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我去看《82年生的金智英》了。
老實說在電影院裡面有好幾次我都想要走出去,並不是因為電影不好看,反而就是因為太寫實了、寫實到我很想要在電影院裡面罵人跟翻白眼。然後我覺得很難過,因為如果連一個生理男的我坐在電影院裡面都會如此坐立不安,那麼長期被這些「應該」給捆綁的女性們,每天每天,又是過著怎麼樣的人生?
.
(以下有雷)
每一句台詞都是血淋淋的現實
「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找人嫁了吧,女人啊,還是家庭比較重要!」
爸爸說,重點是同樣為女人的婆婆也這樣想⋯⋯
.
「你為什麼就不會保護好自己呢?裙子穿這麼短?」
上1秒才被性騷擾,下1秒就被責罵。關於性騷擾,很多時候被騷擾者反而是被責罵的那一個(心理學上面稱為「責難受害者」)
.
為什麼受傷了,還要被懲罰呢?
.
「白天送小孩去上課的話,下午可以來麵包店打工,工作內容很簡單,就是結帳而已。」
.
同樣是母親過來人的店員對還想要回去工作的金智英說,問題是,這根本不是你想做的事,為什麼先生在小孩出生之後可以繼續做他想做的工作,而你卻要「為了孩子犧牲」打零工呢?
.
「放心吧,結婚以後我也會幫忙的,早點回家,也不能跟朋友喝酒續攤了。」
.
孔劉雖然很帥,不過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一件事情,就是「幫忙」這兩個字。為什麼對先生來說家庭的部分叫做「幫忙」?而對太太來說,孩子跟家庭卻是「本分」?
.
最可怕的是,我們把異常當成平常
.
其他還有很多,例如父親只帶了韓國的補藥給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的兒子,但是腦袋裡面卻完全沒有想到真正生病的金智英;當兒子問爸爸「姐姐喜歡吃什麼」的時候,爸爸的回答是「應該是 #紅豆麵包 吧?」結果其實喜歡吃紅豆麵包的是兒子。
.
同一張桌子吃飯,一起生活這麼久,竟然連自己女兒喜歡吃的是 #奶油麵包 都不知道,看起來很稀鬆平常——但更可怕的是,我們竟然都習以為常。
.
男性不知不覺隱約用上一代的方式來「觀看和對待」女性,而女性不知不覺接受這樣的對待,並且把它合理化,然後和男性站在同一邊,去要求下一代的女性。這就是周慕姿諮商心理師在《他們都說妳應該》裡面談到的「弱弱相殘」的模式。當然,有些女生會反抗,但是卻像影片當中一樣,會被罵「不像是個女生的樣子」。大家都活在 「應該」的綑綁當中:
.
-對於女性來說的捆綁是:要乖、要聽話、要幫媽媽的忙、要學會保護自己、要替別人著想、要以家庭為重⋯⋯
-對男性來說的捆綁是:不可以哭、要堅強、男人要有肩膀、要有事業心、要以工作為重。
.
這個看起來好像不錯的「角色分工」,實際上卻抹滅了一個人「自我實現」的自主性(autonomy)[5]。
.
我曾經遇過非常多「被應該捆綁的金智英們」,每次我問她們:「妳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的時候,她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或者是「我連想都不敢想」。
.
那時候我總是會覺得很奇怪,為何她們都不願意為自己的人生打算,直到學了一些性別課程,才發現原來社會的氛圍是——許多女人沒有自己的名字,她們的名字只有媽媽、女兒、媳婦、妻子。有些人很滿意這個角色,但也有一些人因為被迫活在這些角色之下,所以很難活出自己。
.
然後我更沒有考慮到,當一個女性個案坐在男性諮商師的前面,諮商師跟她說:「妳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啊!」,她的感覺應該是五味雜陳的吧⋯⋯
.
「當一個人已經很久都活在『應該』的陰影下面,想著別人會怎麼想、其他人會怎麼說,很容易會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別人喜歡的形狀,然後逐漸的忘記自己的渴望、忘記自己的想要、忘記自己的喜歡,最後,可能連自己也忘記了。」前陣子我被督導的時候,老師跟我說。
.
