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頂替症候群) 嗎?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頂替症候群), 是在我開始學習程式之後才慢慢注意到的詞。維基百科這個詞的總結是: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impostor phenomenon)、騙子症候群(英語:fraud syndrome)。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英語:Suzanne A. Imes)所提出,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有研究顯示,冒名頂替症候群在高成就女性當中較為常見。
軟體工程師的是一個讓人會很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職業,一方面來說,科技的持續演進,讓軟體工程師得一直學習,適應新的語言、框架、及工具。而另一方面,這個產業有許許多多的明星天才工程師或是創業家,他們從小就開始寫程式, 到高中或是大學時就已經累積了幾萬個小時的練習,知識體系及技能已經很成熟了,可以做出很棒很厲害的產品,在這個環境中,看到的資訊及神人等級,有時會讓人氣餒,覺得自己永遠沒辦法達到他們的境界,並害怕自己其實不屬於這個公司/產業/職業。
我因為是半路出家學習程式,許許多多的時候我也是覺得自己不如人,別人從小學習,或是大學四年的主修學了那麼多,我該如何追上他們呢?又或者說在 Facebook 裡,許多同事都是 Stanford、 Berkeley、MIT、Carnegie Mellon、UIUC 名校的畢業生,他們的學經歷是那麼的豐富,我當初面試的時候是不是剛好運氣好才被雇用的? 如果他們發現我不夠資格的話,是不是就要立刻被開除了?
有一個 TED Talk 關於 Growth mindset 算是為這個症候群的人擬出一個藥方: 演講的主題是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你可以從底下的連結看完演講。
演講中提到了兩種類型的人:
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聰明才智天注定,永遠無法改變。及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天賦只是起點,成功要靠自身努力。我們每個人其實只要相信我們的能力都是可以改進的,那我們就可以一步步接近目標。
今天會寫這篇文章,其實契機是因為我親愛的老婆,她有時會懷疑她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她想達到的目標。我認為我們都是聰明人,擅長的領域不太一樣,但如果我們想要做什麼事情,只要努力應該都可以達到目的。我自己其實蠻會自我激勵自己,就像我部落格的副標題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you think you can't--you're right.” 不論我認為我能、或是不能做到一件事,我都是正確的。
當然現實中我了解到我的能力總是有進步空間,舉一個之前我工作的例子,我花了2~3天,解了一個還蠻棘手的問題,我自覺我的解法還不錯,把 code 提交給同事 review,一個同事就指出我其實可以用個更精美精簡的方式來處理。看到的當下我覺得有點氣餒,覺得我們的差距其實蠻明顯的。當然我也一下就釋懷了, 雖然我們有差距,但是我們現在也在一起工作,我可以從他人身上學習,我之後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另外一方面,為了證明我自己,我工作上也滿努力的,我目前手上有 3 個同時進行的 projects。在我的 team 20 幾個人之中,我幫忙同事 code review 數量,或是我的提交的 pull request 數目,及 code 的產出,都是前幾名的。軟體工程師並不能完全只看絕對數量來評量一個人,但是我知道我藉由讀別人寫的 code,一起討論,及自己多產出可以一直進步。
當遇到機會的時候,我也會勇於把握。我了解我們都是會害怕機會超出我們的能力所及,最後失敗了怎麼辦? 但不論結果如何,如果可以藉由機會看到不同風景,體驗不同的歷練,也是很棒的經歷不是嗎? 我今年五月剛請完育嬰假回到公司時,剛好 mentor 人手不夠,所以我被問到要不要當新進工程師的 mentor, 我一開始猶豫了一陣子,畢竟我那是每天都睡眠不足,還要重新了解要做的 project。 但後來想想,公司都不擔心我不夠資格了,我有什麼好怕的? 所以我就答應了,我那時還沒有參加相關的訓練,也沒問題,我被直接插隊到最近的一系列訓練,一週左右就完成了訓練。 目前我也當了 2 批工程師的 mentor,磨練我的 people skills,現在覺得那時候有接受挑戰是正確的選擇。
Sheryl Sandberg 的書 Lean In 鼓勵女性挺身而進,遇到機會,勇於接受,把目標放遠,其實對任何人都適用。 當你不試試看,你不會知道你其實很棒,可以做到任何你想做到的事。
最後分享另一句我喜歡的座右銘 “If someone else has done it then you can do it too. If no one has then you can be the first!” 如果有人做過了, 你也可以做到。如果沒有人做過,你可以是第一個做到的!
願大家都能克服 Impostor syndrome,朝自己的理想邁進!
