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你最早的 #記憶 是什麼嗎?
研究統計,大概有 60% 的人們
對 2 歲以前發生的事沒有任何記憶
而人腦中負責處理長期記憶的 #海馬迴
也的確要到將近 2 歲時才具備基本功能
此外有心理學家認為
掌握 #語言 是形成完整記憶的先決條件
而兒童約要到 3 歲才有初步語言能力
所以要達到成人程度的記憶能力
平均而言得等到 5 至 6 歲之後*
在這之前的記憶空白現象
就被叫做 #嬰兒失憶
那為什麼還有將近 40% 的人
會認為自己記得 2 歲以前的事呢?
有科學家設計了一場實驗
和受測者父母一起編出一個謊言
說他們小時候,曾在大賣場走失過
所幸有位路過的正義老奶奶出手相救
結果在數周之後,有高達 25% 的受測者
會對這段編造的故事「有清楚的記憶」
有些甚至還能補充發生時間等細節
這顯示,許多人腦海中的 #兒時回憶
很可能就是長輩講古 (「你小時候齁...」)
與其他記憶碎片所拼湊出來的印象-
它是被想像出來,不是親身體驗到的
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當人年紀越大時
就越習慣去為這些模糊的記憶編織各種細節
因為越詳細的情節,能讓回憶畫面越發清晰
人們就更容易相信這些記憶都來自真實經歷
所以說啊,你各位真的不要對記憶太有信心
畢竟你連幾天前晚餐吃什麼都記不起來了
幾年幾十年前的事,也是很可能記錯的
#怪奇冷知識498
註:因為每個人發育情況、記憶力都不同,所以這個數字範圍其實很大,甚至有說法認為要到 8 歲。
同時也有5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sandeec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珊妮巡迴演唱會:404 (not found)-2020/2/1完整重擊追加場 我們都走在時代的刀口上 無能與力量同時在醞釀 當清醒者失語 無力抵抗 與其靜默療傷 不如再唱一場! - 演出日期:2020/2/1(六) 演出地點:Legacy Taipei 網路購票:https://pse....
「完形心理學設計」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 Facebook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譚蕙芸 Facebook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sandeechan Youtube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看板NTUE-EPC-98 的評價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完形心理學意思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完形心理學意思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用「完形心理學」,增加介面設計有感度! - Pinterest 的評價
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選櫻桃的人](六之六)
國安法專家證人對壘,進入了最後一天。過去一星期,控辯雙方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的爭辯,尤如走在平行時空。
雙方對此八字的歷史典故、在近代香港公眾領域中如何冒起,口號因為為甚麼事件而爆紅,到解讀八字含意是否與「分裂國家」有關,開展激烈爭辯。
控方的歷史學者劉智鵬,追溯了中國古籍,並引述2016梁天琦競選活動節錄,並以2019年7.21中聯辦外示威者的「反中國政府」行為,加上警方點算示威錄影片段口號與顛覆行為同時出現作為論據,指「光時」數千年意義不變,必然與把香港從中國國土分裂出來有關。
辯方的兩位李姓社會科學學者,則使用多種社科分析工具,以大數據及訪問等量化及質化研究,說明「光時」意義開放多樣,與「港獨」關係不強。
這天早上,李立峯(Francis)進入最後階段作供。今天法庭內對答互相穿插,你來我往,因為程序原因,辯方補問後,控方又可覆問;三位法官亦有提問,其後,控辯雙方亦可進行一輪補問。舌劍唇槍,火花四濺,對量化研究的統計學方法論,展開最後一輪爭辯。
法律人crossover社科人,法庭內社科論述夾雜法律用語,互相澄清,有時理解,有時誤解,有時水火不容,是一種跨專業跨社群的「傳播過程」。
高佻的Francis,今天穿了筆挺的深灰色西裝外套和同款褲子,藍色袜子,配黑色皮鞋。手長腳長的他,坐在那張調得太低的證人辦公室椅子上,大部份時間雙腳交疊着,解說社科原理時,忍不住左右微微搖晃。
Francis的手部動作很多。虛構的符號,概念,時間線,常在空中出現。「這是point A,這是 point B」,左右手好像各自握着一個小球;「時間過了幾個月」,他的右手掌竪起,在枱面上從左掃向右;「事情慢慢發酵」,他又會凌空做出像搞動手動原筆刨的動作。證人枱,尤如學術講堂。
Francis作供到了第三天,法庭裡的所有人,從庭警到保安,從記者到市民,從法官到律師們,都像接受了社科特訓。今天的對答,涉及更深入地提問,用甚麼樣的嚴謹精神,檢視事物的意思,確立事物的關係,作出任何一個聲稱。
控方曾指出,「光時」口號的出現日期,來自7.21白天,中聯辦外「反中國政府」的示威,故口號含意和「反中國政府」有關。
Francis反駁,電腦分析連登討論區,發現「光時」於網上出現的時間,要比7.21早兩星期。他解釋,2019年7月初,有人舉行「光復屯門公園」活動;7月中,有「光復上水」活動。他留意到網上已出現「光時」口號完整八字或部分。在他看來,社會運動一直發展,社運進程和口號如何出現有動態關係。
「心理學上有Priming (促發效應) 這概念。7月初至中的光復行動,讓『光復』二字開始重新在人們腦海出現,心理上作出了提示,並驅使人們回想起幾年前的社區光復行動,為『光時』口號後來再出現製造充足背景。」
控方亦挑戰,7.21日後,「光時」口號廣泛被傳播,是因為人們對「反中國政府」的意思認同。
Francis用數據反駁。Francis披露,他於2019年11月替進行全港電話民意調查,其中一個問題問受訪市民:「過去幾個月那一件事令你對警方產生負面印象。」Francis指出,大部份回應(逾八成人)均指出「元朗襲擊」有關。此民調是當時由警監會委托Francis團隊進行的。
「這數據顯示,721之後,公眾關注是元朗襲擊,而非中聯辦。對支持反修例運動的人來說,元朗襲擊引起巨大的集體不滿和憤懣。『光時』口號夠抽象,讓人們在示威現場吶喊出來,可以表達他們的情緒、憤怒和怨氣。」Francis補充,口號出現是一個動態過程,不是忽然出現。
另一個討論重點是,唐英傑案發生在2020年7月1日。而Francis的示威現場調查、電話民意調查及焦點小組等,均於2020初完成。法律上,十分強調證據之相關性 (relevance),如此,好像有段時間的空白。
今早,辯方完成覆問後,三位法官先曾退庭25分鐘,卻沒有讓Francis離開。重新開庭後,唯一的男官陳嘉信娓娓道來:「李教授,請給我們一點耐性……」說了一大堆開場白,原來就是問及這個在法官們心中的「空白時段(gap)」。
