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顯然還沒有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在高雄輸到只剩下4%。
前一天民眾黨發了篇文宣,標題是「嚴守財政紀律,不用舉債也可以建設」,大力吹噓柯文哲很會還錢;言下之意是中央政府和其他縣市都執政無能,只有阿伯很會做事。
這個文宣我真的看得很堵藍。打個比方說,就好像一個拿爸媽的錢全現金買房的少爺,跑去酸中產階級「為什麼你要貸款買房,真是廢柴一條」。這種吃米不知米價的話,您聽得下去嗎?
姑且不論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建設(事實上柯六年來所做的重大公共建設案少得可憐),關於各縣市的財政問題,如果不去瞭解前因後果的話,很容易陷入像民眾黨這樣的思考誤區,變成一個討厭的 #天龍人。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是,台北的富裕,是掠奪地方的結果。台北市上繳的稅收裡面,有多少是生產活動完全在中南部,只因為掛了個總部辦公室在台北市,稅收數字就整碗被台北市端走的?拿掉地方上的生產活動,請問孤零零一個台北市,還剩下什麼?
再者,各縣市的立地條件根本不一樣。台北市只要管好盆地裡的一小塊地方就好。而其他縣市,例如高雄,幅員廣闊,上到玉山,下至台灣海峽。既要衝刺繁榮市區的高端建設,也要滿足郊區偏鄉的基本需求。這些都是鉅額成本啊!當初2010六都升格的時候,光是與台北縣合併,台北市就喊不要不要,嫌台北縣太窮會拖累。比起來陳菊真是有guts太多了,高雄縣的負擔說扛就扛,也沒聽過她嫌棄窮兄弟。
更不要說,幾十年來,中央政府對台北與台北以外,態度真是天差地遠。先不提其他,就拿北高兩直轄市來講就好:
😡 #鐵路地下化,台北市的部份就是中央政府全額出資,高雄就得要分段提出 #自籌款 25%-55%。光這部份就是兩、三百億的差距。
😡 #捷運路網,台北市的一期路網是政府蓋好,「#一元起租」給北捷公司營運,北捷不用負擔硬體折舊與利息。高雄就要弄一個四不像的BOT案,高捷公司要負擔硬體(至少是機電設備的部份)折舊與利息,然後天天被媒體酸說高雄捷運虧錢要倒。最後陳菊市府跟銀行團債務協商,市府作價買回機電設備,高捷公司馬上就打平了。說起來,這也不過就是回到跟北捷一樣的基準點而已。
😡 #治水預算,台北是從民國五十年代就開始做,民國七、八十年代,為期十五年的《台北地區防洪計劃》,就花掉了一千一百多億。要知道這是三、四十年前的千億新台幣,換算成今天的幣值恐怕都要翻倍。而高雄了不起就是近一、二十年來,拿了差不多三百億的治水預算。所以台北可以淡水河、新店溪沿岸堤防蓋好蓋滿,再加上亞洲最大的抽水站(南港玉成)、基隆河截彎取直、二重疏洪道再加員山子分洪隧道。而高雄則是省錢有省錢的做法,以廣設滯洪池、還地於水為主。可笑的是,柯文哲當初吹噓的「#海綿城市」的做法,還是咱們林副市長帶過去的know-how。
😡 軍方的態度也差很多。信義計劃區過去是 #聯勤206廠(舊稱四四兵工廠),1980年代台北要搞信義計劃區,聯勤二話不說就搬去了三峽。高雄亞洲新灣區旁邊有一個 #聯勤205廠,高市府協商他們搬去大樹,(馬英九時期的)國防部獅子大開口,說要高市府全額出資在大樹幫他們蓋好新廠,並負擔所有搬遷費用,數字大概三百億,否則免談。
隨便加一加算一算就是千億以上的差別待遇。以下種種暫且不表。而且同樣的基礎建設,台北至少比高雄先跑二三十年,高雄好一點,比其他縣市早個十年左右。要知道三、四十年前搞重大建設,難度和成本比現在低太多了,土地取得和環評的問題都可忽略不計。
而重大基礎建設是有先發優勢的。股神巴菲特的成功心法是「複利的力量」,而台北,就是靠著這個先發優勢,利上滾利,才能有現在的繁榮的。
#話若欲講透支,#目屎就撥未離 啊!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來到高雄,問題還多一層,就是 #舊工業時代的包袱。
其他縣市要搞開發,很簡單,土地都是農地,地籍喬好、馬路開好、基礎建設弄好,就可以進行開發了。高雄就不是;重工業撤出,污染會留下。高雄現在重點開發的亞洲新灣區,很多土地都是以前的重化工廠,要開發以前還得土壤整治,這是曠日廢時又花錢的大工程。亞灣很多地塊整治了十年以上,最近才驗收通過可以開發。而2015年停工的中油楠梓廠,更是號稱要花17年,到2032才能土壤整治完成。在那之前,土地只能拋荒在那邊,有錢也開發不了。
高雄也想要台積電啊。但是長久以來高雄的城市定位,就是要幫全國扛起3K的基礎重工業。水電資源都已經被石化與鋼鐵產業卡住了,很難騰出新的資源來給半導體。都說台積電是台灣的命脈,中鋼和中油又何嘗不是國人一日不可或缺的基礎工業?問題是前者就被當護國神山,後者還會被一些進步派嫌棄說,這種耗能耗水的產業活該被淘汰。我幹你陳老師,太糟蹋人了。
柯文哲的支持者都很愛吹噓阿北很會做事,順便踩一下別的縣市長。但我必須講,每個縣市的發展都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問題;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做事我不予置評,但其他縣市長絕對不是閒閒沒事幹。
