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的故事1:失去自由之夜】
#這篇看下來真的好有既視感
這一切都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
一萬多名東德邊防警察,用瀝青和石塊在柏林市中心堆成路障
柏林人全都傻眼了,他們站在路邊
不敢置信地看著一夜之間「長」出來的混凝土柱與上面的帶刺鐵絲網,
政府區附近的街道則幾乎已經成為一個軍營,那裡到處都停著蘇聯製坦克。
穿著灰色軍服、全副武裝的軍警惡狠狠盯著每個準備前往西柏林的東德人
不管你的理由多充分、文件多齊全,一律全部把你趕回去。
.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開始的?
.
[開頭]
我們大家都知道,二戰後德國被切成東德與西德兩塊
不過其實一剛開始兩邊邊防不嚴。自信滿滿的東德從1952年開始,引入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紛紛成立大型的國有產業與集體農場
當時東德的宣傳還說得很好聽:「向蘇聯學習,就是向勝利學習!」
信誓旦旦的表示到了1961年,東德所有食品與主要消費品人均消耗都會超過西德!
.
很快時間就到了1961年。很諷刺的是就在這年1月,
東德領導人Ulbricht通知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計劃失敗了
現在東德急需蘇聯支援八億馬克的貸款,否則「供應和生產都會出現嚴峻情勢」。
.
不過就在這時,東德人早就開始「用腳投票」開始紛紛往西德跑。
最後逃跑的人數甚至已經危及到東德的勞動力,就這樣到了1961年......
.
[午夜]
晚上接近午夜的時候,26歲的記者梅恩走進RIAS廣播大樓。
這個電台被西方世界視為柏林情勢的一個最重要的信息來源。除了報導新聞以外,這個廣播還肩負心戰還有通知美佔區高層最新情勢等任務。
在之前,這只是一個輕鬆的00-06夜班,但是最近謠言滿天飛讓梅恩絲毫不敢大意
光是在1960年就有將近20萬人逃離東德,其中有15萬人都是從柏林出去的
因此在交班前,梅恩緊張的問值班記者:「有什麼情況?」
.
「一切平靜。」記者說完便拎著公事包下班了,梅恩就成為整棟辦公大樓裡的唯一一位值班記者。
然而這名年輕的記者卻不知道,就在幾個小時前,
東德國防委員會委員下達了命令,在午夜12點以後
什威靈地區第八機動步兵師3150名士兵,分別乘坐100輛坦克與120輛裝甲運兵車
浩浩蕩蕩往市中心開去......
.
12點剛過沒多久,年輕記者桌上的電話鈴聲大作。
一通來自東西柏林交界處的訊息表示:附近的車站被封鎖了,所有通過東西柏林的電車誤點中。
「誤點多久?」記者問。
話筒那邊的聲音說:「沒有時間,是無限誤點!」
記者疑惑的試圖聯絡東柏林那邊的訊息來源
想驗證電車誤點的原因,但突然
他桌上的四台電話一部接著一部響起。他楞神神放下耳邊的話筒,
看著燈光下近似發狂作響的電話。
.
[反法西斯防衛牆]
午夜12點,東德所有人民軍全部接到消息:「增加戰備狀態!」
波茨坦地區第一機動步兵師的4200名士兵,將西柏林外圍部分層層環繞起來
建立安全防護網防止他人突破。
回到西柏林的記者,他忙亂的接起桌上四部電話,
全部都是來自西柏林邊境的訊息:道路、電車、通訊……
.
.....和東柏林的一切連結都已經切斷!
冷汗從他的額頭上滴下,現在情勢已經完全明朗直指一個結果:柏林被封鎖了!!
接著的一個小時,梅恩像抓狂似的在四架電話中間來回亂竄。
他要聯絡RIAS新聞處總負責人、通知各同事前來支援、打電話警告美軍和西柏林政府高層,同時還不能漏接任何一通消息來源。
.
這是一場封鎖,還是入侵的前奏??
.
他還來不及細想,凌晨1點之後沒多久,
隔壁收發室的發報機開始自動運轉起來,一則來自美國新聞局(Amerikaische Nachtrichtenagentur, AP)的訊息,上面轉載了來自東德的官方消息:
「為了製止西德和西柏林的複仇主義者和軍國勢力的敵對活動,正在採取『控制措施』.....」
.
什麼行動?
