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 ▍福島菊次郎 1921-2015
最反骨的報導攝影家——福島菊次郎,昨日辭世,享年94歲。
福島菊次郎1921年生於日本山口縣下松市,二戰期間被派遣至廣島西部第十部隊服役,但當1945年美軍於廣島投下原子彈時,福島因為人在宮崎而幸運地躲過一劫。戰後,他回到故鄉經營鐘錶行,並開始自學攝影,同時長期往返廣島紀錄廣島原爆受害者,後於1961年出版了攝影集《原子彈 : 一些原爆受害者的記錄》(ピカドン ある原爆被災者の記録),獲得日本寫真評論家協會獎的特別獎,但因為在拍攝期間持續接觸原爆災民的悲慘生活,自己也產生了幻聽與幻覺,被診斷為精神衰弱而住院三個月,以致無法經營鐘錶行的生意,最後也導致離婚。
同年,他帶著三個孩子搬到東京,並持續拍攝當時正風起雲湧的反安保運動、反成田機場興建的「三里塚鬥爭」,以及各種關於政治、社會、環保議題的街頭抗議事件。1969年甚至潛入日本防衛廳進行採訪,使政府兵工廠內的軍事設備曝光,揭發了軍方秘密進行的軍火計畫。但消息見報後,福島在回家路上竟被不明人士毆打致鼻樑斷裂,住家也被縱火燒毀。但這使福島更加明白自己正在做對的事,並堅定了他要永遠與當權者站在對立面的決心。他自費四處舉辦攝影展、出版數本攝影集,向日本社會披露在他鏡頭下關於原爆、政治、軍事、學運、公害、社會福利的種種問題,至今已舉辦過逾六百次展覽。
1982年,為了逃離日本政治體系的控制,他前往瀨戶內海的無人島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福島當時的伴侶不忍他活得這麼辛苦,曾一度勸他回到日本領取國民年金,結果遭到福島嚴厲地大聲斥責。直到1987年,福島罹患了胃癌,只好返回山口縣住院就醫。1989年,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去世,福島對於天皇生前從未認真反省戰爭、世人也逐漸淡忘政府犯下的戰禍罪行而感到極度憤怒,於是策辦了「戰爭責任展」巡迴日本全國各地展出,並持續從事寫作批判政府罪行。
年事漸高的福島菊次郎,堅決不接受政府養老金與任何福利救濟安排,他一人獨居生活,並拒絕子女的經濟援助,靠著微薄的稿費勉力維生。當2011年發生311東日本大地震與福島核災時,已逾90歲的他依然拿著相機出現在街頭,並積極參與著反核活動。在2012年推出的紀錄片《ニッポンの嘘 報道写真家 福島菊次郎90歳》中,可以見到福島的反叛人生,對於福島的報導攝影生涯也有完整的回顧。
一生竭力反對國家機器暴力,總是用手中的相機,揭發權力的陰暗面,勇敢質疑政府的所作所為的福島菊次郎,被日本《每日新聞》譽為有著「言行一致」的人生,是最反骨的報導攝影家。畢生努力與不公義的社會拼搏,2015年9月辭世。
向福島先生致敬。
(照片 / 中島宏樹攝影,2013年。福島菊次郎當時92歲)
---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www.vopmagazine.com
昭和天皇二戰的戰爭責任 在 用鉛筆寫日劇 Facebook 八卦
1945年7月24日,盟軍開始轟炸停泊在廣島吳市海軍基地,日本海軍僅存的數艘大型軍艦。在經過連日的轟炸後,這些船艦無不沉沒,即便倖存卻也重創。同時,美軍於港外布雷,大日本帝國重要的軍港,吳港,至此完全失去機能。
1945年8月6日,人類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引爆;三天後,第二顆原子彈被投在了長崎。一個多禮拜後,昭和天皇向日本民眾發表《終戰詔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到此暫且畫上句點。
戰爭是殘酷的,成長於承平之世的我們,估且能如此置身事外的評斷過往的時間片段,以及種種的功過。但是那七千萬,不分軍民,因戰爭而死去的生命,他們又是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呢?如果他們僥倖活著,又會如何評論那段時間呢?
