工作上搞砸的那件事,或是和愛人之間的誤解,最終被糟糕的感覺淹沒。然後我們又繼續想這些事。如此往復不斷。我們內省是希望找到內在的教練,但找到的卻是我們內在的批判者。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碰到問題時「向內探索」的嘗試,有時候成功,有時候失敗?同樣重要的是,當我們發現內省能力開始失控時,該如何將它導回正軌?我的專業生涯都在探討這些問題。我學到,關鍵在於從本質上改變我們意識生活中最重要的對話之一:那就是我們和自己的對話。
我們會跟自己說話。
而且我們會聽自己說什麼。
.
從心智「退一步」,讓自己更寬廣、更冷靜與客觀的重要工具:
#使用抽離式自我對話
小對話來襲時,我們可以透過語言來創造距離。處理困難的經驗時,試著使用自己的名字及第二人稱「你」稱呼自己。實驗已證明,這樣做可以讓涉及反芻思考的大腦網絡活躍度較低,能提升壓力下的表現,讓思考更明智、減少負面情緒。
#想像你在為朋友提供建議
從抽離觀點思考自身經驗:想像你會對經歷同樣問題的朋友說什麼。想想你會給他的建議,然後用在自己身上。
#拓寬觀點
會陷入小對話,是因為過度關注自己正在經歷的問題。所以合理的解決方式就是把視野放寬。想想你擔心的事在你的生命中、在更廣大的格局中所占有的位置,以及你欽佩的人在同樣處境下會怎麼回應。
#將經驗視為挑戰
小對話的發生,往往是因為你將某個情況解讀為無法處理的威脅。你可以將這情況重新詮釋為你有能力處理的一項挑戰,例如提醒自己過去碰到類似情況時也成功度過。
#重新解讀身體對小對話的反應
壓力的生理症狀(如簡報前腸胃不適)往往本身就是一種壓力(如小對話導致你的肚子咕嚕叫,小對話更停不下來,又導致肚子繼續叫)。發生這種情況時,你可以提醒自己,身體對壓力的反應是一種適應性的演化反應,能在高壓情境下提升表現。
#將經驗常態化
知道某個經驗不是只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於緩和小對話很有效。我們思考和談論負面經驗時,使用泛稱所有人的「你」。保持一段健康的距離來省思自己的經驗,也會凸顯出這個經驗不獨屬於你,而是一般人共通的經驗。
#在心裡時光旅行
想想一個月、一年,甚至更久之後,你會有什麼感覺。提醒自己,不論現在困擾你的事是什麼,未來回顧起來會顯得沒那麼嚴重,這能凸顯當下的情感狀態並不是恆常不變。
.
本文摘自《#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緊張下維持專注,混亂中清楚思考,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
作者: 伊森.克洛斯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疫情期間,焦慮隨處冒出來,我們需要作者的研究與經驗,帶著我們關注焦慮,但又不陷進去。覺察那些自動化的想法,才能有意識地引導,讓內在能量幫助我們生活。
贈書直播所提到的方法,部分列在摘文上。但因為篇幅所限,其他部分會在下一篇分享。這些方法不難,經久練習成為習慣,對身心健康有益。
祝願您,能少一點被情緒綁架!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萬的網紅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總是習慣壓抑情緒嗎?或把氣悶在心裡不說出來?這樣對大腦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導致發生憂鬱症的機率比情緒穩定的人高。該怎麼處理情緒才能讓大腦舒緩、遠離負面情緒呢? 00:20 大多數的人對情緒處理是不成熟的 01:13 從印度哲學「認知→情緒→行動」理論中了解「情緒」所扮演的角色 02:40 從「認...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的推薦目錄: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Facebook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心理學|反芻思維|想太多、憂鬱症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為什麼越想情緒越糟?讓你陷入鬼打牆的《反芻思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反芻思考憂鬱症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反芻思考憂鬱症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為什麼人的大腦會抑鬱? | PTT新聞 的評價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只發生過一次的事件,我今天想到十次,就彷彿增加了十次的心理痛苦。我們並不需要否認那真實的情緒壓力,但要小心避免過度放大。
當自己感到很受傷和困頓時,不妨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並表達出來,也嘗試敘說自己對於苦難的想法。別擔心自己的感覺或想法對不對,光是表達出來(可能是找個適合的對象說一說,也可能是自己寫下來、畫出來)就會有效果。
在面對困境時,愈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對困境的觀點,也會愈有機會促進創傷後成長。
取自《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
……………………………………………………………..
