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父母最難的就是,「如實」的接受孩子的本貌,做為父母最不願意的就是,承認問題在自己,而不在孩子身上。
孩子帶著他獨有的麻煩、問題、倔強與性情,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覺知,才能與他獨特的本性連結。成為覺醒父母,意謂重新連結自我與孩子的內在本性,全然接受孩子的本貌…
親子關係的問題,…在於缺乏「覺知」或「意識」。這肇因於我們那無意識的自己總是將我們懸而未決的需求、尚未滿足的期待以及無法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將他們囚禁在我們從自己父母那裡承襲來的情緒裡,讓他們與過去祖先留下來的後遺症糾纏在一起而變得虛弱無力。
摘自《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
父母自己做不到的,會希望孩子做到。父母過去的遺憾,會希望孩子替代性的彌補。父母的情緒,會希望孩子來解決與承擔…
有足夠覺察與內省的朋友,大概不難從自己身上,或者從身邊的例子,看到上述現象。父母對孩子有種種期待,這個不奇怪,但是如何回應我們內在對孩子的期待,則就有修為上的不同。
像是,為什麼我們常要給孩子批評、建議?為什麼常想要教孩子什麼東西?真的是孩子的需要嗎?還是我們忍不住想這麼做?
「我們就是無法安住於現狀及順其自然,無法如實接受當下的處境。」
像這種說法,略略搖晃了我的世界,包括作者對於同理心的展現,有她獨特的看法。重點在態度,而非執著在特定的技巧,這是我的理解,也是我常強調的概念。
接下來幾天,會分享這本書的獨特觀點。裡面所使用的某些詞,跟我們平常的經驗,有些距離。可是,跟這種輕微的不適感相處,繼續看下去,便能柳暗花明,慢慢領略到一種開闊的世界。
祝福您,願您因覺知而覺醒,能跟真實的自己在一起!
**************************
【喜法莉.薩貝瑞】
覺醒父母深深知道,孩子是應自己的召喚而來、陪伴自己成長的天使。覺醒父母在面對親子衝突時,不會單方面處理孩子問題,而是當下先接受孩子的一切,並且全心投入將自己調頻到與孩子的感受同步,這樣才能真正觸摸到孩子的內在、給予符合他的天性需求的幫助。
用體諒和觀照,找到親子關係的轉機
孩子試著找我們談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立刻提出建議、批評、告誡,我們也傾向於為他們的經驗貼上標籤。為何我們會覺得非得不斷為孩子提供建言,總是想要傳授他們一些智慧,什麼事都要給點意見呢?我認為原因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而不是我們的孩子需要什麼。我們就是無法安住於現狀及順其自然,無法如實接受當下的處境。既然孩子不主動尋求我們的意見,也未邀請我們主導討論,那麼他們會迴避我們,開始對我們隱瞞,又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大量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書刊、教導及諮商都在強調不要試圖去「擺平」事情,於是有些人似乎開竅了,他們開始在孩子身上練習同理心。或許你也曾對孩子使用過以下這些鏡像式陳述(mirroring statement),如同我的經驗:
我看得出來你很沮喪。
我注意到你現在很生氣。
我只想讓你知道,此刻的你看起來很焦躁。
你覺得好像沒人能了解你。
我了解你今天覺得很孤單。
我看得出來你現在沒有心情和我說話。
我看得出來你現在覺得很沮喪。
我看得出來你快受不了了。
我看得出來你對明天的考試很焦慮。
我們必須覺知到一件很重要的事,這些鏡像式陳述滿滿都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小我及控制欲。要如實映照出某個人的感受及想法,而且不受到我們本身的污染,不是件容易的事。事實上,如果我們再回看上述的句子,會發現有些句子聽起來似乎我們高高在上,或是充滿了評斷。
例如,有人對我們說:「我注意到你現在很生氣。」我們應該會覺得他不是妄下評斷,就是一副居高臨下的施惠態度,因此我們可能會討厭這樣的優越感而不說話,或可能因為他們說了這樣的話而勃然大怒。在回答例如「我看得出來你很沮喪」或「我只想讓你知道,現在的你看起來很焦躁」諸如此類的句子時,我們或許也同樣會覺得自己受到鄙視,或成為別人同情的對象,然後做出類似以下的回答:「你他媽的說對了,我就是這樣。」
要對孩子做鏡像式陳述之前,我們必須先察覺到自己的焦慮和小我,否則,我們不但無法讓孩子坦然去接受每個體驗,反而我們還會不自覺地表現出居高臨下的施惠態度或是評斷他們,從而導致孩子隔絕了自己的感受。換言之,當我們使用鏡像式陳述時,重要的是先覺知到我們是出自什麼心態說出這些話。我們的用意是否想在孩子經驗到這些事時跟他們感同身受?又或者,在我們的無意識下,我們想讓孩子隔絕自己的經驗,不讓他們去體驗正在經歷的事?
