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公開回應類似的言論,基本上先不論您很可能沒有深思熟慮,通常暴烈的言詞背後,所反映的是您內心深層的焦慮、不安,甚至恐懼。雖然我不同意您所說的話,但我也不願讓您感覺更侷促。
這次會回應的原因是,您雖然在政治光譜上跟我差距頗大,但您應該是一個願意付出行動,改善自己與同儕處境的消防人員。或許一段平等的對話,會是有意義的。
我一向支持警消醫護組工會,我很瞭解,倡議改善警消醫護勞動條件,是很困難的工作。而您會投注時間心力在提倡改善消防人員待遇,我想,您心底應該還是希望能夠改變不公義的制度吧,您還是希望能夠促進社會階級流動吧?
我16歲時第一次接觸死刑存廢議題,直到20歲後,我才很確定我對死刑存廢的結論。我18歲後才敢說自己對性別議題稍有理解,上大學後才開始認識台灣獨立的理論,逐漸確立自己的台獨立場。從自身經驗出發,我知道,認識一個社會議題需要時間,要察覺制度的不公義需要時間,要體認到結構的壓迫需要細緻的觀察,也需要時間。
我們都是在不斷的學習、溝通之後,才逐漸了解原本不了解的事。
很多人在少數惡質名嘴的誤導下,誤以為反對死刑是主張「無條件原諒」「犯錯的人不需要付出代價」。不,我不主張無條件的原諒,我認為犯錯的人需要付出代價。
如果我想的話,我有能力用尖酸刻薄的鋒利言詞回擊您。但,我選擇不這樣做,因為我認為,有比向您以牙還牙更好的方式。
就我的理解,您的行為不是出於本質的邪惡,而是出於知識的侷限。我雖然不認同您的發言,但我願意理解您。理解不代表同意,嘗試理解是為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
我也是一個有情緒、有各種人性缺點的人。但我一直認為,越是擁有話語權,越該注意自己的發言對社會的影響。在如此艱難的時刻,把情緒留給自己,才有能力多帶給社會一些正面的價值。
我們的民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分裂和猜忌只會帶來惡性循環,團結和試著互相理解才能讓我們一起度過難關。因為試著理解您的處境,我選擇不以怨報怨。
但我還是必須告訴您,刻板印象和歧視的言行與文化,會深深傷害我們的下一代。我禁得起您這樣說,是因為我具備某些心理或社會條件。但全台灣有非常多的人,尤其是孩子與青少年,每天都活在刻板印象和歧視帶來的陰影、傷害之下。有些不幸運的人們,可能因為歧視與刻板印象,折損了生命。而現在媒體和名嘴一直掛在嘴邊的「社會邊緣人」正是刻板印象和歧視製造出來的。
若您真的希望台灣的下一代能有更優質的生活,或許,就從改變刻板印象和停止公開發表歧視言論開始吧。
——————
[註]
本回應原發表於2016/3/30晚間,但隨後原粉絲專頁刪除貼文導致我的回應也被刪除。
原本我認為,或許是發文者發現其發言對社會的不良影響而有刪文的反應。但後來有些關心此事的朋友告訴我,發文者開始刪除不同意見者的留言,且似乎並不認為其發言有何不妥。
我個人榮辱不重要,我擔心的是刻板印象與歧視文化被默許、被複製,不斷造成青少年和兒童受害。經過思考後,決定重新繕打我的回應,希望能夠帶來正面的影響。
不能讓看著這些發言的兒童和青少年覺得歧視和刻板印象是對的。
同時也有6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暗網仔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1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dhYiuGzpg&t=82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
「兒童情緒理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苗博雅 MiaoPoya Facebook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Mr.elk Facebook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譚蕙芸 Facebook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兒童情緒理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兒童情緒理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兒童情緒理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評價
- 關於兒童情緒理論 在 兒童情緒發展理論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評價
兒童情緒理論 在 Mr.elk Facebook 八卦
《令人咬牙切齒的9歲危機》
小孩是天使與撒旦的混血兒,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分佈著各樣階段式的起伏,一陣子知書達禮討人喜歡,一陣子又突然狂風暴雨令人忍無可忍。
關於兒童的惡魔期包括:
第一階段:2歲的 「不要不要,我的我的」 叛逆期
第二階段:5~6歲的 「頂嘴頂嘴再頂嘴」 叛逆期
第三階段:合併 「不要不要我的我的+頂嘴頂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說而說之」的9歲危機。
目前DD正來到令人咬牙切齒的9歲危機期,而過往的每個叛逆期他都不曾錯過,完全是個跟得上潮流的屎孩紙呢!
