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看到炸翻天了...
欸兜,看一看,看來經過這幾年,還是沒人把左派社運團體的運作模式解釋清楚,我這邊大概解釋一下。
如果從歐洲老牌左派團體來看,大都有兩個特性,一是小圈圈內聚力超強,幾近幫派結盟,沒有師徒相傳或是好友帶路,根本進不去,另一個是小而戰鬥力強,焦點專注在幾個議題上,不會分散火力。
當這種團體長大了,就會面對組黨跟被大黨吸收的選擇,但不管是哪一個,這些左派政團的做法,都是鞏固核心價值,然後用選票去跟其他人交換利益,例如我堅定的要A政策,但其他的BC還好,那我可以先妥協,換取A優先通過。
優點很清楚,短小精幹戰力強,缺點也很明白,成長有其極限,除非願意擴大自己的核心群,釋放權力,不然難以成為大黨。不過,若開始吸納其他價值,則難免會被指責失去初衷等等。此時,小群體的內聚力就有發揮價值,會自成一套理論,說服自己的核心支持者,目前的妥協意義在哪。
簡單說,這是一種權力集中的機制,可以避免擴大時被奪權。但另一方面也代表,若核心本身就腐敗,這種因為特定理念結合的團體,也會快速崩解。
=========
不過到了今天,這種傳統左派已經毀了差不多,歐美都一樣,議題發散先不說,什麼都要管,政治正確搶輿論優勢,到處開地圖炮等等。
但基本上,只要是左派團體,大多有這類的幫派色彩,也就是對自己人有強力的內規規範,但只要不違反內規,其他的差錯都可以被原諒甚至包庇。也就是這種類似共犯結構,才會形成小而強的團隊戰力。
而在台灣,則是人家文化買辦的買辦,只學到皮毛。
像是核心團體的內聚力,主要來自於師徒制,或是某種基於理念,被內部成員介紹進去。這是要通過很多層考驗,不然人家不會信任你。在台灣最典型的一個政治派系,就是新潮流,不過這是早期,後期因為擴大的問題,已經沒有那麼強的規範了。現在還認為新系是左派當道的,大概作業系統都沒更新過。
台灣的左派團體,大多程度不好,沒有把理論學到家,數學程度更差,所以連左翼的經濟學都學不會,只會講講結論,然後亂吹一通。所以最基本的,基於師徒制建立的核心團體,本身就是沙上城堡,所以變成一種中華民國特色的學長姐制度,老師就是師父,這幾年最知名的就是夏系夏景。
另一種,基於理念跟議題的結合,但同樣的程度不良,左派理論學得亂七八糟,又不肯紆尊降貴的請教他人,變成依靠人際關係拉幫結派,形成一樣的小圈圈。特點是,因為學藝不精所以議題發散,無法針對關注議題排出優先次序,其次是因為團體因私人關係成立,所以沒有嚴格的內規,而以情感為優先,導致小圈圈內的人犯下任何過錯,都可以找藉口原諒。
不管哪一種,都會對外火力全開,對內裝死到底,你覺得雙重標準,最大的理由還是人的問題,因為沒有強力的內規,也沒有堅強的理論當後盾,所有的理念都是憑感覺。
根據這種狀況去成立的政治組織或是社運團體,就會是我們看到的那副德性。
=====
再來,剛剛有朋友問,這些貴婦到底在搞屁
嗯,其實很好懂,因為這類左派社運團體其實沒有根底,所以必須依靠議題的燃燒,把個人的名聲抬上去。這造成維繫核心權力的基礎只剩下一個,那就是權力集中。
用數字解釋就是,同運這個議題的支持者假設有100個,堅定不移的支持者有50,因為利益交換支持的有50,那麼要維持自己在議題中的發言權,就得走偏鋒,以及背叛盟友。好比尤美女他們努力多年,終於在法案上看到點曙光,那就得找藉口毀掉他們,因為若尤美女等人成功,他就可以收割掉堅定不移支持者50個裡面的過半(藍綠各半取一半),加上立委身分可以交換利益,在同運上獲得完全的主導權。
故,他必須找理由,說服自己這邊的10人,其實功勞是大家的,讓自己人有底氣硬下去。再者,拉攏其他派系裡剩下的20個,讓自己達到30。接著毀掉議題,因為自己的30已經可以形成不能忽視的意見,並且對剩下的70人產生影響。
剩下的就是我們看到的,這70人裡面被分裂與切割,最後跑去支持尤他們的只剩下15個堅定不移者,其他利益交換的則是因為背刺憤怒與脫離。只要這些因為交換利益而來支持的人跑掉一半,同運整體支持剩下75,就算他丟掉了原本5的支持者,依然可以用25成為一方之霸。
而你們若要問,他怎麼老對某些人這麼好,對另一些人這麼壞,雙重標準?不不不,標準一直都很單一,因為他們的團體基於人際關係,私人情誼遠高過理念標準,而你跟他不熟,他沒理由對你好,就這麼簡單。
台灣的左派社運,扣掉左統紅統扶植的,大多這是種性格,所以永遠大不了。因為每個議題都要搶,不僅核心利益不放,連非核心的都不肯退,每件事情都要無限上綱到人權跟普世價值。白話文就是「你他媽的讓我不然翻臉」。
這結果就會是,越吵越鬧,這個議題的總支持人數就變越少,但他佔有的比例就會越來越高,相對權力變大。
這不是他們刻意為之,而是幾十年來左派團體的墮落所致,讓台灣的文化買辦的買辦學到皮毛上的一丁點技巧,故他們也只會走口誅筆伐,死命鬥爭他人這條路。慘一點的就是社團,好一點的就是小黨,基本上都一個樣。
至於你問,他們把議題砸爛了,當初那些豁命相挺的人呢?
