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說:「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彷彿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好書就像是好朋友,且讓我介紹我最近認識的「新朋友」們!
#感謝朱敬一老師與朱宗慶老師邀請寫序,讓我搶先閱讀兩位老師精采新書
#po一本你最近買的書challenge
01. 朱敬一,《維尼、跳虎與台灣民主》(印刻)
02. 夏琳,《停下來的書店》(逗點文創結社)
03. 栩栩,《忐忑》(雙囍出版)
04. 陳思宏,《佛羅里達變形記》(鏡文學)
05. 高俊宏,《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遠足文化)
06. 鴻鴻主編,《爵士詩選》(黑眼睛文化)
07. 薛化元,《民主的浪漫之路—雷震傳》(遠流)
08.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寶瓶文化)
09. 艾莎‧威克福斯,《另類事實:關於知識和它的敵人》(春山)
10. 朱宗慶,《玩真的!朱宗慶的藝術文化必修課》(時報出版)
11. 平路,《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時報出版)
12.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衛城出版)
13. 陳柔縉,《大港的女兒》(麥田)
14.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允晨文化)
15. 七等生,《我愛黑眼珠》(印刻)
16. 張隆志主編,《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貓頭鷹出版)
17. 鄭宜農,《孤獨培養皿》(有鹿文化)
18. 凱薩琳‧瑟倫,《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經濟民主連合)
19. 張卉君、劉崇鳳,《女子山海》(大塊文化)
20. 謝凱特,《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九歌)
21. 阿尼默,《情批》(大塊文化)
22. 黃俊隆,《放下人設,人生別急著找答案:迎接人生下半場的50道練習題》(早安財經文化)
23. 吉姆‧修托,《影子戰爭》(左岸文化)
24. 曾耀慶,《玦:孿生》(蓋亞)
25. 鄭維中,《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衛城)
26. 陳宛茜,《我們不在咖啡館:作家的故事,第一手臺灣藝文觀察報導》(遠足文化)
27. 馬翊航,《山地話》(九歌)
28. 蔡素芬,《藍屋子》(聯經)
29. 若林正丈、吳密察,《台灣對話錄 1988-2020》(玉山社)
30. 英張,《採集人的野帳1》(蓋亞)
31. 瑪里亞娜‧馬祖卡托,《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重新定義市場、價值、生產者與獲利者》(時報出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Boiz Dorm男生宿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男生宿舍》Long Stories 1:奧蘭多之旅 EP2 追蹤IG: https://www.instagram.com/boiz_dorm/ 關注FB: https://www.facebook.com/BoizDormTJAC/ (訂閱Youtube頻道時可以開個鈴鐺) 斜角巷是奧蘭多環...
「佛羅里達變形記」的推薦目錄:
- 關於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鄭麗君 Facebook