但,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才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日本作為二次大戰的侵略國,在終戰75年之後,至今不斷否認、逃避許多屬於他們的戰爭責任,執政者對於許多的侵略事實絕口不提,不論是慰安婦問題、殖民壓迫以至於屠殺,這些歷史的過錯,當然是應該被追究與檢視的,甚至應該被銘記。
但這並不代表,許多因戰爭而衍伸到「人」身上的悲劇就不該被重視。對於日本而言,就是兩次原爆。這不只在廣島、長崎的人民,以至於日本,甚至是人類歷史上永遠的傷口。
兩次原爆或許在當代被視為是終止戰爭的最佳利益,但實際上,大多數應該負起戰爭責任的人,並沒有因此而受到懲罰。而例如北條鈴的母親、福原伸子的兒子、美津江的父親,這些沒有太多選擇,甚至被動支持著日本帝國侵略的庶民,生命就在當下跌入了歷史破洞之中。
戰爭,從來就沒有最大利益。因侵略屠殺而失去的性命,與消逝在原子彈的強光烈焰中的性命,兩者的本質都是殺人,都是傷口。
記得,有個日本友人曾向我說過他爺爺的故事。
他的爺爺是家中的老么,二戰期間,兩個哥哥全被徵召去為天皇打仗,結果沒有一個回來。在戰亂的過程中好幾個家人陸續過世,陪他迎接終戰的僅剩母親與姊姊。
這樣的傷痛,任誰都相信會讓他堅定不移的反對戰爭。但我錯了。鉅變的人生從昭和一路走到平成,即便要離開這個世界時,他至始至終都相信,有那麼一天,大日本帝國即將再度復興。
我不懂,朋友向我說,他以前也不懂,但後來卻也漸漸的了解:如果承認戰敗、承認日本做的事情是錯的,那麼誰來告訴他,他的哥哥為什麼要死在異鄉,連屍骨都找不到;誰來告訴他,為什麼他必須面臨家破人亡;誰來告訴他,為什麼他的人生因此變得一團混亂。
他們的確反戰,但反的是戰敗。因為這場戰爭犧牲太多,他們拚死也不想結束,因為結束後,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謝謝你,在這個世界的角落找到我,請不要離開我,請陪在我身邊。」這是一個戰爭的故事,也是一個在那個時代下,拚了命也要活著的故事。
昭和天皇二戰的戰爭責任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八卦
【#蔡亦竹:🇯🇵 軍國暴走的血之代價】
#周末回顧:「戰爭遺留的苦痛仍未遠去。」在二戰終戰75周年紀念日的這一天,《美聯社》報導日軍當年在太平洋戰爭中戰死的軍官們,至今仍有超過100萬人的遺骨下落不明或身分難以辨認,而經過了75年的時光,不是在政府的忽視下不了了之、就是隨著戰後各種混亂與複雜的因素而被消逝,之中也包含了被強制動員的台籍與朝鮮日本兵。日本史學家、研究遺骸問題的浜井和史認為,對於遺骸處理的忽視,其實也就是日本始終不願正視和面對戰爭問題、處理戰爭過往的逃避態度。
一方面強調著戰爭記憶的傳承,另一方面國家政府對於面對戰爭責任與歷史的殘酷,卻也抱持著複雜矛盾的情緒。
在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好想像和天皇為首的國體思想發揮絕大威力的年代,本全國幾乎都為連戰連勝的大東亞戰爭如痴如狂。直到東京大空襲開始,燒夷彈打造出的活地獄,才讓日本國民確定自己被政府和軍部的謊言欺騙多年。兩顆原子彈則是完全澆熄了日本本土決戰的意志,戰爭就在國民對於上層指導部的極度不信任中終結。
昭和日本虛胖的強權假象被粉碎,在1947到1952年間,日本全國由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全權統治之下,開啟了屈辱的亡國歲月...