當然,並非每個孩子都像DD這麼潮,光是我自製自產的兩個男孩就南轅北轍,葛哥是個一路平靜的孩子,即便現正處於冒出青春痘的青春期也照樣淡然。不過葛哥也有他專屬的問題就是了,反正地球人終究是不可能不完美的,包括已經活了幾十年的我們。
總之,關於理論,知道歸知道,當孩子風雨一來,老木仍吃驚於超出預期的震撼,畢竟葛哥未曾提供給我這方面的經驗,所以面對DD的九歲”突變”,老木簡直就像這輩子沒當過媽媽似的手足無措。
前天晚上,本老娘歷經此生最高濃度憤怒值,差點被DD氣到爆血管,既然秉持不能開扁的原則,在失去理智前一刻趕緊衝進房間把房門關好,狠狠地狂摔東西發洩怒氣。不過這種比妮妮媽媽槌兔子更狂暴的方式是錯誤示範,既不環保又不划算,請勿模仿啊~~~。
經過兩天的省思之後感觸良多,既然過去所有的有效溝通款式現在都不靈光了,老木能做的,也只有重新調整腳步,重新學習當個媽媽,也重新審視自己觀看兒童的角度。
奧地利的教育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認為,9歲是人生的一個關鍵期,他以義大利一條名為盧比康的河流象徵九歲危機(Rubicon),其典故來自西元前49年的羅馬時期。盧比康是一條並不寬廣的河流,但當時羅馬共和國律法將這條河流命定為義大利本土與山南高盧的分界線,律令任何將領都不得帶領軍隊越界否則視為叛變,不過那時的凱薩並不聽從,反而決意帶領高盧軍團橫渡盧比康河,在這個大膽的歷史行動裡,還留下了「骰子已經投下」的千古名言。
這段典故後來錨固在歐洲文化之中,用來形容破釜沉舟的意志,也象徵著沒有退路,勇往直前航向新境界的決心。
這正如9歲的孩子的處境,他們正面對思想與情緒上的劇變,他們突然從夢中驚醒,發現”我”是”我”,我不該是別人定義的我,他們驚覺於自身特有的人格特質,也終於知道”我”是可以獨立於他人的展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充滿了不為人知的衝撞,偶爾還會產生難以描述的孤獨感,因著觸及了未曾觸及的自我內在而焦慮,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無所適從,一種連親愛的爸媽都無從感受的心靈危機。
於是,這些孩子在瞻前顧後裡發現回不去了,「那麼,就決心渡河吧」他們說。而渡河的過程中,因著掙扎而產生種種擦傷也在所難免。
在各系統的兒童心理學裡,殊途同歸的論述了本階段的身心發展,好比人類從九歲開始,慢慢對死亡的概念有了輪廓,他們從名詞上的”死亡”逐步邁入意念理解上的”死亡,對懵懂的他們而言,這是內在的巨大轉折,當他們發現”當下的一切並非永恆”的真相時,許多不安全感自此展開。
此外,他們也開始質疑過去不曾質疑過的事,包括大人的要求、大人說過的話,他們將逐一檢視大人是否自己也說到做到,如果沒有,那勇於挑戰的情緒會毫不客氣地浮現,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們會嘗試著藉由冒險犯難與牴觸權威,來探索過去一向令他們感到抽象的人我界限。
另一方面,在大量語言與文字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掌握了”說話”的力量,當他們嘗到連講話都能當武器的甜頭時,接下來的日子,免不了會講出許多讓爸媽頭痛的話。
於是大部分的人類,就是自此階段開始模組出撒謊、試探、反抗、挑釁...等全新功能。
而身體方面,9歲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正劇烈發展,於是他們極易展現浮誇不協調的肢體動作,在距離感的測量上經常發生種種不精準,不是弄痛自己就是弄痛別人,不是打翻東西就是撞倒東西,活像個穿上不合身衣服的小人兒,連自己的行動也難以駕馭。
