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看孩子這麼多年,我最害怕的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孩子有鐵齒的家長。
記得曾經有一對爸媽帶著3歲多的孩子來找我,媽媽拿著醫院的評估報告,上面寫著孩子有輕度的發展遲緩,媽媽雙眼泛紅的問我說「醫院是不是評錯?小孩怎麼可能遲緩?」
後來我跟孩子互動後,跟媽媽說「孩子真的有慢,五個發展項度上有四個發展都慢,孩子接受訓練治療就會進步,先不用太擔心!」結果在一旁滑手機的爸爸,還是堅持自己的孩子沒有問題,不以為意的帶著孩子走了。
前陣子這孩子又來找我,三年多過去了,家人不信孩子發展遲緩,阻擋媽媽去進行任何治療,很可惜的這個孩子竟然變成中度發展遲緩,而且在學校有嚴重的社交情緒障礙!
有 #發展遲緩 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週遭家人的支持、社會的支持、專業的支持,獲得的支持越多,孩子的進步就越快。
#早期療育 是發展遲緩兒的關鍵,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早療。台灣約有11萬兒童有潛在遲緩徵兆,但能夠接受早療的孩子只有2~3%,一來是礙於認知不足無法把握黃金治療期,再者弱勢家庭也無力負擔長期的醫療費用。
這次唐氏症基金會與台灣高鐵攜手推出「高速傳愛 助學計畫」,幫助弱勢特殊兒獲得早療資源,只要我們省下一個月的飲料錢愛心捐款,就能讓特殊兒進步得更快,離同齡孩子的距離越來越近。
邀請您一起幫助 #發展遲緩兒童:https://pros.is/3dbbhp
不要怕孩子慢,怕的是錯過黃金期!父母只要做對方向,再慢的孩子都能在安心的陪伴下成長~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
兒童情緒障礙評估 在 【_天啊,拎杯的日本丈夫好靠北_】 Facebook 八卦
【資格(上)】
今天板桓補休前陣子出差的工作日,但是一早龍哥就被吸塵器跟踹餐椅的聲音給吵醒。龍哥聽見膽小的女兒被吸塵器聲音嚇得嚎啕大哭,板桓卻只是出聲安慰:「家裡很髒,爸爸要打掃啊~不怕不怕,只是吸塵器而已。」
「好了,來,媽媽抱~」今天下午要帶秘密去醫院評估的龍哥本來早上想補個眠到十點的,但龍哥實在是不忍心聽髮髮哭成這樣、起身去客廳抱她。龍哥抬起頭,看見板桓臉很臭地踹開地上很多的打掃障礙物(例如:兒童餐椅、嬰兒躺椅、玩具傢俱⋯)
深深地嘆了口氣,我真他媽的不知道為什麼難得板桓放假在家,我他媽還要承受他這樣的怒氣。「怎麼了?」龍哥盡量讓自己語氣和緩地詢問著。板桓生著悶氣、表情機掰地:「我不要講,講了妳還不是只是生氣而已。」
「噢,所以你只是又要嫌家裡很亂這樣嗎?」龍哥問他。板桓很不爽地開口嫌棄:「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們家的東西可以多成這樣!而妳為什麼不可以把餐碗餐椅什麼的順手洗起來呢?順手一下,要得了五分鐘嗎?」
「我晚上一個人顧小孩,兩個人都在哭。我有那個順手的五分鐘嗎?我不是都是在孩子睡了之後,才又爬起來做家事。」龍哥接著說:「昨天到家太累,就難得一個晚上跟著孩子一起睡。然後呢,隔天就被踹吸塵器、說家裡髒。我他媽的不做難道就會有人做嗎?」
板桓不講話,龍哥繼續砲火連轟:「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每次你放假的時間,晚上幫秘密刷完牙之後都是我在陪睡。我都讓你書房放鬆、閱讀書籍。而你一定也沒有注意到,我總是在你放鬆的時刻,依然默默收著碗盤、做著家事。而你現在可能注意到了,我一直都沒特別跟你說,我會沒有辦法休息是因為⋯⋯⋯
我把可以的時間,都讓給了你。」
— — —
貧果「婚姻是比誰愛得多,不是比誰犧牲多」報導~
【後記】講完話,龍哥拿了車鑰匙就甩門出去。龍哥進了電梯就一路狂哭到車上還在該,整個地下室充滿哭聲的回音,說有多詭異就有多詭異。
不過,今天不是刻意離家,而是今天上午十點我跟好友約好要載她去醫院拿體檢報告。接到了十幾年的好友,拎杯的淚立刻飆出來、大吼大嚷著:「我真他媽後悔生小孩!!」
