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的夢想驛站》撰述委員呂怡青、攝影記者彭智宏
【中印衝突中的不丹系列採訪之二:GNH入憲十年 探訪喜馬拉雅山的快樂王國 1999年電視解禁 寺廟與電視同步併存 不丹社會轉型分水嶺 】
位於喜馬拉雅山東麓的不丹,自七零年代推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發展願景,並於2008年將此理念正式寫入憲法後,全面啟動打造幸福國度的工程。在GNH的四大施政支柱中,在環境維護和傳統文化之外,另外兩個支柱分別是良善治理和社會平等運作。但這兩個支柱,隨著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的浪潮,變得愈來愈難實現。西方國家花了兩百年的現代化進程,在不丹被濃縮成二十年,期間也無可避免出現許多過去完全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和挑戰。
此外,最近中國和印度邊界發生的衝突,也讓我們再度注意到了不丹。這幾年隨著全球化,相當多的觀光客來到這裡,它正在改變當中。
皇家植物園這天湧入不少遊客,為的是慶祝杜鵑花節。自兩年前以歡慶第四世國王六十歲誕辰,首度舉辦慶典活動後,就變成年度盛事。參與表演,是青春期的中學生最期待的事。
歌詞:別吸菸、別喝酒。吸菸傷害你的身體,酒精讓你迷失。
不管旋律怎麼變換,歌詞內容都差不多。輕盈舞姿配上警世語句,只能說,大人們對容易讓青少年上癮的東西,真的很在意,畢竟透過媒體而來的誘惑實在太多了。不丹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除了環境和傳統文化,還提倡良善治理,以及透過免費教育和醫療,維持穩固平等的社會運作。這個理念十分接近社會福利國家,人民像溫室裡的花朵般被呵護著。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叩關下,難度愈來愈高。嘗試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驅車前往數十公里外的角落,尋訪另一個平行的世界。
普納卡宗佛學院副校長:寺院裡除一般家庭送來的孩子,也收容孤兒,很多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離異後被拋棄,親戚認為把孩子送到寺院是最好辦法。另外也有父母因為太窮,養不起孩子,把他們送來給寺院照顧。
在一九七零年代全面推動西方世俗教育系統之前,寺院是傳授知識的唯一管道,僧侶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直至今日,寺院作息仍然嚴謹,清晨五點天一亮起床,一個半小時早課後開始整天密集學習,一日兩餐,直到九點半晚課過後就寢。除了一般學科,還得熟練各種法器的使用。
副校長:我們這裡目前有一百五十名僧侶。最多的時候曾有三百名學生。寺院的成立讓整個社區都受益,原因是只要有人往生,隨時就可請到僧侶幫他們誦經,辦法事超度。
不丹小沙彌向來小有名氣,並非因為特別會誦經,而是來自於得獎電影「高山上的足球盃」。不丹直到1999年才正式解禁,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電視和網路的國家。電影描述神奇黑箱子,如何穿透寺院高牆,攪亂原本的單純和清幽,比喻不丹社會和外界接軌時經歷的震撼。
不丹國家廣播公司總經理Tshering Wangchuk:當電視在1999年首次引進不丹時,家家戶戶都有了兩個光源,一個是電視機,另一個是神壇上的酥油燈。這說明了開放電視後,不丹經歷的社會轉變。電視對不丹社會的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
不丹國家廣播公司(Bhutan Broadcasting Service)是唯一的電視台,見證西方兩世紀現代化努力,如何在不丹被濃縮成二十年進程。
