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肝膽排石法...我是不信,但這次的爭論其實反映出認知偏差帶來的反效果可能會很嚴重。
先說個故事,美國有個醫生叫做Benjamin Rush,他是最早的美國開國功勳之一,這個人很有爭議的其中一點是他堅信他的"放血"療法對當時得到瘟疫與重病的人來說很有效果,而為什麼他會堅信呢?因為他治療的患者十個裡面有兩個痊癒他就覺得放血效果有效,他認為如果不是他的治療那十個人應該會全死才對,而他忽略的是有些人本身體質就不錯,自己就可以熬過這些病症,後來一查才發現他的病人死亡率高達46%而那時的瘟疫死亡率是33%這就跟某些政黨明明民調輸了結果還是自認為自己會贏一樣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r曾提出多項人類的認知偏差(有興趣的可以去查,對釐清事實很有幫助),人類會以這些認知偏差來做決定與判斷,Benjamin Rush就是因為認知偏差才會如此,且如果只是拿極少數的個案來證實的話其實沒有任何可信度,就好比如果我今天開了一家算命的,然後有人來問我事業會不會成,那我只需回答會或不會就好,怎樣都有50%的機率會中吧?那假如有1000個人來找我就會有500個人覺得我很準,然後我只要蒐集這500個人的感謝函或匾額我就是新一代師傅了,我們公司有一位夥伴就說不知道要做什麼工作,算命師跟他說多投幾家適合你的公司就會出現了.....這不是有說跟沒說一樣嗎?(當然算命還是有很厲害的,在這就不多提),所以理論或論點必須兩面兼顧,也就是說這個理論必須同時能夠證明哪些事情會發生而哪些事情不會發生,如果不會發生的事情發生了,那這項理論或許就有問題,而這就是可否證性,是理論或論點的基本!
此次訂閱破百萬的網紅我個人認為應該也有認知偏差,個人認為主要的認知偏差為:
1.證據偏差:先入為主蒐集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論點
2.光環效應:看到知名人士的推薦就相信肝膽排石的論點是對的
3.損失規避:因為自己拍了片了,下架會有損失的感覺,所以得戰
4.可得性偏差:依賴容易獲得的資訊來佐證自己的論點
如果該網紅在拍片之前多跟超過同溫層的人討論並再仔細一點蒐集資料或許就可以有更好的結果,以上只是我個人想法,若有指證再麻煩告知,是說事件也差不多落幕,希望大家就別再出征了,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只要記得未來在確認事情時可以更加仔細並足夠客觀的看待所有事情,這樣就能夠盡可能的接近"事實"!
當然認知偏差其實是全世界的人都會有的,包含我也會有,但改變從發現開始,當各位知道自己的腦會因為認知偏差做出錯誤決定時就更有機會不犯錯!
最後跟大家說這張圖是什麼,就是我太太要我上傳告訴大家這是她寫的,因為有11個字的春聯很少見,大家趕快誇誇她,真的很厲害,我衷心佩服!一萬個...不對.....是十萬個佩服!
應觀眾要求,就一個讚50元就好,希望大家沒看到。
緊急更新...我們就累積到2/15號晚上23:59分就好😅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0萬的網紅蔡阿嘎Lif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什麼? 當選2018年的風雲人物了!!!!!!感謝大家啊~嗚嗚嗚 ► 訂閱二伯&蔡波能:https://pros.is/2UncleYT ► 訂閱蔡阿嘎Life頻道:http://pics.ee/AGaLife ► 訂閱蔡桃貴:https://pse.is/TsaiGray2018 ► 蔡阿嘎主頻道...
