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佬不是吃素的!》
這幾天台灣媒體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蘋果日報》新聞網(APP)將改成「訂閱制」。
4月10日起,讀者需要完成「註冊」後才能看到完整新聞;並預告日後需要「付費訂閱」才能看到完整新聞(費用、時間尚未公布)。
未來,手機、電腦上再也沒有「免費的」蘋果新聞可看了。
自從《蘋果新聞網》宣布採用訂閱制後,蘋果粉專一面倒的罵聲,短短幾天,粉絲大量流失的「數萬人」;有不少網友烙話:『看新聞居然要註冊、還要付費!不看就不看,又不是只有蘋果可以看。』
有人說黎佬自廢武功,和龐大的臉書流量過不去;也有說,黎佬以為《蘋果日報》是《紐約時報》,自我感覺良好。
崴爺對黎老闆這次的大動作有些看法,想和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純粹交流,不要筆戰啦,拜託~)
▊
蘋果改採「訂閱制」,應該是為了解決幾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法律面:同業引用新聞,蘋果告不成】
蘋果日報最強大的優勢就是「新聞編輯團隊」,也因為太強大、同業只看得到車尾燈,所以部分媒體乾脆撿現成的,大量「引用」蘋果的報導、或是修改部分內容「變成」自家的報導;這件事造成蘋果很大的困擾,也試圖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但根據崴爺了解,蘋果幾乎沒告贏過。
「據說」法院主張是:蘋果新聞是大眾可「免費取得」的,沒有所謂「對價關係」,無法提出有「實質損失」,所以沒有賠償問題。
因此,這次推出訂閱制的作法,多少和這事有關。
你們現在可以去看看,這幾天改變作法之後,蘋果在每則新聞的最下方都加上的一段「警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蘋果《好蘋友》壹會員閱覽,版權所有,禁止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在紙本或網路部分引用、改寫、轉貼分享,違者必究。”
黎老闆,正是在為這件事情做準備;現在開始,其他媒體、記者想要「免費引用」,可能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這個作法如果成立,不但能杜絕其他媒體的抄襲引用,讓蘋果的新聞成為「有價」、「獨特」的產出;未來也可能多了新聞授權這條的收入。
▲【經營面:不靠臉書吃飯】
我自己創業開過店面,所以非常了解店家看「房東」臉色吃飯的感覺,如履薄冰。
臉書獨大後,變成了媒體們的房東;這些媒體房客,受制於房東的遊戲規則:主動觸及率、演算法、推播成本….,這些「操之在人」的變數是企業經營的「潛在危機」。
《蘋果日報》是台灣媒體APP中做得最早、也最成功的一個,從廣告公司的角度來看,蘋果日報相較之下,是最「不受制於」臉書的媒體。
崴爺舉個例子。
《蘋果新聞網》的頭號勁敵應該是《東森新聞雲》;去年,我的廣告公司,在蘋果新聞網、東森新聞雲的廣告量分別為300多萬、250多萬,差異不大。
兩者對我而言,不論是導入流量、廣告成本、轉換率在伯仲之間;但兩者導入流量的「方式」,非常不同。
蘋果新聞網「自帶流量」,靠自家APP就能創造出來流量;東森新聞雲的流量,大半要靠臉書粉絲團導入。
*說明:
兩個媒體的廣告成本都是十萬(金額是舉例),蘋果的廣告只需要放在自家新聞網(APP)就能創造流量;但東森新聞雲的廣告,除了放在自己的新聞平台外,還需要靠臉書粉專作導流。
【哪個媒體有本事不靠臉書吃飯,就是「未來」的「強者」。】
黎智英老闆現在就是想脫離房東的控制,自己買店面、導人流,這作法並非沒有贏面。
雖然蘋果臉書退讚超過數萬人,但崴爺拿到的最新資料,截至目前,完成註冊蘋果數位新聞APP的用戶已經突破
「一百萬」。
這就數字代表蘋果日報的品牌經營是有價值的,讓這一百萬讀者願意多幾個動作去註冊,取得閱讀新聞的權限。
蘋果日報取得這些讀者的資料、閱讀軌跡也是其他媒體沒有的優勢;就行銷的角度而言,蘋果改訂閱制後是最有機會從行銷1.0進階的2.0、3.0甚至4.0的媒體。
