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7 香港說明書 Blueprint for HK】大時代,變革無處不在
//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傳統以學科知識為主的學習模式將逐漸轉移至以培養學生創造和應用新知識等軟實力為主幹。以香港為例,近年教育行內渴望改革的聲音不絕,而當中的訴求亦不但停留在昔日的「拆牆鬆綁」,即突破學校是主要學習場所的既有框框,更多教育工作者希望能夠達成為學生充權的理想目標,而當中最佳例子莫過於近年大力推動的翻轉教室與自主學習等教學策略。
或曰,上述所謂變革仍屬初階,整體教育政策尤其在亞洲地區仍是以傳統應試教育為主導,但不爭的事實是,為了保持競爭力,各校管理層或老師即使未能完全脫離傳統教學模式,至少仍要在形式上加入相關內容以回應家長及社會要求。有趣的是,這些「基建」恰恰在是次「黑天鵝事件」發揮作用,為教育改革帶來契機。//
▶️Facebook Vs Patre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QAA5Y-mI8I
教學策略 例子 在 游蕙禎 Yau Wai Ching Facebook 八卦
【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下—教育)】
語言乃一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份。上文提及中共意圖以人口政策,包括單程證和內地人才輸入計劃等將香港改頭換面,與此同時,港共政府著力以政策配合,令本地的粵語發展停滯不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或文物以發展為名拆卸銷毀,於這種情況下保留自身文化,甚是艱巨。而本地教育直接關乎文化傳承,故本文將集中探討教育部份。
理想的教育政策,尤著重語文課程設計。2017年最新版本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提及教學其一目的,是「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粵語和能以普通話溝通」[1]。然而本地慣用語言課程,長遠以來缺乏系統,著重讀寫聽,說話能力次之,又如何有效令學生掌握流利的粵語?雖近年課程已稍強調學生聽說能力,並強調必須關注學生的懶音問題,但一般學生缺乏最基本的語音、粵拼系統知識,而此項知識對發音、語言學習尤為重要。他們必須倚仗如網上學科天地等額外的教學資源以習得拼音,而該批教學資源卻往往停留於二零零零年代的電子檔,與現今學生普遍使用的電腦器材不相容(按:筆者亦只因為大學主修中文,於音韻學課程中方習得粵語拼音,大學之前從未有機會習得粵拼系統)。既然學童早於小學時已能習普通話拼音,這一系統亦能全然套用於粵語教學,令學生自小熟悉正確發音、辨別入聲字,解決最基本的發音問題。與此同時,要他國人易於入門,拼音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授之拼音,方能掌握粵語中不同的發音部位和方法,降低學習門檻。發音如舌根音[ŋ]、舌葉音[dz][ts],若欠缺拼音加以說明,難以掌握正確發音方法。這點對於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人而言,尤為重要。
根據2016的統計數字,其他國家的移民人口亦有明顯增加之勢[2],社區中的少數族裔學習粵語的問題同樣令人關注。非在學的少數族裔固然需倚靠部份非牟利組織學習粵語,嘗試融入本地生活,少數族裔學童於本地課程中,仍然無法順利學習本地語言。教育局網頁中刊有關之英博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具體倡議如何以「浸入式教學」教授第二語言,並以海外例子以證之[3]。現實卻是,本地許多少數族裔學童被本地小學拒收,並著其報讀以少數族裔學生為主的小學。與此同時,本地中文教育文憑課程中,並沒有要求學生修讀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學生大多修畢文憑成為合約教師後,在職進修相關的短期課程[4],反映以第二語言授課的資源和人才嚴重短缺,加上欠缺有系統的粵音教學,少數族裔學童掌握基礎粵語已甚具難度,又何以追趕上普遍同齡學童的進度?這一惡性循環,使少數族裔遲遲不能融入本地文化和生活,故除正規粵音教學亟需引入小學教學外,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亦需投放更多資源培訓專科教師,以及度身訂造地制訂教材,方能有效使少數族裔掌握本地語言,融入社會。
