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中國文化統戰、滲透的嚴重性 台灣應提出更積極的文化外交策略】
說到日本服裝我們會想到和服,說到美國我們會想到西部牛仔,那如果說到台灣呢?你覺得甚麼服裝能夠代表我們?
每個文化都需要透過一群生活在相同環境的人,有共同經驗與共識所逐步形塑出來的,在我們形塑台灣文化的同時,卻也有人試圖惡意阻撓。
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2017年12月曾出版「銳實力:崛起的專制主義的影響」(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報告,指出中國花費巨資,運用人文交流、文化活動以及教育等計畫,在世界各地營造公共輿論和觀念。中國政府多年來在全球設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表面上是為推廣中文和文化,但近年卻不斷引起各國質疑真正目的是對外輸出「銳實力」。
根據設立章程,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為了向世界推廣漢語、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的了解而設立的官方機構,最重要的工作是為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教學管道。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截至2018年9月,已有149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30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共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62萬人,累計培養各類學員900多萬人。
但孔子學院真的只提供漢語教學嗎?還是這是輸出銳實力最佳的掩護方式?
2018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大學關閉孔子學院,參議員盧比奧指出中國對維權人士及家屬進行恐嚇,又對國外出版社及社交媒體公司實行審查制度,這些都是孔子學院背後的疑慮,加上孔子學院的教職員大多從中國招聘,由中國教育部訓練,影響了當地的就業市場。此外,澳洲政府要求設立孔子學院的學校,依據「外國影響透明計畫法」依法申報後,在與大學簽訂協議內容中,竟也出現同意接受孔子學院審查教學內容的條件。
目前台灣文化部擁有13處海外文化據點,包括文化中心及臺灣書院,是台灣文化在海外推廣的出發點。我同意鄭部長說的,自由、民主與人權,都是台灣可以區別於中國文化的特色;但我認為這不夠的!中國透過滲透、統戰、吃豆腐的方式輸出銳實力,是我們不能輕忽的,尤其在台灣和中國,使用的語言皆有華語,對許多外國人不易分辨兩者是不同國家。因此,我也希望文化部正視中國文化統戰、滲透的嚴重性,並提出更積極的文化外交策略。
#文化也需要反滲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同時也有16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萬的網紅Spark Liang 张开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很多人都覺得投資股票會虧錢 看不懂財務報表,投資股票很難 更有一些人說,要在股票裡賺錢 就必須日夜無休的的盯著股市 需要花很多時間 其實eToro有著簡單方便的功能 可以讓大家更容易參與到股票投資市場中 根據截至2017年9月數據指出 在eToro有70%的複制交易是盈利的 影片裡我解釋了複製跟單的...
中文教學策略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隨緣家書🌍】Patreon的網友建議這篇文章完全Public,供多些朋友思考。
「應該移民嗎?」——真正的答案,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非常複雜的答案。在過去十年,每次都想長篇大論的答,總是被斷章取義。也難怪,本來在太平盛世,稍具思考型答案已經顯得很離地,但在此情此景的新香港,朋輩間,坦白說,沒有人不在想這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沒有人不在尋找「是」與「非」之外的答案。
因為,大家經過過去一年,都成長了。都知道香港的出路,只有在重重矛盾、悖論、衝突中,跌跌撞撞地尋找。
我真心的答案是:this is not a question。非黑即白的「移民」概念,早已在冷戰結束時,已一併終結,正如中美就算出現新冷戰,也不會有一道圍牆,而是全新型態、互為表裏的衝突。不少人提起「移民」,往往有出於情緒的反應,就是因為假定了一種either / or 的對立。
從前,或許是的。但現在,還是嗎?