「關我屁事,我選上了」
大概就是這種概念
==========
#想到補充不然不完整
台灣有沒有老派左派團體?有的,社民黨范雲他們,程度很好也知道怎麼做。但為何搞不出名堂?
因為台灣的教育都去脈絡化,導致去當范雲他們這輩學生的人,大多不肯下苦功,要去當學徒到老師認可,成為堅強的核心群,少的可憐。我看到台灣這類學生,大多是拿三本書就開書店的狀況,一點都不願意蹲下去,在這網紅時代還會想去開連鎖店。
范雲老師他們怎麼可能會有夠厚實的人力基礎?
悲哀的是,這兩年明顯的想要拉攏人氣,學這些後輩的短線操作,結局慘不忍睹。所以台灣不會有這種老派團體了,都是走短線偏峰的路線。
#主動還是被動
基本上這些左派團體,呃...我其實比較認同稱呼他們自稱左派的中二病,不過算了。
他們大多不是有意識地去背刺,也不是收了誰的好處所以當政黨打手。主要原因是學藝不精,學了鬥爭的手法,但不知道為什麼,這點可以從出手的時機跟後續看的出來。
在台灣的左派如果是共匪,那鐵定經過訓練,非常清楚鬥爭的手段要有時機,才能有效達成分裂與破壞,還不會把焦點放在破壞者身上。沒有受過訓練,根本不知道怎麼下手。
他們一看就知道,學到書本或是一些老外提供的案例,看久了就照著做,還是依照心情與個人的背景去做,所以只有鬥爭的手段,而沒有任何技巧。出了差錯就是情緒勒索,呼朋引伴逼其他人放過他們。
簡單說就是,完全無意識的行為,也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失敗就大吵大鬧,然後討拍拍。之所以造成那麼大的分裂,當然是有人在那邊操作。
所以你罵他們沒有用,他們完全沒有自覺。
#老牌左派團體在幹嘛
型塑政策,這才是真正的目的,鬥爭只是手段。
這些年的左派團體,奪權比較像是優先了。
師徒制缺點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八卦
{{ 陸. 談談我的志業 --- 音樂教育 }}_04
我一直認為:要在臺灣的環境裡學習音樂製作相關的技能,『師徒制』是唯一具體可行的方式 --- 你必須跟在一位有經驗的製作人身邊,看著這位老師如何去處理發生在製作案裡、案外的一切事務細節,如何去統整所有參與人員的工作期程,並且在有限的時間、預算條件限制下,突破所有人的主觀意識,完成一個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音樂製作成品,並且觀察這樣的『妥協』結果,究竟在市場上能得到什麼樣的反應。
你在這樣的過程下才能真正理解,『溝通』這件事情對於完成音樂製作案有多麼重要:溝通出資方的公司產品預期、溝通詞曲作者『藝術家』的堅持、溝通音樂家與樂手的專業意見、溝通歌手各種心理與生理的障礙、溝通各階段錄音與混音乃至於後製的所有聲音呈現,以及~最重要的:與市場反應的溝通對話。
而這一切,都得先『與自己溝通清楚』,才有將製作案按部就班逐步完成的可能。
但,隨著市場機制的改變,『製作人制度』相較於市場全盛時期而漸漸顯得沒落,因此,『師徒制』在近年的音樂製作環境也越來越無法理出脈絡,建制起有效的實務經驗傳承。當北藝大 IMPACT 學程於三年前交付給我『製作概論/實務』的這門必修學分課程時,我的第一直覺只能覺得『要讓一班三十位學、經歷各異的流行音樂學習者,在一個學年的時間裡修習到音樂製作的種種技能,恐怕是登陸月球級的難度挑戰』!