「助人工作有哪些」的推薦目錄: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Facebook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Facebook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蔡阿嘎Life Youtube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助人工作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助人工作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助人工作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PTT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助人工作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PTT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從替代役開始的移動與返家:一位助人工作者的覺察與行動 的評價
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林靜儀醫師 Facebook 八卦
[讀書]
這本書特別建議醫學院的老師們、期待孩子唸醫學系的家長們,還有醫學生、醫師和醫師家人閱讀。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書籍,也謝謝出版社讓我直接貼上推薦文(實在沒力氣再寫一篇哈哈😅),希望這是醫學訓練過程更人性思考的開始。
推薦序: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
這是一本慎重看待、省思醫學界中各種現實面向的著作。我們常常說,醫師也是人,意思是醫師不可能像神一樣無所不能,醫師也會無助、也有失敗、更常常自我質疑,或是有許多無法面對的時刻。醫師不是神,但是醫師的日常所承擔的悲傷、挫折以及挑戰,卻是一般人的數倍,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是嚴苛的,醫學服務過程看到的多數現實是殘酷的,提供醫學照護的人自己也時常面對衝突、掙扎甚至反覆質疑,而且,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或不敢求助。
我是大學聯考之後填志願分發的年代,那時候進醫學系的條件就是書讀得好、考試能考到夠高分,且當時還未實施健保,醫師收入與社會聲望都明顯優勢,社會的職業價值也尚未多元,所謂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就是當醫師,有不少學校有醫科專班,或以每年醫學系上榜人數為招生強項;因此,除非非常洞察自己特質,並得到家庭的支持,或許有機會不依著各校系志願排名填志願;不然,「考得上就去唸」,是最多數醫學系學生入學的原因。
我一直記得大學一年級體檢時,有同學在被抽血的時候暈倒了。那個同學後來在學校時如何面對把活青蛙的心臟剖出來,如何克服實習時的注射工作,和值班清晨睡眼惺忪之時,趕在晨會前要抽完的數十管血液檢體,沒有人知道。
我們倒是都知道,每年,會輾轉聽到,某一個學校的醫學生,本來是數理天才,但在家庭期望下念了醫學系,然後,罹患精神疾病,退學了;或者,某個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跳樓自殺。而我們只有提醒自己,要更強一點,要撐住。
我的實習同學在主治醫師跟家屬講解末期肝癌病情的時候忍住淚水,回到值班室才感同身受的掉眼淚;我們都想關心那個爛了一條腿的癱瘓病人,但又怕他的環境困難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本來是來看陰道炎的病人因為她加護病房中昏迷不醒的兒子,在我診間嚎啕大哭,為了不想影響「專業形象」,我強忍眼淚,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到多年後我自己接受了心理諮詢課程,才學習如何平衡同理心與專業。
醫院是一個很少有好消息的地方,即使診斷出疾病,治好了病人,病人終其一生也可能很難擺脫復發的陰影,或是留下住院過程的痛苦回憶。
而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場域,就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面對那些難以治癒的病痛、已經缺乏求生意志的患者、難以忍受治療痛苦的病人、掙扎著呼吸的早產兒、先天疾病早夭的嬰兒,醫師怎麼可能不沮喪、不難過、不懷疑自己?但是,如果醫師自己被情緒擊垮,又要怎麼保持最專注且不受情緒干擾的診療程序?本書作者在她執業與研究的觀察中,發現了醫師的逃避,也發現醫師透過專注在情境的枯燥、事實和理性的細節,而忽略或壓抑它對一個人的感覺造成衝擊的可能性,對此作者稱之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作者也留意到,醫師會有潛抑(suppression)和壓抑(repression)的雙防衛策略,藉由專注於提供安全照顧,潛抑他們想停止在病人身上施加痛苦(診斷與治療)的欲望,以及把難以承受的情感從意識裡完全排除;甚至當醫生情緒變得難以負荷時,他們會完全停止感受(頁37、38)。而這,不是與我們一再認為醫師應該「同理」病人感受、溫柔且敏感的陪伴病人除了疾病之外的其他情緒感受,是矛盾的嗎?