「不會啦,妳很愛妳的孩子們啊!」好友輕拍著龍哥肩膀安慰著。龍哥直接地說:「孩子沒出生,自己其實也不會知道孩子有多可愛。如果選擇了孩子就要失去貼心的丈夫,那早知道我就不會生了。」
「媽媽社團裡太多夫妻熬不過育兒的前三年,前三年要面對的事情太多、太折磨。妳們從國中就陪著我,而我跟板桓一路走來十三年都十分穩定。
但產後的這兩年,有著十三年裡、從來沒有過的陌生情緒。我,竟然在這兩年裡⋯⋯
一直反覆地恨他的自私、恨他的獨裁!狠狠,恨著他。」
#圖為心受了傷需要來個點滴
#或乾脆全身麻醉劑
#後續下集明日更新
兒童情緒障礙評估 在 昆蟲擾西 吳沁婕 Facebook 八卦
等了四年多,
等到新版才等到佑佑醫生的推薦序,
果然是我最愛的醫生,好犀利啊,
原來我以前有這麼欠揍,
欠揍的我都忘了!
哈哈
And我竟然成功約到了超級無敵有夠忙,
看診要排好幾個月,
我約她吃個飯約了好幾年,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第一扛壩子~
✨吳佑佑醫師✨
明天晚上8:30來跟我直播對談,
這是一定要把握的啦!
歡迎大家有任何問題可以留言或私訊給我們,
我們會先看過,先準備,
明天會努力回答大家的問題的~
明天晚上8:30準時見!
----
2012年沁婕出了她第一本書,我的過動人生,我沒來得及幫她寫序。2017不到四年的時間,她已經出了五本書,而這過動人生要進入新版,真的很厲害。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個腦功能發展性困擾,隨著年紀的增加,如果給予適時的協助,讓個案不失信心,找到自己的興趣及方向,絕對會有驚人的表現。
話說認識沁婕是透過王華沛教授的介紹,所以我不是第一個診斷沁婕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人,王教授已經做了評估,只是要透過我專業的角色,讓沁婕及家人一起來認識這個診斷。
認識她還真是一個愉快的經驗,第一次見面就因沒帶錢,看診完讓我掏腰包,借她錢去結帳,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她就醫的行為實在是有點傷腦經,從沒有好好遵守醫屬,預約時間不一定會出現,又會因為沒有藥了,十萬火急的打電話要求一定要掛到號,難道她不知我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門診要跟孩子互動又要跟父母親講解,常常門診一個號碼,兩個以上的就醫對象,需要雙倍的時間,對這大齡青少年,又不依約診時間就醫的她,講實話,要不是看在阿排姨丈的份上,真是點點點。
看著她考試及格或被當掉,死裡求生的一一過關斬將到畢業,要不是她有一技之長 (昆蟲),我還真擔心她耐得住性子,找的到工作嗎? 診間中聽她分享她的戀愛感情故事,生活事件,我認真聽著她說,適時的給予回饋,有時給她一些建議,沁婕說是來找我聊天,我必須澄清這叫做專業談話治療。雖然一直很懷疑她的短暫注意力是否讓她專注在我們的對談,在這些過程中她得到了甚麼,聽了多少,也這樣就過了十幾年。
認真讀完沁婕的書,因為過動衝動,她的童年充滿了驚奇,而她也完全享受於其中。因為過動症的症狀干擾,沁婕失序的求學生涯,讓她走了些冤枉路,也留下深刻的回憶。那難以忍受的衝動,就是不能勉強自己,多麼的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我覺得工藝老師做的完全正確,好手好腳的不認真交功課能怪誰。 但這又何嘗不是過動衝動的孩子們常須面對的問題,他們真的比多數人更需要陪伴、鼓勵及協助。
感受到沁婕母親的規矩清楚,賞罰分明。做不好的一定處罰,嚇的沁婕手腳發軟,但也從來沒少掉給她鼓勵與支持,讓她做一個帥帥的小女生,讓她對自己充滿信心成為一個”小畫家”。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腦功能的障礙,並非教養上的問題。證據顯示在腦部振子攝影可以看到腦細胞葡萄糖代謝速率在過動症患者上有顯著的差異,核磁共振的研究顯示過動症患者大腦皮質成熟較慢、厚度較薄,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臨床症狀減輕,大腦皮質厚度也與無過動症者無差異。
