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隔壁桌的小孩只是想脫鞋子想睡覺,他爸媽就狠狠的各種恐嚇。
「等一下回去你就知道了!看我怎麼收拾你!」爸爸。
「再張啊!再張啊!我等等回去把你吊起來!嘴巴縫起來,叫警察來把你抓起來!」媽媽。
孩子已經惶恐到張嘴不知道該哭還是要閉嘴。
隨後他們拎著孩子回家了。
阿德勒認為,0-5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阿德勒心理學顯示,5歲之前的孩子,性格已基本形成。
孩子性格除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外,還跟他特定的經歷有關,跟父母的教育有關,跟原生家庭相關。
我自己也是在各種恐嚇和爆打威脅中長大,但因為經歷過這一段痛苦的經歷,我選擇了不斷找尋療癒自己的方法,不斷學習不斷掃除那些悲傷與疼痛的回憶。
但為什麼要用言語和暴力去對待你最親的孩子呢?
是因為他無法還手嗎?
還是你也是這樣被打大的?
所以你覺得人講不聽,就可以出言恐嚇?
甚至肢體暴力脅迫對方才有效嗎?
家長總是把孩子逼離家,再罵孩子不孝不愛回家...
從來不會檢討自己,也不學習溝通,更不換位思考,只仗著自己是出錢出力養孩子的人,就能為所欲為。
還振振有詞的說:「你懂什麼?我這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如果小時候不教,長大去殺人放火怎麼辦?」
真是可憐又可悲,我相信這些人也是被阿公阿嬤打到大,當下他的內心肯定也是充滿各種恐懼和害怕,但為什麼之後還要用一樣的方法傳承給孩子?
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從不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看待,永遠都只想控制孩子,洗腦孩子,限制孩子...
那你還是不要生比較好!
孩子不難理解,只要你願意花時間,聽他說,或是等他願意說,站在他的視野去思考,與他當夥伴,相信孩子會與你合作無間。
但多數大人總是覺得,孩子不打不會乖,小孩子都會說謊,偷看漫畫動畫就是會學壞,打電動就要打斷手,交朋友都是朋友帶壞自己孩子,恐嚇孩子很有效...
也許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沒嚴重壞掉,但許多類似經歷的朋友們,都有嚴重的憂鬱躁鬱或失眠等問題,無法證明直接來自於孩童時的悲慘記憶,但相信在他們5歲前人格塑造與定性前,遇到了肯定很黑暗與無法想像的遭遇,而這些恐懼卻是來自於最愛的爸媽或親人...
下次想對孩子開口或動手前,多想幾分鐘,
也許你有更好的選擇!
以下分享一篇我覺得很棒的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自我啟發」一直是心理輔導學的要題,幾年前出了一門書名為《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特勒的教導》。這本書子了榮獲了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一年長𩤅暢銷榜,在亞洲更是成為熱門話題之一。《被討厭的勇氣》中的阿德勒式教育不但帶給我們人生的小革命,更在親子界掀起了一波教育心理學巨浪。
阿德勒是誰?
就算不是心理學專業,也必定聽過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名字,但大多數人卻忙記了和這兩位並稱三巨頭的阿德勒(Alfred Adler)。
阿德勒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以及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和佛洛伊德是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核心人物,後因佛洛伊德過分強調性本能而與他決裂,阿德勒對社會動機與意識思考的強調更甚於性衝動本能與潛意識的歷程,於是自創「個體心理學」,同時亦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教育理論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認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且是一個與社會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最重要的觀點是在於個人行為是否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對於社會的責任性,工作中與旁人的聯繫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別角色的扮演。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包括: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態度,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同時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運用鼓勵、自然後果等方法去回應孩子的行為,培養獨立、負責的孩子。
作為一個人,我們都想被別人諒解與尊重,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孩子?在傳統中式家庭下,家長往往都成了「嚴師」希望兒子成為「高徒」。但阿德勒心理學顛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讓家長難以了解如何去尊重孩子,並視孩子為一個體而非自己的擁有品。
害怕不等於成長
很多家長以懲罰為管教的方法,但是導入條件式或外控式的教養方法往往是令孩子失去自專或自信的原因。孩子因為懲罰而感到害怕,但不代表他們會明白家長用心良苦所表達的意思。
