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台灣沒救的反對黨,我都不知道要說什麼了,不過這個英國人還有得說。。。看看別的國家多糟糕再來批評好嗎?是要學他們防疫防到每天沒有數萬人也有數千人確診,還是要學他們封城,還是要學他們經濟一敗塗地?
《批評台灣政府的苦戰》
By Phil Smith
我越來越為台灣的在野黨感到悲傷,他們每天都向政府提出批評,但卻只讓自己顯得小氣和愚蠢。
他們大多數的攻擊,其實都只突顯出台灣總統和她的團隊表現其實是很出色的。就全球標準來看,甚至與世界其他地方正在發生的情況相較,台灣對 Covid 病毒的控制,期間維持經濟運作甚至表現良好,令人驚艷。
過去兩年我住在台灣,疫情期間不斷收到來自英國親友的消息,告訴我那裡的一切有多糟糕。英國是 G7 發達國家,有完全成熟的民主,人口是台灣的三倍。相比之下,台灣是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甚至沒有得到聯合國的承認。
然而全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排行榜,台灣排名第25位,英國第37位,美國第15位。不必懷疑,在考慮大小和人口的情況下,台灣在經濟表現方面已經與一些世界大國並駕齊驅。
如果你以這個想法為出發點,並考慮到台灣面臨來自境外的政治壓力,那會讓英美等國感到驚恐。然而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現,卻是如此令人驚艷。
沒錯,凡事總有批評的空間。但看看英國,過去一年來油電價格飆升,超市架上因為脫歐和Covid空空如也,醫院人滿為患,加稅勢在必行,運送到加油站的汽油開始配給。至於媒體的主要話題之一,是幾個月後會不會有足夠的玩具和食物來慶祝聖誕節。
我出生的國家和其現在的處境令人震驚,我一想到就幾乎要掉眼淚了,這些都是政府的錯。
所以當我聽說台灣反對黨要求,“我們應該像其他國家一樣”時,不論他們指的是 Covid、疫苗或經濟,我認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從各方面看來,其他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都犯了錯誤,在這個正在慢慢變得瘋狂並越來越動盪的世界上,台灣是一個穩定的堡壘。
因此當反對黨抱怨、咆哮和跺腳時,請對他們表示同情,因為他們真的沒有什麼具體的批評,他們一定感覺到非常沮喪。
這有點像告訴達文西,他在畫《蒙娜麗莎》時,眼神畫得不太對。
Tinkerty Tonk...掰掰
原文在此
https://daysmumbai.blogspot.com/2021/09/the-uphill-battle-to-critizise-taiwan.html?m=1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萬的網紅Spark Liang 张开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9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5.4%” “2018國內生產總值高達3472億美元” “人均生產總值高達1萬零7百美元“ 這些句子是我們常在新聞或收音機聽到的 但是我們真的了解國內生產總值代表什麼嗎? 它對我們的經濟會帶來什麼影響? 它的成長與下跌會對國家帶來什麼? 它對國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聯呢...
人均gdp計算 在 Cheap Facebook 八卦
文非常長 警告!
--
告誡? 你以為你是誰?
有付錢給我 還是我有義務幫你們補習?
我做一部影片只有四天的時間
我能做的就是收集資料
你要做100%完整的影片
歡迎你開一個頻道
用半年的時間收集資料跑遍海內外
再用半年時間做影片
然後一年出一部影片
看看有沒有市場
這種結果就是曲高和寡 自爽而已 懂?
雙方找一個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連這都不懂 就是古代那種窮書生
整天哀哀叫 我懂這麼多
世界上都對不起我
為什麼隔壁那個寫小說的喜憨 賺這麼多錢
去檢討觀眾都是智障白癡
看他的小說 不買我的詩
說真的 這種人領22K 還嫌太多
蝙蝠的影片我已經說過了
資料來源是國外的教授
3R跟國外愛丁堡大學的教授說法有出入
3R提出質疑很好 我也很謝謝他
也心虛受教 但你用告誡是三小?
你以為你是誰? 學術本來就是討論出來的
一句話就說你對 人家錯?
阿不就很強 課本教科書都會錯了
是在大驚小怪三小的?
重點是能不能 有沒有錯誤勘誤的空間
講人均GDP 你是農場文看太多了是不是
會信宋朝80%GDP
一百年前的GDP都很難計算了
還計算到1000年前的GDP 幣值 還有各種資料都不全
是記錄三小?
