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讓我先校正我自己-#認真解讀數字意義】下午我轉了則迷因段子,簡短地寫上了「喔別」。非關立場,我覺得這件事上我做錯了。在這邊我希望能道歉彌補,也透過這則貼文,回歸粉專該有的樣貌。
我做不對的地方是,當資訊複雜難消化,第一時間我該爬梳國際案例,比較目前幾種選項的執行優劣,同時也該嘗試徵集專家學者智慧,創造討論讓大家更安心,而不是創造對立。但上面那些我沒有做到,反而第一時間迷因式、鬆散地轉貼一則嘲諷式譬喻:這不僅不夠尊重辛苦的指揮中心和一線防疫人員,也不符合大家對粉專的期待:這不是現在社會所需要的。對不起我讓大家失望,希望透過這貼文,我自己先校正我自己,彙整資訊如下供討論。(感謝下午和我通過電話讓我詢問的醫師)✨
國際上,因為通報流程或採檢量能(或遇到國定假日),而造成官方數據與實際情況有時間差,這現象在英國、日本、美國華盛頓州、加州、亞利桑那州都發生過:台灣不是第一個面臨這種情況的國家。這在英文中被統稱為“#Backlog”,不只是管理數據或採集流程的問題,還有實驗室量能的問題。
【針對篩檢量能】,英國目前做法,是政府緊急在全國範圍內廣設測試站點,分散壓力,同時也增設移動型的測試點來輔助;而【針對數據統計和大眾溝通】,美國菁英型分析雜誌 The Atlantic〈大西洋〉,有兩位先鋒記者,去年找來一群基礎架構工程師和大數據科學家,結合Github與實體志工,發起一項稱為“The Covid Tracking Project”的聯合數據計畫。(連結放在留言處)
他們從一開始邀集志工手動輸入確診數據,到後來優化流程,把運行一年來的經驗公開分享。他們說到:「防疫工作、尤其在數據採集上,是複雜且消耗大量資源的。建立強大社區回報機制,第一時間公開透明是最終解方。」面臨時間差問題,他們採取幾個替代做法整理如下:
✨👉 (一)以 #移動平均值 為考量,而非看單一一天資訊👈✨
實際案例告訴他們,相較於在意「時間差」,更應該在意的是「時間差出現的延遲是否一致」。只要延遲 #合理一致 ,那數據就具有可信度。一年來的經驗之後他們寫下:「當疫情拉長,任何一個給定日期的數據,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意思是,時間差造成的數據落差(或說校正回歸)就是會發生。只有當大批數據延遲的時間 #出現異常 才是需要注意的警訊。因此,要更多加注意的數據是「#移動平均值」,例如,從每7天或每14天平均值 #觀察趨勢,這會幫助大家解讀只從「一天」這個時間段看到的高低起伏。
✨👉 (二)#增添數據欄位 標示「數據未完整」或校正回歸。👈✨
當發生通報效率、採驗或流程問題時,如果當天採而來不及驗,他們建議增添數據欄位,直接在當天公開資訊庫標記 #數據統計未完整 data incomplete (probable cases)。最後檢驗完成時,也會再次在圖表上添加清楚筆記。綜合第一點,目前他們建議政府公開公布的圖表上面該有:*1) confirmed cases *2)incomplete (probable cases) *3)incomplete confirmed cases *4)total cases:7 days avg
*5)incomplete total cases:7 days avg 這幾個指標。
✨👉 (三) #更該加重關注陽性率解讀👈✨
林氏璧孔醫師每天衛教時間,一直在倡導的概念,和美國一年來的經驗是一致的。網站上也寫下認為我們更該關心PCR陽性率有沒有逐日下降。至於陽性率的採檢母體和認定標準,大家可以追蹤孔醫師粉專或是podcast,他有更專業的脈絡提供。先說結論,對照台灣數據,目前台灣陽性率的最高點落在5/15,當日是6.3%,陽性率之後有逐漸下降。
�
最後,為什麼會忽然出現這個說法呢?從大眾溝通的角度,今天指揮官陳時中說:「把這些案例歸在今天 #會造成很大的誤解,#對於疫情的判斷很不利,我們需要透過看每日採檢的陽性率,去研判需要採用措施的強度」
只是我感覺閱聽大眾在第一時間,忽然聽到新字眼「#校正回歸」似乎比較沒有心理準備。會冒出幾個的問題,例如今天的案例,會不會明天有校正回歸讓今天的案例攀升?我自己在第一時間聽到的心情是有些疑惑的。我很感謝大家對我的監督,督促我回歸有意義的討論溝通,我承諾下午那篇讓人誤會的迷因貼文減少發布,也請大家持續督促我🙏🙏。
那同樣的,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溝通凝聚更多專業意見,讓政府和民眾流程更順暢,讓大家安心?如果大家有好的作法,或是看到國外案例分析參照,歡迎私訊或是留言給我。
最後的最後,再次感謝第一線辛苦的指揮中心和防疫人員,感謝你們辛勞和專業的付出。I don't say it enough.