『終究,沒有人可以做為你的老師 --- 除了你自己』,我所深信的教條,引導我將全班同學分為五個桌別,讓每組同學都必須扮演著不同的工作角色,讓所有同學都能在不同角色的『切換』過程中,自我教育出一種因應新型態市場運作而必須擅長的工作技能。
[一、北藝大課堂即景]_04
每一學期的『製作概論』,我都會用相當長的時間去說明過去的經驗法則中,『製作人』最重要的職能,以及一個必須建立起來的價值觀 (我想~所有參與過這一門課程的同學應該都不陌生)。接下來的『製作實務』課程中,我讓五桌的同學們在一個學期的時間裡,必須以『製作方』的角色,完成三首的原創曲目、包含了完整 A&R 規劃的製作;同一時間,也必須以『公司方』的角色,去完成對於另外一桌組的產品監督 --- 也就是任何一個桌組的製作案,都必須在另外一個相對客觀的監督組同意之下,才能依照『課綱』規劃的作業進度,逐步去完成整個計劃。
用這樣的模式實際操作兩屆之後,我們在實務課程中總共產出了三十首以上水準還算符合市場標準的原創作品;而其中大多數完成度頗高、製作較為成熟的作品s,也都已經順利上架到『音樂霸』(https://www.musicbravo.com.tw/ ) 這個新型態的音樂共創數位平台,去面對包括了臺灣與中國的華人音樂市場;在這之中也已經有不少作品得到了國內廠商所主辦的音樂競賽佳績、獎金,以及來自上架音樂平台所結算給付的原創音樂版權收益。
由於在這一個學年,北藝大加開了許多有趣的新課目,而將原本分配在製作課程的學分數做了階段式的調整,因此,到了今年第三屆的班級,我將實務課程的操作方式再細分為『原創/製作方』、『音樂編曲受委託方』與『公司/發行方』三種不同階段的功能角色。在第一學期『製作概論』結束後的寒假,各桌組必須在為期不長的假期中繼續合作與討論,產出三首的原創作品;在開學的第一堂課,第一桌的『原創/製作方』必須上台對第二桌的『音樂編曲受委託方』與第三桌的『公司/發行方』提報這三首原創的創作意圖與預想的市場可能性,而第三桌的『公司/發行方』必須仔細分析這些來自創作者的資訊,以自己對於『自己所理解的市場』做出判斷,從中選出一首最有市場可能性 (這是一個非常沒有標準答案的預設) 的作品,並對於第一桌、第二桌做出決策的說明解釋。第二桌的『音樂編曲受委託方』必須清楚理解原創者的創作意圖以及公司方的市場判斷,開始去建構針對公司方所選出的曲目,所應該呈現的、符合兩方預期的音樂表現方式的想像。
為了提升公司方在整個判斷決策上的責任,我要求公司方於第一堂課程結束後的三天內,必須對第一、第二桌組提出最為符合公司方意圖的音樂 Ref 參考資料 --- 雖然在實際的製作環境,通常提出 Ref 資料的應該是製作人這一邊,而公司方面只是做粗略的審核與意見交換;但為了讓學習過程中,公司方的確理解『自己所說、所做的決策是否有市場依據可以論證』,我將這個環節轉交給公司方執行,並在第二堂課由第三桌組上台向第一、第二桌組說明所提出的 Ref 資料,究竟有什麼市場上的考量,以及音樂面向上的意圖;另外,也必須針對所挑選出來的原創作品,因為上述的考量,而對第一桌提出在詞、曲方面的修改建議。
這樣的設計,就某個程度來說,可以抑制『原創/製作方』在創作上很容易呈現的『自我陷溺』這種缺點,而創作者必須學會理解在『相對的客觀』上,別人是用什麼角度在看待自己的原創意圖。而『音樂編曲受委託方』也相對受到一些音樂發展的限制、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相當明確的音樂製作呈現方向,他們也必須學習在這樣的條件限制下,要如何有創意地去呈現音樂上的想法。
而這三種『角色扮演』是滾動式的,也就是第一個組合的討論、攻防結束後,第二桌會改為扮演『原創/製作方』,第三桌轉為『音樂編曲受委託方』,而第四桌將成為新的『公司/發行方』,依此類推下去。如此一來,每一個桌組在每一次課堂的上台報告,都會是不同的工作角色 --- 例如到了第三堂課,我就會要求各桌組是以『受委託方』的角色,向製作方、公司方提報在這兩方的預期與要求之下,所完成的音樂編曲樣貌。
為什麼要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呢?因為在真實的世界裡,本來就沒有『完全按照自己所設想』去做的那種美好幻境。編曲者從來就是要接受來自製作人的『條件限制』式的工作委託,而這些條件限制,往往是發行公司在過往市場操作過程中所得出的經驗法則。而真正的關鍵是:來選修北藝大 IMPACT 學程的學子們,每個人希望在音樂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盡相同,我們必須設計出一種方式,讓所有學子在學習過程中都能實際演練過自己預期的角色,的同時,也能學會理解其他角色的思考邏輯,的同時,還能共同完成一個實際的作品。
