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那時認識英文的自己>
在求學過程的時候總是會想早點出社會工作賺錢,現在出社會了,又想回到那時老師在臺上上課的日子,當初學習的那股衝勁慢慢浮現出來。
從國中開始我最頭痛的科目除了數學再來就是英文了,單字、片語、句型、甚至是文法,我完全沒有概念,面對英文只能死背,所以單字量完全少到不行,唸都不敢唸,對自己說英文真的沒有自信,不敢跨出說的那一步。
高中時期,在因緣際會之下,認識了美國的交換學生,也成為好朋友,剛開始的溝通都讓我很緊張,因為我很多都聽不懂!
怕會錯她的意,有時候還會請她說慢一點!
因為她剛來台灣,假日我們幾個朋友會帶她去認識去台灣的幾個熱門景點,到處逛逛,因為怕我們溝通不良,隨身帶著哈電族隨時翻譯以備不時之需,但翻譯比自己說的慢,很多時候都會停一下再講話,不順暢,甚至還需要用比手畫腳方式溝通,這樣的溝通讓我覺得有趣也更容易知道彼此想表達的意思
也因為這樣我的英文短期之內成長的小快速
在她離開台灣之前,跟她對話已經不緊張,基本對話稍微知道她想表達的意思,跟外國人相處是讓自己英文快速成長方法之一
大學的時候又打回死背英文應付考試模式
選了基礎英文跟觀光英文,每個老師都有不同的教學模式,老師上課幾乎都用比較有深度的英文講課,大致來說都聽不太懂,只能一直抄寫筆記,回到家再複習,可見另一個層面來說 我的英文真的很差!
但也經過如此的洗禮,上次出國旅遊去峇里島跟韓國的自助旅行,基本英文對話還算過得去;自己說英文的口音不是很標準,去峇里島的時候還被誤認是當地導遊;去韓國的時候買個炸雞也被誤認是講英文的蘇志燮,真的好懊惱(明明想被打)
這次接觸到TutorABC的體驗,與外籍老師線上互動,整合多元化教材,適合我這種出社會的上班各族群,運用DCGS 個性化課程,量身打造自己所想要專屬課程,這次選擇有關觀光的教材,加強的絕對是會話!
與外籍老師溝通讓我回到那時學習英文的自己,我的英文沒有到很好,但老師說的每一句淺顯易懂,跟老師一對一互動就像高中跟外國朋友的那種感覺,很輕鬆讓我大聲笑勇敢開口說英文,在對話過程老師也給予我稱讚,儘管說的很不標準老師也一直鼓勵著我,一直給我讚,真的是練習口語的最佳平台。
連媽媽都跟著一起唸出英文雖然媽媽聽的沒有很懂。
當老師用英文解釋單字的含義,認真的聆聽老師每一句的意思,讓我想起大學上課抄寫筆記的回憶,老師也讓我自己試著用說的方式解釋單字,讓我更快進入狀況,更明白單字的意思,進而把單字深刻印象在腦海,看媽媽眉頭深鎖的也想努力進入老師的英文世界裡,就好像大學坐在我旁邊的同學,那種讀書氣氛有點懷念。
課程快結束的時候,老師會快速的把課程重點內容跟我有疑惑的地方再跟我說一遍,哪裡需要加強哪裡需要注意的地方,很有耐心的指出來,讓我更準確的去改善我自己英文的問題,
只需具備電腦、耳機、網路,線上互動,馬上那種,英文絕對會有所成長。
對這次TutorABC的課程讓我想起當初對英文的熱情,回歸當初認識英文的自己。
還記得當初學英文的你嗎?來吧TutorABC 課程,喜歡”漸覺”朋友獨享喔!→https://reurl.cc/0zdp6x
嗨 !朋友 快點馬上測試自己英文程度測驗
看自己適合什麼型態的學習模式→https://reurl.cc/A127yK
#TutorABC #AI定製專屬課程 #隨時隨地 #全球專業外師 #因材施教立即見效 #看怎樣的話
同時也有2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學習方法 #教育心理學 #腦科學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931573783662947 -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貼文就有機會抽《大腦解鎖》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1.4.3 - 2021.4.10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2...