過動症症狀容易影響孩子的學習成效,及人際關係,孩子容易在自我價值與自信上受到影響,早期學習習慣及成就沒有被提升,到青春期時過動症症狀改善,要再回頭建立習慣,所花的時間可能是加倍的,過動症應早期接受治療。因為主要是腦功能問題,除了行為治療,有時也需輔以藥物,並與家庭、學校三管齊下,協助改善孩子的行為。除此之外,家長要多增加自己的知識,藉此理解孩子、幫助孩子;也可參加支持性團體穩定家長的情緒,唯有家長情緒穩定,才能幫助孩子。
超級正向的就醫觀念,沁婕知道自己有一些"問題"(平常我會用困難),是需要被幫忙的。加上古道熱腸的她,以往只要她覺得朋友間有人可能需要幫助,她就會把我介紹給她的朋友們,如果她還沒介紹我給你認識,一定是她注意力被轉移,忘記這件事。
從沁婕第四本書是與吳媽媽一起合作的,道出許多親子互動的故事,兩人對相同事件的記憶與看法的差異,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她。從她們的書大賣之後,我常有個案由家長帶來或是看過她們的書,或是聽過她們的演講。我常想我是否應該設一個昆蟲老師吳沁婕和昆蟲老師的媽媽宋老師轉介特約門診,服務受他們影響來找我看診的人,哈哈!
時光匆匆,這幾年我已經很少看沁婕了,聽說她已經完全停藥了,正向的成功經驗,親人的支持,加上她個人的努力,沁婕做她最喜歡的事,教昆蟲,享受於分享個人的生活經驗及價值觀,有著一個精采的生活,繼續發光發亮,還會提醒我要如期完成這篇推薦序。
希望借助沁婕的分享,藉著她輕鬆幽默的文筆、正向的態度,讓大家一起來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真的是 More than wonderful,比精采絕倫還要更棒的過動人生 !。
----
《我的過動人生》
台灣第一本由過動兒自述寫下成長歷程的經典之作,
2017全新改版!
博客來親子書展75折起 http://bit.ly/2rWtv8X
金石堂 http://bit.ly/2rWjTLL
昆蟲擾西的TEDx演講:http://ppt.cc/jTLf2
壹週刊專訪:http://ppt.cc/CieHZ
兒童情緒障礙評估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19/01/26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2/16(日)或 01/20(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2019/3/8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5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你會不會感覺到有些人,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似乎不願意去理解,從別人的觀點跟角度,怎麼認知眼前的事物。甚至於你會感覺,他好像不是沒有「意願」,而是沒有「能力」 。
的確喔~在心理學裡面,這種認知的落差跟認知的障礙,有很多的研究。今天我就想要跟你分享,一個很經典的研究。這個研究跟你分享完之後,我或許沒有辦法提供出,怎麼樣去面對這樣的人,或者是你就是這樣的人的時候,該怎麼辦。
但是呢,我覺得透過這樣的一個理解,不管你是不是這樣的人,或者是你有沒有遇上這樣的人;多一份理解,就會多一份包容。而有了這份包容,很多不必要的爭執,就不會發生。
這個實驗呢,我們在心理學裡面叫做是「麗莎跟安妮」的實驗。麗莎跟安妮,其實是兩個娃娃;一個叫做「麗莎」,一個叫做「安妮」。那實驗者呢,就用這兩個娃娃,來跟孩子們演出一個小故事。
做實驗是嚴謹的,所以呢,他們在孩子面前先幫這些娃娃命名。讓大家很確定知道,誰是麗莎、誰是安妮。在最初的實驗當中,所有的兒童在問他們,哪一個是麗莎、哪一個是安妮?
