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任何一段糟糕的關係,
必有你的一份「功勞」。
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麼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你否定了別人的所有,讓他如何與你溝通?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抱怨他不會飛翔……
說什麼「我都是為你好」,只不過是一種操控。
▌如果在你的身上,同樣狀況一再發生,要留心:這可能就是你的「內在模式」。▌
取自《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
這本書的筆鋒犀利,跟之前版面上溫婉出世的調性有相當的落差,剛好拿來醒腦。書名似有些責怪人,但也有當頭棒喝的意味。
關於這篇摘文的內容,關心親子議題的朋友,大概都很熟悉了。雖然大家很熟悉,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覺察自己在做什麼喔,目前還有不少家庭有這種狀況喔。
然而,這篇文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提出了很棒的方法,值得大家參考。越是能進行開放性思考的孩子,通常創造力也有相應的提升。
接下來這一本書會有幾篇摘文,我個人認為,篇篇精彩,閱讀起來感覺痛快,跟各位朋友分享。祝福您!
****************************
你剪斷了我的翅膀,
卻抱怨我不會飛翔
【文/ 黃啟團】
循規蹈矩不犯錯,就是最好的人生?
「我兒子大學畢業好幾年了,下班後總是窩在家裡,哪兒也不去,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連女朋友也不交一個,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啊?」在一次課堂上,有位家長問我。
「你兒子小時候是不是一直都是你的驕傲?你對他管教很嚴,他從小就很聽話、很守規則,對嗎?」我反問他。
「是啊,你怎麼知道的?」她很驚訝地問我,好像我會算命似的。
我當然不會算命,我之所以能猜得到,是因為這樣的案例我見的實在太多了,就像網路上有張漫畫描繪的一樣:「你剪了我的翅膀,卻抱怨我不會飛。」
做父母的,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他們忽略了一點:孩子在聽話的時候,某些珍貴的東西也許就被無形扼殺了。這種現象在家庭教育裡實在是令人心痛。試想:如果每個孩子都循規蹈矩、乖巧聽話,按照既有的傳統和理念與這個世界相處,那這個世界談何改變,又談何發展、進步?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沒有個人獨創性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的社會。」
可見,一個人是否具備獨創性,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我們人類社會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造性思維實踐、創造力發揮的歷史。沒有創新,社會將停滯不前,歷史也不會向前推進。
而對個人來說,沒有獨創性和個人獨立的思考,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就等於自取滅亡。因為走別人走的路、說別人說的話、思考別人思考的問題,作為獨立個體的你存在的價值又在哪裡?沒有自己的思想、點子、路子,你最終只能被淹沒在人海中。
在以升學考試為主導的今天,大多數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把焦點放在知識的灌輸上。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設定各種規則,從小把孩子定格在一個窄小的領域裡,催迫其拚命生長。就像菜農種韭黃那樣,為了獲得更多的韭黃,他們讓韭菜在隔絕光線、完全黑暗的地方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那些原本青綠的韭菜,就變成了嫩黃的韭黃。當然,作為一種菜肴,韭黃是美味可口的,但是作為植物,它無疑是病態的。我想,身為父母,沒有人願意培養一個病態的孩子。
***
父母要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有活力的,活力的重要元素就是敢於不斷嘗試,敢於不斷創新。
所謂創新,是「不受現成的常規思路約束,尋求對問題的全新、獨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維過程。通俗一點說,就是說別人沒說過的話,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創新思維,只是由於被開發和培養的程度不同,一些人鮮活的思維被泯滅了,而一些人則被很好地開發了出來。「小米」的創始人雷軍在採訪中講道:「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玩拆裝收音機、電視機,父親很鼓勵我。這種愛好,沒有家長的支持你是做不到的,因為買那些東西都很貴,特別是在那個年代。但父親當時花了錢給我買那些東西。小時候培養的對無線電的興趣,使我在四十歲再創業的時候,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這一領域。我在小時候萌發的興趣,到了中年才有機會實踐,我想這也是人生的一件樂事。」
雷軍的創新思維得到了父母的鼓勵與呵護,其他人也許就沒有那麼幸運了。雖然我是一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但從小也有不少異想天開的想法,遺憾的是,我母親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她總是告訴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在她的世界裡,循規蹈矩、不犯錯誤,就是最好的人生。因為家教很嚴,我從小就非常聽話,所以,長大後的我什麼事都按規矩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什麼錯也不敢犯,更不敢說創新了,活生生像一個年輕的「老人」。
許多認識我很久的朋友都跟我說過,如今的我彷彿越活越年輕了。並不是我的身體真的變年輕了,而是我給他們的感覺越來越年輕。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有幸選擇了心理學,在過去這二十多年心理學的從業生涯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療癒,讓我有機會從母親當年為我設置的安全保護罩中一步步走出來,重獲陽光,當然就會讓人感覺越來越有活力了。其實我的活力一直都在,只是被某些無形的東西給束縛、壓制住了。