深度學習的數學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人工智慧系列報導之一: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你該學什麼?
【人工智慧來了 十年內半數工作被取代 李開復認為人工智慧也有弱點 人類不必太悲觀 父母應鼓勵孩子找到專長 愛與情感機器人無法取代 學習如何運用人工智慧 比會編碼更重要 發掘興趣強化自我學習 可免被機器淘汰】
中天的夢想驛站製作了一個很特別的專題,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的時代不是未來,而是現在進行式。文茜的世界週報主持人陳文茜也特別專訪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他直白預測,因為人工智慧的出現,未來十年內,一半的工作會被取代,但人類也不必因此過度悲觀。
李開復:深度思考是它不能做的,跨領域的思考是它不能做的,情感是它沒有的,自我意識它是沒有的,常識它是沒有的,然後它並不懂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比如說什麼是美、什麼是愛、什麼是關懷、什麼是同情心。
陳文茜:所以你覺得在這個時代裡頭,父母跟孩子該做什麼?
李:我覺得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找自己最愛、而且最擅長的事情,而不是變成一個背書的工具,因為你背書再背也背不過機器。就像你看,我們以前心算那麼厲害的,沒有人靠心算能找到工作,因為不會比計算機快。所以你現在靠選股票維生、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有貸款維生、推薦一個商品維生、做仲介維生、做助理維生,這些都會被取代的,就跟以前做心算找不到工作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一定要找一個足夠深的領域,讓你紮得特別的深。
李:再下一個建議,就是其實很多所謂的文科生還是滿有機會的,因為AI(人工智慧)不太擅長做這方面的東西,因為它是一個理工判斷的工具,所以如果說你要做個藝術家、哲學家、學考古、學人類學、學社會學這些東西,政治、國際關係,這些東西不是AI擅長的。因為它是需要多領域、跨領域的思考,而且不見得有一個正確答案。我倒不是說,每個人都該去讀文科,而是說如果你對某一個文科特別有興趣,應該去追尋,然後父母不要打壓。
那最後一點我的建議就是說,人還是要花更多的時間跟人交流,因為有一個是絕對的AI的弱項,就是它沒有辦法跟人心靈溝通,它沒有辦法觸及你的感情,它沒有辦法得到你的信任,得到你的愛,得到你的同情,或者感覺它同情你。這一點我覺得是上天保留給人的。其實人的這種靈性,或者人的這種愛和感情,應該是機器是可以試著偽裝,但是會很容易被我們識破的。
陳:我們看到科學園裡有很多工作人員,或者是我們年輕人玩電玩的,我們稱他叫做3C人類,這些人類他已經變成沒有能力跟社會溝通,因為他每天在看電腦,他每天唯一最有能力的是,他在電腦裡頭表達他自己,可是一離開那個網際網路,一離開裡頭的他所隱藏的身分,他可能是一個帳號,是一個他自己創造的名字,一離開以後,他其實在跟人溝通,他連眼神接觸,連眼睛看著人都發生了困難。那所以在下個階段,我們最需要跟AI人工智慧相處的人,是你覺得要更發展人跟人之間的關係?