我覺得《82年生的金智英》這部片剛好是一個開始,因為它在社群上被廣泛的討論、我們也開始重新檢核和注意到自己的生活。
或許5年、10年的以後,我們有機會可以告別這種傳統,每一個人,都可以活成那個真正想要的自我。
#精彩的參考閱讀書籍
#請看原文 鍵盤大檸檬 #海苔熊專欄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editor-news/249
同時也有2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統計上說,失戀六個月就會痊癒, 但事實上,這六個月就熬不過去! 統計無法解決問題,諮商讓人看見希望, 過程不是拯救,而是共構一段有溫度的關係~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
心理師 督導 在 海苔熊 Facebook 八卦
結果我去看《82年生的金智英》了。
老實說在電影院裡面有好幾次我都想要走出去,並不是因為電影不好看,反而就是因為太寫實了、寫實到我很想要在電影院裡面罵人跟翻白眼。然後我覺得很難過,因為如果連一個生理男的我坐在電影院裡面都會如此坐立不安,那麼長期被這些「應該」給捆綁的女性們,每天每天,又是過著怎麼樣的人生?
.
(以下有雷)
每一句台詞都是血淋淋的現實
「如果找不到工作就去找人嫁了吧,女人啊,還是家庭比較重要!」
爸爸說,重點是同樣為女人的婆婆也這樣想⋯⋯
.
「你為什麼就不會保護好自己呢?裙子穿這麼短?」
上1秒才被性騷擾,下1秒就被責罵。關於性騷擾,很多時候被騷擾者反而是被責罵的那一個(心理學上面稱為「責難受害者」)
.
為什麼受傷了,還要被懲罰呢?
.
「白天送小孩去上課的話,下午可以來麵包店打工,工作內容很簡單,就是結帳而已。」
.
同樣是母親過來人的店員對還想要回去工作的金智英說,問題是,這根本不是你想做的事,為什麼先生在小孩出生之後可以繼續做他想做的工作,而你卻要「為了孩子犧牲」打零工呢?
.
「放心吧,結婚以後我也會幫忙的,早點回家,也不能跟朋友喝酒續攤了。」
.
孔劉雖然很帥,不過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一件事情,就是「幫忙」這兩個字。為什麼對先生來說家庭的部分叫做「幫忙」?而對太太來說,孩子跟家庭卻是「本分」?
.
最可怕的是,我們把異常當成平常
.
其他還有很多,例如父親只帶了韓國的補藥給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的兒子,但是腦袋裡面卻完全沒有想到真正生病的金智英;當兒子問爸爸「姐姐喜歡吃什麼」的時候,爸爸的回答是「應該是 #紅豆麵包 吧?」結果其實喜歡吃紅豆麵包的是兒子。
.
同一張桌子吃飯,一起生活這麼久,竟然連自己女兒喜歡吃的是 #奶油麵包 都不知道,看起來很稀鬆平常——但更可怕的是,我們竟然都習以為常。
.
男性不知不覺隱約用上一代的方式來「觀看和對待」女性,而女性不知不覺接受這樣的對待,並且把它合理化,然後和男性站在同一邊,去要求下一代的女性。這就是周慕姿諮商心理師在《他們都說妳應該》裡面談到的「弱弱相殘」的模式。當然,有些女生會反抗,但是卻像影片當中一樣,會被罵「不像是個女生的樣子」。大家都活在 「應該」的綑綁當中:
.
-對於女性來說的捆綁是:要乖、要聽話、要幫媽媽的忙、要學會保護自己、要替別人著想、要以家庭為重⋯⋯
-對男性來說的捆綁是:不可以哭、要堅強、男人要有肩膀、要有事業心、要以工作為重。
.
這個看起來好像不錯的「角色分工」,實際上卻抹滅了一個人「自我實現」的自主性(autonomy)[5]。
.
我曾經遇過非常多「被應該捆綁的金智英們」,每次我問她們:「妳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的時候,她們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或者是「我連想都不敢想」。
.
那時候我總是會覺得很奇怪,為何她們都不願意為自己的人生打算,直到學了一些性別課程,才發現原來社會的氛圍是——許多女人沒有自己的名字,她們的名字只有媽媽、女兒、媳婦、妻子。有些人很滿意這個角色,但也有一些人因為被迫活在這些角色之下,所以很難活出自己。
.
然後我更沒有考慮到,當一個女性個案坐在男性諮商師的前面,諮商師跟她說:「妳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啊!」,她的感覺應該是五味雜陳的吧⋯⋯
.
「當一個人已經很久都活在『應該』的陰影下面,想著別人會怎麼想、其他人會怎麼說,很容易會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別人喜歡的形狀,然後逐漸的忘記自己的渴望、忘記自己的想要、忘記自己的喜歡,最後,可能連自己也忘記了。」前陣子我被督導的時候,老師跟我說。
.
我覺得《82年生的金智英》這部片剛好是一個開始,因為它在社群上被廣泛的討論、我們也開始重新檢核和注意到自己的生活。
或許5年、10年的以後,我們有機會可以告別這種傳統,每一個人,都可以活成那個真正想要的自我。
#精彩的參考閱讀書籍
#請看原文 鍵盤大檸檬 #海苔熊專欄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editor-news/249
心理師 督導 在 鄧惠文 Facebook 八卦
一個從事心理諮商、治療的人,除了背書考試,需要多少功夫與自我成長?多少臨床時數,加上持續的督導,團體切蹉,進修⋯⋯才能堪稱稱職!
