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咬牙切齒的9歲危機》
小孩是天使與撒旦的混血兒,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分佈著各樣階段式的起伏,一陣子知書達禮討人喜歡,一陣子又突然狂風暴雨令人忍無可忍。
關於兒童的惡魔期包括:
第一階段:2歲的 「不要不要,我的我的」 叛逆期
第二階段:5~6歲的 「頂嘴頂嘴再頂嘴」 叛逆期
第三階段:合併 「不要不要我的我的+頂嘴頂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說而說之」的9歲危機。
目前DD正來到令人咬牙切齒的9歲危機期,而過往的每個叛逆期他都不曾錯過,完全是個跟得上潮流的屎孩紙呢!
當然,並非每個孩子都像DD這麼潮,光是我自製自產的兩個男孩就南轅北轍,葛哥是個一路平靜的孩子,即便現正處於冒出青春痘的青春期也照樣淡然。不過葛哥也有他專屬的問題就是了,反正地球人終究是不可能不完美的,包括已經活了幾十年的我們。
總之,關於理論,知道歸知道,當孩子風雨一來,老木仍吃驚於超出預期的震撼,畢竟葛哥未曾提供給我這方面的經驗,所以面對DD的九歲”突變”,老木簡直就像這輩子沒當過媽媽似的手足無措。
前天晚上,本老娘歷經此生最高濃度憤怒值,差點被DD氣到爆血管,既然秉持不能開扁的原則,在失去理智前一刻趕緊衝進房間把房門關好,狠狠地狂摔東西發洩怒氣。不過這種比妮妮媽媽槌兔子更狂暴的方式是錯誤示範,既不環保又不划算,請勿模仿啊~~~。
經過兩天的省思之後感觸良多,既然過去所有的有效溝通款式現在都不靈光了,老木能做的,也只有重新調整腳步,重新學習當個媽媽,也重新審視自己觀看兒童的角度。
奧地利的教育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認為,9歲是人生的一個關鍵期,他以義大利一條名為盧比康的河流象徵九歲危機(Rubicon),其典故來自西元前49年的羅馬時期。盧比康是一條並不寬廣的河流,但當時羅馬共和國律法將這條河流命定為義大利本土與山南高盧的分界線,律令任何將領都不得帶領軍隊越界否則視為叛變,不過那時的凱薩並不聽從,反而決意帶領高盧軍團橫渡盧比康河,在這個大膽的歷史行動裡,還留下了「骰子已經投下」的千古名言。
這段典故後來錨固在歐洲文化之中,用來形容破釜沉舟的意志,也象徵著沒有退路,勇往直前航向新境界的決心。
這正如9歲的孩子的處境,他們正面對思想與情緒上的劇變,他們突然從夢中驚醒,發現”我”是”我”,我不該是別人定義的我,他們驚覺於自身特有的人格特質,也終於知道”我”是可以獨立於他人的展現。這個階段的孩子內心充滿了不為人知的衝撞,偶爾還會產生難以描述的孤獨感,因著觸及了未曾觸及的自我內在而焦慮,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無所適從,一種連親愛的爸媽都無從感受的心靈危機。
於是,這些孩子在瞻前顧後裡發現回不去了,「那麼,就決心渡河吧」他們說。而渡河的過程中,因著掙扎而產生種種擦傷也在所難免。
在各系統的兒童心理學裡,殊途同歸的論述了本階段的身心發展,好比人類從九歲開始,慢慢對死亡的概念有了輪廓,他們從名詞上的”死亡”逐步邁入意念理解上的”死亡,對懵懂的他們而言,這是內在的巨大轉折,當他們發現”當下的一切並非永恆”的真相時,許多不安全感自此展開。
此外,他們也開始質疑過去不曾質疑過的事,包括大人的要求、大人說過的話,他們將逐一檢視大人是否自己也說到做到,如果沒有,那勇於挑戰的情緒會毫不客氣地浮現,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們會嘗試著藉由冒險犯難與牴觸權威,來探索過去一向令他們感到抽象的人我界限。
另一方面,在大量語言與文字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掌握了”說話”的力量,當他們嘗到連講話都能當武器的甜頭時,接下來的日子,免不了會講出許多讓爸媽頭痛的話。
於是大部分的人類,就是自此階段開始模組出撒謊、試探、反抗、挑釁...等全新功能。