當你跟孩子感同身受時,經常是不需要言語的;相反的,言語只會破壞孩子與他本身經驗的情緒連結。因此,你所要做的,就只是跟孩子一起處於當下。全心融入當下的意思,就是面對孩子的經驗,單純當個觀照者,容許他們與自己的感受安坐,不做任何暗示去要求孩子盡快度過這種狀態。
千萬別跟你的孩子玩心理戰,只要體諒。體諒加上觀照,能讓你的孩子學會自我反思,而不是加重對你的依賴。
.
以上文字取自
覺醒父母:找回你和孩子的內在連結,成為孩子最佳的心靈成長夥伴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9702
.
-\-\-\-\-\-\-\-\-\-\-\-\-\-\-\-\-\-\-\-\-\-\-\-\-\-\-\-\-\-\-\-\-\-\-\-\-\-\-\-\-\-\-\-\
現正上市中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從6/8(五)凌晨開始,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博客來獨家66折,只有一天】
內省法例子 在 愛德恩_小朋友也能學好投資 Facebook 八卦
今天來回答最多人問的如何面對虧損走出交易低潮保持開心?可能跟七月下旬大盤修正行情有關,讓我來好好回答.月底神單看多了,來看看另類分享文:
首先,如何面對虧損?我記得之前有分享過,也是超級績效裡面提到的:損失是獲利公式裡面的一個函數,是必然的存在.無法移除損失這個函數,只能控制他的大小優化獲利,答案是坦然面對.
虧損說沒感覺是騙人的,我砍損失也是有感,尤其是金額大到一個程度,但我就是把它當學費.下一堂課貴跟不貴取決於自己,但重複一次,這是資產成長必經之路,常常扛下的浮虧也是訓練交易心理素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前提是看懂大盤 守紀律.
再來是如何走出低潮保持開心,這是我一路走來不斷強調的主旨,我花長一點篇幅分享,[好好體會相信不只對你的交易 對人生也有幫助].
我主打從不報明牌,只教觀念,了解停損,帶你開心交易,這每天講吧?!老同學都知道也都可以體會,這可以在小朋友聊天室不管盤好盤壞大家都開心聊天略知一二,至於到底甚麼是開心或滿足?新同學或是還需要方向的我想用最簡單人的[身心靈]三構面來分享,你可以怎麼做?而我是怎麼做:
一. 身,也就是物質
這是最簡單開心的階段.資產少的人,沒有其他慾望,只求一頓溫飽或是照顧好家人,有錢付房租,水電網路,小孩學費,保險費房貸等等.所以對於物質生活相對不優渥的人,只要賺錢,就是開心,賠錢就是不開心.因為直接攸關他們能不能吃得飽穿得暖住的好,所以還在這階段的人:[先想辦法顧好自己穩定薪水的工作,行有餘力再拿沒壓力的錢進市場操作,因為市場的一個動盪,都可能使你難過,或是賠掉你辛苦從本薪上面賺的錢.進市場傷荷包,不開心,本末倒置.] 況且市場永遠都在,但你從市場畢業或是心態崩壞,很難再回來.
所以這階段怎麼開心,你有賺錢就帶你在乎的人去吃頓好的,買給自己禮物,看著你喜歡的東西,帶著它穿著它雍有它,你都會開心(不一定很久),是簡單的幸福.