這也是我自己從實習開始,一直到現在執業近20年,認為對於臨床醫療人員甚至其他助人工作者最嚴苛的試煉:如何能夠永遠保有同理和最溫柔諒解的那一面,以維持說來其實殘酷的醫療照護現場。
作者也討論到了醫師在職涯上可能會面臨的困境。不少醫師因為自己身心罹病,或是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執業之後,無法面對「失敗感」,或不願與家人同事坦承自己希望轉換選擇;尤其是,若抱持著自身或家庭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使命」而進入醫學領域,卻在受訓之後體認到醫療專業的現實面,或自己擅長的並非原先所預期的專科時,必須痛苦地承認自己選科錯誤、甚至考慮是否停止臨床執業,這都是漫長而矛盾的掙扎。這部分,在台灣幾乎還未有討論;然而每年對於新科醫學生的報導,總有「因為親人罹病所以想當醫生」這樣的年輕孩子,醫學生也總是承擔了家裡最高的期盼與肯定,那些最後發現自己對這個職業與期待不同的準醫師們,我們都還未產出支持或諮商的系統。另外,因為種族、性別,或先天疾病,在受訓與職業過程可能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在此書的討論之中。
近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改變,在擔任醫學系的甄試口試委員過程中,我與其他老師們,往往一邊帶著十分矛盾的情緒,既有對健保制度的各種抱怨,又有咬牙讀完醫學系、撐過專業醫師訓練之後的職業榮耀感,一邊聆聽著面前的高中畢業生試圖說服我們,他們「有哪些特質適合就讀醫學系,未來適合擔任醫師」。其實,我們多數能分辨,哪些年輕孩子是真心期待進入這個行業,哪些是因為家庭期待而來;也多少能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度,其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
透過這樣的面試,篩選適合從醫的學生或是排除極端不適合的孩子,比以前僅靠成績分發,是稍微好了一些。本書中詳述了其他國家在醫學生訓練或投入專科醫師之前,有適性或心理諮商評估協助,也有對情緒衝擊或倫理挑戰的「多站迷你面試」評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協助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在受訓過程中,了解自己或得到協助。
這是一本誠實窺見醫師內心矛盾衝突的書,書中關於眾多醫師無助沮喪、甚至孤立無援的真實紀錄,值得所有醫師閱讀,發現自己壓抑或不敢直視的困境;這更是一本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閱讀與思考的書──我們有責任支持與協助年輕從醫者。
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Facebook 八卦
台灣現在開始接種疫苗,很多混亂的狀況開始發生。
但是我想要討論的是更原始的疫苗施打順序規劃。台灣荒謬的事情是行政院一個作梗圖攻擊民間牛肉麵而倉皇下台的丁怡銘竟然早早的打完了疫苗,還比開f-16的空軍飛官早打,還比愛國者飛彈連的第一線軍士官早打。啊不是三天兩頭說抗中保台嗎?那下次解放軍繞台的時候你要叫丁怡銘用梗圖攻擊他們讓他們發笑嗎?還是說你要把丁怡銘當人肉砲彈射上天用頭去撞空警500?
特權的問題要避免就是徹底執行規範,英法都是以年齡為主,職業為輔,法國疫苗受眾目標和時間表是這樣的。2020年12月27日起他施打的優先順序是長照機構中的中老年人,然後機構工作的員工、衛生部門消防隊員、家庭幫助人員,還有專門機構的殘障人士跟他們的工作人員、七十五歲住在家裡的人、然後非常高風險的弱勢患者要有主治醫生的醫療處方。然後2021年2月6號,就是所有的衛生社會醫療專業人員,跟弱勢群體打交道的社工消防員.....
王任賢醫師主張當初如果針對所有的機師施打,根本就不會有這一波的疫情。但如果一旦疫情發生的時候,主力施打就應該是針對熱區的醫護人員和民眾,避免感染與死亡.....
https://youtu.be/_rzMgKpilQo
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蔡阿嘎Life Youtube 的評價
什麼? 當選2018年的風雲人物了!!!!!!感謝大家啊~嗚嗚嗚
► 訂閱二伯&蔡波能:https://pros.is/2UncleYT
► 訂閱蔡阿嘎Life頻道:http://pics.ee/AGaLife
► 訂閱蔡桃貴:https://pse.is/TsaiGray2018
► 蔡阿嘎主頻道:http://pics.ee/AGaU2
► 蔡阿嘎FaceBook:http://pics.ee/AGaFB
► 加LINE好友:https://pse.is/GaLine
► Instagram:http://pics.ee/AGaIG
網紅時代誰與爭鋒!網紅們憑藉個人魅力或掌握話題潮流,成為獨霸一方的意見領袖,大批粉絲讚聲匯聚高聲量,成為改變社會的強大能量。《壹週刊》2018年度風雲人物,以網紅為主軸,訪問網紅活化石蔡阿嘎、館長陳之漢、以及老天鵝娛樂創辦人丁豪,揭開網紅時代的成名內幕。
「喔喔走吧!再一遍,編織下一個十年……」,蔡阿嘎熱唱單曲「我們的十年」,粉絲們尖叫:「我是看阿嘎長大的!」、「蔡阿嘎把我的青春歲月還來!」
真的不誇張,搭乘時光機一起回到無名小站、MSN、即時通的年代,蔡阿嘎窩在六坪大的小套房拍「教台語系列」,很多粉絲從第一部片開始追,一晃眼十年,現在都是幾個孩子的爸媽。
從2008年第一支片「燒Roots加拿大便」,今年是蔡阿嘎出道第十年,他是台灣首位達成百萬訂閱里程碑的YouTuber,大頭佛開玩笑,蔡阿嘎變成神主牌了!