- 關於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 關於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 關於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Boiz Dorm男生宿舍 Youtube
- 關於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心得] 《樓上的好人》 三部曲的副歌-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陳思宏最新力作《#佛羅里達變形記》全台熱賣中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佛羅里達變形記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佛羅里達變形記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八卦
這個月入手的書量大到需要分上下兩篇介紹,一大排含金量頗高的新書搶在新年的第一個月份和去年因疫情跳過的台北國際書展前與我們見面,這兩天又是博客來滿千送百再 88 折的會員日(發誓沒有業配但非常歡迎通路洽談增設一鍵放入購物車專區選項XD),總之現在大概是囤批好書好過年的概念,歡迎大家照例自行從下面簡單介紹中挑選自己有興趣的書寶貝們閱讀。
⠀⠀⠀⠀⠀
先來看看我們的本月選書,日前分享過一月選擇的是長居東京的義大利女作家 Laura Imai Messina 暢銷小說《#風之電話亭》,講的是一座現代人夢寐以求的「解憂電話亭」,曾經拯救了無數個「被選擇活下來」的憂傷心靈。據說日本鯨山山腳下有一座鯨山花園裡有一座電話亭,亭內有一具沒有接線的電話,只傳來各種風中的聲音。每年都有數以千計失去親友的人從日本各地前來,拿起聽筒跟另一個世界的人說話。一個是失去母親和女兒的廣播主持人佑伊,一位是失去愛妻的外科醫生毅,兩個素昧平生的路人,因為「風之電話亭」,展開了一段每個月見面、一起從東京開車到岩手大槌町打電話訴說想念的旅程。他們在這裡遇見了許多失去至親至愛的人們,聽到了各種傷痛的故事。然而,佑伊始終沒有勇氣走進電話亭裡。隨著兩人的相知相惜,毅決定向佑伊求婚,就在求婚的當晚,強烈颱風來襲,狂風暴雨中擔心電話亭會被吹毁的佑伊,獨自一人冒著風雨前往了「風之電話亭」。
⠀⠀⠀⠀⠀
同樣列入選書考量的還有三本重量級作品,一本是期待許久,以《鬼地方》一書獲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與金鼎獎的得主,陳思宏新書《#佛羅里達變形記》,在佛羅里達發酵一場酸臭青春。在病毒蔓延的 2020 年,一封遺書,邀請他們回到那該死的 1991 年夏天。六個龍年生的孩子,完美無瑕、未來明亮,在富裕家長的安排下來到佛羅里達遊學,亟欲脫離掌控的他們,青春就此崩塌墮毀。他們隨著月光搭上車逃離校園,一路南行探險卻意外發現人間淨土,一個個做回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吃藥吃糖吃雞,被放縱被性交被吸毒,蛻去美好外衣,慢慢變形。然而淨土庇護不了惡行,一發子彈射出,有人懷孕、有人死去、有人只能緊咬祕密,從此毀去。大家說好一起忘掉那個暑假,做回光鮮明亮的龍子龍女,卻發現當時十五歲的他們早已埋葬,中年的他們都活成了蛇蟻爬蟲。
⠀⠀⠀⠀⠀
另外兩本則是馬奎斯的《異鄉客》與約翰齊佛的《游泳者》。《#異鄉客》是 12 個關於流浪的故事,12 種孤獨到底的情狀,因為一個無法解釋的葬禮夢境,馬奎斯寫下這些奇異又荒謬,寫實又夢幻的故事:落魄的流亡總統、賣夢維生的婦人、被關進瘋人院的正常人、泅泳在流光中的孩童,以及血流不止的女子等,他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寫得靈動輕盈、充滿魔力;此書同時證明,馬奎斯不僅是一位實至名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更是一位最會說故事的小說家。《#游泳者》為約翰齊佛生涯代表作《短篇小說自選集》的第三部,一共收錄了 22 篇短篇小說,繼描寫婚姻破裂、郊區生活,與義大利異國風情後,本次更增添些許超現實元素,如著名短篇〈游泳者〉,一個男人在宿醉的星期天決定一路順著每戶人家的游泳池游泳回家,但他愈是往前游進,愈是想起了某些早已沉在記憶底部的東西;這裡有著齊佛小說最變幻莫測的一面,你不會知道接下來走進的,是救贖還是絕望,是情慾還是純粹的美麗。
