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本版第二多讚數的貼文。謝謝大家捧場。
88本書的國家心路歷程
(這是我對台灣文壇50年的總答覆。原文很長,只摘要其中三分之一。)
(略)
思想和情感交織出品味。傳統文學還在雅字中浸淫,引經據典。馬克吐溫用最簡白的少年語彙,和既生動又無厘頭,充滿想像力的鬼心思,創造新的文學語言風格。文學審美的新里程碑。
「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威廉福克納說。福克納是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所有的美國文學,都來自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芬恩的冒險。」海明威說。海明威是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史坦貝克在「俄羅斯紀行」A Russian Journal中說,美國和英國的優秀作家是社會的監督者,批判者,質疑者。「這正是美國社會和政府都不怎麼喜歡作家的理由。」幽自己和美國一默。史坦貝克是196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美國文學名著幾乎都充滿強烈的社會批判。
1850年,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紅字」The Scarlet Letter,像用強力水柱洗臉波士頓Boston。這是個當年集美國光榮於一身的城市,也是歐洲移民夢想建立的許諾之城。
1852年,史托夫人Harriet Elizabeth Beecher Stowe的「湯姆叔叔的小木屋」Uncle Tom's Cabin,或譯「黑奴籲天錄」,敘述黑奴的悲慘生活和命運,被譽為「替美國南北戰爭鋪設好舞台」。1854年,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爾登或林中生活」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拒絕繳人頭稅的三十幾歲青年男子的「公民不服從」,反都市,反政府,反奴隸制度。
1926年,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犯罪致富的大亨費盡心思,奢華營造,想重拾早年的愛情美夢,終不可得。一場豪華,虛偽,墮落的夢碎。批判美國東部腐敗的都市價值。
1929年,福克納的「喧鬧和憤怒」The Sound and the fury,控訴黑人受歧視。
1940年,海明威的「鐘為誰響」For Whom the Bell Tolls,呈現戰爭的荒謬。
1951年,沙林傑Jerome David Salinger的「麥田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男主角霍登被退學的故事,批判教育的教條和守舊。
1957年,傑克凱羅亞克Jack Kerouac 的「在路上」On the Road。幾個美國年輕人,橫貫美國東西部,自由自在做各自想做的事,反傳統價值。美國「垮掉的一代」,嬉皮運動的經典代表作。
1960年,哈波李Harper Lee的「殺了一隻仿聲鳥」To Kill a Mockingbird,美國南方小城的種族歧視,塑造一位反歧視的公正白人英雄。
「麥田的守望者」台灣譯為「麥田捕手」,好像是在麥田苦練棒球。「告別武器」A farewell to Arms,譯成「戰地春夢」。海明威鮮明的反戰意識和直白風格,竟宛如文藝小說。「瓦爾登-林中生活」強調簡單simplicity,回歸自然。把「公民不服從」的梭羅,譯成「湖濱散記」的優雅修飾風格。跨文化的風格謀殺。
「信雅達」的翻譯準則早就過時。現代小說充滿常民思想,情感和語言。俚語,髒話,口頭禪都有。雅則不信,雅則難達,信達已足。該雅則雅,該俗則俗。