而身體方面,9歲孩子的中樞神經系統與骨骼肌肉正劇烈發展,於是他們極易展現浮誇不協調的肢體動作,在距離感的測量上經常發生種種不精準,不是弄痛自己就是弄痛別人,不是打翻東西就是撞倒東西,活像個穿上不合身衣服的小人兒,連自己的行動也難以駕馭。
細細理解9歲危機的各成因之後,老木不斷提醒自己,要滿心歡喜的參與這個奇妙的過程,要欣喜於見證於宇宙的奇蹟,因為每個願意來到地球的孩子都是生命的奇蹟。老木也深深相信,之所以宇宙會為孩子準備了父母這個角色,目的便是要我們牽起孩子的手,充滿信心地帶領他們橫跨一條又一條亦風亦雨的河流,在渡達彼岸之後,老天爺總會為我們準備比從前更美的風景。
#期待9歲風暴結束
#然後挫哩蛋DD幾年後的青春期
#老娘砍掉重練
#真希望你們快快長大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3屆「政府服務獎」主題為「創新‧包容的政府服務」,鼓勵政府機關以人為本,提出善用數位科技、公私協力且具多元包容性之創新服務。 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網站: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3F41FE826CE8EC9 #政府服務 #服務創新 ...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在 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 Facebook 八卦
我何德何能,能在出版界帶動一股教養的風潮!!!
有2句話是現在心情,哽咽跟大家分享
(1)不管環境多麼壞,家庭教育才是影響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
(2)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能跟著孩子成長,一直願意學習的,就是好父母。
以下是新聞稿,感謝你們的支持,我們繼續拼❤❤❤❤❤❤
⋯⋯⋯⋯⋯⋯⋯⋯⋯⋯⋯⋯⋯⋯⋯⋯
【《教養的秘密》銷售熱,教養焦慮養出大市場!】
預購當天攻破5000本,帶動教養市場。2017年2月14日情人節,在博客來銷售即時榜的榜上,第一名的書籍不是巧克力、也不是羅曼史小說,而是一本名為《教養的秘密》的書籍。有趣的是,當天的暢銷榜上,前50名中,有12本屬於親子教養類的書籍。與《教養的秘密》為同一位作者王宏哲的書籍,高達7本。在書市每況愈下的現在,一般一刷印量約為2500-3000本,然而2月14日《教養的秘密》預購當天,不到半天,銷售量上攻5,000本,並且帶動一系列教養書籍的銷售浪潮。這種現象,不但充分說明這是一個充滿「教養焦慮」的世代,也讓人十足好奇王宏哲的背景。
《教養的秘密》作者王宏哲是腦科學專家,投身研究兒童行為發展相當長的時間。過去十多年,他以醫學、心理、行為等科學研究,融入教養領域,幫助許多父母解決教養上面的疑難雜症,因此擁有好的口碑。現代人生得少,每個孩子受到的關注度提高,導致世代對教養的衝突是讓現代父母頭痛的問題。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孩子們提早接觸資訊與人際關係,也挑戰現代父母的作息與耐心。對於教養的知識,新世代的父母們有相當強烈的渴望。所以「孩子該怎麼教」,逐漸成為顯學。王宏哲認為,孩子的行為中,透漏許多訊息,跟據行為學的理論,能夠解讀這些訊息讓親子互動將更良好。他同時也提出,雖然現代父母普遍崇尚讓孩子自由發展天賦,然而導引與教育卻不可偏廢。教養學派眾多,方式也差異極大,王宏哲認為孩子個性不同,不必要只採取某種教養學派,客觀而科學的現代教養,是從行為中解讀孩子需要甚麼,給予正確的回饋,才是教養的不變核心,也是未來教養學的主流價值。
#情人節當天教養書攻占博客來排行榜
◎想跟王宏哲一起解答教養的秘密嗎?北高兩場有時聚聚活動歡迎報名參加!
高雄場 3/4(六) 14:00~16:00
http://www.accupass.com/go/leaderkidkh1
台北場 3/25(六) 10:00~12:00
http://www.accupass.com/go/leaderkidtp
--------------------------
《教養的秘密》教孩子也可以很科學,新世代父母的教養學!