就像那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樣:馬戲團裡有一頭小象,牠的一隻腳被鐵鍊鎖在一根木樁上,小象想要掙脫,但是以牠現有的力氣根本無能為力。每次掙扎,鐵鍊就會磨牠的腿,越掙扎,磨痕就越重,甚至皮開肉綻。小象漸漸長大,牠其實已經有足夠的力氣去掙脫固定鐵鍊的木樁了,但牠不會再去嘗試,因為牠腦海裡已經形成了一種觀念:「無論我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法掙脫的。」人類和大象一樣,其實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只是被某種想法給局限了,這種想法在心理學領域叫作「限制性信念」。
這些限制性的想法通常都是當年家庭教育或學校教育強加給我們的。基於某種原因,或者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或者是父母、教育工作者自身認知的局限,又或者是父母希望孩子聚焦在某個領域,對於孩子表現出探索未知的好奇,父母總會用「不可以」、「不可能」、「不行」去加以限制。因為孩子對父母天生的愛與忠誠,這些限制無形中就會在孩子的大腦裡形成一種束縛,這種束縛由一種病毒性的信念所導致,而這種信念在心理學領域叫作「無望」。
「無望」的最終結果就是絕望,是對我們最有殺傷力的一種信念,即:不對任何可能性抱有希望。懷有這種信念的孩子,無論遇到何種事情,他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判斷:我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任何嘗試都是沒用的。於是面對任何事情,他們都不想做出努力,哪怕是極其簡單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去尋求幫助──既然沒人能做到,為什麼還要去尋求幫助呢?一旦形成這樣的信念,他人生的某個領域就停止了,如果這樣的信念越積越深,會導致一個人陷入絕望的境地,最終甚至放棄生命。
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以後也不可能。科技每天都在發展,以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不是在逐一做到嗎?人類沒有翅膀,不可能飛,但是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人類不可能克服地心引力跳上月球,可是人類發明了太空船;人類沒有順風耳,如今卻發明了電話,可以和萬里之外的人聊天;沒有千里眼,人類發明了視訊,對方的一舉一動盡在眼前。也許今天人類還有很多無能為力的不可能,但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變得可能呢?
因此,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其實就是一個被剝奪了絕大多數可能性的孩子,因為他只會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那些父母所不允許的,或者那些由於父母認知局限所限制的領域,於他而言無形中就被關閉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像富蘭克林說的那樣,有些人二十五歲那年已經死了,直到七十五歲那年才埋葬。他們死的並不是肉體,而是心中的希望,以及對人生無限可能性的堅信。
***
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要如何展翅翱翔?
一直引領科技創新潮流的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強調過「初學者的心態」。初學者的心態是行動派的禪宗,指不要迷惑於表象,而要洞察事物的本質,不要無端猜測、不要期望、不要武斷也不要偏見。初學者的心態正如一個新生兒面對這個世界一樣,永遠充滿好奇、求知欲、讚嘆。
而孩子的翅膀,就是他對世界的好奇與求知欲。身為家長,如果我們處處對孩子設限,事事要求孩子聽話,這無疑從小剪斷了孩子的翅膀,扼殺了他的這種天性。一個沒了靈魂翅膀的孩子,你又怎能指望他長大之後展翅翱翔呢?
那怎樣才能呵護好孩子靈魂的翅膀呢?允許孩子在安全的範疇大膽嘗試,同時喚醒孩子內心對萬事萬物的好奇。教練技術(Coaching Technology)中有一套問話模式非常好,在這裡與各位讀者分享。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千萬不要急於給答案,因為,就算你的答案是對的,如果你回答了他,他也只得到一個答案。何況,每個人懂得的知識十分有限,你又怎麼能確定自己的答案就是對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他一定自己事先思考過,只是對自己的答案不是很確定。這個時候,你可以反問他:「你說呢?」
當他有了一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還有呢?」
當他有了兩個答案之後,你再問他:「除了你剛才所說的,還有呢?」
直到他說「沒有了」,你還可以問他:「假如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能夠與孩子這樣對話,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養成一種開放式思維習慣,他的內在會形成這樣一種信念:「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案。」「一切皆有可能。」「方法總是有的,只是我暫時還沒有想到罷了。」……
這個方法不光對孩子有效,對成人一樣有效。公司的主管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管理員工,無形中就能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而且,在這種氛圍下工作的員工,會有滿滿的成就感,因為他的價值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我們往往會用有限的認知去解讀無限的世界,將自己的一生局限在一個無形的囚籠中而全然不知。只是,自己限制自己也就罷了,何苦再去傷害孩子?身為父母,有時候連自己怎麼抵達彼岸都不自知,又怎麼能去操控、安排孩子的人生呢?
.
以上文字取自
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515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 在 女王的教室陳怡嘉老師 Facebook 八卦
【只要我「不喜歡」,沒甚麼不可以?】
這陣子聽聞了好多學生霸凌老師的事,真的是霸凌!
這年頭混的老師輕鬆過日子,認真的老師反而被討厭,甚至被迫離開!教育到底怎麼了?
學生面對管教可以選擇不支持,但再怎麼樣,都不應該用極端的方式傷人,甚至讓人覺得心機、城府很深。這真是我們所認識的中學生嗎?這真的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教育嗎?
當孩子出現「不喜歡老師這個人或老師的管教方式」時,他們不會用另一種正面思考來面對,而是用投訴或中傷方式逼迫老師走;我不知道,家長是否在這時候,瞭解了這樣的情況,適時出面教導或阻止,還是一面倒讓孩子提早社會化、變得更尖銳?