那些提議下修資格的人,以為心理諮商是服務誰人的?聰明的立委覺得唸幾年課本的人,就可以夠格跟您談人生種種難事嗎?還是您以為心理諮商是給比您不懂事或心智簡單的人用的?
您敢主張醫師唸四年就可以考照執行臨床業務嗎?
不懂心理治療的人憑什麼修心理師法?
一個專業就這樣又要被扼殺了。
心理師 督導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統計上說,失戀六個月就會痊癒,
但事實上,這六個月就熬不過去!
統計無法解決問題,諮商讓人看見希望,
過程不是拯救,而是共構一段有溫度的關係~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hFhHqRIoG8/hqdefault.jpg)
心理師 督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胡展誥
內容簡介:
華人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傷,
往往包裹在「我愛你」、「我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傷害不易察覺,
但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獄。
‧一本最接地氣的探討華人原生家庭傷害的書寫。
‧6個最溫暖的療癒跨頁,陪你面對原生家庭的疼與痛。
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不是為了讓父母向你認錯、道歉,而是把自己愛回來。
有一種傷,隱而未顯。
但它卻屢屢讓我們在工作、愛情、家人相處上衝突不斷。
有一種疼,不時刺痛。
你覺得自己沒人愛、沒有價值,一如童年時,你總是被責備、感覺被遺棄……
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痛,正時時刻刻禁錮著我們。
因此,
‧即使你表現完美,你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即使被傷得千瘡百孔,你也覺得是自己的錯。
‧你時而像刺蝟、時而像驚弓之鳥,有時脾氣又會像地雷般突然爆炸。
‧你常常還沒開始行動,就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會搞砸,會惹大家不開心。
許多父母並不覺得嘲諷、批評、貶低、辱罵、情緒化、冷漠、刻意忽略、操控,以及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對孩子的暴力與傷害,父母認為這是為了激勵孩子,因為「你如果夠好,還怕我拿你跟別人比較嗎?」甚至「我們賺錢養家壓力很大,罵你幾句,有什麼不行?」但這些沒有傷口的傷,卻深深斲傷孩子的內在,而這份羞辱與壓抑更會讓孩子選擇以憤怒或放棄自己的極端方式,向這世界拋擲。
這是一本為童年療傷的書,也是胡展誥心理師貼著自己的呼息所寫的書。書中的每一個對話、每一則例子,都來自於這個文化底下隨處可見,卻經常被輕忽的互動。
擁抱、治癒自己的童年傷痛,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要找回完整的自我,不再讓傷害傳遞到下一代,特別是那些以愛之名,卻行控制、貶抑、嘲諷之實,對孩子傷害至深的行為。
作者簡介: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出生屏東沿海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愛心理合作心理師、永齡希望小學諮詢委員、新竹市新住民服務中心外聘督導。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作及創作:《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寶瓶)。
專長: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職教育、遊戲治療、情緒議題。
2017年開啟浪跡天涯的工作模式,演講及工作坊經歷超過200場,合作單位包括海內外各級學校、企業、補教業、政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V54-ML6qoQ/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vwuCrlvOIQecoFxDsMqPIB25M3g)
心理師 督導 在 Mamacheers 媽媽心 Youtube 的評價
《媽媽心時間 mamacheers show》
3C風暴來襲 親子大戰一觸即發
智慧型手機帶來便利,更帶來許多教養現場的衝突!
別說大人仰賴手機,孩子們更可能早早就依賴手機;常見有的家長讓手機成為孩子的保姆,校園中則是愈來愈多孩子認為只有靠手機才能融入社交圈,因為不當使用手機衍生出諸多麻煩問題。
「給我手機,其餘免談!」當小孩吵著要求使用手機時,家長該如何接招?當小孩為取得手機講出一堆理由時,爸爸媽媽如何順勢而為,藉機教育與建立管理方法?
輔導經驗逾十年,為五十多所學校提供專業諮詢的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接受媽媽心訪問;傳授3C時代,親子為此衝突時,爸爸媽如何見招拆招的四大解方。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簡介
現任
好日子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新北市教育局輔諮中心外聘督導
宇寧診所臨床心理師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諮商與臨床組,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會員。主修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焦慮症衡鑑與治療。
如果妳/你喜歡我們的影片,請幫我們按讚跟訂閱喔❤️
#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3C #手機 #親子溝通 #衝突
#媽媽心 #mamacheers #媽媽心時間 #mamacheerssho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JOuqJ3tM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