東邊那一側一片死寂,沒有任何一通來自東柏林的訊息驗證。
突如其來的電話鈴聲把梅恩記者嚇的從椅子上跳起來。接起電話後
傳來廣播公司新聞處總主編的聲音,並且告知梅恩已經知會所有同僚前往RIAS大樓
......但在那之前,26歲的梅恩
是整個西方自由世界最重要訊息來源的唯一負責人。
.
[事態已經絕望了!]
凌晨1點30分,東柏林人民警察所有部門發出二級戰鬥警報
鎮暴第一旅及柏林安全突擊隊共1萬人,建立起第一線安全部隊。
他們關閉東西柏林所有行人和車輛出入口,
人民警察則從清晨開始,把柏林中央的所有街道夷為平地
並且將瀝青和碎石鋪到地上成為路障。
在地上打進混凝土樁,並且纏繞上鐵絲網隔開東西柏林。
.
RIAS廣播電台裡,發報機再度響起。
這則消息直接來自聯邦德國媒體總局,第一次具體提到距離梅恩幾公里以外,正在布蘭登堡門前面發生的隔離行動。
梅恩直接轉給播報員,等到好不容易能喘口氣後
他立刻撥了一通電話試圖警告位在波昂的西德政府,但是話筒那端沒有一點消息。
.
他掛斷電話,立刻又撥了一通給柏林當地的美國戍衛部隊。
為什麼也不通?!
梅恩瘋狂的打給任何一個可能的政府機構,沒有一間機構傳來任何回應:既沒有美國戍衛部隊的消息,也沒有來自西德當局的消息----事態已經絕望了!
.
[逃離天堂]
凌晨2點左右同事們紛紛到達,RIAS大樓一層接著一層亮起。
一名衣衫襤褸的美國人衝進來,用很殘破的德文大喊:「連絡上邊境了嗎?!」
「沒有,東柏林那邊一定是全面封鎖了。」
美國人連謝一聲都來不及,立刻向走廊狂奔。
梅恩終於倒在椅子上,仰天深深呼了一口氣。
七點,梅恩下班後行經布蘭登堡門。看到那一側滿滿的東德士兵,鐵絲網綿延無盡。
.
他嘆了一口氣,走回家。
1961年8月13日。在歷史上,這就是柏林圍牆開始的日子。
從此東西德正式隔離,在往後的日子裡,東德政府宣稱東德是真正社會主義的典範,所有人民毫無疑問的生活在天堂之中。
.
......只是唯一的問題是,有很多東德人想「逃離天堂」。
(待續)
.
好啦寫了這麼多還是要業配一下
柏林圍牆的故事也有收入在我的書裡喔!
想知道其他更多歐洲史故事(或想餵養海獅)請這邊走:
海獅說歐洲趣史【一般版】
博客來 http://bit.ly/msealion-B
金石堂 http://bit.ly/msealion-K
誠 品 http://bit.ly/msealion-E
讀 冊 http://bit.ly/msealion-T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msealion
.
#有既視感嗎
#我很喜歡第二張照片的標題
#市中心的世界盡頭
楞嚴經大意 在 陳學聖 Facebook 八卦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
日
第十二堂課之二 梁寒衣老師撰筆,黃麗月聽寫
(《道德經》弘法第12堂二○○八年六月六日授課錄音)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描述大道體虛,超越眼目感官、名相思惟所能擬議,乃惟悟方知、惟證方能。惟明道、體道者,始得作為傳承──此即「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夷」,無色,古文有「消,滅」意,指不可以眼見。「希」,無聲,古文有「止,歇」意,指不可以耳聽。「微」,無相,古文有「無,隱」意,故不可以手搏取(搏,即「攫取」)。──此處以「夷,希,微」描寫道性一體的三個特質,即非色、非聲、非形相,炯非眼耳感官所能捉摸、撈取、觸知、掌握的範疇,亦非言語、意識、思惟所可擬議、思議──此即「道」不可分割的「一體三面」(乃「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換句話說,「道」不可用眼睛看,耳朵聽,亦不可撈摸、把捏出來,亦非語言、心靈、智識所能擬設、揣測,乃「唯悟方知、唯證方至」的:僅能循著系統,用修法逼近它、驗證它(一旦悟道,則明明晃晃、如掌中菴摩勒果)──倘然僅是看經、聽法,那麼,便僅能是模擬概略……只是「可能如此」罷了,大如盲人摸象般,所摩勒的仍不出意識心的想像、投影和捉捏;正如握有一張英國倫敦地圖,和腳踏實地、走在倫敦、實際感知「本地風光」是兩碼子事。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明亮,光明。「昧」,昏暗,不明。就宗門言,指道「非明非暗」(向上不明亮,向下亦不昏暗,即六祖所謂的「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意」),禪宗用「本地無明」來形容此本初境界(於本覺狀態,連「明」亦不立)──《楞嚴經》一開始便談,於本覺圓明中,正由於忽生一念妄想,欲覺「不明」,由是能/所分立、明/暗對存,而輾轉裂變,由一本體而流轉為宇宙大千、色色類類(參見〈第一章〉)。由是《心經》要強調「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本無所謂的「無明」,亦無所謂「滅盡無明」,唯因「性空」!本無明暗,亦炯非明暗所及。)故「其上不皦」,向上不能以「明」來看它(在於「非明」);「其下不昧」,向下且也不是「暗」:若認它為「黑漆桶」,即錯!緣於「道」本具含本然明性!──卻也絕不是我們意識心底所認解的那個「明」,不屬明/暗相對的那個「明」!