不丹國家廣播公司總經理Tshering Wangchuk:我還是小孩的時候,看的是印度電影,寶萊塢電影在這裡放映,我們的偶像在印度。可是到了今天,就在突然之間,寶萊塢在不丹年輕人之間退流行了,他們現在更愛看韓劇,接觸更多韓國電影,模仿韓星穿著打扮。我舉個例子。有天我去訪問一間學校。校長也在。他跟學生宣布說,我剛聽說某個韓星結婚了,結果現場所有女同學的心都碎了。這就叫全球化,有人在韓國結婚,結果一堆人在不丹心碎。
物質主義的效應,不丹無能倖免,巨大的文明落差,讓一堆「指教」也跟著出現。
不丹國家廣播公司總經理Tshering Wangchuk:民眾看CNN、BBC,看了以後說,為什麼 BBS(不丹國家廣播公司)不能像BBC一樣,做個脫口秀呢?回想起我自己小時候踢足球,當時沒有電視,整個國家體育場是爆滿的,擠得水泄不通,但自從有電視後,民眾開始問,為什麼我們的選手不能像羅納多、像梅西那樣踢球呢?這就是民眾接觸到更高水準演出的結果。
境外文化的威力,也讓不丹自豪的全民醫療體系備受挑戰。過去四十年來,人民健康條件大幅改善,平均壽命從七零年代的44.5歲,進步到68.5歲,新生嬰兒死亡率也顯著降低。經濟成功脫貧,但仍遠落後其他開發中國家。電視宣導固然讓衛教工作變得容易,但連續劇看多了,許多不安定的靈魂也跟著出竅了。
衛服部官員:隨著不丹在1999年開放網路和電視,不丹就此開始有了許多新挑戰。民眾對政府醫療衛生政策的期待突然增加,甚至還要求能在五星級飯店般的醫院接受治療,但這在公共醫療照護體系裡,根本是不可能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接連出現,最後連不受俗世影響的化外之地,也難擋西方文明的衝撞。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其中一個例子是,很多留學的海外人士,回國接掌了行政體系和公務系統,整個教育體系被以英語為主的西方世俗教育體系取代,對這些人而言,教育等於英語。說英語就等於教育程度好,不會說英語就被認為是教育程度差,結果很多受過非常嚴謹訓練的傳統學者和德高望重的耆老,其中很多甚至是已接近證悟的,反而被看不起。
如今寺院也與時俱進,教授英語和電腦等謀生技能。副校長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因緣,走上僧侶之路,許多人在不久的將來,會選擇回到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夜幕低垂,又到了夜店霓虹燈高掛的時刻。明明是來找樂子,但被整排佛像和國王照片緊盯著,造次的膽子頓時煙消雲散。2008年全球歷經金融海嘯後,人們對心靈性和精神面的渴望增加。同年讓 GNH入憲,不丹因距離產生美觀,成了令人神往的烏托邦。然而過去數十年來,不丹從王權轉型到民主制度,從村落轉型到城市社會,從農業轉型到資本主義經濟,新舊龐雜,絡繹不絕前來尋找答案的人赫然發現,原來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的業風,早已吹向了這片人間淨土。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不丹並非地球上最快樂的國家。這是世人為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世界上如果有了這樣一個地方,就代表烏托邦確實存在。很多不丹以外的人希望看到不丹是一個烏托邦,把不丹「香格里拉化」,我個人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為不丹創造了一個不切實際的樣貌,有時候甚至引發更多期待,結果就是,我們被認為應該要以別人想像中的形式活著,而非以我們真正需要的方式。
不丹的基礎建設還要積極追趕,基本經濟水平也亟待提升。聯合國年年公佈快樂國家排名,冠亞軍年年由北歐國家包辦,提倡幸福指數的先行者不丹,反而落在後段班。慢活數百年,不丹一邊要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求生存,一邊要忙著踩剎車,防止社會暴衝甚至瓦解。講求安貧樂道、少慾踏實的不丹,能堅持理想嗎?