我覺得非常難過,因為很多認真的老師用非常多心思培養與約束孩子,或許一個班的大部分學生都能懂、願意配合跟上;但不願跟著走、不願被約束管教的孩子,卻可能採取極端作法直接投訴,逼得老師在心灰意冷下離開崗位。
如果教育環境是這個樣子,那只是教會我們「別人家的孩子,少管一點」?只是教會我們「只要我『不喜歡』,沒甚麼不可以」?
這世界只會越來越少善良真誠、無畏又努力的心,只會更多自我保護、受傷、極端、攻擊的人。
如果孩子對老師的教養方式不認同,或是學生對班上其他老師不肯定,家長和其他老師怎麼教育,真的很重要!
❤️面對學生告訴我「不喜歡某些老師」時,我總是要他們「#拉高層級思考」,要學生試想:「如果你不喜歡的老師是你未來公司的長官,而你的工作能力還不足以跳槽或超越他,那你會如何看待?」
我相信90%的人都會願意為了工作,先暫時忍耐,並試著努力理解、接受,甚至想辦法用力積極地生存下去。
生命中,不會每個出現的人都是你喜歡的,就算是你超級喜歡的,也一定有你不喜歡的地方,這是正常,也是對每個人基本該有的包容和尊重。
「我是學生,所以我可以任性地去否定、討厭,甚至霸凌老師。」這只是沒有建設性的不成熟。
因為你只會在這些情緒和作法裡,學會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自大思考,但這世界永遠不會有人符合你的想像,用對抗的方式處理那些不順你意,只會變得更加極端,最後,造成了別人強大創傷的同時,到底對你的本性又有甚麼改變呢?
「不喜歡,就大哭大鬧」是幼稚園孩子的作法(他們不懂,他們可以,以及需要被教導);中學生是大人之路的預備生,在這樣的轉變期中,可以選擇走回幼稚的路,也可以在各種試煉中,選擇蛻變為更成熟的大人。
當你能夠從中學生的層級拉高到「大人、上班族」,思考——
✅不喜歡的老師就是我的主管,討厭的規矩就是公司的制度,而我迫切需要這份工作,我走不了。所以,抱怨沒有用!
✅我或許不喜歡,但如果我能從中生存,我就會強大!
✅這個主管和制度或許也有優點,可以讓我學習跟成長。
就能從批評的情緒,走向正面接受和思考應對方法。
事實上,這樣的思考轉念,就算用在「爸媽不如我意」也是一樣。
「沒有完美的爸媽」,你也不是「完美的小孩」;「沒有完美的老師」,你也不是「完美的學生」。
沒有「完美的任何人事物」,只有「需要學習接受不完美的我們」,而接受的方法只在於「你如何看待」。
人性本惰!
倘若你能轉念思考:能把認真要求的老師,視為協助你改變惰性的貴人;把嚴格督促的爸媽,視為你人生的教練與推手。你會發現:#當身邊有這樣的人出現___是多麼珍貴又難得的事?
這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世界」,因為人性會有各種不完美的缺憾和可怕,但我們應該永遠選擇當良善的人,用正向的態度面對那些不順意,用溫和的方式溝通我們的不理解。而不是從新聞裡學到暴力與攻擊,學到那些惡意。
你相信甚麼,就會成為甚麼;你用甚麼態度面對眼前的一切,就會造就出最終的格局。或許邪惡很多,但正向善良的力量永遠是帶領一個人前進最好的力量!
❤️最後,我想跟那些認真又受傷的老師說:「辛苦了!」(抱)
我不是一個愛舔傷自憐的人,不喜歡強調生命裡出現的莫名災難,但我也曾被學生用可怕的方式攻擊過,也曾因此莫名哭泣好幾個月,對學生充滿不信任,對教育充滿無力與悲傷。
可是,每當面對這些情況,我永遠選擇去看那些理解我、懂我的孩子們,善解與包容那些還不夠成熟的一切,並努力視挫折為使我強大的考驗。
我們永遠不要因為某些人的錯誤,逼自己離開對的事,甚至活在那些人的陰影裡!
或許我們有很多地方需要調整(我也是,永遠在調整學習),但我們本質裡的善良與認真,不要因為錯誤的人或事,就此放棄!
不成熟的孩子聽不懂、不願意跟著走,就當是他們的「命」,未來讓社會去教他們就好了!
但我們永遠不要放棄成為一個好老師,不要放棄我們站在台上的每一分鐘,放棄理念和價值,更不要因為一個人全盤否定自己!
獻給您(們),我與我共奮鬥的班底!教育很難,所以需要好老師與好家長!
愛您們,我們繼續一起加油!
———
每一個成功學生的背後,都有一個人生導師!
我是嘉嘉,我陪你更強!