我們不妨先梳理提起「移民」,往往出現的對立式dichotomized情緒:
1A. 假如移居別處,就等於放棄我城,促進換血,這是不負責任。
1B. 假如留守我城,但君子不立危牆,連累人犧牲得毫無價值,同樣不負責任。
2A. 假如移到他方,天天圍爐取暖,只會成為蝗蟲,成為別人的排外對象。
2B. 假如移到他方,成了由內至外的美國人、英國人,豈非數典忘祖。
3A. 假如離開香港,沒有了熟悉的土地承載,再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3B. 假如留在香港,換血急速進行,社會大手術,同樣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4A. 假如到了海外,找不到和現有待遇同級的工作,就是二等公民,代表無能。
4B. 假如到了海外,只靠私人儲蓄過世,那是階級特權,是為自私……
「移民」的偽對立:住這裏Vs住那裏,融合Vs排外,上流Vs下流
凡此種種,一堆負能量。但這些對立,從來都是偽對立來的。
1. 在過去一年運動,明顯有大量工作,都是海外香港人積極參與的:捐款,文宣,後勤,乃至專門回來,反映他們始終心繫香港,港人對他們,不應有事鍾無艷;某程度上,國安法甚至也是要專門打擊他們,從現在通緝美籍港人Samuel Chu,即可見一斑。同理,生活在香港的不少人,其實早已「精神移民」,只在乎物質層,卻也不見得可以有何貢獻,則大可無事夏迎春。在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有不少工作,即使不談政治,也100%肯定海外比香港適合,例如教育、文化、藝術、創作、創科等,都必須無邊界的創作力,才能成功;而通過互聯網和社區網絡,即使身處海外,影響也依然能輻射本地,甚至更能輻射本地。
就像疫情期間的教學,甚至香港、紐約還是剛果,又有何分別?而且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不少家長都覺得此刻的香港,不可能是理想地方:只要問有多少表面上支持政府的「藍絲」,讓孩子在非海外學校、非國際學校、非直資、非IB的本地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最好的指標。但另一類工作,卻是必須在地才能見效,例如社工、醫護、工程、本土經濟等,他們令香港人活得體面、尊嚴,同樣有時代選中的機遇。台灣民進黨創黨時的金主們,大都在戒嚴時代白手起家,對台灣自然有貢獻;猶太人保存血脈的大腦,二戰時都在美國,自然也對手足有貢獻。貢獻不在身在何方,而在心在何方。
2. 假如「移民」的定義,就是昔日的唐人街,時光停滯,與外界隔絕,連當地語言文化也不懂,自然非常糟糕,也值得被排斥;等而下之的酷愛炫富,乃至反客為主影響當地核心價值,更是大忌。至於昔日不少二、三代移民,以和母體割裂為榮,滿口比本地人更造作的口音,同樣叫人吃不消。但香港人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全球化時代出現後,不少到了海外的香港人,都奉行「engagement」策略,一方面積極融入當地圈子,另一方面在當地建立的社會資本,能對香港有幫助,例如進入當地經濟高端層,或把香港文化融入當地、自成fusion,都是功德無量,兩者兼顧得如魚得水,因為認同從來不是排他性的。這完全不涉及政治,但也是「國際線」的真諦。同一道理,留在香港的,同樣可以建構本地國際網絡,單是一間重慶大廈,就是由下而上國際線的寶庫。
3. 甚麼是「香港身份認同」,自然每人都有不同定義。林鄭月娥、李柱銘、梁天琦的定義,就全不一樣,但都會存在,就算是2020年的林鄭月娥,也不會說自己不是香港人吧。所以無論怎樣定義,香港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外向型的,是很有效的大熔爐,信奉的是公平競爭、相信法治但靈活變通、專業精神而超然政治、東西文化共融、不依靠被規劃而相信由下而上,屬於典型的港口身份:例如梁天琦、羅冠聰也是新移民港人,南亞裔Jeffrey Andrews是土生土長港人,猶太人盛智文也是歸化港人。假如說離開了香港,就再也沒有身份認同,那怎解釋在過去一年,不少海外港人二代、甚至不懂地道廣東話,就像剛談及的美籍港人Samuel Chu,也完全被connected?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昔日理論,顛覆了上世紀對地緣政治的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加速劑。且看今天香港青年認為與英國同齡港人屬同一社群,還是感覺隔壁藍絲長老更似同一屋簷下?
4. 說到海外的生活、工作,這從來不應使用香港的同一基準:人不應該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在這層面,處於不同崗位的香港人,完全可以發揮2+2=5的作用。香港人的資產相當豐厚,能力也高,人均GDP接近五萬美元,甚至高於不少人的移民目標德國、加拿大、日本;總GDP的規模,也可比愛爾蘭、馬來西亞、以色列,而且還未計算海外港人在內。
在全球化時代,香港人毋需大規模聚居在某一地方,也可以結成互助經濟體:英國港人可以支持住在台灣的黃秋生拍電影;台灣港人可以建立網上教室教美國港人中文;美國港人可以請被打壓失去工作的本地港人當freelance designers、editors;本地港人則可以從英國網購當地港人製作的日用品……李嘉誠在英國建「香港城」,固然是由上而下的例子;無數可以出現的虛擬香港村,則是由下而上的例子。香港百年前起家之時,華商全球網絡的匯款,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讓香港成為一體兩面、內外合一的概念,日本濱下武志教授對此有詳細研究。百年前,未有現代科技,尚且如此,何況2020年後的世界?