李:這種自閉型的整天玩電腦的人,他們是最危險的一批人。為什麼最危險?因為你可以想像,一部分的這些人工作會消失,因為他們平常從事的工作,無論是什麼工程師也好,就被機器取代了。因為這些AI公司賺很多錢,都會被政府徵稅,然後會養著這些失業的人。但是每個月拿著這養的國民工資,他並不能夠過很好的日子,然後他就會更多的把時間投入上網,那個時候你戴上眼鏡,就跳到虛擬世界了,然後你就跟那些真人假人,整天對罵對打,然後發生各種事件,有一個不同的人生,有一個平行人生在那裡。那最後基本腦子就退化了,整天戴著(VR)眼鏡在家裡,拿著國民工資,吸著奶昔,這樣的日子我覺得就是我們最不願意見到人類發展的方向。
陳:其實人在面對人工智慧的時候,要更多的參與人跟人之間的交流,參與各種社群活動這樣。
李:一方面把人工智慧當作工具好好的用它,另外一方面要發揮愛心,什麼工作是可以發揮愛心、發揮人的這種獨特情感,我覺得就是服務業,這一點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在自我認知和社會的意識上,發生一個徹底的轉變,因為大部分人以後都是從事服務業的。而且服務業是給我們帶來快樂、帶來溫馨的,一個按摩師、一個導遊、一個酒店禮賓服務,這些人是對我們是有心靈的接觸跟感謝的,讓我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有價值的,這是一種服務業。
其實還有一種服務業可能是志工,因為不是每一種服務業,都一定要是要拿薪資的,當大家有了國民待遇,當AI公司被徵稅,發給了這些這種失去工作的人,我們要想辦法鼓勵他們,去發揮他們的愛心,做志工,無論是到老人院還是孤兒院,或者是把他們的時間幫助小孩。我覺得這些愛心的散發,會讓我們人更能夠感覺到人類的美好,更能跟機器區別出來。
陳:所以可以是服務業、可以是志工,你讓你的小孩現在走向什麼?
李:我覺得找到他們愛做的事情,在有AI跟沒有AI的時代其實是一樣的。我兩個孩子都是學藝術的,他們現在跟AI都沒什麼關係,我也不帶他們去創新工場,他們既沒有興趣、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對於這些AI的發展,我會當作一種了解世界該怎麼走的方法來跟他們講,不會認為你必須要去學。
陳:我曾經訪問過(麻省理工學院)CSAIL(電腦暨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主任Daniela Rus,她就覺得一個小孩子在未來的時代中,她認為大概小學三年級左右,一個國家應該把編程課程變成一個學校的必修課。她自己從羅馬尼亞來,她很重視這一點,是因為她覺得,她今天還可以在美國有一席之地,是因為羅馬尼亞從小把他們的數學教育做得很好。所以她覺得她小學時候的教育,奠定了她後來可以發展的基礎。她覺得在這個領域裡頭,各個國家誰先認識到這一點,誰就在這個部分很重要。你的看法呢?
李:我覺得她講的是沒有錯,但是有點理想主義,我覺得是一種標準。我們都希望他說的事情發生,但是我覺得我們真的沒有足夠的時間,我覺得時間不夠了。因為未來將創造偉大的AI公司的人,現在不是(國小)三年級,現在是可能大四的學生,所以我覺得趕快該跳進去了。現在比爾蓋茲、馬克祖克柏(臉書創辦人)都在說,每個人都需要去學寫Code(程式設計),我覺得也ok啦。但是我覺得你不用去逼每一個人去走這條路,每個應該有自己更多的空間。
陳:應該是你要會用這個編程?
李:對!就像你現在會用Word、Excel、IE、Browser、iOS,其實基本上對絕大多數人就夠了,AI以後就會跟iPhone Android一樣好用。當然它可能是比如說針對醫生的一個助手、針對律師的一個助手,這種東西會遍布在我們的世界裡,會用這個技術,然後跟它能夠(發揮) 1加1等於3(的作用),我覺得是一個很值得去做的事情。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寫這個AI?我覺得AI它就是會變成一個平台,它變了平台以後,你會不會寫它,我覺得幫助不大。
陳:您在你的書裡頭列出來哪些哪些工作會消失,如果有人現在買了你這本書,他正在這些科系,他該怎麼樣?他立刻離開他的學校?或是拿你這本書就丟向他的老師,就說我放棄,他到底該怎麼辦?