博客來 https://goo.gl/hqjmXG
誠品 https://goo.gl/Gvx0HY
金石堂 https://goo.gl/WTtlL1
時報悅讀網 https://goo.gl/T7OKTy
TAAZE https://goo.gl/92yZQN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孩子的一切舉動都不是為了反抗你,是為了他自己!
你眼裡只看見一個胡作非為的小霸王,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要順著他的心意,事情沒有照著他的意思進行,就要掀起一陣軒然大波。這是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
其實,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幫助,更無法讓我們用愛心、耐心及尊重的態度來陪伴孩子。孩子具有高度社會化的特質,他們依賴父母,而且需要我們給予他們安全感、關愛和引導他們。
取自《媽媽的情緒練習》
……………………………………………………………..
各位朋友,早安:
當孩子有強烈的情緒時,我們可以如何陪伴他?
這是我常被問到的問題,這本書的說法我很喜歡。如果各位常來版面的朋友,大概可以看到部分重複的概念,已經在版面上提過。
「Stop doing, start being!」
跟自己同在,跟孩子同在,別再用念頭、用動作把自己帶離現在。活在這裡、當下,能感受到平靜圓滿,我們能聽得更清楚,孩子透過他的困難,正在表達些什麼?!
祝願您,終有一天能跨越強烈的情緒,看到對方內心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28663753816574/
……………………………………………………………..
如何面對孩子的強烈情緒
【文/ 珍琳.米克, 珊德拉.提墨.葉特】
當你調整看待孩子的方式,或是提高自己觀察的敏銳度,包括對自己和孩子的感受,事情就會容易許多。為了讓你在面對這些高強度情緒時,可以更加得心應手,我們和你分享一些基本的原則,幫助你在當下冷靜以對,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去陪伴他。
所有孩子感覺得到的──你也可以!
一個健全的人格發展和圓滿的生活,絕對少不了要讓所有情緒都有宣洩出口──沒錯,就連不舒服的,還有我們恨不得不要擁有的,像是憤怒、恐懼、難過或是討厭的感覺。不只是針對孩子,連我們自己也一樣。你愈是覺得自己不可能,或做不到讓情緒有抒發的空間,想要教導孩子通常也是難上加難。當你明白為什麼非要面對不愉快的情緒時,就能讓你不再想迅速地「關掉」感覺,反而會用不一樣的態度去面對它:「哦,憤怒先生,你來了!你不必急著走,讓我好好感覺你一下再離開。」同樣的,孩子的情緒或你的想法也是:你和孩子,都可以去感受所有想要的感覺。關於這一點,你最想問的核心問題是:身為大人的你該如何面對?
當遇上孩子的感覺時,我們常會問:「好吧,到底該怎麼做?我該怎麼引導孩子?方法跟步驟是什麼?我應該做什麼呢?」談到細心跟用愛陪伴孩子,不單只是很表面地討論做什麼而已,身為家長,我們要起心動念才可以。有一句英文,十分貼近我們的想法:「Stop doing, start being!」
▍Stop doing, start being!
如果你喜歡這句話,請花點時間去思考:這句話帶給你的意涵是什麼?你有其他的作法嗎?你什麼時候去做,什麼時候改變自己?或是同時進行?你什麼時候會有「從即刻起就要做些什麼」的念頭?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嗎?當他生氣又大聲哭鬧?還是他哭到不能自己的時候呢?
看看以下的舉動,或許能助你一臂之力。
陪伴孩子時,不該做的事:
・貶低孩子
・誇大言詞
・譴責孩子
・批判孩子
・喋喋不休
・過分苛責
・轉移話題
・棄而不顧
・一語不發
・轉身離去
只要陪伴就好。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為了孩子,請陪伴著他。你或許可以擁抱他、輕撫他,給他愛和安全感。看著他,深呼吸,體會孩子的感覺,也感受你自己的,此刻,不要抗拒你和孩子心裡的想法。
不必緊抓著那些感覺。就像天空的烏雲,隨風飄去後,會帶來新鮮又乾淨的空氣。就像你在這段時間裡做的一樣,讓孩子再深呼吸一口氣。
感受的合理與否,不該由我們來決定,感覺就是感覺。
▍孩子的每一個感覺都其來有自!
