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這本書特別建議醫學院的老師們、期待孩子唸醫學系的家長們,還有醫學生、醫師和醫師家人閱讀。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樣的書籍,也謝謝出版社讓我直接貼上推薦文(實在沒力氣再寫一篇哈哈😅),希望這是醫學訓練過程更人性思考的開始。
推薦序:
提供從醫者所需的韌性訓練與心理支持
這是一本慎重看待、省思醫學界中各種現實面向的著作。我們常常說,醫師也是人,意思是醫師不可能像神一樣無所不能,醫師也會無助、也有失敗、更常常自我質疑,或是有許多無法面對的時刻。醫師不是神,但是醫師的日常所承擔的悲傷、挫折以及挑戰,卻是一般人的數倍,原因在於,醫學訓練是嚴苛的,醫學服務過程看到的多數現實是殘酷的,提供醫學照護的人自己也時常面對衝突、掙扎甚至反覆質疑,而且,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或不敢求助。
我是大學聯考之後填志願分發的年代,那時候進醫學系的條件就是書讀得好、考試能考到夠高分,且當時還未實施健保,醫師收入與社會聲望都明顯優勢,社會的職業價值也尚未多元,所謂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就是當醫師,有不少學校有醫科專班,或以每年醫學系上榜人數為招生強項;因此,除非非常洞察自己特質,並得到家庭的支持,或許有機會不依著各校系志願排名填志願;不然,「考得上就去唸」,是最多數醫學系學生入學的原因。
我一直記得大學一年級體檢時,有同學在被抽血的時候暈倒了。那個同學後來在學校時如何面對把活青蛙的心臟剖出來,如何克服實習時的注射工作,和值班清晨睡眼惺忪之時,趕在晨會前要抽完的數十管血液檢體,沒有人知道。
我們倒是都知道,每年,會輾轉聽到,某一個學校的醫學生,本來是數理天才,但在家庭期望下念了醫學系,然後,罹患精神疾病,退學了;或者,某個剛進入臨床的實習醫師,跳樓自殺。而我們只有提醒自己,要更強一點,要撐住。
我的實習同學在主治醫師跟家屬講解末期肝癌病情的時候忍住淚水,回到值班室才感同身受的掉眼淚;我們都想關心那個爛了一條腿的癱瘓病人,但又怕他的環境困難超出了我們的能力;本來是來看陰道炎的病人因為她加護病房中昏迷不醒的兒子,在我診間嚎啕大哭,為了不想影響「專業形象」,我強忍眼淚,顧左右而言他;一直到多年後我自己接受了心理諮詢課程,才學習如何平衡同理心與專業。
醫院是一個很少有好消息的地方,即使診斷出疾病,治好了病人,病人終其一生也可能很難擺脫復發的陰影,或是留下住院過程的痛苦回憶。
而這些充滿負面能量的場域,就是醫師的工作日常。
面對那些難以治癒的病痛、已經缺乏求生意志的患者、難以忍受治療痛苦的病人、掙扎著呼吸的早產兒、先天疾病早夭的嬰兒,醫師怎麼可能不沮喪、不難過、不懷疑自己?但是,如果醫師自己被情緒擊垮,又要怎麼保持最專注且不受情緒干擾的診療程序?本書作者在她執業與研究的觀察中,發現了醫師的逃避,也發現醫師透過專注在情境的枯燥、事實和理性的細節,而忽略或壓抑它對一個人的感覺造成衝擊的可能性,對此作者稱之為理智化(intellectualisation)的過程。作者也留意到,醫師會有潛抑(suppression)和壓抑(repression)的雙防衛策略,藉由專注於提供安全照顧,潛抑他們想停止在病人身上施加痛苦(診斷與治療)的欲望,以及把難以承受的情感從意識裡完全排除;甚至當醫生情緒變得難以負荷時,他們會完全停止感受(頁37、38)。而這,不是與我們一再認為醫師應該「同理」病人感受、溫柔且敏感的陪伴病人除了疾病之外的其他情緒感受,是矛盾的嗎?