害怕只是害怕,害怕不等於成長。當孩子害怕時,他們只會想逃避,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為什麼會犯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後,不妨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對,是感受,不是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太著重是非對錯,卻忽略了感受二字。首先聆聽孩子的感受,再去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自己想出後果。這種方法能夠令孩子內心成長,並培養出中國式家庭比較缺乏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給家長的建議:
運用阿德勒4C原則
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
分別是:
Connect (連結)、Capable (能力)、
Count (意義)、Courage (勇氣)。
只要掌握這4C原則,就能夠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相反的,若缺乏任何一環,就可能會產生不當的行為。
他認為每個人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目的,最終所追求的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和人有連結。而孩子的歸屬感主要來自,父母和老師等重要人對他的認同。因此,父母先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有歸屬感,管教才會發揮其效果。
與傳統的行為主義最不同的是,阿德勒的教育方式不用獎賞、處罰,而是讓團體中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有貢獻、被接納。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作出貢獻、發揮其所長。
即使再小的小孩也會想幫忙,家長可以多加發掘孩子的所擅長的事,並加以善用這一點,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貢獻的、有責任感的人,而非一個只為考試而生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ppt.cc/f6UzCx
--
分享給每一個孩子與父母!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阿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何運用心理技巧 讓他對妳喜歡成癮? #兩性 #心理學 #間歇性強化 喜歡別忘了訂閱、分享及開啟小鈴鐺哦。 🔸【阿畫第二頻道】日常廢片 https://reurl.cc/5qkMOv 🔸【阿畫】粉絲團 https://bit.ly/2pRPiiE 🔸【阿畫】Instagram https://bit...
行為主義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你或許無法使事情按著你的掌控進行,但你並非完全無能為力的。你自身的能力、領導力和影響力,比你想像的還要更多。
你可以打造一個更好的「自己」,但第一步就是放下恐懼。並且,你要控制自己對女兒在網路上所看、所做的情緒反應。這是你現在就能控制的。
你沒有辦法保護她完全不受傷害、不看到令她害怕的事情,或是當其他人在背地裡八卦或評論她時,與她同在。但你可以左右外在的世界對她的影響是多是少,以及怎樣的價值觀能深植在她的心中。
是的,你允許她接觸社群媒體,理解她可能接觸到恐怖的、令人不安的或邪惡的事。但你要當她的燈塔,當她的解藥。
你可以讓你的女兒知道,即便在她看不見你的時刻,你一樣關心著她,並盡一切所能,保護她、引導她。
不是控制她——是保護她。
不是不讓她犯錯——是引導她。
如此,她才能夠真正成為美麗又自信的她自己。
取自《爸媽必讀!青春期女孩的網路安全界線》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提到青少年的心裡話,在直播比較後面的地方,這個部分很值得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聽。也歡迎還沒看直播的朋友,點開連結參與贈書。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42882839911801/
上面摘錄的幾段,跟下面的摘文,如果各位朋友用心感受,會發現兩者有很類似的態度。不管對家長或對孩子,用「成長心態」來檢視自己都是一件重要的事。
我真心相信,家長本身需要藉由親子教養書籍,重新教育自己,過去這方面的教育真是太少了。沒有孩子也無妨,因為那終究是為了自己,或者能成為自己慈愛的父母。
有讀者問這本書適不適合男生,我引用出版社同仁回應的一段文字:
「這本書的作者勞麗.沃爾克因為擔任美國女子領袖委員會(Girls Leadership)董事,平時的工作就是培養青少女的溝通力與領導力,豐富的經驗,堪稱『全美青少女溝通專家』。特別了解女生心理的她,因此寫下了這本《爸媽必讀!青春期女孩的網路安全界線》,但這本書在美國一上市,就在亞馬遜書店躍居青少年教養類第一名,更有許多讀者寫信給她,表示自己是男生的家長,實際操作了本書的內容,覺得相當受用(美國亞馬遜書店也有許多家長留下類似的留言)。」
現實生活有太多挫敗,但網路或遊戲,則提供了可以立即滿足自己,更符合「付出就會成功」的行為主義制約法則,讓人成癮。所以摘文中的成長心態,幫助我們自己與孩子,在生活中感受真實成就的驕傲和喜悅。
圖片中的自我對話方式,我相當鼓勵家長自己先試試看。不管遭遇順境或逆境,永遠問自己:接下來我可以做甚麼?
祝願您,願意經歷失敗,並讓失敗成為引領我們前行的光!
.
ps. 今天要去高雄跟家長們討論,等我回家的時候就太晚了,我想今天晚上就先不直播了,但明天會安排贈書直播,非常歡迎大家參與。
……………………………………………………………..