即使你找不出原因或是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生氣,都不該先下任何評論。感受的合理與否不該由我們來決定,感覺就是感覺。如果我們知道孩子發脾氣的確切原因,當然會輕鬆許多,這種機會偶爾會有;反之,就馬上觀察並且找出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喜歡拿到的湯匙顏色,或是一整天下來累了──或者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原因。
如果類似的紛爭一再重複發生,或是孩子不斷出現相同的行為模式,很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氛圍所導致,與當下的情況無關。
孩子是「感知動物」。人和人的互動關係或是互動的頻率,也許我們沒有直接說出來,或者連我們自己大概也未察覺,還有那些我們完全不想承認的,孩子們通通都感覺得到。所以,生活在高壓的家庭裡,孩子就像輪流住在冷氣房或三溫暖裡一樣。如果家裡的互動不熱絡,父母又不敢面對衝突(特別是夫妻之間的不愉快),其中一個孩子很有可能會自認「受到召喚」,要為家裡製造出磨擦或是增加互動的熱度。在不知不覺間,孩子把一切都看在眼裡,卻因此成了「問題兒童」,也逼得大人們爆發出來。就像媽媽一再和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她高分貝怒吼、生氣及斥責孩子,雖然彼此爭吵「活絡」了家裡的冷漠氣氛,不再是冷冰冰的一片,但這樣的方式和作法未免也太傷人、太不健康了。只要父母任一方都沒有意願處理問題(或用彼此冷戰、分居之類的作法),孩子會因此成為永無止境、不快樂「失衡關係」的犧牲者。如果有些許改變,事情就會有轉機。儘管如此,在危機出現時,一個家庭卻總是忽略最根本、最嚴重的問題。
▍孩子的快樂不是媽媽的責任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時時刻刻感到滿足,無憂無慮地生活,這不就太美好了嗎?沒錯,問題是怎麼做呢?真的太困難了。「你有難過的權利!」這句話暗藏著不可思議的力量,也讓人有信心:「沒關係,我不必感到有壓力,或是使出渾身解數,怎麼樣都不讓你的眼淚掉下來!我可以安靜地陪伴著你,看著你,安慰你──只要你需要我的時候,我都在。」還有,我不必扛起責任,我只要在你身旁。就算是在最艱難的時候,這些舉動卻有著無比的效用。
孩子的一切舉動都不是為了反抗你,是為了他自己!
你眼裡只看見一個胡作非為的小霸王,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要順著他的心意,事情沒有照著他的意思進行,就要掀起一陣軒然大波。這是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其實,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孩子的行為並沒有幫助,更無法讓我們用愛心、耐心及尊重的態度來陪伴孩子。孩子具有高度社會化的特質,他們依賴父母,而且需要我們給予他們安全感、關愛和引導他們。
▍智慧不是用「餵」的!
一個認為自己懂得比別人還多的成人,更應該有能力去觀察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孩子擁有足夠的能力,並不需要我們去「灌輸」他們什麼。靠著一直以來的生活,我們累積了許多經驗,不過孩子會的、懂的與我們不一樣。我們往往把孩子當成訓練的對象,一直不斷對他們耳提面命「每個人」該做或不該做的事,但我們卻忽略了,孩子是透過模仿來學習行為和態度。英文有一句話說:「Walk what you talk!」,也就是中文說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我們必須先瞭解到,自己正帶領一個有「自我靈魂」的人,重要的是,我們建立和他之間的關係,去認識對方,就像導遊一般,用人生的經驗領導著他。做為父母,我們抱持著謙卑的心並且明白,自己並非全能,也需要持續地學習,這將對親子關係有著莫大的助益。
就是那麼一下子!