台北市是經過李黃扁馬郝,幾十年建設到現在,差不多也告個段落了。柯文哲能做的,就是個後人乘涼的市長,做一些錦上添花的事情。嚴格說起來柯六年並沒有什麼大型公共建設,當然也沒什麼大錢要花。這點我不怪他,但真的不用把自己吹噓得超厲害,別人都是笨蛋。
要講難度,高雄市長的難度大太多了。高雄現在的階段,是初期基礎建設告一段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下一階段,往台南與屏東方向擴張。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高高平」,縫合原市區與縣區的發展落差。而過去幾十年遺留下的工業包袱,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解套;例如中油楠梓廠原址整治開發,例如 #大林蒲遷村,以利仁武大社的石化業者往西南邊集中管理,一舉解決石化管線與市區空污的問題。而趁著美中交惡、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時機,高雄更要加緊建設橋頭科學園區,好趕上這波數十年不遇的經濟大洗牌。
這些都是台北不曾,也不需要面對的困境與機會。而不管要克服困境,還是抓住機會,都必須要投資大筆金錢。在國家財政結構還沒有大幅改革以前,舉債建設是台北以外縣市的宿命。而你柯文哲硬要給人套上一個「#財政紀律」的緊箍咒,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最後,我必須忠告民眾黨與其支持者:「沒有歷史感」的偏狹台北本位主義,無益於國計民生。台北市是近幾年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縣市,但這一點我不會怪柯文哲,而是台北市幾十年來過度發展,已經到頂了。繼續砸錢下去,也很難取得可觀的效益。
我甚至認為,不應該再把人往新竹以北塞了。人類社會,適度的人口集中是正常,但過度集中,只會適得其反-在北部的人天天抱怨 #高房價高擁擠,而在中南部的人天天煩惱 #低薪資低發展。結果就是全體國民都過得不開心。
中央政府帶頭建設中南部,不但是給中南部出身的人一個機會,同時也是在給身在北部的人一個機會,讓大家能夠在經濟機會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我看到很多在台北一邊幫柯文哲敲鑼打鼓,一邊轉貼「打房圓夢家」之類憤青文宣的年輕朋友們,我都很為他們感到悲哀。
他們沒看到的是,柯文哲與民眾黨那種偏狹的「#台北本位主義」論述,與他們的人生幸福,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之處。
(圖片來源:Toby Morris,『一盤之間的貧富差距(On a Plate)』,Inga W.中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中鋼薪幅表」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哈遠儀 Facebook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Re: [閒談] 為什麼大家那麼推中鋼- 看板Gov_owned 的評價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中鋼薪幅表的評價費用和推薦,PTT.CC - 教育學習補習資源網 的評價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網路上關於中鋼職等表-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網路上關於中鋼職等表-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 關於中鋼薪幅表 在 網路上關於中鋼職等表-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評價
中鋼薪幅表 在 哈遠儀 Facebook 八卦
行政院拍板明年軍公教加薪3%後,包括公股行庫台銀、土銀,國營事業台電、中油、中鋼等也將跟進加薪,調薪幅度將由各公司自行決定。至於軍公教加薪的理由,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表示,股市持續在高點超過65天,證交稅可徵收約70億;再加上總預算,開源加節流所得有180億,軍公教加薪不須舉債、也不會造成赤字增加。
基本工資明年元旦調高至22K,勞動部預告將修正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與勞退月提繳工資分級表,目前以2萬1009元和2萬1900元投保勞保或提繳勞退者,預計明年元旦起一律改為2萬2000元,估計300多萬名勞工受影響,平均每名勞工每月將增加2到21元,僱主每僱用1名該薪資水準勞工平均每月將增加14到132元。
更多新聞訊息,6點45小哈陪您一起關心!