這也是我自己從實習開始,一直到現在執業近20年,認為對於臨床醫療人員甚至其他助人工作者最嚴苛的試煉:如何能夠永遠保有同理和最溫柔諒解的那一面,以維持說來其實殘酷的醫療照護現場。
作者也討論到了醫師在職涯上可能會面臨的困境。不少醫師因為自己身心罹病,或是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臨床執業之後,無法面對「失敗感」,或不願與家人同事坦承自己希望轉換選擇;尤其是,若抱持著自身或家庭對於某些疾病治療的「使命」而進入醫學領域,卻在受訓之後體認到醫療專業的現實面,或自己擅長的並非原先所預期的專科時,必須痛苦地承認自己選科錯誤、甚至考慮是否停止臨床執業,這都是漫長而矛盾的掙扎。這部分,在台灣幾乎還未有討論;然而每年對於新科醫學生的報導,總有「因為親人罹病所以想當醫生」這樣的年輕孩子,醫學生也總是承擔了家裡最高的期盼與肯定,那些最後發現自己對這個職業與期待不同的準醫師們,我們都還未產出支持或諮商的系統。另外,因為種族、性別,或先天疾病,在受訓與職業過程可能遭受的不平等對待,也在此書的討論之中。
近幾年,台灣的高等教育入學方式改變,在擔任醫學系的甄試口試委員過程中,我與其他老師們,往往一邊帶著十分矛盾的情緒,既有對健保制度的各種抱怨,又有咬牙讀完醫學系、撐過專業醫師訓練之後的職業榮耀感,一邊聆聽著面前的高中畢業生試圖說服我們,他們「有哪些特質適合就讀醫學系,未來適合擔任醫師」。其實,我們多數能分辨,哪些年輕孩子是真心期待進入這個行業,哪些是因為家庭期待而來;也多少能發現,有些孩子對於挫折的耐受度,其實不太適合這個行業。
透過這樣的面試,篩選適合從醫的學生或是排除極端不適合的孩子,比以前僅靠成績分發,是稍微好了一些。本書中詳述了其他國家在醫學生訓練或投入專科醫師之前,有適性或心理諮商評估協助,也有對情緒衝擊或倫理挑戰的「多站迷你面試」評估,這些措施都有助於協助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在受訓過程中,了解自己或得到協助。
這是一本誠實窺見醫師內心矛盾衝突的書,書中關於眾多醫師無助沮喪、甚至孤立無援的真實紀錄,值得所有醫師閱讀,發現自己壓抑或不敢直視的困境;這更是一本所有醫學教育者應該閱讀與思考的書──我們有責任支持與協助年輕從醫者。
助人工作者特質 在 柯志恩 Facebook 八卦
很久沒有擔任心理諮商所碩士甄試的面試委員了!面對心理諮商人力的不足,必須在源頭做好把關的工作,要成為助人工作者,不管在人格特質、熱忱、專業上都有其標準,從白天到夜晚,戴著口罩,看著一雙雙熱忱的眼睛,雖然疲累還是滿滿的感動,祝福應考的同學在諮商領域上能成為優秀的人才,為台灣短缺的心理諮商人力,注入新的活力!
助人工作者特質 在 方格正 Facebook 八卦
【給新手心理師的話】 我適合當助人工作者嗎?
