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祂的悲願是偉大的,只要稍有機會,便用開示悟入的智慧,希望可以讓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入無生法忍的境界,但這談何容易?文中不是也有提到欲令心入無生法忍,重點就在於如何入?這個「入」,也就是要告訴菩薩們應該要怎麼樣修證,才可以真正進入獲得無生法忍的果位。實際上,這個無生法其實是每個眾生本自俱足,這個法也就是本來就不生不滅,就在於你如何去體悟到,但這不容易,一般的凡夫也都只是體會到文字相而已,看得懂,道理也明白,但是否可以悟入這種境界就不知道了。現在學習佛法的環境生態,大部分也都是停留在這般的境界中,就如同前段時間有一位老菩薩……也認識很多年,平常唸佛也唸得很精進,他心中一直有一個希望──在他往生之年可以去受菩薩戒。後來某大寺廟正好在舉辦三壇大戒,其中就有菩薩戒,他很高興地去受戒,回來後很得意地說他終於獲得菩薩戒。同樣這個道理,你受是受,聽是聽,但能持否?能守否?能行否?很多人也都聽經無數,可是聽是聽,修是修,但有證量否?有實修否?許多人都落在光影門頭上,一晃這一生就過去,這也是我近來常常會和一些同參們互相提醒之處。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短短的一生中如果到處趕場求法,但最終莫衷一是,無所適從,這個法修修,那個法看看、試試,到了七老八十開始緊張,不知如何一門深入,這個問題比較嚴重。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必定都造作過殺、盜、淫、妄、酒等業力,很多人也許覺得自己沒有,那是因為不懂業力因果的緣故,從簡單的,從小到大幾乎人人都造過殺業,殺業不是單純的殺人,我們無意中踩到的蟑螂、螞蟻和習慣性地拍打蒼蠅、蚊子……至於為了貪圖口腹,從小到大誰敢說自己沒有造作過見殺、令殺、聞殺等殺業呢?這個一仔細追談下去那實在太多太多,只要明白和相信因果的人就知道,這五種戒行一旦有所染著犯到,你下輩子還有可能獲得人身嗎?人身無法獲得,自然三惡道有分。
那地獄道種種的現象,如果看了會心生恐懼,那還有救,問題是有些高知識分子、學科學的、學醫學的,凡事都要求證可否相信,這又是另一個問題。相信的人了解到自己是罪業凡夫,最起碼還懂得求懺、悔過,或者最起碼害怕自己墮入三惡道,還會想辦法淨化和好好地一心唸佛,此類人如果對淨土法門尚有信解心,終究還是可以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怕就是怕有些人,凡事都要看到證據,他才肯唸佛、信佛,那這類的就沒辦法。生在這五濁惡世的末法時期,最有福報、最有智慧的人,便是可以虛心接受善知識所給予的講解,同時又可以明因果、相信輪迴的痛苦,進而相信佛的慈悲和阿彌陀佛的願力,這種是最有福報的眾生,因為他知道一旦失卻了這一世的人身,再一輪迴就不知道千劫萬劫?
節錄|心無所繫,意無所縛,識無所緣 https://teacherwang.pse.is/楞嚴經蠡測三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楞嚴經講解 在 曾寶儀 Bowie Facebook 八卦
在《大武山下》中
主角有同時讀幾本書的習慣
於是在她的貓朋友「流氓」的明示暗示下
發現了《楞嚴經》與霍金的《霍金大見解》
用幾乎一樣的語言,一樣的例子,說明同一件事情。
我也會同時讀幾本書
《環遊世界八十樹》是我最近的枕邊書
每天晚上看一兩則不同的樹的故事
給我很穩定的感覺
這兩天剛好看到海岸紅衫
裡面詳細說明了蒸汽是如何讓樹木裡的水往上流
《大武山下》的後段
其中一個角色的媽媽是博物老師
也為她的女兒講解了水是怎麼往上走的原理
我沒有貓
我就是我的貓
此為同步同步性
是我喜歡的發生
以此紀念
#環遊世界八十樹
#大武山下
#生命總是用我最喜歡的方式給我摸頭
#感恩
楞嚴經講解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八卦
密法中必須經由灌頂、口傳和講解
始能修法,獲得相應
我們從《楞嚴經》這一段,當佛知道了阿難受困之後,此處經文中用「敕令」,這必須是法之持有者,例如法王或一國之王,才用此二字。佛敕令文殊師利菩薩,把咒語授權於文殊,如同密法中必須經由灌頂、口傳和講解,始能修法,獲得相應一般。現代人許多未曾親見傳法者,授法者亦未審查是否俱足根器,透過雲端直接傳授大法,這是否如法?不予置評。但從佛陀對法的慎重,可見一斑。
另外一層意思,在三姓族中,大慈屬觀音,大勇是大勢至,俱足大智者乃文殊師利菩薩,這其中的密意是阿難此次遭難,以及摩登伽女此回因癡愛深迷,如果無俱足大智慧,無法斷除和轉化。於是,文殊師利承受了佛的咒語之後,持往摩登伽女住處,此咒一到,邪咒頓除,如同油湯融雪一般,阿難和摩登伽女立刻雙雙俱醒。這中間如果沒有文殊師利菩薩,換作其他人,是否有如此的善巧智慧?在阿難如酣醉未醒的時候,很需要精神上面的鼓舞;在摩登伽女淫心熾熱尚未放下之際,仍然需要如文殊七佛之師的般若大智,才有辦法轉化她的無明。於是在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啟發之下,兩者慚愧莫名,皆願意跟隨文殊面見佛陀,頂禮懺悔。
節錄|了知一切諸相本空,獲得無念法門 https://teacherwang.pse.is/佛學系列套書
📝【薀解心開】留言:https://forms.gle/gUCZyUr3PrrbVZ898