中鋼薪幅表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八卦
Joe:「中國製造業未來前景佈滿風險,就算Trump短期放寬壓制中國,專注在選舉上,美國企業也會興起移出供應鏈的效應,因為跨國企業在中國經營,已經產生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不適合企業去冒險,還不如繼續把供應鏈移出,但這對中國的就業市場,恐怕會非常不利。」
正當中國經濟面臨內外交迫之際,美國總統Trump與習近平表面上講和,表示不加徵新關稅,但Trump堅持維持2500億美元產品的25%關稅,其衝擊逐一浮現,包括5成台灣電子廠商將撤離中國,以及近期廣東的新三板上市公司深圳聚電智能科技突然倒閉,引起140多家供應商追討上億元人民幣貨款、500多名員工討薪,衝擊市場信心。
花旗報告指出,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25%關稅,將削減在中國營運的台灣科技廠商的成本優勢,並加速台灣廠商撤離中國,並導致中國多達近300萬份工作消失,台灣廠商出口佔中國出口的比重至少10%,在中國營運的37家台灣廠商名列對美國出口的100大出口商名單,由於中國勞動和其他成本快速上升,勞力密集產業已陸續撤離中國,花旗預估,台灣廠商在中國僱用1千萬名工人,60%是資訊和通訊科技產業,累計的投資金額超過660億美元,未來幾年30%至50%的台灣廠商將撤離中國,預計將裁撤177萬至295萬份工作,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中金)研究,製造電腦和電子產品的中國上市公司,也會成為美國上調15%關稅第2大受害產業,且佔他們2018年獲利的18.7%。
雖然美國和中國已恢復貿易戰磋商,繼續就達成協議談判,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全球供應鏈長期依賴中國的情況正在改變,如美國客戶找尋新供應、製造代工廠遷移至東南亞、台灣等。而全球最大製成品供應商利豐(Li & Fung)指出,中國工廠情勢緊張且絕望,正面臨存亡危機,利豐負責幫Walmart或Nike等世界最大的零售商設計、採購、運輸製成品。夾在美國零售巨頭與低成本中國工廠之間,利豐對於貿易戰在各地的影響感受深刻,像是美國客戶要求將生產移出中國。
利豐執行長馮裕鈞(Spencer Fung)表示,美國客戶的利潤都很薄、且大多數公司中國製造比例高,25%關稅足以讓他們非常擔心,中國工廠將出現更多停工,沒有人在投資,也沒有人想買,貿易戰讓人無所適從,很多人看了Trump的推特就決定跑去越南,不過越南幾乎所有的製造產能都已被美國零售商佔滿,規模仍不足以替代中國。另一方面,中國工廠在失去訂單後,開始降低報價,對於日本、歐洲的零售商來說,這是個降低成本的好機會,有很多工廠提供了相當不錯的價格。
利豐在貿易戰開打前,就因為阿里巴巴、亞馬遜等電商平台崛起,削弱了中間商地位,過去5年間利潤大幅下滑,利豐在全球50個國家都有採購網路,可以靈活應對客戶「移出中國」的要求,是利豐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美國商務部日前對台灣、韓國生產製造再運往越南加工的鋼品課徵高額關稅,稅率最高達456%,對此,台灣鋼鐵業者指出,外界第一時間多有誤解,經了解後,是指越南廠商使用中國鋼材加工後銷美才課重稅,使用台灣鋼材加工後銷美的稅率最高僅3.66%,在2015年12月和 2016年2月分別對韓國與台灣鋼鐵製品課徵關稅後,2019年4月以來,越南出口到美國的耐腐蝕鋼和冷軋鋼品,出貨量年增率大增332%與916%。因此認定台、韓規避美國反傾銷及平衡稅,涉及「洗產地」。
