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八十七年的人生,柴契爾夫人昨天離世。
八零年代,還在英國留學的我,曾經身歷其境的看著這位被稱為Iron Lady的女性首相把50年代戰後長期陷入困頓的英國經濟振興,重建英國人的信心,也讓英國重拾世人的尊重。
回顧她當年被稱為「柴契爾主義」的經濟信條:自由經濟和個人自由是相互依靠的元素,而只有信守個人責任和辛勤工作才是讓國家興盛之道,並且自由市場的民主絕不屈服於侵略。儘管柴契爾夫人離開政壇已久,但這些思維,依舊值得今天的我們深思。
然而,同樣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就在當年帶領著傳統保守政黨雷厲風行的執行各項改革政策時,缺乏對弱勢者的保障,造成英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弱勢者的處境更為困難。
無論是非功過,柴契爾夫人都是第一位在現代西方世界領導一個主要國家政黨並且成功走向執政的女性。儘管她的時代已經結束,但歷史將會記錄她身為一位女性從政者的勇敢與堅持,以及在那個冷戰的年代裡,她為英國與世界所做的一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1979-MAY. 04 鐵娘子上任 / 《#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 (00:18:17) 1944-MAY. 05 甘地獲釋 / 《#甘地》Gandhi (00:36:29) 1967-MAY. 06 香港六七暴動 /...
柴契爾夫人主義 在 蘇貞昌 Facebook 八卦
在1980年代,以新自由主義推動英國經濟改革, 並帶領英國贏得福克蘭戰役的柴契爾夫人,剛剛過世了。
她是英國第一位女首相,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在位最久的英國首相,在冷戰時期,與美國的雷根總統共同捍衛了反共陣營。而今哲人已逝,國際環境轉變,從圍堵到交往,情勢也大為不同。
她的成就以及影響,後人難望項背。左右各派對她或有不同評價,但我們敬悼典範隕落。
柴契爾夫人主義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八卦
「韓國瑜哭了!」「賴清德哽咽。」「郭台銘流下男兒淚。」「柯文哲開始哽咽。」
為了選總統,大家都哭了。
作家汪浩整理出近來的新聞標題,並建議蔡英文總統下次受訪時應該嚎啕大哭。
這當然只是玩笑話,不過在政治的世界裡,男性流眼淚經常被形容是真情流露,鐵漢柔情,女性流眼淚則通常被認為是非理性、情緒化。
在新書《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中,政大政治系教授楊婉瑩有篇文章分析了這個現象。她寫道:
「『當女人進入政治之後就變成男人』,這句話是在『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某個新聞訪談節目,討論梅克爾時接著提到柴契爾夫人,某位女性評論員這麼說了。」
「這句話中的男人,不是生物的男性,更精確地說,她所指的是社會想像的男性氣質,是在二分的性別分類中投射出來的性別標準。」
「很多女性從政,經常會被用男性的標準來期待,不僅如此,更棘手的是,女性政治人物更會被雙重標準檢視,會被以男性的標準要求,也會被男性的標準否定。」
「在關於女性領導的研究指出,由於過去政治領袖多為男性擔任,人們對於領袖的氣質的期待是高度陽剛化的,多數人期待女性政治人物必須表現出堅強、競爭性、勇敢果斷的領袖氣質,可是擁有這些陽剛特質的女性又會被視為不具備女性溫暖關愛的特質,不像個女性而不受到選民青睞。」
「對女性從政者,這種『雙重束縛』(double bind),陷女性於困難的抉擇,類男性的女人才有領袖氣質,但太像男性缺乏女性特質的女性不受歡迎,而擁有女性特質又顯得柔弱無能。這種雙重束縛要求女性必須滿足兩者,只有其一者會受到懲罰。」
「此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傳播學者傑米爾生(Kathleen Hall Jamieson )專書的討論,指出女性政治人物所遇到的性別角色與政治角色的衝突:女性政治人物,必須表現出陽剛的特質(果斷與不畏衝突)的特質,但這種所謂的領袖特質又被視為是性別角色上踰越與不自然的;但若不具備這些陽剛特質,又被認為不具備領導特質。」
「傳統性別角色框架下,男性被期待具有能動性特質(agentic)──強調自信、控制、主導、野心、進取等特質;而女性則應具有社群性特質(communal qualities)──強調利他、關愛、照顧、友善等特質,而前者男性的能動性特質被視為更符合領袖的特質。」
「女性政治人物因此面對雙重偏見,符合性別角色就不符合領袖特質,符合領袖特質則不符合女性特質。如此使得女性政人物既不容易進入政治,進入後也不容易成功。」
「簡單地說,女性從政者會面臨無法扮演好女人角色,或無法扮演好政治領袖的角色,或是兩者皆做不好的困境。而女性之所以可能兩者皆做不好,在於這兩種角色的基本標準的設定是互相矛盾的,並以男性的需要為標準來制定。這個雙重標準的矛盾化結果,導致女性政治人物的進退失據。」
楊婉瑩進一步指出,在臺灣的政治環境中,這種厭女政治可以變形為幾種不同的模式,如