意思是,Francis如何說服法庭,他對「光時」口號意思乃開放性的看法,在案件事發時及之前 (2020年初至中),並沒有改變?如此這樣,Francis又以理論輔以數據回答。
首先,Francis以控方專家的說話反問:「我們在2020初,以多方法去找『光時』口號的意義,數據及焦點小組都確認『光時』可以有多種意思,與『港獨』關係不強烈。」
「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認為,『光時』口號千百年不變,那忽然有人告訴我,在我的研究之後6至8個月內,口號的意義有改變,那就請證明給看,相關理論及證據。現在不只是說意義出現了改變,而且是變得極單一,出現了很具體的轉變。作為社會學家,我看不到相關證據。」
Francis提供自己的證據。他從連登不同時段,搜刮了大數據,嘗試彌補這個「關鍵空白」。
Francis詳細解釋研究方法:
在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從連登「時事台」看不同口號出現的情況。
團隊發現,「光復香港」與「香港獨立」的統計學上關係疲弱,相關系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只有0.295;「時代革命」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亦只有0.353。而另一個口號「五大訴求」和「香港獨立」的相關係數也差不多,只有0.371 。
Francis解釋,「1」是統計學上「完全有關」。「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出現的統計學上關係很強,高達0.99 。
而統計學上,「0.3」只能說是弱到中度有關,Francis指出,這是國際學術圈子共同認知的解讀。由於「五大訴求」中的具體訴求內容,與追求港獨沒有關係,也可以說明,「光時」口號和「港獨」沒明顯關係。
Francis指,若「光時」真是於2020年出現意義上的轉變,同一個研究於2020年初至中進行,相關係數會上升。但團隊真是把連登於2020年案發前一段時間的數據再以電腦分析,得出結果是,統計學上,「光時」口號與「港獨」關係維持疲弱。
團隊於2020年3月至7月,從連登找一樣的口號。發現「光復香港」與「港獨」的相關係數,維持在0.291, 而「時代革命」和「港獨」字眼的相關係數,亦維持在0.2652 。
「若『光時』口號在案發現時間,與『港獨』意思變得更緊密,數字應該上升,但數據維持差不多。這測試說明,沒有證據去說『光時』與『港獨』的意思變得越來越相近。我們知道案發現時間有個隙縫,我們盡力嘗試去以數據回答。」
面對統計學上的關係,法官和控方代表,都作出追問。
這天法官杜麗冰戴了色彩繽紛的膠框眼鏡,她問道,「會不會只是後來少了人談『港獨』,少了人上網討論?」
Francis指出:「相關係數與數量的多少沒關,而是兩個變項(variable)的強弱關係。」
Francis早前提過,意義十分雷同的字眼,人們不會兩個都使用:「好像我說『你很醒目』和『你很聰明』(clever及smart),人們會只選一個字,否則是太累贅(redundant)。」
彭寶琴法官學以致用,立即追問,如果「光時」和「港獨」意思接近,這個方法怎樣有效?因為說了「光時」等於說了「港獨」,人們不用說兩次同一件事。
Francis的「社科狂熱」又燒起來,指彭官點出了一個重要問題:
「所以研究的設計,非常講究。這裡關鍵是我是以『每一天』為計算單位,而非『每一個帖子』。人們發一個帖,不會重覆使用同義字,但於同一日,總的來說,若當時『港獨』是熱話題,不同的人同日使用『光時』口號會不會多了?」這是設計的精要。
Francis後來再解釋得更具體。
「例如,某一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0%;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0%。
第二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5%;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5%。
第三天,含有『香港獨立』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為12%;同一天,含有『光復香港』的帖子數量,佔當日總帖子數量比例亦同為12%。
如此這樣,我們拿200天的數據,看關係是否一起上升和一起下滑, 即是看兩組數字是否齊上齊落。最後算出來的『相關係數』就會是『1』.」
然而,控方的報告,是由幾位警員,回看百計遊行錄影,然後數算有多少天有人揮舞「光時」旗幟或有喊「光時」口號,而再紀錄這天有沒有人進行「顛覆行為」,例如喊港獨口號、進行破壞或使用暴力等。
早幾天,Francis批評,警察的做法,不能建立「光時」與「港獨」意思相,因為兩者只是同時出現 (co-appearance)。
控方代表周天行檢控專員,還是堅持挑戰Francis,指出Francis沒有把連登裡刪掉了的帖子,計算在內。
Francis回應說:「我們的數據包含2千5百萬個帖子或回應,刪掉了一些帖子,不會影響結果。」
周專員追問:「你知道有多少帖子被刪掉了?」
Francis答得巧妙:「我不需要知道。」
周專員再拿出那疊人手從連登萃取下來的帖子影印本,指出個別帖子,叫Francis回應。帖子裡,有個別網民留言,指「光時」意思就是「港獨」。
Francis忍不住回應:「這裡顯示的是,有人把『光時』理解為與『港獨』有關。這和我們的焦點小組發現一樣。的確有人從『光時』看到有『港獨』意義。」早前,Francis在庭上有從其報告讀出有焦點小組參加者,指『光時』有『少少港獨意味』,但同時有其他人看不到港獨意思。
Francis語帶雙關:「但我看的是2千5百萬留言,人們不可以 “cherry pick”(挑選櫻桃,指只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漠視對自己不利的東西)。」
Francis說到不可以cherry pick時,一頓,望着周專員說:「我不是批評你,而是我們如何防止包括我自己也做了cherry picking。(I am not criticizing you, but how can we prevent myself from cherry picking)」
Francis續說:「當然,研究員可以從2千5百萬個留言逐個查看是否與『港獨』有關,但現實上沒可能,所以我們才用這個統計學方法去看關聯。若你提及的這個帖,持續頻密在連登出現,數據上會見到強關係,但這類帖子只是零星出現,沒有成為一個主流。」
辯方代表劉偉聰大狀坐着,聽到這裡,微微一笑。
周專員還是不放棄找Francis研究的漏洞:「你沒有調查過連登以外,例如現實生活上,有人用其他方法喊口號?」
Francis重新讓數據說話:「我們已有2千5百萬個留言,多達20萬用家的意見,結果我們找不到統計學上的強烈關係。你問可不可以再做其他研究?當然可以。」
連登大數據分析,把「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分拆,不是把八個字一次過與「香港獨立」作電腦運算。