各位朋友,晚安:
嚴格來說,「困境」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因為牽涉到我們怎麼定義困境?還有,後續如何因應?
譬如說,他人無心講的一句話,但我們一整天放在心上,那我們顯然把「困境」放大了。如果我們當時狀況好,說不定那句話,根本左耳進、右耳出。
還有,他人的表達,常常最主要是反映對方的感受與需要。至於我們內在因此的起伏波動,我們也可以連結到我們的需要,深一層來認識自己。
有些「困境」的類型,則似乎沒什麼模糊空間,心理再健康的人,也容易感受到衝擊。健康是其中之一,像是癌症。
「這本書的誕生,來自於癌症希望基金會榮譽董事、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榮譽流行病學教授李明瑱。明瑱老師多年來鑽研癌症與營養生活習慣的關係,同時也是相關機構的義工,她接觸許多癌友,同理癌友面對的疼痛與哀傷,因而結合東西方哲學思考、設計完成並出版了《10堂愛與療癒的體驗課》一書,以期協助癌友面對悲傷、進而改善心靈。」~王正旭
我身邊有些癌症的朋友,包括老人家、中年人,他們的生命力驚人。作者之一是我的學弟,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罹患淋巴癌,當初知道的時候相當驚訝,因為他身形比我壯碩,運動、體力都優於我許多。
我看的書多,印象中也看過癌友寫的書。當我們把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生命的視野因此不同,更願意珍惜與把握時光,更勇於做自己。
「本書四位作者,各有心理、藝術、文字專業,他們在癌症病友、癌友家屬的角色經歷了人生的失去、傷悲,不過他們真正最大的共通點,是藉著從經歷及轉念、成長過程中,將癌化成愛,並且成為助人者。」~王正旭
我常提到「痛苦是禮物,別輕易剝奪」,因為痛苦常帶來成長,只要我們妥善應對。所以,痛苦是動態的,我們可以決定痛苦的意義,並在其中學會自愛愛人,如同這本書的四位作者。
「面臨失去、壓力、傷痛、挫折⋯⋯這些不僅是癌友的人生經歷,也是身而為人難以避免的情感記憶,甚至可能深深影響各人的生命樣貌。」~王正旭
人們的需要,常常大同小異。癌症所引發的心理狀態,大部分人都會經歷。所以這本書並不只適用癌友,更可以是每個人走在暗黑低谷的良伴。
書裡面有眼球先生的作品,色調溫暖如春,讓人心安。我們也可以跟著這本書的引導,寫下我們的省思,帶著我們向內走去,去認識不熟悉的自己。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曾國藩文集》
最近常跟版面上的朋友們聊,當我們臣服與接納,只過當下的生活。每次只走一步路,每次只過一秒鐘,那我們便能好好跟過去道別,我們刻刻失去,時時擁有,又寧靜又好奇,眼前天地遼闊。
或許,這種過於飄渺的說法,難以掌握。但這本書的文字親切,好讀易懂能舒心。
祝願您,能看見新的苦悶,也能同時感受新的美好!
.
ps. 這本書在明天7/21(二)晚上8點會跟作者一起進行贈書直播,歡迎參與
……………………………………………………………..
【文/ 劉惠敏, 周子勛, 葉北辰】
談了這麼多生活中的苦難、困境或惱人的狀況後,身邊的人們有時會出現一些安慰的說法。像是引用名人的名言,告訴你「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然後鼓勵我們要往好處想:
「這是你現在的人生功課之一,完成之後你的人生會變得更好。」
「這些苦難是你生命中的養分,會讓你更茁壯。」
但人生一定要正能量嗎?