不丹反對黨領袖Pema Gyamtsho:不丹下一世代是否還會願意扛起重責大任,去保護環境,保存文化遺產嗎?五十年後,很多我們這輩都不在了,我們常常這樣問自己,五十年後的不丹,還會跟現在一樣嗎?夾在印度和中國大陸這兩個人口巨國,很多人擔心,總有一天我們會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失去了自我認同,失去了這份獨特。
所幸不丹並未有太多困惑徬徨,多數人仍堅信世上有些價值永遠無法被量化。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不丹正經歷很多劇烈變化,此時我們更需要一個方向。不丹正走在十字路口,我們真的需要一個指路明燈,引導我們去應該前進的方向。我認為GNH就是這樣一個明燈,給我們可以遵循的方向,一個可追尋的目標,讓我們在物質舒適和精神安康,傳統和現代之間求得平衡,尋得一個有意義且永續的未來。
「我們必須明白,GNH是一趟旅程,而非終點,所以你必須把它當作是一種途徑,是一套能讓幸福最大化的架構。」
一路上有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他們禮貌謙和,沒有人沉迷手機,也沒有人心浮氣躁,多半對生活滿意自在。這讓我們不禁對五十年後的不丹產生期待,好奇他們是否經得起考驗,完成人類社會的重大實驗。站在海拔四千公尺的山麓上,山頂的風呼嘯著,似乎在大聲朗誦著風馬旗上的祈禱文。虔敬的佛教風範,讓不丹的一切顯得安詳真誠不造作。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
我的年度代表字學習單 在 謝立聖插畫 Facebook 八卦
吃飯時,隔壁桌的小孩只是想脫鞋子想睡覺,他爸媽就狠狠的各種恐嚇。
「等一下回去你就知道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爸爸。
「再張啊!再張啊!我等等回去把你吊起來!嘴巴縫起來,叫警察來把你抓起來!」媽媽。
孩子已經惶恐到張嘴不知道該哭還是要閉嘴。
隨後他們拎著孩子回家了。
阿德勒認為,0-5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阿德勒心理學顯示,5歲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
孩子性格除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外,還跟他特定的經歷有關,跟父母的教育有關,跟原生家庭相關。
我自己也是在各種恐嚇和爆打威脅中長大,但因為經歷過這一段痛苦的經歷,我選擇了不斷找尋療癒自己的方法,不斷學習不斷掃除那些悲傷與疼痛的回憶。
但為什麼要用言語和暴力去對待你最親的孩子呢?
是因為他無法還手嗎?
還是你也是這樣被打大的?
所以你覺得人講不聽,就可以出言恐嚇?
甚至肢體暴力脅迫對方才有效嗎?
家長總是把孩子逼離家,再罵孩子不孝不愛回家...
從來不會檢討自己,也不學習溝通,更不換位思考,只仗著自己是出錢出力養孩子的人,就能為所欲為。
還振振有詞的說:「你懂什麼?我這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如果小時候不教,長大去殺人放火怎麼辦?」
真是可憐又可悲,我相信這些人也是被阿公阿嬤打到大,當下他的內心肯定也是充滿各種恐懼和害怕,但為什麼之後還要用一樣的方法傳承給孩子?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從不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看待,永遠都只想控制孩子,洗腦孩子,限制孩子...
那你還是不要生比較好!
孩子不難理解,只要你願意花時間,聽他說,或是等他願意說,站在他的視野去思考,與他當夥伴,相信孩子會與你合作無間。
但多數大人總是覺得,孩子不打不會乖,小孩子都會說謊,偷看漫畫動畫就是會學壞,打電動就要打斷手,交朋友都是朋友帶壞自己孩子,恐嚇孩子很有效...
也許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嚴重壞掉,但許多類似經歷的朋友們,都有嚴重的憂鬱躁鬱或失眠等問題,無法證明直接來自於孩童時的悲慘記憶,但相信在他們5歲前人格塑造與定性前,遇到了肯定很黑暗與無法想像的遭遇,而這些恐懼卻是來自於最愛的爸媽或親人...
下次想對孩子開口或動手前,多想幾分鐘,
也許你有更好的選擇!
以下分享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自我啟發」一直是心理輔導學的要題,幾年前出了一門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特勒的教導》。這本書子了榮獲了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一年長𩤅暢銷榜,在亞洲更是成為熱門話題之一。《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阿德勒式教育不但帶給我們人生的小革命,更在親子界掀起了一波教育心理學巨浪。
阿德勒是誰?
