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心事聊聊天】
您有學習障礙嗎?
在過往的傳統教學裡,
成績一直是主要的標準判斷,
似乎考高分才能贏得喝采,
但其實有些人相當聰明卻無法得到認同,
因為無法從分數看出,
因為無法說出自己的完整感受,
因為別人從沒時間好好理解,
因此錯過了別人眼裡的傻瓜卻是很聰明的人。
大家還記得我介紹過的四寶媽嗎?
她的老三女兒就是「學習障礙」,
但這個名詞卻是很少人真正了解,
在醫學上要去確診判斷也很模糊,
通常等孩子上國小才會更容易發現認字不易,
四寶媽說女兒跟不上別人當然也會有挫折,
在班上成績總是吊車尾,
但相信女兒能力不是侷限在成績上,
總用鼓勵來幫助她,
幫她挖掘別人看不到的優點,
就好比女兒的審美觀念超好,
無論衣服配件或配色都能快速搭配好,
在旋律上總能哼出美好的歌聲,
在別人覺得無意義的事,
對女兒來說都變有趣,
所以是四寶媽減壓的潤滑劑。
影片裡的男孩有學習障礙,
不管在學校或家裡都得不到認同,
學習上的困難讓許多老師頭痛,
同學間的霸凌讓他自信心瓦解,
最後我哭很慘,
終於碰到好的老師幫他扭轉悲劇發生,
就如四寶媽說過即使別人不了解我的女兒,
我也要想辦法相信女兒,
因為孩子一直很努力在學習,
只是還沒遇到更多人了解而已。
很多家長會跟我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我常在想如果分數是評斷能力一種選擇,
那被默默放在角落的人真的很差嗎?
無奈社會的評斷卻是以分數為第一優先考量,
其實反過來想起跑點不也是終點啊!
而我在乎的是孩子在過程裡有開心享受到了嗎?
如果有更多人都能像窩心的老師挖掘男孩優點,
相信學習障礙就不再是障礙了。
透過這個平台,不僅分享美食、景點外,
每星期都會有一篇分享「慢飛天使」,
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不同慢飛的孩子點滴,
或許我不是最專業的,
但以這樣的經驗分享您會發現,
其實他/她們都是很天真可愛,
相信您多一份了解,給予更大的包容,
不再是保持距離而是拉近彼此的心。
#第122篇
#學習障礙
#孩子不是不願意學習而是有困難學習
#把孩子的缺點化成為優點
#認識不同的慢飛天使從你我開始
#瞭解也是一種互動的幫助開始
#媽咪心事聊聊天 #時光小站
#遲緩兒 #慢飛孩子
傳統教學 優 缺點 在 In my 3 place Facebook 八卦
❤️ 願你擁有選擇的能力 ❤️
這周是孩子學校的家長參觀週,
昨天是歡樂的英文課,今天是蒙式操作課。
兩歲到三歲那一年,每週一次我們在周老師的教室一起上課。
一開始的時候好著急阿,
孩子啊,為什麼你玩水龍頭,開水洗菜就玩了一個月呢?