對於遭美國指控台灣鋼品有繞道越南規避關稅嫌疑,一名鋼鐵業者則私下抱怨,台灣廠商的鍍鋅鋼材銷到美國,除了課進口關稅25%之外,反傾銷稅最高僅約3.66%,其他國家低、品質也好,直接賣到美國就好,為什麼還要繞到越南,然後大費周章再賣到美國去,根本不需要!所以根本沒有所謂的反規避或是洗產地的必要…」
其實這項調查的起源來自於,美國先前曾對中國耐腐蝕鋼課徵反傾銷稅及平衡稅,分別課徵反傾銷稅210%及平衡稅39%~241%;韓國的耐腐蝕鋼品也同樣遭美國課反傾銷稅及平衡稅,反傾銷稅落在8.75~47.8%區間,平衡稅則是約0.72~1.19%,依廠商不同所課徵的稅率有別。至於台灣僅遭課反傾銷稅3.66%,並無平衡稅。
國貿局副局長劉威廉表示,此次美國商務部調查,基本上是針對越南出口商,也就是說,如果越南廠商主要使用來自中國、韓國、台灣的原料,等同適用中國、韓國、台灣鋼品銷美的反傾銷稅及平衡稅率,但實際課徵稅率是多少,得看主要鋼材原料來自於哪個國家,舉例來說,若是越南廠商銷美的冷軋鋼品、耐腐蝕鋼其主要材料是來自於中國,業者必須繳交以最高稅率可達456%計算的現金保證金;若是越南廠商鋼料主要來自於韓國,就依照韓國的反傾銷稅及平衡稅率計算;若是主要鋼料來自於台灣,耐腐蝕鋼品最高稅率課徵3.66%。
一名台灣鋼鐵業者說,其實越南現在很多是從中國這邊進口原料。過去美國對中國銷美的冷軋及鍍鋅產品課徵傾銷稅及平衡稅,稅率高達456%,造成中國產品銷美不易,中國廠商便將冷軋產品銷往越南當作底材,進一步加工成為鍍鋅產品再輸往美國,因此才有產生「洗產地」的疑慮,根據中鋼指出,透過美國委託律師了解後,美國初步調查報告,台灣製造的銷美冷軋產品,只要能證明原料不是來自於中國,即可免課傾銷稅,不過鍍鋅產品則需課3.66%的傾銷稅。
美國商務部對越南加工鋼品祭出最高稅率高達456%,其實就是鎖定中國鋼材,中國繞道越南規避稅率,這一部分美國當然很清楚,美國雖對越南加工鋼品出重手,但其實最後目標還是鎖定中國。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848024…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6417…
https://www.cmmedia.com.tw/home/articles/16403…
中鋼薪幅表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軍公教人員很可能在七月加薪,行政院還呼籲民間企業跟進;而雖然不少企業願意響應、或者已經加薪,其中包括聯電要大手筆幫員工調薪7.5%,但也有工商團體說、感覺政府在強迫加薪。行政院長--吳敦義今天再度動之以情,他說、政府努力改善經濟環境,企業有獲利當然應該照顧員工;吳敦義強調、他是誠懇地拜託、沒有強迫。
在軍公教調薪有望之後,有愈來愈多民間大企業紛紛響應,除了聯電已經宣布加薪7.5%之外備受注目之外,不少公司也都表示,正在研議確切的加薪計劃
已經宣布加薪的產業,包括聯電 7.5%、遠傳電信3%、元大金4月1號起加薪、中信、台新金都在3%以上,台塑7月1號起也加薪4%,還在研議加薪幅度的,包括台積電、聯發科、中鋼、遠東集團、食品業的卜蜂、統一,不過像去年大虧一百多億的奇美電子、以及友達光電,調薪可能要看市場狀況,對於有工商團體抱怨,政府好像是在強迫加薪,行政院長吳敦義認為,企業有賺錢,應該照顧員工
吳敦義指出,政府去年調降營所稅,也和大陸方面簽訂ECFA,就是為了建構良好的經營環境,事實也證明,去年企業就大賺一兆五千億元,勞工加薪之後可以帶動消費,才能讓經濟成長的果實,真正全民共享。
記者黃亦如莊志成 台北報導"