[去女性化]
「對女性政治人物的研究指出,『生氣』或情緒表達對女性政治人物來說是危險的,既偏離女性溫和友善的想像,同時可能強化女性情緒化的想像,容易被懷疑不適任重責大任。」
「女性政治領袖只要不是溫和理性地下達指令時,都很可能被解讀為『震怒』或『生氣』,將其權威非理性化,也否定其不同行使權威方式的正當性,只能以特定溫和理性的方式來溝通說服,否則可能偏離女總統的想像。」
[超女性化]
「消費主義與和現代風潮下,女性政治人物,經常被當作是明星甚至是模特兒對待,聚焦在她外表髮型衣著的吸引力,強調時尚、性感、華麗、消費等。強化女性政治人物『超女性化』(hyperfeminity)特質,使得這類超女性化的女性既是女性主流世界的例外,也因為其屬於政治圈的少數、他者。」
「這種過度關注女性的裝扮外貌的現象,將女性從政過程『瑣碎化』(trivialization),用各種八卦傳聞否定其價值,用傳統性的框架將女性物化,對女性政治人物其實已構成另類的象徵性性別歧視。」
[少女化]
「在主流對女性的期待中,『少女化』或凍齡經常用來誇獎女性保養有方,幾乎是可以拿來在廣告中稱讚女性的說法,所以媒體用這些修辭時,一般多數不會感受到性別歧視的問題。然而矛盾之處正是在於,女性被期待凍齡不會老,但是凍齡的女性在公領域又被認為太嫩了,不需要被認真對待。」
「女性從政者原本就是相對少數,經常被期待要有多於男性的政治經歷,才能看起來和男性相當,而資歷積累往往和年齡成熟同步。女性面對要滿足主流社會對女性外貌年輕化的壓力,同時要有相較男性更成熟的政治資歷,這種矛盾標準,永遠只能選擇其一(either-or)。但是將不是少女的少女化的同時,其實是將之同時否定(neither-nor)為既不年輕也不可靠。」
[老女人化]
「『女性永遠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年齡』(never the right age),年齡對女性進入公領域是多重的障礙,在政治上更是變本加厲。年齡歧視(ageism)通常是指稱對年長者的歧視,對女性則是雙向的歧視。」
「年輕女性容易被性化在人際關係受歡迎,但是在工作上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既是女性又年輕的雙重不被信任、是否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懷疑、差別化待遇低薪等問題。年長的女性,則是不論在主流的性別框架,或是在工作資歷積累與權威的行使上,恆常陷於雙重危險的處境。」
「上述這些不同的類型,呈顯出女性的價值既被高度性化與年輕化(sexualizing of women’s value in youth),但是政治中的女性則面臨去性化與年輕╱老練的矛盾過程。女性政治人物最好去性別化,超女性化不似政治人物,受歡迎的女性通常是年輕貌美,而年長女性往往是被忽視或是被嘲弄的對象。」
「簡言之,去╱超性化與年齡歧視兩者都共同試圖控制女性的身體,兩者都是以男性作為標準,性別、性與年齡交織出一套套女性政治角色形貌。」
*王曉丹等著,《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2019。
▎博客來☞https://bit.ly/2JFqogB
#說書 #閱讀日常 #性別 #政治
#不哭不哭眼淚是珍珠
柴契爾夫人主義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評價
(00:00:00) 開場引言
(00:00:44) 1979-MAY. 04 鐵娘子上任 / 《#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
(00:18:17) 1944-MAY. 05 甘地獲釋 / 《#甘地》Gandhi
(00:36:29) 1967-MAY. 06 香港六七暴動 / 《#喋血街頭》Bullet in the Head
(00:56:12) 1942-MAY. 07 珊瑚海海戰 / 《#決戰中途島》Midway
(01:19:08) 1429-MAY. 08 奧爾良之圍結束 /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Jeanne D'arc
(01:49:24) 1945-MAY. 0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終戰 / 《#帝國毀滅》Downfall
(02:09:24) 1940-MAY. 10 邱吉爾上任 /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02:30:59) 結語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u3BtxUH9Du4
▶ 收聽PODCAST聲音: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79-MAY. 04 鐵娘子上任 / 《#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
英國政治史上首位女性首相 瑪格莉特柴契爾,同時也是20世紀在位時間最久的首相;這位被稱作鐵娘子的柴契爾夫人,是如何挽救英國的經濟困境,政壇上展現鐵腕作風而影響後冷戰時期的世界局勢?