#日本 #戰後零年 #GHQ #東京 #二戰 #山田孝之 #紀錄片 #東京黑洞 #美國 #盟軍 #終戰75年
昭和天皇二戰的戰爭責任 在 二戰後,昭和天皇為何沒有被當作戰犯受審? - PTT新聞 的八卦
文|凱祺受人敬仰的戰爭罪魁昭和天皇裕仁是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他在位期間, ... 同時,他還斥責追究天皇戰爭責任的人“有顛覆國家的不良居心”。 ... <看更多>
昭和天皇二戰的戰爭責任 在 Re: [新聞] 昭和天皇也想退位坦承一開戰就後悔- 看板Warfare 的八卦
我不太想浪費假日在回一些很沒有意義的推文口水戰。
所以我只簡單地提幾個論點。
基本上《拜謁記》的史料價值就是再對2015年宮內廳出版的《昭和天皇實錄》引援
來證明以宮內廳的立場,《昭和天皇實錄》並不是孤證,而是有同時代人在皇居
聽天皇抱怨,而以聽者的立場證明天皇當時的確有後悔。就是這樣而已。
至於如果你看不懂日文的話,那你看這篇就夠了:
https://m-miya.net/blog/emperor-showa-account.html
那麼應該會有人問:「阿你天皇為啥只會抱怨是在抱怨三小?」
首先關於明治憲法天皇的權限和其脆弱性,我已經在上一篇講過了。
那麼接下來我要提的是跟大日本帝國憲法同等的另一產物,《皇室典範》與皇室隔離性
皇室典範簡單地說,就是劃一個圈圈說:關於皇家事務,是由本法管轄。
而皇室典範又把這個圈圈含括到天皇的生老病死,再由宮內廳委任其食衣住行
甚至大臣的任命建議。所以對於天皇的概念,你必須要有一個:
「除非特定場合不然你是見不到天皇,天皇也不能隨便跑到世間。」的觀念。
這個概念也同樣適用於明治憲法的政治圈,你可以把天皇想成是一個關在皇居的珍獸
他平常並不是能隨便跑出去玩,所以他必須要透過宮內廳服侍他的人,
像是用狗仔或人肉望遠鏡般,聽宮內廳跟樞密元老說「xxx是怎麼樣的人」
天皇才能藉由聽說來掌握外界的訊息,當然天皇本身也可以傳喚叫大臣報告,
看新聞報紙,所以並不是完全受宮內廳餵訊息,但皇室典範宮內廳也是能建議大臣人選
所以也是有學者例如藤原彰主張有所謂的「宮內集團」來操作天皇的大臣人選。
的確宮內廳本身是有提議權沒有錯,所以宮內廳在政治的確有影響力。
但宮內廳的影響力又是依附在天皇的權力之下,所以宮內廳的權力也相當地脆弱。
受制於皇室與俗世政治的隔離主義,宮內廳只有在皇室才具有對天皇的影響力。
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明治憲法跟皇室典範賦予了天皇的神格與權力,但也限制了他
在政治參與的力道。天皇要講的話,第一關會面臨宮內廳的過濾、再來是大臣的過濾。
在比較正常,例如國會有多政黨健在,政治、商業、社會都有不同利益團體競爭
的環境下,天皇可以利用他的權限來任命來平衡各方面的勢力,來達到一定的制衡。
例如像大正的政黨政治跟天皇的關係,天皇可以藉由任命國務大臣來制衡派閥政治的
弊病。但是當社會反動反而號稱替天行道大殺政黨要人時,被隔離在皇居的天皇
對社會局勢所能影響的也很有限,因為天皇他不能隨便跑出皇居表示意見。
而在日本歷史上,有合法武力作政府權力基礎的政府,對於天皇影響力的規避
也大多是利用皇室封閉的特性,再做資訊跟政治的隔離。
作為實質性的立法,則是1938年的國家總動員法。當軍部已經可利用戰時法
把內閣政府架空並委任權力到軍人手上,天皇的權力也就大幅度地被架空與削弱了。
如果以現今來看,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天皇會後悔,因為在1938年後國家已經走向軍國
但真正恐怖的事情是,軍方滲透跟奪權是一步步來的,國家總動員法會過,是因為
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法案過了,給予軍人有任意倒閣的權力。而現役武官制會過
又是因為這是由515事變後,軍人變成內閣的大勢力。515事變又是因為反動派
以暗殺來扼殺了政黨政治。但為何國家會走向戰爭呢?那不止因為大正的戰爭景氣
讓日本發了戰爭景氣的戰爭財,還可以追朔到甲午、日俄戰爭以來的殖民擴張政策。
一直以來軍人與對外侵略都是認為帝國富國的正道,但誰會知道最後反噬了國家本身?
裕仁天皇從戰前感到的不對勁抱怨,到1938年後被架空的後悔,大致來說是這樣的。
那麼天皇到底有沒有戰爭責任?