中鋼薪幅表 在 網路上關於中鋼職等表-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八卦
全台ATM分佈網,中鋼薪幅表,中鋼處長薪水,中鋼薪資表,中鋼未滿等調薪,中鋼薪資結構,中鋼師級,中鋼福委會福利,中鋼員級薪水ptt. ... <看更多>
中鋼薪幅表 在 網路上關於中鋼職等表-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升學考試 ... 的八卦
全台ATM分佈網,中鋼薪幅表,中鋼處長薪水,中鋼薪資表,中鋼未滿等調薪,中鋼薪資結構,中鋼師級,中鋼福委會福利,中鋼員級薪水ptt. ... <看更多>
中鋼薪幅表 在 Re: [閒談] 為什麼大家那麼推中鋼- 看板Gov_owned 的八卦
※ 引述《Kuba4ma ()》之銘言:
: 大家推中鋼的理由
: 不外乎 穩定 錢多 福利好 工會給力
: 但是相對的
: 中鋼的環境不是普通的差
: 早上乾淨的車開去上班 下班時車上會有一層厚厚的灰
: 中鋼的加給有分成噪音 粉塵 高溫
: 只要長期待在這三者之一的環境下
: 對身體的傷害真的不容小覷
: 而且有待過中鋼的一定知道
: 中鋼的工安意外就跟薪資一樣 絕對沒有檯面上的那麼少
: 綜合上述的利弊
: 為什麼大家還是那麼推中鋼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看到中鋼文討論得相當起勁
作為公司一份子看來,當然有些真有些假,都是聽聽就好
不過畢盡招考補人是大事,為了招到我們希望的人才
下面文章就當作夜深時刻,發牢騷看看就好
先分析原文:「為何大家都推中鋼?」
本人拙見,認為有幾個原因
1、 幾乎保證穩留高雄市
無論分不分師級員級,幾乎所有的缺都在小港
少數可以在總部大樓,雖然不一定是爽缺
但最少整天可以穿黃金聖衣,帥氣的上下班
極少數部門的會被分到茄萣啦、甚至北部(為了離岸風電與輕軌)
但基本上94.87%是穩留高雄,員級的話機會更逼近99%
比起國營差不多的薪水,還要填志願分發到各單位
穩留高雄這點我想是很大的誘因
至於面試時會被問到的外派問題
基本上不用太擔心,公司也不會隨便放一個菜鳥跑到國外丟臉
大概等你昇到一定level再來考慮這個問題會比較實際
2、 獎金比起國營,有更大的突破彈性
常說國營年終4.6個月,其實這跟中鋼沒兩樣
板上所知中鋼有賺到一個程度
每個月都有全額約3成本薪的產銷獎金
(其實3成這數字不一定正確,但在這裡點到為止)
0.3 X 12個月=3.6個月,加上年終固定1個月
一樣是4.6個月,中鋼還有激勵獎金、員工酬勞以及不休假獎金之類
國營的枷鎖,也就是「國營」兩字
賺多要被罵肥貓,賺少要被罵浪費納稅錢
油電凍漲、廢核能、電業法修法、遷石化廠等要求
台電中油也不曾哀一聲,苦的也是底下拼命的員工
(為台電中油發聲一下QQ)
雖然真要講,中鋼也是有20%官股的「泛國營」
(20%官股好不好,等等再談)
所以也是要配合政府的無腦政策
但還好並沒有到核四封存,整筆資產變台電呆帳這種程度
總之比起國營,在獎金發放是已經民營化的中鋼的好處
3、 國內市場龍頭,暫時無人可撼
其實這點要當理由有些勉強,會跟我後面提到的有關
早期在保護主義下,政府只允許中鋼一家大煉鋼廠存在
加上環保意識抬頭,再設立高爐的可能性不高
所以應該可以保證近期內中鋼國內龍頭的地位不變
比起油電,中油早被台塑在石化業分一杯羹,台電也即將被電業法解體
當龍頭表示在國內還有一定賺頭,加上中鋼有進70%都是內銷
只是錢會越來越難賺就是了
以上3點,個人認為是大家推薦中鋼的點
其他什麼穩定加薪、準時下班
我想比起類似制度及工作風氣的國營,這兩點並沒有特別之處
或許你問我怎麼沒有提到中鋼沒有真正老闆,所以賺的錢會分給員工這事?