“「拼精準」比「拼流量」更重要,這是現今行銷的王道。”
短時間,流量下滑可能會影響蘋果的廣告業績,但就長期來看,若蘋果能做到分眾、精準行銷、流量不受房東控制,絕對會是廣告客戶的最愛。
▲【還有一步棋沒下:訂閱金額】
《蘋果日報》先宣布採用註冊訂閱制,但卻沒有宣布未來訂閱的時間和價格,這是「可進可退」的策略。
台灣訂閱制很成功的KKbox目前訂閱月費是149元,我認為蘋果的月費超過這個金額是相當大膽且有風險的。
蘋果應該會採「循序漸進」的方法,慢慢養出訂閱習慣;也許初期從39、49元/月開始會比較保險。
別忘了「行銷企劃、異業結盟、讀者活動」一直是蘋果的強項。
如果一個月訂閱費是39元,但會員每月能兌換超商的咖啡N杯,還有能參加抽獎、會員活動、獨享優惠,這些都會大幅增加訂閱「誘因」。
蘋果內部沙盤推演目標是30萬人次願意付費下載,但金額仍在評估之中;結果如何,就看之後的變化囉。
▊
蘋果日報2003年在台灣創刊,崴爺在2005年~2010年有幸在蘋果日報工作,這段過程,對我日後的創業受益良多。
《蘋果日報》輝煌時期,每月廣告營收破三億,現在紙媒沒落,加上網路媒體經營更加細膩複雜,業績已不復以往,身為經營者的黎佬一定備感壓力,也身負使命感。
但【不能坐以待斃,要在危機中找生機,這就是創業家的GUTS。】
蘋果新聞網改訂閱制,這一步很大膽,但有贏面。
畢竟,我的前老闆黎智英可不是「吃素」的。
#還有好多可以寫
#但怕寫太多看了會暈
#純交流勿筆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50的網紅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銷售基本功 #遠距投保 #遠距購屋 #疫情期間 #零接觸 #法令放寬 #遠距簽單技術 #與人互動技術 #保持學習 #保持進步 #保持紮馬步心態 抗疫即戰力| EP.02 銷售基本功才是成交的關鍵 |【銷售維他命特輯】 疫情期間,看到好多因為疫情而轉型的產業報導。 以保險業當例子:金管會開放「...
「數位行銷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數位行銷例子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 關於數位行銷例子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 關於數位行銷例子 在 巴毛律師混酥團 Facebook
- 關於數位行銷例子 在 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Youtube
- 關於數位行銷例子 在 業者數位行銷成功案例分享(鮮乳坊/安口食品機械)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數位行銷例子 在 業者數位行銷成功案例分享(小夫妻拌麵/梅山茶油生產合作社) 的評價
- 關於數位行銷例子 在 業者數位行銷成功案例分享(創淨科技/泓格科技)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數位行銷例子 在 第一次學數位行銷就上手|SEO x FB x IG x YouTube x LINE整合大作戰(電子書) 的評價
數位行銷例子 在 我是崴爺 Facebook 八卦
■《黎佬不是吃素的!》
這幾天台灣媒體圈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蘋果日報》新聞網(APP)將改成「訂閱制」。
4月10日起,讀者需要完成「註冊」後才能看到完整新聞;並預告日後需要「付費訂閱」才能看到完整新聞(費用、時間尚未公布)。
未來,手機、電腦上再也沒有「免費的」蘋果新聞可看了。
自從《蘋果新聞網》宣布採用訂閱制後,蘋果粉專一面倒的罵聲,短短幾天,粉絲大量流失的「數萬人」;有不少網友烙話:『看新聞居然要註冊、還要付費!不看就不看,又不是只有蘋果可以看。』
有人說黎佬自廢武功,和龐大的臉書流量過不去;也有說,黎佬以為《蘋果日報》是《紐約時報》,自我感覺良好。
崴爺對黎老闆這次的大動作有些看法,想和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純粹交流,不要筆戰啦,拜託~)