細細理解9歲危機的各成因之後,老木不斷提醒自己,要滿心歡喜的參與這個奇妙的過程,要欣喜於見證於宇宙的奇蹟,因為每個願意來到地球的孩子都是生命的奇蹟。老木也深深相信,之所以宇宙會為孩子準備了父母這個角色,目的便是要我們牽起孩子的手,充滿信心地帶領他們橫跨一條又一條亦風亦雨的河流,在渡達彼岸之後,老天爺總會為我們準備比從前更美的風景。
#期待9歲風暴結束
#然後挫哩蛋DD幾年後的青春期
#老娘砍掉重練
#真希望你們快快長大
兒童情緒理論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當光亮成為一種罪名]
30歲的許先生,是一名打扮入時的青年人,髮型修剪得起伏有致,左耳綴了幾只耳環,這天他穿了簇新的白恤衫,結上幼身黑色領呔。
晚上8時開始,他在銅鑼灣商業區向義工領了一支長條型的白蠟燭,連着黑色的阻風紙杯,點起了的蠟燭慢慢燃燒,他緩緩走近維多利亞公園方向,就在對面馬路給警察截停。此時,蠟燭燒了一半,紙杯內盛滿了燭淚。
圍在他身邊的警察,最高峰時有十來個,他背靠商店外牆,前面全是警察的身軀。警察跟他說,必須要吹熄蠟燭,他問為何?警察指,點起的蠟燭就可能觸犯非法集結罪。
他用手扇蠟燭,蠟燭沒有熄滅。警察說,現在批准你脫下口罩吹熄蠟燭,糾纏了一會,他無奈依從。許先生被搜身及查身份證,「我又沒有任何犯罪紀錄,第一次被截查就給了六四。我甘心情願,為了前人的付出。」
這位追上潮流的青年坦言,以往很少參加六四集會,但這一次讓他心情激動,因為一年多沒有機會參加任何集會或遊行了。剛被警察釋放的他,接受記者訪問時,拿着白蠟燭的左手腕不住顫抖,左手手腕皮膚上可見紋身,這名強壯的男子,額頭的冷汗不住流下來,滴到地上。
許先生坦言,被截查時感到難受,「你可以感覺到整個社會瀰漫着恐懼和焦慮,他們要打壓我們,這個社會肯定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所有事都往錯的方向走。」一個大男孩,一身結實肌肉,難掩被警察截查的驚恐:「我沒想過,點一支蠟燭也要那麼多的勇氣。」
這是一場事先張揚的恫嚇行動。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了30年的六四燭光集會,去年被政府反對,仍有大量市民成功進場,警方後來拘捕了具知名度的社運領袖亦已把他們收監。今年六四,港府再以「疫情」為由限制市民集會,但由於公共衛生相關罰則主要為罰款,故此警方亦在橫額及廣播中提及,違反者還會被拘以公安條例相關的非法集結罪名,違者可以判處監禁。
32周年的六四集會,第一年迎來空蕩蕩的球場,康文署開了大光燈,把場內照得燈火通明,海量的軍裝警察,駐守園內每個角落,園外的銅鑼灣,甚至全香港,總共派出共7千警力。銅鑼灣可謂每十步就會遇到警察。有到來的市民,在關起了的鐵閘外,拍攝空洞洞的球場。
三十二年,維園球場第一次空空如也。以往燭海佔據了多少個球場的畫面不復再。球場內,除了警察,還是只有警察。
官方事先放消息,指今晚若有人黑色衣服到維園燃起蠟燭可能被拘捕。那個法網拉得有多大得多大。今天大家起牀,支聯會副主席,本身是大律師的鄒幸彤,因為曾公開表示今晚會以個人名義到維園點蠟燭悼念,已經被捕。幾天前,支聯會的六四紀念館,亦被政府指控沒有申請展覽相關的娛樂牌照而宣佈閉館。
兩個穿黑裙拿着蠟燭的三十歲女孩,一直圍着維園外步行,其中一人說:「就是要看看他們(政府)的恐懼去到那裡。」
整個晚上,大家都用不同方法表達抗爭或悼念的情緒。高調的人穿了一身黑衣,拿了白花來;到了晚上,燃點了實體蠟燭的人,頂多可以在維園以外蹓躂。有人在地上以蠟燭砌成六四字樣,砌好後,趕緊離開,此地不宜久留。
維園內,大面積地被警方以鐵欄柵和膠帶封鎖着。維園裡的遊人仍在進行各種康樂活動,網球場、草地滾球場、游泳池內仍有人在做運動,兒童遊樂場也有孩子在攀爬嘻笑。只是當有跑步的人亮着手機燈,或拿着微型的電子蠟燭在跑,你會知道,誰是同路人。