因為就利弊考量之下,我認為這不是件真正的「好事」
賺的錢會分給員工(獎金),是因為規章內有規定
沒有老闆,是因為我們最大股東是政府
官股代表要配合政府的政策,譬如離岸風電、軌道建設等
對公司都是很大的包袱,無論在資產、人力、設備上都是
官股問題稍等再談,以下我想提一下中鋼未來的挑戰
1、 人才斷層、依賴協力廠商嚴重
這點先講,理由無他,就是因為特別重要
以前在二三階建廠招人時(67~73年),是有限制報考年齡的
員級實歲26、師級28、博士級不限(那時候幾乎沒博士)
多一個月你都不能考,那時候公司要你的年輕,而不是技術
技術上那時已經從各界挖角一批技師進來公司教你
(跟現在的領班技師不同,以前的技師等同副課長/工程師)
加上創辦人趙耀東先生說不要怕犯錯,因為大家都不會
所以那時候是有時間慢慢學習的,所有的工作都要自己做
包括像換玻璃這種工令一來,技術員都要自己去換
產線定修,裡面都是中鋼的人,有的還要跨單位支援
後來配合公司政策,於75多年開始將中低層次的工作外包
但基本上還是要帶著廠商做,不然做壞了也慘
慢慢的技術員們也開始老了,體力跟不上,但技術還在
幾乎都將工作放給協力商,自己退居監工的角色
其實這樣還OK,畢竟知道行情在哪,不會被騙得太誇張
但現在進來的新人,根本什麼都不會
進來卻跟老前輩一樣,8成的工作只擔任監工
當然有些單位還是全部自有人力在做的,但數目很少
實際真正自己動手的,少之又少,
有沒有實作過是差很多的,技術成長速度有限
遇上一些稍微貪心點的廠商,被當肥羊宰可能還渾然不知
偏偏,目前有些工作,還真的只有這間廠商會做
自有人力完全不會,難道不會藉機抬價?
好,你說壓制廠商的價格,中鋼還能確保一定利潤
但眾所週知,現在缺工那麼嚴重
年輕人也不想在大熱天下做綁鋼筋、焊接等重活
外頭薪水沒多少的情況下,寧願去7-11吹冷氣
廠商請不到人,再有良心的廠家,也不得不漲價
別忘了還有少子化的現象,只是在勞動市場還沒爆發而已
當然,不是沒有厲害的新進人員
只是依照現在的面試方式,主管們很難挑到想要的人才
外面作冷作的,被丟去開天車
外面開大貨車的,被丟去輪班顧產線
無法延續之前的工作經驗,是目前選人最大的問題
加上前述的年齡限制,目前44~46年次的員級最多
而這些人就是集中在109~111年退休
時間已經不夠了,又沒辦法到能讓發揮新人專長的單位
公司最後有功夫的一批人退休後,公司內還有真正能「實作」的人嗎?
(這還不包括有些進來只想爽、不願學的人)
好,你說公司很注重傳承,但技術層次較高的工作
試問,是看個e-learning,還是知識文件就能學會的嗎?
到時候,中鋼會不會面臨中船當年被廠商綁死的覆轍?
