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登輝,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學臺灣歷史 ]
你知道嗎?
曾經「中國的鐵路哪條通哪條」,
比起「腳下的土地哪塊接哪塊」更重要
曾經歷史教科書的目的,
是為了「加強身為中國人的意識」,
「必須特別注意中國地歷史與地理的教授」:
因為認識中國,是為了 #反攻大陸 做準備,
而想了解臺灣的歷史則被視作
「在進行向內顛覆、顛覆我們的國家」
曾經,臺灣史不被認為足以寫成一本獨立的課本。
#但李登輝不這麼覺得
他在最後一任總統任期(1997年)
在國民中學內推動了《#認識臺灣》教材,
包含《社會篇》、《歷史篇》、《地理篇》,
希望「讓台灣的青少年能夠『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然而這樣的內容,
卻引起許多大中華派人士的不滿:
像是他們認為《歷史篇》
帶出日本人治臺期間的現代化建設,
卻對殖民歷史避重就輕;
他們也認為不用「光復」,
而改用「戰後」取代,
是離開了 #中華民族 的立場;
更不用說,「我們都是台灣人」的想法
是在散佈臺獨思想、挑撥省籍情結
面對這些質疑與批評,
李登輝仍堅持繼續做下去的原因是:
「我們唯有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
並從而體認我們本身的多元性
以及不同於中國的民主特色,
才能使台灣免於受殖民遺毒之害」
4年後,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綱上路,
《認識臺灣》的教材正式被併入社會領域課程,
研究臺灣史的學者也漸漸受到重視
(臺灣吧的動畫臺灣史才有機會誕生)
認識臺灣不再是階段性任務,
而是每個臺灣人學習的、體驗的生活日常......
_
📚 #參考資料:
▎全國各界反對違憲竄改教科書聯盟,〈反對媚日教材,拒絕台獨教育!〉,《海峽評論》80期1997年8月號。
▎周明德整理,〈台灣不能自外於中國和亞洲/「認識台灣」國中教科書總檢討記者會〉,《海峽評論》80期1997年8月號。
▎柯義耕(Richard C. Kagan)著,蕭寶森譯,《台灣政治家:李登輝》,臺北市:前衛,2008。
反對108課綱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八卦
8月14日是 #國際慰安婦紀念日,我到 阿嬤家-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與婦女團體一起記得阿嬤們的遭遇。
阿嬤們是一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迫淪為性奴隸和承受虐待的女性受害者。
28年前, 婦女救援基金會 開始了這場為所有阿嬤以及台灣當時受害婦女的平反及照護之路,從一開始阿嬤們完全無法發聲、難以說出自己所受到的傷害,到現在包括阿嬤們的後代也一起參與投入相關的平反工作。
#正視歷史及傷痛
#阿嬤們應得到真正的尊嚴及平反
這一路以來,我們見證台灣民間的力量,就像鑽木頭一樣愈鑽愈深,雖然我們不知道還剩多少就能鑽透了,但是改變已確實到來。
我還是學生時,教科書沒有包括這段歷史,現在教科書內容可以看到阿嬤們的歷史。學生們開始有些認識,雖然還不一定能真正理解。
最近這幾年,我每一年8月14日都會參加婦援會的活動,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這股力量,真的讓整個台灣與世界愈來愈願意,也愈來愈能正視 #戰爭中女性受到的宰制與傷害。
#傷害要正名
#才能真正認識這個傷害
「慰安婦」這個詞沒有受害者的主體性,它沒有辦法讓人感覺到阿嬤受到的傷害嚴重性。我支持婦媛會的正名訴求, #軍事性奴隸,才能讓我們真的感受到阿嬤們的苦難與傷痛。
民主與人權社會反對奴隸制度,當然更反對軍事武力下的性奴隸。
時代變革,奴隸可以大聲要求返還原本就應擁有的自由;但當性暴力倖存者說出她們的遭遇及盼望時,卻會面臨社會上再一次的歧視,以及再一次的汙名化。
所以一個車禍或天災的倖存者可以獲得社會的同情與賠償;但軍事性奴隸倖存者卻只能多年噤聲。
1996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人權委員會報告明確指出:「慰安婦」一詞根本沒有反映出那些在戰爭期間被迫淪為性奴隸和承受虐待的女性受害者承受的苦難,因此他們堅信 #軍事性奴隸 一詞是更確切和恰當的用語。
我非常認同也支持。
目前108課綱中已經有慰安婦的歷史,接下來我將推動在課綱中補充正名 #軍事性奴隸。讓未來台灣的新世代,不分性別,都能夠知道這群女性受害者真正的痛苦;在認識後也才能夠去反思戰爭及性暴力對女性帶來的傷害。