就算不是心理學專業,也必定聽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名字,但大多數人卻忙記了和這兩位並稱三巨頭的阿德勒(Alfred Adler)。
阿德勒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和佛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同時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教育理論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且是一個與社會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最重要的觀點是在於個人行為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對於社會的責任性,工作中與旁人的聯繫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別角色的扮演。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包括: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態度,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同時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運用鼓勵、自然後果等方法去回應孩子的行為,培養獨立、負責的孩子。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想被別人諒解與尊重,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在傳統中式家庭下,家長往往都成了「嚴師」希望兒子成為「高徒」。但阿德勒心理學顛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讓家長難以了解如何去尊重孩子,並視孩子為一個體而非自己的擁有品。
害怕不等於成長
很多家長以懲罰為管教的方法,但是導入條件式或外控式的教養方法往往是令孩子失去自專或自信的原因。孩子因為懲罰而感到害怕,但不代表他們會明白家長用心良苦所表達的意思。
害怕只是害怕,害怕不等於成長。當孩子害怕時,他們只會想逃避,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會犯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後,不妨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對,是感受,不是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太著重是非對錯,卻忽略了感受二字。首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再去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想出後果。這種方法能夠令孩子內心成長,並培養出中國式家庭比較缺乏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
運用阿德勒4C原則
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
分別是:
Connect (連結)、Capable (能力)、
Count (意義)、Courage (勇氣)。
只要掌握這4C原則,就能夠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相反的,若缺乏任何一環,就可能會產生不當的行為。
他認為每個人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目的,最終所追求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和人有連結。而孩子的歸屬感主要來自,父母和老師等重要人對他的認同。因此,父母先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有歸屬感,管教才會發揮其效果。
與傳統的行為主義最不同的是,阿德勒的教育方式不用獎賞、處罰,而是讓團體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貢獻、被接納。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作出貢獻、發揮其所長。
即使再小的小孩也會想幫忙,家長可以多加發掘孩子的所擅長的事,並加以善用這一點,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貢獻的、有責任感的人,而非一個只為考試而生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
分享給每一個孩子與父母!
我的年度代表字學習單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撰述委員呂怡青、攝影記者彭智宏不丹採訪系列
【中印衝突中的不丹系列採訪:GNH入憲十年 探訪喜馬拉雅山的快樂王國 1999年電視解禁 寺廟與電視同步併存 不丹社會轉型分水嶺 】
位於喜馬拉雅山東麓的不丹,自七零年代推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發展願景,並於2008年將此理念正式寫入憲法後,全面啟動打造幸福國度的工程。在GNH的四大施政支柱中,在環境維護和傳統文化之外,另外兩個支柱分別是良善治理和社會平等運作。但這兩個支柱,隨著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的浪潮,變得愈來愈難實現。西方國家花了兩百年的現代化進程,在不丹被濃縮成二十年,期間也無可避免出現許多過去完全意想不到的社會問題和挑戰。
此外,最近中國和印度邊界發生的衝突,也讓我們再度注意到了不丹。這幾年隨著全球化,相當多的觀光客來到這裡,它正在改變當中。
皇家植物園這天湧入不少遊客,為的是慶祝杜鵑花節。自兩年前以歡慶第四世國王六十歲誕辰,首度舉辦慶典活動後,就變成年度盛事。參與表演,是青春期的中學生最期待的事。