老實說,如果這些話是當事人自己的領悟,那非常有正向能量,但若是旁人鼓勵的話語,在受苦當下、情緒低落的聽者,多會覺得這些是「沒有意義的風涼話」。 正能量的金玉良言告訴我們,經歷了苦難、創傷後,就得要成長、茁壯……例如在癌症病友的成長團體中,當心理師提到「創傷後成長」這個概念時,有些病友很委屈地說,「為什麼一定要成長?難道我不能經歷癌症後沒有成長嗎?這樣壓力好大!」
其實,「創傷後成長」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並不是我們要或不要的問題!就好像腳掌常常踩在地上承重,腳底會長繭;常常需要舉重物,肌肉就會變得比較有力氣;又或者身體在生病後,會學習及記憶、產生抗體後,再次面對時更能夠有效和快速的反應,抵禦外敵。這些都是在壓力事件之後,自然發生的成長。
▍自然而然的心情免疫力
不用懷疑,心理狀態一如生理機制,當我們面對高度挑戰性的生活危機時,人們會自然而然產生正向改變。這樣的改變有時會被說這是正能量,而在心理學上的用詞,則是「創傷後成長」:也就是在重大壓力後的真實改變。
面對生活中顯著的威脅時,我們會有重大的心理痛苦。所謂的「創傷」,不只是天然災害、意外或暴力事件等急性創傷,也包括重大傷病、關係決裂、被霸凌等形成的心靈創傷。
而經歷創傷後成長,主要的表現途徑包括:
■ 全面性地增加對生活的感恩(appreciation of life),例如很多人在經歷過自己或身邊親友的生死交關,變得更珍惜生命,並改變生命中重要事物的優先順序;
■ 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relating to others),與他人關係變得更溫暖、與他人更親密,例如父母、伴侶、子女……等親朋好友;
■ 對個人力量有更多的感知(personal strenth),覺得個人力量變強或更能掌握、自我價值感提升,像是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加堅強;
■ 新的可能性(new possibilities),更願意、積極拓展生活中新的可能性及新的生命路徑;
■ 靈性轉變(Spiritual change),在靈性層面的發展或對存在的發問,以及更豐富的存在感受和靈性生活。
經歷生命中的苦難與創傷,有些人會持續感到無助、害怕、生氣等情緒壓力,但也有人可以從中獲得正向改變,讓生命更圓滿或幸福。
可能有人以為後者是天生的或運氣好,但心理學研究發現,創傷後的正面改變有幾項重要的影響因素,提醒我們更認真的思索個人特質、個人處理情緒痛苦的方式。
但也有些癌友常不由自主地想到癌症復發、擔心自己會不會死、反覆閃過治療或檢查時的痛苦畫面……猶如牛吃草的反覆咀嚼一般,有些人會「反芻」自己的負向經驗和負向念頭。
這樣的「負向反芻思考」,會降低人們的創傷後成長。並不是說不能想到這些,而是每天反覆地思索,是很痛苦的心理經驗。我們的情緒無法區分這是真實經歷,還是它只是腦中的一個念頭?
只發生過一次的事件,我今天想到十次,就彷彿增加了十次的心理痛苦。我們並不需要否認那真實的情緒壓力,但要小心避免過度放大。
當人有機會藉由各種方式將這些擔憂或負向念頭表達出來,例如在自己的信仰中禱告、祈求,與家人或朋友分享,甚至向醫護人員訴苦,藉此獲得社會支持,便能夠有效避免「負向反芻思考」,減少創傷後成長的阻礙。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嘗試增進面對苦難後的正向改變,研究者發現個性比較外向的人,因為較能面對和接受新的經驗,就更有機會從創傷事件的後果中發現正向意義或行動。
無論自己是不是外向的人,如果願意練習做點不一樣的事,增加生活中新的經驗。 例如回家時換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路、去一個沒有去過的地方、參加從來沒有參加過的活動,更簡單的,花一點時間嘗試本書中的各類方案,都有機會促進自己的創傷後成長。
在面對困境時,愈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對困境的觀點,也會愈有機會促進創傷後成長。
當自己感到很受傷和困頓時,不妨練習接納自己的情緒感受並表達出來,也嘗試敘說自己對於苦難的想法。別擔心自己的感覺或想法對不對,光是表達出來(可能是找個適合的對象說一說,也可能是自己寫下來、畫出來)就會有效果。
當然,若能獲得家人或朋友等重要他人的建設性回應及情緒支持,也更讓我們能從苦難中找到力量和希望。
然而,這些都要你願意嘗試,才有可能發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現在開始的第一小步會是什麼呢? 祝福你,也希望你能夠在遭遇的困境中,逐漸發現你的正向改變。
.