很難說,當然我希望是不要
2、 被台塑越鋼虎視眈眈的市場
表面上,官方說法是希望藉由入股越鋼
達到打進東南亞國協的市場,不用受到關稅減低利潤
加上每年有200萬公噸的提貨權,可以補足高爐大修缺口
乍聽之下,一切都很合理
但其實這就跟1972年尼克森訪華一樣
以為可以拓展紅色中國的市場
卻反過來為40年後的自己找了個最大敵人
這裏先推薦一篇文章,內容可以讓我少打幾個字
https://disp.cc/m/982-7YRa&fr=pnn
上方文章是五年前寫的,到了2019年是這樣:
越鋼目前1、2號高爐,每支都有350萬公噸的產能
是中鋼產量最大的4號高爐125%
而接下來的3號高爐,將是450萬公噸/年
終極目標跟中鋼集團同樣是6支高爐
但產能是3000萬公噸,是中鋼集團的2倍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3146326
加上以台塑這種大小都要通吃的個性
你說台塑會守在東南亞放著國內7成市場不放?我認為沒那麼好心
台塑也不用跟你拼品質,反正產線是中鋼跟JFE的人協助蓋的
產線剛建好設備新穎,品質不會差到哪
我不用賺多少,我賣得比中鋼便宜就好
你一年200萬公噸的提貨權,我照樣給你賺回來
到時候中鋼,還能在國內獨佔鰲頭嗎?
所以我才說上面的第3點,要當理由有點勉強的原因
光以上兩點,我想就足夠對未來的中鋼造成夠大的挑戰
公司高層知道這些事情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但為什麼事情似乎還是往堪憂的方向走?
因為,現在已經不是趙鐵頭提到的「不要怕犯錯」時代
現在大家都會了,而且在現今高階主管異動那麼頻繁的情況下
稍微做錯點事可能就與升官無緣,吃力不討好的事,能不碰就不碰
何況,就算想處理,官股20%、地方民代、政商壓力等
一兩位高階主管能做什麼?這已經昇華到政治問題了
上面講公司經營方向,可能與高層較有關
對於基層員工來說,因國營時代延續下來的風氣
中鋼缺乏「適當的退場機制」
真的不適任的人,沒犯天條自爆,基本上是趕不掉的
哪天有主管真要下手時,工會也會出來參一腳
(強大的工會,是一把兩面刃,在此不予置評)
公司內整天晃來晃去找人聊天泡茶的人,也不少見
也難怪外面會有
「中鋼很爽啊,整天只要幹麻幹麻,爽領錢還能4點半下班」
這種說法說實在,對某些人還真的是適用的
哪天出現劣幣逐良幣的情況是可以預見的
不過坦白講,沒什麼事情是絕對的
想要進來中鋼的人
沒意外都是想待到退休,而到退休大概都還要25年以上
這25年間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曉得
或許哪天各種考量,官股不再是最大股東
來了真正老闆,開始檢討人力
這時越可以被取代的單位,會成為首要下手目標
(譬如上面提到,全部都放給廠商做的工作)
到時候被解編的人力,何去何從?
或許哪天官股還在,但外包費用已高漲到
公司不處理不行的地步
原本監工的角色,突然要變成自己動手
過慣監工日子,還能勝任嗎?
想考中鋼的各位,如果是進來只想過爽日子的
勸你們不要抱有這種想法進來
上述所說的情況會不會成立,我不知道
也正因為永遠無法保證這些事會不會發生
未雨綢繆,積極的學習功夫
本人認為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
或許會想說,我不做也是領一樣的錢,幹嘛要做
當然,這種想法並沒有錯
尤其是現在工作量已經很大量的情況下
很少人會有心思再去精進
我想分享一個,大家可能看過的影片
https://youtu.be/D256JAmaJvc
如果,今天各位,無論是公司同仁,還是將來想加入的人
想要再繼續守護中鋼這個「家」,下一個40年
那麼,我們真的是需要多加努力的
夜深了,說的話有點多,不好意思
最後也希望各位先進能多考慮中鋼啦,考試加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7.139.6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v_owned/M.1555183435.A.CF7.html
應來信要求刪除留言
... <看更多>
相關內容