歌詞:別吸菸、別喝酒。吸菸傷害你的身體,酒精讓你迷失。
不管旋律怎麼變換,歌詞內容都差不多。輕盈舞姿配上警世語句,只能說,大人們對容易讓青少年上癮的東西,真的很在意,畢竟透過媒體而來的誘惑實在太多了。不丹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除了環境和傳統文化,還提倡良善治理,以及透過免費教育和醫療,維持穩固平等的社會運作。這個理念十分接近社會福利國家,人民像溫室裡的花朵般被呵護著。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叩關下,難度愈來愈高。嘗試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驅車前往數十公里外的角落,尋訪另一個平行的世界。
普納卡宗佛學院副校長:寺院裡除一般家庭送來的孩子,也收容孤兒,很多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離異後被拋棄,親戚認為把孩子送到寺院是最好辦法。另外也有父母因為太窮,養不起孩子,把他們送來給寺院照顧。
在一九七零年代全面推動西方世俗教育系統之前,寺院是傳授知識的唯一管道,僧侶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直至今日,寺院作息仍然嚴謹,清晨五點天一亮起床,一個半小時早課後開始整天密集學習,一日兩餐,直到九點半晚課過後就寢。除了一般學科,還得熟練各種法器的使用。
副校長:我們這裡目前有一百五十名僧侶。最多的時候曾有三百名學生。
寺院的成立讓整個社區都受益,原因是只要有人往生,隨時就可請到僧侶幫他們誦經,辦法事超渡。
不丹小沙彌向來小有名氣,並非因為特別會誦經,而是來自於得獎電影「高山上的世界盃」。不丹直到1999年才正式解禁,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開放電視和網路的國家。電影描述神奇黑箱子,如何穿透寺院高牆,攪亂原本的單純和清幽,比喻不丹社會和外界接軌時經歷的震撼。
不丹國家廣播公司總經理Tshering Wangchuk:當電視在1999年首次引進不丹時,家家戶戶都有了兩個光源,一個是電視機,另一個是神壇上的酥油燈。這說明了開放電視後,不丹經歷的社會轉變。電視對不丹社會的影響,有正面也有負面。
不丹國家廣播公司(Bhutan Broadcasting Service)是唯一的電視台,見證西方兩世紀現代化努力,如何在不丹被濃縮成二十年進程。
不丹國家廣播公司總經理Tshering Wangchuk:我還是小孩的時候,看的是印度電影,寶萊塢電影在這裡放映,我們的偶像在印度。可是到了今天,就在突然之間,寶萊塢在不丹年輕人之間退流行了,他們現在更愛看韓劇,接觸更多韓國電影,模仿韓星穿著打扮。我舉個例子。有天我去訪問一間學校。校長也在。他跟學生宣布說,我剛聽說某個韓星結婚了,結果現場所有女同學的心都碎了。這就叫全球化,有人在韓國結婚,結果一堆人在不丹心碎。
物質主義的效應,不丹無能倖免,巨大的文明落差,讓一堆「指教」也跟著出現。
不丹國家廣播公司總經理Tshering Wangchuk:民眾看CNN、BBC,看了以後說,為什麼 BBS(不丹國家廣播公司)不能像BBC一樣,做個脫口秀呢?回想起我自己小時候踢足球,當時沒有電視,整個國家體育場是爆滿的,擠得水泄不通,但自從有電視後,民眾開始問,為什麼我們的選手不能像羅納多、像梅西那樣踢球呢?這就是民眾接觸到更高水準演出的結果。
境外文化的威力,也讓不丹自豪的全民醫療體系備受挑戰。過去四十年來,人民健康條件大幅改善,平均壽命從七零年代的44.5歲,進步到68.5歲,新生嬰兒死亡率也顯著降低。經濟成功脫貧,但仍遠落後其他開發中國家。電視宣導固然讓衛教工作變得容易,但連續劇看多了,許多不安定的靈魂也跟著出竅了。
衛服部官員:隨著不丹在1999年開放網路和電視,不丹就此開始有了許多新挑戰。民眾對政府醫療衛生政策的期待突然增加,甚至還要求能在五星級飯店般的醫院接受治療,但這在公共醫療照護體系裡,根本是不可能的。
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接連出現,最後連不受俗世影響的化外之地,也難擋西方文明的衝撞。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其中一個例子是,很多留學的海外人士,回國接掌了行政體系和公務系統,整個教育體系被以英語為主的西方世俗教育體系取代,對這些人而言,教育等於英語。說英語就等於教育程度好,不會說英語就被認為是教育程度差,結果很多受過非常嚴謹訓練的傳統學者和德高望重的耆老,其中很多甚至是已接近證悟的,反而被看不起。
如今寺院也與時俱進,教授英語和電腦等謀生技能。副校長說,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因緣,走上僧侶之路,許多人在不久的將來,會選擇回到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夜幕低垂,又到了夜店霓虹燈高掛的時刻。明明是來找樂子,但被整排佛像和國王照片緊盯著,造次的膽子頓時煙消雲散。2008年全球歷經金融海嘯後,人們對心靈性和精神面的渴望增加。同年讓 GNH入憲,不丹因距離產生美觀,成了令人神往的烏托邦。然而過去數十年來,不丹從王權轉型到民主制度,從村落轉型到城市社會,從農業轉型到資本主義經濟,新舊龐雜,絡繹不絕前來尋找答案的人赫然發現,原來全球化和資本主義的業風,早已吹向了這片人間淨土。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不丹並非地球上最快樂的國家。這是世人為自己創造出來的,因為世界上如果有了這樣一個地方,就代表烏托邦確實存在。很多不丹以外的人希望看到不丹是一個烏托邦,把不丹「香格里拉化」,我個人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為不丹創造了一個不切實際的樣貌,有時候甚至引發更多期待,結果就是,我們被認為應該要以別人想像中的形式活著,而非以我們真正需要的方式。
不丹的基礎建設還要積極追趕,基本經濟水平也亟待提升。聯合國年年公佈快樂國家排名,冠亞軍年年由北歐國家包辦,提倡幸福指數的先行者不丹,反而落在後段班。慢活數百年,不丹一邊要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求生存,一邊要忙著踩剎車,防止社會暴衝甚至瓦解。講求安貧樂道、少慾踏實的不丹,能堅持理想嗎?