以目前認為天皇有罪跟戰爭責任的韓國跟中國史學者,抱持的論點大多是
裕仁當時只是中立而未反對日本走向戰爭,就算他不反對漠視東條開戰也是一種罪過。
而認為天皇沒有戰爭責任的人,也在史料中引援證明裕仁並不是支持開戰,
甚至是對自己未看到日本走向軍國把自己架空而感到後悔。
堅持天皇有罪的人,再駁斥這是「這都是卸責的狡辯」。
但在玩這種文字遊戲之前,會對一件事情後悔,不就是他對一件事有認為是做錯的認知嗎
那麼你就會知道,認為天皇有罪的人與國家,他要的是公開謝罪,以及在謝罪下的賠償。
首先關於戰爭責任的論爭,大致上可以看日文有關歷史認識的書籍。
以通說來講,日本學界的共識是:「東條與日本走向軍國跟世界大戰是錯的。」
你可以從戰後日本新憲法、到教科書都能看到,昭和二十年對於日本人,就像自己把
1945年以前的日本劃了大叉叉,並解釋為何我們的國家會走成這樣,而覺得可恥。
例如以1955年來說,如果按照年號是昭和三十年,但不論是報紙社論到專書,
作者大都會改稱「戰後十年」,就像之前發動戰爭的昭和宛如一個不祥物一樣。
大約到1990年前,日本人對於發動戰爭的歷史,是覺得可恥跟希望能一刀兩斷的。
而這樣的一刀兩斷的反省與切割,你甚至還能在現今的動畫跟輕小說看到。
例如以《奇幻自衛隊》第二季,裡面有一幕是異世界的皇太子俘虜了日本國國民
而讓自衛隊不惜破棄和談協議以武力營救其國民。
皇帝完全無法理解而問自衛隊:「不過就一個臣民而已,為何你要如此生氣呢?」
其實這算是以隱喻的方式來表現戰後新憲的日本,與戰前日本的價值觀根本上的差異。
事實上,皇帝他抱持的臣民價值觀,就是明治憲法天皇對國民的關係。
國家是身為臣民為天皇奉獻服務,而不是國家為人民所服務。故戰勝後掠奪俘虜他國
人民為奴,其臣民也不過是被當作戰利品而已。而因為戰利品被搶生氣不惜一戰的國家,
完全不可理喻。但這樣國民應為國家臣奴的思想與價值觀,已經不能通用於戰後了。
故事中伊丹耀司認為不可饒恕,揍在皇太子臉上,那大快人心的一拳,
其實是打在自己臉上,以及過往發動戰爭的舊日本歷史臉上。
再來是戰爭責任與戰爭賠償,盟軍在戰後以GHQ實質統治日本時期,當時麥克阿瑟
在日本的主要目標為:1.使日本去除軍隊 2. 保障最低生活下進行戰爭賠款
3.清算日本於國外資產並交給聯合國處理。
然後這又變成1947年後對印尼、菲律賓、緬甸、越南、韓國、新加玻、馬來西亞、柬埔寨
的國際賠款。至於為何沒有中華民國?因為蔣介石表示要以德報怨,他放棄索討。
特別是南韓在1965年日韓建交後,在日韓請求權條約又再針對了日商奴工問題
再賠了南韓8億。但問題在於說,像南韓這樣的國家,由於韓國能獨立是由反日運動
而能獲得美國與民族自決背書,反日在南韓是一種政治正確;然而該國卻也利用謝罪
與認錯不斷地要求賠款,而這又變成現在南韓文在寅在慰安婦與三菱雇用奴工的賠償
與要求重啟賠償談判的立場。
日本的學界也開始認為「我們這樣一直謝罪賠款當潘仔對嗎?」大約是從90年後
有不應該只有謝罪史觀了,但避免有心人曲解文意,我還是強調一下好了。
日本現在認為不該只謝罪了,並不表示日本認為該國二戰沒有戰爭責任。
而是承認二戰責任,以及自1947至今從戰後賠償、慰安婦賠償、奴工賠償也賠很多了
政府不應該再繼續坐視他國因為二戰戰爭責任,對已經賠過的事項不斷地索討。
以戰爭責任的論調來說,目前大概就是這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2.75.14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66628547.A.654.html
成立慰安婦基金會來處理賠償事務。但文在寅上任後又反悔要求重啟賠償談判,
把已經成立的基金會又片面取消後。
10億賠償大概跟1965年的8億美元賠款一樣沒有下文,而是被南韓收走了吧。
南韓能獲得賠款主要是該國幾乎是傾一國之力地自1992年就不斷有組織地對日本南韓
大使館要求日本道歉,日本則是在93年公開政府資料跟承認徵召慰安婦。
