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報導】
2019年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兒童繪本《我不想説對不起》,作者鄧惠文談與「對不起」以及道歉的情緒議題。
引用內文:
「為什麼我們會渴望別人對自己道歉?不願意說一句對不起的人,心裡又有什麼樣的缺口?
「在做心理治療師工作時,我發現大人往往太低估我們讓小孩看到了什麼。例如,大人自認從來沒讓孩子感受到家中的角力,但孩子卻很準確地跟心理治療師說,爸媽感情不好,或是阿嬤不喜歡媽媽。
「所以在我的工作,以及我自己跟小孩相處的經驗當中,從她很小的時候,我就會試著跟她聊聊『感覺』、聊感覺裡面的事情。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聊的很有限。但你也會漸漸發現,大人有關注的事情,孩子其實都會吸收。而我們可以從中試著開始去陪伴彼此。
「『我錯了』就代表『我不值得你愛』。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很不願意說對不起。但同時間,當我們被別人所傷,或是覺得彼此之間有裂痕的時候,又會很希望對方能説對不起,來修補彼此之間的愛。
「想要協助孩子看到人我立場的衝突時,可以先靠近孩子那邊,再慢慢帶到客觀的中立點。如果一開始就堅持中立,可能拉不到孩子;孩子因為感覺不被瞭解,會更固守她自己的觀點。這是所有心理治療中,同理心的運作原理。
「大人孩子都是一樣的,當我們需要一句對不起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受傷、有缺口的。因此,當無法修復關係,是因為看不懂自己或對方內心的破洞。
「也就是,不讓自己被愧疚感淹沒,不為了排除壓力給出更多的責怪,而是願意提供一個「大人般」的承載力。鄧醫師提到,每個家都需要至少一個這樣的人。試著同理孩子的感覺,為了孩子的難過而感到難過。
「對不起,不是只有在做錯事的時候才可以說,對不起有一個秘密的意思,就是我很在意你。這樣想的時候,也許關於家的很多情緒、很多事情,就會開始變得不太一樣。」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2373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催眠能接觸到潛意識,揭露內心的秘密,揭開忘掉了傷疤,揭示你的另一面。不少影視作品也會以催眠為題,甚至加上神怪之事,令人容易把催眠與迷信掛鈎。有催眠治療師表示,催眠為一種集中狀態,更是正規的心理治療之一,冀大眾不要以迷信心態看待催眠。 香港催眠輔導中心催眠治療學講師盧梓冠 (Kenji)指,美國心理...
心理治療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正向思考,不等於合理思考。不過,這兩種思考,對情緒管理都會有相當的幫助。
以我個人的理解,正向思考,引導我們的視野,聚焦在引起相對正向的情緒面向上,類似正向框架,可以抗衡我們天生的負面思考傾向。像是,
「老師上課都不叫我!」
可以正面解讀為,
「老師希望我多想一想,這樣會有更好的答案!」
有些自我打氣的話,像是「我真的很不錯!」、「我可以的!」,對某些人會有些鼓舞的作用。有些課程或團體的操作,會讓一群人以高亢自信的音量講出自我肯定的話,當時真會有些情緒上的震撼,回到平常生活中,能多些動力面對困難。不過,效果的持續性,要看個人不同。
於我而言,正面思考,是我在有些撐不下去的時候,會有的自我對話。它的重點,不單單是鼓舞動機,而是帶出全景式的觀照,正、反面一起看,比較能清晰掌握事物的本質。
在臨床上,有時會看到誤用正向思考的狀況。譬如,把事物都想得很美好,但某種程度上,只是不知道或不想應對自己負向情緒的方式而已。
就像我幫助的一個孩子,常以正面的方式解讀他人的言行。然而,他容易被欺負是事實,正面思考,能夠暫時讓孩子轉移注意力,但是負面情緒的累積仍然沒有停止。所以,在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雖然嘶吼鬱悶,但講出來的話,依然非常積極樂觀,認知與情緒間的落差很大。
情緒壓下去了,可以暫時快樂些,但不能長久。
我大部分時候,並不特別依賴正向思考,作為動力的來源。頂多是種思考上的練習,幫助我看清。合理的思考,則比較是我長期養成的習慣之一。
在一般日常的措辭裡面,其實有些字詞,在邏輯與機率上可議。像是,
「我一定會成功」
「我應該要讓人喜歡」
「他每次都這樣」
「我永遠都沒辦法做到」
…