.
▶ 1944-MAY. 05 甘地獲釋 / 《#甘地》Gandhi
印度國父、印度的民族啟蒙代表甘地,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帶領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並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進行了一場偉大的獨立運動?做為一位獨立派的領袖,英國政府多次以不同罪名將他逮捕入獄,1944年5月5日是他第四次出獄。
.
▶ 1967-MAY. 06 香港六七暴動 / 《#喋血街頭》Bullet in the Head
影響香港近代史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性暴動,英國、中國、香港三地的矛盾情結,持續延燒至今;吳宇森早期少數以真實歷史背景的兄弟情誼電影,梁朝偉、張學友、李子雄三大明星的精彩演出!
.
▶ 1942-MAY. 07 珊瑚海海戰 / 《#決戰中途島》Midway
海軍戰爭史上第一場視距外作戰的海戰;也就是交戰雙方都是在肉眼無法觀察彼此的情況下開戰,美日雙方以航空母艦作為攻擊主體,宣告海軍的大艦巨砲時代走入歷史。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場,第一次日軍由攻轉守的關鍵之役,為接下來的中途島海戰揭開序幕。
.
▶ 1429-MAY. 08 奧爾良之圍結束 / 《#盧貝松之聖女貞德》Jeanne D'arc
來自農村的聖女貞德,帶領著法國援軍成功解救了被英國軍隊圍困長達半年之久的法國中部城市 奧爾良,讓聖女貞德成為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僅用了九天的時間完結長達半年的奧爾良之圍,可說是奇蹟中的奇蹟。
.
▶ 1945-MAY. 09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終戰 / 《#帝國毀滅》Downfall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隨著希特勒在4月30日自殺後,柏林戰役結束而進入尾聲階段。盟軍攻破納粹德國的柏林大本營後,德國與盟軍所簽屬的無條件投降書,在5月9日這天開生效。
.
▶ 1940-MAY. 10 邱吉爾上任 / 《#最黑暗的時刻》Darkest Hour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因為主張姑息主義政策,放任納粹德國勢力坐大,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張伯倫在辭去首相一職後,向國王推薦邱吉爾擔任首相。被趕鴨子上架的邱吉爾,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成功帶領英國人民度過了這個最黑暗的時刻,因次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影響近代世界歷史甚鉅。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柴契爾夫人主義 在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柴契爾)夫人:"社會主義的問題是 的八卦
翻譯:英國前首相撒切爾(柴契爾)夫人:"社會主義的問題是,你總有一天會花光別人的錢。" - 英國,錢,社會主義. ... <看更多>
柴契爾夫人主義 在 在資本主義社會,選擇簡單生活 的八卦
或許已較少人在提,但在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社會仍受雷根、柴契爾夫人的新自由主義影響,在「自由」的背後常有個欲求無度的「資本主義」默默在 ... ... <看更多>
柴契爾夫人主義 在 [討論] 柴契爾夫人的政治思維- 看板I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柴契爾夫人今日逝世,比起討論她是怎麼走的,我更希望去思考她曾經怎麼活。
一般的媒體或部份的教科書,傾向把柴契爾夫人與雷根總統歸類為新自由主義的旗手,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減少政府支出、減少企業稅收、國營事業民營化、減少社會福利
等。其最終目的是改善政府與產業的體質,在自由化的前提下,提昇效益與競爭力。
但我個人認為,柴契爾夫人與雷根主義仍有不同,她比較接近英國傳統政治思維中的
保守派,結合外交上的重商主義,以及經濟上部份的新自由主義。尤其她在反歐盟、
反歐元這方面的主張,與經濟自由主義的主章截然不同。比起經貿上的開放,她更重視
英國的國家利益,自由競爭不過是柴契爾夫人強國的工具而已。
所以,如果要我形容柴契爾夫人的思維,「實務的現實主義」更符合她的作風。同時
她也不像雷根,表面上減稅減支,實際上留給美國政府一屁股爛帳。或許不少人批評
柴契爾夫人使英國的社福面臨崩潰、勞工處境日益低落。但她的確是現代改革國家財
政的最佳典範。在國債危機日益發生的今日,柴契爾的政治主張,更值得我們參考。
因此,當我們在書上看到「柴契爾-雷根主義」不斷地出現時,是否該從歷史思考,
兩人被放在一起是因為政策上的相近?或只是時間點上的巧合而已?甚至只是政治
學者圖謀方便歸類解釋呢?我認為,還有待更多的討論,敬請各位不吝給予意見。
本文原載於本人臉書。
Ψ﹔討論仍須符合版規要求 但可有限度的觸犯邊緣 歡迎高手使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165.210.18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