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照片就說虐待!那我可能被告死了!
我們應該要先搞懂這方式的用意在哪?若不懂特教老師的用意,這樣的內文,真的會影響老師的士氣!
首先我們要認清楚「重度腦性痲痺」的孩子在課堂上馬上、立即、right now 就會面臨到的問題--擺位。
何謂「擺位」?我們用最簡單直白的話語,就是把身體位置擺好,其中包含了站姿、坐姿、跪姿、趴姿、臥姿...等。
「重度腦性麻痺」面臨的問題就是「擺位」需要他人或是外力大量的協助。
🔎若沒有協助,「孩子」會遇到什麼問題呢?
1️⃣安全問題,孩子隨時會滑落椅面或是身體直接傾倒而撞傷自己,進而造成更嚴重的二次傷害。
2️⃣姿勢問題,長期身體歪斜或是不正確的身體動作,造成骨骼的變形。
3️⃣認知學習問題,身體搖搖晃晃而無法有效接收外界給予的任何訊息。
4️⃣手部操作問題,無法穩定的擺位下,身體搖搖晃晃而影響手部操作的過程及品質,進而影響小動作技巧的獲得。
5️⃣動作表現問題,無法穩定的擺位下,影響整體運用及動作表現,進而影響大動作技巧的呈現。
🔎若沒有協助,「老師」會遭遇什麼困難?
1️⃣班級經營問題,一位老師在班級同時要負責管理及教導好幾位孩子,這樣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暴露在危險當中。
2️⃣知識傳輸問題,當孩子無法有效擺位,老師整堂課須花費很多心力來維持孩子的身體動作,進而影響或是失去許多教導孩子的機會。
3️⃣職業生涯問題,若老師整天持續維持孩子身體動作,將會造成身體負擔而產生累積性的職業傷害,進而減少老師授教年限。
🔗我們能怎麼解決呢?
1️⃣孩子的能力能提升,但是孩子的能力能說提升就立即、馬上提升嗎?
2️⃣班級增加助理老師協助,但人力費用該怎麼計算?又需要由誰負擔?
3️⃣班級增加多樣式的擺位輔具,輔具各式各樣,但輔具需要依據孩子而打造,效果才會是最佳,但輔具的費用...貴啊!
當無法滿足上述三項條件時,在臨床上就是找到最簡單也是家長在生活中可以立即運用的方式,只是這樣的方式也許不好看,但這些方式對於居家環境,對於校園環境都是實用的技巧!
除非這位老師真的涉嫌虐待孩子,那就另當別論!
不然,在特教的教學領域裡,不要看圖說故事,很多臨床手法的背後都有它的原因跟道理存在。
何謂特教生 在 王婉諭 Facebook 八卦
這週三,我和團隊夥伴起了個大早,到南投埔里參訪 陳綢兒少家園 和草屯療養院。
2012 年成立的陳綢兒少家園,目前約安置 30 個孩子。來到這邊的孩子,背後可能都有許多令人心酸的故事,孩子來到這邊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依《少事法》被安排安置輔導,或是因《兒少權法》中,不適宜在家內安養或逃家、無依、或是原生家庭已喪失照顧功能。
陳綢家園,就成了他們另一個遮風避雨的家。
這裡沒有圍牆、沒有大門,距離市區約需要 30 分鐘的車程,與想像中的兒少機構有些不同。一到陳綢家園,高齡 90 歲的陳綢阿嬤與這裡的生輔員、社工們,就熱情地來迎接我們。
陳綢阿嬤說,之所以成立這樣的機構,是因為她相信,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壞孩子,作為有能力的大人,她希望能為這些孩子多做些什麼。這些孩子可能在原生家庭受到了不好的對待,或是根本沒有體會過何謂家庭溫暖,因此,透過這第二個家,來培養孩子們自我管理、照顧,與他人互動、交際的能力,甚至也教導他們工作技能,希望未來能夠幫助他們自立、重新回到家庭或是社會中。
這裡的家園老師,除了師長的身份外,更扮演了家長的角色,協助孩子們的生活照顧、健康管理、出入接送、生活陪伴等。先前曾邀請來到「今婉諭見你」節目對談的文國士,也是這裡的生活輔導老師。