💖【8/12、8/13讓我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光—老師的增能與加油課】:https://tinyurl.com/y733ydy4
#歡迎分享
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 在 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正向教養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萌寵公園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
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 在 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八卦
提供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父母教養態度量表、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正向教養有關寵物文章或書籍,歡迎來萌寵公園提供您完整相關 ... ... <看更多>
對孩子的管教方式及理念 在 Re: [心情] 另一半父母對於小孩的教育理念不同- 看板marriage 的八卦
本來是想說這根本媽寶版業務,寫在這邊還要補婚姻點還要被說傳教,但又覺得大家都可
以接受體罰教傳教了,那再多一篇正向教養文沒差吧XD
即使是體罰教,也很難不認同身教大於言教,家長實際上怎麼處理事情,才是孩子真正學
到的應對方式,那在這個前提之下,體罰可以教會小孩什麼呢?
1.我真的錯了
2.地位比我高的人可以打我
學到哪種概念的可能性比較高呢?
那他們面對自己的弟妹、學校裡面比較弱小的人,如果覺得對方錯了,為什麼就不可以打
對方呢?大人不是就這樣做嗎?
再來,有些家長說自己是理性體罰派,大概就是講道理、打小孩、強調自己愛之深責之切
。那這種情況下學到的是--喔!原來有人會因為愛我所以才打我!
這跟正向教養的孩子比起來,哪一種家庭教育比較容易教出被家暴不會跑或是對家人施暴
的大人呢?
就像snow版友說的,體罰教目前沒有提出什麼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同一件事情必須得要
體罰,除了體罰之外沒有辦法教好。
也有看到支持體罰的人說正向教養派都沒有提供什麼方法來代替處罰。我可以提供幾個方
法:
1.正向聚焦
一個孩子在同一件事情上面,很難是表現的完全沒有可取之處,比如說三口組的孩子也有
偶爾一餐吃得不錯、喜歡打人的小孩,也總有那麼一瞬間他縮手。
這個時刻就是上圖的紅色區域,抓住這個時機,告訴他家長觀察到什麼,例如「你剛剛生
氣的時候,氣到好想打爸爸,但我有注意到你把手縮回來了!我覺得好棒,你可以控制自
己,好想給你五個讚!」然後讚在孩子怕癢的地方,就氣氛歡樂又有教育效果。
這個概念來自同名的書,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2.善用小孩心裡的自我對話
我兒子是體力很好的類型,很小就敢從一公尺高的地方跳下來,我怕直接限制他反而讓他
趁我不注意的時候跳,所以我教育他什麼情況可以跳,什麼情況不能跳。
同第一個做法,因為我很常說出我的正向觀察,所以我的孩子也對自己有自信。當我說「
你想要OOO,如果你注意安全的話我就可以接受,你可以分辨什麼是安全的嗎?」我兒會
回答「我可以分辨,我可以自己注意安全。」有時候還會把我講過的判斷再說一次「媽媽
,剛剛那邊因為OOXX所以我覺得可以跳!」講得出來我就會讓他去做看看。
這邊的重點是,我希望他是有自信的,認為他自己就可以自行注意安全、他可以自律,所
以我會引導他這樣認為。對孩子貼標籤會讓他傾向做出相應那樣的行為,那我就對他貼正
向標籤!希望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他也問自己一樣的問題--我可以注意安全,因為OOXX所
以我判斷可以做/不能做。
3.時時問自己在擔心什麼、氣什麼,並對小孩誠實
我兒翻出我的立可白說他要用,我第一時間覺得有點煩躁,就覺得小孩不可以用,但我兒
問我為什麼,我停頓了回答他「我以前聽過立可白有對人體不好的化學物質但我不知道是
不是真的,我也不喜歡你摸到或吸到,但假如你很想要用可以用一下下,我不確定你會不
會用,請你去叫爸爸看著你用。」
後來他就用立可白畫了星空,左上角那個荷包蛋是土星,看到他作品我覺得沒有一口拒絕
他用立可白真是太好了。
問問自己到底在氣什麼、擔心什麼,常常發現認真想想小孩也不會因此變壞,這些擔心都
是無謂的,那到底幹嘛對小孩生氣?
4.睡前說三件欣賞孩子的事情
我在寫這篇文的之前有回顧了一下小孩這學期的聯絡簿,整個學期老師寫到小孩不可接受
的行為大概是三篇。如果我把焦點放在這三天我兒子拿同學的積木丟旁邊等等這些行為,
就會覺得天啊我要怎麼教孩子不要丟同學的積木!?
但其實孩子上了一百多天的課,但是只有三天是做出老師覺得需要告訴家長的行為,難道
表現還不夠好嗎?