簽書會FB活動頁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49530538967306/
圓神FB的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ehopetw/posts/3130126710402637
《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博客來購書連結 https://bit.ly/S0100184-B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現在,是你該生氣的時候了!
我究竟是不會生氣,還是不能表現出生氣的人呢?
給正在邊想著「剛才應該生氣的……」邊獨自狂踢被子的你!從現在起,把被子那種東西丟到一旁去,開始生氣吧!
想要適當表現出生氣,首先得去除壓力,做好療癒內在創傷的暖身運動,接著表明自己的意見,按部就班地學會表現出生氣的方法。唯有適當的表現出生氣,才能讓所有人變得幸福!
許多人即使置身於應該生氣的情況,也總因「只要我忍一忍就好」、「對方一定有什麼苦衷」等想法而忍耐。然而,不斷忍耐著不生氣的人,往往就會被當作「軟柿子」,或是轉以錯誤的方式表現出生氣的感覺。
表現出生氣的最終目的有兩個:
第一,表現自己因對方的言行感覺受傷,為了獲得同感與道歉。
第二,為了停止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言行。
各位毋須做出太多次生氣表現,只要成功一次就好,往後就會自然萌生信心。由於做出新嘗試會有較大的不安感,人們便不願嘗試;不願嘗試,便很難獲得成功的經驗。
表現出生氣也一樣!
只要有過一次成功經驗,自然會產生「我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信心,並且體悟到保護好自己能隨之帶來什麼樣的效果,以後想再表現出生氣就會變得輕鬆些,捍衛自己的意志也會變得更強。
取自《啊~剛才應該要生氣的!》
……………………………………………………………..
各位朋友,晚安:
今天忙了一整天,但感覺很充實,能跟優秀認真的老師交流,疲憊中帶著喜悅。非暴力溝通對於如何表達生氣,我們之前也花了些時間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579769642275709/
延續昨天的議題,有朋友常問我,家長可以對孩子生氣嗎?
當然可以啊,如果是表達健康的生氣,也能幫助孩子成長。不過,前提是家長要先覺察自己的內在,包括未獲滿足的需要,包括事先整理過自己的情緒,如此才能有節制地展現憤怒能量。
我超級喜歡這本書的書名,超級可愛。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討論在不同情況下,如何適當生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談如何對父母表達生氣。
只是說,我最喜歡的部分,篇幅都比較長,不好分享。但這篇摘文的內容,也是我偶爾就會被問到的問題,也很值得參考。
明天還要忙一天,所以我晚上八點會po文章,就不直播了。但後天晚上八點會直播,歡迎大家參與喔!
祝願您,在該生氣的時候,記得好好生氣!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被侮辱的瞬間,離不開腦海
【文/ 趙明局】
無論是誰,一生中總有過一、兩次這種經驗。直到現在再想起,雖然還是感覺非常生氣,但當時既沒有做出生氣表現,後來還會持續憶起被侮辱的畫面──這是所謂的「反芻思考」。就像反芻的牛一樣,反覆從自己記憶中拿出當時受侮辱的經驗來想。反芻思考時,不僅會一起想到當時感受的無力感與憤怒,也會因為當下無法做出生氣表現一事,而對現在的自己生氣。臨床心理學家蓋‧溫奇(Guy Winch)博士在其著作《心理醫師的傷心急救手冊》中,介紹了治癒反芻思考的三個方法。
■ 改變觀點
所謂改變觀點,指的是在記起當時的經驗時,從原本的第一人稱視角換作第三人稱視角。換句話說,是由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記憶中的自己和對方。如果我們用第一人稱記憶過去的經驗,自然就會因為對方不以為然或嚇人的表情、語氣、表現等,而感覺侮辱與憤怒。然而,當換作第三人稱時,便能稍微客觀地看待該事件,進而慢慢遠離負面情緒。
■ 轉移注意