網紅擂台拚搏,能一夕爆紅、也能快速退燒,蔡阿嘎長青十年,成為台灣Youtuber傳奇。
[很多人都想問,蔡阿嘎憑什麼長紅不墜?]
「不能退,因為網路比較好賺,哈哈哈哈哈!」蔡阿嘎、二伯、大頭佛笑鬧成一團,「我們(工作)是7-11,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有時候7-11改裝潢還可以休息,我們沒在休息喔!」他模仿起便利商店自動門音效,說完又是哈哈亂笑。
這就是蔡阿嘎的特異功能,不論你丟出怎樣的問題,他都能變成漂亮的笑哏。他是個超級工作狂,隨時在拍片,腦子沒停過,都在想生活哪些點,可以變成明天的笑哏。
二伯說:「連我們去度蜜月喔,我問他要去幾天,他說:『我不能去太多天。』」蔡阿嘎接著說:「我們去3天,3天我還拍了3部片回來!」怎麼連度蜜月都不鬆懈!
從生活大小事發想成系列影片「時尚玩嘎」、「性愛小學堂」……,蔡阿嘎累積6、7百支影片,搞笑、知識、時事、旅遊幾乎無所不包,「怎麼能一直有新東西出來?你必須要掏掏生活上的東西,才能走比較久。」
連驗精子濃度這類相當個人隱私的事,蔡阿嘎都能拍片。「其實就是攤開給你看啦!有人說很像《楚門的世界》,幹這行真的要很赤裸裸給大家看。」大頭佛接話:「所以狗仔都不來拍你!」蔡阿嘎:「對啦,對啦!因為太無聊了。」
「現在年輕YouTuber我幾乎都看,黃氏兄弟、狠愛演、含羞草、眾量級……,四大天王聖、火、玉、尊都看啦!」大頭佛又插話:「四大天王很像火鍋料欸!」不愧是資深YouTuber,隨便接話都能讓人笑到肚子痛!
「YouTube很恐怖欸,每一天都在考試,成效好不好、大家的回饋什麼的」,身為元老級YouTuber,蔡阿嘎還是戰戰兢兢,點閱率十分殘酷,不好笑觀眾馬上轉台。
「以前影片講求快狠準,兩、三分鐘要趕快講完一個故事,但現在不一樣,大家會習慣看很長那種影片,我們會看年輕YouTuber拍攝方式」,蔡阿嘎突然定格,如果此時影片要上效果,那就是他整個人結成冰塊了,「什麼年輕,好像我現在很老!」
「大家都鎖定某個領域,像館長就是健身嘛、阿滴教英文,然後千千吃東西,我好像沒鎖定什麼領域」,那就挑戰一下吧!「踢館大師」系列蔡阿嘎搏命演出,被館長摔成翻肚嘎、和千千水餃吃到吐,這都有策略,「看館長的不一定看蔡阿嘎,兩邊就是粉絲交流,我們發現互相訂閱數都有成長。」
蔡阿嘎說自己比其他創作者幸運,一直以來他都只是蔡阿嘎。
「蔡阿嘎這個形象不是刻意塑造的,網路上的樣子,跟我私底下沒差很多,就是訐譙、色色的、猥褻猥褻的」,所以現實生活也是影片腳本、假戲真做?蔡阿嘎非常自信:「沒有假戲、真戲真作,我就是一個蔡阿嘎!」
這時二伯來挖洞,大頭佛跟著起鬨:「所以你說誰演戲?」蔡阿嘎結結巴巴一會,叮咚馬上想到安全解答:「這群人啊,他們都演戲嘛!」
[我愛蔡桃貴]
蔡阿嘎的人生各種段,從單身、相戀、結婚、生子,幾乎都在拍片中度過,蔡桃貴還在二伯肚子裡,就已經有Instagram帳號。
「以前手機、相機沒那麼發達,我最小的照片是一歲多,再來就跳到幼稚園了,很多時期照片都空白,沒有記錄下來」,搞笑阿嘎難得感性。「我覺得很可惜,所以我想說,要幫他彌補這塊。」
蔡阿嘎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在爺爺開的國術館長大,人們在小國術館進進出出,治療腰痠腿疼,他的成長除了爺爺奶奶,還有許多來看病的叔伯姨嬸,養成他敏感而善良的內心,後來大學也念社工,「單純只是想幫助人。」
現在他成家、兒子也出生了,天天都要幫蔡桃貴拍片,像極櫻桃小丸子裡的小玉爸爸。二伯爆料:「蔡桃貴有專屬資料夾,如果他出國,還會特別交代:『要記得拍蔡桃貴喔!』一天都不能漏掉!」
但蔡桃貴的影片,忘了把小雞雞馬賽克,不怕他長大不高興嘛?「可能會有一段青春期,有點叛逆要熬過去,但長大後回去看,應該會覺得很開心吧。」這時的蔡阿嘎就跟天下父母一樣,變身曬娃魔人,完全沉浸在新生命的喜悅。
有信心走下一個十年嘛?蔡阿嘎故意伸出手指算算幾歲,「十年…,十年我幾歲了啊?」他對著鏡頭很溫暖的笑了笑,彷彿眼前有成排支持他的粉絲,「以前無名很夯,現在都不見啦,現在是YouTube,以後不知道又是哪個平台,我要拍多久喔?拍到沒觀眾為止!」
#蔡阿嘎
#壹週刊票選
#2018年風雲人物
聯絡蔡阿嘎:
withgalovetaiwan@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v0kkUw_KA4/hqdefault.jpg)
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僅剩四位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教學這麼多年,我發現走進我教室的人,通常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自我要求高,對自己有規畫,很早就意識自己需要更有系統的學習,所以走進教室,幫自己的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還有另一種類型的人,則是職場、關係、生涯某一關卡住了,甚或是職場、關係、生涯三關相互牽制,再不然就是全部糊在一塊,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才來找我死馬當活馬醫。
其實不管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我相信都有「輕度」和「重症」程度上的不同。
要是你有一點點小病、小痛、小感冒就願意及早治療,走進教室學習,就是在為你的人生增強免疫力。
但要是正在觀看視頻的你,也覺得自己陷入某種死循環,一時之間找不到出路,我可以先分享一個簡單的方法,讓你幫助自己調整,起碼先跳出眼前的困局。不過在講這個方法之前,你得先知道「安慰劑效應」。
什麼叫安慰劑效應呢?先說醫學上的定義。
在醫學上的「安慰劑」,指的是無作用,或是無害的藥物,被當成真正的藥物服用時,常常會為病人帶來好處,甚至有具體療效。
這就像是病人主觀覺得自己頭痛,所以到醫院掛號。雖然看診之後,醫生檢查都沒問題,但還是開了藥給病人帶回家,病人會因為自己認真的掛號、排隊看醫生、領藥。
但事實上,病人不知道領回家的藥,只是綜合維他命,結果回家吃了藥之後,就覺得頭不痛了,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安慰劑效應發生作用。
安慰劑效應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符合認知失調理論。
這就是一個人越投入一件事,不管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他都會因為自己投入的過程、付出的精力很真實,於是心理上也就合理化一切,所以正面效果就越強,這就是安慰劑效應發生作用的時候。
也許你聽到這裡,會覺得「安慰劑效應」聽起來像是自我欺騙,但事實上,安慰劑效應是有嚴謹的科學根據。
特別是在治療憂鬱症的研究裡,已經有諸多研究證實,真正的抗憂鬱劑,也就是真的具有療效的抗憂鬱藥物,會讓病況改善大約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三全是安慰劑效應。
這是因為憂鬱症的特徵就是讓人感到絕望,而安慰劑雖然在「生理上」沒有任何療效,但它能讓病人在「心理上」感覺到有希望,因此症狀也就好了一大半。
而研究人員更在2010年發現一件驚人的事實,那就是在治療「輕微憂鬱症」的時候,安慰劑就跟真正的抗憂鬱藥物效果一樣,可以順利幫輕度的憂鬱症患者改善症狀。
但是同樣的實驗,到了「重度憂鬱患者」的身上,就不是同一回事了,實驗人員發現,對重度憂鬱症患者來說,真正的藥物對他們幫助很大,而安慰劑卻幾乎沒有用。
也就是說,在病況輕微的時候,要是病人懂得安慰劑效應,根本不需要看醫生,也能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說白了,「安慰劑效應」更像是一種「自我療癒」的能力。
那麼回到你身上,要是你在生活裡遇到「輕微」的卡關,這邊要特別注意哦~記得前提是「一切還不嚴重」的時候,你是有能力幫助自己改變現況的。
只要你懂得運用心理上的安慰劑,也就是「自我引導」、「自我對話」這樣的方式,就能有機會幫自己渡過眼前的難關。
聽到這裡,你一定會很好奇,到底「自我引導」、「自我對話」要怎麼做呢?