--
上面是我的回覆
很像我超過30萬訂閱之後
就走上了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出來吹喇叭
那個Cheap 都亂講三小的
我相信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袁騰飛 呂捷這種專業的老師 也被黑到不成人形
說什麼不專業 亂講
很好啊 你們就去聽學術研討會最好
免費報名 還可以領便當
我怕普通大學歷史系講堂你還嫌不夠專業
拿史記當參考資料
你可能會說 史記說 劉邦是他媽和龍人獸交生出來的欸
cheap你怎麼會信這種東西啊 不專業!
我絕對承認東西有可能講錯
但我也不可能刪留言 甚至我會把我講錯的置頂
我做一部影片 只有3~4天
中間文案->找資料->審稿->配音->分鏡->影片插圖->製作->音樂..
一天工作16小時以上
然後一年365天 日復一日 沒有休息
你覺得一般人搞得出來嗎?
我沒裝可憐 因為確實賺很多錢
這是應得的
說真的要不是我天生神力 對歷史有愛
加上是一個瘋狂工作的惡魔
還有youtube給了不錯的分潤
與一些業配廠商賞臉
一般人絕對搞不出來
(3/1開始我多了一位插畫家幫我)
我已經在收集資料上面 盡可能的嚴謹
有書看書 不看農場文 有英文資料看英文
一直以來也都有人幫我double check
就是那位江西的中國人 遊俠佐羅
我們因為近代史問題 也曾經吵到不可開交
但問題就是只有三到四天
最後說說病毒的影片
裡面錯的我都有勘誤在置頂
這個影片很受歡迎
有xx博物館、xx醫院(以上都是公立的)
還xx診所 然後很多醫生 寫信來說
影片做得很好 希望可以放在他們單位
我不認為一定要做出100%
正確的影片才能放出去
我這裡不是學術研討會
我的目的只啟發大家 讓大家對歷史有興趣
或是用簡單的語言 講很困難的東西
即使是學術研討會
某某大教授花了十年研究
也會被別的教授打臉 質疑
阿我是一個只有三天製作時間的youtube頻道
你是在靠北什麼啦
對啦 我本來就是8+9實況主出身的
老觀眾都知道 我脾氣本來就很火爆
三小 靠北 都只是口頭禪
人物設定一開始就是8+9了
只是這一年實在太忙 加上真的老了
變成禮貌cheap而已
這種質疑的聲音一直都會有
但我會一直貼出來
繼續這種長篇系列
文打這麼長 看完的請簽到
這麼長的文 有人認真看ㄇ
人均gdp計算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隨緣家書🌍】Patreon的網友建議這篇文章完全Public,供多些朋友思考。
「應該移民嗎?」——真正的答案,在這裏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有非常複雜的答案。在過去十年,每次都想長篇大論的答,總是被斷章取義。也難怪,本來在太平盛世,稍具思考型答案已經顯得很離地,但在此情此景的新香港,朋輩間,坦白說,沒有人不在想這問題。但與此同時,也沒有人不在尋找「是」與「非」之外的答案。
因為,大家經過過去一年,都成長了。都知道香港的出路,只有在重重矛盾、悖論、衝突中,跌跌撞撞地尋找。
我真心的答案是:this is not a question。非黑即白的「移民」概念,早已在冷戰結束時,已一併終結,正如中美就算出現新冷戰,也不會有一道圍牆,而是全新型態、互為表裏的衝突。不少人提起「移民」,往往有出於情緒的反應,就是因為假定了一種either / or 的對立。
從前,或許是的。但現在,還是嗎?