李:我在微軟的時候,我們做過一個研究,就是說一個微軟十年的工作的人,他只有5%所有的知識是來自大學跟以前的,其它95%都是在崗位上學的。大學裡學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你知道怎麼學習。有一句話我特別認可就是,大家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你如果把一切你學的通通忘記了,剩下來的那才是教育。那就是你自我學習的能力。所以如果在大學你學了自我學習的能力,然後你現在又看到了這種趨勢,那你要學醫的,可以去做一個服務型的,或者一個研究型的醫生,這種會越來越多的,不是越來越少的。所以我覺得,每一行都還有他的機會。
深度學習的數學 在 Facebook 八卦
▍中年夫妻的純友誼,只有在陪讀中,才能更持久
--「陪讀」就像夫妻倆一起辦了一項終身貸款,不管再苦、再難,最終不得不一起還債。--
俗話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我看還得加上「千年修得共陪讀,萬年修得陪讀完了還能開心地共枕眠」……凡是能和諧陪讀還順便增進了感情的夫妻,那都是修練有道,就快成精了。
很多夫妻平淡如一潭死水,有小孩後瑣事一堆,火上加油。剛有點不想將就下去了,突然,孩子上學了,夫妻倆在陪讀中建立起新的聯盟,化身戰友,共同奮戰──五年過去了,七年過去了,夫妻倆雙雙成了擁有純友誼的學霸。
有天晚上送兒子去上樂理課,我和孩子的爸坐在路邊等孩子下課。那晚月色朦朧,微風陣陣,他陷入沉思,一言不發,像一個老實的相親男。
我主動搭訕,問:「你在想什麼?」
他說:「我在想下午兒子問我的那一題,我還是想不通到底怎麼回事。」
我說:「你可以現在趁他不在,偷偷研究一下。」
於是他含情脈脈地拉起了我的手,堅定地在我手心寫下了那道題目。
路過的大姐們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她們肯定在想:「哼,大半夜的,兩個人在這裡秀什麼恩愛。」而我,只想舉起手心讓她們長長見識──大姐別誤會,你們想歪了,我們在做數學啊。
在那個深秋的夜晚,什麼都不足以支撐起中年夫妻的內斂情感。中年夫妻間最真摯的獨白只有「這一題怎麼做」。這就叫「執子之手,與子學到老」。
如果不用教孩子,夫妻倆還能有什麼話題?──早飯吃什麼?中飯吃什麼?晚飯吃什麼?……多麼沒營養的夫妻生活啊。
但陪讀之後就不一樣了。夫妻討論的話題都是有深度和內涵的:零是有理數嗎?這個反比例函數題,是不是出錯了啊?原子光譜到底是什麼?……
他們真正成了對方的知己──知道自己這也不懂,那也不會。
老夫老妻消失多年的彼此仰慕之情,或許就在發現對方還能清晰地記得數學公式和物理定律時,重新出現。
但老夫老妻的默契、和諧,或許也就在發現對方連一句五年級古詩都背不出,或是八年級英語閱讀都看不懂的時候,轟然崩塌。
孩子的學習不是學習,那是家庭氣氛的風向球、夫妻關係的指南針啊!
試想,當你正在為看不懂孩子的考試題目發愁時,正在為配偶分擔不了教孩子的任務而生氣時,正在為別人家裡都有深藏不露的高手爸媽而懊惱時,孩子的爸突然跑出來說:「你去休息吧,這裡交給我。」
這感覺不是友誼回來了,簡直是愛情回來了。
中年夫妻在陪讀之路上,講究的是說學逗唱,哦,不,是望聞問切。隨著孩子知識量的提升和年齡的增長,我們愈來愈不敢貿然行事。
有次看到兒子趴在桌上,許久未動筆,我氣勢洶洶地跑進去準備發火,這時,兒子突然問我,「媽媽,這題怎麼做?」
我對著題目看了三分鐘,然後問他,「想吃水果嗎?吃蘋果,還是柳丁?」
這就是陪讀媽媽的道歉方式。
然後派雲配偶去干預。如果他陷入困境,我們就會產生同病相憐之情;如果他能教得好,我就會對他產生仰慕之情,甚至會把他的解題過程拍照存檔,以備生氣的時候拿出來看看,覺得又能原諒他了。畢竟,家裡需要有一個能教孩子理科的。
但不要過於樂觀。陪讀,並不一定百分百能增進夫妻感情,它也有一半的可能會摧毀友誼。
孩子念書認真、成績好,夫妻倆更容易琴瑟和諧,互相貼金;孩子念書如果吊兒郎當、成績一塌糊塗,夫妻倆只能撇清基因關係,互相抱怨,而且互相看不慣對方教孩子的方法。
有一次,孩子他爸的「陪讀體質」發作,非要教兒子一道難題。他先是一個人趴在茶几上研究半天,發到各個學霸群組裡求助,甚至求助於網路……好不容易才算出了答案。
然後他雄心勃勃地跑進房間,給孩子上課。只見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廢話一大堆,有用的沒幾句。
五分鐘後,我再進房間一看,聽不懂的孩子和說累了的老爸已經一起睡著了。
你看,這樣的陪讀品質,還不如放愛一條生路。
五分鐘前剛建立起來的崇拜和敬仰,隨著這一幕的到來,蕩然無存。別人家的爸爸怎麼那麼會教孩子?