希望大家平安。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870248916462111 #書來面對第五集:為什...
數據科學家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請放手吧!給父母的五個建議】
在這個時代,華人父母對孩子的”管控“是很危險的。我們都可以給孩子我們的建議和分析,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必須逐漸放手。提供五個建議,請參考:
1)請不要讓孩子去完成你沒有完成的夢想。孩子有自己的夢想。
2)請不要讓孩子去從事你判斷是未來熱門的行業。問問自己:十年前,你預測出今天熱門的行業嗎?(移動軟體工程師、數據科學家、生物和奈米工程師等?)
3)請不要讓孩子去報考他不喜歡或不擅長的科系。在競爭白熱化的未來,從事自己不喜歡或不擅長的工作,必然會被淘汰的。要發揮自己的熱情和獨特能力,才能具有競爭力。
4)請不要讓孩子只追求“安穩”。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時代,“追求安穩” 反而是最危險的做法,因為很多“安穩”的工作都是重複性大的,因此也是最容易被機器取代的。在這個時代,孩子最需要的是強大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
5)請不要要求孩子“乖“、”聽話“。唯唯諾諾,不能獨立思考的年輕人是沒有競爭力的。有自己的想法,勇於挑戰權威的年輕人更能夠脫穎而出。
數據科學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 台灣報導大陸搶人才這個議題時,經常引用所謂台灣的觀點,就是認為中國的目的是對台灣進行統戰。但其實中國在搶人才這件事,不是針對台灣,而是針對全世界,,且各地競爭。今天北京,明天深圳,後天西安、天津宣布⋯⋯幾乎每個禮拜,都看以到不同的城市,以破例落戶,補貼、高薪,從千人人才計畫,到萬人人材,巴不得把所有世界人才能夠留在中國! 尤其美國懲罰中興通訊事件,被中國大陸稱為”中興衛星事件”,好比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美國覺得追趕不及。對中國大陸來現在他們要搶人才,就是希望能夠把大陸這次被美國所制裁所欠缺的高科技基礎生產能力補足 才能走向 2025智能大國】
華為校園招聘宣傳片,大家現在所在的區域是華為公司的F1展廳,在這裡,你們可以看到世界最先進的通信技術
來自大陸深圳的華為,目前是全球第三大智慧手機廠,更是蘋果跟三星最可怕的對手
作為大陸的巨頭企業,華為的薪資待遇比一般企業優渥,一直深受求職者青睞,最近更將求才目標投向日本,開出大學生月薪40萬日圓,碩士月薪43萬日圓,分別折合台幣11萬跟近12萬的高薪,震撼日本企業界,因為華為的薪資幾乎是日企SONY的兩倍,也因此在日本掀起了一波"工資革命"
「這裡的報酬比美國好,比歐洲好,比阿聯酋航空好,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好,就機長而言,這兒是全世界收入最高的地方了」
為了網羅最好的人才,大陸可是毫不手軟,以航空業為例,過去10年,外籍機長的月薪,從1萬美元翻到2萬6美元,而且漲勢繼續,也因此從2011年到2017年6年間,赴大陸工作的外籍機長跟副駕駛,數量就增長了一倍
「以前是各別地方缺,現在是全球都在缺,(好招嗎) ,難哪,你看我的頭髮現在白得越來越多了,(招不到) 招不到」
「10年前外籍機長待遇最好的,是中東的航空公司,但現在是在中國」
事實上大陸這波面向全球的搶人大戰,已經從企業,升級到官方,與一座城市的發展,深圳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們看看深圳創新創業的氛圍,那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我想都很難看得到,所以這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改革開放40年,這座每天都在變化的城市,依然年輕又充滿活力,這裡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會有5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截至到今年3月底,深圳各類人才總量超過510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2.9%,
而且連續3年增幅超過40%,其中包括全職院士29人,國家千人計畫人才335人
「在深圳他把人才是作為一種結構來對待,人盡其才,所以剛才那個數據當中說,深圳有500多萬人才,它的人才裡頭包括高級工,包括高級產業工人,包括創新者,包括科技人才,所以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深圳形成了一個合理的人才結構和搭配」
孔雀計畫,人才81條等政策提出,顯示深圳對人才仍充滿渴望,人才也為深圳創造出破兆的GDP,更讓它連續三年蟬聯最年輕的一線城市,大陸很多二三線城市,也期待成為下一個深圳