殖民地的統治者鼓勵人民拼經濟,思想和品味跟著母國走。文學是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技術和藝術。風雅是殖民地統治者,謀殺殖民地人民思想和情感的招數。
殖民地時代的文學價值,貴重在反抗統治體制。潘恩的「常識」稱英國和歐洲的貴族是「一種從腐敗社會生長出來的霉菌」。「先烈的熱血和天理之聲在召喚,獨立的時刻到了。」「常識」成為美國獨立革命的聖經。華盛頓深受震動。民間和軍中都在讀。識字的讀給不識字的聽,長官對著部隊朗誦。
「紅樓夢」是中國在大清帝國殖民時期臣服的經典顛峰。殖民風的舊文學價值和品味已在中國終結,卻在台灣成為文學主流的傳承。從文學就可洞悉台灣的殖民地本質。殖民地的品味和性格,就是風雅和馴服。
批判是現代文學的核心價值,帶來獨立思考和反省。批判是起點,原創是核心。原創就是對傳統批判的最具體表現。批判和創新同時進行。
跨領域和跨界的緊密結合,從二十世紀下半葉就開始,已是二十一世紀美國文學主流。小說和非小說,虛構和非虛構的傳統界線已被打破。非虛構小說中充滿真人真事的成分,以及科學和歷史等知識。創造性非虛構Creative Nonfiction或稱文學性非虛構Literary Nonfiction,使用文學性的風格和技巧表現知識,閱讀趣味像在讀小說。
文學之旅就是國家心路歷程。人生不是朝露,人生從母親最勇敢的那一天開始。
(摘自新書「磅礡美國」序篇 88本書的國家心路歷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湖濱 散記 原文 在 Facebook 八卦
夏天的五點到七點是最讓人有宇宙靈感的時刻。
我總是趁這兩個小時出來放風兼遛狗。
但我並沒有狗,我自己同時扮演柴犬和主人。
穿著超舊還捨不得淘汰的球鞋,戴著太陽眼鏡慢跑,
口罩讓我呼吸不順暢,越跑越沮喪,腦內完全沒有分泌多巴胺。
也許我出來慢跑的理由只是為了聽耳機裡面的音樂。
如果你在黃昏時分看到忠孝橋下一個跑沒幾步就微掰咖的短褲男子,
那應該是我,或者跟我一樣的魯蛇分身。
★
七點之後的晚上,有著非常適合散步或放空的夏夜晚風,
我沒有欺騙各位,那種風的清爽感覺跟夏威夷根本一模一樣。
我們確實擁有和夏威夷差不多的緯度,
一樣的陽光和氣溫,也有好吃的鳳梨,還有比他們好逛的farmers market。
好吧,只是整體氣氛營造差了一點。
「如果這裡有夏威夷的風,就當成是在威基基海灘一樣暢快地活著吧。」
我在夏夜裡彷彿領悟了什麼似地告訴自己。
但環河南路旁的機車呼嘯聲一直提醒我這裡是新北市三重區。
★
不出門的日子,很適合從事一些老派活動。
例如慎選主題式的讀書。
《貝加爾湖隱居札記》是我五、六月的床邊讀物,
只是夏天讀這種書有點無法理解書中寒冷氣候,
尤其我又躺在竹蓆上吹著吊扇。
原文法語翻譯成中文依舊雋永優美,
書中充滿值得用螢光筆畫線的經典名句,
在這種無法盡情社交的自我隔離時代,
一個人躲在房間讀這種孤僻讀物非常適切。
想要加碼認真拜讀這本書的遠房祖先《湖濱散記》,
卻發現近幾年出版的至少就有五種版本,讓人非常困擾,
猶豫了一下,決定挑台灣人翻譯而且封面最美的版本。
因為我永遠是吃外表的人。
好聽的唱片,封面設計總是最好看。
例如《寂寞芳心俱樂部》或《寵物之聲》。
醜書或醜建築根本不適合存在這世界上。
但醜人勉強可以,
因為我們都不帥不美而且心醜得要命。
★
最近慢跑或騎腳踏車時總是想著:
「快要四十歲了怎麼辦。」
「是不是要做一些大事來紀念一下。」
「例如送自己一棟房子,或至少養一隻大家都有的柴犬。」
我變成一個暑假都快過完了才懊悔自己虛度夏日的人。
這二十年恍如隔世,一下子跳到中場休息,
到最後像是一部沒什麼劇情的連續劇,
或是話題乾掉了的廣播節目,
或者湯汁被吸光的泡麵。
對於已經四十歲的人來說這樣的焦慮可能有點小題大作,
好比如果黃山料一直在我耳邊說二十五歲以後的人生blah blah blah,
我眼睛可能會不知不覺飄向鵝鑾鼻的方向。
(山料弟借我比喻一下)
四十歲的到來,對我來說有點像是人生的期中考,
突然遇到警察臨檢,命令你拿出駕照看上半輩子完成了什麼。
我的高中同班同學拿出了他的小孩和老婆、一棟透天厝和會計師事務所,
而我什麼都沒有。
★
奧運快開始了,
我對於每個人對各式球賽競賽規則如數家珍感到訝異。
各位到底是如何主動學會這些大人常識?