此外,現有政策應積極考慮全面恢復以粵語授中國語文科,同時重設普通話科,令粵普兩語重新分流。取消普教中,並非要將一門語言排拒於外,而是要避免兩語相互混淆。先不論先前已有報告證明普教中無助學童中文能力更好,兩語之中不同詞彙,乃兩地文化相異之鐵證,縱然以普通話取得高分,在市中也不可能以「土豆兒」、「計算機」取代「薯仔」、「電腦」。而恢復普通話科,令學童不止能掌握兩文三語,透過提供相關提示和資訊,從比較粵普兩語中,了解語音流變,打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限,更能掌握本地語言。
撇除語言教學外,歷史科亦為文化保存之關鍵。歷史乃記憶的教育,故在學的課外活動宜加入更多本地歷史遺跡的參觀和考察,透過析述不同古跡的歷史背景,在學生「編年史式」的本地史學習中加入親身遊歷的記憶,方能更有效達致學科之目標。
教育改革僅為保存本地文化之一小部份,需同時配合城市規劃、遺跡保育以至移民政策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輕視自身文化,以一己之力保育和傳承當中的精神。
[1] 教育局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 (http://www.edb.gov.hk/…/c…/CLEKLA_20170513_for_uploading.pdf)
[2] 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要統計表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512006XXXXB0400.pdf)
[3] 關之英著,《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載於教育局網頁 (http://www.edb.gov.hk/…/chi-e…/second-lang/SL_Strategies.pdf)
[4] 樂施會 - 中小學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學習支援研究調查—內容撮要及政策建議,2016年1月 (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24743tc.pdf)
教學策略 例子 在 蘇文清職能治療師 Facebook 八卦
並不是說填鴨式的療育方式不好,而是您有沒有告訴家長事實在哪,孩子真的懂得多少,不懂得又有多少;孩子真正會了哪些,那些還不太會,更重要的是治療師與老師要去思考接下來要運用什麼樣的策略來扭轉孩子的劣勢。
舉個例子說明:
1.「我們」,小朋友看到「我」們的字眼,很快就反應說出「我們」,但是當您拿出「們」這個字給孩子看時,孩子看了半天也說不出這個音該怎麼發,這時爸媽就會有種莫名的火,懷疑是不是自己不會教。
2.「蘇文清」,小朋友看到「蘇」文清,就很快的跟爸媽說這是我的名字耶!,當爸媽沈浸在自己孩子已經學會認識自己名字的喜悅時,突然孩子看到「蘇老師」、「蘇東坡」都說成是「蘇」文清,當您覺得奇怪時,拿出「清」給孩子辨識時,孩子卻完全不知道這個字是什麼,這時您可能就會火冒三丈對著孩子說「你不是已經會認識自己的名字了嗎?」
3.「123456789」,小朋友看到數字就會從「1」開始數到「9」,當您覺得孩子很棒時,拿出「3」給孩子看,孩子卻嗯...嗯...嗯半天說不出來,爸媽不信、再拿出「6」給孩子辨認,孩子還是一樣開著數字「6」嗯....嗯.....,最後就是爸媽開火,你在嗯什麼嗯啊!
不知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一開始的策略確實是需要填鴨式的方式來累積孩子的能力與技巧,但是,當孩子技巧慢慢獲得之後,身為治療師、老師、與家長是否有再依據孩子後續的需求調整不同的教學策略,讓孩子可以持續學習更進階的能力表現,例如類化能力。還是您只是相安無事、這樣就好的教學心態呢?
在要求孩子進步的同時,您的教學策略是不是也同時跟著在進步呢?
教學策略 例子 在 數位平台融入課中差異化教學典範教師影片-精華版 - YouTube 的八卦

02.差異化 教學策略 與活動設計 · 因材網操作及學習扶助上之應用 · 熱線追蹤-本土語課程師資不足 · 教学笔记01 I✨五种超简单的生字词复习游戏I 学生最爱活动 ... ... <看更多>
教學策略 例子 在 02.差異化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 - YouTube 的八卦
差异化 教学 比你想的容易【五个实用 策略 +详细步骤】【中文 教学 】【分层 教学 】【课堂活动】【 教学 实例】. Miss叶子莎拉•5.4K view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