我來舉幾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假如你在工作上,接到一個有難度的專案,讓你覺得壓力很大,很徬徨的時候,你可以先想想看「最簡單的下一步」是什麼?
會不會是「先搜集資料」或是「找有經驗的前輩請教」,再決定接下來的行動呢?
又或者現在的你,和家人之間有些磨擦,不知道該怎麼說才能不傷感情,你可以幫自己安排一段獨處的時間。
先好好問自己「什麼樣的生活你會開心」或是「現在最困擾你的是什麼?」界定好自己可以、不可以的邊界,你就有機會往前邁開腳步。
我想困局之所以成立,它往往會有很多盤根錯結的地方,一時之間不容易釐清,而所謂的安慰劑效應,就是你可以允許自己,讓起步就只是起步就好。
更重要的是,當你找出最簡單的下一步,你會因為有具體的行動投入,在心理上產生了認知失調的作用,進而自我合理化,也就是自我激勵的效果。
像是遇到有難度的工作,你的內在認知就會轉變成「因為老闆肯定你的能力,所以才把任務交給你」,而不是只停留在工作好難,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層次上。
又或者是面對家人相處上難題,當你認真幫自己安排獨處的時間去思考,你就會發現,你跟家人相處卡關,是因為對彼此都有好多的在乎,而不再是「家人相欠債」的想法,一切只能吞了、認了。
最後,我還要提醒一點,如果你也渴望在需要的時候,幫自己啟動心理安慰劑,最重要的關鍵是「你有真的想要!」
要是你想前進的目標,眼前所努力的事都是「被迫」,甚至是為了別人而「不得不做」,並非你心中真的想要,那麼再好、再神的安慰劑也起不了任何作用!
然而假如你本來就是自我引導高手,很會適時的合理化來激勵自己,但是你漸漸發現以前有用的想法,現在沒用了,請你要特別留意。
因為這樣的現象,很有可能表示讓你卡關的核心議題並沒有真正處理,並且一再的重複發生,這才導致了安慰劑效應的疲乏,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原本輕微的小病、小痛變嚴重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科學實驗例子,安慰劑只對「輕微」的憂鬱症有效,太嚴重的憂鬱症,是使不上力的。
因此這個時候「承認」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沒辦法調整他不知道的事情,只有你承認它,才能標定它、打敗它。
所以囉!任何困境要找到活路,跳出死循環,你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要什麼」?如果沒有釐清這點,任何困擾都會被放大,讓你一直處在無能為力的受害者處境裡。
當你弄清楚自己要的,初期的努力與嘗試,可能都像「安慰劑」一樣,雖然沒有具體的效果、也不可能就此解決了問題,卻能讓你更有信心去面對。有了這份信心,你才有機會圓滿自己的生命。
說到這兒,我在線上課【時間駕訓班】裡提到「讓起步只是起步就好」,很多人覺得非常受用,當然也有些人覺得「怎麼可能這麼間單就能提高效率?」
其實「讓起步只是起步就好」就是安慰劑,越是重要的事就越不可能只靠「起步」來完成,但你越能毫無阻力的起步,你才會有信心完成任何事。
有了起步,你在過程中自然就會知道,哪些事要尋求具體的協助?