睡前三件事就是在睡前跟孩子說家長觀察到的三個好行為,我講過謝謝他幫我洗菜、謝謝
他幫我開門、謝謝他早上快速穿好衣服、謝謝他願意說出為什麼今天生氣…等。因為每天
都要講,小孩又不想聽重複的,所以我整天都在注意他做了什麼好事情,焦點放在正面事
蹟,自然就沒有什麼心力去注意他其他小小的不配合。孩子也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原來家
長喜歡他這樣那樣,配合度就能夠變高一點。
其實還有很多做法,要在推文或是單一篇文裡面寫清楚真的困難,但至少在媽寶版我寫了
很多教養書的心得。看書並不能學到萬用的一招來解決大部分的問題,但我可以看很多本
書學
到一百招,在我招數用盡之前,不論是我真的矇對還是孩子自然發展到了,小孩的狀況早
就解除了,於是不需要動用到體罰。
另外,我很喜歡問自己「我的教養目標是什麼?」有很多教養議題的做法只要回答這個問
題,知道自己想要養成的是怎樣的孩子,就知道該選擇什麼方向。
補個婚姻點,我以前會覺得教養要一致,但後來發現這個執念會讓我容易跟先生起衝突,
小孩更不知所措。其實父子關係是父與子的關係,在不要涉及傷害小孩的情況之下,就放
給父子倆自己經營父子關係吧。能適應爸爸、媽媽、幼稚園這些不同的教養風格,對小孩
其實也不是壞事。
--
推薦書單
我不推的就不會寫了,以下都是我認為值得一看的書:
發揮天賦篇
1.父母的語言_丹娜.蘇斯金
推一百次都值得的一本書,如果能在嬰兒時期就看到的話真的是很幸運。用科學告訴父母
們,你們的說出來的話是有力量、有影響力的。
2.孩子的第二天性_愛琳‧柯拉博
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來幫助孩子發展同理心、創造力與自制力。有理論說明也有具體的
方法。
3.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_艾絲特‧沃西基
4.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_茱莉.李斯寇特-漢姆斯
以上兩本在講為什麼過度教養去干涉小孩反而無法讓孩子發揮天賦,放手該如何放手,該
做到什麼程度。
5.教養方程式:你的角色,決定孩子如何出色_隆納.弗格森 , 塔莎.羅伯森
幫家長整理了成功者家庭教育的特點。
6.大腦解鎖_裘.波勒
以神經可塑性為理論基礎,說明如何教出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7.預備教育的未來_黛安.塔文納
現今的教育體系是工業化的產物,目前注重的學力是為了讓孩子「更能夠適應工廠的生活
」。探討教育的歷史與現況,及如何不要磨掉小孩的特質跟學習動力。
8.會玩才會學_ 彼得‧格雷
「給小孩夠長的空白時間、讓他們高度自由地遊戲」,避免填鴨教育對小孩特質毀滅性影
響。
教養篇
9.撞牆教養學_童童老師
我覺得不懂為什麼不體罰的人可以先看這本,用比懶人包再詳細一點點文字來說明。童童
老師的粉專也很值得看,常常用懶人包講出家長盲點。
10.看見孩子的亮點_張英熙
了解阿德勒的入門書,以實例來說明「鼓勵」的作法及效果。
11.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_簡‧尼爾森
是經典書,但很早期看的所以沒有記錄什麼心得,但我對正向教養的認識是從這本開始。
12.孩子的挑戰_魯道夫.德瑞克斯, 維琪.舒茲
13.阿德勒教育心理學_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以上兩本比較難消化,但是若想知道阿德勒派的理論,還是可以啃一下作者跟弟子的書。
14.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_ 波.布朗森、艾許麗.梅里曼
因為出版的時間比較早,裡面一些理論其實在後來的書也都看到,我倒是沒有覺得震撼,
但有一些對我來說還很有新意的觀念,例如,兄弟姊妹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小孩跟
手足的相處是從小孩跟同儕相處的模式學習而來的(跟我認知的相反)。
15.P.E.T.父母效能訓練_湯瑪斯.高登
想要輕鬆教養出負責任的孩子,家長必須分清楚家長的課題、孩子的課題,家長到底需不
需要介入處理,或是放手讓孩子負責。
16.薩提爾的親子對話_李儀婷
好讀的薩提爾入門,也很推她粉專的生活點滴,好想當她女兒喔!
17.薩提爾縱深對話_李崇建
推薦看完李崇建TED影片再看他的書,不然很難想像講話的語氣,會覺得有點做作,但李
崇建實際講話卻讓人覺得很溫暖。
18.親子解憂課_艾麗西亞.伊頓
說明如何化解日常孩子容易遇到的焦慮、恐懼。很神奇喔,家長看了也很可能克服了自己
的恐懼(例如我看完之後就不怕菜蟲了)。
19.與孩子的情緒對焦_蘿拉‧馬克罕
提供方法幫助父母當一個平和的大人。如果有「事情發生當下我要教訓小孩他才會記住!
」這種迷思的家長,很適合看這一本。
20.心理韌性_陳品皓
面對怕犯錯、不敢挑戰的孩子的教養方法。內容不深可以一看。
21.正向聚焦_陳志恆
其實跟阿德勒的鼓勵我覺得有雷同之處,作者說明得很淺顯易懂。
22.設限與管教_ 珍娜.蘭斯柏
RIE派。規矩跟處罰是不同的,有框架跟界線才能養出安定的孩子。
23.螢幕兒童
解決家長對使用3C的焦慮
其他篇
24.原子習慣_詹姆斯‧克利爾
雖不是教養書,但對於培養小孩的好習慣也很有幫助。可以學到如何把長期目標無痛化落
實於生活中,例如共讀、自發閱讀等。
25.被討厭的勇氣_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不是教養書,但我是在這本書瞭解到一件事情的好壞純粹看我們如何看待它。一個孩子的
好壞,也是看我們如何解讀他。
26.拚教養_藍佩嘉
這本書簡直就是這一串討論的縮影。可以看見台灣各種父母什麼樣的客觀條件下為什麼選
擇那樣的教養模式,以及家長對於自身教養模式的矛盾。
27.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_馬蒂亞斯.德普克, 法布里奇歐
.茲里波提
類似拚教養討論的議題,但這本更綜觀全球。如果不喜歡以感覺來決定教養策略,這可以
看這本書,以經濟學來討論教養。
特質篇
28.高敏感父母_依蓮‧艾倫
高敏感父母:高敏感,讓你成為更好的父母
高敏感父母容易受小孩影響而情緒起伏比常人更大,但若將自己整理好,會是非常能接住
小孩的父母喔!