⠀⠀⠀⠀⠀
麥田「幡」書系第十本,一部動搖國家尊嚴的事件級小說,石川達三《#活著的兵士》被半藤一利譽為夢幻名作,芥川獎、菊池寬獎得主石川達三親赴南京屠殺現場直視戰爭本質與人心異變,詳實描寫人性如何在戰爭中一步步異變。拿下首屆芥川獎後兩年,日本侵華戰爭開始,石川達三不滿時下媒體紛紛至戰場報導,卻只知一味歌功頌德,抱著「一定要交出一部完全不同的作品」、「要用自己的雙眼親自確認」的決心,以《中央公論》特派作家身分,於 1937 年 12 月前往日軍攻下的中國南京,描述所有的城鎮皆屍橫遍野,返國後不眠不休花了十天寫完 330 張稿紙。1938 年,刊載《活著的兵士》的雜誌上市翌日即被下令禁售,作者石川達三亦遭拘捕。小說描寫的「皇軍」是這樣的:砂糖不見了,兵士們一口咬定是中國伙夫幹的好事,結果一撮糖換了一條命;兵士們擄來當地女子,竟以蒐證為由剝光女子身上的衣服,最後活生生將之刺殺而死;藝妓對於自己虐殺無辜女子的事蹟反唇相譏,兵士竟反射性開槍射擊,戰場上敵我交手,蔑視敵軍生命的同時,也輕賤了自身生命的價值,活下來反而是另一齣殘酷悲劇。
⠀⠀⠀⠀⠀
另一方面,本屋大賞非虛構文學類第一名 Mikako Brady 的《#我是黃也是白還帶著一點藍》也於此時出版,擁有愛爾蘭父親與日本母親的「我」,就讀的是宛如社會縮影的前底層中學,貧富、階級、種族、LBGTQ、自我認同等多元議題,讓身處校園的每一天,都是戰爭。在無法接納與自己看法迥異之人的高牆下,恐怕只有如孩子般清明的雙眼,才能輕盈的跨越;時而針鋒相對,時而陷入苦思,該如何和立場不同及充斥歧視言語的朋友相處,多樣性、同理心、歸屬感究竟又是什麼?同時,趁機補上了日本年度作家木皿泉賺人熱淚的《#漣漪的夜晚》,敘述小國那須美在能看見櫻花與富士山的醫院病逝,享年 43 歲,她的離世宛如水滴落入湖中,微波蕩漾,擴散至家人、好友、甚至不曾謀面之人。縱使去了彼方,她所愛及愛她人的人仍繼續活著。然而,她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留給眾人的種種回憶,則以另一種永恆形式,緩緩生長。
⠀⠀⠀⠀⠀
這個月的華文文學作品亦相當值得留心,書店翻一翻便勾起莫大興趣的是張大春《#我的老台北》,他的老台北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座標,就在那兒 ── 在遼寧街 116 巷的公共電話亭旁,在漢中街博愛路的相機行外,在安和路麥田咖啡眾人作著夢的時光裡,在如今只剩片段記憶,卻難以忘懷我的老台北故事中;此書是作者繼《聆聽父親》後睽違 17 年的深情散文,交代了一代人從家族遷徙、漂離到落定,最終將台北視為家的感情。以散文回首過往的,還有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以幽默詼諧的文字回頭探視自身生命的起源,述說對已故妹妹最真摯動人的愛與思念。她的童年是廢墟裡的一場混戰,那裡蛆蟲爬壁,監護人恆常缺席;時有債主上門,珍貴的熱湯泡麵也得充當武器。記憶裡的頹敗老屋,說來全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荒謬家族故事。但雙胞胎最好了,一本書兩人看,飢餓藤條一起挨,電動關卡一起破。爸媽都在家,到爸媽都不在家,永恆是彼此的依靠。但家是什麼?永恆是什麼?直到妹妹離世,我們變成我,日子如同宇宙失衡,才知生命裡的迷宮彎彎繞繞,唯消逝逾恆。
⠀⠀⠀⠀⠀
以及謝凱特的《#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母親擔任工廠女工時,起初自覺目不識丁而不敢與人攀談,後來認了字,交到朋友,還和人合資購買文青架上的書,當小姐的時陣就看過張愛玲和三毛,是捧字細讀的文藝少女。在分輯「做小姐」中整理母親在「母親身分之外的」生活瑣事;「做母親」探討是不是真的有母性?「做人」則是繼承那些身而為人不太清晰的事情。作者毫不保留地描寫家族繼承的傷痛,勇於展現孩子任性或心虛的一面。成長過程那些細微敏感卻無以迴避的各種疼痛,透過一筆一畫地剖析自我,一次又一次重新解構與建構,嘗試去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愛與被愛的各種面向。也不能獨漏陳柏言新作《#溫州街上有什麼?》,無數作家寫過的溫州街,彷彿是一枚活化石,留存台灣文學的某些身影與地景。溫州街亦是作者的生活場,本書以溫州街為主角,通過各自獨立而又互有聯結的九篇小說,形構一幅「看不見的溫州街」畫卷。以不同角色追索啟蒙之地,探問我是誰?什麼是文學?於是溫州街不只是溫州街,本書可說是一部年輕世代的心靈史,也是一位作家以個人記憶與想像寫下文學的過去、現在與可見的未來。
