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代誌】不想消失的MIT素蘭陣 美少女吃苦當吃補
說到民俗陣頭,
一般人的印象,
大多是畫著瞠目怒視的臉譜,
身穿神衣、手拿刑具,
象徵緝妖伏魔的威武將爺模樣,
但您看過由美少女組成的素蘭陣嗎?
說到素蘭陣,來頭可不簡單!
因為台灣大多數的陣頭,
都是明清時期跟著大陸移民傳來台灣,
但素蘭陣可是正港MIT,
它的起源,
居然和一部老電影"素蘭小姐要出嫁"有關。
時至今日,
這項源自台灣的傳統陣頭卻瀕臨失傳,
所幸在屏東還有一群美少女堅持著,
帶您看她們繼承傳統又創新的故事。
請鎖定5月12日(日)晚上20:00
57頻道東森財經新聞台「台灣大代誌」
#素蘭陣 #包家潮州六姐妹 #陣頭 #台灣大代誌 #東森財經新聞台
同時也有3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德路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位於泰康路以西,和平東路以東,長1150米,寬15-17米。明清時期一德路俗稱「三欄」(即果欄、菜欄、魚欄),現在一德路還有一條內街叫做「果菜新街」。一德路賣海味,至少有百年歷史。20世紀初廣州清拆新城城牆,在城基上建築馬路,但拆城先於泰康路,遲於老城文...
明清時期 在 Facebook 八卦
『按讚』恭祝濟公活佛成道!
『分享』消災解厄!
『留言168』除穢氣、衰氣、窮氣!
[濟公活佛成道]
農曆三月初六是濟公活佛成道日。
濟公活佛俗名李修緣,南宋人,在浙江靈隱寺出家,因不守戒律、飲酒吃肉,故稱為濟癲和尚,又名濟公禪師,相傳是降龍羅漢的化身。
濟公的傳說起源於南宋末期,明清時期成為說書人的主要題材,許多神通傳奇在民間廣為流傳。
濟公活佛神通廣大,濟世助人無數,民間相傳拜濟公能消災解厄、除穢氣、衰氣、窮氣!
敬請各位粉絲好朋友按讚、分享、留言喔!
明清時期 在 黃偉哲 Facebook 八卦
#台灣影視業界首座歷史時代場景
#斯卡羅將重現府城聚落
終於來了,令人振奮的史詩級巨作《斯卡羅》今晚就要上映!
這是在台南鹽水 #岸內糖廠影視基地 的第一齣歷史劇,2018年時市府與導演曹瑞原率領的拍攝團隊,在閒置多年的岸內糖廠打造主場景—「台灣府城」。由市府和文化部、公共電視合力,與中央補助2.4億搭景拍攝。
從無到有,要謝謝背後的團隊開疆闢土,一同排除萬難,終於完成 #第一座時代場景,#重現明清時期台灣府城街坊、城門、市集及閩南式建築等街廓樣貌。
多部影劇如《想見你》、《俗女養成記》、《孤味》等都曾在台南取景,創下佳績,堪稱金鐘寶地。台南擁有豐富文化底蘊和歷史性建築,也努力打造「最友善的拍片城市」,岸內糖廠影視基地未來將作為每一部優質歷史劇後盾,非常歡迎劇組多來拍攝取景。
斯卡羅改編自陳耀昌醫師的小說《傀儡花》,重現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的寫實故事。認識歷史、了解自己,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謝謝公視以及曹導團隊,讓我們有機會欣賞這部高質感的歷史劇。
誠摯推薦你收看《斯卡羅》,經典好劇不要錯過!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開播:
👉8/14 公視、 LineTV 晚上九點
👉8/15 Netflix、myvideo晚上六點
👉8/22 MOD、 Hami video 晚上六點
明清時期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一德路是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道路,位於泰康路以西,和平東路以東,長1150米,寬15-17米。明清時期一德路俗稱「三欄」(即果欄、菜欄、魚欄),現在一德路還有一條內街叫做「果菜新街」。一德路賣海味,至少有百年歷史。20世紀初廣州清拆新城城牆,在城基上建築馬路,但拆城先於泰康路,遲於老城文明路,1920年落成。因路旁有明、清時代「一德學社」而得名,出自宋•楊時《河南程氏粹言•論道篇》的「一德立而百善從之」。有說法稱原先這裡的街道十分雜亂,清末重新規劃,把相鄰的幾條橫街打通成一條馬路。長久以來,一德路以乾果、海味雜貨店總匯街道聞名,在珠三角乃至東南亞地區有一定知名度,每年尤其臨近農曆新年,生意特別興旺。及後玩具文具精品批發業亦在一德路成行成市,多間批發零售商業大廈興建開業,亦在區內聞名。另外,天主教廣州教區最著名教堂石室聖心大教堂位於一德路東段,亦是遊客必到之處。而新興建的兒童公園亦座落於一德路西段,更增加了此路段的人流量。建築方面,一德路尚存部分騎樓建築,而一德路西段騎樓經過翻新雖得以保存,卻已不復原貌。一德路是廣州一條重要的街道,而廣州人以含有數目字「一」至「十」的地名串成的順口溜,便是以「一德路」開始。即一德路,二沙頭,三元里,四牌樓,五仙觀,六榕路,七株榕,八旗二馬路,九曲巷,十甫路。賣麻街是一條具有上千年歷史的古老街道,宋朝起就已被稱為“賣麻街”。清朝時期這裏曾是兩廣總督部堂衙門所在地。賣麻的麻,就是我們平時吃的麥芽糖,30年前這裏整條街都是賣麥芽糖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4B_4pZubPY/hqdefault.jpg)