29.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_ Elaine N. Aron
30.高敏感是種天賦_伊麗絲‧桑德
31.蘭花與蒲公英_ 湯瑪士・波依斯
以上三本都是說明如何教養高敏感小孩的書。高敏感的孩子對環境很敏感,有好的家庭,
他們可以將自己天賦盡情發揮,若在長期高壓之下,則可能身心狀況都很差。如果你的孩
子睡不好、討厭標籤、討厭特定聲音,這些都可能是高敏感的現象,可以看看這幾本。
先這樣,想到再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2.198.8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rriage/M.1641998157.A.767.html
可以舉例嗎?
我家來說就是讓對方用他的做法試試看,不要碰觸到家庭的界線(我家就是不能打罵不威
脅不利誘)就隨便他們XD
如果看他快失去理智我就去換手。
久了就發現某些情況下某個人的方法比較好用。
如果硬要我講出一個萬用招,那我真的只能抽象的說「對自己的孩子保持好奇心」有很多
時候小孩真正的想法就是要耗時間跟他聊才能知道。
例如今天,我兒說下禮拜哥哥姐姐要拍畢業照,他問什麼是畢業,我說,就是大班學的知
識已經太簡單了所以去國小讀書學新的知識。他說他不想去讀書,我舉了很多個例子跟他
說他想做的火車司機、新幹線司機,都要有足夠的學識才能擔任,但他還是一直很擔心要
去上學,他覺得他學不會,我又舉了很多他以前不會但後來拿手的事情。
講甲喙角全泡才知道,原來他是擔心要離開現在的幼稚園去不熟悉的地方,我恍然大悟。
對孩子保持好奇,就會想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說、那樣做,如果打罵下去的話,會得不到
真正的答案喔!
我常常對小孩感到敬畏。
試想,如果是我的話,周遭都是比我強大的人,我想做一件事情卻失敗了好幾百次,我早
就放棄了。
但小孩卻都是這樣學會爬、走的。
所以他們天生就有動力挑戰、學習,家長要做的是不要過度限制或是忽略,而磨掉他們動
力跟特質。
那些愛抬槓的就算了幫他們孩子QQ
但我相信還是有一些沒有出聲的父母很猶豫要不要體罰,我想拍他們的肩說「真的不用打
罵!」
我已經修行到上班時不太容易生氣了。
我很喜歡被討厭的勇氣中的一個觀念--生氣,跟生氣之後採取什麼動作是兩回事。
忘記是不是這本書了,某書中的例子是,生氣正在罵小孩的家長接到電話,語氣卻立刻恢
復冷靜。
我以前以為情緒上來表現出暴怒是無法控制的,但事實可以控制,我們讓自己「表現出生
氣的樣子」其實只是自己選擇的,想讓對方屈服的做法。
那你覺得要為了這個風險怎麼教呢?
一律不准跳?
小孩當然有判斷失準的時候,大人也有。我也會收到其他人的指教,覺得有道理就跟小孩
討論看看。「OO說這樣危險,我聽了也很擔心,你覺得呢?」這樣討論也許可以得到小孩
的意見,比如說確認欄杆有沒有壞掉之類的。
最近就有跟朋友討論到從這邊跳危險嗎
我本來覺得高度還好,但朋友提醒頭撞到階梯就太危險了,這件事情我也有跟我兒子討論
。我們的結論是想要跳這種地方的時候叫媽媽牽著跳,他自己不要跳階梯,他也有跟我商
量只有一階的話可以嗎?我說一階可能是很高的一階,也可能是矮的,我不確定,後來他
找了門檻問我這種可以嗎?沒有很高,我說我覺得可以。
其實重點是,有經過這樣思考他就會很有印象,他也明白真的想跳可以找我。勝過大人的
幾百句不可以、不行。
這種認真討論的會比直接禁止還要容易養出壞小孩或媽寶嗎?摸著良心回答喔XD
就算要像你這樣限制,我也不用處罰啊!
我會說「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那我會抓住你不讓你跳喔!你可以控制自己嗎?」「在你
可以控制自己之後,我才會帶你來這類地方玩喔。」
本來在小孩還沒辦法控制自己之前,幫他移除環境的危險就是爸媽的工作。
我的孩子很有自我效能感,他會努力證實自己能夠自律。
你怎麼那麼想打啊XD
這樣教累的是前三、四年,後面就不太會需要很用力教育常規了,我可以把心力花在情緒
教育、智識教育上面。
打罵的父母還在那邊訂什麼狀況罰站多久、打幾下,事事都要爸媽判斷該不該處罰,幻想
小孩會自律,我不禁猜想,是吃飽太閒嗎…
我覺得教養有沒有效果很大取決於家長的信用,「我相信媽媽會聽我說」、「我相信我說
的話會被重視」那個信用真的是用年累積起來的。
所以打罵教育一段時間的家長,突然換一個模式,小孩只會想說「少來了」
不過這是一種還債的概念,現在還小不改過來的話,就等著青春期被小孩辭工作…
ok
讚讚讚,你好會打!