所有的兒童都答對了。所以,可以確定不管他們的身心狀態是如何,他們至少在確認事物的名字,這個連結上是沒有問題的。
接著呢,他們用這個娃娃玩一個遊戲。這遊戲就是,麗莎把一個彈珠放到籃子裡面,然後離開。而安妮這個時候出現了,安妮把彈珠拿出,來藏在自己的盒子裡面。也就是說麗莎原本自己的籃子裡,已經沒有彈珠了。
於是故事到這裡,實驗者就問孩子,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麗莎會去哪裡找彈珠?如果孩子是指向麗莎自己原本的籃子,這就通過了信念問題的考驗。
代表他們能夠理解,麗莎現在有一個錯誤的信念。簡單來說呢,就是麗莎並不知道,她的籃子裡面的彈珠,被安妮拿走了。
所以,如果她回來再去找她的彈珠,自然而然會先從她自己的籃子裡去找。但是如果這些孩子,他們指向安妮的盒子,那就沒有通過信念問題的考驗。因為這代表他們知道彈珠藏在哪裡,卻沒有辦法理解,麗莎為什麼不知道彈珠在哪裡。
接下來,實驗者還重複演出整段的情節,但是最後把彈珠藏到自己的口袋裡。那每一次情境結束之後,實驗者都會問兩個關鍵的問題。包含一個叫做「現實的問題」叫做,彈珠到底在哪裡?
因為,大家在看這個故事演出的時候,是用一個全觀者的角度,所以你自然而然會知道,現在彈珠在哪裡。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關於「記憶的問題」,就是彈珠一剛開始在哪裡?
毫無例外的所有的小朋友,都回答對了這兩個問題,代表他們知道彈珠當下的位置,還有他們也記得最剛開始彈珠在哪裡。然而,關鍵的問題就在於,那這個時候,麗莎會去哪裡找彈珠?
在這個問題之上呢,孩子的回答產生了一些不一樣的結果。「一般組」的兒童,這邊所謂的「一般」就是他們在身心檢核上,他們並沒有泛自閉傾向,或者是其它的障礙。
「一般組」的兒童,他們的答對率是85%,指向麗莎她自己本來的籃子。而「唐氏症組」的兒童,答對率是86%。所以跟「一般組」的兒童,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如果面對「自閉症組」的兒童,就是他們在身心評估上面,他們有自閉症的傾向。
這些兒童,他們的答對率只有20%。所以,這也意謂著,對於多數的自閉症患者來說,他很難去「換位」到別人的位置,去理解別人其實不知道,或者是別人其實知道某件事。
他只會從自己全觀的角度,覺得自己知道的,別人也「應該」知道、自己認為的,別人也「應該」要這麼認為。所以,這個經典的實驗,最後的結論就是,自閉症的孩童沒辦法理解,自己和娃娃對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這個研究,充分的支持自閉症的兒童,沒有辦法用我們一般人的心智理論。簡單來說呢,就是他們沒有辦法推己及人。他們很難理解別人的信念跟觀點,因而在需要預測別人的行為,跟情緒的時候,處於一個很嚴重不利的位置。
那麼當你瞭解,這個經典實驗到這裡,可能你的腦海裡,已經連結到某些人的臉孔。但是呢,跟你分享這個,並不是要你直接貼他們標籤,說他們就是「自閉症」或者是「泛自閉症」的患者。
我真正希望你能夠接受的是,第一個,你必須要知道有些人真的就是「不懂」。他們就是沒有辦法運用一般人的心智理論,去理解你的理解。所以,有時候我們會有很大的情緒的,往往不是在於相關的人,他本身沒有「能力」,而是在於他沒有「意願」。
當你意識到這些人的白目,他可能是沒有「能力」的時候,這時候你還需要發這麼大的火嗎?你會對一個還在襁褓中的嬰兒生氣,說他為什麼不會自己走路,你會嗎?其實沒有必要對不對?因為,他還沒有能力啊。
然而第二個部分,就牽扯到實際的教學經驗了。在我的實際教學,跟教練的經驗當中發現哦,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這種所謂「泛自閉」的人,比你我想像中的,還要來得更多誒。