擁抱成長心態
【文/ 勞麗.沃爾克】
要讓女兒經歷「真實成就」的驕傲和喜悅,就必須讓她經歷掙扎,甚至是失敗。她的自信心就取決於這些。
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的對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的研究,也支持了這個觀點。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會相信他們可以透過貢獻和努力來發展自身基本能力。智力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被鍛鍊的。所以如果一個學生專注在進步而非擔心自我的天賦多寡,那麼他們可以學得更多、變得更聰明。對學習的熱情和對挫折的彈性,是真正成就的必要元素。
擁有定型心態的人,就會害怕失敗,因為他們對自身的成長能力不抱期許。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就沒有那麼介意或害怕失敗,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表現可以被改進,並瞭解許多的學習都是從失敗中獲得的。
你可以清楚看到這兩種心態看世界的方式。心態,決定了你的成長能力與成長機會。
我們都需要用成長心態來和我們的女兒對話。永遠不嫌晚。讚美她的努力,而不是她的結果。試著相信(我要你全心全意相信):人是有成長、學習、奮鬥和得勝的潛力。
當你改變了讚美的方式,你同時也就改變了成就的標準,從看重天賦到看重學習里程的價值。這是關乎她一生的重要改變。
這代表:她第一次嘗試新事物的表現是否良好,與她的自我價值和自信心並沒有關聯,也與她的天賦無關。這對她來說,是極大的釋放。很多時候,這樣的改變讓她可以一步步成就她設定的目標,因為她知道:她不是只有一次機會可以證明自己。
這不僅僅是最新的教養趨勢。卡蘿.杜維克的研究已經證明:成長心態能夠帶來顯著的改變。她追蹤了一群剛入學的學生的狀況,學期初他們的成績差不多。她觀察哪些孩子展現出成長心態,哪些孩子又是定型心態。
「我們對他們的心態進行了測驗。當他們進入七年級時,考試成績是差不多的。但在第一學期結束時,他們的成績有很顯著的差異,接下來的兩年,他們的成績持續往相反方向進行。過程中,唯一的差別就是他們的心態。在學校,他們有截然不同的目標。定型心態的孩子們,首要目標是『竭盡所能地讓自己隨時隨地都要看起來很聰明』。但成長心態的孩子們相信:智力是可以成長的。他們的基本原則是『竭盡所能地持續學習』。」
杜維克認為,成長心態會讓一個人活出壓力少、但又更成功的生活。
…………
(以下內容摘自本書最末「寫給所有女兒的一封信」)
作者想對青春期的每位孩子說:我們偶爾都會犯錯,而這也是正常的。重點是,我們要抱持正向成長的心態。優秀的領袖成功並非因為他們天資聰穎,而是因為他們永不停止成長,而一路以來的失敗經驗,造就他們如此堅強。甚至可以說,過去的失敗才是他們現在成功的最佳功臣。我當然明白,失敗是很丟臉的一件事,特別是當這個失敗發生在網路上、課堂上或是大操場上,讓大家都看見了。但請相信我。沒有什麼比失敗更能幫助你發展你的韌性和勇氣。而韌性和勇氣,才是最成功的人生的必要關鍵。
.
以上文字取自
爸媽必讀!青春期女孩的網路安全界線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2273
三采文化Suncolor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行為主義 在 老ㄙㄨ的教育隨想 Facebook 八卦
先前閱讀《優秀是教出來的 The Essential 55》這本暢銷書時,我對於書中老師做烘焙糕餅給學生吃,有著滿滿的困惑與嚮往。
直到這台麵包機搬進教室後,我的班級經營與麵包之間,也開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剛開始真的是無心插柳,最初是因為家裡的舊果汁機塵封已久,天氣炎熱,乾脆搬去教室進行打果汁的教學活動。做果汁機課程一炮而紅後,教室又夠大,於是我鎖定那台擱置好多年麵包機,心想也帶到班上來試玩一下好了。
教室裡的第一顆麵包出爐後,深受孩子們的歡迎,尤其是在飢腸轆轆的午後,當整間教室的飄散著麵包香,孩子們眼中那開心到爆炸的神情,讓人飄飄然。
於是就出現了第二顆、第三顆麵包......一直到現在,教室裡的愛心麵包,成了孩子們每天來上學的期待。
麵包口味要時常變化,才能抓得住孩子們的心!今天是堅果葡萄乾口味,下一回則是巧克力蔓越莓核桃口味,有時是奶茶香土司,也有橙香核桃、柚香水果乾這些奇奇怪怪口味的麵包。
一顆土司出爐通常得花上四到五個小時,所以一天只能做一顆土司,目前呈現每週量產兩顆土司的穩定銷售量。不過最瘋狂時期,我曾經前一天下班前先預設好、隔天早上一進教室麵包就出爐、下午再出爐一顆土司......所以曾經創下一天有兩顆土司、一週累積達六顆土司的輝煌紀錄。
我的麵包是自行研發的無奶配方,材料也是較好的食材,同事笑稱這每一顆土司的成本都十分驚人。每回麵包要出爐前,不僅整間教室,連帶著整層樓層、別的樓層,都飄散著麵包出爐的香氣......