明清時期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北京路是廣州市越秀區一條集文化、娛樂、商業於一體的街道,是廣州市有史以來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日均人流量約35萬人次。北京路北起廣衛路,南到沿江中路,全長1500多米。舊時的北京路,是廣州大南門(今北京路、大南路口)內外的一條南北向主要街道。宋代滅南漢後,拆南城牆,將南城沿至江邊,建「雙闕」。1244年,建雙門樓,從此北京路中段被稱作雙門底,漸成為商業區。清代時,今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為承宣直街、雙門底、雄鎮直街、永清街,以賣書坊、古董市、花市為著名。清雍正年間,現北京路與沿江路交匯的珠江邊,是天字碼頭的所在地,為清代時是專為迎送官員而設,附近的接官亭正是當時迎接官員的地點。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廣州拆城牆開路,將此路改名為「永漢路」(國民政府使用粵音英文名「Wing Hon Road」),取的是清朝已滅,把南街名「永清」變為「永漢」之意。1936年,曾任國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長的胡漢民去世後,又胡本身乃廣州人,為紀念之,永漢路更名為「漢民路」。1949年10月中國共產黨奪取廣州後恢復原稱。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局改名為「北京路」,寓意廣州人民擁護黨中央,嚮往首都北京之意,因路名形象反映了其廣州古城發展的中軸線之地位,故至今沒有恢復舊名。2002年7月,北京路的北段出土了自唐代直到民國時期共五朝的十一層路面,而南段則發掘出宋代至明清時期共5層的拱北樓建築基址。出土的文物包括大量石條、牆磚,以及宋代拱北樓基址、明代拱北樓抱鼓石。遺跡現用玻璃覆蓋,原地保留。北京路從清代起已有壁魚堂、汲古堂等書店和曾宗周朱墨店、劉中山筆店,這一帶還聚有大量刻書坊。現在北京路上有兩間琴行、六間書店,分別是有著建於1952年的新華書店、建於1954年的兒童書店、科技書店、聯合書店、古籍書店、教材書店和外文書店。北京路附近還有文具用品店三多軒和古玩店集雅齋。在北京路範圍同時有其他文物古蹟,包括: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明朝大佛寺、明朝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代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正在發掘的古蹟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場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等。1997年2月,北京路正式開通為雙休日步行街,逢雙休日實施只允許公共汽車行駛的准步行。從1998年到2001年期間,北京路逢節假日實施所有車輛均不能行駛的全步行;2002年元旦起,北京路正式實施全日制步行。北京路是百年老店和廣州老字號商鋪的集中地,店鋪眾多,規模大,經營樣式齊全,各類商鋪賣場,以及酒樓、餐飲食肆、文化娛樂場所和銀行等總計超過五百家。沿街商鋪以經營服裝、百貨、鞋類、餐飲、珠寶為主,現有時裝、皮具專賣店近300多家,服裝、鞋業、精品、百貨等綜合商場20多家。廣州市最早的肉菜市場——禺山市場亦位於北京路上。現代化的大百貨公司則有建於20世紀40年代的新大新百貨公司,廣州百貨公司、銀座、五月花商業廣場等大商店。2008年,天河城百貨還進駐了早前新的名盛廣場,令附近的商業變得更加興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OGmEn57qJk/hqdefault.jpg)
明清時期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陽朔西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步行街。位於陽朔古鎮中心,寬約8米,長近800米,略呈東西走向,東到濱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間與縣前街、城中路交匯。歷經1400多年,是陽朔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也是陽朔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明城牆、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紀念館等這些古老的建築保存皆較完整。