⠀⠀⠀⠀⠀
再者有鍾文音《#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首次以「年紀」為主題書寫,透過光陰之筆,鑿刻黃昏之齡的驚悸與無奈,33 則短篇小說,把時間的皺褶一一掰開來,旺盛的生之慾望與衰敗,矛盾衝撞,代與代,人與人,自我的,家庭的,社會的, 記憶的溝,堆積淚水,滋潤生命,更深度從生與死描寫台灣社會切面。唯一一本詩集,是青年詩人孫得欽《#白童夜歌》,如一變形(變奏、變速)之透明容器,承納無數輕靈巧勁的詩意,而語態多所留白的不完整,卻又已然為豐沛自適的完全體。孫得欽的詩作,外觀孱弱卻隱含了強健體質,肇因其高度自省,從身體、思想到情緒,看似閒散的日常處處宛如老莊哲思,見山是山亦非山;詩人探究生命原義,體現於句式裡的力量,輕簡而穩固,像是自我啟示,備忘給今日起每一刻的良言。
⠀⠀⠀⠀⠀
還有一本相當特別的作品《#馬爾多羅之歌》,被譽為超現實主義者人手一本的暗黑指南,為 24 歲早逝奇才 Lautréamont 唯一留世之作,用謙卑卻毒辣、美得不可方物的詩歌,解放世人心中最暴虐最沉淪的那一隻野獸。此書是一部超現實的長篇散文詩,由六支歌組成,這六支歌彷若失速的列車一般在虛實彌留之際橫行,強制播映悖亂、畸形、狂妄且獵奇的世界百景,就算你摀住眼、摀住耳、摀住身體的每一個孔縫,都將被洛特雷阿蒙不容置喙地殘忍撕裂,讓那些詭譎奇想宛如一隻隻飢餓數百年的蛆蟲啃噬你的每一道神經。最後是紀實文學《#像我一樣黑:一位化身黑人的白人作家,揭露種族偏見的勇敢之旅》是1959年,美國民權運動前夕,一位白人作家,為了瞭解黑人的真實處境,做了一個至今都難以被超越的社會實驗。作者 John Howard Griffin 在南方旅行一個半月的生活省思,呈現出膚色如何成為剝奪人的權利與自由的理由,以及種族主義的思維如何殘酷地區別、隔離你我。旅程結束之後,格里芬寫下他的遭遇,並走上全國舞台,疾聲呼籲黑白雙方必須直接展開對話。因為即便民權法案已在 1964 年通過,這個國家所頌揚的價值與黑人的實際經驗之間仍有著巨大鴻溝。這是一本承載膚色歧視所引發的絕望與無助的真實日記。格里芬以一己肉身進行換位思考,揭露國家內部的矛盾、焦慮與暴力,期許終有一天,人們能屏棄外在的差異,攜手走向種族和解的未來。
⠀⠀⠀⠀⠀
⠀⠀⠀⠀⠀
⠀⠀⠀⠀⠀
(以上文字內容皆截錄自各出版社的書介。)
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八卦
你會如何想像自己的「出走」,迎風或向陽?長髮飄揚或是大步流星?
是什麼灌溉了你對遠方的想像?疫情解封後,你最想抵達的地方?
長期以台灣遊子身份在海外移動、有豐富異國經驗的 #鍾文音 與 #陳思宏,近期出書:《溝:故事未了,黃昏已來》(大田出版)將鍾文音曾經遠遊的世界版圖凝縮,以光陰之筆勾勒出一幅幅先行者的地圖;、《佛羅里達變形記》(鏡文學)故事背景在潮濕悶熱的美國南方,是陳思宏親身踏足之處。
疫情於全球鋪天蓋地的籠罩下,異地遠遊窒礙難行,Openbook邀請二位對談,從出走到放手,歸來到書寫,咫尺亦是天涯,寫作者是如何思量距離與移動?本文為對談菁華。
#文學給予眾人想像遠方的力量👇👇👇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Boiz Dorm男生宿舍 Youtube 的評價
《男生宿舍》Long Stories 1:奧蘭多之旅 EP2
追蹤IG: https://www.instagram.com/boiz_dorm/
關注FB: https://www.facebook.com/BoizDormTJAC/
(訂閱Youtube頻道時可以開個鈴鐺)
斜角巷是奧蘭多環球影城裡面最棒的部份,如果要再去一次的話,就是為了斜角巷!