這些,自然都是理念層面的討論。重點,還是如何執行。
真正的「移民」,其實是減少任何單一依賴的一個「Package」
十年前,我就真心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今天廣義的黃、藍,都應該有一個足以在全球生活的package。無論是最本土、還是最建制的人,萬一到了萬不得已之時想離開,都不應該受限。建制派有一個觀察是對的:不少vocal的本土派輿論領袖,都不在香港。不願離開時,也應該擁有實力。這對人對己、大局小局,都有好處。這個package,不是由純粹物質的check list組成的,而是由能力主導的check list 組成的:
1. 我們需要有被其他地方接受的能力。這不一定等同外國護照,可以是一種後備身份(例如擴權後的BNO),可以是一種聯繫身份(持外國護照的家人讓你離開),可以是一種能力身份(擁有其他地方高認受的專業資格),也可以是一種社會身份(外地朋友願意和有能力在必要時協助離開)。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不少人想到「移民」時真正所指的:對現狀感到不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卻不希望馬上走,這在黃、藍營當中,都非常普遍。
2.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工的能力。這不等於高薪厚職,甚至恰恰相反:在未來slashers世代,任何工作反正都保障不了終生收入、也再沒有到死的長糧這回事,真正能保障生活的,再不是擔驚受怕地保住一份工,但到了退休還是繼續擔驚受怕,而是要有到死也能開源的能力。很多人不敢發聲、犧牲一生的自由,不外出於這種恐懼,因為很擔心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能力。
至於這能力是甚麼,總會與時並進,更重要的,還是「學習的能力」。我們常對新一代說:能夠好好與人溝通(須知陪月、幼稚園老師才是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與持不同語言者溝通(例如瑞士人那樣有四種語言),與電腦溝通(例如掌握編程語言、能隨手寫網頁和app等),基本上,就可以保障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無論現在是否依靠單一僱主,我們都必須有第二、第三收入,可以是某種嗜好,可以是某種投資,而且應該是geographically friendly。到了要走要留,地域就不是限制。
3.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適應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十年,常推廣的「文化智商」(CQ),一方面了解國際關係宏觀的基本倫理,另一方面要在最「落地」的日常生活,培養多元品味,例如兼容咖啡與烏龍茶、印度電影與台灣文藝片、Rap與古典樂等,那樣到了任何地方,都不會成為異鄉人。而這能力和我們珍愛本土文化和生活,從來不是對立的。即使足不出戶在香港,只要有能力,也足以建立personalized的獨家國際網絡,這可以圍繞你的興趣(例如電競)、技能(例如投資)、研究(例如找到愛好哥德式建築的全球同路人)、工作產生,到頭來,才容易在不同地方都有接頭人,讓網絡和現實世界虛實相間。至於出國留學、working holiday,除了增值,也是獲取上述網絡和能力的理想中介。
海內外香港人,不分黃藍,也是命運共同體
只要香港人、特別是中生代和新生代,能做到上述各點,兄弟爬山,各自選擇,自然不應再有「移不移民」這疑問。目前有大約150-200萬港人和後代散居海外和中國內地,單是主張加拿大的60多萬香港人、已比在沙田的香港人多,香港人已經是一個散居全球的命運共同體。今天藍黃高度對立,其實除了20%酷愛天天鬥爭的深藍無可救藥,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思維都是很一致的,在共同體內部,到了海外,反而大可以拋開政治分歧,就像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反而變成buddy,因為他們有共生能力。例如不少(表面上的)藍營商人,捐了很多資源支持香港(大多是黃營的)新一代創業、學習,這種資源流動,屬自然發生的默契,這就是真正的香港;現在很多僱主也在讓資金、公司先移到海外,也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予香港下一代。我們面對大時代,應該改變停留在數十年前「是否移民」的過時思維,內外合一,這才是香港人生存下去的最大憑藉。
在過去十多年,每次被訪問,都有記者問我「是否移民」。其實,我心裡明白,他們只期望最簡單的答案。而作為國際關係學者和近年的創業者,我大多時間,都不在香港。於是,有人以為我在新加坡,有人以為我在台灣,有人以為我在葡萄牙,有人以為我在英國,有人以為我在美國。其實,我全都在,one way or another,因為我成長以來,就是如此追求,也許是預視了全球大趨勢如此,也許是預視了狹義香港的出路如此,也許是futures studies和國際關係令我不能自拔。