Francis解釋他背後想法:「網民留言很短的,只寫『光復香港』或只寫『時代革命』已經代表了整個口號。連劉智鵬教授也說過,他認為把整個口號分開來分析也含有分裂國家意思,劉教授也有拆過口號作理解。」
周專員再嘗試進攻:「警察做的示威錄像調查具相關性(relevant),有助(helpful)我們理解口號意義。」
Francis:「我不認為有幫助,我會說不相關(irrelevant)。」
周專員瞪大了眼,眼神穿透了長方型金屬眼鏡:「完全不相關(not relevant at all)?」
Francis反駁:「如果你是指警察報告,能支持『光時』意思是『港獨』,那警察報告不成立,清楚不能作出這個總結。我抱歉只能說,我不認為是相關的。(Sorry to say I don’t think it is relevant)。」
周專員質疑,警察報告中,百計示威錄影片段,Francis有沒有看過。
Francis回應:「我信任警察,在點算數目字上沒有問題。(I trust police on how they count them)我沒有理由自己去看一次,為了挑戰警察點算是否準確。」
周專員轉向發問統計學問題,叫Francis拿着控方影印的連登帖子,即場示範運算「相關係數」。
此時,彭寶琴法官插話,指這疊資料未必對法庭有幫助,「除非你對李教授的方法論有質疑」。
周說:「就是要看李教授從連登找到的結果有多可靠。」周繼續要求Francis拿着影印的連登帖子示範做統計運算。
時近中午,彭寶琴終於解說了她整個早上學習到的統計學知識:
「李教授解釋得好詳細了。當一個變項的百分比,與另一個變項的百分比,在一段長時間內,可以檢視兩者是一起上升,還是一起下降,如兩者趨勢一樣,則『相關係數』等於『1』.」說完,彭官望着Francis。
Francis微笑說:「很接近了(Close Enough)。」
此後,周天行專員就說,沒有提問,然後坐下。
兩位社會學家,連續五天在香港法院講解社會科學方法、理論,解釋如何以不同工具怎樣去探視、切割、理解社會運動。本來大家以為只是虛浮懸空又抽象的文字意思,透過社科工具,學者對社會深切的認知熱情,原來可以從人們的腦海中,抽取一些集體認知和意義。
按李立峯所說,他認為這些意思,雖然觸不到,也是可以科學化去檢視和驗証的社會性事實(social facts)。
兩位學者的多項關於反修例運動的研究,早在2019年已經開展,當時沒有國安法,唐英傑亦未成為被告。而再回溯過去幾十年,社科學者一直有研讀社會運動,撰寫學術論文和著書。
七一遊行,六四晚會,派研究員到現場做問卷調查,打電話到府上問大家的各種想法,在學術圈子不是新鮮事。
只是以往這些艱澀的知識,只會出現在大學班房裡,供學者們互相辯論,或學子們修讀學習。
如今社科學者走進法庭,把他們畢生研究的成果,於審訊中呈上。法官們在審訊中,不時對這批「專家證人」強調:「教授,請問你/妳如何可以協助法庭理解這或這?」「教授,若我有錯請糾正我。」
至於法庭與社科世界的奇異交雜,最終對判決是否有影響,還待揭曉。
不過,Francis已不是第一次以社科學者身份,出現在香港法庭。2017年佔中九子案開審,他是香港近代法庭史上,第一位以「民調學者」身份作供的專家證人。
控辯雙方的律師代表,曾於今次國安法第一審中,就Francis上一次於佔中案作專家證人的結果,各有不同解讀,各自做了自己的Cherry Picking。
控方周天行問:「李教授,上次於佔中案你以『民意調查』專家身份作供,最後法庭判詞下來,是否不給予你的專家報告任何比重?」
Francis答是。
然而辯方劉偉聰大狀亦曾問及:「李教授,雖然佔中案法官沒有對你的供詞給予任何比重,但判詞中卻形容,你在民意調查的作供過程裡『既有誠信亦可靠』。」
Francis亦答是。
是否徒勞?視乎觀點與角度。
(圖為兩位辯方專家證人離開高等法院)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經過網路一翻推播,我相信大家不會去喝油了。但針對底下的留言我有一點心得和大家分享。
「醫師又不一定是對的」「醫師都出來打臉了、還不相信醫師嗎?」針對醫師專業正反兩面留言,讓我很有感觸。我一直認為醫師本來就不可能萬事都精通,但正是因為頂著醫師的身份發言,要更加小心,尤其涉及到「健康」的議題。
好比曾有節目邀請我分享怎麼做可以避免肩頸痠痛、避免脊椎受傷等等,我馬上推掉,因為這也不是我的領域,我並不是復建科醫師。也曾有記者認真地詢問我「如何
保養子宮」,很可惜沒有就是沒有,我真的無法為了讓內容華麗就硬想一些不著邊際的作法好比少喝冰水、適時結婚生育。(真的有看過這種,我眼白翻到後腦勺),硬要講,不就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的老生長談。
如果扯到業配等商業利益,我一直覺得醫師就得更謹慎了,尤其這個產品和健康有關。為了業配兒童成長鈣片,竟然在廣告內容寫到「關於什麼是均衡營養呢?絕對不是補鈣、喝牛奶就夠的」。這比網紅介紹民俗療法更讓人生氣,首先兒童的身高大多取決於基因遺傳,飲食和運動皆為輔助。國健署和兒童內分泌科醫師都建議牛奶就是最好的鈣質來源,另外豆乾、小魚乾、起士也都是很好的食物。怎麼會直接告訴民眾,光喝牛奶是不夠的?
更何況,一昧的傳遞補鈣才能長高的訊息,若補過了頭,還有可能造成兒童尿路道結石。另外弔詭的是,他只要說自己孩子吃了有長高有效,純經驗分享就完全不會有問題,但當眾多兒科醫師在門診發現孩子吃了相關保健食品造成生長板提前癒合,醫師又因苦無證據,無法指控一定是某產品造成,再加上這類產品都是旋風式的來,無預警地消失。簡單來說,吃出問題時,根本找不到人負責啊!講得更長遠一點,這種行為根本就是在磨損醫師的專業,讓民眾對我們的信賴度降低。
我完全認同知識和專業是有價的,所以除非公益我也不會提供免費的演講。醫師當然也可以業配自己喜歡好用的產品,但藉由專業形象做違反專業的事來賺錢,我真心無法接受!
另外好多人把這件事定調成文組 v.s醫科,我倒是認為這和學歷科系無關,純粹是人的問題。暗示文組人就比較不科學實在太不公平,就拿我最愛的社會學來講,從問題意識,到田野的設計,訪問的角度,提出觀點和理論對話,都是邏輯和科學的堆疊和自然科學並無不同。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無止盡的學習,單純拿大學學歷比較也太狹隘了。
回到這件事本身,我忽然想到一句老話「盡信書不如無書」,不過現代人的書也太多種類了,從臉書、YT、 podcast到CH實在令人眼花撩亂,各種資訊來源真真假假。關於這個議題,我在這邊推薦一本有趣的書「另類事實」作者利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從哲學、心理學的角度區分析現代人為何容易被假新聞吸引,又輕易相信陰謀論,找到容易被誤導的關鍵。
然後,在這邊預告一下晚上十點我將會和外科醫師、蔡醫師就這件事情來聊一聊。
關於膽結石何時要開刀,以及各種排毒迷思,探討為何民俗療法是如此的經典不敗!
我們線上見喔!還有什麼問題歡迎大家留言喔!
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sandeechan Youtube 的評價
陳珊妮巡迴演唱會:404 (not found)-2020/2/1完整重擊追加場
我們都走在時代的刀口上
無能與力量同時在醞釀
當清醒者失語
無力抵抗
與其靜默療傷
不如再唱一場!