以前看過我分享就知道剛退伍一個月薪水兩萬六吃麵捨不得點燙青菜只切海帶的時期,週五偶有一份嘴邊肉,我就會超級滿足!現在我可以五件tshirt短褲輪流穿就好,costco內褲襪子買30件一樣的,手錶要戴不戴,但我喜歡車,小男生時就愛,看到顏色鮮艷的車分不出來牌子一律叫它法拉利,現在慢慢有能力了 就是慢慢換上去,其實我週間不需要開車,但我看著她,我就是很開心,每個人每個階段喜歡的東西不同,可以試著去擁有,當個目標,達到就會很滿足.不然等到老了,或許這條項鍊你已經可以不用想就買,但那個開心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定很多人跟我一樣,大學吃momo paradise就期待超久,現在要帶你去吃還在那邊歐唷現在無法吃吃到飽,或是以前看很久很想要的包包,現在要送你你還會考慮說這是大學生在背得這樣.(我去滑水是很常用紅白塑膠袋啦,防水再利用)
不要當守財奴,還是要存錢,不是叫你全花掉.我記得之前一個很強作劑量的學長跟我講過,有些錢你現在不花,以後你也不用花了.況且,錢只是一種人發明的介質.好,講到這邊,可以進到下一個層面.
二. 心,也就是大家常常講的空不空虛,空虛就不開心
你身邊有沒有很多你覺得她很有錢的人,明明一個月賺十幾二十萬,每天在那邊叫叫叫,你都很想扁她!我自己的會計師律師醫生朋友就有人很不開心,常常在講好想要離職一年,去打工換宿,住在山裡或是是海邊,體會人生.但是又不行 因為好不容易爬到那邊,一旦放棄怕回去之前物質不開心的階段,所以卡在那邊,怎麼解?
[心理狀態要滿足,要有活著開心的感覺就要學,要吸收] 從這邊開始已經跟錢無關了.在物質層面滿足之後,我鼓勵大家走出舒適圈,多[學]你不知道的東西,
你們有沒有很常學習了新的知識或習得新的技能後有種大腦吃飽的感覺,走路都覺得有信心?去成品坐一個下午看本你有興趣領域外的書,或是搞懂如何煎出好吃的牛排,正面幾秒多大火反面幾秒,或是第一次學會騎機車開車的悸動,或是搞懂衣服穿搭(不是講購物喔),或是一件不懂的事情,狀態,產業,把它搞懂,心情就會很好很久?這持續性比物質層面都還高!此外,還在工作的人,也可以這樣做:不管是不是自己職責內的事情,你都去學,去發現.比方去發現團隊效率不好的地方加以改善,或是後臺去學習前台在做甚麼,前台去學習後台的流程等等,我相信不只心理滿足,好結果也會一起來,升遷就是你因為你懂更多,更開朗,更適合帶團隊.最後帶回交易者,你有沒有覺得每次檢討發現問題,或是學完新技巧之後,就覺得沒這麼難過,而且信心也建立了?重點是要有成果,不然學的半途而廢,反而會沮喪加倍空虛.
我自己是學潛水後享受的水下美景,學用youtbue學著編輯影片(我是IT白癡),學習烤好吃的豬肉朋友邊吃邊稱讚,學打ps4 最快破主線(我一向不太打電動) ,學調酒同事喝到狂稱讚,學認識山路跟輪胎跑得更安全,學認識跑步正確姿勢後膝蓋腳踝更輕鬆,學腳踏車上卡不要跌倒騎完全程,學multichart程式交易語言,學有效優化自己的交易等等.活到老,學到老,才有活著感覺,不空虛.
三. 靈,也就是靈魂,活著的意義
靈魂是不用吃飯的,你放豪車豪宅山珍海宴在一個失落的靈魂前,我保證她也開心不起來.這也就簡單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有錢人還是煩惱一堆或是臉上很少掛著笑容.靈魂如何得到滿足?除了一部我很喜歡的動畫電影:靈魂急轉彎主打的活在當下,用心體會,我認為還有[創造與認同].簡單的說就是無中生有,打造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好比畫家畫了一幅畫,花藝家插了一盆花 (阿!難怪藝術家都屑金錢不用吃飯?!),或是內省寫了一篇文章,服設想出好作品,漫畫家想出新劇情,公司研發新產品等等.這點我很佩服馬斯克,不斷打造新的東西還影響了社會.再貼近你一點的例子,依照你的想法打造出夢想宅,或是跟你愛的人創造新生命,我相信這層級的滿足跟開心完全是金錢無法取得的! 這也解釋了臉書不管爸媽都喜歡曬嬰兒-它們珍貴的創造.或是幫助弱勢,因此受助的人生活因此變更好,原本不存在的感謝,也都是你創造出來的!這類型的滿足都會持續很久也充滿意義.