▊
蘋果改採「訂閱制」,應該是為了解決幾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
▲【法律面:同業引用新聞,蘋果告不成】
蘋果日報最強大的優勢就是「新聞編輯團隊」,也因為太強大、同業只看得到車尾燈,所以部分媒體乾脆撿現成的,大量「引用」蘋果的報導、或是修改部分內容「變成」自家的報導;這件事造成蘋果很大的困擾,也試圖透過法律途徑解決。
但根據崴爺了解,蘋果幾乎沒告贏過。
「據說」法院主張是:蘋果新聞是大眾可「免費取得」的,沒有所謂「對價關係」,無法提出有「實質損失」,所以沒有賠償問題。
因此,這次推出訂閱制的作法,多少和這事有關。
你們現在可以去看看,這幾天改變作法之後,蘋果在每則新聞的最下方都加上的一段「警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蘋果《好蘋友》壹會員閱覽,版權所有,禁止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在紙本或網路部分引用、改寫、轉貼分享,違者必究。”
黎老闆,正是在為這件事情做準備;現在開始,其他媒體、記者想要「免費引用」,可能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這個作法如果成立,不但能杜絕其他媒體的抄襲引用,讓蘋果的新聞成為「有價」、「獨特」的產出;未來也可能多了新聞授權這條的收入。
▲【經營面:不靠臉書吃飯】
我自己創業開過店面,所以非常了解店家看「房東」臉色吃飯的感覺,如履薄冰。
臉書獨大後,變成了媒體們的房東;這些媒體房客,受制於房東的遊戲規則:主動觸及率、演算法、推播成本….,這些「操之在人」的變數是企業經營的「潛在危機」。
《蘋果日報》是台灣媒體APP中做得最早、也最成功的一個,從廣告公司的角度來看,蘋果日報相較之下,是最「不受制於」臉書的媒體。
崴爺舉個例子。
《蘋果新聞網》的頭號勁敵應該是《東森新聞雲》;去年,我的廣告公司,在蘋果新聞網、東森新聞雲的廣告量分別為300多萬、250多萬,差異不大。
兩者對我而言,不論是導入流量、廣告成本、轉換率在伯仲之間;但兩者導入流量的「方式」,非常不同。
蘋果新聞網「自帶流量」,靠自家APP就能創造出來流量;東森新聞雲的流量,大半要靠臉書粉絲團導入。
*說明:
兩個媒體的廣告成本都是十萬(金額是舉例),蘋果的廣告只需要放在自家新聞網(APP)就能創造流量;但東森新聞雲的廣告,除了放在自己的新聞平台外,還需要靠臉書粉專作導流。
【哪個媒體有本事不靠臉書吃飯,就是「未來」的「強者」。】
黎智英老闆現在就是想脫離房東的控制,自己買店面、導人流,這作法並非沒有贏面。
雖然蘋果臉書退讚超過數萬人,但崴爺拿到的最新資料,截至目前,完成註冊蘋果數位新聞APP的用戶已經突破
「一百萬」。
這就數字代表蘋果日報的品牌經營是有價值的,讓這一百萬讀者願意多幾個動作去註冊,取得閱讀新聞的權限。
蘋果日報取得這些讀者的資料、閱讀軌跡也是其他媒體沒有的優勢;就行銷的角度而言,蘋果改訂閱制後是最有機會從行銷1.0進階的2.0、3.0甚至4.0的媒體。
“「拼精準」比「拼流量」更重要,這是現今行銷的王道。”
短時間,流量下滑可能會影響蘋果的廣告業績,但就長期來看,若蘋果能做到分眾、精準行銷、流量不受房東控制,絕對會是廣告客戶的最愛。
▲【還有一步棋沒下:訂閱金額】
《蘋果日報》先宣布採用註冊訂閱制,但卻沒有宣布未來訂閱的時間和價格,這是「可進可退」的策略。
台灣訂閱制很成功的KKbox目前訂閱月費是149元,我認為蘋果的月費超過這個金額是相當大膽且有風險的。
蘋果應該會採「循序漸進」的方法,慢慢養出訂閱習慣;也許初期從39、49元/月開始會比較保險。
別忘了「行銷企劃、異業結盟、讀者活動」一直是蘋果的強項。
如果一個月訂閱費是39元,但會員每月能兌換超商的咖啡N杯,還有能參加抽獎、會員活動、獨享優惠,這些都會大幅增加訂閱「誘因」。
蘋果內部沙盤推演目標是30萬人次願意付費下載,但金額仍在評估之中;結果如何,就看之後的變化囉。
▊
蘋果日報2003年在台灣創刊,崴爺在2005年~2010年有幸在蘋果日報工作,這段過程,對我日後的創業受益良多。