我們不妨先梳理提起「移民」,往往出現的對立式dichotomized情緒:
1A. 假如移居別處,就等於放棄我城,促進換血,這是不負責任。
1B. 假如留守我城,但君子不立危牆,連累人犧牲得毫無價值,同樣不負責任。
2A. 假如移到他方,天天圍爐取暖,只會成為蝗蟲,成為別人的排外對象。
2B. 假如移到他方,成了由內至外的美國人、英國人,豈非數典忘祖。
3A. 假如離開香港,沒有了熟悉的土地承載,再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3B. 假如留在香港,換血急速進行,社會大手術,同樣不會有香港身份認同。
4A. 假如到了海外,找不到和現有待遇同級的工作,就是二等公民,代表無能。
4B. 假如到了海外,只靠私人儲蓄過世,那是階級特權,是為自私……
「移民」的偽對立:住這裏Vs住那裏,融合Vs排外,上流Vs下流
凡此種種,一堆負能量。但這些對立,從來都是偽對立來的。
1. 在過去一年運動,明顯有大量工作,都是海外香港人積極參與的:捐款,文宣,後勤,乃至專門回來,反映他們始終心繫香港,港人對他們,不應有事鍾無艷;某程度上,國安法甚至也是要專門打擊他們,從現在通緝美籍港人Samuel Chu,即可見一斑。同理,生活在香港的不少人,其實早已「精神移民」,只在乎物質層,卻也不見得可以有何貢獻,則大可無事夏迎春。在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有不少工作,即使不談政治,也100%肯定海外比香港適合,例如教育、文化、藝術、創作、創科等,都必須無邊界的創作力,才能成功;而通過互聯網和社區網絡,即使身處海外,影響也依然能輻射本地,甚至更能輻射本地。
就像疫情期間的教學,甚至香港、紐約還是剛果,又有何分別?而且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不少家長都覺得此刻的香港,不可能是理想地方:只要問有多少表面上支持政府的「藍絲」,讓孩子在非海外學校、非國際學校、非直資、非IB的本地學校接受教育,就是最好的指標。但另一類工作,卻是必須在地才能見效,例如社工、醫護、工程、本土經濟等,他們令香港人活得體面、尊嚴,同樣有時代選中的機遇。台灣民進黨創黨時的金主們,大都在戒嚴時代白手起家,對台灣自然有貢獻;猶太人保存血脈的大腦,二戰時都在美國,自然也對手足有貢獻。貢獻不在身在何方,而在心在何方。
2. 假如「移民」的定義,就是昔日的唐人街,時光停滯,與外界隔絕,連當地語言文化也不懂,自然非常糟糕,也值得被排斥;等而下之的酷愛炫富,乃至反客為主影響當地核心價值,更是大忌。至於昔日不少二、三代移民,以和母體割裂為榮,滿口比本地人更造作的口音,同樣叫人吃不消。但香港人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全球化時代出現後,不少到了海外的香港人,都奉行「engagement」策略,一方面積極融入當地圈子,另一方面在當地建立的社會資本,能對香港有幫助,例如進入當地經濟高端層,或把香港文化融入當地、自成fusion,都是功德無量,兩者兼顧得如魚得水,因為認同從來不是排他性的。這完全不涉及政治,但也是「國際線」的真諦。同一道理,留在香港的,同樣可以建構本地國際網絡,單是一間重慶大廈,就是由下而上國際線的寶庫。
3. 甚麼是「香港身份認同」,自然每人都有不同定義。林鄭月娥、李柱銘、梁天琦的定義,就全不一樣,但都會存在,就算是2020年的林鄭月娥,也不會說自己不是香港人吧。所以無論怎樣定義,香港身份認同從來都是外向型的,是很有效的大熔爐,信奉的是公平競爭、相信法治但靈活變通、專業精神而超然政治、東西文化共融、不依靠被規劃而相信由下而上,屬於典型的港口身份:例如梁天琦、羅冠聰也是新移民港人,南亞裔Jeffrey Andrews是土生土長港人,猶太人盛智文也是歸化港人。假如說離開了香港,就再也沒有身份認同,那怎解釋在過去一年,不少海外港人二代、甚至不懂地道廣東話,就像剛談及的美籍港人Samuel Chu,也完全被connected?特別是互聯網時代,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昔日理論,顛覆了上世紀對地緣政治的想像,本身就是一種加速劑。且看今天香港青年認為與英國同齡港人屬同一社群,還是感覺隔壁藍絲長老更似同一屋簷下?
4. 說到海外的生活、工作,這從來不應使用香港的同一基準:人不應該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在這層面,處於不同崗位的香港人,完全可以發揮2+2=5的作用。香港人的資產相當豐厚,能力也高,人均GDP接近五萬美元,甚至高於不少人的移民目標德國、加拿大、日本;總GDP的規模,也可比愛爾蘭、馬來西亞、以色列,而且還未計算海外港人在內。
在全球化時代,香港人毋需大規模聚居在某一地方,也可以結成互助經濟體:英國港人可以支持住在台灣的黃秋生拍電影;台灣港人可以建立網上教室教美國港人中文;美國港人可以請被打壓失去工作的本地港人當freelance designers、editors;本地港人則可以從英國網購當地港人製作的日用品……李嘉誠在英國建「香港城」,固然是由上而下的例子;無數可以出現的虛擬香港村,則是由下而上的例子。香港百年前起家之時,華商全球網絡的匯款,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讓香港成為一體兩面、內外合一的概念,日本濱下武志教授對此有詳細研究。百年前,未有現代科技,尚且如此,何況2020年後的世界?