-
演出日期:2020/2/1(六)
演出地點:Legacy Taipei
網路購票:https://pse.is/L2SM4
實體購票:7-11 ibon(iNDIEVOX獨立音樂網)
_________
🎧數位收聽連結:https://orcd.co/juvenilea
_________
恐怖谷
什麼生物學的屬性
少女熟女以巧合的肌理
照黑鏡
什麼社會學的屬性
每個人都為不認識自己
而焦慮
複製貼上後再
一鍵消失於集體
什麼才是你的屬性
自然的言下之意… mm~
越完美的
越理想的
越配不上的
Just fake it
越真實的
越不安著
對鏡凝望著:
Just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Google小姐:
看起來不夠擬真但確實是人類,以自己的形象創造神,只要標準配備
無所謂神性之美,他們在真實與幻象的偏差之間,千篇一律的通過了圖靈測驗
蘋果肌的內心戲
黑暗裡的大眼睛
誰敢美得不合時宜
敢優雅不羈
越完美的
越理想的
越配不上的
Just Fake it
越浮誇的
越歧視著
高不可攀的
Just fake it
越勇敢的
越獨特的
越配不上的
越自由的
越叛逆的
越是錯誤的
越真實的
越不安著
正被說服著:
Just break it
Till you make it
什麼生物學的屬性
每個人直到看不見自己
才放心
什麼社會學的屬性
每個人都錯誤詮釋著
自信
複製貼上後再
一鍵消失於記憶
你可還記得
舊照片裡
逼真的自己
_________
網路社群照片上的女生越來越像了:大眼睛,窄鼻樑,尖尖小小的下巴…
可是單眼皮在某些人臉上就是很帥啊!強壯的咬合肌蠻有個性啊!為什麼對美的標準那麼趨近於一致呢?總覺得最吸引人,最容易被記住的臉,通常來自一點不完美的比例,我認為那是獨特。
隨著〈恐怖谷〉音樂的展開,我發現自己在探索的,不只是整形,如同香港心理學家趙千鎂所說:
「不需要對整形手術做出判斷,它不好也不壞。
如果你有一個困擾你的身體缺陷,那就去做。如果只是因為你根本不喜歡自己,那麼整形也不會改變任何事情。」
也不只是修圖軟體:
那是一種惡性循環。社群媒體鋪天蓋地的「美化現象」導致人們對正常事物抱持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傷害那些不使用的人的自尊。美國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濾鏡照片模糊了現實和幻想的界限,可能引發的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過度將注意力集中在想像的外貌缺陷上。
於是〈恐怖谷〉的MV影像和訪談計畫接連展開,希望能夠開啟更多人與自己的身體對話,我邀請了在各自工作上擁有專業的藝人以及其他領域的工作者,先是將他們變成接近網路審美的樣子,再還原他們的樣貌,介紹他們的職業。我想說的是:雖說人只有一輩子,但卻有無數日子要過啊,還有更多重要的美好的事等著啊。
你無需擁有不屬於自己的長相,才能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
記得剛開始做音樂的時候,發覺自己不懂的事真的很多,其中還包括被認為長得醜,個子太高,審美怪異…
原來長輩從小誇讚的身高,並不符合歌手在電視螢幕上的比例,原來不夠立體的五官,很容易因為不同化妝師的手法,就變了樣子。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琢磨,現在的我在工作時妝髮不假手他人,自己做造型決定每一個場合該穿的衣服。不知不覺間,我習慣了自己的樣子,成為自己的專家。目前的我還不想改變自己,想想萬一哪天變美了,還得重新學習很多事情呢。
我發現和自己的身體相處久了,感情還算不錯。
「怎麼可能?我們覺得你臉小身材瘦高,是不少女生羨慕的類型啊!」
這是和女人迷的編輯群第一次碰面閒聊的對話。
於是我們意識到審美持續在演進,但是制約和批評一直都在。
偶爾看到新聞隨意讓女生冠上正妹的稱號,再看到樓下一堆批評正妹的留言,我們真的擁有「可以不漂亮的」權利嗎?還是一直疲憊著為了自己並不確定的美而努力。
「我沒有要壓過別人的想法,但是想要戰勝自己的瑕疵。」--大象體操貝斯手凱婷
美是主觀的,到現在我也從不認為自己長得美,但是對於工作和生活,每個人可以擁有自己的一套累積。
「一旦你知道你自己是誰,要如何成為自己的時候,就不會只在意外貌。」--田馥甄
我也知道那些關於外在的批評,並不會影響我想成為一個專業音樂人,所付出的努力與得到的成就感,在這個女性音樂製作人還是少數的環境裡,我一直試著給予不同質地的堅強與柔軟。就和徐佳瑩所說的一樣:
「我要去凸顯心目中比外型還更有價值的事物,包括我的音樂、創作裡面想要表達的。」
〈恐怖谷〉只是一個開端,我和女人迷X性別力將會延續這個討論,藉由這些參與者的深度訪談,帶領我們探索身體與生命的 #Realbeauty #真正的美麗
訪談拍攝過程和想像中很不一樣,到後來每個訪問,現場都很有溫度,從所有工作人員聚精會神,仔細聆聽的安靜裡,知道我們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謝謝攝影師余靜萍陪著我東奔西跑,從台北到香港到上海,我們真的都能感受到你所說的:
「很像是在和被拍的人交換禮物。」
從這個計畫獲得很多。我們發現了家庭教育深遠的影響。聽到林嘉欣說女兒戴著牙套上學那天,他原本擔心女兒去上學被取笑,但孩子卻選擇花時間和同學解釋關於自己牙套的事:
「我的女兒真的是在執行勇氣這兩個字,她說有歧視或是不同的眼光,就是因為他不懂,可是當你解釋了,他懂了,就不會有不同的眼光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小孩變成一個勇敢的人,請你自己就要變成一個勇敢的人。」--丁寧
我們從訪談中學習著用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身體,八仙塵爆倖存者,現在成為業餘作家的陳寧說:
「我還可以在這個世界裡探索,悲傷喜悅,既然可以站在這邊,我要感謝自己的傷疤,我沒有理由成為第一個背棄它們的人,就算全世界都覺得它不漂亮」
「我們不需要不斷的藉由做甚麼,去確認別人的回應,以至於其實我們全身上下,都是藉由別人的評價修正過的自己。」--焦安溥
從各個行業專業工作者的口中,我們得以拓展自己關於美的見識。我們試著瞭解,為什麼女性錄音師混音師那麼少,我們也在聆聽音樂人對視覺的看法:
「每個行業都需要一些想像力,都照SOP做的話,人生也會很無趣。」--黃文萱(混音師)
