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獨處,很重要。
但這只是成就真正藝術家的”基本盤”。
不只村上春樹,歷史中許多知名的思想家都知道”獨處”的重要性。
盧梭堅持每天獨自步行 6 小時,出版《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強調孤獨有助於人類靈魂得到解放;吳爾芙每天早上十點都要獨自外出散步,讓自己聞聞花香、聽聽鳥鳴,就擁有寫作靈感;梭羅直接將自己流放到瓦爾登湖,透過半隱居方式學習專注。
沒有別人打擾,你才有機會把五感打開,專注感受周遭環境流動,好好體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不過我認為,若想成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獨處”只是第一步,而且還是最粗淺的,畢竟這兩年因疫情緣故,我見到很多人都”被迫獨處”,卻也沒覺得他們有多麽自在開心。
於是這便回到我一開始說的:不只獨處,你還必須”有意識地生活”。
有意識的生活,學習像”孩子”一樣
對一切全盤接受,視為學習。」
文章出處:https://reurl.cc/gWZDq4
#舊照
#獨處
#有意識的生活
#像孩子一樣
#對一切全盤接受視為學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介紹 訪問作者: 林保華、 楊月清 內容簡介: 生涯遍及五國的資深評論員, 走過八十一個春夏秋冬的回憶錄。 書寫「心史」與「跡史」 何謂「賣國」與「愛國」 如何「順民」變「刁民」 印尼成長、中國學習、香港就業...
梭羅思想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夜.語錄.山中書房》
* 回憶是一種相見。忘卻是一種自由。
——紀伯倫
* 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張愛玲《流言》
* 對生命,對人類,過分的悲觀,過分的樂觀,都是不誠實的。看清世界荒謬,是一個智者的基本水準。看清了,不是感到噁心,而是會心一笑。—木心《文學回憶錄》
*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的景觀,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普魯斯特
*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滿意足。我的靈魂很舒服地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很快樂。當一個人優閒陶醉於土地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實上,他那六尺之軀,何嘗離開土壤一寸一分呢?—林語堂
* 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一人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林語堂
*活著,帶著世界賦予我們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殘損的手掌撫平彼此的創痕,固執地迎向幸福。因為沒有一種命運是對人的懲罰,而只要竭盡全力就應該是幸福的。擁抱當下的光明,不寄希望於空渺的烏托邦,振奮昂揚。因為:生存本身就是對荒誕最有力的反抗。—-卡繆
* 生命無所謂長短,無所謂歡樂哀愁,無所謂愛恨得失。一切都要過去,像那些花,那些流水。—-三毛《秋戀》
* 我無比貪婪。我想要生命中的一切。我要既當男人,又當女人。我要有許多朋友,並仍擁有孤獨。我要使勁工作、寫好書,還要旅行並玩得開心。我要活得自私,還要活得無私。同時擁有這一切如此之難,而當我無法同時擁有它們時,把我氣得夠嗆。—西蒙·波娃
* 旅行會改變人的氣質,讓人的目光變得更加長遠。在旅途中,你會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你才能瞭解到,並不是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這樣,人的心胸才會變得更寬廣 。—余光中
* 不管問題多困難,情況多悲慘,只要還能笑,當然很多時候或許根本笑不出來,但只要能笑一笑,就會有重新充電的感覺。這是事實。—-伊阪幸太郎
* 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梭羅
* 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鍾情。—汪曾祺
* 每個清晨都像一記響亮的耳光,提醒我,若不學會遺忘,就背負絕望。——饒雪漫 《離歌》
* 願新的一年裡,我們能遠離古怪的事,做個健全的人。——王小波
* 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姍姍來遲,現在象箭一樣飛逝,過去永遠靜止不動。—席勒
* 到了一定的年齡,人生的所有疑惑幾乎可以全部濃縮成一個問題:應該如何生活?——巴克曼《清單人生》
*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榮格
* 這世間的真話本就不多,一個女子的臉紅,勝過一大段對白。」 可後來有了胭脂, 便分不清是真情還是假意! —《駱駝祥子》
* 一路上追逐奔波,最後想要的不過是:寧靜的幸福。——張小嫻
梭羅思想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夜.語錄.茜茜家族》
