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屠房 不再設防】
非洲豬瘟疫情在中國失控,毒臨城下,若病毒感染本地豬隻,積弱的本地豬業隨時全軍覆沒。為應對危機,港府在6月實施「日日清」政策,即中國輸港豬隻不在屠房「留過夜」,減少交叉感染機會。
那麼「日日清」是否能堵截豬瘟病毒襲港?政府沒有正面說明,只宣傳「豬瘟病毒不會傳人」,暗示措施無阻止病毒輸入。但比起把豬瘟病毒吃下肚更令人憂慮的是,「日日清」其實減少了本地獸醫在屠房檢疫的時間;政府為保護國企利益,不想中國豬隻在售出前病發,不惜自毀防疫長城,隨時醞釀另一場疫症在港爆發。
--檢疫的第一防線-上水屠房--
現時中國活豬抵港後第一站為上水屠房,亦是豬瘟病毒在港的第一個著陸點,可以理解上水屠房是最需要嚴防病毒散播的環節。若上水屠房的防疫和消毒做得不好,豬瘟及其他可感染人的病毒可隨著運豬車和屠房工人散播到各處。
香港政府與豬肉入口商(主要是國企華潤旗下的五豐行)商討後,實施屠房「日日清」,每天運到屠房的活豬,會在24小時內屠宰、清空豬欄並消毒,聲稱減低活豬在屠房感染的機會、亦「避免發現受感染活豬後而要關閉整個屠房」【註1】。
--為照顧國企利益 第一防線自我崩潰--
「日日清」區隔了不同日子運到屠房的活豬,減低了不同批次活豬互相感染的機會,即使有活豬在中國感染了病毒,最多只影響同一批次的有限數量活豬,局限了屠房內受污染的豬欄的數目,令屠房未受污染的地方能繼續運作。換句話說,「日日清」重點在於減低染病豬隻內逗留時間及病發機會,繼而避免關閉屠房影響國企旗下五豐行的利益,而非堵截病毒進入香港散播。
但從生物安全(biosecurity)角度看,第一道防線自我崩潰,讓病毒長驅直入,極為愚蠢。
--「日日清」反協助病毒擴散--
那麼「日日清」如何實質地影響檢疫?現時,活豬的檢疫方式非常依賴肉眼觀察病徵,只有少量的抽查樣本會送到漁護署進行更詳細的化驗,化驗結果出爐前,有問題的豬肉已流出市面。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資料【註2】,非洲豬瘟的潛伏期一般為2至19日,當受感染的活豬仍處於潛伏期中未出現病徵時,屠房的食環署衛生督察和漁農署駐屠房的獸醫難以察覺活豬是否帶有病毒,檢疫時間再縮短,成功找出病豬就更加困難。有研究更顯示,受感染的活豬在出現病徵前,病毒已經存在於不同的體液當中【註3】,這些帶有病毒的體液有可能感染同一批次中其他的豬隻。這些受感染豬隻,會否進一步感染本地豬隻?極有可能。
簡而言之,「日日清」縮短了豬隻停留時間,使獸醫在把豬隻「驗清驗楚」前,已將豬肉推出市場,猶如將懷疑有高度傳染病的病人提早趕出醫院,讓病毒在社區散播。
--隔離檢疫是基本功--
當香港還在實施「日日清」的「虛招」時,外國應對豬瘟的手法是隔離病毒(quarantine)。例如歐盟建議農場對進口食用活豬進行30日的隔離檢疫,目的正正就是避免處於潛伏期的病豬流入市場【註4】,但港府卻透過「日日清」將潛在的「生化炸彈」送往香港各區。病毒有可能在屠房的工作人員、工具、或車輛擴散到本地豬場,令病毒有機會在本地豬場中爆發,所以「日日清」政策不但沒有阻截病毒入侵,反而是摧毀僅餘防疫措施的效用。
一言以蔽之,「日日清」就是「眼不見為乾淨」,將衛生風險和食物安全風險100%轉嫁至市民身上。從防疫的角度而言,是個徹底失敗的政策,但政府卻成功地將豬隻病發前推出市面,讓市民以為非洲豬瘟已經受控。
--豬瘟不會傳人,可放心食用?--
政府多番宣傳「豬瘟不會傳人,可放心食用」。的確,現時的公共衛生學研究無證據顯示非洲豬瘟能夠傳人,但這不代表市民就可掉以輕心,尤其是政府實施「日日清」戳破檢疫防線後。切記,我們要預防的,不會只是非洲豬瘟病毒。
衛生防疫措施的成功要素,是要比疾病演變得更快,所以,現時全球的防疫重點是要令防疫系統有能力應付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而新興傳染病往往是由動物的疾病跳越物種屏障(species barrier)感染人類,即「人畜共通傳染病」(zoonoses)。2009年影響香港、逾20,000人感染、造成15人死亡的豬流感病毒就是其中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
--中門大開 或醞釀下一場疫症--
未來還有什麼能透過豬傳人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我們不知道,但隨著全球暖化及畜牧業工業化,這個風險日益增加。2012年,中國發現了一種「豬三角冠狀病毒」(Porcine deltacoronvirus),2014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豬場爆發,雖然暫未有人類感染個案,但科學家已因「豬三角冠狀病毒」與引起沙士(SARS)以及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 的冠狀病毒極為相似,而非常憂慮【註5】。
若果有天「豬三角冠狀病毒」不幸變種,成功跨越物種屏障由豬傳人,會不會是另一場沙士疫症?這個「眼不見為乾淨」、只照顧國企華潤旗下五豐行的利益,無視本地豬農和市民安全的「日日清」政策,只會增加防疫缺口,讓不知名的病毒入侵香港。
--我們可以怎麼辦?--
本地活豬檢疫最大的弱點在於沒有對進口活豬進行隔離檢疫和缺乏有效的快速檢測技術。政府可參照歐盟國家的做法,對進口食用活豬進行隔離檢疫,以阻止已經感染但處於潛伏期的活豬流入市面。另一方面,政府應該研究引入快速,甚至是高通量 (high throughput)測試,增加抽查的密度和加快檢測的速度,避免處於潛伏期的病豬流入市面,這意味著政府需要調撥資源購買儀器和培訓人才,加強本港應付將來可能出現的能感染人類的豬隻致病原。
然而,可以預期活豬供應商將會極力反對任何加強的隔離檢疫措施,而若果民間缺乏對眼前危機的認知及施加壓力,政府很大機會會在(國企)利益和減低公共衛生風險兩者之間,選擇前者。
------
註1:屠房「日日清」以防非洲豬瘟傳播. 2019年7月.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安全中心; [accessed 2019 Sep 23]. https://www.cfs.gov.hk/tc_chi/multimedia/multimedia_pub/multimedia_pub_fsf_156_04.html
註2:OIE Technical Disease Card - African Swine Fever - Aetiology, Epidemiology,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ferences. 2019 Jun. OIE - 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accessed 2019 Sep 20]. https://www.oie.int › fileadmin › Home › eng › docs › pdf › Disease_cards