不丹反對黨領袖Pema Gyamtsho:不丹下一世代是否還會願意扛起重責大任,去保護環境,保存文化遺產嗎?五十年後,很多我們這輩都不在了,我們常常這樣問自己,五十年後的不丹,還會跟現在一樣嗎?夾在印度和中國大陸這兩個人口巨國,很多人擔心,總有一天我們會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失去了自我認同,失去了這份獨特。
所幸不丹並未有太多困惑徬徨,多數人仍堅信世上有些價值永遠無法被量化。
Lopen基金會執行長Karma Phuntsho:不丹正經歷很多劇烈變化,此時我們更需要一個方向。不丹正走在十字路口,我們真的需要一個指路明燈,引導我們去應該前進的方向。我認為GNH就是這樣一個明燈,給我們可以遵循的方向,一個可追尋的目標,讓我們在物質舒適和精神安康,傳統和現代之間求得平衡,尋得一個有意義且永續的未來。
「我們必須明白,GNH是一趟旅程,而非終點,所以你必須把它當作是一種途徑,是一套能讓幸福最大化的架構。」
一路上有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他們禮貌謙和,沒有人沉迷手機,也沒有人心浮氣躁,多半對生活滿意自在。這讓我們不禁對五十年後的不丹產生期待,好奇他們是否經得起考驗,完成人類社會的重大實驗。站在海拔四千公尺的山麓上,山頂的風呼嘯著,似乎在大聲朗誦著風馬旗上的祈禱文。虔敬的佛教風範,讓不丹的一切顯得安詳真誠不造作。
我的年度代表字學習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我的年度代表字學習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我的年度代表字學習單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你知道「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
#村上春樹 #文學 #推薦書
────
你聽過「西伯利亞歇斯底里」嗎?為何說「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本集我們繼續講述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村上春樹《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算是村上長篇作品中奇幻色彩較淡的一部;但其中僅有的幾處帶有幻想性質的情節,卻恰恰都是小說的關鍵。
男主角阿始在婚前,在與島本在爵士酒吧中重逢之前,其實曾在街頭巧遇島本──他看見一位拖著腿走路的女人,背影與曾罹患小兒麻痺的島本一模一樣。於是他不由自主開始跟蹤她,卻始終沒能確認那是否就是島本。然而,跟蹤尚未結束,突然有個男人抓住了阿始的手臂,交給他一個白色信封,警告他不要插手,也不准追問;而島本就在此刻上了計程車,消失在人群中。阿始茫然收下白色信封,打開一看,信封裡裝著十萬日圓。這個信封,被阿始慎重地收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而在整整八年後,阿始與島本重逢,島本再次從箱根的別墅中不告而別後,阿始回頭去找這白色信封,卻赫然發現,白色信封居然也不見了。
伊格言分析,如果仔細檢視《國境之南》所有關於女主角島本的細節,由島本首次出現在爵士酒吧裡起算,我們會發現,小說中幾乎未曾出現島本與其他角色(除了阿始之外)較長時間的互動。而島本的現況與個人歷史,似乎都被那充滿神秘感的話語或死亡意象所隱蔽了。我們或許可以如此猜測:這位阿始的青梅竹馬,三十七歲,有著迷魅笑容的美麗女子,或許自始至終,極可能只是阿始心中的幻影。
這代表了什麼?伊格言說,前兩集中,我們已經證實了,絕對純粹的愛往往導致傷害與毀滅。這說來令人悲傷。而藉由十萬日圓的消失,村上春樹更將小說的世界觀進一步推向了更加虛無的方向。裝著十萬日圓的白色信封是對島本情感的唯一物證;然而物證卻消失了;唯有對島本的記憶保留了下來。換言之,在缺乏物證人證的情況下,這樣「絕對的愛」的記憶,卻也有可能只是幻影,只是虛構。
這強烈暗示了生命的本質:虛無。......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