轉移注意的意思,是將注意力轉移至其他有興趣的地方。一般來說,即便我們努力想壓抑負面思想,但根據不少實驗結果,顯示當人越壓抑特定思想時,就越難擺脫那個想法。正如我們越努力不去想白熊,就會越容易想起白熊一樣。因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專注於不想白熊,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此刻對自己重要的事物上。
筆者曾經用這個方法來忘記分手的女朋友。一想起不願記起的回憶時,只要照著以下步驟思考即可。#第一步:承認;自己想著「啊……又想起來了。」然後承認這件事。#第二步:轉移注意;「我今天要做的事是什麼?」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第三步:做該做或想做的事。
根據溫奇博士的說法,最好可以寫下能轉移注意的事情清單。可以是運動,可以是遊戲,也可以是看電影。寫好清單後,養成習慣在每次反芻思考啟動時,就看一看這份清單;在每次浮現不好的想法時,就從清單中挑出一樣,然後盡快擺脫那些想法。將清單拍成照片,設為手機的背景畫面或鎖定畫面,也會有所幫助。
■重組憤怒
溫奇博士也曾提過:「理性是最好的武器。」筆者相當同意這句話。理性,絕對可以瓦解憤怒。人往往只會用一種觀點分析當時令自己生氣的經歷,因為對我們來說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對方侮辱自己,而自己沒有及時反應,面對如此悲傷、憤怒的事,我們根本沒有餘力再用其他角度去分析。可是,我們必須努力嘗試藉由理性,在這些經歷中發現其他事。以下四種觀點將有助於我們學習使用其他方法分析這些經歷。
① 找出正面意圖
雖然幾乎不可能找得到,至少應該嘗試轉念成「對方做出這個行為的理由,不是故意想傷害我」。像是侮辱自己的人當時一定已經因為其他事而處在生氣的狀態,或是為了怕顯露自己的不足,所以才選擇做出攻擊等其他意圖。有時甚至可能是真的出於善意,卻用錯了方法。因此花點心力做不同的分析是相當重要的事。
② 尋找機會
將當時的經驗視作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也是一種方法。如果需要承受這些侮辱的地方是職場,那就當作是換工作的契機;如果做出侮辱行為的人是朋友,那就當作是結束一段關係的機會。假設是因為自己所處的位置或情況,而有了如此糟糕的經歷,不妨就當作是讓自己改變的動力。如同前文所述,我們往往都能從憤怒中獲得力量。
③ 迎接學習的時刻
試著從這些經驗的原因與結果中,找出能學到東西的地方。為了不讓自己再次置身類似情況,學會迴避或事先過濾這類人的方法;如果是在職務上一而再發生同樣的事,就該好好思考是否應該換份工作了;若次因為溝通技巧不足而發生問題,也可以透過這次機會找出加強這個部分的方法。
④ 將對方看成是需要上天庇佑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說對方很可憐的意思。像是把對對方的憤怒,轉換成「唉,這個人真可憐啊……希望你的未來能得到祝福。」的念頭。
…………
別遷怒不相關的人
無法適當做出生氣表現的人,很多時候都會錯將怒氣發在不相關的人身上,尤其是相對來說比較安全的對象,如:朋友、情人、家人等。不過遷怒這些人,只會引發其他問題。面對自己突如其來的生氣表現,對方通常都會感覺相當驚慌或受傷,嚴重的話,甚至還會毅然斷絕兩人的關係。最後,自己當然又會開始氣一手造成這種局面的自己。
過分遷怒不相關的人時,無疑會讓我們生成「愧疚感」。既然如此,又該如何解決這份愧疚感呢?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在其著作《自尊心 : 六項自尊基礎的實踐法》中,提出以五個步驟擺脫愧疚感的建議。讓我們來一一解析這五個步驟與生氣有什麼關聯。
假設情況是自己在公司因為不好的事累積了壓力,晚上回家休息時,卻對著如常鬧著自己玩的弟弟大發雷霆。
第一步
承認「我」就是做出引起愧疚感的行為的人。不要否認或逃避自己實際做過的行為,必須正視、接受它。這是自己的責任,是理應承認與負責的事。
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往往始於承認。稍微的逃避或僅願意承認部分問題,同樣也只能解決部分的愧疚感。當然了,這並不簡單。如果對方傷得很深,便更難承認是自己犯下的錯。然而,此時自己若還試著將部分責任歸咎對方,不僅對方的創傷不會痊癒,自己同樣也無法完全消除愧疚感。舉例來說,絕對不能說出「所以你才該看清楚情況再說話啊,為什麼明知道還要惹火我?」之類的話。
第二步
用心理解自己做出這個行為的動機。懷抱憐憫之心看待這件事,而不是試圖逃避的辯解。
客觀地正視自己的行為。好好思考「為什麼累積這麼大的壓力?」「為什麼要對別人生氣?」「為什麼要生這麼大的氣?」等,然後理解做出這個行為的自己。