總是會忍不住想要幫孩子選擇看起來難一點,困難一點的工作,
然而後來才懂得,
孩子需要的是自我探索的滿足,這個慾望滿足了,自然就會往下個工作邁進了。
孩子入學快半年了,重新進到教室近距離地當一個觀察的大人,心裡還是覺得很感動。
就像<蒙特梭利小教室>紀錄片中一樣,
混齡的孩子們各自選擇著自己想做的工作,
雙手小心地端著教具,拉開椅子坐下,自己操作工作,站起來,拉好椅子歸位。
看似簡單的動作,都是一次次的練習。
在自由的探索氛圍中,
這一桌的孩子著迷於縫工,一個小時都在創作自己的縫工作品。
而注音的學習,有不同的難易度練習,
年紀小的孩子,看著沙字版,用圓點貼照著筆順貼出ㄗ 跟ㄘ,
大一點的孩子,跟著老師一起練習拼音,然後再用印章蓋下重複練習。
再大一點的孩子,看著圖像,像報紙剪貼的方式重新拼音。
孩子經過我的身邊時,
小聲地跟我介紹,
他現在要做的是<倒工>,<敲工>,臉上是口罩無法遮住的得意神情。
而在墊子上操作大型教具的孩子們,
有的練習著數學工作,
1 ~ 10 ,不只是符號,
量的概念,用數棒或是木製教具,一個一個邊數邊排。
1~100 ,從一個10*10的空白木盒,
一個一個接續著排完,
接著再拿出有空格的白紙,補上缺的數字。
有的練習著圓柱體,
有的連續操作著粉紅塔、棕色梯,
一次次的練習和操作下,讓孩子們從實際操作中學會,
而不是茫然的複誦著1~100 。
身為大人我們學習著欣賞孩子們在自由中展現的紀律,
經過同學身邊時安靜地看著別人操作也是一種學習,
完成工作時,或是需要老師協助時,舉手等待也是練習,
教室的氛圍是安靜的,孩子們共享著獨立的空間,
但也不至於不管旁人,小班的孩子教具灑了一地,大班的姊姊立刻說:我來幫你。
老師在課堂中是最忙碌的,眼神穿梭著的同時,
協助需要幫忙的孩子,也維持著教室的流暢度。
我其實一直明白孩子的學校並不是100分的選擇,
硬體沒有戶外區的硬傷,蒙式教育的部分也不是每個面向都具備,
但也是在這些小缺點下,有其他方面的補強,
有時候也是會很糾結,很懷疑自己為孩子做的選擇到底對不對,
但看著孩子們在陽光灑落的教室,自在的優游著做著自己的選擇,
總有一天會回到所謂的傳統教學中,
至少學齡前讓你能夠在真切的感受到老師們的教育之愛中,擁有選擇的能力,
我想那應該就是幼兒園生活中最值得回憶的部分了。
(教室不便拍照,就用週末回阿嬤家時,孩子用積木創作的小狗吧 ~)
傳統教學 優 缺點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八卦
虛擬解剖,送別大體
科學人雜誌
2019年10月29日 下午7:13
撰文/格里普爾(Bahar Gholipour)
翻譯/李之年
1231年,統治歐洲大部份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頒佈了一項法令,規定訓練醫師的學校必須每五年開設一次人體解剖課,大體解剖課首度在歷史上出現,而這成為日後醫學教育的基石,只是進展相當緩慢。文藝復興時期,大體解剖幫助科學家和藝術家了解人體解剖構造。如今,大體解剖課對醫學系學生而言,則是至關重要的經驗,引領學子初探人體奧秘且歷史悠久的一門課。
自大體解剖逐步納入醫學教育將近1000年後的今天,可能已開始逐漸退出教育現場。今年,美國有幾所醫學院開設不使用大體的解剖課,學生透過立體虛擬實境(VR)科技來研究人體結構,輔以仿真器官與真實病人的醫學影像,例如超音波和電腦斷層掃描。
課程設計者希望科技能改善某些傳統教學方法的限制。解剖大體費時甚久,有些大體器官位置太深、難以探入,可能在解剖過程中就遭毀壞;再者,注射過防腐劑的大體器官,在觸感和顏色上都無法與活生生的人體器官相比,而捐贈的大體通常是年紀較大、患有疾病的往生者。「說實話,自文藝復興時期起,解剖教育並未有太大改變。」美國克里夫蘭醫院勒納醫學院的學術主任楊恩(James Young)說道。今年夏天這所醫學院與凱斯西儲大學聯合開設了沒有大體解剖的新課程,他說:「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知識增長,我們不得不力求更進步、更速效,以更合適的方式再現人體解剖構造供學生揣摩。」