西街,曾是孫中山先生演講的地方,藝術大師徐悲鴻也曾居於此,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曾在此留下足跡。590年(隋開皇十年)設置陽朔縣時,縣城就已有一條長約200米、寬約5米的街道。當時街上只有幾家經營日用品的店鋪,居民大部分是農民。西街真正始建於1674年。早期的西街不長,得名緣於其地理位置。陽朔縣城在元代至正年間築成石頭城牆後,以縣衙前的街為署前街,與從東到西的一條橫街相接,往南至碧蓮峰下一段則為小巷,東邊一段通灕江邊城牆,與南街相接,後來把這一帶通稱為十字街,往西街一段最長則叫西街。當年的十字街部分是縣城繁華的商業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這裡有經營日雜煙酒的萬利祥,有經營南貨土產出名的陳公興,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號,都是實力雄厚的粵商。另外本地商家劉來興等,他們對陽朔的經濟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抗戰勝利後,十字街商業中心逐步走向衰落。後來,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後,西街人為了出城方便將城牆拆開一段直接公路,並在旁邊修建有最早的汽車站。並把東邊直到西城邊的一段改稱西馬路。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間因避忌“西”字而改稱東風路,取其“東風壓倒西風”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復舊名。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陽朔對外開放,西方遊客發現了西街,同時,他們對當地古樸典雅的民居和傳統文化、民風民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從此,每年到西街觀光、休閒的境外旅遊者超過數十萬人次。他們有住幾天、十天半月的,也有住一年幾年的,有的乾脆在西街成婚、開店。西街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洋人街”,超越地域的“地球村”,規模龐大的“外語角”。陽朔西街全長近800米,大理石路面,呈彎曲的S形,房屋建築古色古香,地方特色濃厚。用本地產的檳榔紋大理石鋪成,暗青油亮,兩旁是清代遺留的低矮磚瓦房,白粉牆紅窗,透著嶺南建築的古樸典雅。西街的建築大都是六七十年前的老房子,也有一些是明清時期的,所以歷史比較久遠。西街的街道用大塊的石板鋪成,也頗有歷史韻味。1984年經初步改造,建成了古樸典雅的旅遊文化街。1999年到2004年,陽朔縣又完成了保護性整治,使整條街道建築凸顯出“小青瓦、坡屋頂、馬頭牆、木門窗、吊陽臺”式的桂北民居特色;與桂花街組成並行的步行街,頗具特色。戰時駐桂林的美英盟軍人員也經常到陽朔來,西街成了多國人員的集散地。當時的陽朔縣城由人口由2500多人猛增至10000多人。這是陽朔西街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解放前,何香凝、柳亞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者及文化名人都到過陽朔,藝術大師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黃賓虹都在西街住過,創作了大批山水畫。從50年代至今,將近有40多個國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腦到西街參觀遊覽,美國前總統卡特夫婦還騎自行車在西街觀光。歷史上的西街除了幾家店鋪外,居民大多數是農民,相當長一段時期保持著“半是鄉村半是店,可為生意可為耕”的半商半農狀態,使西街人形成了城裡人豁達和鄉里人忠厚的雙重性格。西街,已經成了陽朔主要的旅遊服務街,街中有眾多的工藝品店、書畫店、旅館、咖啡廳、酒吧、中國功夫館。但西街人仍保持著忠厚淳樸的品格。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ZOQE8s3FTM/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c-XtOyvyQ7EkUoVoMWWYP1HFjjw)
明清時期 在 CH6 明清時期 的八卦
CH6 明清時期. 4.9K views · 1 year ago ...more. Ada. 442. Subscribe. 442 ... 八年級中國史:明清時期的東西文化交流. 宜蓉的歷史課•2.3K views · 52:0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