* 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裡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皇宮一般。人,犯不著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梭羅
* 當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會用寬容的懷抱,接納你。——羅曼·羅蘭
* 最好是嫻靜地招呼那熹微的晨光,不必忙亂地奔向前去,也不要對落日忘記感謝。——周作人《雨天的書》
* 你以為不可失去的男人,原來並非不可失去。你流乾了眼淚,自有另一人逗你歡笑,你傷心欲絕,然後發現不愛你的人,不值得你為他傷心。每個失戀者都曾經淒然說過:我不會再這麼愛一個人了。今天回首,何嘗不是喜劇?情盡時自有另一番新世界,所有的悲哀也不過是歷史。— —張小嫻
* 總有一天,你會對著過去的傷痛微笑。你會感謝離開你的那個人,他配不上你的愛、你的好、你的痴心。他終究不是命定的那個人。幸好他不是。— —張小嫻《謝謝你離開我》
* 幸福沒有明天,也沒有昨天,它不懷念過去,也不嚮往未來,它只有現在。——屠格涅夫
*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即使開了一輛老掉牙的破車,只要在前行就好,偶爾吹點小風,這就是幸福。
——胡適
* 我要把昨天我做的夢,
拿到冰箱裡冷凍。
到遙遠的一天,
我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翁,
我就把這個可愛的美夢
拿出來解凍,
然後把它煮沸,坐下來,
浸暖我冰冷的雙足。
——希爾弗斯坦《冰凍的夢》
* 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沒有雜亂的市場,沒有眾多的居民。冷冷清清,冷冷清清,只有一片落葉,只有一簇花叢,還偷偷掩藏著兒時的深情。——顧城《我是一座小城》
* 每一汪水池裡,都有海洋的氣息。沒一顆石子中,都有沙漠的影子。——帕烏斯托夫斯基《金薔薇》
* 「在幻變的生命里,歲月,原是最大的小偷…」——《歲月神偷》
* 因為憂慮、苦悶過,才倍感內心平靜的曼妙;因為猶豫、懶散過,才發現人生越自律越自由。所以說負面情緒是人生這場饕餮盛宴的佐料,不可多,但也不可無。
——卡倫·霍妮《我們內心的衝突》
* 「永遠的少年」聽起來是那樣美好,」永遠的少女」卻變成一個不認老的女人,我們以後都是少年吧。 —張小嫻
—-圖片:茜茜家族偉大的領袖們:依序為:饅頭,丘吉爾,西西里島,東大寺,忽必烈,忽冷忽熱,史特勞斯
梭羅思想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介紹
訪問作者: 林保華、 楊月清
內容簡介:
生涯遍及五國的資深評論員,
走過八十一個春夏秋冬的回憶錄。
書寫「心史」與「跡史」
何謂「賣國」與「愛國」
如何「順民」變「刁民」
印尼成長、中國學習、香港就業、美國短居、台灣入籍
歷經東亞政治局勢動盪時刻,原鄉與異鄉間的輾轉奔波
身分認同與人生價值的抉擇,書寫七十餘載的壯闊漂盪
本書雖以「心史」為主,也不乏「跡史」,即可作自傳來看,也可作歷史來讀。由於作者生涯遍及印尼、香港、中國、美國到最後定根台灣,而且敢言人之不敢言,內容豐富多彩自不待言。
作者披露了他的「雜種」身份,還是皇親國戚的「賣國」世家;「賣國」表達他具體化中國歷史的若干背景,「雜種」更是對傳統中國史觀的顛覆。
這是一本作者由共產黨的「順民」轉變為「刁民」的歷史見證;從史的誤會走向歷史的必然。不但有上當受騙的經歷,也有覺醒反思的過程,更有追尋光明的勇氣與行動。
在面對全球民主與獨裁、自由與專制大對決的關鍵時刻,作者對其一生平實的敘述與敏銳的觀察,有其可貴的價值。
作者簡介:林保華
1938年出生於中國重慶,兩個月大隨父母移居印尼梭羅,在那裡接受華語小學教育,開始接觸左傾思想;1949年移居首都雅加達在中共控制的華語中學就讀,1955年回中國。1960年畢業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被分配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教。1964年被調到化工局半工半讀技術學校,文革期間下放車間勞動,1976年離開中國到香港定居。在香港長期從事時政評論,先後擔任中報、信報編輯,1986年在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擔任張五常教授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助理研究員。1997年移民美國,在美國繼續評論時政,並任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2006年移居台灣,繼續時評工作,並且與台籍妻子楊月清共同創辦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與台灣維吾爾之友會擔任創會理事長,並任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與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亞洲公共文化協會理事。
梭羅思想 在 從思想到行動 (3)梭羅的公民的不服從論 - YouTube 的八卦
時間:2014年7月5日(星期六) 7:00 PM - 9:30 PM地點:台灣教授協會/ 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25巷15號地下室(忠孝新生捷運站2號出口後直行, ... ... <看更多>
梭羅思想 在 亨利·戴維·梭羅 - 求真百科 的八卦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美國作家、 ... 其思想深受愛默生影響,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