──《憨山註》釋為「其上日月不足以增明,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體」,指的則是非常的「大明」;此「大明」,日光、月光不能使它更明亮,幽暗黑昧亦不足以遮蔽、沒污它,使它黑墮損毀;指的仍是「常住不易」的那箇!《心經》用「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來形容。大明,即超越兩極施設、兩極對立的本覺明性,自然,亦炯非明、暗所及。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繩繩,形容「道」的綿綿不綿,如繩串起,繼起無窮;指涉的是道體本具的明性,能創生無際、揮發無盡(參見〈第四章〉),卻畢竟銷歸空寂、至虛無有。其玄奧微妙,畢竟不能以世俗限量的名言、概念去詮述、理解,故「不可名」(關于此有/無之間、明/空二象微妙相生的關係,請詳參〈第一章〉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惚恍」指涉的即《楞嚴經》中,深修禪定,所抵達的五陰魔境中的「識陰區宇」(即所謂「冥諦」)的狀態。於此境界,如曙色已白、大日未出,「八識精明」映現,生命的本源於玆披露。於此境界,說沒有嘛,又宛然有此精明的光芒凸露顯發;說有嘛,卻又難以具體捉捏、描摩其形象(故用「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無象之象」:沒有形象的形象來形容),乃是一個「非空非有」,亦「亦有亦無」的玄深原點:一個從虛無混沌中可以發生、創源一切的微密境地。也正是《楞嚴經》所指稱的「罔象虛無,微細精想」;正因「罔象虛無」,所以老子用「惚恍」來表述此浩闊的空寂中,所諦顯的極精明、精微、而不可描摩的存在──一個道證的點:極端虛空中、忽露的精明(《楞嚴經》稱之為「微細精想」,正是大日將現的癥兆,只剩此一點幽微薄翳)。既是一個「道証的點」,當然,也只能「唯証方知」,親切處,唯証者會得,並不足以任何言語形容。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此「惚恍」正是宇宙、萬物生發的源點、浩闊無涯,前觀無始,自然是「迎之不見其首」;後觀無終,綿綿不絕,自是「隨之不見其後」──道本「無始無終」,那怎會有「頭、尾」呢?若有「頭、尾」,即是「有始有終」了!(禪宗則用「一圓相」來指涉此無始無終、空明不二、自性圓滿的狀態。也即「本地無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前面詮述道性、道體的本質。此處則談述得道、體道、行道之人。以及「道」足以一脈相承的理由。
──〈憨山註〉解釋,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正因為能執持此從古以來的「道」之本體,依之來調攝、駕御世間,以為應世、處事的法則(「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了知此「無始之道」(此古老的本源、本體)的,則為道統之所繫,則稱為「道紀」(「道」的綱紀與法則,也即「道」的傳統與傳承)。紀,即綱紀、統緒。
── 一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妙道禪師道: 「骨底骨董。」
佛法大意,就宗門,說穿了,也無非為「明得佛性」。而佛性,就是我們的「骨底骨董」,為人人皆具,盡宇宙、器世至為古老的古董(不是甲骨文,更不是周朝的鼎,漢朝的玉佩),因此本就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賴此體內的靈知、靈覺之性,我們才能面對、駕馭現前世間的萬象和萬有──這就是為什麼新羅義湘法師悟道時說「法性圓融無二相,舊來不動名為佛」。「舊來不動」指的便是這個從古及今、常住不動的「骨底骨董」(人人骷髏骨架中皆藏有此一只!),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即憨山所言,體解、明悟道的本懷、本體而後,依之來調御自我,來面對、爬梳、對治當代的現象與存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即,須了知「道」的本源──悟道、明道、證道(證幾分,才能知幾分;證得徹底,也才有全面的徹知徹見),才足以傳承和維繫道,始能不廢此綱紀與法統。