在偏僻的角落,一個公廁旁邊,一位58歲的婦人「小雲」,穿了帶花紋的黑衣,拿着一本漫畫書在閱讀。晚上七時許,天漸黑,她把一支小型電子蠟燭放在椅子上,本來,她用雜物遮掩着蠟燭,夜一點,她見經過的警察人數減少,才敢把蠟燭放在較當眼處。
小雲向我解釋,她整天的「詳盡計劃」:住在九龍的她,下午2時許便坐巴士過海。「幸好我出門夠早,後來警察把多條過海隧道也設立檢查站,大塞車呀。」她先到中央圖書館借了一本和中醫有關的漫畫書,再到維園繞了幾圈。「我要看廁所,出入口在那裡,有甚麼事也可以逃走。」
她還特別挑了一個公園座椅,上面有篷頂,以免下大雨她仍可以堅持留守。「我好想個天下大雨,下大雨警察人數應該會減少。」只是來維園點支蠟燭都要做那麼多思前想後的計劃?「借本書是要裝作在這裡坐是看書,我打開手機燈,也是因為看書照明作用。唉,現在連穿黑色衣服都心驚膽顫。」
小雲說,對於她這種年紀的人,六四正值她的年青歲月,印像深刻,八號風球集會她至今仍記得,當年六四的新聞報導都保留了,成為家中珍藏的錄影帶。「佢今年話唔比,更加要出來,支聯會那麼多領袖也被捕,好傷,好傷我們這批中年人的心。」
小雲頸上掛着一枚純銀十字架,她是虔誠基督教徒,曾回中國內地探訪,知道內地教友只能低調運作,說句話都要小心,否則有後果。小雲不禁慨嘆:「現在香港感覺好似身在內地咁。樣樣嘢要靜雞雞做,低調啲一個人咁做。」她說,預先告訴親友她來維園,並定時報平安。「嘩,維園啲出口,『成隊兵』擺哂係度。」
支聯會以往被諷刺為奉行「大中華情意結」,亦即是視中國與香港為「同胞」,香港人會有責任「建設民主中國」。小雲坦言,欣賞已故領袖司徒華的愛國情操,亦自然地形容自己始終心繫「祖國」:「我係中國人,都想國家富強,唔只係經濟富強,都想人民有分辯是非之心,有良心。」
小雲知道,每一次出來可能都是最後一次:「我以為等到今日才去參觀六四紀念館,怎知道太遲,已經被政府以奇怪的原因關掉了。唉,原來行動遲一兩日就太遲。所以今日一定要出來,怎知道明年是否連坐在這張椅都不可能?」
另一個伯伯,76歲的黃先生,在維園外合十,向着球場方向鞠躬致以悼念,他也懷有這種「大中華情意結」。
黃伯視中港人民「同為中國人」,他說,以為這麼多年,香港人支持平反六四,到香港人有需要時,期望中國內地的人民會發聲。但2019年他接觸一些內地人,對方對香港的反修例運動不支持,令他十分難受。
黃伯嘆道:「我來了維園近30次,除了3年有事沒有來,通通都有來。最記得2013年下傾盤大雨,有個八十幾歲的阿婆說要打傘遮着我,我說不用了。」但黃伯仍時堅持六四要悼念,他說,每年參加集會時,心情都沈重,「好似想喊但又喊唔出。 」
對於今天警察於清晨拘捕鄒幸彤,黃伯義憤填膺:「佢好高學歷,好可惜」。鄒幸彤現為大律師,曾在劍橋大學修讀理科。對於港府以疫情原因不准集會,黃伯說:「我好少講粗口,但都忍不住要說,這個政府是無恥的,甚麼防疫通通是借口。我不樂觀,支聯會早晚會被取締,香港玩完了,以後只能在心裡悼念。」我問他怕不怕,他說不怕:「我個仔叫我唔好去銅鑼灣,但我堅持要出來。」
究竟這天晚上的紅線是甚麼?點蠟燭、開着手機燈、還是拿着電子蠟燭?依我觀察,在維園以外的街道,規管沒那麼緊。有人穿黑衣點爉蠟遊街,不喊口號不停留聚眾還可以遊走;但若你在晚上八時或以後進入維園,在維園的主幹道上,受到的規範又更嚴苛。
小雲一個中年女士在維園暗角點着電子蠟燭,巡經的警員都沒特別干擾。但一名穿運動裝的男士,手持電子蠟燭跑步,就被警察要求要關掉電子蠟燭。警員亦沒禮貌,語帶輕佻,嘲諷市民借故跑步實際參加悼念集會:「你跑了很多次了,繼續跑吖?」