至於未來,作為父母,讓下一代在這樣的香港接受教育,無疑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一定會讓她們到海外讀書,也會花多些時間和她們一起,但除非有不能入境的一天,否則斷不會改變保留香港為根據地之一,而且無論在香港、還是海外,適逢亂世,都應該開拓更多業務。朋友們,即使以往不理解,難道到了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還不理解嗎?身體力行讓香港人有落地的國際視野,無論身在何方,一直都是我的崗位,過往如是,未來也如是。
但願我們不會成為最後一代香港人。
經濟一週,2020年8月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39959046
中文教學策略 在 Jason - 大J Facebook 八卦
【超長千字小氣鬼post】
我份人真係好小氣。
琴日post條片同大家分享我既側鏡設定,點樣可以減少盲點,有效睇多D車身外面既情況,減少意外發生。
跟住有好D觀衆話「你咁樣set仲危險」,「你點泊車睇位?」,「唔識咪亂教人」
見到呢D留言,我就諗,難道我咁樣set真係錯?
跟住我就將我小氣鬼既能量發揮到極點,上網瘋狂做research(再加上有其他觀衆既提點)
哈!
首先講到明,我唔係話大家錯,只係有更好既設定。
【---- 維基百科上面有關汽車盲點 ----】
利用特定的側鏡設定,可以令車旁的盲點消失。這設定能夠大幅減少側面碰撞或其他意外的發生,特別是汽車轉線時。
這方法首次由George Platzer於1995年,於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發表。
這側鏡設定方法,【往往會在駕駛教學中被忽視】!和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
有人提出這設定會製造更多盲點,例如倒後鏡看不到的車後。在倒車時會不能看到...
(J:你個人可以郁架嘛... 郁一郁你咪可以係側鏡睇到你想見到既車尾燈位。不過車後盲點你都唔會只靠望側鏡。倒後鏡,側鏡,泊車鏡頭,感應器...etc.全部一齊用曬,有時都係會望唔到)
好喇!咁到底呢個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係咩呢?中文就係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而家已經係國際性既協會。
【---- SAE有關汽車盲點的論文 ----】
上面寫到既1995年論文,題目係《The Geometry of Automotive Rearview Mirrors - Why Blind Zones Exist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汽車後視鏡的幾何 - 為何盲區會存在 及 如何克服盲區的策略)
内文因爲要俾30幾蚊美金去買先睇到,雖然我好小氣,但未至於要用200幾蚊去證明自己... 所以我地睇睇2010年,《Car and Driver》雜誌,根據呢篇論文既内容點樣講。
【---- Car and Driver雜誌有關盲點 ----】
2010年3月既《Car and Driver》提到,上面論文建議側鏡設定,應該往外推到可視角度,剛好跟車内倒後鏡重叠。
(J:即係好似附圖fig.1同fig.4既設定)
這設定可能會令習慣在側鏡看到自己車身駕駛者感到困惑。
【但如果位置設定正確,側鏡能有效消除汽車盲點】。
這能消除你需要去回頭望才能安全轉線的需要。
(J:最後呢一句我唔100%同意,我認爲點都要望一望)
其實除左上面,美國University of Kansas Transportation Center,都有發表過文章。
【---- 堪薩斯大學交通中心有關盲點 ---】
根據美國堪薩斯大學交通中心既文章《Blind Zone Accidents and How to Prevent Them》(盲點意外 及 如果預防)文章内文指出,每年係美國有63萬宗交通意外涉及轉線,當中6成意外原因是「沒看到旁邊的車」。
要減少盲點,駕駛者可以採取BGE設定(Blindzone/Glare Elimination Setting)。
(即係上面所講既所有設定,包括我琴日影片裏面所講)
這設定能大幅減少盲點。【當有車輛在你後方出現,你能在車内倒後鏡確認。當車輛離開你車内倒後鏡時,你能從側鏡確認,對方超越你並離開側鏡時,你能從可視角度望到該車輛...】
【---- 總結 ----】
我並唔係話大家錯,只係好似上面所講,呢個側鏡設定方法往往係駕駛教學上被忽視。
側鏡要望到自己車身,好多人既理由係「泊車睇位」,「行窄路睇位」,大部分既潛臺詞係「我唔想hi花部車」
其實呢個問題好容易解決,就係你郁少少個頭去側鏡,你咪可以見返自己車身囉。你個人唔係石頭黎架嘛。
上面提出既設定,完全係為「行車安全」作爲最優先考慮。
無論對途人,其他駕駛者,或者你自己,都係更安全既做法。
唯一問題就係你需要時間去適應,因爲你可能過去20年,30年都係習慣正常駕駛坐姿要側鏡1/3,1/4望到自己部車。
不過都係果句,你無錯,但你都唔好走黎話我錯。
〇Source〇
▼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ehicle_blind_spot#:~:text=Blind%20spots%20may%20occur%20in,additional%20pillars%20may%20reduce%20visibility.