不教孩子功課還好,一教就會亮起友誼的紅燈。
孩子前陣子的語文成績下滑,做閱讀理解老是跟讀天書似的。
我對孩子的爸說:「兄弟,你飽讀詩書,滿腹經綸,你去啟發啟發兒子吧!」
他說:「大妹子,你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還是你去教他一下吧!」
然後我們兩人搶廁所、搶做家事、搶著給貓鏟屎,能賴則賴,能溜則溜……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內部團結,在那一刻令人心酸。
當然,「陪讀」就像夫妻倆一起辦了一項終身貸款,不管再苦、再難,最終不得不一起承擔、還債。
.
本文摘自
《#了不起的硬核媽媽》
.
作者:格十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印象中,曾經看到國小孩子的「資優數學題」,感覺相當驚恐—我完全不知道該從哪裡解題下手?!
就不要說國中以上了,儘管我已經走過這個歷程,但我相信,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新的知識也繼續累積了。生活中用不到,也就記不得了。
我很佩服某些家長,為了教孩子,真的拚了命。幾乎可以說是比孩子更認真,只為了能更容易地教會孩子。
但大部分來說,國中開始之後的考試就會難到爆,家長的努力也難回天。我記得有位作家,他的文章被選進課本了,但他拿起考他這一課的考卷時,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作答。作者本身都如此,家長也就更不用說了。
這時候,這段話還是有用的:「只要你別看,家裡就是乾淨的,只要你別聽,家裡就是平靜的,只要你別問,孩子和老公都是非常優秀的。」
祝願您,能在必要的時候,自欺欺人!
深度學習的數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評價
#學習方法 #教育心理學 #腦科學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931573783662947
-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貼文就有機會抽《大腦解鎖》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1.4.3 - 2021.4.10
👏感謝 天下文化 提供2本實體書
-
書來面對 EP19 大腦解鎖,史丹佛學者的六招學習方法! 教育心理學| 數學學習法| 教育改革| 能力分班| 說書【腦科學/心理學】
-
大腦解鎖六招:
1.了解大腦可塑性
2.犯錯是大腦成長機會
3.改變思維來改變大腦
4.透過多角度學習來強化神經網絡
5.重深度與靈活度
6.與他人連結合作來強化大腦學習
-
本集推薦書目:
Barbara Oakley《大腦喜歡這樣學》
Henning Beck《最強腦力》
Benedict Carey《最強大腦學習法》
【訂閱超級歪YouTube頻道,加入會員】
https://reurl.cc/R62Ly9

深度學習的數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析 #影評 #解說
─────
2020年,英國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再次成就了一部迷宮般的作品《天能》(TENET,或譯「信條」),獻給了這個疫情中紛擾不斷的世界。對於一位於慣於作品中挑釁觀眾智商的導演而言,這或許也是冥冥中注定;自然也令眾多「諾蘭被害人」因之而充滿了哲思與受虐的愉悅(?)。但等等──「冥冥中注定」是什麼?就是「宿命論」的意思嗎?何謂「宿命」?是某種「無論你如何左閃右躲、刻意迴避,卻依舊必然與之正面對撞」的東西嗎?是什麼在操縱著命運?是否那凌駕於一切之上,彷彿全知全能的操控者,其實正是所謂的「神」或「上帝」呢?
