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設養濟院 鰥寡孤獨者受惠 | 生活知史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禮記.禮運》提到,「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鰥寡孤獨者需要幫助,明代因此推出惠民措施,設立養濟院幫助他們,由官府供給衣食和喪葬費用,成為其中一項恤政。養濟院的設立不單令當時社會的老弱者受惠,亦能安撫民心,有助穩定社會秩序。
其實收養孤寡老人的慈善機構古已有之,例如南北朝的孤獨園、六疾館;唐朝的悲田養病坊、北宋的居養院等。而養濟院早見於南宋初年,去到元代被稱為孤老院。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於洪武五年設立孤老院,其後改名為養濟院,並明確規定「民之孤獨殘病不能生者,許入院。」
為了妥善照顧社會上有需要人士,《大明律》列有「收孤養老」一項,專門提到「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太祖雷厲風行之下,當時不少府縣都紛紛設置養濟院。明成祖年間,亦致力於建立養濟院。
明代養濟院採用原籍收養政策,由政府撥米銀供養,獲收留的的老弱者,每月可得米三斗,冬夏有一匹布等。沈榜編纂的《宛署雜記》記載,神宗年間,單是宛平一縣,便收容超過兩千人。曾經有葡萄牙商人於十六世紀來到中國,沿街看不到乞丐,他們認為這與養濟院收容患病窮困之人有莫大關係。
根據記載,當時有部分官員、富豪及鄉紳響應官府的舉措,捐出俸祿或錢財田產賑濟老弱病殘,亦參與養濟院的擴建及修整,造福社會。
不過有效制度亦需要良好的執行,到了明朝末年,養濟院衍生出貪污舞弊等種種問題,例如冒名認領、有騙子賴死不走、院方繼續使用已逝世的老弱名額認領錢糧等,剝奪真正有需要人士得到救助的機會。其後去到清代初年,養濟院制度因時制宜,大大擴展收養範圍,惠及更多老百姓。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明清歷史 #明清時期 #鰥寡孤獨 #養老院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推薦目錄: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 吳敦義 Wu, Den-Yih Facebook 八卦
今天參加「中華民國老人福利協進會」舉辦第 55 屆慶祝老人節,表揚全國模範老人、敬老楷模暨孝親學生楷模頒獎典禮。
台灣於2018年達到高齡社會標準,而國家人口委員會評估,預計於2026年將達到超高齡社會;隨著銀色台灣到來,對於偏鄉、孤獨獨居老人將產生更普遍衝擊。
日本NHK 電視台於2010年紀錄專題—「無緣死」,深入分析日本社會對於工業化、都市化、少子化、不婚化、草食化,造就人與人關係愈加冷漠,個人與外界不再有「社緣、血緣、地緣」關係,與現今台灣網路鄉民用語「不婚、不生、安樂死」自行「楢山節考」情形類似,人不偉大,也不渺小,只是活著,犧牲成為一種宿命。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協進會」以「弘揚敬老傳統、發揮互助精神、啟發身心健康、共謀老人福利」為宗旨,使我先哲於禮記《禮運大同篇》之「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得以使幾千年中國社會理想實現。
模範老人、敬老楷模皆為社會學習之典範,孝敬老人亦為孝敬自己,讓大家一同居家關懷、電話問候,用真誠與愛心付諸行動,一起珍惜當下,快樂變老。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八卦
【繪本】不要帶我走
最近單親媽媽殺害兩個小孩被判死刑的新聞,引起了社會廣泛的討論,正反兩面意見都有,在此不發表我對這件事的想法。要說的是在2005年內政部兒童局補助台灣終止童妓協會出版。這本書我印象滿深刻的,因為當時我是誠品敦南兒童館的店員,那幾年攜子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加上2003年家暴主題的《萱萱的日記》,兩本都是台灣原創繪本,讓我覺得台灣繪本出版很即時反應社會事件及潮流。不過關於這類主題的繪本,都會讓我有一個疑問,它的讀者群是誰?小孩,還是那些高風險群的家長?
張家銘醫師在「父母不應剝奪孩子的生存權 攜子自殺有方法可以避免」文章中提到,追溯民國八十一年到九十年十年之間,國內六家主要報紙所有有關攜子自殺的報導,共蒐集到七十八個「攜子自殺」的案例。確實發現,這樣的情形在台灣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七十八個案例中,有一半以上是發生在最後三年,分別是民國八十八年14件,八十九年12件,及民國九十年18件。除了數量有上升的趨勢之外,也有時間叢距的效應。也就是說,會在一段時間連續發生好幾起類似事件。這證實了攜子自殺事件有 #模仿的效應,也提醒媒體在報導時要小心。
看到有些人說,大人要死可以自己去死,小孩是無辜的,小孩不是父母的財產,(甚至有些人認為小孩是國家的財產)所以對於殺害兒童的行為無法原諒。另一方面,也不時看到,兒女因不堪負荷老病父母的照護,殺了父母再自殺的新聞,這時輿論倒是一面倒向同情兒女。是因為照顧小孩的辛苦不如照顧老年父母的辛苦嗎?
日本有一個民間故事叫「姨捨山」,故事起源地在信州(長野縣)。為了節省糧食,蕃主規定60歲以上的老人皆須丟棄至山裡,任其自生自滅。不過最後主角讓蕃主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的智慧之重要,便撤除這道命令。至今長野縣還有一個車站叫「姨捨駅」。不過這個傳說不只長野縣,日本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傳說,可能在以前物資缺乏的時代會有的習俗。
繪本《爺爺石》和《湯姆爺爺》也是爸媽要把爺爺丟到養老院,但後來悔過的故事,當然,這種故事也是世界上各地都有類似的故事,像是拿破碗給老母親吃飯,結果小孩跟媽媽說我以後也要拿這個破碗給你吃飯等。
希望以後我們再也不需要這樣的繪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延伸閱讀
👉父母不應剝奪孩子的生存權 攜子自殺有方法可以避免
https://childrenbookmap.pse.is/3ab3cw
👉姨捨傳說
https://childrenbookmap.pse.is/3a9n3g
👉兒童人權繪本(2006年版)
https://childrenbookmap.pse.is/3art6y
👉爺奶繪本
https://childrenbookmap.pse.is/3aun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