隨著課堂的進展,三種角色的每一個功能都會有逐漸吃重或完成階段性任務的時候,也因為這樣『滾動式』的角色扮演,其實,在每一堂課中,學子們都會承受等同的課業壓力。而我的角色,就是在每一個桌組上台報告的同時,針對報告內容,誘導整個組合去注意所有事務應該被關注的重點,或是提供自身的工作經驗,來刺激學子們對於『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
所以,在每一次的課堂中,我們都可以觀測到什麼樣的論述會顯得過於一廂情願,又或者怎麼樣的想法的確是別出心裁。其中我們所共同追求與鍛鍊的,是『口條』的清晰與便給,而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是 … 我極度要求準時上課,但~完全無法對下課的時間做出保證 ……
就如同『樂團合奏』課程中,我期待同學們學習『聆聽』與『溝通』的重要;我希望任何一位從我的『製作概論/實務』課程走出去的同學,都能真正領會到『換位思考』的意涵與技巧。
因為,那會是在音樂產業這種需要高度團隊合作的模式下,所一定要有的修養與能力。
那是一種藝術。
師徒制缺點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八卦
有朋友感慨:「一個只紀念不放假的節日還算是個節日嗎?」其實我覺得,即便有放假的節日,往往也只剩下放假,節日的意義與省思早就在時代變遷下所剩無幾了。
現在還有人在過教師節嗎?誰是被紀念與追懷的主角?
連至聖先師孔老夫子都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朋友中有優點的就取法,有缺點的也可以警惕自省,總之,不管好或壞,任何人都有足以學習之處,因此人人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若由此觀之,教師節就是人人的節日了。
不過,正統上似乎學校任職的才稱為老師,目前這個行業最高獎項除了各學校或各地方政府的「優良教師獎」之外,似乎還有跨校跨地方的「師鐸獎」,每年也會全國徵選頒發獎項。
前一陣子忽然收到牙醫前輩的通知,要我參加一個頒獎典禮,說我獲頒「第一屆數位牙科師鐸獎」,這是由台灣牙醫數位學習學會所主辦的獎項。
因為昨天剛好沒有演講邀約,就出席這場聚會,獲獎的全是牙醫界的大老或大教授,只有我跟坐在我旁邊的李昕醫師算是「不務正業」的牙醫師。
李昕醫師在二十多年前開始在台灣推廣佛朗明哥舞,這些年又轉型為傑出的藝術家,她的油畫屢獲國際大獎,聞名很久,如今總算目睹其廬山真面目,也得以認識這位應該是很有趣的人。
老師與學生
最好的老師常常讓學生覺得沒有學到什麼,而實際上老師是在不知不覺中教會他的學生很多很多的東西。
-哲學家.海德格
毛毛蟲兒童哲學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楊茂秀教授曾經說過幾種師生關係。西遊記裏孫悟空有兩個老師,一個是菩提祖師,什麼都教,飛天入地七十二變,但是他學成下山時,菩提祖師卻要孫悟空不要承認他們有師生關係。
孫悟空另外有一個師父,叫做唐三藏,什麼也沒有教他,只會念緊箍咒讓他頭痛。這當然是兩種相當極端的師生關係,另外還有一種會讓人微笑很久,覺得師生之間不只是人與人相遇的緣份,還要加上師徒彼此的了解、互動與經營,已經是一種情與愛的關係。
我曾在很多人身上看到如此美好的關係。
多年來在荒野保護協會裏負責環境守護的志工廖專慶老師,她如大地之母的溫柔、耐心、愛心,不知感動與激勵了多少人,她常說:「因為人家給我這麼多的愛,我承受不了,一定要分給別人。」
惠慶大學念音樂系,主修鋼琴,學校採一對一的師徒制。她記得大三時期末考要考三首曲子,非常長,而且要抽背,她那時候不太用功,愛玩又忙著談戀愛,明明知道好不容易選到這個老師,而老師也只收她這一位學生,她卻不太在意。
考試時,曲子怎麼背都背不出來,想要打混卻混不太過去,彈著彈著,突然就聽到有人在擤鼻涕,而且不斷不斷的擤鼻涕。後來她實在彈不下去停了下來,抬頭一看,嚇了一大跳,因為老師在哭!突然老師就站起來,把譜合起來還給她,哭著說:「妳出去,彈成這個樣子,不要在我的琴房裏!」惠慶拿著譜走出去,在外面也忍不住哭了起來。