舉另一個例子。嬰兒被獨自留下來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但孩子生氣時,我們做大人的卻可以感覺得到,過一會兒就好了。你試著想想看:那不過是一段很短暫的時間,你必須在這時去克服湧現出來的情緒。讓你在當下失去頭緒的,「只」不過是你的孩子罷了,你的生命不會因此受到威脅。拋開眼前的微小景況,你會看到廣闊的視野。這不容易,卻可一試。
▍孩子只是不知所措
孩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瘋狂揮舞著雙手,朝著地面頓足,這就是他感到危急的時候了。當下他只好用自己知道的方式,去抵抗排山倒海而來的情緒。這時的他有別於一般的狀態,他的舉動也不是一時興起,做父母的我們必須瞭解到這一點。雅斯培・尤爾在他的書裡提到,當孩子打父母時,父母們在憤怒當下會做出三種回應方式:
◆ 情況一:媽媽對孩子說:「你讓我太失望了!」尤爾認為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回應方式。大人把不愉快的情緒歸咎在孩子身上,斥責他,讓孩子感到極度的低落。
◆ 情況二:媽媽告訴孩子不想看到他,並且「疏遠」孩子。這麼做可行,但我們必須要注意:孩子會因此知道母親的底線在哪裡,卻無從認識自己的情緒。
◆ 情況三:媽媽會在當下陪伴孩子,用適合的話語說出孩子的感受。像是:「你覺得生氣、難過、憤怒⋯⋯」
孩子的心裡有許多感受,必須說出來,這樣他才能恢復;無論我們願不願意,這就是一個過程。因為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全,孩子在面對情緒時別無他法,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時,或許也能幫助我們更妥善地來回應孩子。你可以幫孩子說出情緒並且陪伴他,也可以把造成你不愉快的原因都推到孩子身上,你要當哪一種父母呢?
▍以愛相隨,以身示範
「孩子不該學⋯⋯他應該要學⋯⋯」,當你想用愛陪伴孩子成長,告訴他你想傳達給他的觀念時,你會有這樣的念頭出現。在身心放鬆的情況下,你輕而易舉就能做到,或者當生活平順時,你也能順應孩子的各種作為,並完全拋棄自己從前親身經歷過的高壓管教、脅迫、威權及處罰。這種教養方式會在身處壓力之下又再度重現,也是人之常情。當你身處不安或高壓情況下,做父母的會心想:「但我必須教孩子⋯⋯」,基於恐懼的心理,擔心自己哪裡沒做到、沒做好,孩子可能因此變成無法管教的可怕小霸王,就祭出舊有的方式來。
請放下這樣的擔憂。靠著愛心、理解和自我反省,我們不會教出小霸王。反倒是我們的孩子會因為我們的態度,懼怕他最需要的人,因為自己不聽話就得受到處罰,也會給他留下印象,這是暴力帶給他的影響。讓我們把教養當成是愛的表現並以身作則,在信任中生活,積極而有意識地去塑造人際關係。
▍當你招架不住時,請打開救命傘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受不了孩子的哭喊、憤怒的表情和所有的情緒時,請說出來,用行動來表示。「忍耐」和「隱忍下來」都不會「解決事情」。你可以退後一步,甚至十步也可以,先照顧好自己!不只是孩子的安全,連你自己的都不該被忽略。
你不必獨自完成!
要是真的別無他法了,你害怕對孩子或自己做出什麼事情來,你可以離開現場,或是躲進浴室裡,這是到了萬不得已時的緊急作法。如果可以的話,快點找救兵。當你無法讓自己冷靜下來,打電話給可以馬上協助你的人。必要時讓婆婆也來幫忙,她和你的立場一定截然不同,但這麼做都是為避免憾事發生;再不然也可以打電話給女性友人聊一聊。
當你發現自己正面臨如此特殊的情況時,我們希望你能讓瞭解狀況的人,陪著你度過這個時期。你可以尋求學過尤爾理論的家庭治療師,懂得「情緒急救」的人員─就是先前提過的身心治療師湯瑪士・哈姆斯所提出的概念──或者也可向心理治療師諮詢。尋求幫助一點也不可恥,這是勇氣和決心的表現。
…………
練習時間:你用什麼「角度」看待孩子?
壓力和緊張會影響我們的感官知覺。身處壓力和緊張時,記得要做到,去覺察不斷冒出來的情緒,轉移注意力,讓自己專注在當下發生的事,確認自己是否還用愛的眼神看著孩子,或者你可能正表現出自己也不喜歡的態度。
這種有意識讓情緒暫停和自我觀察是當下必要的作法,唯有這麼做,才能讓你和你的身體受到憤怒掌控之前,讓自己「停下來」!
.
以上文字取自
媽媽的情緒練習:自我覺察,用智慧愛孩子和自己,建立正向家庭關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252
大好書屋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第3屆「政府服務獎」主題為「創新‧包容的政府服務」,鼓勵政府機關以人為本,提出善用數位科技、公私協力且具多元包容性之創新服務。
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網站: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C3F41FE826CE8EC9
#政府服務 #服務創新
這支影片是黃標嗎?#對這支影片是黃標
如果你覺得它不應該被黃標
歡迎留言 #ItDeservesGreenMark #這應該綠標
和我們一起協助 YouTube 建立一個更完善、更精準的AI判別系統!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3:09 連署的訴求是什麼?
