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星期一 絕對音樂】
「人生就像申論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很努力的創造。」
週一上班日,戶外很多小朋友哦!小小素人攝影師的技術果然比我好~~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從虎尾到德國 麵攤之子創後段班奇蹟】
稻田邊一棟棟不起眼鐵皮屋下,藏著世界第一的隱型冠軍。
最夯的無人機、電動車、智慧手機等國際品牌精密零件的製造,就在此聚集。《今周刊》持續追蹤採訪後發現,在台中潭子、大雅、神岡這短短方圓6六公里,貢獻大台中工業區近6六成產值,寫下了精彩的「潭雅神」傳奇。
傳統的「黑手」產業,這一次,又將有機會因跨足航太與智慧機械,啟動一趟升級之旅。一個兆元的機械王國,即將誕生!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個龐大商機,讓產、官、學界都動起來了。
當「亞洲矽谷」計畫面臨新創圈質疑緊急喊卡,行政院卻已通過「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成為蔡英文總統五大創新創業中打頭陣的最新亮眼計畫。
只不過,能否升級的最關鍵所在,還是人才。我們看到中部機械業者紛紛主動走入校園,和學校更緊密結合,除共同量身打造客製化課程,甚至有業者大手筆送學生到德國實習,還比照當地人月領四十K實習薪資,對學生個人、企業甚至國家來說,都開始有了步步進擊的可能。
目前人正在德國實習的雲林虎尾科大學生黃韓子,他的故事,正是台灣機械業要積極打國際盃的競爭力縮影。
單親家庭長大的黃韓子,本來是班上倒數10名的後段班學生,兩年前,他進入友嘉產學專班(產業為了培育人才,與學校合作開設的課程)後,卻有了180度的轉變:不只學業成績進步到第一名,甚至還替自己爭取到在德國工具機廠、月領四萬元的實習機會,未來人生正準備起飛:
我先前就讀新北市海山高工(現為新北高工)機械科進修部,當初班導是鴻海主管的老師,剛好鴻海有培育高工人才計畫,當時覺得去鴻海好像不錯,進修部200多個同學去面試,最後連我在內,只錄取2人。
我高一就在鴻海台北製造總廠塑膠射出成型部門,工作1年1個月,聽同事說想進鴻海當工程師,學歷很重要,建議實習1年就夠了,高三要好好拚課業。於是我上補習班衝刺,順利保送虎尾科大自動化工程系。
但一進大學成為新鮮人,又有了摩托車,我就像變了一個人,很愛玩,班上有50人,我都後段班十名,大一到大二上學期,課業平均分數只有61、62分。
大二下學期,我開始擔心就業,看到友嘉產學專班招生訊息,同學邀一邀就去面試;專班要求平均分數70分,我分數沒到,卻因過去有鴻海實習經驗,成功錄取。
我個性外向,又是系上籃球隊隊長,同學選我擔任「友嘉產業學院」社團社長。這社團不是娛樂,而是學習性質,每周安排業界主管演講、英文讀書會等活動,暑假還有氣壓、電腦繪圖、工具機實作等每周40小時額外課程。當了社長,我必須以身作則,不然主管問到我的成績會質疑:「後段班的人怎麼可以當社長!」
為了爭取機會實習
利用晚上補習,從兒童美語學起
加入專班一、兩個月後,知道有海外實習機會,又是另一個刺激,但篩選條件更嚴格:多益550分、學業成績和德文都要80分以上,最後一關甚至要在三個主管面前,用15分鐘全英文面試。我大二第一次考多益不到300分、從來沒有講英文超過15分鐘,有些人會因為語言能力退縮,我卻為了出國實習,衝了,自己用晚上時間去補習班從兒童美語、英文會話開始學起。
在德國實習是師徒制,前4個月,3個台灣實習生先跟4位師傅學工具機操作、焊接、氣壓等專業技能。德國師傅會先仔細講過工安、危險性,才開始使用機器,他先仔細操作過一遍、講解關鍵點,接著換我們實作。師傅在旁邊看你做一陣子,確定你確實了解後,再拿一張紙給你簽名,我們才可以開始自己操作機台。
接著,會丟一本機台練習簿給你,藉此學習工件原理,按部就班完成後考試,成品都符合公差(對機器或零件尺寸容許的誤差值)才過關。我們剛完成第一階段實習,開始進到實際生產線學機台組裝。
被嗆搶德國人機會
想到媽媽,更努力學技術
我在高一也當過學徒,現在在德國實習五個月,發現德國精密度要求更高。舉例來說,單一零件公差可容許正負誤差一條(0.001公分),但德國工程師要求,每個零件一點誤差都不行。因為大機台分很多站,如果每個人都容許誤差,一百個站乘起來誤差會變很大,這是德國機台能比台灣貴10倍的原因。
來到德國實習,其實心理壓力很大。我的德文只能生活淺談,聽得非常吃力,無法流暢地用德文溝通。遇到年輕德國師傅可以用英文溝通,但現在到組裝生產線,遇到更多只能用德語溝通的老師傅,聽不懂就要把手機拿出來查,或旁邊師傅會英文,就請他翻譯,自己要想辦法克服語言問題,現在每周還花兩天去市區補習班自費學德文。