不少別班學生都趴在窗前流口水,我也知道再這樣下去,一定會被同事們討厭。但我就是抵擋不了孩子們的熾熱(飢餓)眼神啊......
寫這篇不是要來炫耀,而是要來聊聊愛心麵包與我的班級經營的關係。
剛開始因為麵包體積小,全班26人要吃,每人只能分到一小口,所以我採「達標制」。有全數完成功課、沒闖禍、對班上有貢獻的,就可以來領麵包。因此補功課、訂正的速度變快了許多;當天闖禍的男孩,只能摸著鼻子,乖乖的等著明天的麵包出爐。
但是這種行為主義的制約方法,不是我的風格,現在我改變方式採「優先制」。我把一顆土司分成28塊,但是有超大塊、也有超迷你的。當天全數完成功課、訂正完畢、當天對班上有貢獻者,可優先來排隊選超大塊麵包,後面來的只能選小塊的了。
這樣的方式,我覺得好多了,至少不那麼殘忍,孩子們有改進的動力,會努力在放學前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去年回去帶自己的後母班,因為我和孩子們失去了先前情感的聯繫,所以帶起來格外的力不從心。有時候被氣到覺得自己很孤單、很無力,但是我仍然持續的做麵包。
心情好的時候做麵包,心情不好時也做麵包,一顆又一顆的出爐。有孩子問:「老師,你今天明明這麼生氣了,為什麼還要做麵包、對我們這麼好?」
我記得我回答他:「我是為了你們這些好孩子而做的。也應該說,我在做我想做的、我覺得該做的事。這是一直以來我的風格與我的信仰,不該受到任何的動搖。」
我常覺得,上一個班級是上天打算讓我體會「一位老師帶不好一個班級」的感受,所設下的課題。但是,我也從那間教室裡,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與存在的價值。
很多孩子畢業後回來說,他們最懷念的就是小學時教室裡飄散的麵包香;有的孩子在短文裡說,從每天的麵包中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好;宇宙飄浮女孩說每天的麵包,是她來學校的最大動力,她說吃到老師的麵包是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了......讀到這些文字,真的讓人心裡頭暖暖的。
是那些麵包,一個又一個開啟我和孩子們之間的連結,重新拉近了我和孩子們的距離;也是那些麵包,讓我看見在那間教室裡存在的理由,找到展現我溫柔與愛的方式。
現在帶新班級,個個單純可愛,熱心又主動,所以我再也不用一邊生悶氣一邊做麵包了。每天早上我都心情愉悅的做麵包,而在下午飢腸轆轆時,他們也是滿心期待、笑逐顏開的來領麵包,所以我只要專心養大他們的肚子就行......XD
最近我還有個「小小烘培師職訓計畫」,就是開始訓練他們自己來做麵包。每天我只要大喊一聲:「誰要來幫忙做麵包?」就會有天使們蜂湧而至,開始手忙腳亂、你一言我一語的完成這顆充滿愛的味道的麵包。
其實教室裡的麵包香,不只是帶來了口腹上的滿足,更飄散著愛的連結、與信任的心靈力量。這真的是近年來我送給自己最好的班級經營禮物了。
行為主義 在 阿畫 Youtube 的評價
如何運用心理技巧
讓他對妳喜歡成癮?