有一隊中年夫婦,也開啟着手機燈圍着維園外競步走。太太忍不住邊走邊呢喃:「哎,冇自由、失自由⋯⋯參加咗三十幾年的集會,點解搞成咁?香港點解搞成咁?連開個燈都唔得?」他曾經禮貌地跟警員理論,她引述有警員勸喻,悼念在別處可以,但維園開了個小燈,就引其他人來,又成為集會,「我地就要做嘢」。
晚上9時半,在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附近的入口,有一名白恤衫警員清楚指出界線在那裡,他拿着擴音器大聲跟路過市民說:「現在是警方的警告,如果你的手機燈開啟了,或者手持電子蠟燭,請你立即關掉,因為以上動作已經干犯了『煽惑他人參與非法集結』,警方會將你地拘捕。」
在整個反修例運動,都從來沒有出現過,開啟了的手機燈,會成為一項罪名。
大量市民從遠處行過,警員大聲吼叫:「你呀你呀!白衫果位男士!你開着手機燈,即刻熄咗佢!你呀你呀!十個人一齊開手機燈,睇到你啦!」連外籍人士開手機燈都不能被倖免。不少市民嘗試理論,就被拉到一邊進行截查,查袋查身份証。
那粒比手指甲更細小的手機燈光,在黑夜的銅鑼灣像星星一閃一閃,不需多言,就有相知的共鳴。2021年6月4日,那一點手機燈泡發出的星光,承載着香港人對32年前遠在北京的亡魂的一點悼念。今時今日,香港人最大的勇氣,就是穿黑衣,走上街,點亮手機的小燈,燃亮一顆堅持良知的心。
兒童情緒理論 在 暗網仔 2.0 Youtube 的評價
第1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dhYiuGzpg&t=82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vabPSRIBpwSJEMAPCnzVQ?sub_confirmation=1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最高觀看次數的影片 (我為何不再拍暗網? 只說一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ihKaqEEQw&t=127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日本最殘酷的直播節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81OKVX7wc
網上最可怕的一個字 (Ft. HenHen T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edkSHc7Os&t=145s
[續集] 3大華語N號房淫照案件| 香港 台灣 中國 (我自己也有錯)
*男人版N號房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一起再進N號房看一看. 早前韓國揭發Telegram上有多個被迫少女賣淫’N號房’ 群組, Jun撼整個亞洲.
影片推出後觀眾很好心糾正了我幾個錯誤.
片中我強調N號房有26萬總會員數量. 其實這個數字只不過是會員登入的總數目. 實質會員數目只不過是1萬多至6萬個人. 被之前預測小6-7倍.
韓國警方已經逮捕超過100名N號房會員.
逮捕方式跟我之前說的找Telegram總公司通徑是不一樣. 因為位於俄羅斯的Telegram根本沒有理會韓國警方, 反而這100個人是通過買賣的虛擬貨幣找出來的.
香港N號房
香港媒體報導香港Telegram上亦有類似的群組. 相片中可以見到這個 ‘拎條女出嚟比人XXXX就最好啦’ 群組. 雖然性質上跟韓國N號房的不同, 但某程度上更加心寒. 要獲取所有會裡面的內容, 會員需要分享自己另一伴的一至兩分鐘的露臉正面性愛影片.
(巴打你好呀! 請問你同你女友/老婆幾大呀?)
當中的男人好像對是否真的chum fan人地女朋友或老婆好在意.
確認步驟可能要會員提供女人高達6張的露樣生活高清照.