「3月22號,西安市公安局宣布,面向全國開放在校大學生,僅憑學生證和身分證即可完成在線落戶,截至25號凌晨,西安市三天,共遷入落戶人口15552人,成都實施人才安居工程,給到成都工作的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住由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滿五年後可申請按入住時的市場價格購買,武漢推出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爭取讓大學生以低於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房子,此外武漢首先在全國放開無門檻大學生落戶,率先出台大學生最低年薪標準等措施,長沙對各類人才放鬆限購,具有專科以上學歷或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的人才,首套購房不受戶籍個稅和社保存繳的限制,寧波對各類人才提供購房補貼,對於新型領軍和拔尖人才,最高可補貼300萬元(約1400萬台幣) 」
當部分台灣人狹隘的解讀,大陸是以各種優惠政策對青年進行統戰,卻忽略了台灣年輕人到了那裡,要面對的是來自大陸各地的尖子,甚至是全球的頂尖高手的事實
目前大陸已經有20多個城市,相繼推出誘人的人才政策,其中不乏提供住房與創業的資金補貼,以及寬鬆的落戶政策,而最新一個人才扎堆跑的城市,正是被納入京津冀一體化的天津
「對什麼是高層次人才,引進什麼樣的人才,都由市場和企業說了算,比如鼓勵行業領軍企業,自主評聘高層次人才,支持企業生產一線業績突出的技能型人才,破格評職稱,對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領域,領軍企業的亟需人才,企業家自主確定落戶條件,對亟需型人才,企業提名單,企業家推薦,可直接辦落戶」
作為直轄市,又是北京的近鄰,房價只有北京的1/3,天津市推出的"海河英才"計畫,堪稱是落戶門檻最低的人才政策,學士40歲以下 碩士45歲以下,博士不受年齡限制,只要持身分證 學歷學位證,就可以直接辦理落戶,也因此計畫推出不到一天,就吸引了30萬人申報落戶,其中絕大部分是北漂一族,他們許多人在北京工作繳稅多年,卻苦於北京嚴苛的戶籍政策,始終無法成為"新北京人"
「基本上(在北京)落戶首先有一條就卡死了嘛,個稅(繳納)10萬以上一年,那就是說年薪都得百萬以上才可以,怎麼可能,我在北京納了很多稅然後他不給我落戶,那我就來天津納稅了嘛,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容不下肉體,三四線城市容不下靈魂 就這樣,那你覺得天津是一個什麼樣的選擇,天津的話它是肉體和靈魂,可以兼顧的城市」
「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已經拿到准遷證的人員呢,目前的平均年齡是32歲左右,大部分都是青年人才,那麼從來源地上看,除西藏外,全國各省市都有,主要來自山東,河南,河北和東北地區,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也是來自在北京工作的人」
與此同時 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畫>,幫助香港在生物科技 人工智能,網路安全,機械人技術,數據分析,金融科技等領域引進大陸跟海外的人才,今年目標是搶1千名,英國金融時報這樣形容大陸的人才計畫,這會讓它從一個「製造山寨產品」的國家,轉變為一個引領全球步伐的經濟體
2008年大陸啟動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畫",以高薪資 高額的研究經費,將全球最聰明的頭腦從矽谷 NASA,跟其他地方引回北京 深圳等一線城市,迄今已經支持了超過7千多人
「嘿嘿嘿 快要完成了,你一直在忙你的最新發明,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前大數據科學家張弓,正在製作一顆衛星,飛入太空後,這顆搭載著最先進光學儀器的衛星,將會服務於古老的產業 農業,現在有些什麼進展,吳甘沙正全心投入製造一輛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
「我以前從來沒接觸過汽車 這麼一個科技產品,應該說是一個小白,作為Intel中國研究院的前任院長,2016年吳甘沙離開工作了16年的跨國大公司」
有學者分析說,大陸一直在利用全球商業跟科學網路,推動技術轉讓,外國研發投資,以及在海外培訓大陸科學家和工程師,這樣的基本戰略成了「自主創新」的概念,也正是張弓跟吳甘沙正在進行的新嘗試,千人計畫目前已擴大為萬人計畫,也引起美國的擔憂
「多年以來,專家都在警告外國人才計畫,在將科技轉移到競爭對手處扮演的角色,比如中國的"千人計畫",旨在吸引學者前往中國參與尖端技術研究,幫助中國實現在2049年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在去年,我們已有多場聽證會,比如施密特議員闡述中國已經變得如何先進,和我們已經如何丟掉在尖端領域的領導地位」
5月24號,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要求美國國防部必須停止向參與,大陸海外人才引進計畫的申請人提供經費,而川普還決定從源頭,防止大陸21世紀的"師夷長技以制夷"
「嘿 否決,我愛我的國家,美國人民需要我,紐約 我們來了,成先生,你創辦的學校,竟可以把數十萬中國學生送到美國,對他們來說,你可能是個英雄,對我而言,你只是個竊賊」