你知道媽寶版是0~3歲嗎?
我的孩子若有比較成熟,那也是我平常講到喙角全泡的結果吧?如wh版友說的,我兒子
0~3歲可不是天使寶啊…到現在快四歲還有該睡不睡、襪子要穿鬆鬆鞋子要黏緊緊、討厭
馬桶沖水聲所以沖完就跑出廁所不洗手、討厭地下室車子經過的回音所以會一直出怪聲蓋
過去、寒流來硬是要裸體…這些狀況。但這就是我兒子敏感特質的表現。
毛很多沒錯但要怎麼相處愉快是家長的工作啊。
如果你說的過動是生理狀況真的過動,那可以看看王意中的文,絕對也不是體罰可以處理
的。
小時候大腦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夠,因為生理限制被處罰真是太冤了,明明好好教撐過這
段就沒事了。
所以我後來才覺得不需要爭執誰對誰錯,或是誰黑臉誰白臉,看績效吧互相學習吧XD
因為我老公也是不看教養書的,所以有時候他會講出很地雷的「如果你不XX我就不OO了!
」然後前後兩件事情是無關的。這時候我會說「爸爸請你不要威脅他」
我希望小孩能判斷情緒勒索、威脅是什麼情況,一般的教養又是什麼情況,不然很多人長
大還搞不清楚呢。
很慶幸這個比較敏感的孩子是我生的,不然不就早被打歪了XD
像是他討厭某些聲音,會一直出怪聲,那也是觀察很久才問到重點的,覺得小孩一直鬼叫
就打下去,那就問不到了。
另外,這樣的小孩在學校很壓抑自己,所以才會得到老師說「講過一次的問題通常不再犯
」這樣的評價,但回家他會說他在家要放輕鬆,所以在家不吃香菇或麵類(在校都吃光)
,家長對這樣辛苦的孩子要多擔待囉。
※ 編輯: suction (42.72.198.88 臺灣), 01/13/2022 07:21:46
我覺得地位對等並不是說大人對小孩做的事情不可以有意見,而是小孩能不能也對大人有
意見,大人願意採納小孩意見嗎?
這樣的對話是有很多前提的。
例如,我兒子在我生氣的時候會提醒我,「媽媽你太大聲了,你要控制自己。」、「媽媽
妳如果生氣的話,像我這樣深呼吸...」。就算是我正在氣他,我也要要求自己要欣然接
受他的提醒(其實聽他叫我深呼吸我就會不氣了,反而想笑)。我會說「謝謝你提醒我,我
會努力控制。」
又例如,我兒子只要跟我說他不喜歡我對他做哪一個動作,我就必須要停下來。搔癢之類
的玩鬧也一樣。
但也有相對應的困擾,也因為我們家是這樣做,所以他覺得他直率地去跟同學說「我不喜
歡你這個動作。」他的同學就知道了,就會尊重他,但他的同學會覺得我兒子在指責他、
打小報告。這部分我還在想辦法讓他社會化XD
大人跟小孩的差異在於經驗較多、腦袋發育較成熟,但我們其他地方沒有比小孩強,所以
我對小孩的態度是--就我的經驗來說,A選項會有什麼優缺點、B選項會有什麼優缺點,讓
他選擇。但對於會造成身心危害的事情,我也會跟他說這真的不可接受,他也可以嘗試說
服我,這個討論的過程就是他對規則的內化。
我是做不到百分之百讓小孩自由,正向教養各種書也沒有說要追求這個,而是讓小孩了解
界線之後,在界線內的自由發展。會以為讓小孩完全自由才是尊重、才是正向教養,這真
是天大誤會,RIE派還有一本書叫做設限與管教呢,怎麼會是追求完全自由呢。
我看過一個說法是,叛逆期不是必然出現的。
如果在小時候家長沒有學會跟小孩討論,青春期的時候也不會突然就知道怎麼溝通的。
※ 編輯: suction (42.72.198.88 臺灣), 01/13/2022 09:50:14
會有小孩不適合這樣的方式嗎?
還是其實是家長不喜歡這樣的方式?
※ 編輯: suction (42.72.198.88 臺灣), 01/13/2022 17:38:12
認同!
平時不被打罵的孩子,對不好的人事物很敏感。
我覺得這跟父母的選擇有關係,沒有體罰這個選項就不會打。那如果對一個正向教養就覺
得負荷不了的話,自然不會再生第二個,不過我也認識很多二寶以上的正向教養家庭就是
了。
另外,被這樣養大的大寶,他也會有跟弟妹正向互動的能力。
要脫離原生家庭的狀況真的需要有意識,但是我看一些人連自己被打到觀念歪掉都沒發現
。
關於幼稚園,我有各種旁敲側擊問過小孩,他真的沒看過老師打人。就平常的溝通看來,
老師還對小孩很溫柔,真是運氣很好找到這樣的幼稚園。
我都不好意思問他自己被體罰,小學還脫序成那樣,他自己的小孩小學了也還要被打才知
道要帶課本回家…
為什麼好意思說別人家三歲小孩沒教好?