長期因過重的業務與上司不合理的指派而累積許多壓力,自己卻始終無法向公司同事或上司表達。然而,剛好聽見弟弟說出有點輕視我的話(即便只是玩笑話)時,累積的情緒忽然就一次爆發了。即便如此,也不可以辯解,這不是逃避的藉口。此時需要做的是,誠實承認「沒錯,我是因為被這些事影響才對弟弟大發雷霆。」
第三步
如果牽涉其他人,必須清楚確認自己傷害了誰。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認知做出這個行為的結果,並且承認是自己對他們造成傷害。另外,也必須傳達自己充分理解他們所感受的情緒。
清楚確認被害者的步驟,是擺脫愧疚感的必做之事。其實,傷害了某人後,認為「傷害不算太嚴重」的想法,以及拚命無視這件事的行為,反而會成為自己完全擺脫愧疚感的阻礙。讓對方知道自己確實認知該行為的問題,並承認自己的錯誤與對他人造成傷害的事實。舉例來說,可以告訴弟弟「因為家人是讓我覺得最能自在相處的人,所以才會把在公司累積的壓力遷怒在你身上。我想,你一定嚇了一跳,也一定受傷了」,坦承自己的過失。
第四步
修正因自己的行為所引起的損害,或採取一切能將損害降至最低的方法。
拋開「太晚了」、「用說的很尷尬」的藉口,盡力做還可以做的事。必須努力到「好,你已經盡全力了!」「現在可以從這個問題解脫了!」的程度。舉例來說,像是真心向弟弟道歉,並詢問受到傷害的弟弟有沒有能補償他的方法。最重要的是,不可以跳過第三步,只做第四步。相較於補償,更重要的是明白與反省自己錯在哪裡,以及對對方造成什麼傷害。
第五步
下定決心與自己約定:「以後不會再發生同樣的事。」
人生在世,總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誤。當同時發生太多事而累積成壓力時,可能就會做出平常不會做的行為。重要的是,不再讓同樣的事發生的決心。此外,也應該以這件事為契機,開始回頭審視自己的處境,並思考如何改善。
「對啊,我沒辦法適當解決自己在公司累積的怒氣。本來以為一直忍讓是種美德,現在看來好像不是這回事。就算只是簡單幾句,也要把該說的話說出口。只要對方不是精神有問題或沒人性的機器,想必多少都能諒解。不要再把怒氣宣洩在自己重視的人身上了,因為他們沒有理由為了我承受傷害。去KTV大吼大叫或去公園跑步,紓壓一下好了。」
.
以上文字取自
啊~剛才應該要生氣的!:給無法好好生氣而每晚狂踢被子的你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777
時報出版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評價
你總是習慣壓抑情緒嗎?或把氣悶在心裡不說出來?這樣對大腦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導致發生憂鬱症的機率比情緒穩定的人高。該怎麼處理情緒才能讓大腦舒緩、遠離負面情緒呢?
00:20 大多數的人對情緒處理是不成熟的
01:13 從印度哲學「認知→情緒→行動」理論中了解「情緒」所扮演的角色
02:40 從「認知→情緒→行動」理論理解何謂情緒失語症
03:43 嬰幼兒與青少年時期的大腦對處理情緒的反應
05:54 說書推薦「青澀的傷痛與脆弱」以及這本小說對讀者的幫助
------------------------------------------------
👇更多【南方哲學系列影片】別錯過❗
🔥近期人氣No.1影片:停止浪費你的生命【中文翻譯】STOP wasting your life|HU大推影片 https://youtu.be/tMEadGqvWqU
🔶愛情自由:當局迷,旁觀清👀 https://is.gd/imvUwN
🔹分手之後💔: https://is.gd/2UBlhO
🔶焦慮革命:擺脫情緒勒索💪 https://is.gd/zskwzR
🔹成功學,大祕辛👂 https://is.gd/NfmscU
🔶價值觀自由:為何不這樣想💬?https://is.gd/n7Ll2v
🔹人際自由👥:快樂溝通學 https://is.gd/Ex8ZHm
🔶Do it Smart:讓生命不卡卡✊ https://is.gd/SExkcb
🔹職場攻略:別讓薪水限制你🤓! https://is.gd/8K4ycx
🔶科學快樂論:進化論,看人生🧠 https://is.gd/P12Ywp
🔹快樂說書秀🗣 https://is.gd/ga8wng
👉訂閱快樂大學的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https://is.gd/BU3x93
-------------------------------------------------
🌟想發問?有苦惱?