「我覺得影像不是真能百分之百,抓住美的事物,而是你能在某一瞬間,從那個小的框框,去發現學習美的角度。」--周筆暢
最後,我想引用26噸貨卡司機李佳玲的帥氣結尾:
「OK啊!面對自己的不足吧。去突破吧,去挑戰自己,不是因為別人,是因為自己。」
衷心感謝每位參與者,感謝他們的坦然與分享,讓我們思考,給我們力量。 By 陳珊妮
_________
詞曲:陳珊妮 Sandee Chan
製作人:陳珊妮 Sandee Chan
編曲:米奇林 MCKY
吉他:徐研培 Eric Hsu
貝斯:甯子達 Michael Ning
和聲編寫演唱:陳珊妮 Sandee Chan
錄音師:陳文駿 AJ Chen
混音:陳文駿 AJ Chen @強力錄音室
導演:陳珊妮 Sandee Chan
宇宙攝影師:余靜萍
製片:劉粉圓 劉怡佳
現場執行:洪家翎
製片助理:邱繼弘
選角:陳靜媚
選角助理:郭琦玲
攝大助:林晧煒
攝影助理:王丞宇
攝影助理:張雅婷
妝髮師:黃宇蔓
妝髮助理:呂欣倫
恐怖谷 X 女人迷 X 性別力
訪談:吾思傳媒 女人迷團隊
後期導演:談宗藩
後期製作:QFX、談宗藩
後期協力:李麥朵、 李文靜
平面宣傳修圖:談宗藩
標準字設計:畢展熒
平面設計:Kewpie Wu
網路宣傳:周珊伃
特別感謝: 李文靜、莊于璇、Diana Chen、Brendy Chen、Amy、歐歐、千千、李麥朵、余品婕、邱晨芳、屈艾倫、Siren、小苗、趙浩浩、黃尹姿、黃夏妤、小皮、阮于恬、李季、晏羽、吐司貓、金美、Yoshiko Fan、玖伍拾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nIxvfOaIeI/hqdefault.jpg)
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看更多「財務情商」系列~https://pse.is/FD984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安裝心靈防毒軟體,提升自己的「人際免疫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5/04(六)或 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工作坊】~讓你的存在,成為別人想親近的禮物~06/29(六) & 06/30(日)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897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08/1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0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這是我們「財務情商」系列的最後一集。
延續著前面三篇的軌跡,我們談了一些主題;分別是「稀缺心態」、還有「理財理的不是錢,而是欲望」,還有「修好財庫的三個步驟」。這一切的根基,得建立在你內心的渴望跟想要。
否則啊,我們談的再多,但你對生命是沒有期待的;而這些方法,很容易你當下聽的很觸動、很澎湃,但做了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放棄了。不曉得為什麼要堅持下去,這樣是非常可惜的。
因此呢,今天我想跟你聊一聊,到底怎麼樣在單調、日復一日的工作裡,能夠找到讓你的心,重新跳動的希望還有火花?
先講一個故事喔;從前從前,山裡有一個小村子,村子住了二十幾戶人家,他們共同的困擾,就是用水很不方便。
村長呢,為了解決大家的困擾啊,就僱用了兩個打水工人,我就稱他為工人甲跟工人乙。村長請這兩個打水工人,每天幫所有的村民到隔壁的山頭去打水,以公升數計算,誰打的水多,賺的錢就多。
一剛開始的時候,兩個工人都很認真的打水,他們得到的報酬是不相上下的。結果過了一陣子之後啊,工人甲因為身體比較強壯,所以換了更大的水桶挑水,很快的,工人甲的薪水就超過了工人乙。
因此呢,工人甲感覺到很自豪,所以呢在休假的時候,遊山玩水、大魚大肉的犒賞自己,對於這樣的生活感覺到很滿意。
但工人乙不是這麼想的,他在工人甲吃喝玩樂的時候,一天到晚都在想啊,他有一天會老啊,這樣子打水的勞力活動,他能夠幹幾年呢?
於是呢,工人乙做了一個決定,他開始省吃儉用的過生活,把錢先存下來,拿到了錢就去買鐵架跟水管;並且呢利用休假的時候,開始從水源地去搭水管,通到自己家裡面。
過了一年啊,工人乙的水管搭好了,於是呢他只要打開家裡的水龍頭,就能夠賣水賺錢。要是這時候,村民請他接水管到他的家裡,他連睡覺、吃飯、出去玩,都還有錢拿呢,達到真正的財務自由。
但是工人甲呢?他還是用水桶提水啊,過著賺多少、花多少的生活;他渾然不覺得自己的路其實是越走越窄的。
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他看似瀟灑,其實是死路一條。
故事聽到這裡,我想邀請你想一想喔,如果你是工人乙,一旦找到比眼前更長遠的目標,你會知道打水只是暫時的,因此還會覺得每天打水會是辛苦的嗎?
這也是為什麼有錢人會有錢,是因為有錢人對賺錢的想法,都是這種「接水管」的思維。他們有興趣的是打造賺錢的系統,而不是賺一桶一桶的水啊!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擁有財務的自由,有意識的學習工人乙,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欲望,把存下來的錢好好的去管理、去投資,幫自己接水管,你的生活就是有可能翻轉的。
可以讓你辛苦一陣子,但是逍遙一輩子。
只是啊!如果你的工作很穩定,或者是你對於「接水管」這個概念沒什麼興趣,也沒有關係。
我可以提供給你第二個方法,讓你找回工作動力的方法,那就是去「實踐你的夢想」。
無論你的夢想是開咖啡廳、買房子,或者是出國留學。只要你懂得跳開「稀缺心態」的陷阱,做好「理財的規畫」,任何夢想都是有可能實現的。
而關於「稀缺心態」和「理財規畫」,我很建議你喔,可以參考我的另外二支影片。
分別是「想要離開鳥工作,你一定要知道這件事」,還有呢「到處拜財神,不如先修好自己的財庫」,這兩段影片裡,都有詳盡的說明。
但你可能會抗議喔:「啊夢想,根本就是拿來作夢的嘛!根本就做不到啊!」其實呢,這並不是做不到,而是你太想要「一步到位」,沒有先從簡單的第一步下手。
而什麼是「第一步」呢?就是搞清楚你的夢想到底有多大啊?