再來講認同:只要你的創造受到認同,是金錢無法購買的開心.你學習煮出來的菜餚跟你發明而大家說好吃的菜餚,滿足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受到認同.小到個人作品,大到國家.延續上面例子,你的畫大家說有深度,你插的花大家說漂亮,你的書暢銷,你的產品改變社會,你的裝潢朋友來頻頻稱讚,你的小孩青出於藍拿到市長獎,模範家庭,模範公司等等.國家認同:昨天小戴打贏印度 麒麟雙打拿冠軍,國旗歌一放下去我都流淚了,認同感十足阿!我相信你們也是依樣,真的超級開心跟滿足的.回過頭來講交易者,如果你模仿成功的人賺錢,你會獲得物質上的回報,但如果這套方法是你自己研發的,你就算中間賠錢,也還是處於不會因此不開心,有學到有創造新方法來對付這動態的市場的自信,繼續打下去,對吧?就不會不開心了.
我有個朋友偶爾損出就會自己買食材來發明大餐,或研發新酒種,或是看看屋子想像裝潢最後檢討對帳單,我也差不多.另外我創造了小朋友投資,主打不報明牌,只教觀念,保護你的錢,帶你開心交易.這得到大家的認同,感謝,這對我來講,就是最大的心靈滿足,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
最後是我講到爛地的運動,健康,冥想,沒有健康的身體再多財富都沒用,開心不起來,這觀念老生常談,我就不贅述.
今天這篇比較不討論操作技術,主要走內省路線,我相信眾多社團的神單跟各種操作心得已經足以讓各位精進,各位記得去年我靠分享賺錢單推廣小朋友品牌 今年改為只分享虧損單,旨在強化各位同學認知停損的重要與操作的健康心理. 交易是很好玩,也是一輩子的事情,之前停損那篇第二點有分享,一旦陷入虧損負面循環,不但交易綁手綁腳,也會影響後續的操作,萬萬不可!
我相信今天這是一篇任何人在哪個階段都有幫助的心理輔助文,不知不覺打了三千字,覺得有幫助請分享給你在意的人.
此外,在”IG”這篇留言下面Tag兩位你的朋友,我將隨機選一位送出沒有在賣的小朋友Tshirt一件,白色版本,要是不魯願意多給我一件的話.
透過身心靈的物質學習創造,大家一起活得更有意義,穩一個!
內省法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有些家人是不容許被拒絕的,因為他們將拒絕視為「否定他的身分與他的愛」。
而你可以做的是「維持關係連結的不合作運動」,也就是拒絕母親那份要求,而不是拒絕母親這個人。這讓你依舊能與母親保有連結,而這份連結可以從關心母親的日常生活做起,像是告訴她:「媽,飯煮好了喔!」「要吃水果嗎?」「早點睡喔!」「今天溫差大,外套要記得穿喔!」或者傳訊息時,可以在生活層面上持續傳遞你的關心。
當然,你可能會換來對方的冷處理,但千萬要記得這冷處理的關係模式,一種是她控制的手段,知道你可能會承受不了關係的沈默與沒有互動,而屈服;另一種則是她還在消化對關係轉變,而帶來的失望、憤怒,在清楚自己可以怎麼互動之前,她並不知道可以怎麼應對。
當你帶著這層理解,慢下自己的腳步,不要求母親立刻適應關係型式的轉換,也不要求她立刻接受你位置的調整,反而需要要求自己,先適應關係改變過程中的不適,包括孤單、害怕等各種煎熬的感受,而讓自己調整好,有能力繼續與母親維保持連結,即便是單向的互動也是。
當她有一天發現冷處理的方式已經無法改變你,無法讓你照她的意思走,你依舊是不合作的立場,且依舊是那個愛母親的孩子時,她就需要調整自己在關係中的姿態,去學會適應關係的改變了。
取自《走出關係焦慮》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各位有發現,我在中秋節選這本書來討論的用意了嗎?
因為我們這時候透過這本書,可以有更清晰的內省。以這篇摘文來說,甚至可以開始實踐,即便這顯然會是長期抗戰。
今天晚上9點半會進行這本書的贈書直播,歡迎各位朋友參與。
祝願您,能回到愛本身,而不是在他人的期待中糾結!
... ... ... ... ... ... ... ... ... ... ... ... ... ... ...
【文/ 吳姵瑩】
如果對方不再控制你,關係就不會變得負面或複雜。
但真的是這樣嗎?
…………
當自我界限被入侵時,你很容易會聽到對方說:我這是「為你好」、這是在乎跟關心你的表現,你不應該違抗!那我們究竟要怎麼看懂自我的界限是否已受人侵犯呢?