#兩性 #心理學 #間歇性強化
喜歡別忘了訂閱、分享及開啟小鈴鐺哦。
🔸【阿畫第二頻道】日常廢片 https://reurl.cc/5qkMOv
🔸【阿畫】粉絲團 https://bit.ly/2pRPiiE
🔸【阿畫】Instagram https://bit.ly/2xcsNsM
▼阿畫的人氣影片▼
運用巴納姆效應!快速讓對方卸下心防!?
http://bit.ly/2JhrYFB
初次約會必學攻略!靠「這招」好感度立馬爆增
https://bit.ly/2tUxuoV
比欲擒故縱更可怕的制約學!?必學的關係制約
https://bit.ly/2IWfWTx
約會必學讀心術!揭開肢體語言的秘密
https://bit.ly/2THNGsk
教你如何聊天!把心聊走!?必學「讀心三大招」
https://bit.ly/2NQACeD
👍必看的阿畫熱門十二星座攻略
https://bit.ly/2QpTn8e
樂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阿畫 關鍵字:
兩性 愛情 戀愛 感情 星座 曖昧 男女 心理學
行為主義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評價
用民調判別民意走向,才能有正確的選舉方式。從科學角度,探究民意,才能夠掌握民意。
藍營每次都無法掌握民意,甚至還使出過蓋牌通通都不信的大家閉上眼相信我之術,最後不但大敗,而且還敗得比民調還慘。組頭都比政治人物相信科學呢!
請大家仔細思考吧。
民調以一個社會科學來講
它的科學性在哪裡
為什麼現在我們會說
民進黨現在執政幾乎完全看民調來做事
當初你是怎麼樣接觸民調
民調 因為我念政治系
那我是1975年念政治系
正好是美國行為主義的革命
民調其實就是
可以這麼講就是近百年社會及行為科學的結晶
因為我當時在念大學的階段
正好接觸到這一個行為主義革命
我非常投入到這個裡面
因為一般對政治學的了解都是傳統政治學 對啊
我們講的政治學是科學政治學
也就是說是政治科學
Political science
就量化的研究方面最出名的那當然就是
我們講說政治態度與行為的研究
以前我們不叫民調
民調比較像說是市調啊民調這些東西
不過無論如何
我講比較簡單一點
民調作為一個科學它的根據是在於說
它有嚴謹的統計學的基礎
然後有嚴謹的社會科學研究法的這些測量方法
那麼結合起來
然後再加上這個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人類學等等等等
這些所謂其實是一個科技整合的東西
民調作為一個目前這個
了解一般社會大眾的政治態度和行為
做一個科學工具來講那是非常成熟的
董事長我可不可以問一下
因為你知道我們學電機的時候
物理有一個叫海森堡測不準原理
行為科學呢在調查方面
有沒有類似這樣狀況
因為我先講我見過很多很惡質的民調方法
他根本沒做民調
他就是打給你
我告訴你喔 這個我們今天要做個民調
但我告訴你朱學恒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人渣
請問你支不支持人渣來選立委
像這樣子的干擾行為
在民意調查裡面
這個董事長是專家你要怎麼去隔離
isolate這一類的變數
而不會導致民調變成是誰做就可以操縱
我題目設計就可以操作 這要怎麼辦呢
我跟你講這很簡單
如果是蓄意要做假民調
那種就沒有什麼科學的可談
它不是科學 不是科學
所以假民調或劣質民調是很多的到處都是
如果你要講說憑什麼我要講我們這個是真正的民調
民調的過程裡面也會碰到很多
有些人故意惡作不表示真實態度
對不對 對
可是我用一個簡單的理論講
你可能也聽過大數法則
所謂的大數法則簡單講就是說
當你的樣本足夠大的時候
你的樣本所得到的一些估計值
比如說平均數
它會跟跟母體平均數會幾乎完全一致
那如果你的樣本夠大怎麼樣叫夠大呢
以目前來講其實100個樣本都相當大
100個就夠大啦
那我們都要求1000個以上的樣本數
比方說在我們說在百分之九十五信心水準的情況底下