04:20 覺得「靜香洗澡」不需要刪掉的人怎麼說?
05:32「大雄偷窺靜香洗澡」會不會對小朋友造成負面影響?
06:23 認知發展論怎麼說?
08:04 大雄看靜香洗澡,其實很合理?
08:57 對《哆啦A夢》的期待不一樣!
09:49 我們的觀點
11:12 提問
11:31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ドラえもんのお風呂シーンのカットを希望します:https://bit.ly/38wchp8
→大雄撞見「靜香洗澡」是犯罪行為!日網友發起連署要求刪除:https://bit.ly/34Dr4xn
→【小端網絡觀察:日本網友請願刪去靜香洗澡畫面,日推討論激烈「可以不需要經過對方同意而進行的性接觸,並且這樣的事情有趣且被允許的?」】:https://bit.ly/2WCCXPF
→小心!電視暴力就在身邊!:https://bit.ly/38uXScP
→兒童發展研究-期刊探討報告 題目:媒體暴力對兒童的影響:https://bit.ly/2JcVRJF
→【愛+好醫生】你給兒童看甚麼卡通或影片,他就會模仿成甚麼樣的人 :https://bit.ly/34Dr6oZ
→色情廣告對香港兒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影響:https://bit.ly/2WHg79n
→暴力知識結構與青少年暴力行為: 一個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https://bit.ly/3nPPgUQ
→卡通內容措詞或相關人物行為不當,不適合小朋友觀賞:https://bit.ly/3heWRJK
→卡通內容措詞或相關人物行為不當,不適合小朋友觀賞:https://bit.ly/34FHdCa
→改變中的媒體與童年―談兒少權益保護:https://bit.ly/38pwFZ4
→蠟筆小新有點黃 NCC擬增電視分級:https://bit.ly/2JiqHRk
→哆拉 A 夢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負面影響:https://bit.ly/38veiSp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小孩無論是學習上或日常生活中,不時會遇到困難,這些時候,家長到底應否介入幫忙?這個問題無論坊間或學術界都有不同建議:有時說不要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學習自己解決問題,但有時又會說父母無時無刻都應該要給予支持,協助孩子。「媽,我好亂呀」。到底家長怎樣做才可以真正幫助小孩成長?
參考資料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2016, June 28). Helicopter parents: Hovering may have effect as kids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ScienceDaily.
Scaffolding: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2016).
Schaffer, H. R. (2013). Introducing child psychology.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Ltd.
Shaffer, D. R. (200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6th ed.). Cengage Learning.
Vygotsky, L.S. (1986).Thought and language.(A. Kozulin ed. and 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BB不知由多大開始,就會變得很怕人,就連是經常見到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會很怕,更可能會怕得哭個不停。有些父母會相信是BB天生害羞或膽小,有人則認為是BB撒嬌要父母抱,傳統智慧說是因為BB開始認人。而兒童發展心理學則叫此現象做「陌生人焦慮」。
一聽到「焦慮」兩個字,家長可能會很緊張:「下,係咪即係BB有問題?」
陌生人焦慮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
參考資料
Berk, L. E. (2018).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lifespan. Hoboken, NJ: Pearson Education.
Separation Anxiety and Stranger Anxiety - Pediatrics - MSD Manual Professional Edition. (n.d.).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Pub.
Stranger Anxiety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n.d.).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在 兒童心理學 的相關結果
兒童 的心理發展過程,. ▫ 2.兒童心理學理論. ▫ 3.兒童青少年心理障礙時如何處理。 ▫ 4.兒童心理問題的類型與特徵. ▫ 5. 病童心理. ... <看更多>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在 二、各發展階段統整 的相關結果
兒童發展 與輔導. 三、重要學派學者. 學派. 代表學者. 理論應用. 佛洛依德. 人格、性別概念、道德等發展、攻擊行為、遊戲。 心理分析學派. 艾瑞克森. ... <看更多>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 在 兒童發展理論 的相關結果
兒童發展理論 ... 維高斯基之社會文化論; 人文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 ... 不同發展階段的性心理特徵(令人感到愉快的感官刺激,特定感官之驅力(libido) 隨年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