舉個例子喔,我有一個學員,她是個小資女。
她很想要買房子,但她直覺覺得台北的房價實在太貴了,買不起啊!所以,她連很基本的去查實價登錄、了解自己的需求,她所有的功課都沒有做。
她就先覺得不可能,打定主意一輩子租房,覺得呢不用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手頭鬆的時候就出國旅行,她認為這樣子,就是「愛自己」。
一直到喔,我很認真的問她:「你一定要買在台北市嗎?」,或者是:「你想要買多大的坪數呢?」、「你對於這個房子的期待和需求是什麼呢?」
當我問她這些具體的問題之後,她才意識到,她雖然很想要擁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卻從來沒有好好的想過這些問題,沒有做功課。
所以經過一番的討論之後,她發現她自己能夠接受住在新北市嘛,而且按照她的需求,只要七、八百萬,就能夠買到地點還不錯的房子。
她因為看清楚了自己的夢想,而看清楚之後才會知道,它不是遙不可及。而且以她的薪水,每個月只要有固定的存款,三、五年之後,就一定存得到頭期款啊。
而如此這般一步步的算下來,她忽然領悟到原來這件事情真的不難,難啊!是難在於她被自己的想像困住了。
於是呢,在目標的驅使之下,她就更有動力存錢,對於工作的企圖心也就更高了。而更讓她意外的是,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找回對工作的熱情,居然啊是靠要「存錢買房子」這件事。
這是發生在我身旁,一個真實的小資女的故事。
但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佛系青年」,對於財富、房子、夢想,完全沒有興趣,無欲無求,那麼我還有第三個建議。
這第三個建議喔,幫助你找到對工作的熱情,那就是兩個字「創造」。
蘋果的創辦人賈伯斯,在他創造iphone之前,他只知道自己想要顛覆微軟,展現自己的設計。
祖克伯在創造臉書之前,他也只是因為愛玩電腦啊,而沒有朋友,所以寫了一個程式,放上學生的照片,供大家票選,藉此呢跟同學做進一步的交流。
那以上這兩個例子,在當時的年代,都是史無前例的,不是嗎?
這就像是近年來,有一些新興的行業,比如說:媒體的小編啊、Youtuber啊、電競選手啊…這些。這些都是過去根本不存在,而最近十年才產生的新工作。
所以如果你現在的工作,讓你感覺到很不開心、沒有靈魂,只為了一份穩定的薪水,一到了下班時間,就像逃難一樣的離開公司,那麼我很邀請你想一想喔,「在你的生命裡,有什麼是你真心想做的呢?」
如果你心裡還沒有答案,沒關係,只要保持觀察和思考,你遲早會找到它的。
但假如你心中已經有答案,只是這個工作暫時還不存在,那麼更沒關係了,因為下一個「未來工作」的創造者,就是正在看影片的你啊。
未來啊!是個經營個人品牌的時代,所以如果你的想法還只停留在「做自己啊、愛自己啊」還停留在這樣的想法裡,其實太落伍了!
以經營個人品牌的格局來說,現在最新的思潮是什麼?~「感動自己」啊!
就在去年的暑假,我有一個學生,因為重新找到自己心中的熱愛,他辭掉大公司的會計工作。
而且呢,他還曾經待過台灣五大會計師事務所,他其實已經有很好的社會成就了;別人是會羨慕這樣的人的,但他卻選擇放棄,重回校園來追求自己的夢想。
這樣的決定聽起來很熱血喔,但過程很辛苦。
所以呢,我主動關心他的近況,沒想到一問之下,我的這位學生不僅不覺得辛苦,反而很成熟的告訴我說:「老師,我現在每天起床,都是被自己感動醒的。」在他說話的同時,我在他眼中看到「重生」的喜悅。
你會不會覺得自己才華洋溢,可是每天都在做著很無聊的事情;所以過得很沒有滋味、沒有靈魂?
那麼,請你試著做一件能夠感動自己的事情,相信你很快的就能夠看見自己靈魂的模樣,找到你生命的希望跟火花。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AI6XSiYAA/hqdefault.jpg)
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yeyQCSe00M/hqdefault.jpg)
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完形心理學意思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完形心理學設計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n2me也提到向各位推薦學校與公家單位合作的設計類型活動(無須費用) 讓對設計相關領域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 ... ... <看更多>
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完形心理學意思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完形心理學設計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n2me也提到向各位推薦學校與公家單位合作的設計類型活動(無須費用) 讓對設計相關領域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加、 ... ... <看更多>
完形心理學設計 在 [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看板NTUE-EPC-98 的八卦
※ [本文轉錄自 NTUE-EPC-97 看板]
作者: meijoy (Incurable)
標題: [轉錄][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時間: Sun Jun 10 13:24:35 2007
https://gc.shu.edu.tw/~tjchiang/indite/GestaltPsychology/index.htm
˙心理學的定義
˙何謂格式塔
→完形心理學之發展
(1)德國時期(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
(2)美國時期
→場之理論與格式塔
˙心理學的定義
完形心理學是探討人類對於圖像的認知反應的一種學問,它是心理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
支,對於視覺影像工作者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基本的技能。在討論完形(Gestalt)的意義以
前,有必要先對心理學的發展有一些基本的瞭解。心理學(Psychology)這個字是由希臘
文psyche(心或精神)及logos(研究或學科)演變而來。按照字面上的意義解釋,心理學
是「研究心靈或精神」的學科。過去身心二元論的時代,心理學的研究侷限於心靈層面的
探討,因此昔日的心理學是十分主觀又缺乏科學實證的學門。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心理
學在本質上逐漸轉變為系統化、客觀性及依賴科學實驗的學問,同時心理學界開始主張人
類的身心並不能切割,「行為」是身心一體的結果。由於「行為」具有客觀性,而且可以
觀察量度並加以量化分析,因此人類的行為研究逐漸成為現代心理學的重心。
心理學家Kurt Koffka於1925年曾為心理學下過一個定義:心理學是探討生物和外界環境接
觸時產生相應「行為」的科學。而「行為」則包含兩種意義:一是具象可觀的反應,如說
話、動作或可以量測之生理變化;二是抽象不可觀的反應,如人內在的動機、情緒、思考
、知覺等等。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可說是內外兼具,涵蓋了人類所有可觀、不可觀的心理活
動歷程與表現,因此它是研究個體行為與心智歷程,經過縝密觀察與測量而建立的科學。
˙何謂格式塔
Gestalt這個字源自德文,它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形狀(shape)或形式(form)的意思,
也就是指物體的性質;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
Gestalt如果用在心理學上,它則代表所謂「整體」(the whole)的概念。而以Gestalt為
名的「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於20世紀初發源於歐洲,它主要是在研究人
類知覺與意識上的問題,「完形」心理學反對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以自我觀察、自
我描述等內省的方法分析意識經驗的成份,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派(Behaviorism)過份強