這些,自然都是理念層面的討論。重點,還是如何執行。
真正的「移民」,其實是減少任何單一依賴的一個「Package」
十年前,我就真心相信每一個香港人,無論今天廣義的黃、藍,都應該有一個足以在全球生活的package。無論是最本土、還是最建制的人,萬一到了萬不得已之時想離開,都不應該受限。建制派有一個觀察是對的:不少vocal的本土派輿論領袖,都不在香港。不願離開時,也應該擁有實力。這對人對己、大局小局,都有好處。這個package,不是由純粹物質的check list組成的,而是由能力主導的check list 組成的:
1. 我們需要有被其他地方接受的能力。這不一定等同外國護照,可以是一種後備身份(例如擴權後的BNO),可以是一種聯繫身份(持外國護照的家人讓你離開),可以是一種能力身份(擁有其他地方高認受的專業資格),也可以是一種社會身份(外地朋友願意和有能力在必要時協助離開)。對香港人而言,這是不少人想到「移民」時真正所指的:對現狀感到不安,但因為種種原因,卻不希望馬上走,這在黃、藍營當中,都非常普遍。
2.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開工的能力。這不等於高薪厚職,甚至恰恰相反:在未來slashers世代,任何工作反正都保障不了終生收入、也再沒有到死的長糧這回事,真正能保障生活的,再不是擔驚受怕地保住一份工,但到了退休還是繼續擔驚受怕,而是要有到死也能開源的能力。很多人不敢發聲、犧牲一生的自由,不外出於這種恐懼,因為很擔心沒有走出comfort zone的能力。
至於這能力是甚麼,總會與時並進,更重要的,還是「學習的能力」。我們常對新一代說:能夠好好與人溝通(須知陪月、幼稚園老師才是最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與持不同語言者溝通(例如瑞士人那樣有四種語言),與電腦溝通(例如掌握編程語言、能隨手寫網頁和app等),基本上,就可以保障在任何地方找到工作。無論現在是否依靠單一僱主,我們都必須有第二、第三收入,可以是某種嗜好,可以是某種投資,而且應該是geographically friendly。到了要走要留,地域就不是限制。
3. 我們需要有在任何地方都能適應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十年,常推廣的「文化智商」(CQ),一方面了解國際關係宏觀的基本倫理,另一方面要在最「落地」的日常生活,培養多元品味,例如兼容咖啡與烏龍茶、印度電影與台灣文藝片、Rap與古典樂等,那樣到了任何地方,都不會成為異鄉人。而這能力和我們珍愛本土文化和生活,從來不是對立的。即使足不出戶在香港,只要有能力,也足以建立personalized的獨家國際網絡,這可以圍繞你的興趣(例如電競)、技能(例如投資)、研究(例如找到愛好哥德式建築的全球同路人)、工作產生,到頭來,才容易在不同地方都有接頭人,讓網絡和現實世界虛實相間。至於出國留學、working holiday,除了增值,也是獲取上述網絡和能力的理想中介。
海內外香港人,不分黃藍,也是命運共同體
只要香港人、特別是中生代和新生代,能做到上述各點,兄弟爬山,各自選擇,自然不應再有「移不移民」這疑問。目前有大約150-200萬港人和後代散居海外和中國內地,單是主張加拿大的60多萬香港人、已比在沙田的香港人多,香港人已經是一個散居全球的命運共同體。今天藍黃高度對立,其實除了20%酷愛天天鬥爭的深藍無可救藥,絕大多數香港人的思維都是很一致的,在共同體內部,到了海外,反而大可以拋開政治分歧,就像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在香港,反而變成buddy,因為他們有共生能力。例如不少(表面上的)藍營商人,捐了很多資源支持香港(大多是黃營的)新一代創業、學習,這種資源流動,屬自然發生的默契,這就是真正的香港;現在很多僱主也在讓資金、公司先移到海外,也製造了不少就業機會予香港下一代。我們面對大時代,應該改變停留在數十年前「是否移民」的過時思維,內外合一,這才是香港人生存下去的最大憑藉。
在過去十多年,每次被訪問,都有記者問我「是否移民」。其實,我心裡明白,他們只期望最簡單的答案。而作為國際關係學者和近年的創業者,我大多時間,都不在香港。於是,有人以為我在新加坡,有人以為我在台灣,有人以為我在葡萄牙,有人以為我在英國,有人以為我在美國。其實,我全都在,one way or another,因為我成長以來,就是如此追求,也許是預視了全球大趨勢如此,也許是預視了狹義香港的出路如此,也許是futures studies和國際關係令我不能自拔。
至於未來,作為父母,讓下一代在這樣的香港接受教育,無疑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一定會讓她們到海外讀書,也會花多些時間和她們一起,但除非有不能入境的一天,否則斷不會改變保留香港為根據地之一,而且無論在香港、還是海外,適逢亂世,都應該開拓更多業務。朋友們,即使以往不理解,難道到了國安法時代的新香港,還不理解嗎?身體力行讓香港人有落地的國際視野,無論身在何方,一直都是我的崗位,過往如是,未來也如是。
但願我們不會成為最後一代香港人。
經濟一週,2020年8月
⏺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39959046
人均gdp計算 在 Spark Liang 张开亮 Youtube 的評價
“2019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5.4%”
“2018國內生產總值高達3472億美元”
“人均生產總值高達1萬零7百美元“
這些句子是我們常在新聞或收音機聽到的
但是我們真的了解國內生產總值代表什麼嗎?