▼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E_International
▼論文《The Geometry of Automotive Rearview Mirrors - Why Blind Zones Exist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Them 950601》▼
https://www.sae.org/publications/technical-papers/content/950601/
▼《Car and Driver》2010年3月號▼
https://www.caranddriver.com/features/a15131074/how-to-adjust-your-mirrors-to-avoid-blind-spots/
▼《Blind Zone Accidents and How to
Prevent Them》▼
http://www2.ku.edu/~kutc/pdffiles/KTRFS08-Blindspot.pdf
中文教學策略 在 Spark Liang 张开亮 Youtube 的評價
很多人都覺得投資股票會虧錢
看不懂財務報表,投資股票很難
更有一些人說,要在股票裡賺錢
就必須日夜無休的的盯著股市
需要花很多時間
其實eToro有著簡單方便的功能
可以讓大家更容易參與到股票投資市場中
根據截至2017年9月數據指出
在eToro有70%的複制交易是盈利的
影片裡我解釋了複製跟單的策略
還有eToro的簡單操作
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加入
“eToro美股交易交流區”一起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95358297511040/
.
獲取我的獨家理財貼士
http://bit.ly/get-spark-financial-tips
.
【免費】股票投資工作坊 - 從0開始學股票
http://bit.ly/join-free-webinar-now
.
🔥點擊連結瞭解更多詳情或購買🔥
https://valueinmind.co/zh/sparks/
.
eToro申请链接 (全世界都可以用)
中文简体版
http://bit.ly/2x8qGpR
中文繁体版
http://bit.ly/2CYQ32M
英文版
http://bit.ly/2pbZXnJ
免责声明:
高波动性投资产品,您的交易存在风险。过往表现不能作为将来业绩指标。
视频中谈及的内容仅作为教学目的,而非是一种投资建议。
【相关视频】
什么是股票?: https://youtu.be/x6fnlyEo4pY
什么是IPO?: https://youtu.be/YNJq_Zn7HFU
开始投资股票需要多少钱?: https://youtu.be/YXke8YWjOsU
投资股票到底怎么赚钱?: https://youtu.be/JTPpPksLiY4
什么是REIT? 股票跟房地产的结合: https://youtu.be/efvS5P6yIF0
什么是ETF? 巴菲特都建议: https://youtu.be/oxF3PUPDAUY
教你一招在股票战胜巴菲特: https://youtu.be/ya4JCyMJqoI
任何商业合作请发到:18spark@gmail.com
想更多理财知识,马上浏览https://finspark.com/
订阅《Spark Liang张开亮》YouTube 频道:
https://goo.gl/ht2n2i
#股票投資 #美股 #etoro

中文教學策略 在 Better Leaf 好葉 Youtube 的評價
加入好葉進階課程:
《財商說書課》 ☞ http://bit.ly/learn2rich
《好葉超級說書課》 ☞ https://bit.ly/52-Book-Club
《30堂課搞定價值投資》 ☞ https://bit.ly/Value-Investing-YT
用聽的吸收,好葉Podcast音頻?️:https://bit.ly/betterleaf-himalaya
用讀的學習,好葉部落格網站?:https://www.growingbar.co/
葬禮遊戲:https://youtu.be/YoGHwlDz6Ow
The Hodgehog and the Fox: https://goo.gl/L3E5Qe
Good to Great: https://goo.gl/kxxckr
謝謝大家觀賞!希望大家看了影片后可以給我點贊和留下評論!!
