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 音樂產業大解密》
這本書適合:
1. 想嘗試音樂創作,或想走演藝圈的捧由
2. 想了解Kpop的產業結構
3. 商業音樂的出資者
我沒有在韓國生活的第一手經驗,也不是音樂專業,就紀錄一點看完印象深刻的內容~
-----------------------------------------------------------
【專輯製作過程】
大致上是 概念會議 → 選主打歌 → 錄音 → 混音 → 母帶 (Matering)
- 概念會議:重點是找出獨特性,會盡量避免和其他歌手走同樣路線
- 主打歌:由經紀公司負責人決定
- 錄音:不同的樂器各自需要一個pro的時間,pro是program的縮寫,1 pro = 4小時
- 混音:就是把不同的音軌,分配到不同聲道的過程,例如我們耳機聽到右邊是鼓聲,左邊是吉他,這是雙聲道的狀態。
也有的專輯會為了符合電影院或者是家庭戲院的規格,而混音成5.1聲道。5.1聲道是由六個而不是五個音箱組成,假設聽音樂的人站在中心,她的前方,左右兩側會各有一台,中央有一台大的,低音專用一台,後方左右各一台,低音專用的音箱標示為0.1,所以稱為5.1聲道。
- 母帶(Mastering):有點像調味,你會常常聽到「這段我需要更宏偉的感覺」等等有點縹緲的詞彙,調音師 (不確定是不是這麼稱謂)不只要能夠感受到音質的些微差異,對情緒的堆疊更要有高度的敏感度,這是一首歌的最終檢查流程,因此需要吹毛求疵、也要承擔不小的壓力。
【K POP 歌曲製作過程與分潤】
音樂平台 30-40%
↑
物流公司 9-19% (他們提供資金與媒介給經紀公司,歌曲賣座以後再抽成)
↑
經紀公司負責製作上面的流程36% (含選歌、錄製、後製、服裝、打歌、演唱會的籌備)
↑
藝人6%
↑
作詞4%,作曲4%,編曲2%
【作者給創作者 / 藝人的提醒與建議】
1. 在韓國,作詞作曲多採師徒制,優點是有人帶,容易快速理解專業的know how,缺點是階級明顯,成也師傅敗也師傅。
2. 作者建議初學者如果要挑選樂器,可以先從吉他和鋼琴開始,因為這兩個可以單獨與人聲配樂
2. 韓國內需市場小,所以歌曲的製作都是瞄準海外市場,多數歌曲是是先以英文填詞,最後才轉換成韓文,每首歌的目標是希望「多功能」,能搭配國產商品一起創造附加價值,銷售到世界
3. 大家都很忙,寄CD和email給唱片公司通常不會有人看,作者建議創先在網路上累積聲量,或者當駐唱歌手累積到一定人氣再投遞給唱片公司會是成功率比較高的方法
4. 平均一個藝人的發光期是3.68年
【耳朵心得】
3.68年雖然很接近體感的數字但還是震撼了一下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