楊恩在1970年代學醫,親身經歷過解剖學教育與接受心臟病學臨床訓練時所存在的「鴻溝」。當他試圖接觸活生生的病患器官、觀看醫學影像結果或內視鏡影片時,他發現人體的內部構造和自己看過的大體不一樣,他說︰「兩者完全不同,經防腐處理過的大體器官相當平面、受到壓縮,顏色也不像活體那樣鮮豔。」這樣的差異會讓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楊恩和醫學教育人員表示,相較之下,虛擬解剖工具則把活生生的器官更真實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也因而獲得人體構造的基礎知識。學生戴上VR頭盔,或是透過擴增實境(AR)眼鏡把數位影像投射到真實世界,就能全方位檢視人體器官。他們可以觀看搏動的心臟或關節的活動,把構造及功能連結起來。若要看得更清楚各個構造的關係,還可選擇加入其他器官、整個循環系統或神經系統。加州帕曼內特醫學院主任舒斯特(Mark Schuster)表示︰「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他的醫學院將於明年迎接第一批醫學生,「我希望以前學習解剖時能有這些資源,這真的可以幫助融會貫通。」在這所醫學院就讀的一年級學生,解剖課將不使用大體。
對於不受大體解剖課的傳統制約或缺乏相關資源的新設醫學院,採用高科技替代方案,本來就合情合理,但現在就連一些傳統醫學院也開始使用數位工具來上解剖課。解剖學及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霍夫曼(Darren Hoffman)說道︰「在我來看,虛擬影像十分清晰,這是一大優勢。」他把互動式立體解剖軟體應用在愛荷華大學卡佛醫學院的課程,「這可幫助學生對人體的立體構造了然於心,如此一來,在檢查病患的腳踝時,你就知道皮膚下方有哪些構造,以及構造之間有何關聯。」
除了在教育上有其益處之外,開設無大體解剖課也幫助新設院所節約成本。設立大體實驗室需花費數百萬美元和許多空間,還必須採取符合法律規定的安全措施。雖然大體是他人捐贈,醫學院仍舊得支付整理費、維護費及最後的安葬費用。楊恩表示,在經費有限的國家裡,許多醫學院根本無法負擔這些費用。更甚者,根據2018年一項研究發現,許多國家仍面臨大體捐贈短缺的問題,只能轉而解剖無人認領的大體。
無大體解剖教育也有缺點。霍夫曼表示,學生在摸索虛擬大體時可能難以建立深度知覺,也無法看到人體自然的解剖構造差異。學生進行大體解剖時會造成情緒上、甚至哲學上的衝擊,這些衝擊也常發生於醫生在診治第一位病人時。但學生會喪失這類衝擊洗禮的機會。霍夫曼表示︰「大體解剖令人肅然起敬,你發覺人體有多麼酷、多麼複雜,領悟到地球上每一個體都是這麼神奇──自己也是如此。」不過,霍夫曼和其他人也說,實驗室並非唯一塑造學生成為醫師的方式。例如,學生可在就學初期與活生生的病患互動。
另一個有待商榷的問題是,採用數位工具學習,學生是否獲得同樣的成效?教育人員正在探討:以新科技取代舊科技,是否真的會增進而非損害學生教育的品質?如果研究結果是正面的,或許就能鼓勵更多醫學院汰舊換新。「這目前尚未成為趨勢,但躍躍欲試的醫學院不在少數,感覺好像真的改變了。」舒斯特說道。
解剖教育長久以來都固守舊風,不願求變,因此楊恩和其他人認為,開設無真實大體的解剖課,可能象徵歷史轉折點。楊恩說︰「無庸置疑,典範開始轉移,但是仍需花上好幾年。但如果你問我,接下來10年的解剖教育將會以什麼方式進行?我預測,我們不再需要大體。」
附圖:有些醫學院的解剖課已經開始使用虛擬解剖工具。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8%99%9B%E6%93%AC%E8%A7%A3%E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