人生的困境,多數時候是因為缺乏信心,演變成死循環。而一個人會沒有信心,則是因為他連起步都沒有。
哪怕起步只是「安慰劑」,那又如何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為你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提到的【時間駕訓班】。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你的加入,希望我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今天的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邊,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mnF2ZFMagU/hqdefault.jpg)
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評價
疫苗公費接種對象
因為這個事情其實也是理事長的專業
就哪些人應該要接種哪些人的順序是什麼
這個我們等一下一條一條問理事長
你覺得這個排序對不對
如果你排你會不會這樣子排
那我先講一下
我們的法國線民提供一個法國疫苗受眾目標和時間表
2020年12月27日起
他施打的優先順序是長照機構中的中老年人
然後機構工作的員工
這個衛生部門消防隊員
這個家庭幫助人員
還有專門機構的殘障人士跟他們的工作人員
七十五歲住在家裡的人
然後非常高風險的弱勢患者要有主治醫生的醫療處方
然後2021年2月6號
就是所有的衛生社會醫療專業人員
跟弱勢群體打交道的社工消防員
2021年2月19號 唉呦我生日
疫苗接種對五十到六十四歲的人開放
3月2號這個七十五歲以上的人可以接種阿斯特捷利康
3月15號五十歲以上並有合併症
就是什麼糖尿病肥胖心臟病等等
可以在藥房接種疫苗
那有資格接種的不再需要醫師處方
可以去藥店施打疫苗
那3月25號開始七十歲以上所有人
可以接種預約接種Moderna和Pfizer的疫苗
那阿斯特捷利康呢
就可以去藥房或鎮上的醫生那邊接種
這個顯然是跟它保存的狀況有關
因為阿斯特捷利康反正就隨來隨打
但是Pfizer跟Moderna就是預約怕浪費
那4月12號開始五十五歲以上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
不管有沒有疾病
可以在藥房護士鎮上的醫師那邊接種阿斯特捷利康
4月16號六十到六十九歲的以上的人
可以接種輝瑞跟Moderna
但是要在疫苗接種中心
5月1號開始十八到四十九歲的合併患者
就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可以在輝瑞跟Moderna的疫苗接種中心接種疫苗
那只要拿合併症證明就好不需要出示醫療處方
那5月10號開始五十歲以上的人
就你有注意到他這個是波段式的開放
就是到五十歲以上的人只要你忍到5月10號
不管有沒有健康問題
都可以在輝瑞跟Moderna的接種中心接種疫苗
5月12號所有十八到四十九歲的人
都可以在疫苗接種中心預約接種
當天或第二天可以注射輝瑞或Moderna
5月27號任何人可以透過預約成年十八歲以上
都可以透過預約在疫苗接種中心注射
輝瑞或Moderna的疫苗
2021年6月15號起十二到十八歲的人將可以接種疫苗
好啦這個我還是
我們剛剛講的是法國的接種速度
顯然他的疫苗充足而且是一波一波
早打早享受晚打有輝瑞
那我國的這個公費接種對象
你覺得現在這樣子排序
有沒有什麼你特別有意見的地方
覺得可以做調配或是調度
我們現在要先瞭解一下
這個疫苗接種順序它為什麼要定
那它要如何定
我們知道現在講
我們知道這個新冠疫苗基本上是個全民疫苗
是全民疫苗
全民疫苗要決定什麼順序啊
全部都打啊
你要決定什麼順序
那現在是因為屬於非常時期
他的疫苗進貨量不夠嘛對不對
所以他要決定一下哪些最高風險的我們要先打
所以現在才會定出順序
不過記住喔這個順序喔是暫行的
我當初中央他們定下來的時候給他們的建議
是什麼東西咧
我說既然是全民疫苗
你這個接種的時候你要分到衛生所去
每個衛生所的公共衛生護士
他基本上他有一定的限額
就多少人他要管多少人的
這個是國家都有很好的制度
你交給他們去打不就一天就打完了嗎
你這樣一個族群一個族群的打
到時候有些交叉的族群你怎麼辦
那定先後順序的話
這個先後順序要怎麼定呢
依據兩個原則
第一個因為這個疫苗它的功能
第一個是防止你感染第二個是防止你死亡
所以哪個是最高感染族群
哪個是最高死亡族群
我們必須要把他定下來
定下來以後這個就優先打掉
我們知道最高感染的族群在哪裡
在現階段跟以前是不一樣的
我們大家定了這個東西
這是太平時期的看法
現在是戰時喔你不能這麼幹
太平時期的幹法
你即使到了我們當初在諾富特的時候
在華航那個事件的時候
我們那時候的最高風險是誰
最高風險不是醫療同仁
島內沒有病例啊對不對
最高風險在哪裡呢
最高風險在關口
所以機師如果打掉的話
你3+11你0+14都沒有關係我告訴你
所以這個東西基本上你看最高風險在這裡
所以這個最高風險你沒有去覆蓋