然而這些人,往往不是一般認知裡面的「低成就」,反而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裡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只是他們在人際裡,真的非常的辛苦。所以,你也是這樣的朋友的話,可能你所需要的,是第一步「接受」自己的狀態;而第二步,做一些適當有效的學習。
對一般人來說,學習人際是不能「套公式」的。因為活的人,不能用死的方法來對待。可是對於「泛自閉」的朋友來說,我就會給一些系統性具體的方法。哪怕是一個蘿蔔一個坑,一個刺激一個反應。
你要知道這些朋友,在他們的生命裡面,他們非常的認真努力,他們在專業裡面站到了一個高度,可是他的靈魂中也有一份渴望,渴望跟人好好的連結。
但是當我們認知到,他有一些功能上的障礙的時候,就好像是當你近視,戴眼鏡就可以了。所以囉,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就是,第一,這世界上,真的有人跟你不一樣;他認知的世界,真的跟你不一樣。
他可能不是沒有那個「意願」好好跟你在一起,可是他沒有「能力」,請你包容這件事。
而第二,當你發現自己在人際裡面,還有生命當中,很多關係的辛苦的時候,為自己付出學習的代價,這永遠是值得的。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為你帶來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在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月26號開課的『幸福工作坊』。
這一門課由嘉玲老師擔綱,她會讓我們一步一步的學會,怎樣建立一份美好的親密關係,怎麼樣讓自己長出愛人跟被愛的能力。
不管你現在已婚未婚,不管你現在有沒有伴侶,這個『工作坊』都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在1月26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Xh1ilmlxU4/hqdefault.jpg)
兒童情緒障礙評估 在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宜燁 All for Kids Youtube 的評價
任職於喜憨兒基金會的李慶家職能治療師,擁有醫療體系工作十年 社福體系七年的工作經驗。
‘Snoezelen’起源於荷蘭,由荷蘭文的‘snuffelen’及‘doezelen’兩個字合成的,意思分別為呼吸及小睡。當初是Hulsegge和Verheul1987為Hartenburg教養院內重度及多重障礙的住宿者所設計的,目的是使其休閒場所更有變化,‘Snoezelen’這個詞,用來形容這個人工化的設計場所,希望把放鬆及刺激的經驗透過多感官環境的佈置傳送出去Hulsegge &Verheul, 1987。‘Snoezelen’流傳到英國後,英國人取其意義以‘多感官環境’Multi-Sensory Environment來稱呼,並將其應用於特殊教育中Davies, 2002。
現況
目前多感官教室於使用上之稱呼有Snoezelen Roo與Multi Sensory Environment簡稱MSE兩種,台灣地區多感官引進約二十年左右,目前大多建置在身心障礙機構、社福機構、特殊學校、部分醫院...總數約八十多間,使用/操作人員也十分不同,作業模式亦然。多感官使用了許多職能治療相關的學理應用,例如:感覺統合、感覺註冊、行為改變技術...等,究竟多感官如何發揮作用?