它對我們的經濟會帶來什麼影響?
它的成長與下跌會對國家帶來什麼?
它對國民的生活又有什麼關聯呢?
這一集,
我就讓大家了解國內生產總值,到底是什麼
它是否一直在影響人民的生活
或對國家經濟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
獲取我的獨家理財貼士
http://bit.ly/get-spark-financial-tips
.
【免費】股票投資工作坊 - 從0開始學股票
http://bit.ly/join-free-webinar-now
.
🔥點擊連結瞭解更多詳情或購買🔥
https://valueinmind.co/zh/sparks/
.
【🔎更多相关影片】
✔️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你的投资风险
https://youtu.be/YF63sqM4d-M
✔️懒人投资术 - 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
https://youtu.be/pubYLOv7r1U
✔️股票起起落落还可以赚钱?
https://youtu.be/wgP9CBNu_mM
【🙋♂关注我们,以获取更多理财知识💰】
Spark的FB▸ https://www.fb.com/sparkliang/
Spark的YouTube▸ http://bit.ly/sparkliang-youtube
理财交流站▸ http://bit.ly/finspark-group
美股交易交流区▸ http://bit.ly/finspark-foreign-stocks
Icon credit to : https://www.flaticon.com/home
#gdp #計算GDP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gdp計算 在 我要做富翁 Youtube 的評價
上集跟大家比較過全球的房地產市場,以GDP和價格收入佔比篩選出最穩最平的三個城市。今集以收租的角度,分析當中最值得長線持有的城市。 因為各國的稅制不同,所以我們以收益率減去當地國家的稅率,計算出淨回報率!加上分析各國的投資風險,希望幫助投資者揀選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
#投資 #我要做股神 #致富 #創富 #發達 #如何投資 #我要做富翁 #賺錢 #施追擊 #施傅 #環球房地產 # 宏觀數據#GDP增長#價格收入佔比 #亞太區#十大增長國#印度#中國#越南#馬來西亞 # 泰國 #印度尼西亞 # 南韓# 菲律賓# 新加坡# 香港 #吉隆坡#新德里#河內 #胡志明市 #永久業權#收租 #長線投資 #長線持有 #各國的稅制 #淨回報率 #投資風險
線上特別環球茶敍▶ https://edu.money-tab.com/ttonline
招銀開戶優惠▶ https://isec.cmbi.com/appkh?channel=001001&invite=98005
======================
1) 本月活動,現正接受報名:
新我要做富翁 試堂分享會 (香港站)▶ https://edu.money-tab.com/sharing-trial
新我要做富翁 試堂分享會 (澳門站)▶ https://edu.money-tab.com/sharing-trial-os
Jasper 期滙商品分享講座+試堂 (香港站)▶ https://edu.money-tab.com/activity-reg-c
Eric Sir期指策略分享講座+試堂 (香港站)▶ https://www.edu.money-tab.com/other-reg-c
齒輪理論 入門班/初班▶ https://edu.money-tab.com/course
齒輪理論系列 (吉隆坡站) ▶ https://edu.money-tab.com/package-os-p
參加施傅同學會▶ https://goo.gl/forms/S4O6yoQLHGEbUya23
所有課程/活動一覽:
https://edu.money-tab.com/all-event
2) 我要做股神APP下載:http://onelink.to/mtapp / 升級版▶ https://money-tab.com/membership
3) 緊貼我們社交平台,不錯過任何免費分析/教學:
訂閱YouTube頻道: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dWNwPuaS1o2dIzugNMXWtw?sub_confirmation=1
讚好Facebook專頁:https://facebook.com/203349819681082
人均gdp計算 在 【財經智庫】GDP如何計算? - YouTube 的八卦
【財經智庫】香港今年首季 GDP 增長只有0.5%,是近十年來最慢。 ... 收入和開支三方面 計算 ,但三種 計算 方式採用的資料來源不同, GDP 或會出現統計差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