IG :teacheryun777
楞嚴經講解 在 [讀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解(7)-敏智老和尚- 精華區Learn_Buddha 的八卦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
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
實居身內。
此科應說雙徵心目。在此之前,阿難未曾計心在內,故無重牒之義。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是佛徵問阿難,心目所在。前文阿難答佛:「由目
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佛於前科,先按其情執,後舉譬喻說明,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今繼而徵問心目所在,無非欲令阿難,知心目所在,而去妄明真,
離塵相,悟見性,降煩惱,證菩提。
「世間」可分為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情世間是正報,器世間是依報。正報有三界內六
道眾生的有情世間,以及三界外四種聖人之正覺世間;依報有六道眾生所居之凡聖同居土
,三乘聖人所居之方便有餘土,菩薩所居之實報莊嚴土,及諸佛的常寂光土。今言「一切
世間」,是指有情世間中的凡聖同居土。
本經下文說有十二類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
非有想、非無想。今阿難說「十種異生」,是於十二類生中,除去無想、無色二種。因為
無想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暫時無心;無色,是無色天,空散消沉,心無定處,故但說十
種異生。阿難既示同凡情,故廣引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的見解,以證明自己認
為心在身內的執著是對的。
「縱觀如來」等三句,是高引如來勝相,證明自己的眼睛是在面上。佛眼修廣,如青蓮華
,故說:「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眾生的眼睛,當然是長在面上,但有形相
的眼睛,並不能代表人無形相的心。人看見外物能夠分別了知,除了借用有形的眼睛視窗
外,還需要有無形的心,亦即是見性。阿難以及一切眾生,皆不知見性是心非眼。
「浮根四塵」,根有二種:
一 勝義根:是依他起性,依一精明的心,分為見聞覺知之性,在眼言見,在耳言聞,在
鼻言齅,在舌言嚐,在身言觸,在意言知;對境照了,不落分別,由清淨四大,與心法和
合而成。
二 浮塵根:是徧計執性。色香味觸四塵為能成之塵,地水火風四大為所成之根,其形眼
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意如幽室見,浮凸粗濁
可見,故名浮塵根。
佛問的是勝義根之清淨心目,即是見性;而阿難所執的,卻是浮塵根,故言:「我今觀此
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識心,只是妄想,並無實體,更不可能停
留於一處,故以下佛輾轉破其所執,七處俱非,令知識心虛妄不實;欲修三觀,當悟真心
為本修因。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祗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
孤園;今祗陀林,實在堂外。
佛因阿難執心在內,故先立例以定境之內外。「如來講堂」即是祗園精舍,給孤獨長者建
此精巧重疊之樓閣,供佛說法安僧之用,故名如來講堂。園林為祗陀太子所供養,故名祗
陀林。佛問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祗陀林,今何所在?」阿難答:「清淨講堂,
是建在給孤獨園之內,而今祗陀林,實在講堂之外。」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
園。
佛又問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阿難答:「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
是外望,方矚林園。」是定見的先後。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再問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阿難又答:「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
得遠瞻見。」佛三番徵問,目的是令阿難自己說明比例中的事實,以便破時,無所反辯。
又阿難與一切眾生,一向執心在內,若一旦被破,必生恐怖,或心生疑惑,故佛先立例說
明境的內外,以及見的先後,然後破之,使阿難眾等既易於明白,亦無從反辯。
「講堂」比例阿難之色身,「如來」比例肉團心,「室內大眾」比例身中的五臟六腑,「
戶牖」比例眼根,「園林」比例身外物。阿難在堂中,比例識心在阿難身內。喻中阿難先