最後稍微宣傳一下,我收到演講的邀請,最近剛得到公司對外演講批准,我 11 月短暫回台灣的時候,會在台大校慶時演講, 11/10 週六早上,10:20~10:45 AM 在台大化學系館一樓松柏講堂,演講的內容會分享我的經驗,演講是不需要門票的,歡迎來和我現場交流。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8/10/impostor-syndrome.html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個小朋友天生都有不同的特質,有些長得高一點 有些長得矮一點,有些智商高一點 有些身手較好,有些長得靚仔 有些家裡富有。那天資過人的小朋友,是否就代表將來的能力一定比朋輩高?相反,資質一般的小朋友,是否一定由起跑線開始一直輸到終點為止?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Dr. Carol Dweck認為一個...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 David 龔 Facebook 八卦
【 DK分享:Carol Dweck 心態致勝 】
Carol Dweck 是史丹佛心理學教授
她花了十幾年做研究,提出「心態致勝」的成功心理學
她認為:
一個人是否成功並非在出生時就決定
“心態” 是影響個人學習、成長
人際關係、終身成就、人生道路的最重要關鍵
定型心態的人 (Fixed Mindset):
容易自我設限
認為成功來自天賦,無法後天培養
以成績論成敗,相信不夠聰明就無法成功
成長心態的人 (Growth Mindset) :
願意擁抱挑戰、批評與挫折
相信成功並非靠運氣或天賦
專注培養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從努力中學習
Carol Dweck 強調心態的培養應該從小開始,
家長、教師應該要引導孩子、塑造對的成長心態
這兩個心態也是大眾與大師的心態差別
大眾會怕犯錯
大師相信不斷地犯錯才有機會成功..
———
歡迎追蹤:David龔的換位思考
【Youtube】https://bit.ly/3hk1jpl
【部落格】https://bit.ly/3lDS46w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 Facebook 八卦
▍敘事的原理
要你反思自己的敘事是否阻礙你前進可能感覺有點奇怪。畢竟要是這麼明顯,難道自己不會發現嗎?那可不一定。敘事是無意中被創造出來的,許多在心理學和個人發展領域深具影響力的思想都已經認識到這種敘事的威力。我們來很快地看一下一些與自述故事相關的重要著作⋯⋯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在全世界被廣泛用來治療焦慮和憂鬱症。本質上,這種談話治療把焦點放在思想、信念與態度如何影響感受和行為。負面思維模式可能從小開始形成。舉例而言,如果你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長大後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能會自動認為「我就是不夠好」。但人生一定會有失敗的時候,不管是面對客戶、升遷還是案子。
這種敘事讓你感覺糟到不願意再踏出去,未來只想待在自在的環境。認知行為治療強迫你挑戰自我對各種情況的詮釋。基本上,它幫助你改變敘事,聽到不同的故事。在深具真知灼見的《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中,作者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提出一套理論,把人分為兩類。第一類擁有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他們認定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
這種人可能會說:「我就是對數字不擅長」或「我沒辦法上臺演講」。他們討厭也極力避免失敗。如果不得不從事某個自認為不擅長的活動,就會用這種眼光看待。萬一演講時不小心說了一句支支吾吾的話,就會變成上不了講臺的證據。下一次不再做同樣的事,緊抓著確認偏誤不放。
第二類的人擁有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他們相信任何時刻都可以得到新技能。越挫越勇,把失敗經驗當成寶貴的學習機會;也相信只要付出努力,一切都有可能。結果是擁有成長心態的人能開放地改變敘事。他們抱持著開放心胸,認為自己可以獲得必要技能,成為明日的領袖、創新者和專家。我們知道任何人只要下定決心都可以得到新技能,因此我們應該提醒自己這一點,試著培養成長心態。
另一個影響深遠的心理學理論是制握信念(locus of control),也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重大人生事件或職涯路徑到什麼程度。一個認為自己可以控制未來發生什麼事的人稱為「內控者」;反之則為「外控者」。對外控者而言,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無關個人過失,也不會學到任何教訓。生意失敗歸咎於經濟;流失客戶是因為對方無理;著作被拒絕也不必修改。
相比之下,內控者勇於負責、尋求機會。無論結果好壞,敘事總是「我負責!」內控者不把「命運」當一回事,他們只相信天分和努力,認為「運氣由自己創造」。舉例來說,想像一個人在職涯上遭遇一連串意想不到的挫敗,這個人可能會有什麼反應?
如果這個人是外控者,那麼他會歸咎一切源自大環境,只是因為經濟萎縮才會丟了飯碗,人才難免也會被波及。然而,如果這個被裁員的人是內控者,那麼他就會把厄運強加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幸,才導致這樣的結果,反而對自己的幸福造成危害。
保羅‧多蘭(Paul Dolan)在《敘事改變人生》(Happy Ever After : Escaping the Myth of the Perfect Life)一書中凸顯敘事的力量,並記載我們跟自己說的敘事與暗示,會如何對人生各個面向像是婚姻、快樂和收入造成巨大傷害。他主張我們會沉迷於去做別人期待我們做的事,並內化這些期待,形成一個人生「應該做什麼」的規範。不管適不適合,這些敘事通通被我們內化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但儘管我們照單全收也不見得會為自己帶來快樂。
這些心理學架構都強調個人敘事的重要性。你可能在某一方面擁有正面敘事、另一方面卻是負面敘述。「我不值得」的敘事可能讓你陷在一段不健康的感情中動彈不得;「我永遠比不上別人」的敘事可能會讓你寧願不分晝夜狂看《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也不敢嘗試一直想學的以色列格鬥術。
#某些敘事對你有害— #但你通常難以察覺,
#因為它們是你自我描述的一部分。
所幸的是,你隨時都可以改變。而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
《#大局思維》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教你如何放大格局、掌握關鍵,達成最有利的職涯擴張目標
Think Big: Take Small Steps and Build the Career You Want
.