關於《天能》中如此曲折繁複、高溫炙燒鹽烤腦細胞(?)的諜報戰與故事線,網上已有許多智力超凡的能人對此進行拆解;觀眾們儘可自行參考。在這方面,我們無法做得更好,是以我們志不在此。我們的目的,其實是藉由電影,進一步探討《天能》複雜情節背後的哲學隱喻。記得電影主角第一次面見女科學家,學習逆轉技能的場景嗎?主角訝異發現,這世上居然真有「逆轉子彈」的存在,大惑不解,向女科學家提出疑問:「那因果律呢?」
主角的疑問其實相當哲學,哲學到我們可大膽猜測,這不該是一個情報員首先該問的──換言之,那根本是作者諾蘭藉由主角之口在暗示著自己的哲學思索。是的,如果時間可以逆轉,那麼,最重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因果律的崩壞**這件事了。伊格言說,於本系列影片中,我們將提出一組論證過程──它始於對「時間」此一概念的討論,終於對「神」或「上帝」本質的深思;環環相扣。而其中「第一個環」,亦即我們首先必須觸及的第一個命題,正是「時間並不存在」這件事。
時間並不存在嗎?乍聽之下這匪夷所思。然而事實上,時間這個「物理量」,很可能並不存在。沒錯,這百分百相悖於人類直覺──難道我們不是每日紮紮實實地生存於「時間」之中嗎?如果你想和朋友約看《天能》,難道你不該查一下電影場次,然後相約「晚上7點威秀大廳見」嗎?
關於「時間並不存在」此一論斷,YouTube上也有其他影片做出解說。然而伊格言在此暫且提出一個特別的方法供我們思索──或許並不嚴密,但頗適合直觀理解。方法如下:
首先,我們都承認有「重量」或「長度」這樣的物理實存──對,當你想知道你的右手小指長幾公分,你只要拿出尺來量就可以了。問題是,你知道所謂「測量」是什麼意思嗎?
這正是我們首先必須釐清的概念──何謂「測量小指長度」?事實是,你的小指有一個長度,而直尺也有一個長度。兩個長度互相對比,你於是得知你的右手小指究竟有幾公分長。換言之,想要知道小指的長度,作法是:拿另一個也有長度的東西(尺),和小指做比較。
這是「長度」此一物理量的測量方法。那麼「重量」呢?其實也一樣。如何測量一顆高麗菜的重量?理論上,你得把高麗菜放到天平上,和天平另一端的砝碼做比較。高麗菜有一個重量,而砝碼也有一個重量──於是你即刻得知,高麗菜有多重。換言之,我們的結論是:無論是測量長度、測量重量,都是拿另一個同樣具有長度或重量的東西,彼此比較而得的......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出版)與中國(中信出版)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深度學習的數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深度學習的數學 在 [請益] 關於機器學習的數學參考基礎- 看板Soft_Job 的八卦
請問各位大大 :
小弟最近學習一陣子機器學習
想買一本數學參考用書(機器學
習+深度學習,以便參考,但數
學基礎並沒有很強所以想買本有
系統循序漸進說明的參考書,
在網上找到這3本,有人有買過
並推薦心得可以分享
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2.132.5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oft_Job/M.1594019239.A.CCE.html
學背後意義如何對應到工程求解問題上,並不想只是亂塞一堆數學公式,如果這樣網路上
神人一堆,就想找到一本好用的工具書
※ 編輯: jienfong (42.72.132.57 臺灣), 07/06/2020 21:33:17
※ 編輯: jienfong (42.72.132.57 臺灣), 07/06/2020 21:37:54
※ 編輯: jienfong (42.72.132.57 臺灣), 07/07/2020 00:32:3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