我們希望因為任何調查都會有誤差
我們希望你這個誤差不會太大就正負三
在正負三的這樣的一個誤差範圍之內
我們是可以接受
那樣本那隱含的說樣本會多大呢
就是1068
1068個隨機取樣的樣本得到的
那它的估計母體的這個誤差
我們大概就是正負三
我的意思就是說
談民調的精準度要先撇開所謂假民調
假民調沒辦法去談
就完全沒辦法就跟玄學一樣
他是故意做假民調根本沒做民調對不對
沒有做民調宣稱做假民調然後還有數字
那他絕對不會把他的樣本拿出來給你看
那但是正規的民調
一定是經由這樣的一個非常嚴謹的程序
得到的一個就是抽樣完之後他還會訪談
訪談之後呢所得到的一個結果
你知道我從小到大
其實對政治不是那麼感興趣
我最近幾年才開始注意政治因為工作的關係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民進黨才把
民意調查或是數據化的政治科學
當成那麼重要的一個施政依據
而不相信自己能夠聆聽民眾的聲音
那這個事情我覺得最近很嚴重
就民調不跌
他根本不在乎你在那邊靠北什麼東西
他認為都假的
這個狀況演變我覺得可能跟您當年的民進黨也不一樣
這個是怎麼一回事
這個我倒是可以提供你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跟經驗
理論是什麼
有一位非常...叫??一個德國人
他曾經講過一個好的政治人物
他必須具備一種能力
就是說能夠預期民意反應的能力
能夠預期民意反應的能力
不但是專制的君主也好或者是這個
民主國家的元首總統也好
都應該具有這種能力
因為這樣才能夠知道民心知道民意
民心之所向
但是這個
民調其實是可以補足這些政治人物的不足
因為天縱英明的這種政治領袖很少見
一般的這種很平庸的這些政治人物要怎麼樣去了解
影響民意在哪裡
你比方說好了 美國這麼大一個國家
美國總統怎麼了解美國選民的意向是什麼
當然是民調
除了民調還有什麼
那民調就是一定要很精準的民調
所以美國歷屆總統沒有一個不重視民調
所以重視民調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
在台灣才很奇怪
台灣在批什麼民調治國
這是一個完全錯誤的這是一個威權心態很重的
或者是對民調不了解的人講出來的話
你當然講說這個市井小民
比方說菜市場 夜市啦
那是輿情應該去搜集應該去了解
但民調跟這個輿情沒有互相排斥 沒有互斥
民進黨對於民調的態度
特別是過去 我講過去這5年好了
我覺得是跟過去是不一樣的
跟更長遠的過去是不一樣的
小英當政之後我有一個感覺
民調高她就很高興 民調低她就怪民調
我最後簡單的問一個問題
以游盈隆老師過去5年的民調的經驗
你覺得2022年民進黨好不好選
當然不好選
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
是一個很敏感的指標很好的指標
在測量政黨的社會支持
現在是最低的時候
民進黨次低的時候是在2018年的11月12月的時候
那時候就是慘敗的時候
慘敗的時候就是23
現在選戰都還沒開始你就已經22點幾了
怎麼可能好 不可能好
所以你現在要收拾殘局嘛
民進黨政府要怎麼樣收拾殘局來避免2022全軍覆沒
或者是2022能夠勉強維持目前兩都四縣市的局面
可不可能不知道
那顯然是一場苦戰
直播日期:游盈隆6/30
直播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DJ45oODCE
行為主義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評價
#可能性調查署 #科學布袋戲
※想科學解決生活難題,快訂閱+按小鈴鐺:https://www.youtube.com/user/pansci
你或你朋友中,肯定存在一個超級帶賽的人,每每一出現,就讓支持的球隊失分。
到底是因為他身上被下了神秘的詛咒、還是我們的眼睛業障重?
#看了就輸沒看才會贏
#那到底是要看呢還是不看呢
#永恆的觀賽悖論
延伸閱讀:
為什麼我一開電視看球賽就掉分、關電視就得分?