── 禪門的軌則,不破本參,則不能開禪堂、為人師,便是這個道理。那麼,破了本參、保任不足可以嗎?可以。在於已掌握了開門的關鑰,自然,可以將鑰匙授付予人。只是生命累劫的無明習氣,多如十座、二十座大山的棘草、林木,若保任不足,煩惱、愛染習氣未能銷融蕩盡,率爾為師,則易於引起自、他的瘡瘤與垢患,於道者本身無非是「折松枝拂蘚痕」的行為,於自法身並無利益,反增創害、冤結。這是「損己未必利人」之事。
── 故「能知古始」,就禪門言,即是「破本參」、明心見性、洞破本面。此「知」,不是「知見」、「知識」的「知」,不止於心意識的思考。由是,修行,不止是「理」上的「我知道了!」,更在於能不能「受用」、「行持」,能不能「悟道」、「明道」、「證道」的問題。能如此,則「道紀」有份,把掌玄符有份。
楞嚴經大意 在 陳學聖 Facebook 八卦
《道德經》名言、綱要 上課地點:大鑑禪堂,二○一九年五月二十四
日
第十二堂課之二 梁寒衣老師撰筆,黃麗月聽寫
(《道德經》弘法第12堂二○○八年六月六日授課錄音)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描述大道體虛,超越眼目感官、名相思惟所能擬議,乃惟悟方知、惟證方能。惟明道、體道者,始得作為傳承──此即「道紀」。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夷」,無色,古文有「消,滅」意,指不可以眼見。「希」,無聲,古文有「止,歇」意,指不可以耳聽。「微」,無相,古文有「無,隱」意,故不可以手搏取(搏,即「攫取」)。──此處以「夷,希,微」描寫道性一體的三個特質,即非色、非聲、非形相,炯非眼耳感官所能捉摸、撈取、觸知、掌握的範疇,亦非言語、意識、思惟所可擬議、思議──此即「道」不可分割的「一體三面」(乃「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換句話說,「道」不可用眼睛看,耳朵聽,亦不可撈摸、把捏出來,亦非語言、心靈、智識所能擬設、揣測,乃「唯悟方知、唯證方至」的:僅能循著系統,用修法逼近它、驗證它(一旦悟道,則明明晃晃、如掌中菴摩勒果)──倘然僅是看經、聽法,那麼,便僅能是模擬概略……只是「可能如此」罷了,大如盲人摸象般,所摩勒的仍不出意識心的想像、投影和捉捏;正如握有一張英國倫敦地圖,和腳踏實地、走在倫敦、實際感知「本地風光」是兩碼子事。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明亮,光明。「昧」,昏暗,不明。就宗門言,指道「非明非暗」(向上不明亮,向下亦不昏暗,即六祖所謂的「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意」),禪宗用「本地無明」來形容此本初境界(於本覺狀態,連「明」亦不立)──《楞嚴經》一開始便談,於本覺圓明中,正由於忽生一念妄想,欲覺「不明」,由是能/所分立、明/暗對存,而輾轉裂變,由一本體而流轉為宇宙大千、色色類類(參見〈第一章〉)。由是《心經》要強調「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本無所謂的「無明」,亦無所謂「滅盡無明」,唯因「性空」!本無明暗,亦炯非明暗所及。)故「其上不皦」,向上不能以「明」來看它(在於「非明」);「其下不昧」,向下且也不是「暗」:若認它為「黑漆桶」,即錯!緣於「道」本具含本然明性!──卻也絕不是我們意識心底所認解的那個「明」,不屬明/暗相對的那個「明」!