註3:Guianat CG, Reis AL, Netherton CL, Goatley L, Pfeiffer DU, Dixon L. 2014. Dynamic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Shedding and Excretion in Domestic Pigs Infected by Intramuscular Inoculation and Contact Transmission. Vet Res. 45(1):93.
註4:Jurado C, Martinez -Aciles M, Torre ADL, Stukeji, M, de Cardvlha Ferreira HC, Cerioll M, Sanchez-Vizacino JM, Bellini S. 2018. Relevant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African Swine Fever in the European Union Domestic Pig Sector. Front Vet Sci. 5:77.
註5:New pig virus found to be a potential threat to humans. MAY 14, 2018. Medical Press [accessed 2019 Sep 30]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18-05-pig-virus-potential-threat-humans.html
#食安研究
#非洲豬瘟
#日日清
---
💰月捐撐起本研 單次捐款支持亦可以!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新設本研 Telegram Channel 立即追蹤! https://t.me/liberinfo
人畜共通傳染病pdf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八卦
【二十一世紀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穩定的威脅-\-\新興傳染病】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李原地主任)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即武漢肺炎)快速蔓延,自上月(12月20日)由中國武漢爆發後,短短1個月中國已從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四川、香港、澳門等遍地開花。病毒不僅傳播到境外的泰國、日本、韓國、澳洲、台灣,都有確診病例,並已跨越亞洲,歐美多國也先後宣布確診個案。
而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率及致死率雖比SARS低,但基因序列顯示,其應已存在野外一段時間,經過數度突變,毒性調整,比快閃的SARS更有機會在人體身上存活,發展成有效的「新興傳染疾病」,像流感一樣年年來,防疫恐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資料來源: (報導者)【「2019新型冠狀病毒」恐不會像SARS快閃,有潛力發展成有效的新興傳染病】: http://bit.ly/37VkwcT )
過去傳染病曾多次改變人類歷史,傳染性疾病是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最多的病因之一,隨著科技醫學的進步、大大改善環境衛生、衛生教育的普及,和普遍營養狀況的改良,使得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已大大的減低。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十世紀末指出在進入21世紀的國際公共衛生議題,傳染病將再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隨著人類生活型態改變,全球氣候變遷改變傳染性疾病的傳染途徑與分布的區域;病毒與致病性微生物不斷適應、變異,使得各種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及再浮現傳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不斷發生。
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出現的原因,可歸為下列六大類 :
1.生態改變與農業發展
2.人類行為及人口學的改變
3.國際間旅遊及貿易頻繁
4.科技技術及工業的發展
5.微生物的適應
6.改變公共衛生措施的瓦解及設施的缺乏
■1980年代,【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出現,成為二十世紀黑死病,衝擊專家學者重新重視這些新興傳染病可能對人類帶來的影響。
■2003年出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醫院內感染的案例已成為國際上重大威脅健康之新興傳染病,使得社區的防治工作益顯重要。
■2012年爆發【中東冠狀病毒呼吸道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及2015年南韓中東冠狀病毒呼吸道症候群疫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全球確診個案大多皆有中東旅遊、居住史,可能因接觸或吸入患病駱駝之飛沫或分泌物或醫院內密切接觸感染。傳播快速主要是由於交通便利世界距離的縮短的緣故,全球性旅遊或貿易洽商,皆可一天之內到達目的地,遷移與旅遊的人數正極速增加,食物與動物的進出口數量也大量增加,傳染病的傳播速度也跟著加快。
■2015年國際上所發現【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疫情,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亞洲地區包括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印尼曾檢出茲卡病毒感染症國家,2016年1月疾管署公布國內首例泰籍男性境外確認案件。該疾病亦可能與新生兒小頭畸形症(Microcephaly)有關,為進一步監控防治該病毒感染之發生,以維護國人健康安全,疾管署將依相關規定,將茲卡病毒感染症列入我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應於24小時內通報。