成功的人,通常是相對少數,或者,是絕對少數,又或者,在定義上有些模糊,當然沒有誰「一定」會成功的道理。凡有規則常有例外,「應該」怎麼樣,常常就不見得是那樣,有些角色,因為立場問題,不是很容易有和諧關係。
一個人,在行為上多少都有些波動,強度、頻率不完全相同,「每次」的講法,那是過於簡化了。「永遠」更是難以證實,還沒闔上眼,難講永遠,也不真切。
所以,合理思考可以改成,
「我想要成功」
「我可以試著讓人喜歡」
「他常這樣」
「我要做到不容易」
…
合理的思考,會讓我們把情緒調整在適當的範圍內,不會突然低落,當然也很難巨幅提升。人就是會有負面情緒,在合理的範圍接納它,它沒那麼容易打倒我們,這就是人生。
一般來說,要能在生活中實用,要形成一種較為完整的論述,把正向思考加進來更好,像是
「我想要成功,成功讓我開心,但失敗的機率也不小,多一次失敗,多一些接近成功的機會,也不錯」
「我可以試著讓人喜歡,多微笑、講好話、存善意…,不過,畢竟大家都有些原本建立的利益結構,碰到壁,就慢慢來,可以不用那麼快放棄」
「他常對我講難聽話,但他有時候也會自己打住,偶爾還有很模糊的善意表示」
「我要做到不容易,也不是非要做到不可,不過,多一分努力,就會多一分收獲,雖然一百分很難,但是先達到及格分數再說,先求有,再求好」
…
要能形成合用的生活哲學,需要較長久的練習。然後,我們得要不斷從日常經驗中印證,去微調我們大腦中的生存法則。內省、覺察、紀錄、自我對話…,都是工具之一。
心理治療學派甚多,定義也各自不同。取自己合用即可,不必蕭規曹隨,全盤接收。以兒童來說,小學年紀談上述的內容,半懂半不懂;國中以上,有時可以理解,但實踐就需要下功夫。
想法練習其實很有趣,我自己獲益良多,分享給您!
心理治療定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暴力產生暴力
被父母打的孩子感到無力。他覺得愧疚,也壓抑自己的怒氣。
輪到他成為父母後,在面對自己孩子時的各種無力感,可能會喚醒被隱藏的怒氣。回憶仍舊是無意識的,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情感的父母,會把長久以來被抑制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只要我們兒時承受的痛苦未被揭露與治癒,大腦就不願冒險喚醒它們。為了要「保護」我們,不讓兒時的狂怒、恐怖和絕望爆發,大腦選擇重複我們見過的行為,更何況這個行為有很大的機會是被父母定義為「好而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重複了父母的行為。我們會覺得這合情合理,或是非常絕望。心理分析已經充分釐清了這種防禦機制,並命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有贈書活動,趕不及昨天一起參與直播的朋友,現在可以點開連結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349360795275232/
「對攻擊者的認同」是我們常見的心理現象,只要多跟家長相處,便能觀察到。但不必然要使用心理分析來談,單純從身教的角度,也就是運用接近人類本能的「模仿」功能,便能說明。
這篇是這本書的第二篇摘文,就這兩篇來說,各位不難看到,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深入且紮實。我猜,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但只要您看得懂,收穫會非常豐厚,而且值得常常翻閱、細細感受。
我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使用了自我成長與教養同時並進的模式。單純只談教養的技術,常常流於操控—雖然能操控孩子的談法,相對受歡迎。
有些家長,會不斷合理化自己對孩子的口語、肢體暴力,如果關係不夠,我便不說破。這後面常常要有相當強的信任支撐,才能幫助家長體驗到,自己正在進行的無意識重複,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怒氣,自己跟自己的失連……
當我們說,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也許我們心底深處,正在指責自己:「自己真是失敗的父母」。我們的自我否定,還有對孩子的否定,常常混在一起。只是同時間內外在因素所引發的怒氣,很可能全都指向了孩子。
如果在關係不夠的情況下,強行建議或介入,常常家長容易把被喚起的怒氣,都灌到孩子身上。說來說去,當家長習慣把情緒都導向孩子,無辜的孩子實在很倒楣,怎麼做都可以被講成不對!