我只想教出快樂的一般人呀XD盡力讓小孩發揮天賦但天賦不一定要是讀書。
快樂的一般人說起來簡單,但有些人看起來正常心裡卻是受傷的。
※ 編輯: suction (114.36.201.191 臺灣), 01/14/2022 07:17:00
好棒喔你是不是爬了很多我的文,辛苦了,多看一點看能不能體悟到體罰以外的招數。
嗆外面的人這個你也幻想的太過頭了。
不過我是覺得你去爬人家0-3歲的文章來酸人家不會教,是不是覺得小孩不可以犯錯呢?
畢竟會寫出來的事情就是孩子有不可接受的行為之後,我的引導經驗。
連三歲以下都不容許犯錯,你的孩子真是辛苦了。
※ 編輯: suction (114.36.201.191 臺灣), 01/14/2022 07:39:35
不知道為什麼你對於「跟對方講出自己的不舒服」這件事情為什麼那麼氣耶。
事情原貌是,我兒子前陣子遇到同學作勢要彈他、揮手看起來像快要打到他,這些動作讓
他覺得不舒服了,所以他希望媽媽去表達他的不舒服。
所以我跟對方說「OO覺得你這個動作讓他感覺不舒服。」
對方也是幼稚園生,他覺得他沒有故意要弄我兒子,所以他會委屈。不過,有發生狀況就
把雙方的感受講清楚就好了。
這樣算是嗆人嗎?如果這種句型就讓你覺得不開心,那你生活也太辛苦了。
這一篇算是《與孩子的情緒對焦》的實踐
因為我跟孩子在外面都有偶包,孩子常常被說穩定,我則是常被問到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你是不是很少對孩子生氣?」
說難回答是因為,我被問的當下都要數一下這個禮拜我生氣了幾次(很多次啦數不清)。
剛好婚姻版在討論體罰,說到正向教養是否真的有用,對於氣頭上的孩子該怎麼辦等,就
貼這篇給大家參考照書養實際上是什麼情形。
小孩在氣頭上,聽不進大人說教該怎麼辦?
如《撞牆教養學》裡面提到,我們常常說要控制情緒,但其實情緒是無法控制的,只能調
節。所以我們大人要練習的目標是調節自己的情緒,對小孩的教養目標當然也不是叫孩子
不要生氣、不要難過。
我跟孩子幾乎每天都會有大大小小的衝突,有一些時候他讓我,有一些時候我讓他。但也
有很多時候我氣到口不擇言踩了我自己認為的教養地雷,然後再事後懊悔。就因為常常沒
達到自己的標準,所以這次發生的衝突我認為特別值得記錄下來,因為我覺得這一次的衝
突是我很有意識的做到了情緒的調節。
昨晚我跟兒子結束摺紙之後,孩子因為學會了新的動物摺法而心滿意足去浴室找爸爸洗澡
,但他沒有開門進去,而是砰砰砰地大力敲門。他聽到我的制止之後,立刻扁嘴哭著說「
媽媽你傷大聲矣!你愛共我會失禮!(媽媽你太大聲了,你要跟我道歉!)」我說「無愛
,若是按呢講,你愛先共門會失禮!(不要!這樣講的話你要先跟門道歉!)」
於是我們就一直跳針道歉、跟門道歉,我生氣離開現場,小孩跟出來後也越來越激動。
後來,改變情勢的契機是我打開了繼母與女兒的藍調2020特別篇(這部好看)之後稍微冷
靜了,就突然想到,對啊,這是小孩面臨瞬間壓力的戰或逃反應吧?
要麼看起來無動於衷,要麼看起來像是挑釁。其實他不是故意,只是當機了。
這種狀況下最好的解法就是解除小孩腦袋當機的狀況,也就是書中說的「連結」。
我說我想要惜惜他,徵詢同意之後抱他起來拍拍,拍了一陣後問他是不是覺得剛剛卡住了
,如果我不先道歉他就好氣,生氣一直卡在這裡(比胸口)對嗎?這種感覺真的不舒服,
我跟你說對不起讓你好過一點。
小孩感覺到被理解之後,就會像洩洪一般地大哭。把警報解除、炸彈拆完後,問他哭累了
,要不要喝牛奶呢?孩子此時已經恢復穩定的情緒跑去拿牛奶喝,喝完之後很自動去跟門
道歉了。
如果要說教我會在這時候說,在狀況解除之後才能聽進去,孩子僵住時說教,他聽不進去
是他的生理限制,並不是故意唱反調。
但其實也可以選擇不說教,因為說教的內容如耳邊風,家長自己生氣之後怎麼調節,才是
小孩真正能從我們身上學到的。
只是說,家長的自我調節需要漫長的努力,但想到孩子就是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這樣的
努力也是很值得的。
※ 編輯: suction (111.83.46.66 臺灣), 01/16/2022 07:43: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