「我適合當助人工作者嗎?」
這是許多即將入行的同學們都會問的問題。教科書好像也告訴我們,理想上助人工作者需要的「特質」,例如富有同理心、溫暖、能對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情等...,但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條件有時卻又顯得好困難,例如有誰能夠永遠保持同理的態度呢? 至少我不行,每次開車上路我好像變了人格一樣(相信不少人也同樣),覺得怎麼前面的車子總是太慢,或者在心中發射飛彈,想像能擊毀不打方向燈或是插隊的王八蛋。
我時常告訴準心理師,助人工作是一條很漫長的路,而學校的訓練只是起點,拿到執照也只是開始而已,若是拿受訓時的表現來評估自己未來的發展,或者因此判定自己無法勝任這份工作,那就可惜了。
再拿開車作比喻吧,開車需要一段時間來學習,包含交通觀念、車距拿捏等,這些都要實際上路後才能慢慢熟悉的,如果有人用駕訓班或者路考的成績來判斷你將來的開車表現,那也很難讓人服氣對吧。
在實習時曾經發生一件讓我很內疚的事情,當時我因為值班與論文,處在長期睡眠剝奪的狀態下,脾氣很不好。有天下午我要施測一份智力測驗,一位母親帶著約莫5、6歲,被診斷自閉症的孩子進來測驗室,我沒有耐心跟她們多作解釋,甚至也沒有自我介紹,就請媽媽先離開。
媽媽擔心地說「可是我的小孩沒有我的話會撞牆...」。但當時我已經作了多次的兒童智力測驗,胸有成竹,並沒有把她的話當一回事,仍然冷冷地請她先離開。門剛關上,孩子就「哇!」一聲哭出來,狠狠地往門上撞去。這一撞才我嚇醒了,趕緊請媽媽進來。
至今我仍無法忘記那位母親看我的眼神,不是生氣或怨懟,而是看到權威者的不安,她當然知道自己才是對的,但卻因為身處醫院而無法反抗我。這個眼神像把刀一樣,刺到我的心上,我對自己成為白色巨塔權威的一份子卻又不自知感到羞愧。
若只以當時的表現來評斷,我一定會是個很糟糕的助人者吧! 但我想替當時那位年輕人說點話,除了睡眠剝奪讓我易怒以外,當時我所受到的訓練都是診斷或「治療」的專業為主,沒有花太多時間在人性的關懷上,另一方面,無論是研究所或者醫院都階級嚴明,簡單來說,當自己都沒有太多被同理的經驗時,又怎麼能知道如何去同理他人呢?
所以後來我離開了醫院。
我想說的是,若助人工作是一條漫長的路,途中必然有許多分岔路口;決定自己是否是一位好的助人者的並非起跑時的速度,而是這些在路口的抉擇。
或許是被補習班以及其他誇大的資訊誤導,許多人懷著不適當的認知走入這行,他們並不知道,心理諮商並不是適合拿來賺大錢的事業。前陣子我到某校分享自費諮商的經驗,和大家討論到一周接幾次會談比較合理。讓我有點擔心的,是有同學提出每周40~50個小時的想法,因為這樣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收入。我可以理解,沒有人不想賺更多錢,但如果接案量超過負荷,那只不過是在欺騙自己與來求助的人罷了。
不是說心理師無法賺大錢,相信同樣大有人在;但凡事都有代價,在賺每一筆收入、接每一份工作的同時,也就默默地決定了自己會是怎樣的助人者。
我寫過好多篇文章來勸退想走這條路的人,在這個時代要當一個自己喜歡的心理師需要一點唐吉軻德精神,因為現實很殘酷,心理師供過於求,在壓力或者誘惑下,很容易行差踏錯;在一次次妥協中,離初衷越來越遠。例如許多政府方案的工作,要求的是數字與報表,實際上諮商的品質,除了當事人跟心理師之外,不會有其他人知道,真的算良心事業。要在每一次會談中仍保持投入,需要相當的自律與使命感。
我的文章像嘮叨的老人家,道理總是說得太多。只是我的人生經驗讓我知道,凡事都沒有那麼簡單,一個人是否適合當心理師,真的很難在學校就作出判斷。
我不是特質論的擁護者,我認為當心理師同樣是"becoming"的過程,當然有些人的心本來就比較柔軟(例如我妹妹,跟她聊天時總覺得她比我適合當心理師),但後天的環境或者選擇,也能讓原本堅硬的心逐漸軟化。
助人工作不像通靈那麼講求天份。也就是說,不管是怎樣特質的人,只要有使命投身助人工作,久而久之,這份工作也會反過來改變你,讓你成為有通靈體質...不對,是助人特質的人。
「溫暖」這個形容詞鮮少套用在我身上,或許有些僵硬的我很難像某些人一樣讓人感覺到溫暖,但我仍然可以找到適合我的方法來諮商,那同樣是別人模仿不來的樣貌。相信其他投入的助人工作者也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無可取代的樣貌,如同每一位在這塊土地上堅守岡位的唐吉軻德。
助人工作者特質 在 從替代役開始的移動與返家:一位助人工作者的覺察與行動 的八卦
所以身為一位助人工作者當然. 還是可以擁有自己真實的情緒與特質,但自己也必須對這些部分有所覺察。但助. 人工作者的自我覺察在助人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重要性呢? Teyber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