祝願您,看清自己無意識的重複,然後還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
*********************************
那些一再重演的經歷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馬修跑著過馬路,我賞了他一耳光,那是出於本能的,我不由自主就打下去了。這很正常,不是嗎?那樣過馬路很危險!我跟你保證,他這下子學乖了!」不,小孩做出危險的事時,打他並不正常。這或許是常態,因為我們的社會尚未解決暴力的問題,但打小孩既不正常,也不健康。那是認為小孩只是需要訓練的動物,我們向孩子灌輸了巴夫洛夫的制約反射。沒錯,有時候這是有用的,但也有副作用。賞一個在路上跑的孩子耳光,會讓他注意到審查他的大人,而不一定會注意到汽車,更不用說之後可能會引起的叛逆反應。
凱薩琳不由自主地賞了兒子這一記耳光,我問了她。沒錯,她小時候常挨耳光,「但從不過分」,她說道,是在她做了蠢事或危險的事的時候,她一直認為自己挨的耳光是合理的。我請她再多回憶一些,她想不出任何的狀況,反之,她記得那些耳光。
「你被打耳光時有什麼感覺?」
「我的臉發燙,我討厭我媽,我會回自己房間小聲抱怨她,想著要惡整她……沒錯,我完全不再去想自己做過的蠢事。那讓我想要偷偷去做,不要被發現,就這樣!」
臉上的灼熱感抹去了對所犯錯誤的意識,也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與迫害者的關係上。在回想起慣用言論背後自己的真實經歷後,凱薩琳承認那些耳光什麼都沒有教會她,也絕對不是一種教育方式。所以,當馬修跑著過馬路時,凱薩琳到底怎麼了?她替他害怕,但不僅如此,這種情況也帶回了凱薩琳對過去相同情況的潛意識記憶。
面對一個特定情況,大腦會尋找適當的回應。雖然大腦的分析並非有意識地進行,特別是在緊急狀況下,但它會從資料庫中尋找行為模式。對相似情況的回憶可能會被活化,有哪些看過或經歷過的能引導我的態度?影像是潛意識的,但它們仍然頗有影響力。之後,大腦會很合理地從浮現出來的記憶中,選擇最不會引發負面情緒的行為。
兒子過馬路時,凱薩琳的大腦把重要的因素分類。孩子做了蠢事,他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中,我該怎麼做?大腦將這個情況與她過去經歷過的情況進行比較。以前,凱薩琳做蠢事或讓自己身處危險時,會被賞耳光。在她潛意識的記憶中,有小時候的她和她當時的情感,還有她的母親與母親的行為。在那個當下,她有兩個選擇:將自己當作那個被賞耳光的孩子,或是當作賞耳光的媽媽。她的大腦會選擇較不痛苦的行為。
只要我們兒時承受的痛苦未被揭露與治癒,大腦就不願冒險喚醒它們。為了要「保護」我們,不讓兒時的狂怒、恐怖和絕望爆發,大腦選擇重複我們見過的行為,更何況這個行為有很大的機會是被父母定義為「好而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重複了父母的行為。我們會覺得這合情合理,或是非常絕望。心理分析已經充分釐清了這種防禦機制,並命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請勿將父母所有的態度都化簡為單純的重複。但是,知道此機制的存在,很能幫助那些受此機制所害,並為此絕望的父母不再感到內疚。
有時候,我們也會意識到自己曾經受苦,並或多或少有意識地選擇了與父母完全相反的做法。他們禁止一切?那我們就允許一切。他們強迫我們吃飯?那我們就從不給自己的孩子他不想要的。他們不設界限?那我們就選擇嚴厲!但又一次的,我們仍舊是對自己切身的經歷做出反應,而不是出自對孩子需求的深思熟慮,我們的行為是不由自主的。
意識到自己曾被傷害是不夠的,只要壓抑的情緒無法被表達與聆聽,它們就會重新活化。與父母相反的態度只反映了我們對父母的怒意,那不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立場。我們常常會認為我們的教育行為是自己自由選擇的,深信自己的過去已被治癒,請勇敢地觀察與內省吧。過當行為與慣性的一面都應該能警惕我們。