由於疾病型態逐漸改變,新型傳染病不斷發生,而且再加上本土型傳染病亦蠢蠢欲動,使得傳染病工作一直是台灣衛生主管機構重點工作之一。在台灣,感染科醫師主要負責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臨床診治,但基層的醫師才是第一線直接面對病人尖兵,醫師接觸病人如發現疑似個案,應於及時通報衛生局或疾管署。
「疾病管制署目前台灣地區防治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的策略」有:宣傳染病的導與疫情監控系統、加強危機管理、檢驗研究的應用、人才培育與訓練、國內外合作、與生物材料的儲存與研發。也利用這個研討會,讓能臨床醫療工作者更了解相關疾病並提高警覺性,一起努力,共同防治傳染病,以維護國人健康。(資料來源: (台灣醫學會)二十一世紀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穩定的威脅-\-\新興傳染病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李原地主任): http://bit.ly/2RRvWIX )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報導者 The Reporter)【「2019新型冠狀病毒」恐不會像SARS快閃,有潛力發展成有效的新興傳染病】: http://bit.ly/37VkwcT
∎(臺灣醫學會)二十一世紀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穩定的威脅-\-\新興傳染病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李原地主任): http://bit.ly/2RRvWIX
➤➤照片
資料作者: 國泰醫療財團法人-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 - 感染管制科 黃淑婷【新興傳染病防治】
檔案來源:新竹市衛生局【新興傳染病防治】http://bit.ly/397SBG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新興傳染病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 #李原地 #2019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武漢肺炎 #國際公共衛生議題 #新興傳染病 #再浮現傳染病 #愛滋病 #AID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 #中東冠狀病毒呼吸道症候群 #MERS-CoV #茲卡病毒感染症 #Zika virus infection
#生態改變與農業發展
#人類行為及人口學的改變
#國際間旅遊及貿易頻繁
#科技技術及工業的發展
#微生物的適應
#改變公共衛生措施的瓦解及設施的缺乏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台灣醫學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
#2019COVID19
#2019COVID19Academic
人畜共通傳染病pdf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八卦
【二十一世紀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穩定的威脅--新興傳染病】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李原地主任)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即武漢肺炎)快速蔓延,自上月(12月20日)由中國武漢爆發後,短短1個月中國已從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四川、香港、澳門等遍地開花。病毒不僅傳播到境外的泰國、日本、韓國、澳洲、台灣,都有確診病例,並已跨越亞洲,歐美多國也先後宣布確診個案。
而2019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率及致死率雖比SARS低,但基因序列顯示,其應已存在野外一段時間,經過數度突變,毒性調整,比快閃的SARS更有機會在人體身上存活,發展成有效的「新興傳染疾病」,像流感一樣年年來,防疫恐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資料來源: (報導者)【「2019新型冠狀病毒」恐不會像SARS快閃,有潛力發展成有效的新興傳染病】: http://bit.ly/37VkwcT )
過去傳染病曾多次改變人類歷史,傳染性疾病是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最多的病因之一,隨著科技醫學的進步、大大改善環境衛生、衛生教育的普及,和普遍營養狀況的改良,使得傳染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已大大的減低。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十世紀末指出在進入21世紀的國際公共衛生議題,傳染病將再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最重要疾病之一,隨著人類生活型態改變,全球氣候變遷改變傳染性疾病的傳染途徑與分布的區域;病毒與致病性微生物不斷適應、變異,使得各種新興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及再浮現傳染病(Re-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不斷發生。
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出現的原因,可歸為下列六大類 :
1.生態改變與農業發展
2.人類行為及人口學的改變
3.國際間旅遊及貿易頻繁
4.科技技術及工業的發展
5.微生物的適應
6.改變公共衛生措施的瓦解及設施的缺乏