https://pansci.asia/archives/88467
棒球的科學小知識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7833
為什麼世足賽容易爆冷門?淺談關鍵時刻球員的心理因素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3200
足球賽前國歌唱得越熱情就越有機會贏?關於世足國歌的那些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2872
#棒球 #球賽 #勝負 #行為主義 #控制錯覺 #工具制約 #skinner
行為主義 在 5.3-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ral Approach) - YouTube 的八卦
5.3-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ral Approach) ... 《普通心理學》General Psychology 人際關係與社 ... ... <看更多>
行為主義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最近在整理一些筆記類的資料,正好看到這個大學時期滿困惑自己的主題,
正好先前有同學問我相關的問題,因此小弟野人獻曝,
嘗試對標題的三個主題用比較淺白的話去解釋。
也請版上各位前輩不吝指正。
(一)何謂新舊制度論與其歷史
政治學的歷史,或者我們稱為「研究方法論」好了,簡單來說就是政治學這門學派是用
「什麼樣的角度研究『何謂政治』」。
早期的制度論可以分兩個時間點談(最早期是談國家體制,例如內閣制、總統制的研究)
,(然後再來是例如政黨制度研究,如兩黨制、多黨制等),這些都被稱為制度論、或稱
傳統制度論,舊制度論。
(二)行為主義的發韌
然而在1930~1950年代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興起,沒錯!這個主義就跟你在行政學念
的霍桑實驗(Hawthrone Experiment)、前人群關係學派(Human Relation School)是同樣
的研究。
行為學派不抽象,他就是「觀察人的行為」,就這樣!因為他把人的行為研究用科學的方
式作研究,而他的假定就是人的行為是透過外在刺激得到的反應。透過這種研究、觀察,
我們便可以預測人的行為,並加以解釋為何人的行為會是這個樣子。甚至我們可以期待透
過外在控制,使人達到我們所欲的行為。(可以用行政學霍桑實驗或者OD學過的內容去作
理解)
那為什麼行為主意會興起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先認識一個學者-「馬瑞安」
(Merrian),他是行為主義發端的學者之一。
行為主義興起其實就是對舊制度論的批判(請記得,後續新制度論的興起
就是對行為主義的批判。一個學派(或者研究方法)的興起也就是對前面的研究途徑作
批判或修正!這種概念也可以用行政學中孔恩(T. Kuhn)典範(Paradigm)的概念理解)。
因為舊制度論只談論國家制度,國家制度的運作等等,太抽象了!而且太「宏觀」了,為
什麼呢?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法國跟我國都是採取雙首長制,那為何法國可以有換
軌制,我國卻沒有呢?(順便補強政治學吧!換軌簡單來說就是總統和立法院多數不同黨
,行政院長的任命會怎樣。假設總統是KMT的,立院多數屬於DPP,在法國的話行政院
長會是由DPP人馬出任,可是在我國卻是由KMT出任)。發現了嗎?舊制度論研究制度,卻
無法解釋這些現象。
打到這邊我想到一個行政學例子,還記得生態理論集大成者雷格斯嗎(F. Riggs),二戰後
許多殖民地國採取和美國相同的總統制?那為何美國能運作順暢,而這些中南美、非洲國
家卻形成獨裁。這些都是舊制度論無法解釋的。
另外,舊制度論最大的缺點就是都只談「制度」,卻對運作這些制度的「人」隻字未提,
因此行為主義的研究乃逐漸受到重視。
(三)行為主義的優缺點
然而行為主義在運作上有很多好處。社會科學家透過「科學」的研究,可以對人的行為作
觀察、解釋、預測、控制(雖然目前我們也許只做到了觀察),但行為主義的研究至少可
以使政治學邁入「社會科學」的領域,而不是空泛的談論一些理想或思想(我打這句話可
能會被我思想史老師當掉XD但先打這樣會讓我解釋比較方便一點)。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當我們研究何謂「正義」、何謂「公平」很多人有不同的解釋,但我們卻沒辦法得出結論
。然而行為主義者卻期待能夠扮演一個客觀分析者的角色,例如我們可以告訴你透過民意
調查(記得!這就是對人的「投票行為」作研究),得知馬的滿意度、蔡的支持度等等。
因此能夠準確預測出選舉結果。這不就是行為主義作的事嗎?
再舉個比方,我們繼續用總統支持度來作例子,例如我們可以觀察到本省、外省、年齡層
、性別、政黨支持偏好、職業、收入,交叉分析,得出什麼樣職業、年齡、性別、收入的
人會支持怎樣的候選人的結論。
你看!這樣夠客觀吧!這也就是行為主義興起的重要原因。
然後我們常提到的伊斯頓(D. Easton)的某些研究常被大家誤解,Easton是行為主義論者,
也是後行為主義論者,他所提的政治體系論(就是系統論啦!就是那個輸入-轉化-輸出-反
餽 環境 持續),和社會學者帕森斯(T. Parsons)的結構功能論(這個你也學過,就是那個
金字塔切三層:三結構:技術、協調、決策;四功能:模式維持、適應、整合、目標達成)
並稱行為主義的兩大模型。
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注意,「行為主義不談國家」!!!!!!
這點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因為行為主義批判舊制度論(都在談國家),而行為主義因
此都在談人的行為!在行為主義研究中看不到國家的影子。我們舉Easton你只會看到輸入
項(需求、支持)、輸出項(政策、行動)、轉換項、反餽等,任何需求經過輸入、轉換
的過程得出輸出的政策。任何國家都是如此,還記得行政學第二篇談系統理論有個特性叫
「若....即....」的解釋嗎?若輸入A行為得到B政策,若輸入C行為得到D政策,以此類推
。
發現了嗎?這不就是行為科學所欲的解釋、預測甚至控制嗎!