(係呀,個個都想出賣自己條女比人睇比人搞㗎)
而那些女士的男伴亦好樂意分享!
據知這個群組也有50名會員.
Criminology (rational choice theory)
小弟讀大學的時候其中一個Major是犯罪心理學. 第一年就讀了簡單的Rational Choice Theory, 解析社會上人人都是做對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如果人選擇去犯案這也一定是對他們情況有利的.
從這個角度看貼自己女友的裸照有什麼利益可言呢?
該理論另一部分除了可以解釋到這一點也可算可以解釋到整個N號房熱潮. Sauw後再講.
台灣N號房
擁有超過三十萬Youtuber subscribers和超過4十萬IG follower的台灣網紅Zamy奎丁公開曾有騙tou假冒她的名字進行一個 ‘尋找潛力妹妹’ 行動跟至少兩名未成年少女接觸. 之後Zamy請了她們上自己的節目, 發現騙to用 ‘4個任務’ 結構去行動.
第一, 二任務叫這些女生唱歌和跳舞, 第三,四個任務就開始要求裸照. 所有任務完成會獎勵iPhone 11, LV袋和現金3萬元.
(Show a little bit of the video)
韓國男子N號房
主謀之一 ‘博士’ 被捕兩日前開始了營運一個男性版的N號房. 跟女子版一樣大部分是十幾歲的男生. 房間內最小的受害者甚至只是小學生. 19位這班男生要自稱是 ‘禽獸’ 然後拍下自己做出各種屈辱的性動作.
據說當初是以 ‘可以幫忙合成朋友的淫照’ 吸引這班年輕男生的. 我反而最好奇, 這個房內會員會是什麼人呢?
內地N號房
據說內地的N號房會員人數比韓國多很多: 是高達860萬會員那麼多! 比剛講過的N號房更恐怖是這個N號房焦點不是女生或男生而是小童.
只需要幾十到一百元人民幣就能看到大量兒童色情圖片或短片. ‘四歳幼女’ ‘大眼漂亮蘿莉’ 這些標題. 當中有影片顯示一個女童被強迫除去衣服. 據說任何時間這個group都有1000人在線.
Emotions
之前用來解釋的Rational choice theory (理性選擇理論) 有一個理論的outlier. 就是人在犯法時情緒那種 ‘偷摸的快感’ 也是很重要的元素. 好多時這種快感就會影響一個人作出最理智有利的決定.
但也不能夠解釋一個人會像N號房會員一樣選擇長期犯案. 他們又不是黑道, 需要犯案來yoing活自己.
他們是扭曲了人性吧!
兒童情緒理論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之前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引來坊間很大迴響。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所以今集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但在討論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父母會要求子女「聽話」?「聽話」是不是不經思考的絕對服從?每次小朋友表現頑劣,我們除了輕易的給他們貼上「曳」的標籤以外,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這些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正在傳達甚麼訊息?
參考資料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 Atria Books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兒童情緒理論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早前我們用上整整一集去解釋體罰的害處。無非都是想讓大家知道,即使打可以即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效果短暫,而且此舉無異就等於教導孩子只要心有不滿,就可以傷害比較弱小的人。既然「動手」不行,那麼「動口」應該可以了吧?
參考資料
Ginott, H. (2003) Revised by Ginott, A. and Goddard, W.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volutionize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ree Rivers PR.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Atria Books
Faber, A. and Mazlish, E. (1999).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Harper Penennial.
兒童情緒理論 在 兒童情緒理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為了解決 兒童情緒理論 的問題,作者PeteWalker 這樣論述:. 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90%心理創傷皆可療癒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心靈自由球》 十三個實用步驟, ... ... <看更多>
兒童情緒理論 在 兒童情緒理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為了解決 兒童情緒理論 的問題,作者PeteWalker 這樣論述:. 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90%心理創傷皆可療癒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心靈自由球》 十三個實用步驟,&nbsp;... ... <看更多>
兒童情緒理論 在 兒童情緒理論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 ... 的八卦
為了解決 兒童情緒理論 的問題,作者PeteWalker 這樣論述:. 真實療癒你的內在創傷90%心理創傷皆可療癒有效可行的恐懼與壓力減輕方案 《心靈自由球》 十三個實用步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