在每種情況中,我們都有選擇:把自己當成小時候的自己,敢於回憶自己的經歷和有時很激烈的情緒;或者把自己當成自己的父母而拒絕這麼做—我們模仿父母的榜樣,或完全與他們唱反調。如果我們拒絕意識,那麼無意識的行動通常會對孩子不利,因為,誰想挖掘出那些沒有人願意關心的回憶呢?
我們的孩童時期如此遙遠,如果不曾踏入心理治療師的診間,我們通常不會試著認識自己的過去。我們當然有記憶,但大多時候,這些記憶既未能從它們喚起的情緒中解放,彼此之間也沒有組織與聯繫,因而無法讓我們自由。反而讓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我們某種程度上認識自己,「習慣」了自己的反應,但我們無法掌控它們。一般來說,我們會留下正面與愉悅的回憶,抹去痛苦的部分。忘掉侮辱、被父親訓斥時的苦惱、對處罰的怨恨、在黑暗中的害怕……我們記下了這個信條:即使那一刻感到痛苦,但父母的行為是「為了我們好」,他們對調皮搗蛋的我們做了他們能做的。我確實誇大了,但請你想一想,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的那一絲真相。因為認為父母對我們的懲罰是合理的,他們的態度是出自於對我們的愛,當我們的孩子做出與我們相同的行為,做出同樣的「蠢事」或和我們一樣「任性」時,我們很可能會做出與父母相同的回應。
因為不曾意識到小時候內心的經歷,我們便找不到依據去感受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於是,我們也會試著以「為他好」為由,去做「對他有幫助」的事,我們越來越服從自己的教育信念,而非自己的感性,尤其這份感性或多或少被隱藏起來了。有時,我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但卻鮮少去聆聽自己心中這道微小的聲音,尤其是當有其他更「權威的」聲音在心中迴響時。
***
暴力產生暴力
被父母打的孩子感到無力。他覺得愧疚,也壓抑自己的怒氣。
輪到他成為父母後,在面對自己孩子時的各種無力感,可能會喚醒被隱藏的怒氣。回憶仍舊是無意識的,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情感的父母,會把長久以來被抑制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心理治療定義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催眠能接觸到潛意識,揭露內心的秘密,揭開忘掉了傷疤,揭示你的另一面。不少影視作品也會以催眠為題,甚至加上神怪之事,令人容易把催眠與迷信掛鈎。有催眠治療師表示,催眠為一種集中狀態,更是正規的心理治療之一,冀大眾不要以迷信心態看待催眠。
香港催眠輔導中心催眠治療學講師盧梓冠 (Kenji)指,美國心理學會定義催眠為很專注的狀態,減少我們覺察周遭環境資訊的意識,同時增強對建議的反應或回應,「催眠治療冀能利用這專注的狀態,可給予個案更好的建議,令他們有所進步或有新想法,從而改變自己。」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302/GFQAKUE3XNFRVHNXRVC5ICTBB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催眠治療 #自我催眠 #紓壓 #迷思 #潛意識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4E-CsMcbaqk/hqdefault.jpg)
心理治療定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練習不快樂?!:不快樂是一種本能,快樂是一種選擇」介紹
訪問作者:蘇益賢
內容簡介:
😢什麼?為什麼要練習不快樂?