主題曲:Faster Car by Loving Caliber
#男生宿舍 #奧蘭多 #斜角巷
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陳思宏最新力作《#佛羅里達變形記》全台熱賣中 - YouTube 的八卦
繼《鬼地方》後,金典獎年度百萬大獎、金鼎獎得主#陳思宏又一力作《 佛羅里達變形記 》,12/29 正式上市, 全台熱賣中 那年的佛羅里達,陽光熾烈, ... ... <看更多>
佛羅里達變形記 在 [心得] 《樓上的好人》 三部曲的副歌- 看板book 的八卦
《樓上的好人》 三部曲的副歌
作者: 陳思宏
出版社: 鏡文學
有讀: 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2022/07/blog-post.html
這大概是我近期以來看過的,最為接近「懸疑」這兩個字的小說了。
這是作者既《鬼地方》後,夏日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小說。我閱讀這三部曲小說,第一
部曲《鬼地方》是驚艷,第二部曲《佛羅里達變形記》是困惑,第三部曲,這本《樓上的
好人》,則是有著重複的微微厭膩感。我還是很願意在翻開書本後繼續閱讀下去,只是這
本小說,除了結局最後的揭露爆點外,再也無法給我太多當時閱讀《鬼地方》的驚喜。
這就像是把《鬼地方》的骨架取出,再重新添加肉體,還魂而成的小說。一樣是姐弟
,一樣是炎熱的急欲逃離的腐爛台灣鄉下小鎮,一樣是柏林,一樣是最後的道歉與自由…
…如果是單純因為《鬼地方》而想閱讀這本小說的讀者,我會建議用借閱的方式先試讀,
再來考慮要不要把所有的三部曲收完。
--------
夏日三部曲
有時候會想,這三部曲的構想,是作者的原意還是當初出版的目標?因為,儘管定義
為夏日三部曲,每一本小說之間,最共通的部分就是開頭的「夏日」這兩個字。小說中一
定會出現炎熱的意象,所有的文字敘述,都是基於台灣夏日那種炎熱汗水夾背悶濕臭味黏
稠不堪的感受,角色的情緒爆烈,都源自高溫下炙烤的厭世思緒。三本小說,都借由轉換
角色視角,切換時間軸,不斷堆疊起來的角色自白來層層推進,最後引燃,在最終章放出
大煙火。不管在敘述方式還是在架構上,這三本小說可以說是相當雷同,但在劇情上,他
們又沒什麼關聯--就是三群角色在炎熱舞台上各自演繹各自的故事。
三個故事,起點都在台灣,終點與轉變,幾乎都是在外國完成。
在《鬼地方》中,小弟在柏林得到愛,殺人,監禁,帶著轉化走回家鄉,觸動姊姊們
的心緒。
在《佛羅里達變形記》裡,最為美好、青春最盛,氣焰最囂張脆弱的青少年(小說嫌
這還不夠,必須得賦予傳統上最吉利的龍子龍女身份),被有錢的父母送去美國,轉化成
一群擁有不堪秘密的人。
在最後一部曲,這本《樓上的好人》中,姐弟的童年窗上在德國被攤開撫平,被彼此
接納、原諒,這不只是精神上的走出去,在實際的地理位置上,他們也的確是走出去了,
走離台灣,走離作者筆下我們羲之的那個炎熱充滿窒息人情的台灣鄉下。
而我感覺作者是不喜歡台灣到有點崇洋媚外的。最根源的傷害都在台灣鑄就,在外國
(尤其德國)得到撫慰。在三本書中都能找到近似的情節。
--------
好是單數。人卻是複數。
這本書的作者善於為角色貼標籤。美麗,醜陋,噁心,可憐,潑婦,聰明,愚笨……
將這些誇張的、五顏六色的標籤聖誕樹似的掛在角色身上,在緩慢推進,反復回憶的劇情
之下,製造強烈的戲劇效果。
像是姊弟三人的母親,美麗就是美麗,就算窮困,還是能依靠外貌養家活口。用苦命
,安一顆傳統的心,用刀子口,將留下來的女兒內心千刀萬剮。而身為女主角的林老師,
醜就算了,身材扁平,個性不討喜,動不動就嘔吐,起疹子,還會落下巴,以低劣不避談
骯髒的口吻講述故事,對身旁的人、事、物都施以暴虐的厭惡。以及標準+9的大弟,偷
東西,賭博,欠債,和黑道扯上關係,所有社會能貼上的混混標籤都放上去,作為對比的
小弟就斯文儒雅,以天才之姿降臨彰化小鎮,什麼都會,什麼都難不倒,最後成為一個柔
弱的、絕對的受害者。這些形象鮮明的角色,配上作者爆裂般的譬喻手法,在敘事上,創
造了獨樹一格的特色,也因此在眾多的書目裡,我依舊願意閱讀這樣的一本小說。
不過,在這本小說中,主角一家就是把《鬼地方》角色關係精簡化,再添骨肉而成。
儘管《樓上的好人》利用母親的筆記本來穿插家族的過往故事,但基本上還是和《鬼地方
》的回憶方式沒有太大的差別。反而是,在鬼地方中敦促讀者繼續翻閱,層層疊疊的爆點
故事,在《樓上的好人》中變成好人們的個人簡介。
好人們的故事彼此沒有連接感,讀者不斷地看到女主角自憐自艾,看見姐弟的沈默疏
離,但少了互相交疊、將謎團解開又逐步增加的敘事架構,就算劇情最終的煙火再劇烈,
再令人拍手,整本讀完的驚艷感還是不及《鬼地方》。
這大概是撇除重複的主角背景設定之外,我認為《樓上的好人》失策的地方。
:P
--
叫我阿姨。耶~
有讀: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readfromtheotherside
IG:https://www.instagram.com/readfromtheothersid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0.144.1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7858134.A.AF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