調動物實驗,完全排斥心智歷程的作法。一般而言「完形」心理學視心智歷程和結構為心
理學的內涵,企圖以比內省法更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瞭解人類如何對於視覺刺激產生視覺
上的認知概念。此一學派在國內有人以「完形」稱呼,也有人以其發音直譯為「格式塔」
心理學。因此「完形」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其實是同一名詞。
「完形」心理學派是以Gestalt作為其理論之主軸,他們認為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
,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易言之,
「完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為:「部份之總和不等於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
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定」。由此一觀念推論,人們在欣賞一幅圖
畫或一張攝影作品時,畫面裡的每一個部份形成了各自獨立之視覺元素,如果想讓觀者留
下深刻的視覺認知,元素與元素之間必須彼此產生某種形式之關連。人類的認知系統,如
何把原本各自獨立的局部訊息串聯整合成一個整體概念,正是「完形」心理學派主要的研
究課題。
雖然Gestalt這個字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它卻超越單純的視覺甚至於
整個感覺領域。完形心理學大師Wolfgang Kohler認為,Gestalt其形式或形狀上的意義在
完形心理學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並非完形學派的主要研究中心。廣義地說,完形心理學家
是用Gestalt這個術語,來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雖然完形學派的發展歷史很短,但是它
對於人類視覺「場」之形成與視覺上「整體性」(wholeness)之問題,曾經有十分獨特且
深入的研究成果,對於人類的視覺認知有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完形心理學的學說與假
設很難經由科學的實驗加以驗證,由於後繼者少,終於日漸式微。
在探索完形理論以前,我們可以閱讀書籍和圖像來加以說明,人們在閱讀一段英文寫成的
文章時,看到的是一個個由26個字母組成的單字,再由每一個單字彼此間的相對關係與文
法結構,串接成一個可以被他人了解完整的文字意義,而非一連串各自獨立的長短符號與
間隔。同樣的情況,一般人在欣賞一幅圖畫或一張照片時,閱讀的也是由不同濃淡、色彩
、造形、輪廓和形式組成的完整圖像,並非彼此毫無關連的獨立區塊。而觀眾在欣賞一部
電影時,所接受的訊息也是由連續的畫面與聲音等組成的敘事情節,而不是一連串各自獨
立的停格片段。由此可知,知覺過程中最自然也最關鍵的工作項目,就是將不同時間與空
間之訊息作一次整合。唯有如此,才得以讓訊息的接受者能從容不迫地接收並處理隨時湧
入的大量訊息。
→完形心理學之發展
觀「完形」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由早期研究人類的知覺現象開始,到後來應用在學習、認
知、諮商等心理學領域,貢獻可說十分卓著。由於它的理論是由德籍學者以德文撰寫,內
容非常艱澀難懂,加上學習的人很少,使得這個學派逐漸為人淡忘忽視,它的發展時間僅
僅祇有20年左右光景。直到1950年代由於航空運輸的普及,美國科學家為了飛航技術的理
由,開始研究人類的視覺與環境之關係,過去「完形」心理學派研究發展的許多視覺理論
,才又重新受到科學家的重視。1970年代隨著電腦科技的昌盛,為了「人工智慧」研究的
需求,關於人類大腦、神經的視覺生理及心理學的研究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與成就,在科
學家漸漸揭開人類視覺生理之謎的同時,才又重新檢視並肯定過去「完形」心理學派對於
人類視覺認知所作的貢獻。1970年代起「認知」心理學開始蓬勃發展,「完形」心理學過
去的研究成果也為「認知」心理學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因此,很多心理學家將「完形」心
理學視為「認知」心理學的先驅。如果要嚴謹地探討「完形」心理學對於現代藝術發展之
影響,其實應該將它的歷史畫分為歐洲與美國兩個段落來加以討論。
(1)德國時期(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
「完形」心理學派的誕生大約是在1912年的德國,當時Dr. Max Wertheimer(1880~1943)
發表第一篇有關「現象」的論文,首次對「完形」心理學作了有系統的陳述,因而發展起
來。 Wertheimer認為視覺元素的組織是所有心智的基本,而且是與生俱來的,並不須要刻
意去學習。他把視覺元素組織的因素定名為知覺組織律(perceptual organization),也
就是後面要討論的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等完形律。 Wertheimer並首度提出所
謂「群化」的原則,對於過去畫家在「呆板」與「散漫」的畫面之間,祇知道「統一中求
變化」的構圖原則,建立了一個嚴謹的理論基礎。七年後另一個對於20世紀現代藝術具有
舉足輕重地位的包浩斯(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也由建築師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
瑪(Weimar)創立。他們對於人類在這段期間由於科技昌盛衍生的問題,同樣採取一種整
體統合的方式。雖然「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與Dr. Max Wertheimer領導的「完形」學
派並無直接傳承的關係,但是「包浩斯」充滿實踐精神的藝術走向,以及對於「視覺場」
之研究與視覺元素間的數學性與表現性的分析,其實兩者的精神是十分一致的。
「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是一所相當於大學層級的美術學府,這所學校的藝術走向與傳
統唯美主義與古典主義相反,採取「形式服從功能」及「以少勝多」作為創作的指導原則
。它的設校精神是將藝術與工業技術結合,認為「藝術與工程應該互相受益,不必向19世
紀一樣彼此視同陌路」。因此「包浩斯」實際上是一所講求功利主義與務實精神的美術學
府,強調理論科學與實證觀念同樣地重要。「包浩斯」藝術教師在設計課程時特別重視形
式分析與色彩結構的基礎訓練課程。如何將藝術的創意與熟練的工藝技能及科學知識相互
結合,並符合20世紀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需求,是「包浩斯」教學上的一大特色。
這所學校的師資陣容包括:20世紀重要的美術理論家及觀念藝術家,如Paul Klee(圖C5-1
)、Wassily Kandinsky(圖C5-2)、 Lyonel Feininger(圖C5-3)、Moholy Nagy(圖C5
-4)、Ludwig M.V. Rohe等。其中Paul Klee和Wassily Kandinsky更以親身的創作經驗,
加以系統整理,編成有條理具創見的教材。Kandinsky並以色彩實驗的作品強調單純顏色的
心理效應,開啟「抽象藝術」(abstract art)的風潮,被稱為抽象畫的鼻祖。「包浩斯
」提供學生自由創作的學習環境,尊重任何形式的創作,鼓勵學生透過動手來發現問題,
並解決問題。這種Workshop式的教學方式,成為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者。尤其目前各國的
大學大多將建築系列入理工類別而非人文學科,並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理背景,據信與
「包浩斯」教學的成功有關。
「包浩斯」籌劃各種嶄新的美術課程,試圖用一個完整方法來解決高度工業化與科技發展
下所衍生的問題。「包浩斯」的許多老師與Dr. Max Wertheimer同樣深信:其實物理學的
力學原理與人類的知覺系統十分類似,它們都在不斷尋求一個簡單而安定的狀態。因此
Dr. Max Wertheimer與「包浩斯」的教師們便首先提出「場」(field)之觀念,並把建築
結構學(Structure)的理論應用在設計課程之中。他們巧妙地將純藝術與純科學的課程融
合在一起,並且結合工藝生產與實踐經驗。其中Moholy Nagy開始採用感光材料不經由照相