我照片中所在的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是 #台灣第一座慰安婦實體博物館,即將於 #今年11月10日閉館。誠摯邀請大家把握最後機會前往參觀,見證勇敢發聲阿嬤們的身影和故事。
⌂開館時間⌂
週三至週日10:00-17:00 (每週一、二休館)
團體預約導覽、場地租借請洽02-2553-7133
反對108課綱 在 高虹安 Facebook 八卦
7月9日,虹安偕同時代力量 立法委員 陳椒華 委員、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林碩杰理事長以及第一線的高中教師代表,邀請到教育部與招聯會代表,針對111年大學考招重大變革帶來的疑慮召開線上座談會,希望教育部能審慎評估考招制度的變革,廣納第一線教育者的意見。目前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有以下,首先大學學測從5科變成7科,將數學分成AB兩科再加上國文寫作,而指考要變成分科測驗,並且從百分制變成45級分制,且刪除國文、英文與數乙,面對這樣的變革有以下的疑慮。
不穩定的考招制度,護國神山受衝擊。
第一、刪除國英與數乙考科,採計學測分數,會讓學生必須在一月份的學測就發揮正常,更加強了一試定終身的問題。第二、級分制會造成考試分發很難排序,因為可能出現相同級分者多,超額錄取的問題。第三,級分制容易失去鑑別度,以學測為例過去就有數學難易程度差異過大,造成某年數學滿級分人數達一萬四千多人,造成許多頂大電資類科篩選困難,最後是以國文或英文篩選,明顯跟科系所需能力不符,長久發生這樣的情形,容易使台灣高科技產業競爭力下降。
與會的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也提到許多科技業老闆向他表示憂心,擔憂未來#護國神山優勢不再,不穩定的考招制度衝擊到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招聯會資料與台大模擬結果不同
張耀文院長指出台大在招聯會會議上有報告,他們針對幾個校系做指考分數轉換級分制的模擬,結果發現有超額錄取的問題,以及分數倒置的問題,會造成本來總分較高的學生但其級分換算不一定較高,反而沒錄取,跟招聯會在媒體上所說有做模擬資料,沒有超額錄取的情況明顯不符合。虹安建議應該將所有資訊公開,並且提供重大會議的會議紀錄,讓雙方一同被社會大眾檢視。
考招制度應講求公平性
與會的高中老師都有提到目前108課綱產生的考招制度,偏向推甄申請的模式,實際上非常不利於經濟弱勢生,因為講求學習歷程的準備,代表的是學生要有充足的資源支援,基隆安樂高中人稱小丸子老師的李玉如,則表示現在要求的新型課程開設,根本沒有考量城鄉之間的資源差距,偏鄉學校很難開出讓學生能選擇的微課程教育,此舉更是加大了彼此之間的資源差異。因此她呼籲未來的考招制度,應該保留一定的名額,不應全部導向申請制,讓弱勢學生也能透過苦讀準備博取翻身的機會。虹安認為考試制度能夠革新,但也必須提供所有族群平等的競爭機會。
教育制度變革,應審慎評估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林碩杰理事長則提到,他們全敎產跟第一線老師的接觸,絕大部分都相當反對將指考改成分科測驗,以45級分制,他們都憂心這樣的變革,有違指考跟大學學測立意不同的精神,可能造成的同級分分發亂象,未來會是一個大災難。
虹安認為面對這個重大的教育制度變革,教育部與招聯會應該廣納更多意見,弭平爭議,畢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制度是會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政策,不應該貿然躁進實施,針對第一線教師端的反應,教育部高教司周弘偉專委教育部已在六月底邀請相關教師團體、家長團體及高中端代表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將會在7月12日再討論,不會只聽取一方意見,專斷獨行,未來必要時會召開公聽會廣納意見。虹安呼籲,更加透明、公開討論的政策才能昭信於民,希望政府不要忘記疫苗政策的不透明性,造成民眾疑慮的教訓,更好的教育制度,才會讓台灣有更璀璨的未來。
反對108課綱 在 老師們的辛酸我們都懂|當學生不清楚反思該如何提供鷹架 ... 的八卦
面對 108課綱 ,許多教師不得不改變自己過往習慣的教學方式,需要開創彈性或多元選修課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計畫及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接踵而來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