多感官刺激訓練教室,多感官刺激訓練教室是透過精心設計的燈光、聲音與各式各樣精巧的高科技設施,營造出一個富有吸引力及舒適的學習環境,給予特殊需求學生各種充滿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視覺、聽覺等各種感官刺激,並藉由教學環境與訓練課程的安排,學習探索環境、減緩不正常張力變化、減低學生焦慮不安的情緒,削弱不適應性行為、提升注意力、加強人際互動等,期望提供極重度的孩子更多學習刺激。
過去20年多感官環境Snoezelen廣泛地使用在智能障礙者兒童和成人的教育、治療、及休閒方面。連結到從情境和事件的探索發現的意思,多感官環境為考慮多樣化概念的一種技術。更早有瑞士的醫師、法國的教師等已在200多年前開始運用這樣的技術在醫療和教育方面。主要的考量有二 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一、智能障礙者需要被教育而非被安置在貧乏的機構環境,造成更多的感官剝奪。二、發展的發生是透過對環境自發性以及反映對結構環境價值的信念所產生的行動,這樣的行動也鼓勵感覺動作的改善。
多感官訓練教室促進多重感官經驗的接近機會。使用者也普遍地接受多感官環境對極重度和多重障礙者所提供的休閒功能。『休閒』廣泛地被接受擁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潛能,在英國將多感官環境同化為國民教育的感官課程,以完成更寬廣的特殊教育和治療目標。
文獻回顧與分享
大多數文獻多提及多感官之使用結果,鮮少提及操作過程與機轉,台灣部分相同,將陸續分享使用多感官多年的個案故事與發現,從多感官設計、施工、經營、操作、個案評估、分析、教案製作、成效追蹤。希望能讓大家有機會多接觸多感官治療對於服務使用者所帶來的益處。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VFWjtdGqzA/hqdefault.jpg)
兒童情緒障礙評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爸媽請放心:寫給正在為孩子不專心、不肯學、不受控而煩惱的親子教養書」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黃彥鈞
內容簡介:
你認為你愛孩子,然而你理解他嗎?
我小時候曾被認為是個「不乖、彆扭、難溝通」的孩子,
如今,我成為了一名職能治療師,
我想以我的經驗與專業幫助每位無助的爸媽,
學習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行為,用愛陪伴他們一起長大。
新手爸媽快來看!新手爸媽別害怕!
臨床案例故事╳兒童行為推理╳促進發展遊戲╳親身經歷分享
想改變孩子,就從改變自己先做起!
●「我的孩子,是不是和其他人不太一樣……?」
-書中的臨床小故事與治療師推理,讓你更理解孩子的行為原因!
很多爸媽都會以為孩子的問題異於常人,但其實你們的困擾,往往都有前例可循,因此,身為專業治療師的「黃老斯」,將在書中以「臨床小故事」的方式,用他與諸多求助無門的父母會診、溝通的經驗,讓爸媽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並在各單元中的「治療師推理」加以分析、診斷其背後發生的原因,才能從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種種作為背後的意義,同時給予其正確的協助!
●「你又不是我的孩子,怎麼懂得他的感受……?」
-孩子不會說、不敢說出口的話,讓黃老斯說給你聽!
從小自覺個性不同於他人、難以融入群體的黃老斯,總以為自己是個異類,對自己感到無助與缺乏自信……直到成為一個職能治療師以後,才發現自己性格與身體協調的問題,都出自於更深層的原因,所以這次他以過來的身分現身說法,告訴各位正在為孩子擔憂操心的爸媽:「放心!只要你願意參與並且幫忙,孩子的未來也能一樣精彩!」
●「了解孩子的問題以後,我又能做些什麼……?」
-一起跟著書中的促進發展小遊戲,增進你和孩子間的互動吧!
愛孩子並不能光用嘴巴說、而要親身做在,透過案例的推理分析以及黃老斯的過來人分享後,就要進入實際練習的時候了,黃老斯在書中根據不同狀況的孩子設計了各種簡單卻有效的親子互動小遊戲,讓爸媽們可以在「玩樂」中幫助孩子,除了無壓力地促進孩子的各種感、知覺發展外,更可增進彼此情感!
來自專業治療師的苦口婆心小叮嚀,讓你懂得學會正確觀念,用心去了解孩子,爸媽們可以放下心,孩子們也能敞開心,成長過程有你們陪伴才不孤單!
作者簡介:黃彥鈞
現任: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 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主攻領域:
兒童職能治療臨床經驗近十年,致力於對兒童發展遲緩、自閉、多動、專注力、學習障礙、行為社交情緒異常、親子教養等問題進行
1. 諮詢、評估、治療
2. 家長、老師教學
3. 日常活動、飲食營養、運動建議
4. 感覺統合概念及應用的普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nQggJUu4dI/hqdefault.jpg)
兒童情緒障礙評估 在 別害怕帶孩子評估,怕的是錯過發展關鍵期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