根據統計,2016年,赴美深造的大陸留學生就有30萬人,為了避免技術"被偷走",美聯社報導 美國預定從6月11號起,陸公民申請美簽效期,將從五年縮短至一年,主要針對修讀高科技產業技術的,大陸留學生及科研人員,包括機械 航空及高科技等產業類別,而這些產業都被列在大陸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當中
「我們需要敢於表達,和擅於交流的人,對這裡的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好的機會」
但美國這些舉措,並不會改變大陸全面朝人才強國,科技強國的目標前進,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以市場,豐厚待遇,發展前景,向全球人才展現"中國式吸引力"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數據科學家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評價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870248916462111
#書來面對第五集:為什麼你登不上發燒影片?數據科學家揭露演算法沒有告訴你的事
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 How Big Data Increases Inequality and Threatens Democracy
-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貼文,就有機會抽中《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 一本。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17.8.16 - 2017.8.23
👏感謝 大寫出版 Briefing Press 提供5⃣️️本贈書!
-
youtube影片連結:
►超級歪:「大家一起讓『為什麼你登不上發燒影片?』的影片登上發燒影片吧!!」
►本集節錄書摘:「大數據模型將某種歷史狀態寫進程式裡。它們並不創造未來。創造未來需要道德想像力,而那是人類才有的。」—《大數據的傲慢與偏見》
-
本集關鍵字:
#我們如何思考 #CathyOneil #大數據 #演算法 #數學毀滅性武器 #再犯模型 #矯治服務量表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大學排名 #性格測驗 #Kronos #履歷自動閱讀器 #臉書 #Google #Youtube發燒影片
本集推薦書目:
Christopher Steiner《演算法統治世界》
Christian Rudder《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
Pedro Domingos《大演算:機器學習的終極演算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創造新紀元的文明?》
#這集真是各種黑人問號
#那你算得到下一集會不會做全面啟動第三層嗎?

數據科學家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安心出行Q&A—專家解答安心8大疑問 有通報技術代替地點紀錄 新加坡已有濫用資料先例
食肆晚市、戲院和其他相關娛樂場所解禁,但就要用《安心出行》App掃描記錄。相信不少市民對《安心出行》仍然充滿疑問,這次就由幾位專家:數據科學家黃浩華(Howa)、流動應用程式開發者李勁華(Keith)、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Francis)解答有關《安心出行》的8個疑問。
近日網上流傳聲稱用原版《安心出行》App删走了網絡權限重新編寫成的改版《安心出行》。我們實試過不論真版或改版的《安心出行》App,都可以掃描不同地區的二維碼,並在App中留下出行紀錄,畫面和操作都毫無分別。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218/FOU7ZJROMBG43MAOU6UXZAULRU/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安心出行 #堂食 #限聚令 #App #新加坡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數據科學家 在 你的鏡頭教練洪婉蒨Anne H. Youtube 的評價
你知道什麼是「數據科學家」嗎?現在市場需求超高,國際機構預估,今年全球需要440萬個數據科學家,但需求缺口高達三分之一!因為只有IT專業是不夠的,還得精通文字解讀、數字運用,而且善於發想和創新 !因此國內的大數據行動廣告公司為了延攬優秀數據科學家,開出年薪至少百萬、甚至上看500萬元的條件!而國內不少大學也看到趨勢和需求,尤其東吳大學更首創巨量資料管理學院,連企業負責人都搶著報名!
-
受訪者:
威朋台灣區總經理許禾杰
東吳大學巨資學院籌備處主任許晉雄
-
文字記者:洪婉蒨
攝影記者:熊汝璽

數據科學家 在 【全方位學程】AI 資料科學家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