■1980年代,【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出現,成為二十世紀黑死病,衝擊專家學者重新重視這些新興傳染病可能對人類帶來的影響。
■2003年出現【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醫院內感染的案例已成為國際上重大威脅健康之新興傳染病,使得社區的防治工作益顯重要。
■2012年爆發【中東冠狀病毒呼吸道症候群】(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及2015年南韓中東冠狀病毒呼吸道症候群疫情。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全球確診個案大多皆有中東旅遊、居住史,可能因接觸或吸入患病駱駝之飛沫或分泌物或醫院內密切接觸感染。傳播快速主要是由於交通便利世界距離的縮短的緣故,全球性旅遊或貿易洽商,皆可一天之內到達目的地,遷移與旅遊的人數正極速增加,食物與動物的進出口數量也大量增加,傳染病的傳播速度也跟著加快。
■2015年國際上所發現【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疫情,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亞洲地區包括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印尼曾檢出茲卡病毒感染症國家,2016年1月疾管署公布國內首例泰籍男性境外確認案件。該疾病亦可能與新生兒小頭畸形症(Microcephaly)有關,為進一步監控防治該病毒感染之發生,以維護國人健康安全,疾管署將依相關規定,將茲卡病毒感染症列入我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應於24小時內通報。
由於疾病型態逐漸改變,新型傳染病不斷發生,而且再加上本土型傳染病亦蠢蠢欲動,使得傳染病工作一直是台灣衛生主管機構重點工作之一。在台灣,感染科醫師主要負責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臨床診治,但基層的醫師才是第一線直接面對病人尖兵,醫師接觸病人如發現疑似個案,應於及時通報衛生局或疾管署。
「疾病管制署目前台灣地區防治新興及再浮現傳染病的策略」有:宣傳染病的導與疫情監控系統、加強危機管理、檢驗研究的應用、人才培育與訓練、國內外合作、與生物材料的儲存與研發。也利用這個研討會,讓能臨床醫療工作者更了解相關疾病並提高警覺性,一起努力,共同防治傳染病,以維護國人健康。(資料來源: (台灣醫學會)二十一世紀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穩定的威脅--新興傳染病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李原地主任): http://bit.ly/2RRvWIX )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報導者 The Reporter)【「2019新型冠狀病毒」恐不會像SARS快閃,有潛力發展成有效的新興傳染病】: http://bit.ly/37VkwcT
∎(臺灣醫學會)二十一世紀對人類健康和全球穩定的威脅--新興傳染病 --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李原地主任): http://bit.ly/2RRvWIX
➤➤照片
資料作者: 國泰醫療財團法人-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 - 感染管制科 黃淑婷【新興傳染病防治】
檔案來源:新竹市衛生局【新興傳染病防治】http://bit.ly/397SBG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3. 【國衛院論壇2019年度議題】簡介
➤http://bit.ly/2MtCqgA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新興傳染病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 #李原地 #2019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武漢肺炎 #國際公共衛生議題 #新興傳染病 #再浮現傳染病 #愛滋病 #AID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 #中東冠狀病毒呼吸道症候群 #MERS-CoV #茲卡病毒感染症 #Zika virus infection
#生態改變與農業發展
#人類行為及人口學的改變
#國際間旅遊及貿易頻繁
#科技技術及工業的發展
#微生物的適應
#改變公共衛生措施的瓦解及設施的缺乏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疾病管制署 /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台灣醫學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感染科
#2019COVID19
#2019COVID19Academic
人畜共通傳染病pdf 在 第七章人畜共通傳染疾病 的相關結果
本章簡述較常發生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以供參考。依其病源性,可分為病毒. 性疾病、立克次體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原生蟲性疾病、 ... ... <看更多>
人畜共通傳染病pdf 在 人畜共通傳染病介紹與防治 - 雲林縣政府 的相關結果
人畜共通傳染病 介紹. 1. 狂犬病(Rabies):病毒性疾病. 2. 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細菌性疾病. 3. 漢他病毒(Hantavirus):病毒性疾病. ... <看更多>
人畜共通傳染病pdf 在 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A Clinical Guide to Zoonoses 的相關結果
人畜共通傳染病 臨床指引. A Clinical Guide to Zoonoses. 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 台灣醫院感染管制學會. 編印.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