作者:葛蕾絲‧洛登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6)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承襲我們昨天直播所說,我相當欣賞金智英不斷尋求個人改變的努力。雖然屢遭挫折,但不放棄嘗試,這不是容易的事。
她身邊的某些家人,以及前職場同事,也不斷給予支持,當然這樣的資源,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所以我們選擇跟什麼樣的人相處,或者選擇跟什麼樣的人靠近,對我們的人生影響重大。
辨認出什麼對我們重要,並且找出操之在己的部分,一直是我自我對話的內容。這是一種內控的思維,也能持續帶著我們成長,顯然金智英也掌握了這樣的自我對話方式。
祝願您,當我們把目標看得很難,能記得化整為零,別輕易放棄,有多少力就走多遠的路!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每個小朋友天生都有不同的特質,有些長得高一點 有些長得矮一點,有些智商高一點 有些身手較好,有些長得靚仔 有些家裡富有。那天資過人的小朋友,是否就代表將來的能力一定比朋輩高?相反,資質一般的小朋友,是否一定由起跑線開始一直輸到終點為止?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Dr. Carol Dweck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天資的影響只佔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成長時期的心態。
塑造我們的人生有兩種基本心態,一個擁有固化心態的人,認為他的性格、智商和創意等等各方面,都是先天所決定,他們無法改變。而一個人的成就,就是建基於他們先天的資質。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剛剛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成長、發展和改善。
因為心態上的差別,他們面對挑戰往往有很不一樣的抉擇,令他們有不同的人生軌跡!
參考資料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Blackwell, L., Trzesniewski, K., & Dweck, C.S. (2007). Implicit theories of intelligence predict achievement across an adolescent transi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nd an interventio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rmtM9qyZG8/hqdefault.jpg)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Dr. Carol Dweck 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天資的影響只佔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一個人成長時期的心態…
=======
想了解更多?重溫短片:【孩子能力,先天決定?】(http://bit.ly/2JaIvt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1CQzp0wKpm0/hqdefault.jpg)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 空姐報報Emily Youtube 的評價
#空姐 #Emily報報 #podcast
天賦很難被發現,連我們也經常不清楚,自己的天賦到底在哪裡?
你認為你自己具有天賦嗎?你的天賦又是什麼呢?
找到天賦之後,又該要怎麼樣變成可以自豪,或是拿來賴以維生的能力呢?
這集讓你打開腦洞,走進自己想要的未來。
本集精華:
📍我在什麼時候發現我對語言的天賦?
📍「有沒有天賦」不是二選一的思考陷阱
📍沒有天賦該怎麼辦?有些是後天可以培養的「技能」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和「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
📍有天賦反而還要更努力?
📍如何捨去有先入為主的觀念?
✈️這集節目的航空小知識單元:Roster
🎁 #開賣啦 2021年 Emily Calendar桌曆
大家趕快手刀去買吧:https://lihi1.com/P0mJ5
你如果喜歡這一集的節目,也歡迎大家在itune store給我五顆星的評價:https://lihi1.com/TQDRa ,也可以留言鼓勵我喔
有什麼意見或是想法
記得留下你的意見告訴我喔!
♥影片關鍵字♥
台灣空姐/Emily/crew/cx/cathaypacific/國泰/國泰空姐/空姐報報
♥聯絡空姐報報Emily♥
我的連絡信箱:emilyposthk@gmail.com
♥Emily♥
追起來Instagram,有許多有趣的飛行小故事和彩蛋分享:https://www.instagram.com/emily_cpy/
讚起來Facebook,會有我的精彩寫作和直播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emilyposthk/
訂起來Youtube,有關於我的空服員工作大解密,以及考空姐教學: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5tjEJ7ecUniOwxKPYqlVA
聽起來Podcast,有關於自我成長、工作甘苦、世界文化與旅遊時事等相關內容:https://lihi1.com/CIGQ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nNMIMnpF34/hqdefault.jpg)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 成長心態vs 定型心態- iT 邦幫忙::一起幫忙解決難題 的相關結果
嗨大家好,我覺得自己快把一生的梗都寫完了,鐵人賽也不過進行到區區第9 天。今天要和看倌們介紹的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和「定型心態(fixed ... ... <看更多>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 經理人月刊2021.9月號:成長心態 - 數位時代 的相關結果
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其回憶錄裡強調,「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是讓微軟谷底翻身的關鍵;近幾年鮮少推薦商管書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在2015年特別 ... ... <看更多>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在 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特質!定型心態、成長心態,你偏向哪種? 的相關結果
杜維克認為人有兩種心態,一種是相信素質是無法改變的「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另外一種則是「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相信每個人初始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