就會造成後面這個結果
那現在我們島內已經出現疫情了
我們的最高感染風險在誰
醫護同仁沒有問題了對不對
第二個在哪裡咧
我們的熱區民眾啊
我們的萬華
萬華在疫區的人不是最高感染風險嗎
怎麼會是防疫人員
怎麼會是高接觸風險的工作者對不對
這個不是這個東西
他就是在熱區的民眾
所以兩個最高感染風險
一個是醫護同仁
一個是熱區民眾對不對
所以在萬華的時候
如果是在萬華整個篩查下去的話
整個給他打下去的話
那不就結了嗎對不對
那這是最高感染風險
再來一個就是最高的所謂的這個死亡風險
最高死亡風險在哪裡
就是六十五歲的老人有心肺疾病的人
胖子或者是孕婦
這是最高風險這些人必須要先打下去
但你講這邊我稍稍補充一下
因為我記得去年到今年年初的時候
在疫苗不普及的時候
有兩個爭議
就是一個國家注射疫苗的順序呢
到底是要以死亡機率為主
第一個考量
或者是要以病毒擴散的遏抑
跟讓社會恢復正常運作為第一考量
因為以死亡為第一個考量
就像剛剛理事長講的
我一定把那個老人院裡面通通打遍
打好打爆打滿
然後熱區民眾裡面呢
就七十五歲以上打好打爆打滿
那可是如果走另外一個角度呢
就是如果我要讓這些病毒不會趴趴走
那我就要打年輕人外送
這個基礎維生工作者
譬如說公車司機 計程車司機
然後UberEats foodpanda然後做小吃店的
我會做這一種
世界其他國家有一個例子
就是他們的做法就是先封鎖老人院
我那些高危險群的年長者
我不要讓他進出了
我就把他封在老人院裡面
不探病不能外出不能接觸可能的病原
那這些人先保住大概保三個月
其他人我趕快打疫苗打到一個程度之後
我再回來打
所以理事長這兩種模式呢
你個人比較支持哪一種
我跟你講齁這學理上很重要
學理上就是說你易感族群跟易死族群
兩個都要覆蓋
所以中國大陸那個政策就很好
他第一順位就排了這些人
把這些人排上去
第二順位就不用分了
直接就分給衛生局去打就好了
分給各個縣市去打就好了
你這個再分下去紛擾相當的多
你說這個外送的有風險
那老師有沒有風險
老師教課不就有風險嗎
補習班有沒有風險
什麼人都有風險只要跟人家有接觸就有風險
所以原則上來講你要去做這些細分下去
你自己自找麻煩何必咧
所以把最高風險弄出來以後
其他的就很簡單去交給地方衛生局去分配
他們自己知道地方哪個風險高
他們去打就好了
有一些國家的做法是先打老人
先打老人是保死亡率喔
讓死亡率能夠下降
是這個東西保醫療量能的這樣打
但是這個族群的話
如果放到跟感染族群一起打的話
就不要分 你這樣一分出來的話還是有問題的
所以我希望說是分就分兩級
第一級就是最高風險我們全部把他框進去
普遍的給他打下去打的速度要快
下一個就是說他的低風險族群
整個就用普打的方式打下去
理事長剛剛講的東西
西班牙義大利然後歐盟的一些國家
是從年齡層逆著往下打
也就是這個禮拜打九十五歲以上
然後禮拜三開始呢八十五歲以上
七十五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上
所以歐盟的確是以年紀為主要考量
可是如果今天在疫區就是熱區
加速而且快速的施打疫苗的話
會不會反而造成群聚
快速施打疫苗怎麼會造成群聚
我們施打疫苗的時候
我們現在施打疫苗的方法都是錯的
叫老百姓到地方去施打怎麼會對
這當然是群聚啊
所以打疫苗的最正確做法是什麼
到府
到戶籍去打這是最重要的
這就不會我拎著你去
每個公共衛生的護士他本來就管了三四百人
那你三四百個人你把他打掉
我問你要多少時間你告訴我多少時間
你兩個人一組去打都可以
兩個人一組的話也不過六七百個人
你六七百個人你打多少時間打掉
很快嘛對不對
這個才是快速打疫苗的方法
快速打疫苗不是把人給集中過來
這個是錯誤的做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rzMgKpilQo/hqdefault.jpg)
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助人工作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助人工作(心理師、社工師、輔導教師)人力資源工作分享區| Facebook申請加入的夥伴,請務必回答問題剛畢業的 ... ... <看更多>
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從替代役開始的移動與返家:一位助人工作者的覺察與行動 的八卦
陳金燕(2003)與游承瑄(2012)認為自我覺察是有方向性的,接下來我將. 從相關的研究當中來整理出,助人工作者的專業耗竭可能由哪些面向所造成?自. 我覺察在這些面向裡又 ... ... <看更多>
助人工作有哪些 在 助人工作有哪些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關於「助人工作有哪些」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助人工作(心理師、社工師、輔導教師)人力資源工作分享區| Facebook申請加入的夥伴,請務必回答問題剛畢業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