但賠償兩國並沒有共識,跟台灣一樣南韓碰到了慰安婦問題在戰後民法之前
而面臨的法律不溯既往的問題,後來會有轉折是因為朴槿惠答應安倍
只要日本賠款後南韓就不會再吵慰安婦,從而變成15年的道歉與賠款。
在台籍慰安婦與基金會對日訴訟跟判決敗訴後,我國在1993年針對台籍慰安婦受害者
決議給予生活補助。但對於個案來說,她們要的是日本的道歉與賠款。
「我是南韓人,但韓國本來是一家人」,故上任後是尋求跟北韓進行和平對談
這個策略到川金會跟討論北韓非核化算是成功的,文在寅在當時到達83%的支持度
但這個支持度也隨北韓與金正恩不想在跟南韓與美國演戲,破局甚至試射飛彈
和談破局也代表文在寅想藉由和平紅利促進經濟發展的口號,變成美夢一場。
反倒凸顯任內經濟發展停滯,支持度也腰斬下滑到50%以下。
文在寅他必須要找到一個議題來轉移民眾對經濟不滿的焦點,所以他採取了一個
歷任都做過的伎倆:反日抗議。
然而不論是慰安婦到三菱奴工,一個是兩國15年同意撥款與道歉,另一個更是65年就
已經賠過8億美元的事情,對日本來說,文在寅跟南韓就是一個會為了自己背信的政權
文在寅的確是藉由慰安婦要求重啟賠償談判而挽回支持,但南韓片面解散慰安婦基金會
不僅代表10億完全付諸流水,也代表南韓可以為了自己政權支持度說話不算話。
日本的反擊則是將出口優惠國剔除南韓。由於出口優惠國可以享有在日本海關手續簡化
所以南韓就變得跟他國例如台灣一樣,在進出口日本原物料時,會碰到最長90天的審查
其實南韓是否在簡化出口的白名單,對於經濟損益並不大。然而文在寅又認為是好機會
又把白名單剔除再譴責日本。當然只是譴責就還好,然而反日民粹這把火燒起來
南韓又缺乏可以合理反擊日本的手段,最後就以不續簽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作為報復。
很諷刺的是,南韓不續簽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其實是對自家國防自砍一刀。
因為關於北韓彈道飛彈的情報,南韓也是必須仰賴美國與日本的情報渠道,
所以對於日本防衛廳跟外交部長的立場,南韓的做法「幾近愚蠢」。
https://worldjpn.grips.ac.jp/documents/texts/JPKR/19650622.T9J.html
第二條第三款,日韓協議生效時,南韓就已經放棄賠款請求權主張。
你要怎麼說一個為了日韓建交而放棄要求賠償的南韓,日本又要賠償什麼呢?(冷笑)
當你覺得我是在玩文字遊戲時,你也承認所謂的「經援」贈與,實質就是針對
戰時包括日商徵用韓國民工的賠償,南韓才會簽署接受經援並放棄賠償請求權。
「3 2の規定に従うことを条件として、一方の締約国及びその国民の財産、
権利及び利益であつてこの協定の署名の日に他方の締約国の管轄の下にあるもの
に対する措置並びに一方の締約国及びその国民の他方の締約国及びその国民に
対するすべての請求権であつて同日以前に生じた事由に基づくものに関しては、
いかなる主張も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いものとする。」
「除上述第二款的規定外,締約國在簽署本協定之日和另一締約國的管轄範圍內,
對締約方及其公民的財產,權利和利益採取的措施對於根據在同日之前發生的事件
向國家及其他締約方及其公民提出的所有索賠,不得提出索賠。」
再來,日韓關於解決對日財產請求權和經濟合作的協定,是附屬於韓日基本關係條約
而所謂的條約,是國家間所簽屬自願受其拘束的協議。也並非僅拘束日本的國內法。
如果你要講在韓的國內法,那就是南韓政府基於日韓請求權協定下,再針對徵用民工
賠償所制定的「國外強制動員犧牲者等援助法」,以1日圓換2000韓元的換算給予援助金
你不懂國際法的條約要怎麼樣在締約國變成國內法法源,我可以忍受。
但完全胡扯除了表示閣下誠信的無恥外,對討論完全沒有助益。
故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