😂活著已經夠辛苦啦,這本書到底想做什麼?
其實,真正的快樂常藏在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
我們總是認真地尋找快樂,
卻忘了問問自己,這些方法有效嗎?
為什麼認真之後,快樂壞掉了、痛苦更苦了?
本書將陪伴大家一起重新思考快樂/不快樂這件事。
喜劇演員卓别林說:「如果用特寫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悲劇;如果用長鏡頭看生活,生活就是一場喜劇。」
生命的本質,像是一塊塊馬賽克拼貼,每一塊都有自己的顏色與質地。一塊塊馬賽克,慢慢組合拼湊,構成了整個人生。
偶爾,我們會忘記這件事,誤把「某塊馬賽克」當成整個人生。中樂透時,我們想著「這輩子發了」;生大病時,我們喟嘆「這輩子完了」。
像這樣,我們常把「片刻」當成「永恆」。一直用著卓別林所說的「特寫鏡頭」過日子,用一塊小小的馬賽克來定義自己的一生。
時間會陪我們走過很多很多路,給我們一些智慧。有天,我們會突然回首,而時間會提醒我們把鏡頭拉遠一點,把「整幅人生的畫」都看進去。
〈你在煩惱什麼〉的歌詞最後,青峰說:「片刻組成永恆。」一刻一刻,有苦有悲、有喜有樂,不用懼怕,也無須執著。大大小小的人間悲喜劇,慢慢拼貼而成的那幅畫,其實才是人生,才是永恆。——蘇益賢
作者簡介:蘇益賢
諮商是我的工作;書寫與演講是我的興趣。
和不同人交換一點想法和故事,是讓我滿足的事。
藉由心理學讓更多人能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事。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政大心理所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碩士、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意學分學程畢。
現任初色心理治療所專任臨床心理師、新竹市生命線員工協助中心特約講座、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業安全衛生協會講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公共關係暨政策委員會委員、美國情境行為科學協會專業會員。
經歷:教育部特殊教育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佛光大學心理系兼任講師、教育部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領航子計畫研發長、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創意實驗室研發長。
專長為成人與青少年心理治療、情緒困擾之心理治療(憂鬱、躁鬱、焦慮、強迫、憤怒等)、親密關係、人際議題、自我/意義與價值觀探索、企業員工協助諮詢、接納與承諾治療。
除臨床工作外,亦擅長透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推廣心理學知識;執業後陸續獲邀至各大企業、大專院校、國高中與公部門等單位擔任講座。
著有《練習不快樂?!》(時報文化)、《練習不壓抑》(時報文化)、《奶油融化了》(雄獅美術),譯有《走出苦難,擁抱人生:接受與承諾治療自助手冊》(合譯,張老師出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qKp43BtvI/hqdefault.jpg)
心理治療定義 在 Psychotherapy - 心理治療 -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 的相關結果
心理治療 · Psychotherapy · 名詞解釋: 心理治療(或心理治療法)由是一個、幾個或一組受過心理治療專業訓練及工作經驗背景的治療者對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心理疾病患者或生活 ... ... <看更多>
心理治療定義 在 心理治療能幫助你什麼? - 康健雜誌 的相關結果
但這種制式答案病人一點FU都沒有,甚至一頭霧水。對先進社會,大家雖然說不出來心理治療或諮商的定義,卻會有一定的概念(像我們都知道機械是 ... ... <看更多>
心理治療定義 在 心理治療簡介| 衛教資訊| 便民服務 的相關結果
Strupp在1978曾定義何謂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是一種經過設計的互動模式,經由訓練合格的治療師協助個案(病人)處理情緒、認知、態度、行為等缺陷所造成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