(四)後行為主義與新制度論
好,我們來談後行為主義和新制度論。這兩個名詞請暫時當作同義詞。學習起來會比較輕
鬆。
前面提到,後行為主義就是在批判行為主義。那我們前面提到行為主義那麼好?為什麼要
批判呢?我簡單列幾點。
1.行為主義無法解釋動盪的環境。再把Easton這位大師拿來偷鞭一下好了,行為主義下人
的行為是穩定持續的,系統可以透過反餽進行調適。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系統論可以解釋
穩定的政治環境,卻無法解釋如暗殺、暴動等等的行為,例如我們沒辦法用系統論解釋泰
國黃衫軍政變。
2.承接第一點,行為主義的研究不談論國家,終究會招致批判,畢竟國家制度的運作還是
相當重要的,制度是人建立的,研究人與制度的互動過程才是較好的研究方式(這也就是
後行為主義、新制度論興起原因)。
3.行為主義認為自己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期待自己如科學家般價值中立。然而社會科
學卻很難做到,畢竟我們知道社會科學的研究不能不涉入主觀的價值判斷。因此價值中立
(value free)並不可行。爰此,行為科學的研究不涉入價值的論徵招致很大的批評,因為
他限制了政治學或行政學的研究範疇。
這邊我們可以想想行政學中NPA的興起,不是有寫到黑人、越戰、民權、貧富不均等問題
,行政學者在象牙塔中研究等等的。也是在批評行為科學的研究對當時美國國內的問題並
無幫助。
但我們要知道!政治學和行政學等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最終都是期待能夠解決社會問題!
4.行為科學希望控制人的行為,但研究人不像研究蘋果會受到地心引力必然下墜,人的行
為往往是測不準的,就像我們看民意、民調是常變動的一樣。
因此後行為主義希望結合制度論與行為主義的優點,既重視制度也重視人。
那你會問,怎麼做到呢?我這邊舉個簡單的例子,新制度論研究文化,文化是一種「非正
式制度」,但他亦是制度,人的集合、交流能形成文化,文化能造成制度運作的良窳。
所以簡單理解,新制度論重視「人」與「制度」的結合,但是較偏重「制度」的研究,而
研究領域從傳統的正式制度甚至擴及到非正式制度。
而新制度論的三大支派,考試不用深度理解,只要記得是新制度論中三種研究的方法。理
性選擇其實就是用經濟學的研究方式(人是利益極大化作假設來研究)、社會學(就是我
前面的用文化、非正式制度方式研究)、歷史學(人上一刻的行為、會造成一刻的制度的
結果),不過這邊支派部分不用深入研究,只有稍微記得這三大支派就好。(其實還有很
多種研究途徑)
那至於新國家主義,先這麼說好了,我希望你能理解新制度論不是單一理論,新制度論其
實是很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結合,或者我們可以簡單說:只要針對行為學派進行批判,在研
究中同時重視人與制度的互動,都可以稱作新制度論。
準此,你才會看到新制度論下面有很多學派。
那新國家主義,我覺得目前學政治學的進度,把他跟新制度論劃上等號,或者新國家主義
是新制度論的特徵之一會比較恰當。
為什麼呢?我們前面不是談到行為主義不談國家,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對國家研究的消失
」,而只重個人行為,那新制度論(新國家論)認為這樣不好,我們應該重視國家(制度
),因此在1970~80的研究又重新回到制度論而非行為論。較著名的學者首推史卡波(T.
Skocpol)的名言,把國家找回來「Bring the State back in」,即在描述此一研究風潮
。
然而新制度論不能像舊制度論單純只研究國家靜態制度(不然又會被行為主義批評- - )
,而是要將研究領域從靜態轉為正式、非正式制度與人的互動,社會交互行為、文化、社
會化等研究。
最後補充一點,新制度論常被稱為中層理論(Meso Theory),因為他介於國家(巨觀研究
Macro Theory)與人(微觀研究Micro Theory)中間,而企圖整合兩者,因此又被稱為中
層理論。
抱持著這樣的觀念,這幾個名詞在理解上應該就能夠迎刃而解:)
--
以上 還請各位前輩們多多指教 謝謝
※ 編輯: GTOnizuka 來自: 140.119.105.37 (02/17 16: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