──《憨山註》釋為「其上日月不足以增明,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體」,指的則是非常的「大明」;此「大明」,日光、月光不能使它更明亮,幽暗黑昧亦不足以遮蔽、沒污它,使它黑墮損毀;指的仍是「常住不易」的那箇!《心經》用「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來形容。大明,即超越兩極施設、兩極對立的本覺明性,自然,亦炯非明、暗所及。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繩繩,形容「道」的綿綿不綿,如繩串起,繼起無窮;指涉的是道體本具的明性,能創生無際、揮發無盡(參見〈第四章〉),卻畢竟銷歸空寂、至虛無有。其玄奧微妙,畢竟不能以世俗限量的名言、概念去詮述、理解,故「不可名」(關于此有/無之間、明/空二象微妙相生的關係,請詳參〈第一章〉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惚恍」指涉的即《楞嚴經》中,深修禪定,所抵達的五陰魔境中的「識陰區宇」(即所謂「冥諦」)的狀態。於此境界,如曙色已白、大日未出,「八識精明」映現,生命的本源於玆披露。於此境界,說沒有嘛,又宛然有此精明的光芒凸露顯發;說有嘛,卻又難以具體捉捏、描摩其形象(故用「無狀之狀」:沒有形狀的形狀,「無象之象」:沒有形象的形象來形容),乃是一個「非空非有」,亦「亦有亦無」的玄深原點:一個從虛無混沌中可以發生、創源一切的微密境地。也正是《楞嚴經》所指稱的「罔象虛無,微細精想」;正因「罔象虛無」,所以老子用「惚恍」來表述此浩闊的空寂中,所諦顯的極精明、精微、而不可描摩的存在──一個道證的點:極端虛空中、忽露的精明(《楞嚴經》稱之為「微細精想」,正是大日將現的癥兆,只剩此一點幽微薄翳)。既是一個「道証的點」,當然,也只能「唯証方知」,親切處,唯証者會得,並不足以任何言語形容。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此「惚恍」正是宇宙、萬物生發的源點、浩闊無涯,前觀無始,自然是「迎之不見其首」;後觀無終,綿綿不絕,自是「隨之不見其後」──道本「無始無終」,那怎會有「頭、尾」呢?若有「頭、尾」,即是「有始有終」了!(禪宗則用「一圓相」來指涉此無始無終、空明不二、自性圓滿的狀態。也即「本地無明」)。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 前面詮述道性、道體的本質。此處則談述得道、體道、行道之人。以及「道」足以一脈相承的理由。
──〈憨山註〉解釋,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正因為能執持此從古以來的「道」之本體,依之來調攝、駕御世間,以為應世、處事的法則(「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了知此「無始之道」(此古老的本源、本體)的,則為道統之所繫,則稱為「道紀」(「道」的綱紀與法則,也即「道」的傳統與傳承)。紀,即綱紀、統緒。
── 一僧問: 「如何是佛法大意?」
妙道禪師道: 「骨底骨董。」
佛法大意,就宗門,說穿了,也無非為「明得佛性」。而佛性,就是我們的「骨底骨董」,為人人皆具,盡宇宙、器世至為古老的古董(不是甲骨文,更不是周朝的鼎,漢朝的玉佩),因此本就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賴此體內的靈知、靈覺之性,我們才能面對、駕馭現前世間的萬象和萬有──這就是為什麼新羅義湘法師悟道時說「法性圓融無二相,舊來不動名為佛」。「舊來不動」指的便是這個從古及今、常住不動的「骨底骨董」(人人骷髏骨架中皆藏有此一只!),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這是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即憨山所言,體解、明悟道的本懷、本體而後,依之來調御自我,來面對、爬梳、對治當代的現象與存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即,須了知「道」的本源──悟道、明道、證道(證幾分,才能知幾分;證得徹底,也才有全面的徹知徹見),才足以傳承和維繫道,始能不廢此綱紀與法統。
── 禪門的軌則,不破本參,則不能開禪堂、為人師,便是這個道理。那麼,破了本參、保任不足可以嗎?可以。在於已掌握了開門的關鑰,自然,可以將鑰匙授付予人。只是生命累劫的無明習氣,多如十座、二十座大山的棘草、林木,若保任不足,煩惱、愛染習氣未能銷融蕩盡,率爾為師,則易於引起自、他的瘡瘤與垢患,於道者本身無非是「折松枝拂蘚痕」的行為,於自法身並無利益,反增創害、冤結。這是「損己未必利人」之事。
── 故「能知古始」,就禪門言,即是「破本參」、明心見性、洞破本面。此「知」,不是「知見」、「知識」的「知」,不止於心意識的思考。由是,修行,不止是「理」上的「我知道了!」,更在於能不能「受用」、「行持」,能不能「悟道」、「明道」、「證道」的問題。能如此,則「道紀」有份,把掌玄符有份。
楞嚴經大意 在 第35《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37/134 的八卦
本经首楞严三昧的特色:把烦恼根源找到,拔掉,从根本上破坏烦恼的势力!让我们很快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安住正念,乃至于达到临终的正念,感应佛陀加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