簡單來說,這時候,你的焦慮會現形,你會侷促不安,甚至腦海裡有各種想像和擔心,你會開始不停想:「他怎麼會這樣說?」「我這樣做可以嗎?」「可是他會不會……」
舉個很輕微的例子來說,例如媽媽看到你今天的打扮,對你說:「你怎麼不好好照個鏡子,這樣很難看!」接著你開始自我懷疑,又有點憤怒地想:「這有什麼嗎?是不是他講的對?還是我太固執又不聽勸?」你的腦海中會出現各種情境,甚至是災難式情境,也因為這句話,讓你對自己、對未來、甚至對關係都充滿很多焦慮,然後也有點無助地想著是不是真該聽媽媽的勸。
這句話之所以輕微,因為它還不及「你怎麼辭掉這麼好的工作,你是瘋了不成」或者「你怎麼嫁這種老公,你下半輩子根本毀了」這種不停在人生重要階段出現、各種左右你心智,並要你依照他的忠言去聽話或執行。
然而,無論輕微與否都會造成你的焦慮,除了感受到那被越界、自由被壓縮的焦慮外,還有若不討好就會有麻煩的恐懼,同時,加上你不一定可以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全責的擔憂。因此,你依舊依賴這些話給你方向,或給你被愛、被關心的感受,有時也害怕自己不聽話會後悔,無法承擔責任。
當你的界限被侵犯,其實你的內心都知道。你的焦慮點在於:你知道你的想法或行為,跟別人預想的並不一樣,但你並不一定想遵循其他人的思緒走,你想照你自己的,但你不夠有把握或肯定自己的現況,或者你很怕讓對方不開心,因而無法把持住親情的界限。這時,你的心會透過「焦慮」的反應來讓你知道。其實你渴望的,就是被他人好好尊重與認可,也就是,不論你做什麼都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你也就不用感到不安了。
當然,有些家人是不容許被拒絕的,因為他們將拒絕視為「否定他的身分與他的愛」,而你可以做的是「維持關係連結的不合作運動」,也就是拒絕母親那份要求,而不是拒絕母親這個人。這讓你依舊能與母親保有連結,而這份連結可以從關心母親的日常生活做起,像是告訴她:「媽,飯煮好了喔!」「要吃水果嗎?」「早點睡喔!」「今天溫差大,外套要記得穿喔!」或者傳訊息時,可以在生活層面上持續傳遞你的關心。當然,你可能會換來對方的冷處理,但千萬要記得這冷處理的關係模式,一種是她控制的手段,知道你可能會承受不了關係的沈默與沒有互動,而屈服;另一種則是她還在消化對關係轉變,而帶來的失望、憤怒,在清楚自己可以怎麼互動之前,她並不知道可以怎麼應對。
因此,當你帶著這層理解,慢下自己的腳步,不要求母親立刻適應關係型式的轉換,也不要求她立刻接受你位置的調整,反而需要要求自己,先適應關係改變過程中的不適,包括孤單、害怕等各種煎熬的感受,而讓自己調整好,有能力繼續與母親維保持連結,即便是單向的互動也是。當她有一天發現冷處理的方式已經無法改變你,無法讓你照她的意思走,你依舊是不合作的立場,且依舊是那個愛母親的孩子時,她就需要調整自己在關係中的姿態,去學會適應關係的改變了。
所以親愛的,辨識親情越界後,我們有很多自身的功課要做、要負起責任,包括:相信自己、勇於選擇和負責、尊重自己且更尊重他人,而保持適切的連結、給出愛。當你認清自己,那條與人之間的線自然就越來越清楚了。
.
以上文字取自
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QR Code)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0482
三采文化Suncolor
https://www.facebook.com/suncolorbooks/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內省法例子 在 內省法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關於「內省法例子」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內省法- MBA智库百科2016年9月19日· 因此,自我觀察法只有同其他的客觀研究方法相結合,才能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 ... ... <看更多>
內省法例子 在 內省法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關於「內省法例子」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內省法- MBA智库百科2016年9月19日· 因此,自我觀察法只有同其他的客觀研究方法相結合,才能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 ... ... <看更多>
內省法例子 在 內省法例子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關於「內省法例子」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內省法- MBA智库百科2016年9月19日· 因此,自我觀察法只有同其他的客觀研究方法相結合,才能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