分享是對我最大的支持哦!
【更多優質影片】
動畫書評系列?:https://goo.gl/DtqYce
實用冷技巧?:https://goo.gl/wXmR7n
5分鐘心理學?:https://goo.gl/5YQpdK
【關注好葉】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etterleaf.haoye/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etterleaf/
YouTube: https://goo.gl/d7NKEB
【支持好葉】
翻譯好葉影片?: https://goo.gl/VgarqQ
贊助好葉?:https://goo.gl/apYuZG
---------------------------
【本頻道影片皆為原創,不是翻譯】
*只是動畫軟件不支持中文而已,不要靠北
製作動畫軟件官網?:https://www.sparkol.com/en/
背景音樂:"Erik Satie: Gymnopedie No 1" (by Kevin MacLeod)
?????????????????????
#BetterLeaf好葉 #刺猬策略 #激發潛能
好葉全集影片?:http://bit.ly/betterleafull
好葉使用的繪製軟件:https://bit.ly/videoScribe

中文教學策略 在 Spark Liang 张开亮 Youtube 的評價
當我們儲蓄了一筆錢過後,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我們應該投資什麼?
我們都明白應該用錢來賺錢,
可是到底要怎樣用錢來賺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投資...
影片裡我分享了六種投資工具
它們分別為
1. 定期存款(Fixed Deposit)
2. REITs(房地產信託基金)
3. ETF(交易所開放式基金)
4. 信託基金(Unit Trust)
5. P2P借貸(Peer to Peer Lending)
6. 股票(Stock)
這些投資工具只需要1000塊馬幣
所以年輕人們今天就開始你的財務自由之路吧~
.
獲取我的獨家理財貼士
http://bit.ly/get-spark-financial-tips
.
【免費】股票投資工作坊 - 從0開始學股票
http://bit.ly/join-free-webinar-now
.
🔥點擊連結瞭解更多詳情或購買🔥
https://valueinmind.co/zh/sparks/
.
eToro申请链接 (全世界都可以用)
中文简体版
http://bit.ly/2Nuf46q
中文繁体版
http://bit.ly/2woYWNm
英文版
http://bit.ly/2omZ0bK
Rakuten 申请链接
点击 http://l.ead.me/vmrakuten 申请户口
开户口费用是 RM10.00
开户口需要准备:
- IC 前后照片
- Bank Statement (纸 或 online screenshot 都ok)
- Mailing Address 可以放IC 地址
- 如果跟IC 不一样,就用电费单
- 付款 credit / debit card RM10.00
P2P借贷 Funding Societies 申请链接
投资RM1,000 以上可获 RM50 一次性现金奖励
http://bit.ly/2iTAH5g
开户口需要准备:
- IC 前后照片
申请教学 PDF 链接:
goo.gl/mP2gG8
Securities Commission Malaysia Approval Link:
马来西亚证券监督委员会认证链接:
https://www.sc.com.my/digital/list_rmo/
免责声明:
高波动性投资产品,您的交易存在风险。过往表现不能作为将来业绩指标。
视频中谈及的内容仅作为教学目的,而非是一种投资建议。
【相关视频】
怎样投资美国股票?: https://youtu.be/y3Cn-yYimM8
什么是股票?: https://youtu.be/x6fnlyEo4pY
什么是IPO?: https://youtu.be/YNJq_Zn7HFU
开始投资股票需要多少钱?: https://youtu.be/YXke8YWjOsU
投资股票到底怎么赚钱?: https://youtu.be/JTPpPksLiY4
什么是REIT? 股票跟房地产的结合: https://youtu.be/efvS5P6yIF0
什么是ETF? 巴菲特都建议: https://youtu.be/oxF3PUPDAUY
教你一招在股票战胜巴菲特: https://youtu.be/ya4JCyMJqoI
任何商业合作请联络:
Nicson
+60196628099
订阅《Spark Liang张开亮》YouTube 频道:
https://goo.gl/ht2n2i
#投资教学 #理財投資 #投資賺錢

中文教學策略 在 差异化教学比你想的容易【五个实用策略+详细步骤 ... - YouTube 的八卦
差异化 教学 比你想的容易【五个实用 策略 +详细步骤】【 中文教学 】【分层 教学 】【课堂活动】【 教学 实例】. Miss叶子莎拉.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