由於孩子們過去可能在原生家庭中,缺乏父母的照顧、教導,也因此並不知道外面世界的「運作規則」,不知道何謂對錯、何謂犯法,甚至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這些孩子們也一無所知。來到安置機構後,若只是把孩子們「關」起來、要求他們按表操課,雖看似安然,但等時間到了,該有的能力還是沒有具備,孩子離開之後,仍很難有所改變。
因此,陳綢兒少家園的老師們,便以相對開放的方式讓孩子生活在這裡,最重要的是,允許孩子們「犯錯」,唯有看見錯誤,才有機會導正。
在和生輔員的座談中,他們也和我分享了許多實際面臨的困境。目前台灣有許多機構卻都建置在相對偏遠的地區,南投就有 4 個兒少機構,這邊承接了許多外縣市的孩子,在經費、資源都相對缺乏的狀況下,機構的設立也會相對排擠到原有的特教與社區資源,導致機構和周遭社區及地方政府的關係非常緊張。
另外,生輔員也面臨到極大的考驗。其實生活輔導的工作,並不只是盯著孩子上課、睡覺、吃飯而已,更重要的是建立與孩子間的信任關係,這並不容易,更是隨時需要待命的工作。目前的生輔員,大多都是剛畢業的學生或是中高齡工作者,呈現兩極化的現象,加上生輔員的工資普遍較低、工作壓力極大,兩年大概就是一個離開的門檻。
目前陳綢兒少家園多數的運作資金都是自籌,過去幾年依靠社區的支持,都還能勉強支應,但是這一兩年就慢慢開始出現赤字,只能透過一些固定支持的民眾提供實用的物資、日用品等。
安置機構的募款更加艱辛,因為這些孩子相對起來並不那麼討喜、可愛,但這裡仍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實替代性照顧的議題在台灣一直面臨不同層面的困境,過去我曾在質詢時針對評鑑制度的設計提出質疑,也要求社家署針對涉及違法案件的機構進行裁罰或處置,然而這並不代表所有的機構都是有問題的。透過資料和意見搜集的過程,讓我更關注這個問題。
面對全球「去機構化」的浪潮,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在符合CRC和相關審查性意見的框架下,找到實務和法規之間的平衡,在資源的有限分配下,一起守護兒少的權益。
遠在南投埔里的陳綢兒少家園,承接了來自台灣各地的孩子們,為他們建造第二個家,撫平滿身的傷,找回原生家庭中缺乏的教育與愛,讓他們未來能夠回到社會中,找到能夠重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方式。
何謂特教生 在 台中市議員何敏誠 Facebook 八卦
【堅持文高十八設置特教學校】
在二十多年前,台灣特殊教育資源不足,家中有身心障礙或自閉症的小朋友常讓家長不知所措、身心俱疲,甚至自責懷疑。當時的舊臺中市區並沒有專門特殊教育學校,家裡有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就必須遠送至彰化就學或者自行在家中照料;有些學校雖然附有特教班,但僅僅一、二個班級,學校本身也並非真正專業,特殊學童遭到霸凌的事件也不時出現。
敏誠因經常接觸如慈光及慈馨育幼院、創世基金會等弱勢團體,自己目前也擔任臺中市身心障礙協會顧問,因此對於特殊教育需求及其家庭並不陌生,這些經驗也讓敏誠更懂何謂將心比心。...
See More
何謂特教生 在 【特教生與融合教育】EP1何謂特殊?什麼是特殊 ... - YouTube 的八卦
特殊教育 需求包含了「身心障礙」和「資賦優異」。當老師在教學現場觀察到孩子在課業學習、人際互動或情緒表達上,似乎有點狀況時,除了積極地理解孩子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