《蘋果日報》輝煌時期,每月廣告營收破三億,現在紙媒沒落,加上網路媒體經營更加細膩複雜,業績已不復以往,身為經營者的黎佬一定備感壓力,也身負使命感。
但【不能坐以待斃,要在危機中找生機,這就是創業家的GUTS。】
蘋果新聞網改訂閱制,這一步很大膽,但有贏面。
畢竟,我的前老闆黎智英可不是「吃素」的。
#還有好多可以寫
#但怕寫太多看了會暈
#純交流勿筆戰
數位行銷例子 在 巴毛律師混酥團 Facebook 八卦
【商標的後天識別性-論焦糖哥哥商標事件】
雖然很忙
但網友來問我還是忍不住寫了
事情是這樣的
焦糖哥哥陳嘉行收到的momo電視台的存證信函
認為他離開momo電視台之後
持續使用 #焦糖哥哥 這個名字
是侵害了momo電視台的商標權
陳嘉行收到存證信函以後表示
依據《商標法》第 29 條之 2,「焦糖」屬於通用品名,通用品名,不得註冊。
但我去商標局查了一下
momo電視台註冊的商標名稱是「焦糖哥哥」
不是焦糖
我們就單純就「焦糖哥哥」可不可以拿來註冊商標這件事來看吧
到底焦糖哥哥跟焦糖的差別在哪裡
就要從商品的 #後天識別性 來看了
所謂的商標後天識別性,指的是即使是通用名詞,
如果申請人可以證明該名稱於市場使用後,
消費者已經將其視為指示及區別一定來源的標識,此時,該標識就具有一定的識別度而不是單純的通用名詞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商標已經使用一陣子,消費者大眾都已經認知到這個是一個企業品牌的時候
就具有後天識別性,可以註冊商標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我們之前說過得 #多喝水
大家記得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多喝水這個產品要上市之前
曾經在電視上狂打廣告
為的就是要讓這個商品名稱廣為人知
取得 #多喝水 這三個字的後天識別性
之後的確也順利的註冊成商標
另外 #大家說英語 也是相同的狀況
大家記得之前 #理科太太 也拿自己的名字去註冊商標嗎
理科 跟太太 都是一般通常使用的名稱
但如果合在一起「理科太太」 可能就會被認為有後天識別性了
#焦糖哥哥 也是一樣的情形
既然商標局已經核准這個名稱註冊為商標
應該就是認為他有「後天識別性」
只是並不是以後只要講到「焦糖哥哥」
就是侵害商標權
我們之前講過
侵害商標權的前提要是「當作商標使用」
也就是
商標法第5條
I商標之使用,指為行銷之目的,而有下列情形之一,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商標:一、將商標用於商品或其包裝容器。二、持有、陳列、販賣、輸出或輸入前款之商品。三、將商標用於與提供服務有關之物品。四、將商標用於與商品或服務有關之商業文書或廣告。II前項各款情形,以數位影音、電子媒體、網路或其他媒介物方式為之者,亦同。
現在問題就在
「把焦糖哥哥當作藝名使用算不算商標使用?」
如果陳嘉行自己跟他人對話或自我介紹時說「我是焦糖哥哥」
或是有其他人的暱稱叫焦糖然後有人叫他焦糖哥哥之類的
我想這當然不算 因為根本沒有當做商標使用
但如果在商業演出或是在粉絲團名稱直接使用「焦糖哥哥」這個名稱的話
我覺得還是有疑慮的
以上大概是我對這個事情的初步看法
--
補充說明
根據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3款規定
有他人之肖像或著名之姓名、藝名、筆名、字號者。但經其同意申請註冊者,不在此限。
至於當初momo電視台註冊焦糖哥哥這個名字
有沒有取得陳嘉行的同意
這個就沒辦法從新聞裡面看出來了啦
只是這個異議跟或評定的期限應該也過了就是
數位行銷例子 在 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Youtube 的評價
#銷售基本功 #遠距投保 #遠距購屋
#疫情期間 #零接觸 #法令放寬
#遠距簽單技術 #與人互動技術
#保持學習 #保持進步 #保持紮馬步心態
抗疫即戰力| EP.02 銷售基本功才是成交的關鍵 |【銷售維他命特輯】
疫情期間,看到好多因為疫情而轉型的產業報導。
以保險業當例子:金管會開放「遠距投保」,就能讓銷售員與客戶做到零接觸,客戶的保單保障就能生效了。
以房仲業當例子:思考未來有沒有可能遠距購屋、遠距成交?