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園林。合阿難計心在內,則應先見肉團心,次見臟腑
,復從眼根外望,方見身外之物。今汝阿難,但見身外之物,而不能見身內之心腑,怎可
以說心在身內?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
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
此科含義有三:
一 酬答令喜:阿難請佛開示成佛法門,佛反問其發心本因,乃至園林今何所在,答非所
問,阿難難免疑悔,今佛懸示大定,令知佛將開示大法,心生歡喜。
二 將破妄執:恐生怖畏,故先示定名,令知妄心雖破,非同斷滅;仍有大定可修,佛道
可成。
三 令眾渴仰:先示大定,令知今日法會殊勝,專心恭聽,容易得益,不致有人,中途退
席。
佛全身金色,故言「金色臂」。舒即伸也,佛伸手摩阿難頂,以示慰藉。前阿難所請三摩
,是三摩缽提之略稱,三觀中屬假觀,今佛言「有三摩提」,是大定之總名,亦名三摩地
,亦名三昧;譯名正定、大定、妙定。正定揀外道之邪定,大定揀二乘之小定,妙定揀權
乘菩薩之粗定。《佛頂文句》云:「有真諦三昧、俗諦三昧、中諦三昧。又有歷別三諦三
昧、圓融三諦三昧。」今是圓融三諦三昧,統一切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為王。
今佛告阿難及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
嚴路。」大佛頂,是正定所依之理體,義如題中所釋。首楞嚴,是稱性所修之妙行,即依
一心三大之圓理,起一心三觀之圓行;以其稱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故能出生無
量三昧,為一切定之總體,故名「大佛頂首楞嚴」。
王有十德:一 尊勝:被稱為王故。二 大富:具足一切聖財法寶故。三 福德:具足恆沙
功德故。四鎮定:生死不動,煩惱不侵故。五 統攝:攝一切法故。六 自在:出生入死,
自在無礙故。七 威德:降魔制外,無敵不克故。八 智明:智慧明利,照徹事理故;九
真實:了達諸法實相,言行相應故。十仁慈:怨親平等,普濟有情故。因首楞嚴大定,具
足以上十德,故被稱為「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具有三義:一 大定所依理體,為眾生本具,如《華嚴經》云:「一切眾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謂之本具。二修此大定,一行具足一切行,無德不備,無法不攝
,謂之該具。三 證此大定,無量劫來所修功德,一時皆現,謂之積具。今此首楞嚴王大
定,既為眾生本具之理體,而且積具一切功德,該具一切法,一行具足無量行,無量行中
,復一一行具足一切行,故言「具足萬行」,亦名普賢行、般若行、如來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說明首楞嚴王大定之大用。首楞嚴王大定具足萬
行故,最妙最圓;首楞嚴王大定一門超出故,最圓最頓。此最妙、最圓、最頓的首楞嚴王
大定,不止是一佛如來,依之得成無上道,十方如來悉皆依此大定成無上道。故此大定,
功力實在不可思議。十方如來皆依此一門之妙莊嚴路,超過一切因位,直至果地;從生死
直至湼槃;從煩惱直趣菩提,直入妙莊嚴之家,不立階位,頓修頓證,謂之一門。超有二
義:
一 超越:從此至彼,中間位次悉皆超越,從凡夫地,直通至佛地。如經文云:「汝但不
隨分別,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不取無非幻,是名妙蓮花,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皆是頓超,亦是超越義。
二 超達:依此法門,進入五十五位妙菩提路,直達妙莊嚴之家。經云:「如是皆以三漸
次,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約頓中之漸,是超達義。
能入、能超、能證,是圓妙三觀的功能;所入、所超、所證,是三諦圓融的理性。三觀如
古之鋼車駿馬,又如今的太空火箭;理性如寶所,亦如目的地。三觀是能證的菩提正智,
理性是所證的湼槃理體,故菩提為能莊嚴,湼槃為所莊嚴,以其能所不二,智理唯是一心
,謂之妙莊嚴。
漸教修行,先從乾慧地,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再經四加行,入十地,至等覺;如
人入海,自淺至深,如人登山,由低至高。今此大定頓修頓證,不立位次,無須經歷五十
五位,故說:「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阿難只是請佛開示,修三妙觀之最初方便;今佛許有得成菩提圓妙三觀的首楞嚴王大定,
是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依之修行,即可頓超頓證,成無上道,殊勝希有,非留心
諦聽不可。故佛教誡阿難:「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佛慈悲的聖旨,是表示願意留
心諦聽。正是師資契合,堪說大法之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7.44.10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