例如我永遠看不懂棒球,也不覺得看懂之後會有什麼樂趣。
每次奧運只能看一些不需要深度理解也可以得到娛樂的競賽例如花式跳水或水上芭蕾。
心智永遠停留在中學生程度。
最近感覺投資股票也變成一種大人必備常識,可惜我永遠不想要理解。
但是我想要有一天可以叫得出路邊雜草野花的名字,
聽到鳥叫聲就知道是夜鷺或喜鵲。
分辨得出波士頓萵苣或紅橡萵苣的口感,
反正人生就是自助餐夾自己想吃的菜就好別人管不著。
★
非常驚訝地發現盧彥勳和莊智淵竟然繼續參加本屆東京奧運,
那感覺好像2021年跨年演唱會名單上竟然有伍思凱和童安格一樣。
有種時間一直被暫時停止的錯覺。
也許男孩們在邁向大叔之前永遠需要來個奮力一搏,
幫自己的青春劃下驚嘆號或句點。
常常有許多台灣老男孩們的存在,
讓我覺得人生還可以有理想有希望。
我永遠給予他們發自我內心最真切的仰慕和祝福,
也同時祝福這世界上某些咖啡店和每隻不屬於我的柴犬。
此刻可惡的宇宙對著忠孝橋下掰咖的我講了一句法文:
Tu n’es pas trop vieux, et il n’est pas trop tard !
(照片攝於很像夏威夷的重新橋下)
湖濱 散記 原文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八卦
新書到府!周末常常因俗務纏身無暇上山,但透過書籍還是能神遊一下這廣大的世界,尤其跟「山」有關的最好。
另一個原因是登山裝備跟服飾已經買得快塞爆衣櫃了,不可小看包裹被看見後慘遭剁手的可能,但假如是書籍的話,起碼還可以藉著增加知識的崇高理由,堂而皇之的申請入庫、通過審查!!
至於買了這麼多書是否有一天能看完,倒是另一回事了 ...
.
這三本書我都有考慮買原文版過,但之前啃了本《黑暗之心》(因為對於殖民地之於原住民和自然環境的議題有興趣),還是覺得速度太慢了。然而中譯本 ... 也要小心踩到雷喔,我以前在親戚家的書架上抽了一本《湖濱散記》,明明是中文,看了幾段就因為翻得太糟糕讀不下去。這是什麼感覺呢?就是翻得太過生硬了,我都可以從中文的結構和句型推敲出原文的樣子,刀削斧鑿的痕跡太重。
這三本書兩本英國,一本美國。
要論影響力跟歷史地位,梭羅的《湖濱散記》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我所研究的美國自然保育制度與政策,一部分都可以說是來自這本著作的精神啟發。大家的腦子裡裝了什麼,跟制度長什麼樣子有很大的關係。
武斷一點來說,認同這本書的人也會認同爬山應該要自給自足,東西全部自己背,獨攀也不打緊。夥伴很重要,但不是我們該汲汲營營尋找的關係,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學習自理和自處,才能從中獲得啟發。
雖說歸隱山林的生活方式對於多數人來說不太可行,但透過多日的登山健行活動,徜徉荒山野嶺之間,還是能體會其精神一二。
《輝耀之山》和《山之生》一個是超硬派的青春登山行紀,另一個則是從自然環境中瞭解自己的靈魂。後者所描述的境界:不追求登頂、不追求紀錄,只求在山裡面領略生命,相信也是不少非主流山友所追求的吧!
關於這兩本書的事,我有空再想想、寫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