居家辦公已經一段時間,很多業務團隊在行政、收單流程都做了放寬、開放,就是想讓夥伴們盡量做到零接觸,而且還能持續有業績,這是疫情狀態下公司的美意。
解老師對以上流程放寬沒有太多看法,因為這是科技的成熟、進步,也是時代下的必然產物。但是問題來了,現在的關鍵還是在於:「你有沒有遠距簽單的技術?你有沒有跟人互動的技術?這才是銷售的根本關鍵。」
就好比打籃球,若把籃框做大,但是籃框做再大,也要你有能夠投進的能力啊!
像是這些遠距投保、法令放寬、行政流程放寬都是政府及公司對我們的美意,我們要珍惜。
但是,我們應該還是要好好問問自己,自己的銷售基本功有無到位,要不然如同在路邊看到了停車格,也不等於你停得進去嘛!
這一波居家辦公期間,好多主管都帶領團隊進行團隊紮馬步的動作,如果我們馬步、基本動作蹲得好的話,那法令放寬我們絕對是受益人!
若我們馬步紮得不夠穩的話,即使法令、規範再寬限一些,你有沒有發現,這好像也與你無關,對嗎?
解老師提醒各位夥伴們,居家辦公期間,請務必要永遠保持學習,永遠要保持進步,並保持紮馬步的心態。做足了基本功,市場才拿得到,基本功做不紮實,你也拿他沒辦法對嗎!?抗疫即戰力,加油!
00:00 - 開場
00:11 - 疫情期間的轉變
01:11 - 解老師對開放遠距簽單、制度放寬的看法
02:33 - 團隊主管在居家辦公期間怎麼做
03:08 - 結論
✔ 訂閱解老師Youtube頻道【解世博開講 哥跟你談銷售】:
https://reurl.cc/7y0G6y
✔ 按讚解老師粉專【行銷表達技術專家 解世博】:
https://www.facebook.com/callvalue
✔ 華人第一套系統化數位銷售攻略【業問100】:
https://www.815tutor.com/Herbert/Dealer/OPAJCYT/index.html
✔ 博客來 銷售類 年度暢銷第一名【超業攻略:比銷售技巧更值得學的事】:
https://reurl.cc/NXQkX9
✔ 訂閱解老師主持的Podcast【銷幫-藉著銷售幫助每個人】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Z75lbV
【Google Podcast】 https://reurl.cc/pyjKL4
【SoundOn】 https://reurl.cc/9XYb4v
【Spotify】 https://reurl.cc/GrRGKd
【KKBOX】 https://reurl.cc/5qybO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nbW2RAtjTg/hqdefault.jpg)
數位行銷例子 在 業者數位行銷成功案例分享(小夫妻拌麵/梅山茶油生產合作社)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本活動將邀請業界專家親自指導,提供不可不知的 數位行銷 實務解析,教您聰明建構 數位行銷 力,加速企業提升 數位行銷 應用能力,重新啟動外銷競爭力, ... ... <看更多>
數位行銷例子 在 業者數位行銷成功案例分享(創淨科技/泓格科技)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本活動邀請業界專家親自指導,提供不可不知的 數位行銷 實務解析,教您聰明建構 數位行銷 力,加速企業提升 數位行銷 應用能力,重新啟動外銷競爭力, ... ... <看更多>
數位行銷例子 在 業者數位行銷成功案例分享(鮮乳坊/安口食品機械) - YouTube 的八卦
本活動將邀請業界專家親自指導,提供不可不知的 數位行銷 實務解析,教您聰明建構 數位行銷 力,加速企業提升 數位行銷 應用能力,重新啟動外銷競爭力,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