我其實是在單親家庭長大,家庭不富裕,媽媽在新北市樹林區開陽春麵攤,把我這個獨子養大。我從小就看媽媽很辛苦,早上4點起床,做到晚上8點,周六、日不能休假,周一休息也要備料,媽媽有苦不會跟我講,不太願意我去幫忙,也不讓我做家事,要我把學生本分做到最好,連與媽媽吃飯,她都會說「兒子你先吃」,等我吃完,再吃剩的。
台灣長輩喜歡比較小孩,以前常會說:「你兒子怎麼會讀夜校!」媽媽不願多說,但我高中已經聽得懂,現在在德國實習,讓媽媽很光榮。儘管實習很辛苦,也曾被德國人種族歧視嗆聲:「你們憑什麼在這裡?」認為台灣人擠掉德國人的實習名額,但有能力回饋媽媽,是我現在很大的動力,我想要有小小成績,讓媽媽不擔憂兒子,以後也要帶媽媽吃大餐、環遊世界……。所以我要把握機會,像海綿一樣吸收,努力學語言與技術,成為不一樣的人。
文章來源: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09-157100
***************************
塑膠射出料頭英文 在 語言選物 Facebook 八卦
【podcast 選物】no. 15
▎推薦節目:
Unlocking Us (with David Eagleman on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Ever-Changing Brain)
▎主持人:
Brené Brown
▎訪問來賓:
David Eagleman
任教於史丹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專家
創立了科技公司Neosensory
腦神經科普暢銷作家
這次的podcast選物推薦,我分成四篇來談
◉第一篇 ╏ 更適當的比喻
David Eagleman在新書 Livewired: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Ever-Changing Brain 裡把大腦比喻作一種 liveware ,他認為許多人把大腦想像成一種 software 是不夠貼切的,而不適當的譬喻,不僅無法增進理解,甚至會創造誤解。
software這個譬喻造成的誤解是什麼呢?
首先,先來了解什麼是software
英文詞尾 -ware,在造字意義上用來標記一個總稱,囊括某一特定用途的多種物件,例如 tableware(餐具)或是 glassware(玻璃器皿)
而software則是相對於hardware的程式總稱,軟體以無形的方式給予硬體零件指令與資料。
software不是一個適當的大腦比喻,原因有二:
1️⃣
software是為了達到 #特定功能 而生,但大腦並非「被」設計來完成某種任務。
大腦建立的迴路主要是 #反應環境刺激 ,在不同環境背景中誕生的大腦,會有不一樣的樣貌。
2️⃣
也因為software有特定功能,(目前)無法自我進化改變架構,但大腦不一樣,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改變迴路。
1890年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驚嘆於神經元的再造可塑性,用了plasticity這樣的字眼來描述大腦建立神經迴路的特性,plasticity於是就成了神經科學採用了一百多年的專門詞彙,但塑膠成品雖然可不斷重塑,每次射出成形後卻也就 #固化 不變,可大腦卻非如此,大腦從來沒有一刻是「成型」的。
如果我們能化身做顯微鏡頭,踏入大腦的聖殿,第一聲發出的驚嘆,必定是獻給壯觀的神經元活動。大腦裡有上百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有成萬個連結,合計下來是幾百兆的連結在整合作用,這樣的總活動量,再高的解析度也無法一眼盡收
但是,大腦真正的神化之處其實並不在此,比數量更驚人的是,你每次轉頭,都會看見一個不一樣的結構。
古希臘哲學家Heraclitus說,你無法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同樣的,你無法留下腦中的同一朵花永生不謝,就連此刻你讀著這段文字,如果你在其中找到一點認同或靈感啟發,你已經距離五分鐘前的自己有了一道距離,我們的腦並非塑成品 (plastic) ,成形後固化,對於大腦,更好的字眼是liveware,只要意識前進,大腦無時無刻都在綻放凋謝。
想多讀一些我寫的內容,按個讚讓我知道
#podcast節目連結在下方留言
#語言選物 #podcast選物 #神經科學 #大腦 #brenebrown #unlockingus #davideagl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