這件事是她人生的轉捩點,老師為什麼會這麼愛她?明明跟老師沒有血緣關係,把學生教好對她也沒有什麼好處啊?從此之後,惠慶就變成一個非常用功的學生,也變成像老師一樣充滿愛與關懷的人。
這種因為老師的人格力量而改變人生,也發生在台大環工系張文亮教授身上。張教授學生時代讀中原大學,當時每周三晚上有位學校老師會與他們幾位學生一起讀聖經分享心得與討論。
有一次老師碰巧臨時在台北有場演講,就要他們一起到那裏相聚。不料他到了那裏,才發現那是一群台大學生的聚會,他轉身就離開,不過到了門口,心想還沒見到老師,覺得要離開也要向老師打個招呼,就在門外等。不久老師來了,叫他一起進去,他找藉口:「我有事,正要離開。」老師開門進去,想不到一轉身又回頭跟他閒聊,張文亮教授急了,跟老師說:「老師快進去,他們已經等您很久了。」想不到老師對他說:「你若不進去,我也不進去。你現在若要離開,我就跟你離開。」他聽了大為驚訝:「裏面有好幾十個台大學生,而我,只是個中原的學生。」
老師對他說:「對他們而言,我只是某次聚會的講者,而你不同,你是我的學生。」張文亮老師後來回憶,當天聚會之後,他是一路哭著回家的,他因為老師的愛,而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人。
這兩個真實故事,經常在我腦海中浮現。
我雖然是個開業醫生,但是這十多年來經常有機會到各地演講,不管到校園對學生,老師或家長,還是到專門培訓公務員的文官學院擔任講座,那些學員總是叫我老師。但是每次我聽到時,總是會很惶恐地反省,我除了講授一些書本或網路都可以查詢得到的資訊之外,是不是還能在跟他們互動中,產生知識之外的體悟?
我也常常想到孔子所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相信人生路上與我們相遇的每個人,都可以是我們學習或反省的老師,為我們帶來人生的感觸,就像這句著名的話「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出現」,重要的不是我們運氣好或不好遇到什麼樣的老師,而是我們有沒有將自己準備好,當我們永遠保持著好奇,謙虛,求知若渴的心態,出現在我們眼前的萬事萬物,都可能為我們帶來生命的啟示,都是改變我們人生的老師與貴人。
當然,我也期望自己,也提醒自己要更有耐心,更體貼地回應來到我們身邊的有緣人,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師徒制缺點 在 師徒制優缺點-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八卦
師徒制 優缺點-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2022年12月|網路品牌潮流服飾穿搭. 首頁 · ring · mentoring · mentoring意思 · mentor制度 ... ... <看更多>
師徒制缺點 在 師徒制優缺點-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 的八卦
師徒制 優缺點-推薦/討論/評價在PTT、Dcard、IG整理一次看|2022年12月|網路品牌潮流服飾穿搭. 首頁 · ring · mentoring · mentoring意思 · mentor制度 ... ... <看更多>
師徒制缺點 在 [請益] 師徒制? - 看板Tech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師徒制似乎流傳於東亞的一種方式?
不知道歐美是否也有
但是師徒制大部分印象都不佳
1.師傅吃檳榔? 教育水準差
2.故意藏步 等你PO他
3.不准問 不准討論 不准質疑 只能以上對下被罵?
師徒制缺點很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1.72.13.10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455847933.A.81D.html
※ 編輯: eyebling (211.72.13.109), 02/19/2016 10:13:5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