機直接曝光的實驗,完成抽象拼貼的影像(C5-5),最終到達傳統攝影相當的作品。這些
當時十分前衛充滿實驗性的觀點,徹底扭轉了20世紀建築與設計的教育方向。
唯「包浩斯」的教學理念後來逐漸受到政治及外在學術勢力的干預,1925年被迫遷校。不
到10年光景又由於失去當地市政府的支援,1932年再度搬遷至柏林。1933年納粹政權強迫
該校關閉,執教的老師們多數疏散逃亡至英法等國,隨後陸續輾轉投奔美國。值得一提的
是,「包浩斯」創辦人Gropius後來進入哈佛大學講學;Rohe來到後來改名為伊利諾技術大
學的建築、計劃和設計學院執教;Nagy則在1937年於芝加哥創立了New Bauhaus學校,可惜
祇維持短短1年時間。這批大多成長於歐洲具有創新觀念的傑出藝術家們,後來成為領導20
世紀全世界建築、繪畫、設計、攝影與美學理論的領袖人物。
(2)美國時期
「完形」心理學派初期的核心人物因納粹德國的破害,後來陸續輾轉由歐洲移居美國。由
於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及提出「頓悟學習」之Wolfgang Kohler等三位學者之介
紹倡導,「完形」心理學在1930年代才逐漸被美國心理學界所熟悉。而
Dr. Max Wertheimer任教於柏林大學時期的受業弟子Rudolf Arnheim,則是「完形」心理
學得以大放異彩的關鍵性人物。
1928年Arnheim獲得博士文憑後,便因定期發表默片之電影評論,而鑽研蘇聯、美國及德國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電影資料,1932年寫成一本將電影視為一種媒體來討論的電影
理論專書----Film as Art。1940年Arnheim移居美國紐約,並獲得古根漢獎助金,從事將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尤其是完形心理學)溝通搭橋的工作。他特別著重於研究空間、形式
、色彩、律動等在視覺上的作用,以及這些作用與藝術作品之關係。1945年他完成一生的
經典著作-----《Art & Visual Perception》(藝術與視覺認知)(如圖C5-6),也為藝
術行動與觀看行為之間找出兩者的共通性。同年,他應聘在Sarah Lawrence學院任教。
1968年Arnheim離開勞倫斯學院,赴哈佛大學Carpenter藝術中心教授藝術心理學課程。
1969年他又發表Visual Thinking一書,闡釋「視覺思維」在藝術創作的作用。他認為藝術
作品不是臨摹自然,藝術家的工作也不祇是觀察事物,而是在於發現事物之本質。1974年
Arnheim自哈佛大學退休,隨即應聘擔任密西根大學訪問教授,直到1984年二度退休為止。
他在美國大學教授藝術心理學期間,勤於著述才將這一名稱很奇特的「完形」理論發揚光
大,成為完形心理學集大成之一代宗師
→場之理論與格式塔
19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包括: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茲(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茲(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他們在電磁學與重力場的領域獲致
十分顯著的突破及成就。在歷經許多次的實驗之後,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在物理世界裡
存在了一種所謂的電場、磁場與重力場,在場中的所有元素會因為某種形式彼此共鳴的力
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場中的元素與元素間會彼此影響。它們不是彼此
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間互相排斥。這種彼此相互牽引的力量受制於元素之尺寸、質量、
位置及靠近等因素。Dr. Max Wertheimer之視覺研究受到當時新發現的物理學定律影響,
他認為和物理世界的「場」一樣,在人類的知覺世界裡應該也有一個極為類似的「場」存
在。相對於人類視覺世界的便稱為「視覺場」(visual field);和人類生活、學習等情
境相關的是「知覺場」(perceptional field)。人們知覺到此一場地,並加以利用再把
握這個整體,而至完形(Gestalt),因此「完形」心理學被稱為「場地論」(field
theory)。
「完形」在「視覺場」中的定義是:在「視覺場」中的各種力量組合成一個自我完滿而平
衡的整體。在一個「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變都將影響整體以及各部份之本來特性,因
此整體是大於或不等於部份之總和。而「完形」法則證實了Dr. Max Wertheimer的視覺觀
點:一個物體被人們感覺的方式由它存在於「場」的狀態或條件所決定。也就是說,人類
「視覺場」中的諸多元素,不是彼此吸引形成一個整體(grouping),就是彼此排斥而各
自獨立(not grouping)。「完形」心理學所歸納的認知結論,其實就是描述在「視覺場
」中整體(grouping)的認知如何形成。除此之外,心理學家Kurt Lewin及Fritz Perls利
用「完形」理論與法則,研究發現潛藏在人類知覺系統內某種群體化的動力,因而建構了
一套臨床心理學之完形治療法(Gestalt Therapy),在心理治療上是一種嶄新的觀念與嘗
試。
在任何一個「視覺場」中(也許是一幅畫或某一場景),能否把其中的幾個視覺元素連結
起來,看成一個有組織的外觀輪廓,端視這些元素之間是否存在知覺上的某種關連性。為
了找出元素間並不真實存在之關連性,完形心理學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則,被稱
為Gestalt Law(完形法則)。它們有在前面已經敘述過的「圖與地」之概念,還有對視覺
創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封閉性」、「共同命運」及
「異質同形」等法則。這些被完形心理學派研究歸納出來的視覺規律,可以幫助平面圖像
的創意與設計人員,闢建一條能夠穿透點線面及空間重重繁瑣之造形、色彩、圖案、質感
、動作等罣礙,進而通往形成視覺認知的道路。
事實上,「場」的範圍與觀念還可以擴充至人類的社會與生活,如由多數人組成的封閉團
體------公司、學校、社區、族群等也形成了一個類似的「場」,「場」中的元素------
同事、同學、家庭、同宗等團體成員也會彼此影響。其中興趣相同、背景類似、年齡相近
的成員可能彼此吸引,進而時相往來,這也是成語「物以類聚」的最佳註解。反之,種族
、身份、地位、個性、教育程度差異較大的,就容易產生疏離感甚至衝突磨擦,關係也會
比較淡薄或對立,這個現象和完形法則的「相似性」十分吻合。此外,每個人在面對日常
工作時,一定要做完一個段落才願意罷手,否則心裡會有不安的感覺。這也是完形法則的
「封閉性」的鮮明寫照;未完的工作(象徵未封閉)將會造成心理上的張力與沮喪感。而
在邁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人們早已擺脫農業社會的舊有體制,崇尚自由及簡單的社會關
係與價值。這種現代人公認的生活態度與形式,也和完形法則源於簡單(simplicity)的
原則相仿。因此「簡潔不累贅、功能單一」的形式蔚為21世紀服飾、傢俱、建築、汽車等
產品之流行時尚,甚至於也成為現代人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與方針。
因此,要評斷一位畫家或攝影師他的視覺表現水準,究竟是高是低,並不能祇考量觀察其
技術與美學的表現而已,還要審視他(或她)對於存在於「視覺場」內各種元素間關係的
敏感度是否夠高而定。誠如完形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整體與組成部份之和不同」,在
(圖C5-7)中,讀者可以選擇去看各自獨立由C、A、M、E、R、A組成英文字母,也可以看
成一台單眼相機的圖像。而後者就是將所有的元素看成一個整體,這種將視覺元素聚集成
單一形像的動作,其實這就是一種「完形」(Gestal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99.183
※ 編輯: meijoy 來自: 61.228.99.183 (06/10 13:24)
--
毛糸はありますの?
はいはい 袋に3つ分
御主人用に一つ 奧樣用に一つ
だけど もいっこ 道の隅で
泣いてる坊やのためのも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186.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