🌟追蹤IG|日常|問答|直播:mars.kuma
https://reurl.cc/oex7g
👤活動|文章|日常
👤追蹤臉書: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課程、影片、直播的最新消息,加入送免費電子書
✅官方LINE:@happinessuni
#壓抑情緒 #青澀的傷痛與脆弱 #憂鬱症 #熊仁謙 #快樂大學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評價
訂閱快樂大學的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https://is.gd/BU3x93
明明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為什麼我會越休息越覺得累?
你可能無意中犯了大腦胡思亂想的毛病,無法達到真正的休息。
00:14 想太多的副作用
01:32 如何治療反芻思考?
03:30 如何訓練正念(冥想、專注力)?
04:30 如何實踐正念?(說書介紹)
更多學習成長影片別錯過
1.愛情自由:當局迷,旁觀清 https://is.gd/imvUwN
2.分手之後 https://is.gd/2UBlhO
3.焦慮革命:擺脫情緒勒索 https://is.gd/zskwzR
4.成功學,大祕辛 https://is.gd/NfmscU
5.Do it Smart:讓生命不卡卡 https://is.gd/SExkcb
6.職場攻略:別讓薪水限制你! https://is.gd/8K4ycx
7.快樂說書秀 https://is.gd/ga8wng
🌟想發問?有苦惱?
🌟追蹤IG|日常|問答|直播:mars.kuma
https://reurl.cc/oex7g
👤活動|文章|日常
👤追蹤臉書: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課程、影片、直播的最新消息,加入送免費電子書
✅官方LINE:@happinessuni
#最高休息法 #專注力 #快樂大學 #熊仁謙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評價
快樂大學最受歡迎的講座主題《專注力》
如今錄製成線上課程,在官網上架啦!
我們將教導你,透過傳統印度哲學的訓練方式,
讓你不論何事、何地,無需任何工具,每天皆可進行練習專注力。
課程中,我們將結合現代腦科學、演化學,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
讓你了解大腦的天性以及如何一步步升級思維模式。
-
課程重點單元:
・ 人生輪理論:認知-情緒-行動
・ 認識大腦設計:悲觀是天賜的禮物
・情緒vs理性:問題為何解決不完
・反芻思考與預設模式:終結「別想太多」的廢話
・印度哲學健「心」房:認識「專注力」
・扼要實戰:專注力的日常展現和檢視
-
課程介紹:https://happinessuni.com/gogo/
文章最後包含三個精彩片段搶先看!
*為保障您的權益,相關問答、購買流程請參考快樂大學官網唷!
*官網首頁:https://happinessuni.com/
*關於我們:https://happinessuni.com/aboutus/
*會員問答:https://happinessuni.com/faq/
*購買流程(台灣海外可刷卡):https://happinessuni.com/howtopurchase/
#快樂大學 #為什麼我不快樂 #變快樂的方法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為什麼越想情緒越糟?讓你陷入鬼打牆的《反芻思考》 - YouTube 的八卦

《 反芻思考 》 -李介文著動物反芻可以幫助消化,大腦反芻只 會 越來越糟,你可能沒辦法讓自己「不想」,但可以學會該「怎麼想」。10/29 開始預購|11/5 ... ... <看更多>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為什麼人的大腦會抑鬱? | PTT新聞 的八卦
當情緒低落時,我們更有可能陷入無休止的、過度的重複思考(思維反芻)中。我們會後悔過去,認為自己毫無價值或不值得被愛,將自己的問題怪罪於他人, ... ... <看更多>
為什麼 會 反芻思考 在 心理學|反芻思維|想太多、憂鬱症 - YouTube 的八卦
週三愉快,你內心上演悲劇小劇場嗎?11/16(六)暫停一次11/20(三)恢復唷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可以跟我留言討論,非常喜歡,可以分享我的影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